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MBA不是中国的巴菲特

为了方便阅读《股林秘籍 下》,请记住我们的域名www.gupiaoshuji.com 股票书籍
    清华MBA不是中国的巴菲特

    作者:真理

    电子邮件:dd@dd.com

    时间:98.03.2311:57

    各位:

    清华MBA绝对不是中国的巴菲特,因为他还不够资格。本人正在美国的

    芝加哥大学读MBA,主修金融,而巴菲特也是芝加哥大学的MBA毕业生。

    中国的股市的确是雏形,但我想请问:如果中国的股市象美国股市

    那种规模,那样成熟,那么你那时还有利可图吗?15年前,Microsoft

    才年盈利5、6百万美元,现在呢,去年有近20亿美元,增长了多少倍?

    对了,当时谁也没有想到Microsoft会有今年。那么,你今天投资在

    Microsoft的股票上面,能增长多少了?涨是一定的,但不可能象以前

    那样百倍的增长。

    我92年就投资中国A股,那时连深圳A股连100点也没有。从深圳来到美国

    后,我先后投资了COMPAQ,DELL,Sun,Microsoft,

    INTEL,P&G,

    Coca-cola。接着华尔街的牛市,也获利不费。但就是由于入市迟,所以

    翻不了100倍。我对中国是很有信心--

    中国肯定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而十几年后,长虹、海尔等中国公司,也能和索尼、松下等世界大公司

    竞争。中国是不规范,但现在中国股市才8、9岁,而美国股市已经有

    250年历史了。1920年,道琼斯指数是25点,1975年是500点,1990

    年是2500点,现在是8903点。

    我曾经投资过美国、加拿大、香港、英国、德国、中国等地的

    股票,觉得美国是最成熟,香港股市最投机,中国股市是最不完善,

    也是最年轻,最有潜力。你不能把8、9岁的小学生和美国250岁的

    老爷爷比。中国8、9年,已经走了西方股市100年所走的路。另外,

    中国公司也存在做假帐等问题,但这并不能说,所有的公司都在做

    假帐,都不好。中国600多家的上市公司中,我敢说起码有5%的股市

    潜力很大,前景非常好。

    这只是本人的意见,肯定有人持反对意见,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

    是巴菲特,又是一无所获,有人做长线,有人做短线,有人买优质股,

    有人专门买垃圾的原因,另外我再给大家推荐另外一位华尔街明星——

    彼得.林奇。他的投资观点,本人非常赞同!

    卓越的基金经理人——彼得.林奇

    未出茅庐已露锋芒

    彼得.林奇是国际投资界尽人皆知的人物,被誉为“华尔街

    最会赚钱的基金经理人”。他的传奇经历吸引了大批想学以致富

    的人。在他年仅10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癌症不幸去世,为了维

    持生计,他到当地的一家高尔夫球场帮助打球人捡球。在这里,

    他第一次了解到了股票知识,因为来这里打球的很多人是美国大

    公司的高级职员,其中包括后来富达公司的总裁沙利文,就是他

    介绍林奇最终进入富达投资公司,创造了非凡的业绩。

    彼得.林奇在未出茅庐时,就牛刀小试,显示出了卓越的理

    财能力。当他还是一名波士顿大学的学生时,他曾以7美元/股的

    价格买进了1250美元的“飞虎公司”股票,两年之后,这只股票

    的价格上涨为每股32美元。

    管理基金纵横市场

    在富达公司做了几年的研究工作之后,1977年33岁的林奇开

    始管理富达公司的主要产品——麦哲伦基金。这个以世界著名航海

    家命名的基金原来是一家很小的基金,成立于1963年,1976年兼

    并了另一家投资基金,当时基金资产总额只有2200多万美元。林

    奇在接管麦哲伦基金后,勤奋工作,科学管理,雇佣了大量的分

    析研究人员,拓展视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他操盘的13年间,

    麦哲伦基金报酬率高达2703.12%(同期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只上

    扬了573.98%)。也就是说,如果你在1977年5月投资1万美元在该

    基金,十三年后你的资产便增值为28.0331万美元。这种平均年

    递增29%的记录令人赞叹。在1987年美国股灾中,他所投资股票

    的跌幅也远远小于市场。

    林奇在管理麦哲伦基金的前三年中,基金的收益率年递增35%。

    1983年4月,麦哲伦基金达到10亿美元,在之后的7年中,他仍旧

    赢得了年递增32.43%的收益率,远远高于其他基金平均年递增

    18.71%的收益率。

    麦哲伦基金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共同基金,总资产高达629亿

    美元,其收益率今年以来为20%。

    选股投资自有主张

    1990年,彼得.林奇宣布退出麦哲伦基金,引起国际投资界

    的很大反响。最近,他接受了美国《共同基金》月刊的采访,畅

    谈了他管理基金、投资选股的策略和主张,或许会对世界各国的

    基金管理人有所帮助。

    问:您获取较高回报的技巧是什么?

