我国众多优秀的股评家,在对建国50周年大庆节前行情的预测中,纷纷
落入与他们预测完全相反的股市行情一路阴跌的“陷马坑”,使股评家们无
颜见江东父老,使有关媒体啼笑皆非,使诚信股评的投资者目瞪口呆。
为了表明笔者并非对股评家的恶意攻讦,本文不得不原汁原味地引用他
们的某些评论。
在9月11日出版的某证券刊物上,股评家A在《股市面临深刻变革》一文
的结尾说:“周四与周一的缺口相对应,形成较明显的岛形反转态势。周四
的放量长阳,一举突破八月份的盘整箱体,表明原先的多空平衡格局开始向
多方转化。今后市场的大涨小回、步步为营是主旋律……预计下周市场可望
在1650点附近企稳,进而在新箱体1650-1750区域中展开盘升走势。”
股评家B在《九月行情如期展开》一文中说:“单从技术面来看,大盘周
四带量向上击穿箱体上轨1658点,可认定为反转突破,技术意义上的上升趋
势已经确立;加上政策面的正向推动,后市大盘将以震荡盘升走势演绎九月
行情。”“展望大盘下周走势,市场将以震荡上行的方式挑战1756点历史高
点。”
股评家C在《跨世纪行情迈新步》一文中说:“相信下周将反复放量上
扬,挑战六月底的历史新高,估计下周上证指数将在1659至1756点震荡盘
升,深综指将在486点至528点上落消化后强势向上。估计本月下旬起,两市
股指屡创新高的世纪新升浪,投资者应满仓持股等待跨年度牛市的大丰
收。”
股评家D在《升浪再启动》一文中说:“虽然周五股指出现了由于拉升过
猛而出现的阶段性修复走势,但是本栏相信下周的上攻势头将一如既往……
而本周深沪两市大盘有如一头睡醒的雄狮,威震山河,从周四的盘面上显示
出多方大军再度重出江湖的信心坚不可摧。我们前期苦口婆心地指出不要盲
目杀跌,而今大盘的表现果然应验。面对投资者(特别是小户投资者),本
人深感安慰,尽到了作一个合格股评者的责任。”这位股评家在9月18日出版
的另一种证券刊物的另一篇《春风能唤回白浪再滔天》一文中说:“人们
期待已久的国庆节前上攻行情仍迟迟未到,投资者的情绪又有些浮躁起来。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为始自于9月7日上证指数1556点开始的(3)浪3已经
展开,一轮更迅猛的大行情从下周起将发力启动。”在该文中,他还以“时
间窗”理论和江恩理论印证自己的判断。
股评家E在《节前行情可乐观》一文中说:“真正强势行情,或者说突破
1700点,可能在9月28日前后。”
股评家F在《大升浪将在国庆前爆发》一文中说:“本栏认为,从下周开
始,将爆发Ⅲ浪3,行情再现井喷走势,其力度会超过5·19升浪。”“今年
的高点有望达到2500点至3000点之上!”“回顾深沪股市九年来的走势,从
未发现过慢牛特征,一概是强牛、快牛。”“上周五到本周五正在运行C5浪
最后一轮调整,整个C浪将于下周一运行完毕,9月21日前后将是最后一次买
入机会。”
将上述沿引的股评精萃与股市在9月的实际运行轨迹一对照,便不难看
出,他们都错了。当然,出现这种预测错误的远不止本文提到的几位股评
家。而且,类似这种预测错误以往也时常发生。有人说,智者千虑,必有一
失,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确实,他们是中国股评界的智者,不仅证券类
报刊上能经常读到他们的大作,电视专题财经节目里也经常能见到他们的英
姿。相信他们对K线技术方法、对道琼斯技术理论等烂熟于心,对种种技术分
析方法和技术分析理论的运用游刃有余。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会在相同时
候马失前蹄呢?
对一段行情的预测,如果是一个或几个人出现错误,说明预测者的水平
有问题。但大家都错,就要从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技术分析理论和技术分析方
法上来找原因了。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技术分析理论和技术分析方法,大多是
西方历代的股评家依据西方股市发展的轨迹逐渐形成的。西方股市长的有200
多年的历史,短的也有100来年的历史。它们已经成熟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
“个性”,西方的股评家也逐渐掌握了这种“个性”,于是形成了能基本反
映西方股市运动规律、并为西方证券界所接受的不同流派的技术分析方法和
技术分析理论。
现在的问题是,西方的技术分析理论和技术分析方法能像数学定律和数
学公式一样放之四海而皆准吗?它们适应中国的国情吗?中国股市迄今还不
到10岁,不过是到了“上小学”的年龄,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小孩子,还没有
定型,无规则的嘻笑哭闹是常有的事,叫人常常捉摸不定。我们能拿对成年
人进行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孩子的心理吗?谁如果硬要这么做,结果只能
是得出不切实际的错误结论。笔者以为对股市的分析也一样。股市的技术分
析理论和技术分析方法不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它在很大程度上受投资者不
同的社会属性所左右。想想中国投资者与西方投资者之间,无论是投资理
念、思考问题的方法,还是对股市的认识、理解上的差异,都有着何等巨大
的差别!可见,在我国,真正合格的股评家,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
国股市并不成熟的实际出发,在痛苦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适应于中国股市的
属于我们自己的技术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理论,而不是生吞活剥地照搬人家
的东西来描画中国股市的涨跌规律。至于作为与股市息息相关的证券媒体,
更应有让“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度量。特别是当许多人形成了一
种倾向性意见的时候,更要善于发现有独到见解的反面观点,始终以客观、
公众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以上所言,无论是对我们的股评家,还是对我们的证券媒体,都有要求
过高之嫌,但这不正是广大投资者所企盼的吗?也唯其如此,才能产生出既
有利于当代,也留芳于后世的股评家和证券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