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投机者的告白
科斯托兰尼
作者简介:
安德烈科斯托兰尼(AndreKostolany),德国知名投资大师,娴熟金融商品和证券市场的一切,被誉为「二十世纪股市见证人」、「本世纪金融史上最成功的投资者之一」。他在德国投资界的地位,有如美国的华伦巴菲特(WarrenBuffet)。他的理论,被视为权威,德国的投资人、专家、媒体记者,经常询问他对股市的意见。安德烈科斯托兰尼不仅是成功的投资者,也是广受读者喜爱的作家。多年来他将自己的证券交易经验与理论,写成一本本实用且平易近人的书籍,广受读者喜爱与推崇。他的《证券心理学》一书,是德国大学经济系学生必读书籍。从一九八七年至今,共出版十三本着作,在全球卖出三百万册的佳绩,包括中国、韩国、希腊、丹麦,都有翻译版本。
证券交易动物园
有钱的人,可以投机,
钱少的人,不可以投机,
根本没钱的人,必须投机。
早在证券交易所出现前,投机就存在了。某些社会主义者认为是资本主义让人变成投机人士,这种论点完全错误。早在《圣经》里,便已驳斥投机行为。
历史上的第一次投机行为,是埃及的约瑟夫法老所为。
约瑟夫这位聪慧且具洞察力的法老,从七个好年份和七个坏年份的梦中,作出正确结论。在好年景时,他囤积大批粮食,好在日后欠收的年份以高价投入市场。不过直到今天,大家仍不确定他是否在四千年前就已成为计划经济之父,知道储备余粮,度过后来的欠收;或只是历史上的第一位投机家,垄断商品,藉以日后高价出售。
赌徒永远不死
在古罗马,地中海地区的金融中心,也很盛行投机风。人们大规模投机粮食和商品。罗马帝国的总督卡托(Cato)消灭迦太基的疯狂政策,让当时的投机家相当紧张。迦太基是地中海世界的粮仓,史奇皮欧(Scipio)将军的士兵进入被毁的城市,大肆洗劫仓库和地窖。上千吨的粮食落入罗马人手中,再加上罗马本地粮食丰收,粮食价格先出现松动,继而直线跌到谷底。很多投机人士因而倾家荡产。
当然,历史上还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也是投机家族的成员。发现万有引力,名留千古的牛顿也曾试过证券投机,只不过失败了,最后,牛顿甚至禁止别人在他面前提证券交易。伏尔泰曾和女朋友大谈有价证券和货币,长达几个小时之久。他也曾投机谷物和房地产,后来,更以投机的外汇走私客身份走红当时。
大家是否该跻身名人之列,也做个投机人士?基本上,这取决于两件事,即物质条件和个人性格。关于第一个前提条件,我牢记一条座右铭:
有钱的人,可以投机,
钱少的人,不可以投机,
根本没钱的人,必须投机。
最后一句当然不完全正确。大家总是需要一定数量的钱,才能开始投机活动,但数量不一定要很多。在股票投资普及之前,德国流行一种观点,证券交易所只是富人的游乐场。这种看法完全错误。只要谁的看法正确,谁就有可能用蛮少的钱,创造可观利润。我说的「根本没钱」,是指钱少到连私人住宅都负担不起或无力养老的地步。
如果真的没钱,首先必须工作。在证券投机失败后,我好几次身无分文,甚至欠债,以至被迫重操旧业,作经纪人和顾问,赚取佣金,以脱离窘境。
至于投机家还需要哪些性格,读者可从本书中找到答案。但我必须先解释一下,根据我的定义,到底谁才称得上投机家?因为,所有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人早就不是投机家了。
经纪人:只管成交量
当德国新闻电视台报导法兰克福或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情况时,我们可以看到经纪人和交易员大声叫喊、四处奔跑。可惜,愈来愈多的经纪人和交易员现在都静悄悄坐在计算机前,说不定什么时候,原来证交大厅的独特气氛便会消失了。经纪人坐在办公室里和客户洽谈,建议客人继续委托代办交易,最重要的,是鼓吹他们不断进行新交易。
经纪人和交易员不靠股价指数的差价赚钱,而是按每笔交易向客户收佣金。如果经纪人在一起聊天,他们首先谈的是成交量,然后才是发展趋势。有人讲过一个故事:一位客户去找经纪人,想听取一些建议。经纪人使出浑身解数,劝他继续买进IBM的股票。经纪人说完后,客户才察觉到自己原本是想卖掉IBM的股票。「原来如此,」经纪人说︰「卖掉││这也不坏!」
基金经理:几十亿资金的统治者
第二类职业证券人士是基金经理,包括大型投资公司的基金管理人和产物管理人。他们调动几十亿资金,但和证券经纪人一样,他们不是靠自己的资金,而是客户的资金在工作。经理人及一群手下作准备工作的分析师,挑出看好的股票、债券或原料,以获取报酬。整体来看,他们毫无成就,因为只有极少数的基金经理,能不断超越平均指数,获取更高利润。
金融巨子:大庄家
不是每个用自己资金操作的证券投资人都算投机家。
有些资产非常雄厚的金融巨子,以几百万元,甚至几十亿元在进行交易。他们总是全力以赴,投入所发起的交易活动,以确保自己获得多数,并策画合并和收购其它公司。他一旦拥有某家公司的股份,便积极干预公司的管理体系,或解散看不顺眼的管理阶层。面对各种激烈活动,他的生活变得十分不安。如果他开办企业,就会到证券交易所去筹措必要的资金。甚至他想掌控的那些公司,也是透过证券交易所取得控制权。他的目标总是集中在特定的交易中,他的买或卖都会导致大地震,影响整个证券市场。
套汇者:绝迹的投机人士
套汇指的是时间或空间上的投机行为。时间上的投机,指的是今天买,然后过一阵子用更高的价格卖出,或反过来,今天卖掉,以后再用便宜的价格买回来(即卖空)。另一种是空间上的投机,指的是同时在一个地方买,另一个地方卖。交易过程中,套汇者必须取得超过交易手续费的差价,才会获利。和传统的投机人士相比,套汇者的好处在没有任何风险。因为,只有当两个证券交易所出现差价时,套汇者才会委托经纪人进行交易。他事先就知道利润有多少,因此,套汇者必须专注在蝇头小利上,时时刻刻关注行情。
证券玩家:证交所中的赌徒
有种人,即所谓的证券玩家,肯定永不会消失,而且只会愈来愈多,让我感到遗憾。我之所以如此称呼他们,乃是因为照我的定义,他们不配冠上投机家的称号,虽然一般大众和新闻记者都以此称呼他们。证券玩家连最小的指数波动都企图利用。他在股价一○一时,买进某种股票,然后在股价升到一○三时,就卖掉。接着,他再在指数九○时,买进另一种股票,然后在九一‧五时,又再卖掉。
投资者:证券市场中的长跑者
投资者和证券玩家刚好相反。他买股票,然后留个几十年,当成养老金,或当成留给子女或孙子的财产。他从不看指数,对指数不感兴趣,即使股价崩盘,也任由他去。他将资金长期投资于股票,一直投资下去。即使萧条时期,也不减少股票的投资比率。
我该诚实建议每位读者加入投资者的行列。在从事证券交易的人当中,以平均水准来看,投资者的表现最好,因为即使是投机家,也只有少数是赢家。如果我的话够权威,能让读者盲目听从(但我对此不抱幻想),本书到此也可结束了。但是,「赌徒」在我们心中蠢蠢欲动,谁能比我更了解投机活动的刺激所在。八十年来,我一直是位精力充沛的投机家,穿梭在全世界的原料、外汇和证券交易所。正确分析形势及不同于一般看法的观点得到确认,带给我的快乐,远比物质上的利润大得多。所以我想告诉大家,是什么因素导致一名精力充沛的投机家不同于金融巨子、投资者和证券玩家。
投机家:有远见的战略家
大家也许会说,投机家便是介于证券玩家和投资者之间。当然,界限并非泾渭分明。不同于投资者,投机家对各种新闻都感兴趣,但这并不表示,他会像证券玩家那样,对任何新闻都有反应。如果投机家对上涨的指数进行投机,但由于某个偶然事件,行情暂时下跌,例如,美国总统心脏病突发(艾森豪威尔总统一九五五年心脏病发),或南美遭受地震,这时投机家不会马上推翻自己的投机理念。只有当消息影响深远,动摇了预测基础,推翻原来的假设,才会重新规画。投机家不在意X和Y之间细微的指数波动,他只跟随趋势,即从A到B的变化角度。
有远见的投机家密切注意各种基本因素,如金融和贷款政策、利率、经济扩充、国际局势、贸易收支、经营报告等,不会受到次要的日常新闻影响。他制定周密的计划和策略,根据每天发生的事件进行调整。总而言之,投机者有想法,不管正不正确,毕竟是个想法。这是投机家和证券玩家的基本差异。
凭什么投机?