    答(林奇):主要的一点是要灵活可变。我认为在股市中到处

    都有好股票,于是我买了电力工业公司的股票、买了天然气公司

    的股票,还买了从事赌博业公司的股票。当时有人认为这些从事

    赌博业公司的股票是不正当的,这些行业都是投资者不应该碰的,

    然而现在这些行业被称为娱乐业,这些公司已经被列入了新的行

    业中,例如希尔顿公司、假日饭店公司等。此外,我还购买了保

    险公司的股票,购买了航空公司的股票。我关注着每一种股票,

    不断拓宽投资视野。我觉得如果从10家公司中能选出1家最感兴

    趣的公司股票的话,那么在100家公司中,你肯定能从中发现10

    家最感兴趣的公司股票。

    问:您从哪儿获得基金管理的投资哲学?

    答:我们在基金管理中总是有收入目标和增长目标。我们有

    专人负责研究纺织业、有专人负责研究钢铁业。我们并不是让每

    个员工都处理软件或网络业务,因此我总是有广阔的研究范围,

    也从中获取指导投资的哲学。从1969-1977年,我是一名证券投

    资分析人员,还担任了三年的基金研究部经理。我雇佣了大量的

    分析研究人员,并负责监督他们的工作,因此我能了解许多行业

    的情况。

    问:您过去总是在某一特定的行业中买上百只股吗?

    答:我曾经拥有世界上名字以“第一”开头的33家公司的股

    票,我拥有过250家银行和储蓄机构。如果你发现一只股票很有

    吸引力,你应该最少再去看另外的5家公司。不看其他公司就做

    出选择,那将是非常愚蠢的。投资汽车公司也是如此,我曾经拥

    有所有的汽车公司,但我把更多的钱投入到了克莱斯勒公司。

    问:当麦哲伦基金在您管理之下成为全球最大的基金之一时,

    您是否改变了投资策略?

    答:不,这是不切实际的。当它还是一个小基金的时侯,我

    也投资于许多大公司的股票;当基金壮大的时候,我也照样投资

    了成千上百个中型或小型公司的股票。我还是那句话,好的股票

    到处都是,投资机会无所不在。

    问:作为一个投资者,您在基金管理中获得的最重要的经验

    是什么?

    答: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是你必须了解你所投资的公司。因

    为如果股价下跌时,你必须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以便做出决定

    是进一步买入该股票还是将它卖出。

    问:对共同基金管理,您最好的建议是什么?

    答:当市场下跌时,下一个谷底没有人知道会在什么时侯出

    现,但是,作为一个基金投资人,你必须知道从长期看,股市肯

    定是上升的。在下一个7000点时股市将会上升,在下一个15000

    点时也会上升,在21000点时仍会上升。可以肯定地说,公司20

    年后将创造比现在更多的利润,从而推动股价向上走。毫无疑问,

    当你拥有股票时侯,你拥有的是公司,当公司的利润增长的时侯,

    股票的价格也会上涨。

    慈善圈内树立形象

    46岁的时侯,彼得.林奇宣布从麦哲伦基金“退休”。这位

    在投资基金业咤叱风云十几年的传奇式人物,似乎有意寻求另一

    种方式的生活。基金经理的生活是相当紧张甚至充满焦虑的。从

    麦哲伦基金退出后,彼得.林奇仍然活跃,他的主要兴趣是慈善

    事业。他的名字是一块金字招牌,不仅在金融界,在慈善界也是

    如此。彼得.林奇还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慈善事业筹款,并

    且相当成功。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内部城市奖学金”和“美国慈

    善基金”上。彼得.林奇认为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是他得到

    了良好的教育,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内部

    城市奖学金”是为不幸的孩子们提供教育而设的,而“美国慈善

    基金”则是为世界范围内贫困或战乱地区提供药品和医疗援助。

    毫无疑问,基金表现得相当出色。“当你捐出1美元给美国慈善

    基金,就意味着你把23美元的药品送给了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

    或地区正在忍受痛苦的人们”。基金增长率达2200%,简直棒极

    了。彼得.林奇今年53岁,看起来仍大有可为。

Powered by 股票书籍 股票电子书 © 2009-2010 www.gupiaoshuji.com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