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源于努力
跟很多搞网站的技术精英比较起来,马云的学历并不突出。他第一次考大学考不上,因此投身社会。他当过秘书,也做过搬运工作,踩着三轮车帮人家把书刊扎在一起,25本成一包,踩10公里路通过火车渠道转发到其他地方。后来边工作边考大学,考试成绩还是不怎样。他说:“当时的成绩只能选杭州师范,因为那是师范每人念嘛!”
但是他进入杭州师范后却非常用功,由于从小自己就在西湖旁边苦修英文,也找外国人“陪练”,所以进入师范的英文系后,马云驾轻就熟,不仅读出好成绩,同时也参与了许多活动,成为学生会和杭州市联合会的主席,结识了许多朋友。
毕业后,他成为500个毕业生中唯一被分配到大学里教书的学生,其他同学都成为中学教师。他被派到杭州电子及工程学院当英语及国际贸易讲师时,师范学院的校长对他说,他是学校的骄傲,希望他能够至少教上五年书。
马云说:“所以我信守承诺,认真教书教了六年。不过,我觉得年纪太轻当老师不好,没有生活经验。”
尽管年纪轻,他还是被选上全校最好的10位老师之一,而且破格被提升为“讲师”。
成功始于尝试
之后,马云离开教职。这位老师成为“网中人”,依他自己的说法,完全是一种“意外”。1995年第一次到美国时,对电脑一窍不通,有朋友向他介绍,让他输入一个词时,他输入了Beer(啤酒)这个词,结果显现的有德国、美国等地的啤酒,唯独没有中国的。他再好奇地输入了China(中国),电脑的反应是“没有数据”。而在输入中国历史时,出现的只有一则50个字的短文。
马云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没有中国的东西?
过后,他做了一个实验,请朋友做了一个杭州翻译社的网页,结果在三个小时内,就有七个来自美国、日本和德国的读者浏览。
他的结论是:这个东西有很大的潜力和影响力,它将改变这个世界。
这一年,他创办了一个名为ChinaPages的网络公司,两年后,公司收益达到600万元人民币(约110万新元)。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部邀请他出任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咨讯部主管,而在他的领导下,中心的资讯交流组在1998年的业务收益达到540万元人民币,纯利达290万元人民币。
马云回忆起这段工作经历时,认为自己“受益非浅”。他说:“杭州毕竟是小城市,眼光胸怀小。到了北京后,我学习从全国的角度看问题,眼光更宽,经验也更多,同时更了解全国企业电子业务发展的趋势。”
去年初,他离开了外经贸部,实践他的alibaba.com理念。
他说:“过去工作的经验告诉我,任何事情的发展没有商业在背后支撑,很难持久。而资讯科技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游戏,因为如果只是游戏,有一天游戏会结束。资讯科技的发展,是一场革命,它将改变商业的方式,改变人类生活的各方各面。”
心胸体现价值
所以他准备用很长的时间来建立一个贸易平台,但他说现在工作只完成5%而已。
对于将怎么去赚钱的问题,马云有自己的一套:“我不希望只完成10%至15%的工作,我们就想我们需要赚钱,这是不对的。我觉得要从中滚出钱来,方法很多,但时间还没到。到了有一天这个网络有500万个会员的时候,还有什么钱是赚不出来的?”
他认为现在互联网的收入模式“不一定很对,不一定是最好的”。
马云说:“我想像中的模式应该是非常自然的,应该像自来水一样。人们最早发明电的时候,谁都想不到怎么去赚电的钱,但现在人们用电就很正常。互联网以后会发展到你收费他交费是很正常的。”
对于alibaba.com,他有更大的抱负,试图在全球拓展。马云说:“今天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一个事业,不是一个赚钱的工具。我们希望alibaba.com会持续50到80年,而不是五年。”
但是这个工作,不会由他一个人终身承担。他说:“有很多人才干的比我好。我自己安排5年当老师,10年在企业里。我30岁的时候离开学校,30至35岁是练身体的阶段,接下来到40岁之间的时间要往前冲,之后就退休。”
他说得相当坚定。马云说:“我将来还是可能回去当老师,像我这样走出学校的原因是一种直觉,认为可能这东西会很有前途。但我也不知道,也许最终会失败,也许不会。
“对我自己来说,我要得到的是经验,去尝试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哪怕我失败了,也是一种成功。以后我再回去当老师的时候,这是我可以跟学生分享的东西。我成功过,失败过,我经历过。这些是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