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没有结果的投机。
●在某种程度上,某种股票价格便宜要比关于市场明年如何运作的流行概念真实可靠得多。
●避免投资最热门行业里的最热门股票。
●购买被中层管理人员抢先购得的萧条股票。
●投资者尽可以从买卖拥有隐蔽性资产的公司股票上获得巨大的收益。
●许多投资者对市盈率的分析存在着很大的误区。
彼得·林奇是美国最大的投资基金——麦哲伦基金的’总经理,他凭其杰出的投资才能,创造出令华尔街惊叹的投资业绩。从他1977年主管麦哲伦基金以来,到1990年该基金的股票价格提高了20多倍,资产由最初的2000万美元剧增为90亿美元,其投资组合也由原来的40种股票变成了1400种。彼得·林奇也因此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第一理财家"。
实践重于理论
彼得·林奇于1944年1月19日出生于波士顿。父亲曾是波士顿学院的一个数学教授,后来成为约翰·汉考克公司的高级审计师。但不幸的是,在彼得·林奇10岁那年,父亲因病去逝,全家生活从此陷入困境。彼得·林奇不但从私立学校转到了公立学校,而且不得不找个半天的工作,以补贴家用。
1955年,彼得·林奇在高尔夫球场找了份球童的工作。这份工作对于彼得·林奇来说太理想了,球童工作一个下午比报童工作一周挣得还多;在球场,彼得·林奇还能从高尔夫俱乐部的成员口中接受股票市场的早期教育。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的成员都是大公司的董事长和股东,他们除了打高尔夫球外还交流投资观点,林奇跟随球手打完一轮球,就相当于上一堂有关股票问题的免费教育课。在五六十年代,人们对股票业并不很信任。虽然股市上涨了3倍,但人们仍然视股票市场如赌场,但当球童的经历使林奇逐渐改变了看法,增强了赚钱意识,虽然他那时并没有钱去投资股票。
球童生涯并未妨碍彼得·林奇的学业,他读完了中学,而且顺利考入波士顿学院。即使在波士顿学院学习期间,林奇也未放弃兼职球童的工作,他还因此获得了费朗西斯·维梅特球童奖学金。
由于日后的职业目标十分明确,林奇在大学学习期间便有目的地专门研究与股票投资有关的学科。除了必修课外,他没有选修更多的有关自然科学、数学和财会等课程,而是重点地专修社会科学,如历史学、心理学、政治学。此外,他还学习了玄学、认识论。逻辑、宗教和古希腊哲学。因为在林奇看来,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历史和哲学在投资决策时显然比统计学和数学更有用。
当球童的小费似乎还相当可观,林奇不但靠球童挣的钱和奖学金支付学费,而且在他进波士顿学院的第二年有了一笔不小的积蓄。他决定用这笔积蓄进行股票投资。他从积蓄中拿出1250美元投资于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当时他买入的价格是每股10美元。后来,这种股票因太平洋沿岸国家空中运输的发展而暴升。随着这种股票的不断上涨,林奇一点一点地抛出手中的股票来收回资金,靠着这笔资金,他不仅读完了大学,而且念完了研究生。
第一次股票投资的成功坚定了林奇的投资信心。他坚信在股票市场大的聚财机会是存在的,只要抓住它,就会有更多的机会随后出现。
彼得·林奇在波士顿学院攻读研究生时,利用暑假期间,在富达公司找到一份夏季工作。富达公司在美国发行共同基金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它犹如各投资公司中的圣殿。能在这样的公司实习,对于彼得·林奇来说,无异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机会。
在富达公司,林奇被分派作企业调研和撰写报告的工作,负责对全国造纸业和出版业公司的真实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这份工作不仅使林奇打破了对股票分析行业的神秘感,而且使他对课堂中所学的关于股票市场的理论产生怀疑。他觉得大学教科书上的有效市场假设和随机运转假设是相矛盾的,根本无法帮助人们获得投资上的成功。林苛认为在大学教授数量分析和随机运行理论的教授们远不如富达公司的同事们干得好。如果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作出选择,他更愿意当一名实践家。这种信念促使了林奇后来特别注重实际调研的作用。
林奇获得MBA证书后,在军队里度过了规定的两年,他被派往韩国服役。由于汉城当时没有证券交易所,在此期间华尔街发生的挤兑使他在缅因糖业公司股票上的投资遭到了损失,这使他得到两个教训:一是当人不在国内时不要买卖股票,以免损失钱财;二是不要购买那种要依赖于类似缅因州农民的那种四平八稳的公司股票。
1969年林奇退伍之后,富达公司给他提供了一份永久性的工作。起初是金属商品分析师,干了几年的分析工作之后,1974年,林奇升任富达公司的研究主管。当时公司正陆续扩展化学、包装。钢铁、铝业以及纺织等部门的业务,这个工作为他深入了解证券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他除了不断走访公司,收集情报,筛选最有前途的投资领域之外,还一次又一次地将判断与实际结果相验证。这一切为他以后驰骋投资领域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在富达公司作为永久性雇员干了8年之后,林奇于1977年被任命为富达旗下的麦哲伦基金的主管。虽然林奇在接管麦哲伦基金时,资金仅有2200万美元,其业务也仅局限于几家较大的证券公司中,但这至少可以让林奇按照自己的投资理念去施展自己的投资才华。
林奇是一个工作狂,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对其所做的一切显示出一种着了魔的狂热。也许在投资界没有人比他工作更努力,也没有人比他阅览所及的范围更广。他每天要阅读几英尺厚的文件,他每年要旅行16万公里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此外,每年他还要与500多家公司的经理进行交谈,在不进行阅读和访问时,他则会几小时几十小时的打电话。
