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10年前,他是王府饭店的一名门童;而10年后的今天,他在北京拥有12家连锁茶艺馆,是北京“茶馆”的领跑者,并带动了一个偌大的茶艺产业。在这10年间,他还有数个凭双手创造的动人故事:开办北京第一家手工饺子馆,适应了北京人的口味,带动起北京著名的“饺子一条街”;创办北京第一家以五谷杂粮为特色的餐馆“忆苦思甜大杂院”,使北京弥漫怀旧风,相继有了“黑土地”等饭馆。而现在,他的五福茶艺馆在京城现代派茶馆中开创了11个第一:第一家上网,第一家有特许经营权,第一支茶艺表演队,第一家茶艺培训馆……手工饺子风、忆苦思甜怀旧风、茶艺风,三爆冷门,使段云松名噪京城,成为传奇人物。
【人生历程】
段云松,从一个饭店行李员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福丽特茶城总经理,随后又开办北京段氏现代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北京段氏长顺健身俱乐部有限公司、北京段氏安立金象大药房有限公司……其中历经第一次创业——开民丰饺子馆,第二次创业——忆苦思甜大杂院,1994年开五福茶艺馆,现已发展为12家连锁店,创办段氏经贸公司……
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不同类型的经营能和谐共处吗?几类风马牛不相及的消费群体能带来多方面的繁荣吗?面对记者的疑问,段云松的答案很简单——“没什么不可以的,关键是想做什么就一定要去做。”
如同所有天生会做生意又从来不读经济学书的人一样,他并不需要理论的支持,他也不想解释为什么,他只是说:“果断的错误胜过犹豫的正确”。
曾经给李嘉诚拎过包
据说段云松上学那会儿,真把父母气得够呛,大学没考上不说,职高快毕业又因为打架被学校开除。气得他当电气工程师的爸爸几乎不认这个儿子。1989年,他考上了当时北京最好的王府饭店,在王府饭店,他曾给李嘉诚拎过包。那次,他离李只有四五米远,也体验到了真正的富豪气派。李嘉诚身边有一大群人,前呼后拥的。“那些成功人士的气质和风度,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告诉自己,必须成功。”
在王府当行李员的时候,他经常给饭店附近一家名为“五衍烤城”的餐馆介绍生意,被餐馆的老板一眼看中,于是,兼职在“五衍烤城”做副总,后来,他干脆辞去了月薪3000的行李员工作,专职在“五衍烤城”做月薪600的管理的工作。没想到就任“副总”8个月后,餐馆易主,他和其它8个员工一起失业了。失业了半个月之后,段云松觉得不能总这样情绪低落,得做点什么。于是他决定开办一家手工饺子馆。
他开北京第一家手工饺子馆完全是出于自己爱吃饺子,于是想到别人也可能爱吃,便开了。结果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1990年他的民丰饺子馆一年下来他们挣了10万元。饺子馆经营成功了,手里有了资本,段云松的思维更活跃了。在饺子馆里,他发现很多拿着手机的人进来吃,他就想是不是山珍海味他们都吃腻了?于是“忆苦思甜大杂院”饭庄在1992年正式开张。他在院里拴了只鹅,从农村搜罗来了井绳、辘轳、风箱之类的东西,还砌了口灶。由于这里净是些大饭店里没有的棒子面粥、高粱饼子……生意出奇地好,它既迎合了吃惯大餐馆的有钱人的猎奇心理,又满足了一些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大杂院”生意火了:院里只有100多个座位,来吃饭的人常要在门口排队,记者们也不请自到。一股怀旧风开始弥散京城,“老三届”、“黑土地”等饭馆陆续出现。名出了,钱挣了,结婚的别墅都买了,就连不想认这个儿子的父亲也对他另眼相看。
只要有一分钱,也要做茶文化
1994年,就在“大杂院”正红火的时候,他却突然放弃了饭馆生意,转而开了京城第一家茶艺馆。问及原因,他说,从开饭馆到开茶艺馆多少有些偶然,一次他接受了一个台湾人请喝茶的邀请,从此知道茶还可以那样喝,知道什么是茶艺和茶道,还知道光台北就有上千家茶艺馆,可北京居然没有一家!另一个原因也是段云松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他不想让别人说他,即便穿着最名贵的西装,闻起来也是饭菜的味道!然而那时候没几个人知道茶艺馆是个干什么的。不了解,就没人来,没人来,自然就要赔钱。开饭馆挣的钱都贴进去了,最后连结婚用的房也卖了。最艰难的是1994年到1997年,你想想,整整3年只出不进,心里该什么滋味?
