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方便阅读《总裁的智慧》,请记住我们的域名www.gupiaoshuji.com 股票书籍
    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周厚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学们:

    大家好,二十几年前的今天,我同大家一样,作为电子系的一名学生在这里求学,今天很高兴又回到这里同大家交流,谈一谈我个人参加工作以来的一些体会,向大家介绍一下海信的做法。

    中国今年的一件大事是加入WTO的谈判。到底9月份,中国加入WTO的所有双边法律文件都已经签署完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入世后国外大企业更加强大的冲击,我们如何应对,我们依靠什么参与国际竞争,这是中国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当国外竞争者凭借资金、规模、技术、管理的实力来到中国市场时,不仅竞争格局,甚至游戏规则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目前中国企业同国外先进企业在技术、管理、产权等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过去仅仅依靠价格战、口水战这些低层次的竞争来争取顾客的做法将很快失去效果,随着顾客的理性消费意识的增强,中有那些真正为顾客着想的企业才能最终得到认可。因为有这些巨大的变化,我们经常讲机遇与挑战并存,实际挑战对每个企业都有,而机遇只对有条件的企业才有,所以,国内企业当前面临的更多的是挑战,如何面对挑战,抓住机遇,这是我们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竞争力。我们的企业目前缺乏核心竞争力,但不代表我们不去追求它。从目前中国的企业看,人才、技术、财务的差距比较大,这也正是提高竞争力的三个很重要的因素。下面我简单谈一谈这方面的认识与体会。

    一、人才是本

    如何做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首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也是企业第一重要资源,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其实是人才竞争的取胜。同时要认识到人才是稀缺资源,稀缺资源就是遵循稀缺性规律,特别是中国,由于企业诞生的时间很短,甚至高校大面积培养企业人才也不过20年,所以中国企业相对国外企业人才更加馈乏。海信提出敬人,求人。海信的企业精神是“敬人、敬业、创新、高效”,而人力资源工作定位于“求人、育人、用人、晋人、留人”。“求人”就是告诉大家人才是求得的,一个企业只有自上而下端正这种认识,才可能在人力资源上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好的机制。比如我们用人才市场供求状况来确定员工的报酬基准,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大小来最终确定它的报酬,这就使得员工之间收入差距巨大,可相差几倍到几十倍,如果没有对人才价值的正确理解,企业内部就会造成混乱。如果不认为优秀人才是稀缺的,就不可能认可他的高报酬。

    第二,企业的人才系统是开放的。从理论上讲只有开放在非线性的系统才能吸收外部能量,人力资源这个系统也不例外,在这种认识与实践下,海信这些年不仅每年引进数百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而且还不断地从社会上引进人才,他们经过几年的锻炼很多已充实到一些很重要的岗位,如海信的一位副总裁、上市公司老总、总裁办主任、人力资源部部长、技术质量部部长、财务中心主任、战略发展部部长、三个公司的总经理,都是近几年先后引进的博士、硕士和大学教授,仅在一些重要岗位上的大学老师就有近20位,他们不仅承担着企业的重要工作,而且极大提高了企业的动作水平。海信现有一万余名员工,其中本科以上学历3000多人,这些人将会对海信的提升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如果没有一个开放的人才系统,海信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但中国的企业由于文化中的一些陋习和企业发展的历史,极易形成排外,无法从外界引进人才,吸收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企业就会逐渐萎缩,甚至消亡。因此,形成开放的人才系统对现代企业,特别是我们传统的国有企业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建立完整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该体系有九个子体系:规划、招聘、培训、工作分析、考核、遴选、报酬、员工关系、信息系统,各体系间有明确的输入输出关系,构成了一个闭环系统,这个体系保证了按企业需要来招聘员工,选拔员工,回报员工,并给员工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使其在事业上能更好的发展。建立体系的目的是不论今年明年,张来做李来做、甲公司乙公司,其标准都是统一的。另外海信还特别强调员工培训,培训根据员工的工作需要和生涯规划进行,有海信学院专司其职,学院中有企业文化培训,岗位培训,职务培训,硕士研究生班,博士后工作站等。我认为企业要留人必须从三方面入手,即报酬、事业与环境,三者缺一不可。这个体系实际上就是从三方面规范人力资源工作,我们力求若干年后该体系经过不断的完善变成海信的一笔财富,我相信这笔财富对于百年海信将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技术是根