只要有想象力,
老的东西,甚至老骨董,
都有机会再翻身。
说到投机,许多人最先想到的是股票,股票已经成为投机和证券交易所的代名词。我也一再谈到和写过证券交易所或投机的事,指的当然是股票投机。但在八十年的「证券投机生涯」中,我早已不只对股票进行投机。我的大量获利是靠债券赚来的,但我在外汇和原料市场也很活跃,也在有形资产交易中累积经验。
投机家中的世界主义者,不仅分析和观察本国的股票市场,也分析和观察全球发生的事,像国际政治局势、大规模资金流向、工业大国的内政和外交政策、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议、巴黎俱乐部的债务谈判、新的技术发展、巴勒斯坦问题,甚至巴西和中国的天气。
每当某个地方出现机会,某种商品、货币、债券或股票的价格和正常价值之间出现差异,投机家便忙碌起来,等候市场在某个时候弭平差异。重大的机会不是每天都有,所以不该只把股票当成投机对象,例如我就曾利用债券作出最成功的投机。
债券:比你所知还重要的标的
债券也称利率固定的有价债券,是大多数储户印象中的保险投资手段。以公债为例,只要买下有保障的债务人的债券,一直等到债券到期,根本不用冒赔钱的风险。购买公债的人总能以票面价值兑现,而购买公债时计算好的利率,对债券持有人来说,也是种保障。
外汇:过去比现在更有意思
今天,外汇市场是大玩家的游戏场,因为银行、保险公司和长期基金把外汇市场变成赌场,而且货币种类愈来愈少。引进欧元后,法郎和德国马克之间的投机成为历史,但前提条件是欧元要挺得住。
原则上,只有少数货币可供小资本的投机人士做期货交易。为了获得数量相等的外国货币,大家必须和相关国家保持特殊的联系。现在,也许在美洲或东欧小国,还存在些有趣的机会,但这方面,我不是专家。
谁若要进行重要货币的投机,就是和几万名大大小小的赌徒和投机人士竞争。世界上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得到相关讯息,如果某个统计数字比预期好,大家便朝那个方向跑,如果比预期差,大家又跑往相反方向。
原料:投机家对投机家
原料投机中,长线(买入)总有短线(卖出)相呼应。一位投机人士把赌注押在价格上涨上,就会有另一位投机人士押价格下跌,这是个充满巨大风险的交易。一般情况下,投机期货意味着只须投入相对少量的金钱,大量购买铜、小麦或诸如此类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支付的金额不是买价,而是为将来发生的交易所支付的一种担保。股票指数、外汇和债券的期货交易同样如此。
因为卖主以后才交货,买主也是以后才收货,所以期货交易也称「未来交易」。由于投入的资金少,这种业务的风险根本无从估计。如果商品的指数和原先期望的方向只差几个百分点,持有人必须立即补缴资金,才能继续保有原先数额的担保。如果不补缴资金,立刻就会被结清交易,而把之前已经付过的资金全部赔光。
有形资产:是收藏?还是投机?
理论上,只有了解自己经营的有形资产,并且经验丰富,才能赚钱。我说从理论上讲,是因为我所列举的诸如名画、旧瓷器、旧家俱、钻石、邮票和硬币,只有收藏家才是真正的行家,他们热爱这些东西,一起起床,一起入睡。但收藏家无法成为投机人士,因为他和收藏品难舍难分。虽然从账面上看,收藏家获得了巨额利润,但却不从中赚钱。相反地,低价买进,然后再高价卖出的投机人士,从来不会努力了解那些东西。
房地产:大投机家的事
唯一带来利润的有形资产投资,便是房地产。房产所有人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就可以收取或节省房租。我在巴黎有两处住宅,在蔚蓝海岸有座房子,在布达佩斯有处宅邸。只有位于巴黎圣路易岛(IleSaint-Louis)的住宅被我租出去,其它三处房产一直是我自己居住。根据这一经验,我只能建议每个家庭,购买自己居住的住宅。这应该是第一项投资,因为这样一来就不必受制于出租人,或是受房租上涨的影响。
我相信一件事,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虽然完全不同,但其运转和其它投机市场一样,遵循着相同的规则,有荣景、低迷和过度发展等时期。
想投机房地产,必须有巨额资金和良好信誉,因为购买房产的部分资金是向银行或第三者筹措的。
我的结论是,资金雄厚,且熟悉房地产市场的投机人士,可以试试运气。很多人,例如唐纳‧川普(DonaldTrump)靠房地产业致富。其它人如荣格‧史耐德(JuergenSchneider)却因此破产,必须在监狱了却残生。就和其它的投机行为一样,发财和破产紧紧相依。关于房地产市场,我知道的不多,因为股票才是我的王国。
股票:本身就是投机对象
无疑地,能为投机人士创造广阔投资天地的是股票市场。全世界共有十万多家上市公司,分布在全球各个国家。大家可以针对某个行业的繁荣和衰退、某个竞争对手战胜另一个竞争对手、某个国家的法律变更、大选、社会发展趋势、未来时装的发展趋势,还有新技术的发展进行投机。有的公司在白天找运气,有的则在全球碰运气。
大家总能找到被低估的公司。前面提过的亿万富翁巴菲特就是靠这发财的。或者找到被高估的公司,进行投机,大家可以利用「转机股」发财,像我就曾以克赖斯勒的股票作投机(我在其危机时,以每股三美元买了克赖斯勒的股票,现在每股的价格为一百五十美元)。还有像微软或戴尔计算机(Dell)的「飙升股票」,利用这种股票,大家同样可以发财。
奇幻的证券交易所,
证券交易所,
对某些人来说,意味着财富,
对某些人来说,却意味着毁灭。
言辞尖刻的人说,魔鬼创造了证券交易所,为的是告诉大家,他们和上帝一样,也能无中生有。错了!魔鬼并未创造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所是自行发展成的,在大树下,在华尔街,或在大街拐角处,或在咖啡厅里,为的是以后能够搬进宫殿。
荷兰印度和英国东印度
英国对印度公司的海上霸主地位和荷兰成为强劲对手,感到惴惴不安。于是建立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试图打破荷兰的垄断地位,重新建立自由竞争,但是,「东印度公司」并未能动摇荷兰公司的独尊地位。西方强权开始在本土、海上和证券交易所进行激烈争战。如果荷兰的印度公司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今天都还在的话,他们或许会试着收购对方。
受运输费用的影响,这家或那家公司的股票上涨或下跌,运抵的货物愈来愈贵,而且总是超过大家的预期,投机人士一天比一天激动。对荷兰印度公司来说,一六八八年发生的一场灾难,对我们也具有特殊意义,因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股票崩盘」。
基于这个原因,加拿大的铀矿业在五○年代也经历同样的命运。尽管核子科学长足发展,但始终没有出现获利,看来也没希望在未来某天有所改变;投机人士不得不为他们的幻想付出昂贵代价。在一九五七年的股票崩盘中,铀矿股票因之前的炒作而掉了九○%的价值,损失惨重,加拿大证交所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恢复元气。虽然邻国华尔街的股市看涨,却无法恢复原先的基础。类似的原因也让其它投机人士在巴黎证券交易所破产,他们被骗,以为撒哈拉沙漠的石油开采业会带来丰厚的利润,但发生在阿尔及利亚的政治事件和国有化,令他们的希望化为泡影。
