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到2003年这三年是阿里巴巴成长的三年。”蔡崇信回忆说。在这三年里,由于公司的发展比较健康,因此虽然处于互联网的寒冬中,阿里巴巴却没有感到过来自投资者的多少压力。“在这期间他们对公司的发展基本是感到满意的,除了让我们对费用进行控制之外,没有提任何要求。而我们对这个要求也是十分重视的。阿里巴巴的整个薪酬结构都控制得很好,同时人员还是有大幅度的上升。发展的钱我们一点也没少花。投资者、公司股份结构在这三年里都没有发生变化。”
接下来的变化发生在2003年,马云当时在日本出差,因为时间比较紧,所以没有与孙正义见面。当孙正义知道马云在日本的时候,马云已经定好了回程的机票,正在去机场的路上。孙正义给马云打电话,让他来见一面。马云说自己已经定好了机票并且已经走了。
可是孙正义说一定要见马云,请他务必不要走,让司机调头回他那里。
见了面,孙正义告诉马云他现在在做的事情,他通过雅虎日本公司进军日本的C2C市场,通过种种经营手段与已经在日本经营C2C的EBAY公司交上了手,而且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从EBAY手里拿下了日本C2C70%的市场份额。他感到由于EBAY在亚洲的经营手段与市场有一定距离,所以很想在中国通过阿里巴巴来进军这一市场,从已经被EBAY收购的易趣手里拿下中国这一市场的份额。
“巧的是马云当时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不过他是从另一方向上考虑的。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马云认为C2C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以后,可能会产生出B2B类型的电子商务来,这对一直从事B2B的阿里巴巴来说是个威胁,他也正想对这个市场有所动作,所以两个人不谋而合。当即定下了进军这一市场的决策。”蔡崇信说。
但是C2C市场是一个需要烧钱的地方,网络公司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来吸引普通消费者进入自己的网站,造成人气,才会对开网上商店的小老板产生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易趣已经在这一领域里经营多年,所以后来者必须要靠广告来吸引人才能有生存的空间。阿里巴巴虽然当时已经进入盈利状态,但要支撑这样一个市场,尤其是要从易趣的手中把市场争夺过来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因此必须要增加资本,进而会影响到资本结构,而这个投资是必须由孙正义来做的,因此又存在一轮阿里巴巴与孙正义之间的谈判。
与第一次谈判一样,阿里巴巴出席的又只有两个人,马云和蔡崇信,而软银方面出席的又是一长排人,同样除了孙正义以外,软银方面所有其他的人还是不发言的。唯一不同的,是孙正义这次不摆弄计算器了。
2003年年初,马云和蔡崇信飞往东京,与孙正义就软银向阿里巴巴的第二次注资进行谈判。虽然已经是合作了三年多的股东和创业团队之间的谈判,但是“当时的讨价还价的程度还是不下于第一次。”蔡崇信回忆说。焦点主要在两个地方,一是孙正义在投入巨大资本之后是不是控股的问题,一个是员工团队的持股问题。前一个问题相对好解决,因为有两个因素可以调节,一个是资金,一个是股份。但对孙正义来说,员工团队持股问题不好理解,因为在日本所有的公司的员工很少有持股的前例,而马云则坚持必须通过股份来激励整个公司团队。在这两个问题上双方相持不下,一时间场内的气氛显得比较僵。
这时候,马云和孙正义不约而同地起来去上洗手间。据马云说,在洗手间里发生的情况是这样的:在洗手间里,马云沉默了一会儿,对孙正义说:“我觉得8200万是一个合适的数字,你看怎么样?”孙正义也沉默了一下,很快答应说:“好,那就这么定下来。”
这看起来似乎太过疯狂了,就算作者可以理解马云可以在六分钟搞掂联正义——因为他们是同一类人,也不相信他们在洗手间里就决定了八千万美元的流向。但是除了相信这种说法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呢?除了马云和孙正义,谁也不知道那个洗手间里在那时发生了什么。也许他们当时就对未来的一切都做好了安排,甚至这种安排一直延续到我们在第二章中看到的收购事件,一切都有可能,但我们不得不说,这只能是一个除了马云和孙正义以外谁也无法猜透的谜。
而留在场内的蔡崇信只看到“他们两个人去洗手间的时候还是显得有点紧张,再到会议室的时候却都笑容满面了。”孙正义在员工持股一事上也做了让步,双方就在这样的基础上达成了一致。孙正义向阿里巴巴注入8200万美元资本金,由阿里巴巴再向未来的C2C公司——也就是淘宝,注入三亿五千万人民币的资本金,其余资金留存于阿里巴巴公司内,以备淘宝未来可能之需。“这就是说,我们希望一次谈判就备足淘宝所需的所有资金,当然孙正义看好这个市场,如果以后觉得资金准备还是不足的话,他也会随时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