    萨缪尔森深刻描述了,“市场经济的最终两个主宰是消费者与技术”,“市场经济下消费者用其贷币选票来配置社会资源”。我理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竞争机制,而竞争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取得顾客与消费者。消费者选择商品决不是选择你的名气,你的广告,你的管理,而是选择你的产品本身的属性,即产品的功能、性能和质量。这主要是由企业的技术水平决定的,所以我把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延伸使用,技术和质量是桶底,其他因素都是桶帮,没有桶底,桶帮再高水平也是零。用这个比喻以教育大家如何理解技术和质量是前提。

    我们把技术的提升落脚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观念,二是技术体系。技术观念除上面讲的,对技术的重要性要有充分认识,对技术发展的规律也要认识,其发展规律是既要学习也要创新,且创新是灵魂。创新就是想入非非与脚踏实地的结合。海信对技术开发允许50%的失败率,这就是为了鼓励技术人员去冒险,即使失败也给拨款。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氛围和机制,才使海信很多全新技术的产品都是先于别人推出,比如海信的防火墙敢于在中关村摆擂台、海信的逆工程测量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海信与中央电视台、青岛电视台合作清晰度电视等。海信技术中心是国家级技术中心,每年有十几项国家课题,其中1998、1999、2000年连续三年承担了国家三个“863”课题。1999年在全国企业技术中心评比中海信技术开发能力排名第一。这都反映了海信的技术创新能力。如果没有观念上的理解与重视就不可能有这种结果。

    第二方面,技术体系我们也叫技术创新体系。它是把这种学习与创新的思想落实在人、工作环节、管理办法等整个开发系统中形成的一整套文件,使每个人知道我应做什么,怎样去做,并知道我的做法对应什么样的教训,这其中包括薪水、期权、股权等的激励办法,使这些都成为标准。首先,海信是用体系来保证选题来自市场和技术发展前沿。这保证了在把钱换成技术后一定能用这个技术换来更多的钱,作为一个企业,如果只懂得怎样把钱换成技术,而不懂得如何把技术换成钱,这个企业必死无疑,并且这也违背企业的根本职能,即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便是为什么选题要来自市场和技术前沿。其次,海信用体系来保证开发产品的质量。在确定课题方案的评审过程,就产品的性能、功能、可靠性提出明确的要求,而此后整个开发的各个阶段(包括功能样机、正式样机、试制、投产)都要符合当初的方案要求,这就使产品设计质量在系统中得到保证。而产品质量根本决定于设计质量,也就是说,先天健康比后天护理更重要,或者说,优生比优育更重要。1999年,在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对28个国内外彩电品牌产品进行了一次跟踪评价,对10个技术指标进行测评,海信电视获得8项第一、2项第二,并且综合质量评价名列第一。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的统计中18年来3个零投诉家电产品均为海信产品。最近海信三大主导产品彩电、空调、计算机均获得了中国名牌称号,并获得国内仅五家企业的“全国质量管理奖”。这些佳绩在业界是独一无二的。再次,海信用体系保证开发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确定方案里就确定了课题的难度系数,从而确定了报酬的基数,再用进度确定报酬的系数,这样不仅促进了效率,而且体现了公平,公平与效率一旦统一,就会激励一个集体、一个团队共同向上,反之则会在激励了一部分人的同时,却压抑了另一部分人。

    创新的基础是学习,对于企业而言,引进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海信在倡导创新的同时,不仅不排斥引进,而且积极利用引进,引进可以提高技术平台,加快技术创新速度,而创新又会把引进的价值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举一个海信上变频空调的例子。1993年海信发现,在日本,变频空调快速取代了定速空调,于是组织技术人员研究明确其技术前景,随后便成立了研究所进行变频空调的研究与开发,1996年引进了三洋的变频技术,并建起全国最大的变频空调生产线,目前海信占了中国变频空调的半壁江山,已经推出了五十几个变频空调产品,并且自主开发了国外高度垄断的小型模块式中央空调(这个课题是由三个博士带领十几个技术人员做的)。而海信变频空调发展到今天,只在初期引进了三个机种,并且这三个机种早已被淘汰,没有引进海信不可能在创新上进展如此快,而没有创新,海信就不可能有引进后的提升。