林奇的投资一般采用的是一种以价值为出发点而进行比较的方法,但林奇从不将自己局限于任何一种股票,小公司股票、高股息股票、成长股,只要股价合理他都可能买。通常,他认为某一种股票在其价格收益乘数是公司增长率的一半时,会是一个好的购进时机,而价格收益乘数为公司增长率的二倍时买进则可能是一个极差的投资。因此,一般来说,林奇喜欢低价格收益乘数的那些股票。
林奇不停地寻找投资机会,他不断地奔波于各家公司,目的就是要根据有关的信息找出“明显的赢家”。当然,林奇和大多数的投资者不同,否则他们也能做出和林奇一样的业绩了。首先,林奇对资料有足够充分的理解,从而能够快速敏捷地行动,用不着费工夫去得到并不是必需的资料,这足以保证在多数时候他是正确的。
林奇有两个分析员助手,一个专门收集华尔街的信息及出席各种会议,另一个专门打电话及走访公司。林奇每天要处理上千条信息,在这些信息中有些是无意中偶然得到的,而有些信息则是林奇精心收集而来的。林哀获得投资信息的渠道有很多:首先是从经纪人那里获得。林奇大约要听取200个经纪人的意见,通常一天他要接见十个经纪人的电话。一般情况下林奇不亲自接电话,他根据经纪人在其助手处留下的简洁信息,只选择跟主题密切相关的回电话。其次,他所造访的公司也是他最可靠的信息来源。林奇走访公司,每月40家到50家,他通常要对这些公司总裁进行归类,因为公司总裁所谋求的是按照机构股东的旨意来办事,他们所披露的信息有的言过其实,有的谨小慎微,有的诚信可靠,职业投资者应了解他们的类型,懂得如何解释其所听到的信息。当然,要想快速地了解多家公司的信息,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参加由当地的经纪人组织的地区性公司会议。在这种场合,数十家公司将派出他们最优秀的人才,尽可能用最精炼、最富有信息的方式介绍他们公司的情况,还有专门解答问题的时间。另外,林奇还特别重视从同行处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所有比较成功的投资家们都有松散或正式的联盟,大家可以通过联盟交换思想获得教益。当然你不会把眼下你要购买的股票告诉他们,但你跟他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不难理解,这些经过选择的少数同行,每个人后面都有数百人的经纪人为其提供资讯服务,可以说是处于这"智力食物链"的顶端,他们当然是比经纪人更丰富的信息源。林奇认为这是他有价值想法的最好来源。
许多非职业的投资者把自己想像成福尔摩斯那样,待在他们的俱乐部里,不允许任何人进来交谈,而是通过阅读和思考来破案。这些投资者认为只要他们坐在载有电视屏幕和事件记录的桌旁,做充分的工作,然后“‘美元就会滚滚而来”!其实事情并未如想像般简单。那些做法仅仅是专业人员的起点,现在他也许正是那些非专业人员的买主或卖主。所以,在林奇看来,优秀的投资者更善于利用他所能得到的每样工具,而最关键的一样就是获取第一手资料。
林奇在实践中并不像大多数投资者一样,将投资局限在有限的领域内,他涉足任何领域的任何股票。当他发现市场良机时,他不一定作深入的调整和进行过多的分析,就毫不迟疑地采取行动。当然,这既需要天生的本领,又需要有在这方面长期研究基础之上的确切的判断。如果某项政策或某一趋势对某~行业有利,林奇通常不是只买最好的~家公司股票,而是买一批能从中受益的公司股票,也许几家,也许十几家,然后再进行调查研究,筛选最佳公司保留下来,把其余的卖掉。
林奇不作彻底的分析就购买股票的做法是为了避免错过投资良机。例如当日本汽车打人美国市场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股票大跌,林奇未作详尽的研究即大量购买这三家公司的股票,等到股价上涨后又悄悄卖掉。如果林奇因期望发生某种事情而购进股票,但事情却并未如期望发生,那么他就会立即把这些股票卖出去。华尔街对这种思想表述为:‘股资是没有结果的投机。”你基于某种期望而有了某种想法,但你错了,那么现在你没有任何理由继续拥有该股票,应当迅速地把它卖出去。有人通常倾向于认为无论如何也得继续干下去,让有价证券承受可怕的风险,要不就是在一些明显不同的低价部分扩充业务,然而这样一来,他就很容易因无知而犯错误。而林奇常常~眨眼的功夫就将这些股票卖出去了,因为“你不会被不属于你的东西的价格上涨所伤害,而你真正拥有的东西才会毁灭你”。
吐故纳新,扬长避短
林奇对理论家和预言家历来异常反感。理论家’总是喜欢高谈阔论股票市场如何如何,林奇却认为股市中总存在着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风险,常常令人捉摸不到,如果一味听信股市理论家和预言家的意见,而缺乏自己的分析判断,多数情况是投资失误。这是他经过亲身体验而得到的一个教训。1977年,他刚开始掌管麦哲伦基金不久,即以每股26美元的价格买进华纳公司股票。而当他向一位跟踪分析华纳公司股票行情的技术分析家咨询华纳公司股票的走势时,这位专家却告诉林奇华纳公司的股票已经"极度超值"。当时,林奇并不相信,一笑而过。6个月后,华纳公司的股票上涨到了32美元,林奇开始有些担忧,但经过调查,发现华纳公司运行良好,于是林奇选择继续持股待涨。不久,华纳公司的股票上升到了38美元,这时,林奇开始对股市行情分析专家的建议作出反应,认为38美元肯定是超值的顶峰,于是将手中所持有的华纳公司股票悉数抛出。然而,此后华纳公司股票价格一路攀升,最后竟涨到180美元以上。即使后来在股市暴跌中也维持在脱美元左右。对此,林奇懊悔不已,从而导致他丧失了对那些高谈阔论的股市评论专家的信任,以后只坚信B己的分析判断。林奇十分欣赏沃伦·巴菲特的观点:“对我来说,股市是根本不存在的。要说其存在,那也只是一个让某些人出丑的地方。"美国有数以万计的专家天天在研究指数的变化、美联储的货币供应政策沙D国投资等,但林奇认定这些专家们不能预测到任何东西。
由于从某些方面看,股市与整个经济的情况是相互联系的,所以许多经济学家希望对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对景气和破产、对利率变动方向进行分析来预测股市的变动。甚至有些人提出“每五年出现一次衰退”的理论。林奇虽然相信利率和股市之间确实存在着微妙的相互联系,但却不信谁能准确地提前说明利率的变化方向。他更认为“每五年出现一次衰退”的理论是无稽之谈。常常是只有到了时过境迁的时候,大家才能看到一些事情的真相,许多人都是事后诸葛亮。因此,林奇提醒投资者:“不要轻信经纪人公司的推荐,甚至连你最信任的金融通讯杂志上最新推出的‘至少不会损失’的建议也别接受,请只相信你自己的研究。”
