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一夜之间,原本叫着“勤劳的大众”,突然就变成上帝了。
“上帝”这个词本来是宗教用语,代表掌管一切的神,人们膜拜和尊敬他,他也会宽恕人们的过失和罪孽。不过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个称呼被体面地移植到了消费者头上。热情地给我们戴上这个伟大帽子的,就是那些对着我们钱包流口水的生意人。
请为我们的上帝身份而欢呼吧,刚刚经历一盒火柴都需要计划配额的商品短缺时代,被商品骑在脖子上的劳苦大众,以上帝的身份骑在了商品的脖子上,我们有理由去高兴得忘乎所以。商品房的出现,使得大家猛然惊醒——原来我们不光是生活日常用品的上帝,还成为了房子的上帝。趁着劳动人民的狂欢,住房也悄悄地从社会福利摇身变成了商品——一个必需品,而且是中国人民传统意识里筹码最重的生活必需品。
当我们还在为上帝的身份而狂欢不醒时,商品也趁机发生着变化。
遥想当年,虽然还不具有上帝的名分,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收入不高但还可以时不时潇洒一下,撮上一顿,酒足饭饱之余还可以消遣一把。没有压力的生活,微薄的工资满足基本生活是绰绰有余了,虽然没人把我们叫做上帝,但生活是真实的,天堂般悠闲自在。
所以在十多年前,人们还在为下海还是留在机关而徘徊时,大家并没意识到很多引以自傲的资源福利,都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变成了商品。而我们的身份,也从主人变成了上帝,大多数人嘲笑一时冲动的弄潮者,也在替他们失去了包括住房、福利、过年过节的一大堆的农产品、洗衣粉而惋惜。
自1998年最后的福利分房制度结束后,我们做为主人翁的最后一项福利——住房,开始全面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术语“房地产”全面接管了“分房”所代表的生活,而我们,就这样变成了上帝。
市场,本来就意味着自由交易、平等和自愿。强买强卖、欺行霸市,或者价格垄断,都和市场的本来意思相违背。作为主人翁,我们从来不相信诸如“不平等、欺压弱势、弄虚作假、霸王条款”等丑恶现象敢在人民专政的光天化日下肆无忌惮地跳舞;另外,作为主人翁,我们还从小就接受了成家立业的古训,成家重大的标准之一就是是否拥有住房。所以我们得想方设法去买房,以我们主人翁的名气和豪气,买房似乎不应该成为问题。但是我们显然忽略掉了一些显而易见的现象,譬如这个时候的“工资”已经改名为“薪水”了,而且还翻了不少跟头,不过薪水无论怎样翻跟头,在房子这个巨大的消费品面前都会显得微不足道,一套一般的房子可能需要你未来20年的全部薪水。
大概在1992年前后,北海以及美丽的海南岛,出现了一批极富激情的开发商,在那里留下了具有“××到此一游”意味的建筑物,“房地产开发”这个新词汇虽然强烈地烙在了大众的大脑皮层,但人们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个叫“开发商”的新物种有什么样的真正面目和身份。
他不属于工人阶级,也不是农民兄弟,看上去也不是主人翁,但是,他很有礼貌地称呼我们为“上帝”。如前所述,这是一个具有催眠性质的词语,对于拜惯了如来佛和观音娘娘的中国民众来说,上帝的天堂生活无疑是颇有吸引力的。这个叫开发商的新物种,极具想象力地给我们描述了天堂的样子:时尚、梦幻、花园般的居所、标签和领地。并且很温柔地告诉我们,他就是带领我们进入天堂生活的使者——一个懂得天堂的构建标准,从规划到物管全程解决的人。而想要进入天堂,唯一需要我们做的,就是签了合同,付了款子,就等着领天堂的钥匙了。
在我们稀里糊涂成为上帝之后,也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上了天堂。在此之前,没有人去过所谓的天堂,但我敢打赌,这个开发商营造的天堂很多时候也是稀里糊涂的。我们不妨来看看天堂里面究竟有些什么。
○生态型天堂
什么是生态住宅?建设部的解释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进行设计、组织住宅建筑室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无污染、生态平稳的建筑环境。这里的环境不仅涉及住宅所处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体、土地、绿化、动植物、能源等,也涉及住宅区的人文环境、经济系统和社会环境。生态住宅的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宅的基础,追求高效是生态住宅的核心内容,追求美观是生态住宅与大自然和谐的完美境界。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兴起,大家已愈来愈关心自己的居住环境,更加关注拟购房屋的环境设计,于是开发商就投其所好,大打生态环保牌并且牵强地定义为“生态=绿化”,“搞房地产要先搞环境”、“卖房子也是卖环境”,成为他们的口头禅。现在有种说法叫做“物不在精,有绿则美”,“都市里的村庄”、“花园小区”、“绿色住房”等概念更是扑面而来,并且绿化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的混淆和解释让你晕头转向——这里的小区是“18万平方米低密度多层花园式住宅”,那里的楼盘是“39%超高绿化生态社区”。那么究竟什么叫绿色健康家园?等你入住新居后才发现只是几颗小树苗和大片铺草坪砖的停车场,不过在开发商眼里,这些小树苗终究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的,你就等着熬吧!它至少可以见证你下一代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