混乱中的混乱
自十七世纪中叶起,阿姆斯特丹的证券交易所就已类似现代证券交易所。当时就已有人从事期货和期权交易,有结算日、补偿交易指数、展期交易和贴现交易、买空财团和卖空集团。阿姆斯特丹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债市场,细腻讲究的期货交易在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中诞生。经纪人和坐在邻近咖啡馆里等候交易结果的客户间,有交易员和联络员。各种影响行情的谣言、错误的警报及各种伎俩早已出现,让有眼光的谋士得以利用行情涨跌获取利益。
受人瞩目的印度公司股票不断攀升,尤其当某大机构操纵上涨行情时,股票更加看涨。货船延期返回的坏消息,本来是无任何危险的普通消息,但在大家都感到振奋时传来,便显得很不恰当。受害人当中有诗人、哲学家和狂热的投机人士维加(JosedelaVega),他是阿姆斯特丹西班牙籍犹太难民之子(和纽约十万名德国难民子女一样)。他的作品《混乱中的混乱》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篇报导。书中描述十七世纪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的真实情景。我多次阅读此书的德文版,一九一二年的翻译版本,值得向每位投机人士推荐。维加曾经三次靠投机发财,然后又失去财产,证明他完全有资格评论这个题目。
资本主义的神经系统
就算魔鬼未曾创造出证券交易所,他也一定淌过这滩混水,把「人」变成将证券交易所化成赌场的「赌徒」。对许多人来说,证券交易所是没有音乐的蒙地卡罗,是赌场,可以整晚在紧张刺激的气氛中赚一大笔钱。对我来说,证券交易所是充满各种音乐的蒙地卡罗,只不过必须带上天线,才能捕捉到音乐,分辨出音乐的旋律。
证券交易所其实是神经中枢,甚至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引擎。在商品和外汇交易所中,这间赌场大厅负责调配商品和制定合理、透明的价格,他为生产商、制造者及进出口商提供机会,避免各种价格风险。玩家和投机人士关心成交量,遗憾的是,玩家或寄生虫(我也这么称呼他们)占成交量的比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有时只是他们的交易活动,就会不合理地操纵行情涨跌。
交易人士的游乐场
证券交易所还有更多内容,这里是交易人士的游乐场,充满经纪人、交易员、市场调控者、玩家、投资者、大大小小的投机人士、银行家和金融家、新闻记者和偶尔光临的旁观人士。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亲自到证券交易所来,多数人只把钱送过来,有时,也会把钱撤回去。他们的投资反映出忧虑和希望。证券交易所不仅是证券、外汇或商品的中继站,也是消息、新闻发布和驳斥谣言、热门诀窍、内线消息和蜚短流长的传播场所。
我常去证券交易所,因为其它地方都不像这里,能看到这么多傻瓜。并不是我对傻瓜感兴趣,而是为了进行和他们截然不同的动作。
遗憾的是,法国画家多米耶(Daumier)笔下精彩绝伦的大厅型证券交易所,已渐渐绝迹,逐渐变成电子证券交易所。一九八六年,这股潮流波及伦敦皇家证券交易所,不久前又占领巴黎证券交易所,在法兰克福,多数的交易已经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看来,证券交易所之母的华尔街,变成由无声无息的计算机屏幕组成的电子交易所,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经济的温度计?
许多外行人总是称证券市场是经济的温度计,其实不然。证券市场无法显示当前的经济状况,也预测不了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要证明这点,我不必追溯远古的历史,过去五年就是最好例子。一方面,德国经济成长持平,失业率高居不下,而另一方面,证券市场却增加了三倍,前社民党主席奥斯卡拉封丹在上届联邦议院选举前的竞选演说中,不断对此大加抨击。其实他对证券市场一无所知,也对经济一窍不通。
相反地,在美国,经济因为就业充分而繁荣,证券市场跟着景气发展。那里同样有过经济高度发展,而证券市场却萧条的情景发生。经济和证券交易并不一定平行发展,但这不是说二者没有任何关系。我想引用一个多年前见过的老例子,令我印象深刻。
我认为,长远来看,经济和证券市场所的发展方向相同,但在过程中,却有可能选择完全相反的方向。
指数有什么道理,
这里一切取决于一件事,
就看是傻瓜比股票多,
还是股票比傻瓜多。
每天,证券评论员都费尽心思解释当天指数的变化,然而影响指数上扬或下跌的因素却难以胜数。
利率提高,股价下跌;利润高过预期,XY的指数便可能看涨,而ABC的股票却下跌,因为尽管利润高过预期,专家却看到该企业面临艰困的未来。而下一份报纸的评论却指出,同一档股票指数下跌的原因在于获利了结。另一天,美元坚挺是指数上扬的原因,但第二天,在同一份报纸的评论中,美元是指数下跌的关键。对投机人士来说,这些评论完全多余,而且毫无用处。专家引用报章评论,寻找合乎逻辑的因素,但证券市场有自己的逻辑,和普通消费者的逻辑没有什么关系。
证券市场像漂亮的女人或天气一样任性,擅长利用各种光怪陆离的魔术吸引猎物,大家对其不抱希望时,证券市场也一样冷淡对待。我建议大家应该冷静,不要在意证券市场喜怒无常的脾气,尤其不要为此寻找合乎逻辑的解释。
评论员可能局限于三个因素,因为供过于求,证券交易走势疲软;或因为需求大于供给,证券交易行情坚挺,或因为供需平衡,证券交易没有变化。
从短期至中期来看,绝对不是好的股票一定看涨,不好的股票肯定下跌,情况可能完全相反。一家企业也许获利丰厚,可以支付红利,还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只有需求大于供给时,才会在证券市场中看涨,这是证券交易逻辑的唯一条件。
傻瓜、股票,谁多?
直到今天,我还清楚记得第一次到巴黎证券交易所时的情景。一位老先生朝我走来:「年轻人,我没见过你。你是谁?」我回答︰「我第一次到证券交易所,我是X公司的实习生。」「你的上司是我的朋友,我现在教你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你看看周围,这里的一切都取决于一件事,就看这里的傻瓜比股票多,还是股票比傻瓜多。」
这条座右铭也成为我的信条,我们可以这样解释,行情趋势要看卖方卖股票的情况,是否比买方买股票急迫。如果股票持有者迫于心理或物质上的压力,被迫出售股票,而资金所有者虽然想买,却无购买压力,行情就会下跌。
反之,如果资金所有者迫切寻找股票,而股票持有者并没有物质或心理上的压力,要出售股票,行情就会上涨。我一直记住这条准则,一切取决于供给和需求。我全部的证券交易理论都以此为基础。
这个事实每位证券交易人士都须铭记在心,否则就不会明白,为什么有时指数会出现完全不合逻辑的波动。
分析发展趋势时,应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并要能看出未来的供需情况。
原本我还可以解释一下股票指数的形成细节,以及经纪人或市场调控者如何订定指数,以合理反映供需的情况。但我想把这件工作留给众多证券交易入门的指导书籍。
背景音乐是小调或大调?