林奇直率地排斥了许多被誉为成功捷径的投资公式。许多信托公司喜欢采用经济概况和产业配置的方法以取代知识和技术,把投资组合分为周期性的、公用事业性的等类别,而林奇却避免使用这种方法,在股票和准备金之间、在产业部门之间,他根本不做有意识的“资产分配”。
传统的证券组合理论告诉投资者不需要理解其所购买股票的公司,只需把他们分门别类,然后按类别进行交易即可。然而,对于证券组合,林奇有自己独创的见解。他不在乎股票是上涨还是下降,他认为投资的关键在于抓住转折点。不能仅仅因为某种股票下降就购买(即所谓的最低点购买),也许某种股票3个月前是60美元,而现在只值20美元,甚至10美元。投资的惟一依据是根据公司的真正价值而不是最近的股市行情作出判断。在林奇看来,在一家公司财务状况好转前的一瞬间进行投资,等到转折真正开始,再增加投资,无异是最佳的选择。
林奇通常选择下列四种类型的股票进行投资:
(l)成长股,林奇谋求能够获得200%一300%的收益;
(2)股票价格明显低于实际价值的价值股,他希望从中迅速赚取1/3左右的收益,然后立即转移资金;
(3)绩优股,带有防御性,经得起经济不景气的打击;
(4)特殊情况及萧条的周期性股票。
在某种程度上林奇也认为,某种股票价格便宜要比关于市场明年如何运作的流行概念真实可靠得多。尤其当许多股票价格便宜,或者大多数股票便宜时,在一位没有经验的评估人看来,整个市场都将价格下跌,而不是相反。
林奇从不持有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然而,林奇喜欢持有稳定产业中有巨大收益的保守股票,因为这些股票不会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尽管当市场上升时,它们上升得较为缓慢,但当市场下跌时,它们仍能支撑得住。他很少涉足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工具,他认为,如果你买股票,即使是一种风险很大的股票,你也是在为国家做贡献,而期权、期货市场就犹如一处昂贵而又无用的赌博场所,它没有为社会提供任何资金,你认为糟透了的股票毫无理由地越涨越高,最后使你陷入一贫如洗的困境,而你的钱也仅仅是输给了赢家和经纪人而已。
在林奇的投资组合中,林奇比较偏爱两种类型的股票:一类是中小型的成长股股票。增长理所当然是一家公司首要的优势,成长股股票在林奇的投资组合中占最大的比例,其中中小型的成长股更是林奇的偏爱。因为在林奇看来,中小型公司股价增值比大公司容易,~个投资组里只要有一两家股票的收益率极高,即使其他的赔本,也不会影响整个投资组合的成绩。不过,林奇在考察一家公司的成长性时,对单位增长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利润增长,因为高利润可能是由于物价的上涨,也可能是由于巧妙的买进造成的。林奇不断追求的是实际单位销售量的增长数目。他曾向投资者建议:“想赚钱的最好方法便是将钱投入一家近几年内一直都出现盈余,而且将不断成长的小公司。”林奇偏爱的另一类股票是业务简简单单的公司的股票。~般的投资者喜欢缴烈竞争领域内有着出色管理的高等业务公司的股票,例如宝洁公司、3M公司、德州仪器、道化学公司、摩托罗拉公司等——经过数十年成功的奋斗,它们已经形成了有效率的队伍来利用机会、争夺市场,并通过创制新产品来推动增长。毫无疑问,你真希望自祖辈起就持有这些公司的股票。但在林奇看来,作为投资者不需要固守任何美妙的东西,只需要一个以低价出售、经营业绩尚可、而且股价回升时不至于分崩离析的公司就行。
林奇认为,最恐怖的陷饼之一就是购买了一家振奋人心的公司的股票却没有获利。他曾经购买过数十家这类公司的股票,如果这些公司的理想前景变为现实的话,他就能赚1000%的钱,但不幸的是他每次都赔了进去。美好的故事总是那么诱人,就像他说的"只有煎得滋滋的声音,却看不到牛排"。每次他都想咬下去,却每次都失败。以前,林奇曾看上这类公司,是因为他的消息来源——通常很可靠——低声告诉他:“我有一家很好的公司,但规模太小,不适合基金投资,不过你可以考虑自己投资。"当然,伴随着可靠的资讯的,常常是一些动人的情报,但林奇无论是在阿尔汉市纳矿业公司上,还是在美国太阳王等公司上都无一例外地赔了钱。
另外,林奇在考虑投资时,还尽量避免投资最热门行业里的最热门股票,因为这类股票已备受投资者的关照,投资者们相互之间都在谈论它们,这时股票的价格已被抬到很高的价值,有时甚至已超过其内在价值,股票随时都有下跌的可能。当这些热门行业中的热门公司为了追求高增长,保持市场份额,花费巨资而导致公司的利润率下降,并陷入财务困境时,由于每个证券分析师与投资者都从事这种股票,一旦下跌,就会成为抛压最沉重的股票,使它的下跌幅度会更大。林奇为了规避投资风险,通常对这类热门行业中的热门股票退避三舍。
作为投资天才,林奇有一种常人所不具备的能力,即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能一眼看出其中的关键所在,并能用一种完全不同于他人的方法分析由大众发出去的信息。他不断地以媲熟的技巧把投资从一个方向引向另一个方向。他就像一位比赛中的船长,要不断变换航向以利用风向的变化,许多证券在他的投资组合里仅停留一两个月,而整个投资组合里的证券一年也至少翻检一次。林奇自称购买的股票如在3个月后,其中有1/4仍值得保留,就很满意了。
从价格反常的情况中寻求获利是许多投资者的共识。在证券投资单上,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任何时候都有一些股票因价格到达某一高位而应该出售,一些股票因价格跌至某一低位而适于购进。投资者通过对这些股票的买进、卖出,再买进,再卖出,周而复始,不断地从中获取收益,积累财富。但是,林奇与大多数投资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大多数的投资者最多同时经营一二十种股票,而林奇却好似市场的创造者,他同时经营着1400多种证券,并且时常翻新。
