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
在做事情的时候,如果你先从容易的做起,那么你后来会越来越难,而如果你从难的做起,那你后来会越来越容易。
【阐释】
世人做事,总是愿意先从简单容易的入手,喜欢把艰难的放在后面,好像做好了简单的,艰难的自然会完成,又好像拖着、拖着,艰难的在后面会自动消失一般。
从容易的先入手,是一条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因为从容易的入手,一点点的解决问题,可以避免那种对事情的害怕心理,树立起解决问题的信心。而且,从简单的入手,取得一小步、一小步的进步,一点点的进行改善,可以为解决难的部分赢得时间和改善条件,从而最终解决问题。
但是,从容易的先入手,也易于为一些非重点所吸引,改变自己关注的方向,失去了对关键问题的把握。而且,选择从容易的入手,多少反映了一种畏难情绪。起步就没有气势,会对后面的工作产生影响。
其实,做事情还有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上手就抓住最难的,从最难的下手,把最难的解决掉,这样,容易的就会变得越发容易,轻而易举地就能够完成。
从最难的入手,相当于一开始就打遭遇战和攻坚战,这不仅要求有胆识和勇气,更要有缜密的分析和透彻的了解,最终获得打遭遇战和攻坚战的信心,形成攻坚的思路。采用这种方式,开始时的消耗是比较大的,也是很多人无法承受的。
但是采取这种方式,如果成功了,那剩下的事情就象是水银泻地一般,顺流而下,不可阻挡。而且,解决了难的,可以给容易的形成榜样,产生示范效应。
如果你先在严格的环节,经受了最高标准的考验,那就意味着建立起了高质量的品牌形象,那接下来转向其他的环节,自然就会势如破竹,就会很容易地被市场所接受。
这也就是蒙牛人说的:"一线插旗,二线飘红。"如果你占领了一线市场,则二线市场也就很容易为你占领。
我们可以看到,在技巧的训练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先练习难的,那容易的技巧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市场中,如果我们在生产设计的时候产品过硬,那营销就变得很容易;就如同我们攻克了城市,则农村很容易拿下;在国际化中,如果我们攻克了欧美发达国家,那么其他的国家就很容易进入。
因为事情是同一个事情,难易总是存在于事情中,很少发生变化,时间过去,难的依旧难,容易的依旧容易。如果你把容易的解决了,只剩下难的,自然就会先易后难。而如果你先解决了难的,只剩下容易的,自然就会先难后易。
可能,你先解决了容易的,会使得难的稍微容易一点,但是,如果你可以先解决难的,容易的就肯定会变得更容易。
两种方式都能够将事情做好,但是有条件的话,我们还是推荐尽可能按照先难后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千里跃进战鹏城
1999年才成立的蒙牛,绝对是乳品行业的一个弱者。创业之初,没有工厂,没有奶源,没有市场,处于"三无"状态。注册资金只有1000万元,强大的竞争对手时刻打击。按照一般的思维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属于弱者的蒙牛应该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先在二、三级城市打拼,老老实实等到规模到了一定的程度,再来挑
战自己的同行业巨头,向一线大城市发起攻击。
但蒙牛人偏偏没有这么做,他们选择了一条相反的路。一开始就瞄准一线大城市,一开始就与强敌硬碰硬地交手。
在香港市场,面对的是国外的乳业巨头,同时还有香港人对大陆产品的成见;在上海市场,面对着盘踞当地的全国乳业巨头光明;在北京市场,面对本地乳业巨头三元;在内蒙古,面对强大对手伊利。每一个一线市场,都是艰难和残酷的战争。而此时参与竞争的蒙牛,不过是一个"小不点",销售收入不过是乳业巨头们的十几分之一甚至是几十分之一。
可以说,蒙牛人是知难而上,啃硬苦头,打硬仗,杀出了一条血路。在顺利拿下一线城市之后,二、三线市场就象蒙牛预测的那样,全线飘红。
蒙牛通过先难后易,最终成就了自己,坐上了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
海尔先难后易的国际化进程
海尔集团的国际化进程,也遵循着先难后易的原则。
从1998年至今的国际化战略阶段,海尔坚持"先难后易"、"出口创牌"的战略。先到要求最严格的国家去,后到发展中国家去。
当大多数国内企业还沉浸在做OEM(贴牌生产)、满足于赚取一点可怜的加工费的时候,海尔就开始考虑品牌国际化,在国外市场树立自己的品牌。
当大多数企业国际化选择在东南亚等国家,满足于占领小国、低水平国家市场的时候,海尔将目标瞄向了欧美发达国家,首先就是进攻冰箱行业的鼻祖——德国。德国的冰箱虽然不很出名,但是德国人对冰箱是非常严格的。海尔在德国获得了成功,随后进军美国市场,美国海尔成为了海尔集团在海外第一个"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样板,设计中心在洛杉矶,营销中心在纽约,生产中心在南卡州。
与只是销售产品获得外汇、先进入发展中国家相比,先进入发达国家、宣传自己的品牌而不止是销售自己的产品,这是一条非常艰难的国际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