在歌剧或交响乐中,都有个主题,总是反复出现,不断在背景中回荡。股市也有背景音乐,决定长期的发展趋势,时间可能长达几十年。在投机人士准备从中看出上涨和下跌的时段,从中获利前,必须听出背景音乐是大调,还是小调。
这种背景音乐由两部分构成:战争或和平,及长期的经济发展。
大家总是问我,为什么过去几年那么乐观?许多人听过我关于安眠药的点子,我毫无保留建议大小储户把钱投资股票,从前我不会如此做。先前我建议他们应该服用安眠药,然后沉沉睡去,不要理会这段期间证券市场的风暴,免得惊慌失措,在行情上涨之前便把所有股票赔本卖掉。
我乐观的理由很简单,虽然有科索沃战争、波斯湾战争和库德族战争摧残着人类,但世界和平基本上是得到保障的,这是一九一二年以来不曾有过的。直到十年前,我仍是每天早晨七点便坐在收音机前,因为害怕某个地方会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端。北约和华沙两大集团间的冷战让世界瘫痪,今天,这一切已成过往云烟。
和平就是大调
再回到之前我提过的狗和主人的例子,应可说明经济和证券市场并非平行发展的。但和狗及其主人一样,长期来看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方向相同。
如果经济和企业利润没有持续成长,股票指数也不会持续看涨。如果没有重要因素,通用汽车(GeneralMotors)、IBM或微软的股票也不会发展到今天这种水准。否则的话,狗就会跑到前面去,不知什么时候,便看不到主人了。而熟悉狗的人都知道,这位四条腿的朋友最后还是会跑回来。
可能的障碍
经济成长的障碍之一便是错误的税赋政策,这会让所有的成果尽皆遭殃。如果大家像从前瑞典那样,必须用九○%的收入纳税,总有一天,没有人会有兴趣办企业、进行投资、每天工作十四个小时。
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货币供给,就像匈牙利一位吉普赛音乐家所说︰「没有钱,就没有音乐。」同样地,「没有资金,就没有经济成长。」
几十年来,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制度,即通常所说的金本位制,阻碍了充分的货币供给。这个时期,世界经济发展迟缓。我经常针对金本位制撰写文章,一直强烈反对金本位制。因为,除了世界和平外,取消金本位制是我这些年及对未来抱乐观态度的第二个原因。但遗憾的是,总有一些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每当外汇激烈波动时,便要求回到金本位制,所以我要再次解释金本位制,为什么对世界危害极大。我认为金本位制是种祸害,所以我常用「你怎么看待金本位制?」问题,来测试经济学家和专家对经济的理解程度。
金本位制是种在经济体制中平衡供需的货币机制,既在国内,也在国际上运作。国际收支均用黄金调节,形成固定的外汇价格。
金本制已过时
后来,鲁夫在新闻媒体中更加丑态百出。在一系列文章中,他发出警告,如果不马上回到传统的金本位制度(也就是说美元百分之百用黄金核算),世界经济就会崩溃。众所周知,大家并没有把他的警告放在心上,而且现在的世界经济形势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
此外,大家也不需要用金本位制克服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并不取决于货币是用黄金核算,或是自由流通。里根总统执政后不久,推行的通货紧缩政策便证明这点,在成功消除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发展前,他首先大幅度提高利率,继续加重卡特政府留给他的经济危机。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金本位制便没有发挥过作用。想让金本位制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未免要求太高了。金本位制失败的原因,在于接受了一个完全错误的事实。
稳定只是幻想
直到被欧洲中央银行取代前,德意志联邦银行一直推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阻碍德国在统一后创造第二个经济奇迹的机会,其口号是稳定、稳定、再稳定,目标在达到零通货膨胀率。多年以来,美元兑马克的汇率一直被低估,所以原料的进口愈来愈便宜,这正是联邦银行想要的。然而,在出口产品占四○%,贸易持续保持顺差的国家,这种政策却扼杀了几十万个就业机会。由于竞争压力愈来愈大,企业被迫不断进行理性管理,或将生产线迁往国外,目前德国许多企业正是如此。
稳定并不是唯一的生活目标,生活目标应该是和平、富裕,而且稳定应该是政治稳定,而不是货币价值稳定,才是最高目标。前德国总理赫姆特‧施密特(HelmutSchmidt)说得完全正确:「宁愿要五%的通货膨胀率,也不要五%的失业率!」轻度通货膨胀根本不会危害经济。
绝对稳定只是一种幻想。能源、原料、生活用品,甚至劳动市场的价格,都在不断变化。很多商品的价格要看大自然的脸色:这次是橙子收成被冻坏了,接着又是咖啡豆收成被热浪烧掉了。所有商品和物资的价格在自由的经济环境中不断涨跌,受到各种事件和大众心理反应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大家又怎能实现一种绝对的稳定呢?
行情上涨的秘密,
货币之于证券市场,
就像氧气之于呼吸,
汽油之于引擎。
假如证券市场只受前一章所描述的因素影响,就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缓慢向上涨。但我们知道,狗是来回奔跑的,证券市场在长期的经济成长过程中会多次反复大涨大跌。大涨之后,证券市场虽然很少跌回上涨前的水准,但在这段时间,行情将来回波动得非常厉害,主要受中期性因素影响。
一是货币。货币对证券市场而言,就像氧气之于呼吸,或汽油之于引擎一样重要。没有货币,即使未来形势大好,世界充满和平,经济一片繁荣,行情也不会上涨。如果没有剩余的钱,就没人买股票。我们可以说,货币是股票市场的灵丹妙药。
货币+心理=趋势
但是单靠货币,股票市场也不会起变化,还要加上另一个心理因素。如果投资大众的心理是负的,即没有人想买股票,市场也不会涨。只有在货币和心理都呈正面时,股票指数才会上扬。两个因素都是负面时,指数就会下跌。
如果一个因素呈正面,另一个因素呈负面,发展趋势就会持平,也就是说,证券市场的行情平淡、无趣,不会出现大幅波动。我的公式由此得出,同时也成为我的信念:货币+心理=发展趋势。
如果某个因素略占上风,便会透过略为上涨或下跌的指数呈现出来,这要看哪个因素更强。只有当一个因素发生逆转,使两个因素同时变成正面或负面时,才会出现行情大涨或大跌。
结论是,如果大小投资者愿意,且有能力买股票,指数就会上涨。他们愿意购买股票,是因为他们对金融及经济形势抱持乐观看法;他们购买股票,是因为口袋里有足够的资金。这就是行情上涨的全部秘密,即使是经济呈现不利的态势,都适用。同样的机制也会起反作用。当一般大众非常悲观,负面评价未来,而且缺少现金,一方面因为大众可以将钱投资到其它地方,例如房地产、储蓄或债券,赚取更高的利率,一方面也因为贷款取得更加困难。如果缺少想象力和货币,指数就会跌到谷底。
我认为对中期证券市场,货币比想象力更具决定性作用。如果货币因素是正面的,那么到了一定时候,心理因素也会变成正面的。