在林奇经营的1400多种证券中,其中最大的100种占其所投资金的一半,其次100种占其所投资金的1/6。林奇每天大约都要卖掉5000万美元的股票,又买进5000万美元的股票。当发现有的公司股票超过应有的价值时,即使是稍稍超过,也立刻卖掉;当发现有的公司股票低于应有的市价时,就马上购进。如A公司股票每股20美元,B公司股票每股30美元,他会先以20美元的价位买入A公司股票,当A公司股票上涨到每股30美元时,把A公司股票卖掉。也许那时B公司股票已下跌至每股20美元,然后,他再购买每股20美元的B公司股票。几股小利润汇集在一起会构成一笔巨大的收益。林奇是一个相对价值论者,而不是最大价值论者,他喜欢积少成多,他从不拒绝追求哪怕是很少的利润。同时,林奇喜欢每天作一些小决定,而不是每年作几个大决定。他觉得每天作一些小决定所发生的错误损失,要比一下子作几个大决定所发生的错误损失少得多。换句话说,一年作出几百个决定,这样即使你错了也不会太离谱。根据平均利润法则,只要你比普通的投资者优秀,你肯定能准确无误地前进。当然,林奇也同时指出:“当然错了的时候,你必须得知道,然后卖出去。"
林奇不放弃对小利润的追逐,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交易员。他的交易员对股票的价格都表现得很敏感。跟许多其他的交易员不同的是,他们不是立即进行大宗股票交易,他们会在股票行情不利于他们时,撤回他们的出价,直到市场恢复。如果林奇知道有一起极具竞争性的大型订货,一般他也会通知他的交易员退出市场,等待下一个有利时机的到来。
理性思考的胜利
不断地翻检手中所持有的证券,不仅和林奇须鲸般的投资方式有关,而且和企业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有关。须鲸是一种海洋生物,它不是采取有针对性的捕食方式,而是先不加选择地、快速地吞食数以千百万计的微小海洋生物,然后,通过鲸须选择很少的精华部分留下来,其余的杂质则全部排除出去。林奇在感觉到投资良机时,也像须鲸一样,先买一大批股票,然后经过仔细研究,最终选择一小部分优异的股票留下来,继续持有,其余的则全部卖出。但即使这些留下来的股票,也会由于公司经营情况的改变而使该公司的股价发生变化,如该公司所处的行业竞争加剧,面临新产品的挑战,公司本身的管理出现问题,凡此种种都会引起该公司股价的下跌。一旦情况有变,就要采取行动。即使企业本身没有什么变化,股价变了也会促使林奇采取行动。
林奇试图从一家公司发生重大变化时及早掌握信息。从一家公司发生变化到这种变化反映到股价上来,往往有1个月到三年的间隔。林奇希望抢在人先,利用这个间隙做买卖。林奇除了经常找所投资的公司经理通话以外(这要比财务报告出来后再分析,在时间上更有利),另外一项为大多数优秀的投资者所欣赏的策略就是询问管理人员对竞争对手的看法。如果某公司管理人员对竞争对手进行严厉批评,那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参考价值;然而,如果管理人员对竞争对手赞誉有加,那就值得注意了,林奇说不定会投资该公司的竞争对手,因为没有人比竞争对手更了解一家公司,它得为创设新产品、占领市场份额与这家公司天天斗争。有一次林奇访问联合旅社,他被公司管理人员对他们的竞争对手拉克塔汽车旅馆所怀有的尊敬深深触动,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与拉克塔汽车旅馆的高级管理层通了电话,过了不久他又亲自前去造访,然后在三周的时间里,他把麦哲伦基金总资本的3%投资于该公司。
向公司经理们打听他的公司以外的情况还有另外一个意想木到的收获:关于它的供应商或消费者的投资观念。例如建筑工人们认为销售比通常认识的行情要好,这就会促使林奇开始考虑森林产品、水泥、石膏或其他建筑材料。不过,林奇同时也指出,跟你交谈的人对行情真正了解的程度深浅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一家钢铁公司的老板说将迅速改善工厂的状况,这是个可靠的信息。但如果他说纤维光学业务将有重大进展,那也许你最好应当向更有证据的人那里寻求证实。然而很奇怪的是,投资者们很容易地就被对真正的秘密并不懂的不同产业的头面人物所引诱。
林奇还特别注意公司内部管理人员买卖本公司股票的举动,认为他们买卖公司股票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赚钱。而作为公司的内部管理人员,他通常比外界更熟悉、更了解自己的公司,而且可以放心地假定,只有在有了充分自信的依据之后,他才会买卖本公司股票。林奇发现管理人员大量购买本公司股票的公司很少会破产。林奇尤其在寻找被中层管理人员抢先购得的萧条股票,这要比总经理都介入的情势更为乐观。当然,并非所有的内部管理人员买卖股票的行为都值得注意。如果一位内部管理人员,为了购买房子将他所持有的1万股售出了1000股,这并没有什么意义。但如果他持有45000股而将4万股售出,同时其他几位官员也抛售了相当数量的股份,那这里面的意义就重大了,需要进行调查研究,或许有必要采取行动。林奇手下专门有一个小组负责追踪公司内部管理人员买卖股票的动向。他们通过对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交易委员会所收到的报告加以分析提炼,标出公司内部购买股票的情形,然后提交给林奇作决策参考之用。
林奇处世冷静,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他的许多投资都来源于对身边事物的细心观察。他看报时不仅注意好消息,而且特别注意坏消息,灾难性的坏消息往往能带来异乎寻常的机会。即使在他逛街购物时,也随处留心新事物,以期发现新的投资主意。比如他对塔克·贝克、沃尔沃、苹果计算机、邓金·唐纳兹、皮尔第一出口以及哈尼斯等公司的投资全部得益于他在与这些公司交往时,对这些公司的细心观察。但他也有因未留心观察而错失投资良机的教训。
