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你的人力资本
——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
价值化——人力资本增值的开始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变化的时代,因此,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学习的人生。它所应用的对象不只是学生,或者说更重要的是职业人,是一个个企业的员工。学生时代,似乎更多的是在为某一种尊严而学习,为获得社会的尊重而学习。比如说你觉得拥有一个博士的头衔很自豪,而且你更想有一个亮光闪闪的清华大学的文凭,而不愿意拿一个普通大学的文凭,至于对博士帽能带来多少价值,却没有深层次的考虑。所以,学习的目的就好像是为了获得自己所期望的某种表现身份的ID(Identification),然后用这个ID来证明对知识的拥有,拥有知识之后能产生什么,却不清楚。追究一下为什么我们把这个ID看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真正明确我们的学习目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虽然是一个很原始朴素的说法,但却给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障碍,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无谓的耗费。我们曾经用“知识分子”这样一个概念来定义我们要尊敬的人,把知识分子形式化地定义为受过中专以上教育的人,我们尊重知识分子,就要尊重受过中专以上教育的人才,要给他们创造环境。而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些受过教育、拥有文凭的人,怎么样用他们的知识来推动经济的发展,而真正地得到社会的承认。当我们的知识分子在不断地埋怨社会不公的时候,我们看到知识分子也在不断好使用大量的国家研究经费,而并没有创造完全的价值。
可以看到,中国许多年轻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和潜力在中国没有被挖掘,而在突然换了一个大的环境之后,比如出国,知识的能量却被无限地释放。实际上这是来自文化上的差异,它包括:中国人注重书本上的理论,愿意遵循某一基本规律做事,而国外的学者愿意打破常规;中国人比较谦虚,而美国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比较傲慢和自大;我们希望通过知识的拥有或学历实现个人的价值,美国人更喜欢用财富、用他所创造的金钱来表现他的能力。在我们国家,这就像我们拥有一个很大的仓库,里边储满粮食,却饿死了许多人:没有人有能力把这些粮食加工转化成可食用的东西。我们的文化,欠缺了某些让“知识分子”学会驾驶知识、转化知识、管理知识的成分。
对于公司而言,进行公司的知识管理,不管是员工的再培训,把公司建成学习型的组织,还是整个公司的资源盘点整合,在整个过程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为了把知识变成价值——不仅仅变成本公司的价值,变成公司创业者的价值,而且还要变成客户的价值。如果是上市公司的话,还要变成股东的价值。每个员工个人拥有知识而不把知识变成产品,使这些知识能够服务公司的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之后又反馈回来,使每一个创业者能够得到回报。所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是:应用知识比掌握一门知识更难。学习如果单纯为了考试,为了获得文凭,培训员工为了装门面,赶时髦,那么就会忽视用知识来完成创造和把知识应用于社会这样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不管是对公司还是对个人而言,如果我们把学习目标明朗化、直接化,我们的学习就是为了创造价值,就是为了给企业创造利润,就是为了给社会创造价值,或者再“俗”一点,就是为了“MakeMoney”那么,我们的知识库该地有多少能量迸发出来,为我们的民族、我们国家的发展增添多少强劲的力量!所以,做到从“知识的存储器”变成“知识的运用高手”,这才是知识的管理之道。
断升级知识转化处理器经营人力资本
信息时代最核心的变化是速度在变化,因此对拥有知识者来说,应该不断更新你的知识版本,升级你的知识转化处理器。只有不断加速处理转化知识,才能创造新知识;只有加速知识的再生更新,知识的运用和知识的价值化才能实现。过去学一门知识,从大学、研究生到博士毕业,学了10多年的课程,毕业以后可以用30年、40年。但现在从大学里出来后只能用半年或者一年。由于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的生命被极大的压缩,获取的知识被使用的时间越来越短,知识所创造的产品价值的周期越来越短,每一个人就业时间中最宝贵的年华也变得越来越短。IT行来是一个具有很大挑战性和压力的行业。
一个从事IT职业的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后的10年到15年内,可能是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而在最宝贵的时间里能够冲刺的可能只有5年到6年。一个年龄35岁以上的人想在这个行业里找到一个合适的程序员的工作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很多从事IT行业的特别是软件行业的人,将来面临40岁、50岁怎样来设计和选择自己的人生的问题,而所有的变化都来源于速度——对知识的淘汰率越来越高。
