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因素
基本因素主要指在较长趋势中,来自股票市场以外的能够影响股价变化的经济、政治因素等,其中,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经济因素
1.经营状况。经营状况即指发行公司在经营方面的概况包括经营特征,如公司属于商业企业还是工业企业,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产品性质,内销还是外销,技术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批量生产还是个别生产,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市场上有无替代产品,产品的竞争力、销售力和销售网等。此外,公司的经济状况还包括员工的构成以及管理结构、管理水平等。上述因素既可直接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亦可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意向,进而影响股价变化。
2.财务状况。发行公司的财务状况亦是影响股价的重要原因甚至是直接原因。依照各国法规,凡能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都必须公开,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还需定期向社会公开。衡量公司财务状况的主要内容包括:(1)资产净值。资产净值也就是公司的自有资本(资本金+创业利润+内部保留利润+该结算期利润)。它是考察公司经营安全性和发展前景的重要依据。(2)总资产(负债+资产净值)。它显示公司的经营规模。(3)自有资本率(自有资本B总资产×100%)。它反映了公司的经营作风和抗风险能力。(4)每股纯资产,即每股帐面价值(资产净值B发行数量)。它反映了股票的真实价值。(5)公司利润总额及资本利润率(当期利润B总资本)等等。
在上述指标中,公司盈利(利润)对股价的影响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公司盈利是影响股价变化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因为股票价值是未来各期股息收益的折现值,而股息又来自于公司盈利,由此,盈利的增减变化就成为影响股票价值以及股票价格的最本质因素;公司盈利与股价变化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公司盈利增加就预示着股价上升,反之亦然,此外,股价与盈利的变动也不一定同步,股价往往先于盈利的增加而上涨,且上涨的幅度往往会超过盈利增加的幅度。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公司盈利与股价变化总是脱节的,因而上述假定是错误的。持这种意见的人还举出某些具体实例来说明。如美国在1923年至1929年间,股价与公司盈利的变化完全是相悖的,又如构成美国道·琼斯工业股价平均指数的30种股票为例,1938年至1941年间,利润大幅度上升,股价反而下跌,而1941年至1946年间,利润下跌,股价却反而上升。1946年至1950年间,利润倍增,而股价却保持相对平稳。1950年至1960年,利润的增长率不足10%,而股价却大幅度地上涨3倍以上。这些数字均表明股价变化与公司盈利并无必然的相关性。持这种意见的人还指出,根据经验,经济处在繁荣时期,股价不是根据现有公司的盈利来评估,而是根据将来的收益加以评估。
第三种意见是前两种意见的折衷,认为利润的变动与股价的变化并非无关,只是利润因素对股价的影响,要依据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对强度,当各种因素相对强度大甚至同时发挥影响作用时,利润因素则被淡化;当利润因素的影响强度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时,两者的关系才显露得较为明显彻底。
3.股利派发。对于大部分股东而言,其投资股票的动机是为获得较高的股息、红利,因此,发行公司的股利派发率亦是影响股价极为重要的原因。公司的盈利增加,为投资者增加股息提供了可能性。但股利的增加与否,还需取决于公司的股利政策。因为增加的盈利除了可能被用于派发股利外,还可能用于再投资。股利政策不同对股价影响则很大,有时甚至比公司盈利的影响更为直接、迅速。一般的情况是,当公司宣布发放股利的短期内,股价马上出现升势,而取消股利则股价即刻下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发行公司对股利派发进行不同的技术处理也会对股价产生影响。一般说来,股利的种类包括现金股利、财产股利(实物股利)以及股票股利三种。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种类的股利派发则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如在股价看涨的情况下,按同样的股利率,以股票股利(俗称“红股”)形式派发则明显影响股价,其原因在于:在上述情况下,股票股利可比现金或财产股利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举例来说,某股票面值10元,市价60元,股息50%。如果以现金股利形式支付,将得到现金5元;如果以股票股利形式支付,将得到0.5股股票,市价高达30元。