    创新是孵化产业的基础,自1993年以来海信涉入的所有新产业都是在技术中心先成立研究所,经过几年的技术积累、人才培养,然后再派入经营管理人员,由研究所演变成公司,这种模式产生的公司的优势在于,一是涉入新产业的投入少,二是涉入新产业的风险小。投入小很好理解,前面空调的例子已说明这点,而风险小的含义是,由于公司有开发能力,技术上就有升级的条件,就有发展的前景,特别对大量投资引进国外设备与技术的企业,规避风险尤为重要。工业界有一句话“不引进等死,引进找死”,的确有不少企业由于引进而陷入经营困境,这是因为当时引进了一个产品,又为生产该产品而投资引进设备建设厂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当时引进的先进产品很快变成不先进的或落后的产品,若自身没有开发能力,此时的设备和厂房便成为包袱。可见利用技术孵化产业对规避风险的作用。技术孵化产业已成海信涉入新产业的模式,自欺欺人1993年以来涉入的新产业:空调、计算机、软件、防火墙、逆工程、移动通信等公司无一例外,实际上这也是国外大公司在技术开发上巨额投入的道理所在,世界500强的开发总投入占全世界的40%以上,Nokia每年在开发上投入的资金高达收入的25%,而海信不过4%-5%,这在国内已经是高的,由此可见入世后实行市场准入对中国企业竞争难度之大。这里还需要理解的是任何投入都必须遵循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而只有技术革新进步投入不遵循,这就是说只要方向正确,越往上走技术投入越能给你带来更大的效益,这也是国处大企业拼命在技术上投入的原因。

    三、财务是保证

    财务数字是企业经营与管理业务的抽象反映,高度关注财务状况或称为财务指标实际是掌握业务状况的最捷径。然而这个问题却为很多企业轻视,包括世界级的企业,以至于因财务状况的变坏而致企业于死地的情况并不罕见,如日本的八百伴,韩国的韩宝、大宇、齐亚,美国的DEC、王安等公司,连曾排名世界第28位的韩国现代也因此陷入了极度的经营困境。

    一个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运作不到位可以导致财务状况恶化,而过度投资更易加速其恶化。从财务角度看我有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企业的安全比盈利更重要。财务一定要坚持稳健性原则,宁肯降低收入也要保证资金安全(比如应收账款),宁肯提高资金成本也要保证负债合理,破产的原因就是无力偿还到期债务(例如,负债过大可能付出巨大代价: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香港的隔夜拆借率高达180%)。宁肯错过市场机遇也不过度投资(中国的企业破产机制没有真正体现致使一些企业没有意识到这点),特别是由于中国经历了温长的短缺经济时代,给企业养成不怕加大库存的习惯,这种认识上的惯性致使很多企业库存过大,资金周转不灵而陷入困境。一个企业最后死掉的直接原因不是因为亏损,而是因为无现金周转,在权责发生制下一个盈利的企业照样可以死掉。所谓安全比盈利更重要,不是说企业不要冒险,不冒险是赚不到钱的,而是说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昌生死风险,宁可减缓发展速度也不能破坏财务状况。企业要有长远经营的思想,今年的发展必须给明年留下空间,而不是挤占今后的空间,目前搞不好的国有企业通病就在于短期行为严重。

    第二个观点是盈利比规模更重要。企业的职能就是盈利,因为投资者出资办企业实际是创造了一个赚钱的工具,使其能够增值,扩大规模也是为了摊薄费用而增加盈利,一味地追求规模决不是投资者的行为,但往往资产支配者更看重规模,这便使国外学者提出,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者愈来愈分散,企业实际控制在资本支配者而不是资本拥有者手中,这使得企业的风险越来越大。这也是为什么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越来越严格的原因。特别是我们的国企,资产拥有者仅是一个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概念,又没有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企业资产实际完全在打工者的手中控制,完全没有体制保证,这就使风险巨大。

    海信这些年来一直保守地对待财务,资产负债率从中国新会计两则推行时的84%降到现在的50%左右,而收入则从4个亿增加到135个亿,8年内规模增加了36倍,资产负债率则下降下30多个百分点,应该说经济运行是健康的,并且海信的银行借款只有4亿多,为今后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的银行融资空间。

    我认为一个企业仅仅使其由小变大不是本事,而在其变大的过程中始终留下发展空间,这才是真功夫。

Powered by 股票书籍 股票电子书 © 2009-2010 www.gupiaoshuji.com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