如果有很多剩余资金留在金融机构内流通,据我的经验,这些流动资金的一部分最晚在九到十二个月之后,便会进入证券交易市场,虽然此时大多数的投资者对股票仍持负面态度。在此阶段,第一批的买进交易遇到的是完全净空的市场,这时指数开始上涨。上涨的指数使大众对股票产生兴趣,于是继续出现买进交易,吸引新的买主,如此循环不已。
股市评论家和分析家总能为行情上涨找到原因,因为经济面从来便不是全黑或全白的。如果无法说明当前的经济现状,必定会用未来的正面发展来解释上涨趋势。接着,正面的评价逐渐改变大众的态度,货币不断流向股票市场,使行情继续看涨。
反之亦然。如果货币因素是负面的,大众的心理状态在九到十二个月之后也会转成负面状态,即使经济第一线的消息仍相当正面,如果没有新的资金,行情还是无法上涨。如果大家期待的指数上扬没出现,第一批人就会失望地退出股票市场。第一批卖出交易把指数压低,引发进一步的股票出售,如此循环下去。这时评论家仍然可以找到负面消息,当成指数下探的理由,这时,整个气氛已经改变了。对于中期的证券市场发展,货币至关重要。因此,投机人士必须密切注意影响货币的各种因素。
证券市场像二手车市场
我已经解释过,证券市场不是经济状况的温度计。指数发展经常和市场状况背道而驰,景气好的时期,企业把所有资金用于直接投资,过去二十年,特别是美国,并未看到股票回购的现象。
相反地,当企业需要筹措资金时,会向股票市场借钱,提高资本,如此一来,上市公司的股票数量增加,供给因此扩大。由于资产重组,某些公司甚至还会出售其它公司的股票,导致市场出现数量庞大的新股票。
证券市场和二手车市场相似。每当大汽车公司推出新车种时,汽车销售商便异常活跃,甚至在价格上对客户妥协,或免费提供特殊装备,这时二手车的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如果新车交货期要等上几星期或几个月,而且新车种并不吸引人,也根本不可能在价格上让步,这时二手车市场就会活跃起来,价格也随之攀升。
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便是资本市场上的二手车。如果资本市场充斥许多有趣的新上市有价证券,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股票就会下跌。但如果新的投资标的愈来愈少,剩余资金就会流入证券交易所,也就是说回流到「二手车」市场。
资金闸门等着打开
德国的战后发展就是典型的经济形势和证券市场反向的实例。大规模的重建从一九四八年的货币改革开始,当时,证券市场可以运用的资本很少,尽管指数缓慢上升,但股价仍然停留在相对较低的水准,没有恢复到原来的实际价值,虽然当时的心理因素完全是正面的。
一九五二年以后,工业大规模扩张,景气吸收了所有可以利用的资金,用于证券交易的资金所剩无几。每天早晨,我在报纸上都能看到自相矛盾的奇怪现象:公司取得傲人的成绩,红利增加,而指数却不停下跌。
为了在经济景气复苏阶段预防通货膨胀,德国政府采取限制贷款的措施,迫使企业发行新股票或债券。德国最大的几家企业发行利率超过八%的债券,在当时是非常高的利率,但大家却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这些债券,虽然大家普遍都很乐观。
股票市场看来毫无希望,当工业扩张的速度放慢,甚至出现停滞时,联邦银行放宽贷款规定,打开资金闸门。吸入第一口「氧气」后,市场重新活跃起来,证券价值直线上升,速度之快,前所未见。
多年来被压抑的涨势潜力,引发了真正的指数狂飙,因为资金和心理因素同时转成正面。正如我所确定的,资金是证券市场的氧气,过去如此,将来亦复如是。
证券交易心理学,
投资者分两类,
固执的和犹豫的,
胜利者是固执的人。
我把证券市场对好、坏消息作出反应的强烈程度,称为市场技术状况。和多数人相反,我所理解的市场技术不是图表、量能图、随机分析方法,或其它乱七八糟的东西。对我来说,技术状态只和一个问题有关:股票掌握在什么人手里?
我把投资者分成两类:固执的和犹豫的。固执的投资者,是按我的解释下的投资者和投机人士,长期来看,是证券市场中的胜利者,他们的获利是由犹豫的投资者支付的。而证券市场中的玩家,就是犹豫的投资者。
固执的投资者和犹豫的投资者差别何在?固执的投资者须具备四种要素:金钱、想法、耐心,还有运气,当年普鲁士陆军元帅冯‧莫特克(VonMoltke)曾把这四点视为作战胜利不可缺的四要素。
是否有钱?
根据我的定义,一个人是否有钱,关键不在于他有多少财产,而在资本是否完整无缺,有没有负债。例如,某人有一万马克财产,但他只花五千马克购买有价证券,而且不负债,这样就算有钱。相反地,拥有一亿马克资产的超级富翁,花两亿马克购买股票,就不算有钱,因为他只有负债(价值两亿马克的股票减去一亿马克的自有资本,等于一亿马克的负债)。在股票交易生涯中,我有时也欠债,而结果几乎都是负面的。记忆中,最痛苦的一次经历是在五○年代,当时纽约证券市场大涨,在我看来,当时具有革命性的新工业,如电子和计算机业前景看好,于是我买了这些企业的股票,因为想提高利润,我另外又融资买进,直到用完所有的信用额度。
当时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DwightD.Eisenhower),他是战场上的英雄,却不是天才。艾森豪威尔在美国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望,有关他和德国影星玛莲‧黛德莉(MarleneDietrich)的恋爱谣言,对他丝毫无损。对华尔街来说,人民信任他们的总统,是非常重要的,至于他的政党属性,则是次要的。还有一年就将举行下届美国总统选举,大家相信艾森豪威尔将军将连任美国总统。我想,证券市场会提前反映。
但后来发生了出人意料的事。一九五五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突然心脏病发。第二天,华尔街股票下跌了一○%到二○%,跌入谷底。我被迫履行义务,向经纪人追缴保证金,但由于信用额度已全部用完,不得不卖掉大部分股票,当然全都赔钱。这时艾森豪威尔能否成为总统候选人,似乎成了问题,大家担心事态继续恶化,严重的不安情绪蔓延开来。很多和我一样欠债的同事也不得不卖掉股票,于是更加快下跌速度。几天后,艾森豪威尔的健康状况迅速好转,证券市场开始上涨,很快恢复到原来的行情,某些股票后来甚至涨了十倍,但对我来说,为时已晚。
几年之后,我再次陷入类似局面。一九六二年二月,我全力投入巴黎的证券市场,但这次没有借钱。当时,阿尔及利亚正在打仗,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想放弃阿尔及利亚,但因为法国人民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不一,他不得不反复权衡。这时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四名法国将军企图发动反戴高乐政府的暴动,他们想阻止戴高乐放弃阿尔及利亚,国家危机一触即发。当天晚上,巴黎的气氛高度恐慌,大家还传说伞兵占领了巴黎。
我决定第二天不到证券交易所去,我干嘛要再加重精神负担呢?于是我去「刘易斯之家」(ChezLouis)餐厅(一家国际知名的捷克餐馆),是当时影视界和新闻界名人聚会的地方。当证券交易所的一位同事偶然走进餐馆,告诉我发生的事情时,我正在研究菜单,根本没想到证券交易所。他告诉我,真的发生了血腥的屠杀事件,股票崩盘。「是吗?」我轻松地问他,心平气和享受午餐。
我对戴高乐将军在这场冲突中胜出,深信不疑,而且因为没有借钱,所以也没什么好担心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危机很快过去了。晚上,戴高乐将军发表著名的电视谈话,他向法国各界呼吁,这个时候全法国都站在他这边,四名不忠的将军缴械投降,从证券交易的角度来看,已经弥补了一半损失。第二天,「恐怖的屠杀」已经被人遗忘了。