美国最大的有限电视公司的股票1977年仅为每股12美分。由于当时它的收入状况不佳,债务也令人担忧,依传统的观点来看,有线电视并不是吸引人的买卖,因此,林奇始终未大量买进有限电视公司的股票。10年后,该公司的股票上涨到每股31美元,也就是说上涨了250倍。这令林奇感到非常后悔。他之所以错失良机,一方面是由于有线电视1986年才在他住的城市里开始使用,到1987年他才用上有线电视,这使他对这一行业的价值缺乏第一手的一般性认识。虽然其他人也曾告诉过他,但经常是若非他亲眼见到事实,别人的劝说都没有多大效果。另一方面是由于林奇未能注意到他的家人是多么喜欢有线电视的节目。他的大女儿玛丽是那么地欣赏通俗音乐,他的小女儿是那么地喜欢迪斯尼节目,妻子安妮是那么地盼望观看尼克尔迪思的表演,甚至他自己都非常爱好CNN的新闻和有线电视上的体育节目。如果他当时能注意到这一点的话,他也许会意识到有线电视已成为像自来水和电一样的家家必装物品,数以百万计的有线电视用户会给该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
林奇常常建议个人投资者应当对他们认为良好的零售产品。服务业、食品供应公司等做详细的记录。许多个人投资者在作为消费者购置一件重要的物品,如住房、冰箱、电视机时,他们会先向朋友询问,或向专家请教有关问题,然后作仔细的比较研究,最后才作出是否购买的决策。但当这些人购买某种股票时,却一点研究都不做,而是像赌博一样,靠碰运气去投资。结果,他们所谓的“运气”通常不太好,常常是胜少失多。而在林奇看来,个人投资者不必像机构投资者那样,每个月、每个星期甚至每天都买卖股票,他们应该像购买自己的住房一样,集中精力对其所购买的股票进行仔细的研究,而留心身边各行各业拥有良好产品的公司,有助于他们获得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从某种程度上说,个人投资者应当比机构投资者拥有“一种难以置信的优势”。
同时,林奇也建议投资者,只要所投资的公司业绩好,大可以持股五年十年不变。林奇说:‘哦投资组合里最好的公司往往是购股三五年后才利润大增,而不是在三五个星期之后。”投资者有时既需要对自己所选的股票有充分的自信,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耐心,只有这样,才会有理想的回报。
尽管林奇的投资方法是属于现代派,但他认为现代投资理论的那一套关于市场有效率、股价反映一切信息的观点是荒唐的。林奇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格兰姆投资方法的运用。
林奇注重对公司隐蔽性资产的挖掘。他认为在金属和石油业、报业、电视台、药业等行业,甚至有时在公司的亏损中,都有隐蔽的资产。这些隐蔽性资产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一笔现金,也可能是房地产或者是税收优惠等等。林奇曾举了沙石滩公司作为例子。1976年年末,沙石滩公司股本规模为170万股,每股为14.5美元,整个公司的价值仅为2500万美元。过了不到3年的时间(1979年5月),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以7200万美元买下了沙石滩公司,沙石滩公司的股价随之涨到了每股425美元。而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在买下沙石滩公司后的第二天,就把该公司的砾石场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而砾石场只是沙石滩公司诸项资产中的一项。换句话说,仅砾石场这一项资产的价格就超出了1976年投资者买下整个公司所需的资金。所以,砾石场周围的地产、德尔蒙特森林和蒙特雷半岛的2700公顷的土地J300年长成的树木、一家旅馆、两个高尔夫球场等就成了白送上门的财富。
资产与机会处处皆是,投资者尽可以从买卖拥有隐蔽性资产的公司股票上获得巨大收益。可是为什么许多投资者未能将资金投资于这类股票呢?林奇解释说,这些投资者不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在他们与这些能涨10倍的股票之间存在着极多的障碍。
按现行的体制,只有当某种股票在股市上为多数大金融公司所认可,并且已被华尔街知名的分析家(即对各行各业、各公司进行追踪研究的人员)列入到购买推荐单里以后,这种股票才对买卖股票的大多数人具有吸引力。众人都等待着别人先迈第一步,这常常会贻误投资良机。当这些投资者都准备购买时,该股票已涨了很多,5倍或者10倍。
林奇把上述这种状况称为“华尔街滞后现象。’然奇最得意的投资之——国际服务公司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国际服务公司是1969年上市的。在其后10年间,虽然该公司曾尽力想引起华尔街的注意,但是却没有一位股市分析人员对这家公司给予稍微的注意。直到1980年,史密斯一巴奈投资公司才发现了它,并对它进行了研究预测。
在史密斯一巴奈股票公司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对丧葬服务业的服务需求决定于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人人会死。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收集的资料显示,死亡人数不断上升,丧葬业很明显属于增长型行业。作为该行业最大的公司——国际服务公司,当时经营着189家殡仪馆,每家殡仪馆的年均收入达55万美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此外,该公司还首创了预约丧葬服务,顾客可在丧葬服务提供之前预先付款,这些“超前需要”销售有两大好处:(1)他们能保证业务量的持续稳定以及未来收益的增长;(2)预付款会有利息,成为公司收益的主要来源。在前10年中,国际服务公司的营业额及其股票的每股收益均按15%以上的比率增长。史密斯一巴亲公司的报告还预测国际服务公司未来增长至少保持同等水平,特别是由于国际服务公司的管理层已决定增加市场的占有额。
的确,如果投资者在1983年以每股12美元买进国际服务公司的股票,而在1987年以每股30%美元卖出,投资者可以使自己的钱翻一倍多,但假如投资者早在1978年就买进该公司的股票,那么他的钱会涨40倍。但是华尔街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忽视了国际服务公司。这主要是因为,按照华尔街的标准,殡仪服务业既不是耐用消费,也不是一般服务业,所以无法归类到任何一个部门。而完全依赖于华尔街知名分析家推荐股票,坐等现成的投资者毫无疑问失去了赚大钱的好机会。