在西安开办的全国科协大会上,杨振宁先生曾经做了一个报告,他讲过去的10年是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最迅速的10年,而这10年也是美国年轻一代的世界基础科学大奖赛中考分最差的10年,基本上美国在世界的数学、物理竞赛中都排到了倒数第一和第二名的位置。如果研究一下为什么会不这样的现象,似乎能得出这样一个表面上的因果关系:可能正因为美国在这样的比赛里得到了倒数第几名,才促使美国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当然,这其中也有偶然的因素。杨振宁先生的评论是,过去我们在拥有知识、用知识来参加一些竞技比赛的时候,忽略了知识被应用以便创造价值和推动经济的发展。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运用知识和和知识的价值化方面所存在的差距:我们更多的是充当一个知识的容器,在知识的更新处理、价值化管理方面做得很不够。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IT行业中成功的人,很多都不是我们所认为的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像比尔·盖茨大学没有念完开始创业,他敢于冲破传统,不是看重文凭这种知识的形式表现,更看重的是知识能否创造价值。这样一批知识时代的创业者,他们用所具有的创造能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去真正体现知识的价值。
培养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优化人力资本结构
现在对综合知识的运用显得非常重要,无论做什么事情,运用单一的技能或知识的时候已经很少了,而我们中国人的掌握知识方面显得特别单一。当我们毕业生走上社会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不具备创业或者说运用综合知识能力。设计一个软件,不仅仅是设计一个产品。更多的是打造一门艺术,塑造一种文化;不仅仅是用程序堆积出一个个模块,更需要让用户感觉到它用起来很舒适,很享受,是一件很完美的艺术品,这包括对每一个画面设计的考究,对技术和用户的每一个细微之处的要求能做一个综合的衡量,对音乐、美术具备良好的素质,有一定的美感和乐感。否则我们所做的产品就不是一个真正能得到客户认可的产品,不是一个鲜活的个性化产品,而纯粹是一个技术的成果。所以当我们建立一个公司的时候,会突然发现,在过去学习的知识里,有许许多多更应该与其他知识结合运用。而多年的专业训练,已经让我们失去了轻松自如地运用其方面知识的能力,造成了系统的竞争能力的下降,似乎我们每个人就只成为一个单一的器官,而缺乏各器官间的配合协调。
拿东大阿尔派公司来举个例子。公司经常需要对客户介绍一下公司的产品,这就需要我们的技术人员有一种特别好的表达能力和感染能力,把他有限的知识能够充分地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我们技术人员的薄弱方面。我曾经去过爱尔兰考察软件产业,爱尔兰专门有一所学校对技术人员进行表达训练。在爱尔兰碰到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他知道我们代表团来访的消息就赶到了酒店,在我们没有回到酒店之前装好了他设计的一套软件。虽然可以看出这个学生穿着的西装是比较便宜的,而且打了褶,但是他很认真地打扮了一下,整理好了领带,然后站在我们面前给我们介绍:“女士们,先生们,今天给你们介绍的是全世界第一个发明的,也是我第一次让人看到的东西,你们看了一定会喜欢它,一定会感到惊讶,因为这个东西是未来的电子商务中一定要用到的……”实际上那个时候,我已经没有听他在讲什么东西了,我看到了他的那种自信和表演,感觉到了跟我们培养的学生之间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就表现在他们可能拥有的设计软件的水平跟我们差不多,但却懂得推销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把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放大,这种素质我们中国人却不一定有。
他们从小的时候就培养这种表现的能力,这种自信心,他给你的感觉就是“Iamthebest,thebestforever”。跟别人讲的时候,他能够“doeverything”,他能够做的东西他都愿意来努力,即便真的不行的时候,他也会说:这件事情我没做过,但是你一定要给我一个机会,我相信我能够做得比别人好。而我们很有知识的时候,我们却不会推销我们的知识,不会表达我们的知识,而是把他们的知识埋藏在心里深处,最终我们不能够在这种以价值为趋向的市场环境下把他们人才的价值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把他们的知识市场化。中国有全世界最优秀的人力资源,但是缺乏对知识进行价值化管理的文化,缺乏将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意识。
改善你的情商保证人力资本的增值
学会运用知识的同时,别忘了运用你的性格。知识管理的其中关键一条,就是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建树你的性格。有一句话是“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在进行知识管理、在选择塑造自己的性格的时候,也就同样选择了自己的命运。每一个困难的背后都潜伏着机会,因为容易的事情大家都乐意做,而困难的事情却都愿绕道而行,避难就易,这就增加了困难面前成功的机会。大部分人并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在遇到困难时退缩,最可怕的是在就要解决困难的最后一刻退缩。我觉得很多人是在那一时刻推动了机会。如果当你看到困难时就把困难当成一种乐趣,你就会发现很有意思,你就会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