从这两次经历中,我得出肯定的结论:绝对不要借钱买股票。
要有自己的想法
明智的投资者都有想法,至于想法是正确,还是错误,开始时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必须三思而行,而且有想象力。投资者必须相信自己的想法,如果已定出战略,便不可再受朋友影响,也不可因当时的气氛或时事而改变初衷,否则再天才的思虑,也帮不上忙。因此,我还要在陆军元帅冯‧莫特克的四个要素上,再加上一个要素:信念。
我在投机沙皇和德国债券的例子时,已经解释过想象力对投机人士的重要性。我非常赞同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以下经历可说明,有时投机家的想象力是无远弗届的。战争刚结束时,意大利的形势非常特别,这个国家几乎没有遭受战争损失,大多数工厂完好无损,但由于原料短缺,工厂无法开工,而且意大利也无法购买原料,因为没有外汇。
意大利和美国共同计划,帮意大利摆脱了困境。根据雇佣工作合约,美国向意大利提供毛线、棉花、人造丝等原料,这些原料在意大利的工厂加工后,一部分成品当成款项运回美国,其余则在国内市场销售,甚至出口到欧洲其它国家。从一九四六年开始,意大利的纺织业欣见新繁荣,米兰证券市场也获新生。
在美国,大家对欧洲的评价比较乐观,当我从美国到欧洲时,惊讶地发现,米兰大教堂附近的高级商店,各种棉制品、丝制品和毛线制品琳琅满目。我立即萌生投机兴趣,我向一位朋友咨询,他是米兰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现在才投资太晚了,」他说:「好的股票已经涨得太高,行情太贵,而那些行情不好的股票,又没有看涨的理由。」我刚从美国回到欧洲,对欧洲的情况还不熟悉,他肯定比我了解得多。于是我对他的看法表示满意,只好放弃吃这块「蛋糕」。
有耐心才能进入市场
「大家在证券交易所里赚钱,不是靠头脑,而是靠坐功。」资深的法兰克福投资家如此说。他们说得真对,耐心也许是证券交易所里最重要的东西,而缺乏耐心是最常见的错误,谁缺乏耐心,就不要靠近证券市场。
我把「投机中赚的钱,是痛苦钱。」当成座右铭,先有痛苦,然后才有金钱。开始时出现的总是别的东西,最后才如大家所想那样。如果投机交易中的各个要素都有效,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但大多数投资者都缺乏对当中发生的狂风暴雨处之泰然的耐心和毅力,他们一看到指数下跌,便立刻惊慌失措,卖掉所有股票。
我为证券市场列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数学公式:2×2=5-1。我用这个公式表示,最终发生的事情都会应验。二乘以二等于四,是最后结果。不过我们不是直接得到这个结果,而是绕了一圈。
这条公式刚好将艺术和科学分开,因为科学工作不可能用这样的公式计算,二乘以二必须直接等于四。如果一名工程师造一座桥,从数学角度看,他的计算必须准确无误。如果照二乘以二等于五减去一这个公式造桥,还没等到得出四这个结果,桥就已经在五的时候倒塌了。如果投资者没有足够的耐心坚持到「减去一」应验,也会提前(在不祥的数字五出现时)崩溃。因此他的逻辑虽然最终保持正确,但却已无法从中获利。
还需要一点运气
投资者当然也需要运气。战争、自然灾害、政局变动、新发明或骗局,都可能破坏投机的前提条件。例如,投资者把赌注押在生产减缓某种严重疾病,例如风湿病的制药企业上,但过没多入,一家和制药企业竞争的生物工程企业,却出人意料地发现治疗风湿病的药品,这时投资者的预测便永远不会应验。他的分析虽然正确,但治疗药品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前提条件,让这条件变得毫无价值,这是他无法预知的。除了金钱、想法和耐心外,固执的投资者还需要运气。只要缺少其中之一,都会马上变成犹豫的投资者。
投资者如果缺少资金,甚至有债务,就不可能有耐心。似乎永远都是如此,开始时,一切都是另一番面貌,指数和投资者的设想背道而驰,他不得不在事情对他有利之前,便售股兑现。
投资者如果没有想法,就不会有策略,在此情况下,也不可能有耐心,因为他只会受情绪支配,随着众人起舞,别人买,他也买;别人卖,他也卖。
如果本来就没耐心,那么金钱和想法对投资者也不会有任何帮助。他不可能等到「减一」出现,因为在想法实现之前,只要遇到一点风吹草动,他就会把所有股票赔钱卖掉。
如果他总是一再缺乏最起码的运气,那么总有一天他会对自己和自己的想法失去信心,也会因此再次失去耐心。
股票市场的技术状况,也就是说,市场对好消息或坏消息的反应程度,只取决于一个问题,股票是掌握在固执的投资者手中,还是掌握在犹豫的投资者手里?如果固执的投资者掌握了大部分的股票,好消息就会有活跃市场的作用,而坏消息则不会造成任何反应。但如果股票控制在犹豫的投资者手中,即使特别好的消息也发挥不了作用,相反地,坏消息却会以失败告终。我称第一种情况为「过度买进」的市场,第二种情况为「过度卖出」的市场。
暴涨和崩盘是,
分不开的搭档,
崩盘通常以暴涨为前导,
而暴涨都以崩盘收尾。
一再重复。
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七年间的证券市场走向,是很典型的轮回过程,其实不论是股票、债券、原料、外汇,还是房地产市场,都遵循着同样的模式,包括过热阶段在内的涨跌,都是人类心理的反映,一种介于恐慌和自负间的舞蹈。暴涨和崩盘是一对分不开的搭档,在经济荣景下,暴涨的行情渐渐吹胀,最后不幸变成一个气球,用一根针刺一下就能戳破。这是个永恒的法则:每次证券市场中的崩盘和溃散都以暴涨为前导,而每一次的暴涨都以崩盘收尾。
证券市场四百年来的历史便是一连串由暴涨和灾难所交织成的,其中大多数早被人遗忘,但有些事件改变了整个世界,被加载史册中。
十七世纪郁金香灾难
美丽的郁金香成为崩盘和暴涨的象征,这真是命运之神的讽刺。直到今天,对没有经验的玩家、基金经理和投资顾问来说,仍是座警钟。这种花几乎震撼了这个平时平静的国家,十七世纪荷兰的欣欣向荣经济。一位由德国皇帝派到土耳其的公使布斯贝克(Busbeck),对一种被土耳其人称作「涂班」(Turban)的鲜花百看不厌。布斯贝克把这种花带到西方,而花的名字则变成「郁金香」。不久,大家便能在奥格斯堡(Augsburg)富格家族(Fugger)的花园里欣赏这种花,园丁们努力使这种娇弱的花适应北国阴冷的气候,多年后,荷兰人才疯狂爱上这种花,而且到了痴迷的地步。
在成为荷兰人疯狂喜爱的花之前,郁金香不过是一般市民房子里的色彩点缀物,后来却逐渐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女士们精心挑选搭配她们香闺颜色的郁金香,在别墅里的郁金香地毯,色彩华丽,甚至超过东方地毯。大家乘坐用郁金香装饰的马车去散步,每天都有鲜花节、选花大赛。搜集邻居没有的郁金香稀有品种,成为礼仪和时尚,郁金香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和今天的现代名画收藏一样。
数学毁掉法国
匮乏的国库让法国在十八世纪发生令人难忘的证券崩盘。摄政王,也就是当时年纪幼小的路易十五的叔叔,苦思补充国库之道,这时他听说有个苏格兰人约翰‧劳(JohnLaw),是一位在算数上非常有天分的学生,这位大玩家在很多国家赚钱。在巴黎,约翰‧劳被视为是在银行业务、贸易和货币领域经验丰富的人,摄政王期望待与他认识,同时心想这个聪明、可爱的苏格兰人,也许能帮法国摆脱困境。而按照宫女们的说法,约翰‧劳是一位俊美无比的男子。