财务报告的妙用
受格雷厄姆的影响,林奇对阅读财务报告也有着足够的重视,他常常根据公司财务报告中的账面价值去搜寻公司的隐蔽性资产。
林奇对如何阅读公司的财务报告有其独特的看法:“无数财务报告的命运是送进废纸篓,这并不足为怪。封面和彩色页张上的东西还可以看懂,但却无大价值。后面所附的数字犹如天书,但又相当重要。不过,有个办法可以只花几分钟就从财务报告上得到有用的情况。那就是翻过封面和彩负介绍,直接找到印在较差纸张上的资产负债表。(财务报告,或者说所有的出版物,都遵循了一条规律:纸张越差,所印内容越有价值)资产负债表中所列出的资产和负债,对投资者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林奇认为,通过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可以了解该公司的发展或衰退情况,其财务地位的强弱等,有助于投资者分析该公司股票每股值多少现金之类的问题。
对于账面价值,林奇认为有一种理论是极为错误的,那就是如果账面价值为每股20美元,而实际售价只有每股10美元,那么投资者就以便宜一半的价钱买到了想要的股票。这种理论的错误之处在于标出的账面价值常常与股票的实际价值毫无关系。账面价值常常大大超过或低于股票的实际价值。例如,1976年年末,阿兰伍德钢铁公司的标明账面价值为3200万美元,即40美元一股。尽管如此,该公司在6个月后还是破产了。其原因在于该公司更新了一套炼钢设备,该设备的账面价值为3000万美元,但由于计划不周,操作上又出了差错,结果毫无用处。为了偿还部分债务,该公司以约500万美元的价格把轧钢板机卖给了卢肯斯公司,工厂的其他部分则几乎没有卖得多少钱。
在资产负债表右面的负债很多的情况下,左面的超值资产就更加不可靠。假定说一家公司的资产为4亿美元,负债为3亿美元,结果账面价值是正1亿美元。谁能确保负债部分的数字是实实在在的呢?假An4亿美元的资产在破产拍卖中只能卖得2亿美元,那么实际上账面价值就是负1亿美元。公司不仅一钱不值,还倒欠不少呢。投资在按账面价值购买一种股票时,必须对这些创值到底值多少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账面价值常常超出实际价值,同样,它也常常低于实际价值c林奇认为这正是投资者挖掘隐蔽性资产,从而赚大钱的地方。
对于那些拥有诸如工地、木材、石油和稀有金属等自然资源的公司来说,这些资产只有一部分真实价值登记在账面上。例如,一家铁路公司HS公司在1988年把130公里长的铁路用地卖给了佛罗里达州,当时,这块土地的账面价值几乎为0,而铁轨的价值却达1100万美元。在这笔交易中,CSX公司除保留其在非高峰时期使用这条铁路的权利外,还获得了2.64亿美元的完税后收入。
又如,某家石油公司或炼油厂的存货已在地下保存了40年;但存货的价格还是按老罗斯福执政时计算的。若仅从资产负债表上看,它的资产价值可能并不高。但是若从石油的现值来看,其创值已远远超过所有股票的现价。它们完全可以废弃炼油厂,卖掉石油,从而给股票持有者带来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且卖石油是毫不费事的,它不像卖衣服,因为没有人会在乎这些石油是今年开采的还是去年开采的,也没有人在乎石油的颜色是紫红的还是洋红色的。
60年代以后,许多公司都大大抬高自己的资产,商誉作为公司的一项资产,常常使公司产生隐蔽性资产。例如,波士顿的第五频道电视台在首次获得营业执照时,它很可能为获得必要的证件而支付25000美元,建电视塔可能花了100万美元,播音室可能又花了100万到200万美元。该电视台创业时的全部家当在账面上可能只值250万美元,而且这250万美元还在不断贬值,到电视台出售时,售价却高达4.5亿美元,其出售前的隐蔽性资产高达4.475亿美元,甚至高于4.475亿美元。而作为买方,在其新的账簿上,就产生了4.475亿美元的商誉。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商誉应在一定的期限内被摊销掉。这样,随着商誉的摊销,又会产生新的隐蔽性资产。又如,可口可乐装瓶厂是可口可乐公司创建的,它在账面上的商誉价值为万亿美元,这个月亿美元代表了除去工厂、存货和设备价值以外的装瓶特许权的费用,它实际上是经营特权的无形价值。按美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可口可乐装瓶厂必须在开始经营起的4年内全部摊销完,而事实上这个经营特权的价值每年都在上涨。由于要支付这笔商誉价值,可口可乐装瓶厂的赢利受到严重影响。以1987年为例,该公司上报的赢利为每股63美分,但实际上另有50美分被用来偿付商誉了。不仅可口可乐装瓶厂取得了比账面上好得多的成就,而且其隐蔽性资产每天都在增长。
在由母公司全部或部分所有的子公司内也有隐蔽的资产存在。例如在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内,国际希尔顿公司的资产值为10亿美元,赫兹租车公司的资产值为13亿美元,威斯汀饭店的资产值为14亿美元,另有10亿美元是旅行预订系统的资产。除去债务和税收之后,这些资产的总值还是高于联合航空公司的股价。因此,投资者在购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公司的股票时,实际上一分钱也没花。
当一家公司拥有另一家公司的股票时,其中也有隐蔽的资产。雷蒙德工业公司和油田电信服务公司的情况就是如此。雷蒙德公司的股票售价为12美元一股,而每一股都代表了电信公司价值18美元的股票。所以,投资者每买~股雷蒙德公司的股票就等于得到电信公司一股价值18美元的股票,增值了6美元。
另外,对于可能复苏型企业来说,减税是最好的隐蔽资产。由于实行损失账目结转,当佩思中央公司破产后,留有巨额的税收损失可供结转。一旦佩思中央公司从破产中摆脱出来,即使它开始赢利其中数百万美元的利润仍不用缴税。由于当时的公司所得税的税率为50%,这使佩思中央公司一开始复苏,就占有了50%的优势。佩思中央公司的复苏使它的股票从1979年每股5美元上涨到1985年的每股29美元。投资于佩思中央公司的投资者将因此而获得500%多的利润。