当然,支付股票股利对于发行公司而言,可以防止资本外流,有利于扩大公司资本总额。但是,由于增加了股份,也加重了股利派发的负担,尤其在公司经营状况与利润不能同资本额同步增长的情况下,将导致股价下跌。
4.新股上市。公司新上市的股票,其价格往往会上升。
原因在于:一方面新上市的股票价格偏低,另一方面也由于投资者易于持续地高估股票价值。此外,某公司的新厂开工以及合并其他公司,说明此公司的未来业绩有所变动,因而股价也易于随之变化。另外,已上市股票增资(增股)发行亦会影响股价。如1990年9月,上海延中股票实行溢价增股,老股东有权每2股认购1股,每股96元,而同期挂牌价即为142元1股,场外交易则股价飞涨,最高达到600元1股。
必须看到,新上市的股票对其他已上市股票的股价也会有不利的影响,新上市股票的种类、数量过大,则对整个股市的价格亦会有所冲击,进而降低平均股价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股价的差距。
5.股票分割。一般大面额股票在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运动后,都会经历一个分割的过程。一般在公司进行决算的月份宣布股票分割。由于进行股票分割往往意味着该股票行情看涨,其市价已远远脱离了它的面值;也由于分割后易于投资者购买,便于市场流通,因而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此外,由于投资者认为股票分割后可能得到更多的股利和无偿取得更多的配售股权,因而增加购买并过户,使股市上该种股票数量减少,欲购买的人更多,造成股价上涨。
6.利率水平。从股票的理论价格公式中可以反映出利率水平与股价呈反比关系,实际表现也往往如此。当利率上升时,会引起几方面的变化,从而导致股价下降;一是公司借款成本增加,相应使利润减少;二是资金从股市流入银行,需求减少;三是投资者评估价值所用的折现率上升,股票价值因此会下降。反之则股价会上升。
美国在1978年也曾出现过利率和股价同时上升的反常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二:当时许多金融机构对美国政府维护美元在世界上的地位和控制通货膨胀的能力抱有信心;当时股票价格已经跌到最底点,远远偏离了股票的实际价值,从而使外国资金大量流入美国股票市场。
利率水平对股价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反应也比较迅速。
而要把握股价走势,首先要对利率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掌握。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包括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贴现率、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银行贴现率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下降,就表明中央银行意在放松银根,利率显下降趋势;反之,则表示利率总的趋势在上升。
7.汇率变动。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总的说来,如果汇率调整对未来经济发展和外贸收支平衡利多弊少,人们对前景乐观,股价就会上升;反之,股价就会下跌。
具体看,汇率变动对股价的影响主要是针对那些从事进出口贸易的股份公司,它通过对营利状况的影响,进而反映到股价上。一般说,本国货币升值不利于出口却有利于进口,而贬值却正好相反。这种影响也表现在:如果公司产品出口,当汇率提高,则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受到削弱,公司盈利状况下降,如果公司的某些原料依赖进口,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当汇率提高,使公司原材料成本降低,盈利上升。此外,如果预测到某国汇率将要上涨,那么货币相对贬值国的资金就会向上升国转移,而其中部分资金进入股市,股市行情可能上涨。
8.国际收支。现代经济日益一体化、国际化,因而,国际收支状况也是影响股价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国际收支处于逆差状况,对外赤字增加,进口大于出口,此时,政府为扭转这类状况,会控制进口,鼓励出口,并相应地提高利率,实行紧缩政策,或降低汇率使本国货币贬值,从而造成股价看跌;反之,股价将看涨。
9.物价因素。商品的价格是货币购买力的表现,所以物价水平被视为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商品价格上升时,公司的产品能够以较高的价格水平售出,盈利相应增加,股价亦会上升。但是,这也要根据情况而定。如物价上升时,那些拥有较大库存产品的企业的生产成本是按原来的物价计算的,因而,可导致直接的盈利上升;对于需大量依赖新购原材料的企业而言,则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由于物价上涨,股票也有一定的保值作用,也由于物价上涨,货币供应量增加,银根松弛,也会使社会游资进入股票市场,增大需求,导致股价上升。
需要说明的是,物价与股价的关系并非完全是正相关,即物价上涨股价亦上升。当物价上涨到一定程度,由于经济过热又会推动利率上升,则股价亦可能下降;此外,如物价上涨所导致的上升成本无法通过销售转嫁出去;物价上涨的程度引起投资者对股票价值所用折现率的估计提高而造成股票价值降低;物价上涨的程度使股票的保值作用降低,投资者把资金从股市抽出,投到其他保值物品方面时,等等,股价亦会相应下降。