段云松坦言:经商的目的是挣钱,这一点不用多言,但是,经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挣钱,有时候就是为了实现一个梦想。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结识了茶文化,一下子就爱上了它。我们对茶文化的爱是深厚的,而且经过努力,我们带动了一个新的产业在北京诞生,那就是360行外的第361行——茶艺师。这是挣多少钱也不能够换来的喜悦。
如果那时把茶具换成酒具,段云松照样还能挣钱,但他没有。“茶艺馆可以让文明的人更文明,不文明的人暂时变文明一些。我敢说,如果一个城市多出100家茶艺馆,而另一个城市多出100家酒馆,那晚上9时以后,两地的治安肯定不一样。”他确信自己对茶的认识,迟早有一天会成为大家对茶的认识。
捱了两年,生意开始有变化,段云松煞费苦心解释不清的东西,客人自己逐渐开始悟到了。一个客人曾这么跟他说:“茶艺馆给人一种很放松的感觉,它就像过滤器一样,把外头的喧嚣、躁动、诱惑,都过滤了一遍,能让心有种宁静的感觉,这可是一种久违了的感觉啊。”
北京现在已有400多家茶艺馆,有很多是段云松帮着开起来的,其中五福茶艺馆就有12家。开茶馆这些年的收入显然比开餐馆餐馆少的多,白花花的“银子”从身边溜走,这回该后悔了吧,可他不。“不开‘忆苦思甜大杂院’饭庄后,去做房地产或开酒吧,我现在肯定会很有钱,但钱并不是万能的。现在我很知足,但不满足。”
搞明白为什么韭菜比油菜销路好
谈到机遇,段云松不完全否认机遇的作用,但他不想夸大它。“我身边就有很多人和我面临同样的机遇,但为什么只有我把握住了?可能因为我更善于思考,更有恒心。这一点比机遇重要得多。”比如卖菜,有一天,我和一个卖菜的一起去进菜,我进了一车油菜,他进了一车韭菜,到傍晚,他的一车韭菜全卖完了,我的油菜还剩了3/4。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但又不好意思问人家,后来我一琢磨,那天是礼拜三,宣武区的人多半礼拜四休息,正好买点韭菜明儿包饺子。这事儿让我明白了,包括卖菜在内的很多底层商业活动也是很有学问的。以后的所有经商活动我都要先问问为什么,搞清楚了再做,一定没错。再比如,五福茶馆开了三年多,一直赔钱,我也考虑过转行。有一回我跟谭波说,要不咱不干了,一个茶馆投七八十万,像打水漂。想了几个项目,但还是放不下这茶。
有朋友好心地劝我,我说,挣钱不用你们教我,我随便动动心思就能挣钱,我有这个经济头脑。但我现在要做的是一个事业。在最困难的日子里,我总是这样鼓励我的员工:再微弱的光也是射向黑暗的一把利箭!那时,我还常常给我的员工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人想爬山,他从家里的窗户望出去,觉得西山很美,于是决定爬西山。爬到了山腰,一转脸发现南山更美,他又决定去爬南山。再爬到山腰时,觉得东山也不错,又下来爬东山。这时,夕阳西下,太阳落山了,一天下来,他哪座山也没爬到顶,而站在山脚、山腰和山顶看到的景色和你的体验都是不同的。人生也一样,一会儿想干这,一会儿想干那,忙忙碌碌,人很快就老了,结果一事无成,选择是必须的,但选择之后,还得耐得住、挺得住。
想做什么就要去做,不要犹豫
“福丽特茶城”在2000年开业,段云松时任总经理,之后茶城曾一度将二楼的仓库改做服装和小商品生意,今年年初段云松再次接手管理工作,把茶城搬到二楼,并在一楼开了一个5000平方米的“久福”人性化主题超市。茶叶批发与社区超市,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经营做到了和谐共处。如同所有天生会做生意又从来不读经济学书的人一样,他并不需要理论的支持,他也不想解释为什么开的是超市而不是别的什么,就像他当初开“忆苦思甜大杂院”饭馆儿一样,没人能想到在一个胡同深处,在一个没有一个停车位的院子里会赚钱,可是段云松还是靠它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可是段云松说自己其实不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如果人够聪明就不会这么累,最理想的状态是公司只有两三个人,每个月卖几克拉的钻石什么的,“像现在这样管理几百人,实在太累了。”他不无羡慕地憧憬着轻松的钻石生意。
2002年里,他干了好多事儿,做传媒广告公司、做健身俱乐部、做药房等等。过些日子结束“久福超市”的第一阶段工作后,他还要准备在后海开一个1000平方米的餐带茶饭店,除此之外,开个桑拿浴似乎也可以在本年度考虑。这么多的买卖,这么多种行当,段云松想干什么,就干了,而且挺成功。
段云松的办公室里有一幅字“志在云间”,从前这里挂的可是另外一幅——“指点江山”。有人说:“段儿,你太年轻,不要这样,还是换一幅吧。”对于段云松来说,挂什么字无所谓,他并不避讳与人谈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梦想。他觉得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是留一点辉煌给自己。“你有多少钱这并不重要,如果有什么事儿你是第一个去做的,比如提起北京的茶艺馆,人们都会说是我第一个做的,这样才有意义。”
“果断的错误胜过犹豫的正确”,他再次说,“把你的眼光放得远些。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又不容易成功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而且,想到了就要去做,不怕慢,就怕站。过去人们老说,“勤奋加上机遇就等于成功”,这是不全面的,勤奋肯定是要有的,除了这,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