林奇认为,市场总是存在着盲点,投资者可以以最低的风险去实现预期的利润。投资者应保持足够的耐心和敏锐的分析能力不断地发掘市场所存在的盲点,市场盲点一旦被整个市场所认同先迈一步的投资者将会获得可喜的回报。
对于交易者,尤其是保证金交易者来说,如果他在股市运行①相反方向被套时间太长将会被淘汰出局。这时没有挽回的余地因为时机的把握是最关键的。除了选择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进于投资以外,投资者还应把握最佳时机将股票卖出。至于什么时依卖股票,林奇认为有两种情况:一是公司的业务从根本上恶化,二是股价已上升过高,超过了其自身价值。这时应毫不犹豫地迅遣将这类股票卖掉。林奇认为显示过去一二十年内的股价波动的七术图表很有参考价值,可以帮助他判断目前股票市价是否太高穹太低。在具体操作时,投资者应当遵循更加明确的原则:总是在合格削弱时买入,在强劲时卖出。这要么需要一个价格敏感的经其人,要么小心地设定买卖的数量。非职业炒手,甚至职业炒手创I少能像彼得·林奇那样,能发挥出极高超的技艺,常常是付出了高昂的交易成本,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收益。
与传统的长期投资模式不同,林奇并不是在熟知了公司的内部管理信息才去投资,他不太担忧公司管理方面的问题。在他看来,尽管管理在公司中相当重要,但在许多时候,公司的利润稳步上升并不是管理所致,而是由于公司所从事的事业本身的声誉所致。如回收废纸并制造新纸在市场上占统治地位的福特哈佛公司;国际服务公司,作为一家殡葬屋连锁公司,稳定地购买新居住区现存最好的殡葬屋;邓金·唐纳兹,在自己简单的业务里不断发展;等等。一家公司所拥有的某种独一无二的特征可以使其在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保证其利润的稳步上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人们对该公司管理方面的担忧。林奇之所以对高技术公司不感兴趣,是因为林奇认为那些高技术公司难以让人理解,即便它们中的一些公司可能不错,但如果你不真正了解它们,它们也不会让你受益。当然,林奇也并不否认有些分析家正在试图了解这些问题。但这些人通常都是专业人士。
林奇有一种超越其他投资者的优势,那就是林奇购买股票时寻找的是购买的理由,而许多其他投资者寻找的是不购买的理由,如公司实行了工会化,其他新产品的问世将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冲击,国家颁布政策禁止销售某种产品使公司利润大幅度下滑等等。其中有许多偏见影响了大多数投资者对行情的通盘研究。“要挣钱,就得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就得做别人因心理定势作祟而不愿做的事。’然奇认为这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
作为互助基金的管理者,林奇除了涉足国内投资以外,还将投资触角伸到了国际投资领域。如果说所有美国货币资产投资于海外的比例,必须大体上符合主要外汇市场的资本化程度的话,那么大部分美国机构资产组合应当投资于海外。但是,由于地方沙文主义的作用,上述情况不会发生。尽管如此,由于各国税制、获利程度、交易风险等因素的作用,将会促进美国机构资产组合继续流向海外。林奇经过调查发现,国际投资的无效性令人吃惊。林奇曾访问过瑞典的一家大股票经纪公司,公司里没有一个人曾去过沃尔沃,尽管该汽车公司距哥本哈根仅320公里。在瑞典,沃尔沃就相当于IBM、通用汽车、通用电气公司。这种情况在德国、香港、泰国等地也经常发生,人们对公司的分析显然是不够的,在许多情况下则几乎根本没有分析。由于市场的无效率性,使有胆识的投资者很可能在国外投资中赚很多钱。
林奇的胆识使他毫不迟疑地向国外投资。例如,林奇在考察雄狮食品超级市场时,发现雄狮食品超级市场25%的股票掌握在比利时德尔·黑兹公司的手中,而雄狮食品超级市场的股值远远超出德尔·黑兹公司的股价。所以,林奇大笔购人比利时德尔·黑兹公司的股票,后来德尔·黑兹公司的股价从每股30美元上升到120美元,而相比之下,雄狮食品超级市场的股票价格才上升了仅仅50%。又如,瑞典仅有几家保险公司上市。当美国保险公司获利率提高,保险费上涨之时,大家都预期这些公司将在世界各地大赚其钱。然而,斯堪的纳维亚公布的业绩仍然不佳,而它的竞争者已被淘汰出场。股票在利润回升之前是不会升值的。林奇抓住时机购买了这些股票,从而获得了8倍到10倍的收入。
林奇认为他在欧洲等地的成功机会要远多于在美国。购买2个月后,他仍对至少~半的欧洲公司感到满意,而美国则仅有1/A的公司尚可。"法国的经纪人是可怕的",他说,"你仔细地分析一家公司,就会发现那些经纪人制定的目标很难实现。他们不知从哪里变出了那些数字。"
在国家当中,林奇对那些其他的资金经理们感到不安因此不想投入大量资金的国家最为中意。比如说意大利,它的存款利率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这将有助于把大量的钱引人到股票方面。当林奇在米兰交易所购买IFI时,那家公司将菲亚特汽车和其他公司持股价值的40%并入公司资本。
SIP是一家电讯公司,以现金流量的1.5倍出售。换言之,意大利公司的股价相当便宜。
林奇最高兴的是他能在其他美国投资机构之前买进外国股。其中的一些股票有巨大的资本市场,能够吸收巨额的投资。当这个过程持续足够长的时间,该股票将会被过多的美国人所有时,那就到了转移目标的时候了。
投资哲学
林奇认为,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时应避免重大损失而不是所有损失。许多投资者对此常常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当他们看到股票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时,他们认为从他们所获得的收益中支付出去一部分,作为信托公司的报酬是合理的,而一旦有一次所购入的股票价格下跌,他们就拒绝接受,不愿付给信托公司任何报酬。林奇指出,那是一种自毁前程的反应,那将导致信托公司不再冒任何风险。没有风险就不会有好的收益。他说:“如果你有5种股票,3种下跌75%,一种上涨了10倍,一种上涨了29%,那么这5种股票仍然会令你干得很出色。……因为这么去做,你在上涨10倍的这种股票上已赚足了钱,远远抵消了你那些下跌50%刀5%甚至90%的股票所带来的损失。"