摄政王后来和这个苏格兰人成了莫逆之交,王室宣布约翰‧劳拥有发行债券的权利,约翰‧劳成立了国家银行,这是法国第一家具有现代银行意义的银行。随后,他靠财阀创建密西西比(Mississippi)公司,专门从事刘易斯安娜(Louisiana)的殖民开垦、贸易和自然资源的开发。
一九二九年崩盘的典范
和发现美洲大陆或法国大革命一样,美国一九二九年的经济灾难,彻底改变了西方世界的面貌和社会结构,直到今天,这场灾难仍像幽灵一样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对许多人来说,一九二九年是个转折点,有几十年的时间,大家在交谈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请你记住,这是二九年以前,」或「这是一九二九年以后。」
但在十月份那个黑色星期四之前,曾经有过许多愉快的星期和快乐的年代,之前大家生活得很好。「上帝的国家」美国,在重新寻回的繁荣天堂里,活力四溢。美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债务国,变成全世界的债权国,工业生产持续增长,消费也同样稳定提升,这两者都在贷款这一剂灵丹妙药的刺激下成长。
所有的农业或工业原料、所有的有价证券,都不断上涨。华尔街证券交易所里的电传打字机,以令人眩晕的速度吐出几公里长的白纸。所有的美国人,中产阶级、小人物,还有一抵达爱丽斯岛(EllisIsland)的新移民,都仿效财阀,进行投机。市场早已处在上涨的第三个阶段,投机基础建立在底部摇摇欲坠的庞然大物上,只有少数人清醒地认识到这点。
「逆向」是成功的要素
只有少数人能投机成功;
关键在与众不同,
并相信自己:「我知道,其它人都是傻瓜。」
在证券交易的轮回过程中,投资者要怎么做才能成功?在描述了暴涨和随之而来的崩盘后,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显然,你必须是位固执的投资者,而且必须逆向操作。
在第三阶段,也就是在行情下跌的过热阶段,你应该买进,即使价格继续下跌,也不必害怕。因为,就像老投机家在布达佩斯粮食交易所说的:「小麦跌时,没有买小麦的人,小麦涨时,没有小麦。」在上涨中的第一阶段,你应该继续买进,因为这时已经越过了最低点。在第二阶段,你应该只作观众,被动地随着行情波动,在精神上做好准备,在第三阶段,即普遍亢奋时退出市场。
判断市场处于哪个阶段
全部的技巧,就在于判断市场是处在哪个阶段。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凭着敏锐的观察力,可以感觉到市场处在哪个阶段,虽然他并不能每次都用言语表达出来。但正如没有完美无缺的投机一样,并没有这方面的教科书,也不存在大家可以盲目利用的方法。因为假如真是这么简单,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在证券交易所里讨生活了。只有藉长期积累的经验,才能让人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即使最狡猾的投机人士也会出错,有时为了积累辨别超买或超卖的征兆、提示和某些信号所需的经验,他甚至必须出错。
例如,在出现不利消息时,市场并没有下跌,就是市场出现超卖,行情已接近最低点的征兆。这时股票已掌握在固执的投资者手中,他们对不利消息不感兴趣。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相信会出现更好的时机,他们手中的股票都已付清,遂有耐心等待更有利的消息。
相反地,市场对有利消息不再有反应,就是超买和行情暂时处在最高点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犹豫的投资者手里抓满股票,尽管有利多消息,他们也无法买进股票。固执的投资者虽然有现金,但在这样的行情下却不想买进。
成交量提供了另一个讯息。如果行情下跌时,某一段时间里成交量很大,这表示有大量股票从犹豫的投资者手里,转移到固执的投资者手里。甚至可能发展成犹豫的投资者卖光了所有股票,这时股票正躺在固执的投资者的保险柜里。直到后来,指数上涨时,这些股票才会从保险柜里露出来。
也就是说,如果成交量增加,行情仍然继续下跌时,就是已经接近下一次上涨起点的信号。但多数情况下,指数此时处在不合理的低点,这种局面应归咎于大众的歇斯底里和股票持有人的普遍抛售。这是行情过度下跌中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犹豫的投资者把所有的股票卖掉,甚至包括原来留下来最好的、最抗跌的股票。
但当成交量小,且指数还继续下跌时,就表示市场前景堪虑。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股票还掌握在犹豫的投资者手里,他们还在等市场恢复元气,不过如果行情继续下跌,他们会突然恐惧起来,而把所有股票低价卖掉。
我不同意一般所谓成交量小时,行情下滑并不重要的看法。赞成这种观点的人会说,大众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抛售股票。但是这没有说明任何问题,重要的是,股票还掌握在犹豫的投资者手里,他们今天没有卖掉股票,并不表示他们不会在明天、一个星期后,或一个月后,把所有的股票卖掉。
相反地,当成交量愈来愈大,股票还不断看涨时,也是前景堪虑。因为成交量愈大,表示股市场愈容易受伤,因为这时证券市场刚好进入上涨的第三阶段。
我也反对大家对成交量大时,即有利指数上涨的看法。大家认为,大众在这种情况下购买股票,是好现象。确实如此,但这只是就他们购买股票的这一天而言。我的意思是,那些犹豫的投资者买股票,真的是好现象吗?他们下个星期也会买股票吗?难道这些股票不会在下个月重新出现市场?犹豫的投资者不具有立刻把股票脱手的危险吗?
反之,当成交量小时,如果指数看涨,这种情形就非常有利,虽然交易者会声称这种市场状况无足轻重。当然,因为经纪人只对大笔佣金感兴趣,所以他们认为成交量小的股票市场没有意义。然而,事实是股票还一直掌握在固执的投资者手里,并没有转移到犹豫的投资者手中,所以指数肯定还会继续看涨,也会吸引犹豫的投资者,而固执的投资者就等着把股票卖给犹豫的投资者。
勇于与众不同
当同事、朋友、媒体和专家都建议卖掉股票时,采取和这些看法相反的作法,是非常困难的事,尤其对没有经验的投资者而言,更难。连那些懂得这个理论,并想遵守的人,也在大众心理压力下,在最后一刻改变自己的看法,说服自己:「虽然从理论上讲,我现在必须进场,但这次形势不一样。」直到后来情势明朗,即使是这一次,逆向的处理方法仍是最好的方法。大家必须训练有素、冷静,有时甚至必须玩世不恭,不理会大众的歇斯底里,这是成功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证券交易所,只有少数人能投机成功,所以投资者必须勇敢、全力以赴、明智,甚至表现得自负些。勇敢对自己说:「我知道,其它人都是傻瓜。」
即使投资者能作到不理会大众的不安情绪,在指数过度下跌时买进股票,然而这才是考验的开始。之后,他还必须有强悍的神经,坚持保留股票,即使行情继续下跌。而这也就存在因损失严重,而精疲力竭、失去理智的巨大风险。
即使克服了这种障碍,市场开始上涨,投机者还要面对回跌的情形,在指数持续上涨过程中,行情回跌总是一再重复出现。如果不明白这种发展过程,就必须重新评估情势。如果诊断表示只是暂时性的干扰,就要立场坚定,不气馁。
买进或卖空,你选哪边?