一位杰出的投资家必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林奇喜欢令投资大众焦虑不安的市场。在他看来,市场上所流传的各种各样的担心,如担心暴跌,担心臭氧层,担心新总裁,担心干旱等并不表明市场情况很糟糕,相反,当各种消息看起来很可怕之时,正是在市场上赚大钱的好时机。林奇曾经不顾他所观察到的不利的工业形势,买下一系列半导体公司的股票。他说:“如果我是正确的,那我可以赚400%,如果我错了,我可能损失60%。多好的差额!"只要这么去做,你有可能赚20倍,而你充其量损失100%。这一点大众并不理解。"
林奇不太相信接管与杠杆收购。他曾尝试接管过几家公司,但最后大多以失败而告终。这些经历使他认识到不可太相信所得到的内部消息,因为许多所谓的内部消息都是错的,这常常令人作出错误的决策,付出了许多,结果却一无所得。同时,这些经历也促使林奇放弃了对杠杆收购的分析,因为他认为杠杆收购会妨碍投资大众全力参加衰落后的复苏。比如,几家公司都以每股20美元售出,然后由于市场滑坡或其他坏消息的影响,它们都降至每股8美元,最糟的那种股票再没有复升,但稍好的几家重新调整并反弹回来。如果没有那种事,该股票可能上涨到每股40美元或扣美元。因此,投资大众承受了损失。
林奇指出,许多投资者对市盈率的分析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认为以较高市盈率出售的公司比以较低市盈率出售的公司更易下跌。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一家公司呈高速增长,即使它以较高的市盈率出售,投资者仍能比购买市盈率较低、增长速度较慢的公司股票赚取更多的钱。林奇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对他的观点进行证实:一家公司以20倍的市盈率出售,每股赢利1美元,即共20美元,每年以20%的速度发展;另~家公司以10倍的市盈率出售,每股赢利1美元,即共10美元,每年以10%的速度发展。一年以后,第一家公司每股将获利1.20美元,而第二家公司每股获利为1.川美元。在第十个年头,第一家公司每股获利将达到6.19美元,而且如果它仍以20情的市盈率出售,那市场价格将是123.80美元。如果像过去经常发生的那样,假设市盈率下降至15倍,那么,市场价格是92.85美元。而在此期间,那家利润增长为10%的公司,每股获利5.29美元,意味着万.90美元的市场价格,仅为第一家高速增长公司的1/4左右。
作为一代投资大师,林奇经常应邀去发表演讲,每次都是听者如潮。每次演讲完毕,在自由提问的时间里,总有人问林奇股票的行情,或者目前的股票旺市能否继续保持并进一步发展或跃市已初露端倪。针对这些问题,林奇所总结出来的关于股市预测的“鸡尾酒会”理论可谓深得人情事理之精妙。
“鸭尾酒会”理论是林奇在家里举办鸡尾酒会,天长日久,通过与来宾的交往闲谈而悟出来的,这种理论实际上更应该称做经验,源自生活,通俗浅显,却很有效用。林奇这样形容他的“鸡尾酒会”理论:
“当某一股票市场一度看跌,而同时又无预期其会看涨时,纵使股市略有上升,人们也不愿谈论股票问题,我们称这一时期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果有人慢慢地走过来,问我从事何种职业,而我回答说‘我从事共同基金的管理工作’,来人会客气地点一下头,然后扭头离去。假如他没有走,他会迅速地转移话题,讲凯尔特人玩的游戏,即将到来的大选,或者干脆说天气。过一会儿,他会转到牙科医生那儿,说说牙床充血什么的。
“当有10个人都情愿与牙医聊聊牙齿保健,而不愿与管理共同基金的人谈股票时,股市就可能涨。
“在第二阶段,在我向搭讪者说明我的职业后,他可能会和我交谈长一点,聊~点股票风险等。人们仍不大愿谈股票,此间股市已从第一阶段上涨了15%,但无人给予重视。
“到了第三阶段,股市已上涨了30%,这时多数的鸡尾酒会参加者都会不理睬牙医,整个晚会都围着我转。不断有喜形于色的人拉我到一边,向我询问该买什么股票,就连那位牙医也向我提出了同类问题,参加酒会的人都在某种股票上投入了钱,他们都兴致勃勃地议论股市上已经出现的情况。
“在第四阶段,人们又围在我身边,这次是他们建议我应当买什么股票,向我推荐三四种股票。随后几天,我在报纸上按图索级,发现他们推荐的股票都已经涨过了。当邻居也建议我买什么股票,而我也有意听从时,正是股市已达到峰颠、下跌就要来临的准确信号。”
“鸡尾酒会”理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林奇也提醒人们对这种理论的态度应当是各取所需,切忌盲目迷信。
针对股市上所存在的一些流行说法,林奇特批评态度。他认为这些说法虽吻合大众心理,但却是最愚蠢、最危险的说法。比女D:
1."既然它已经降了那么多,它就不可能再往下降了";
(股价的底线是零,零以上就都存在降的可能)
2."黎明之前总是最黑暗的";
(大自然如此,股市并非如此,最黑暗的时候并不意味着黎明即将来临,黑暗可能持续动0重;同样,你也不能信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3."等它回升到10美元时我就抛出";
(股票操作贵在根据情况伺机而变,守株待兔式的刻板操作绝非制胜之道,许多人正是在自己划定的框框里失败的)
4."等的时间太长了";
(时机不是有序间隔出现的,有时瞬息而来,有时则要长久等待。该等的时候,就一定要耐心地等。否则,无论买进还是卖出,都不可能选择到最好时机)
5."我上次错过了一家公司的股票,下一家可不能再错过了"。
(过去已经成为过去,你要注意的是现在的事实,你只能以现在的调查结果为依据取舍去就)
彼得·林奇把股市作为他任意驰骋的竞技场,他所取得的非凡业绩使他成为世界上薪酬最高的有价证券投资雇员之一。伟大的成功通常总是需要执著的投入。不管某一项事业是否值得献身,如果你尚未达到非常热爱它的程度,你就难以取得伟大的成就。正如一句古老的法国格言所说,“精神的欢乐会释放能量”。由技巧带来的欢乐就是林奇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