迄今为止,我一直从买进投机者的角度观察「科斯托兰尼鸡蛋」,但大家当然也可从卖空投机中获利。卖空是如此操作的,卖空投机者或大家称为熊的人,今天以一定价格卖掉某种他手里没有、以后才买进的有价证券。他暂时保留自己的买单,因为他相信明天股票的价钱将比今天低。卖空投机的人就像先出售还没有猎杀到熊毛皮的猎人,他也可能打不中,所以必须以更高价格向其它猎人买,才能履行先前的交易,而这也正是卖空投机的风险所在。
从预言家到显示屏
的讯息丛林
我的座右铭是,
凡是证券交易所里人尽皆知的事,
不会令我激动。
经常有人问我,我的讯息和想法是从哪来的。我的回答很简单,其实,我不寻找讯息,而是发现讯息。
事实上我到处发现讯息,从银行家、经纪人、分析家和经济学家以外的任何人,小偷、董事长,甚至部长或应召女郎。前面的那些人看不到他们鼻尖以外的地方,或如大家常说的那样,他们只见树不见林,如果我采取和他们建议相反的行动,反而能取得巨大成果。
我从不同的报纸搜集当天的新闻,我喜欢阅读的报纸是《国际前锋论坛报》,此外我听收音机、看电视。在读报过程中,可以发现对我来说重要的消息,通常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讯息。对于每个人都读到的大标题、企业消息、利润数据、利润预估和统计数字,我只了解一下而已,对这些并不特别感兴趣,因为这些讯息都已经反映在指数上了,而且就像指数一样,已经成为过去式。
我的座右铭是,凡是证券交易所里人尽皆知的事,不会令我激动。
但透过字里行间,则可以发现反映明天指数的讯息。有时,一篇长篇大论中一个短短的句子,透露出的讯息比文章还多。
最没有意思的,就是那些和指数发展趋势有关的讯息,这些都是先有指数,才有讯息的。如果美元疲软,评论家便会根据某个可以用来消极解释美元的数字或事件,断章取义查阅最新经济统计数字和通告,最终总能找到一些东西,作为报告美元疲软的原因。假如美元坚挺,那些滑头的家伙也会找到理由。所以,这些报导和指数发展没有任何关系,事实上,美元之所以疲软,是因为当天没有足够的需求支撑供给,而卖主出售美元的实际动机则是无法解释的。
「既成事实」的现象
对证券市场的新人而言,指数对某些消息和事件的反应,完全不合逻辑。证券市场的反应常常像醉鬼一样,听到好消息时哭,听到不好的消息时却笑了。我把这种现象称为「既成事实」(Faitaccompli)现象,证券市场的逻辑和日常生活的逻辑,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投机针对的是未来某个不确定的事件,如果事件应验了,就成为事实,对于事实,大家便无须进行投机。这意味着,证券市场预知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件,如果大家期望某家公司在第一季的利润增加,该公司股票的行情就会慢慢攀升,大众期待愈强烈,指数涨得愈快。
投机人士的工具
十七世纪阿姆斯特丹的港口,投机者经常连续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之久,等着印度公司货船的消息。现在的投资人,则是整日遭到各种消息、统计数字、公司报表、分析预测、专家意见等的轮番轰炸。指数显示屏上,每分钟都有上百条讯息一闪而过。基于这个原因,证券交易所中的玩家阵营日益壮大,对他们来说,讯息社会是个天堂乐园,每秒钟都有新的资料为依据,把市场推向高处或低点。其中美国的债券市场更是古怪,以就业市场报告为例,如果各种资料同时公布,甚至会发生因为新就业的人数较少,债券指数先冲向高点,但过了三十秒后,债券指数又回到原来的水准,或跌得更低,因为根据报告后面某个部分得出的讯息指出,单位小时工资比预期的高多了。玩家们在决定买或卖之前,甚至来不及读完报告。
显然,投入长期投资的投资者,不会对这些天天发生的事作出反应,但为了得到投资方向,难道不必了解这些消息吗?答案是不用。
法国政治家和作家艾瑞欧特(EdouardHerriot)曾如此评价文化,他说当大家已经把所有一切都遗忘时,文化是唯一保存下来的东西。证券交易所也是如此,证券投资者不是百科全书,需要储存年度报告、红利、指数、营业报告和统计数字,这些东西可以储存在计算机里,需要时再叫出来就好了。真正的证券交易知识,是那些当大家忘记所有细节后留下来的东西,大家不需要无所不知,而是要理解一切,在关键时刻指出正确的内在关系,并采取相应动作。大家必须像雷达一样捕捉重要事件,正确解释内在关系,并且独立思考。
从股票交易所到
交易股票
股价永远不会等于公司实际价值,
否则,
就不会有证券交易所了。
到目前为止,我只分析股票市场,但只有手中握有正确股票的人,才能赚到百分之一千或至百分之一万的巨额利润。
如此出场是我的有意安排。根据经验,没有人的选股技术,可以好到即使股市普遍下跌也能赚到钱。如果指数趋势往下走,只有极少数的几种股票能摆脱盘势,充其量是成长型行业可以维持原来水准,这些行业中最好的企业也许能有发展,但是谁能事先知道,哪些企业是属于这类型?不论在任何地方,都无法指望指数迅速上涨。如果货币因素不利,大家也不会有多余的钱购买具潜力的股票,但如果证券市场趋势转变,影响货币的因素转为正面,这时成长型股票就会像火箭一般直线上升。
在指数呈现上涨的过程中,如果流动资金充足,那些经历过黄金时代,或正处在于萎缩中的行业,也能保持良好的状态。不过一旦出现跌势,这些股票便会骤然下跌。所以结论是,在指数上涨过程中,即使是最差的投机人士也能赚到一些钱;而在指数下跌过程中,即使挑到好股票的人也赚不到钱。因此投资最看重的是普遍的趋势,其次才是选股,只有投资经历至少二十年之久的投资者,才用不着太关心整体发展趋势。
成为富人的机会
如果整体发展趋势呈正面,投机人士便必须找出成长潜力最大、机会最好的股票。首先,必须知道哪些行业将从未来发展中获利,在发现行业后,还必须从中筛选出发展潜力最大的企业,再购买这些公司的股票。但是小心!诚如我提醒自己的原则:证券交易所中人尽皆知的事情不会让我激动。当大众发现成长型行业时,指数通常已非常高,包括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增长,都已先行反应在指数上了。科斯托兰尼鸡蛋的原理当然也适用于具体行业,甚至是具体的股票。当整个市场还处于上涨过程中的第二阶段时,股票极有可能被超量购买。
行业的繁荣和衰退,总是遵循相同的模式,开始时,出现大量新企业,这些企业生存的市场成长快速,即使最差的企业也能生存。随后该行业成长缓慢,速度减缓,对品质的要求提高。过程就像筛子,大多数企业无法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缺陷,于是灭亡,或是被合并,只有具竞争力的企业生存下来。如果该行业再度出现衰退,便开始第二次筛选,所有企业都亏损,只有非常有实力的企业才能度过危机。最后,少数大集团共享市场。今天,大家称他们为全球玩家。
分析家的荒唐词汇
许多分析家和经纪人在评价有价证券时,将之区分成投机型和保守型,我认为这种区分过于肤浅,甚至是错误的。重点不在大家投资股票的品质,而是投资的数量,如果一位大资本家用少量的钱,购买一种相对没有把握的科技股,那不算是投机,而是计算过风险的保守投资。但如果是一个小人物用超过自己资产的金额,也就是透过融资购买「最安全的」标准股,才是非常危险的投机。大家必须时刻牢记,投机型和保守型的区别,只是比例上的问题。
同样,我认为分析家经常说的「继续持有」建议,完全是胡闹。如果证券账户,放着我已不会再买进的股票,那我便必须卖掉,有什么理由要保留显然已不会再上涨的股票?手续费大概是唯一理由,但在这个可以打折扣的经纪人时代,手续费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