物价与股价的关系最为微妙、复杂。总的说来,物价的上升对股价走势既有刺激作用又有压抑作用。当其刺激作用大时,其趋势与股价走势一致,当其压抑作用大时,其趋势则可能与股价走势正好相反。
10.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循环、波动与股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般情况下,股价总是伴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升降。在经济复苏阶段,投资逐步回升,资本周转开始加速,利润逐渐增加,股价呈上升趋势。在繁荣阶段,生产继续增加,设备的扩充、更新加速,就业机会不断增多,工资持续上升并引起消费上涨;同时企业盈利不断上升,投资活动趋于活跃,股价进入大幅度上升。在危机阶段,由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减少,造成整个社会的生产过剩,企业经营规模缩小,产量下降,失业人数迅速增加,企业盈利能力急剧下降,股价随之下跌;同时,由于危机到来,企业倒闭增加,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股价亦急剧下跌。在萧条阶段,生产严重过剩并处于停滞状态,商品价格低落且销售困难,而在危机阶段中残存的资本流入股票市场,股价不再继续下跌并渐趋于稳定状态。
不难看出,股价不仅是伴随着经济周期的循环波动而起伏的,而且,其变动往往在经济循环变化之前出现。两者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复苏阶段——股价回升;繁荣阶段——股价上升;危机阶段——股价下跌;萧条阶段——股价稳定。
11.经济指标。社会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动与股价的变化也有重要的关系。较重要的经济指标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生产指数、经济成长率、货币供应量、对外贸易额等。因为这些指标都是综合指标,指标下降则表明国家经济不景气,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不会好,其发行的股票的价格也会下降;反之,指标上升,股价则容易上涨。
12.经济政策。政府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外贸政策等方面的变化,会影响股价变动。
就财政收支政策看,当国家对某类企业实行税收优惠,那就意味着这些企业的盈利将相应增加,而这些企业公司发行的股票亦会受到重视,其价格容易上升。从财政支出政策看,当国家对某些行业或某类企业增加投入,就意味着这些行业、企业的生产将发展,亦会同样引起投资者的重视。此外,如产业政策的执行,政府对产品和劳务的限价会导致相应股票价格下跌;税收制度的改变,如调高个人所得税,则会影响社会消费水平下降,引起商品滞销,乃至于影响公司盈利及股价下跌,等等。
(二)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指能对经济因素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政治方面的原因,如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政治事件、外交关系、执政党的更替、领导人的更换等都会对股价产生巨大的影响。
政治因素对于股价的影响,较为复杂,需具体分析其对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定。例如战争通常被视为政治因素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其对股价的影响也不一定。以1990年8月,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而引发的伊拉克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战争而言,其影响程度则不一样。
市场指数(1990年10月1日)与战争开始前夕相比与今年最高指数相比:美国2407.92-16.9%-20.4%,日本23495.11-23.8%-39.6%,四小龙香港地区3872.41-17.2%-27.3%,新加坡1090.14-30%-32.2%,中国台湾2746.25-52.4%-78.3%,南朝鲜617.12-10.6%-38.8%,东盟印尼433.77-29.3%-36.4%,马来西亚470.09-25.6%-25.6%,菲律宾552.34-41%-60.4%,泰国655.55-42.6%-42.7%。
折现评估法
股票投资报酬与其风险具有正相关,风险大,报酬亦大,反之亦然。鉴于此,分析某种股票的价格,还须将两者综合考虑。
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便是物价上涨与之相关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同样的10元钱在两年前可以买到比现在更多的东西,换句话说,即“现有的10元钱要比将有的10元钱更有价值”。一般说来,情况的确如此。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均表明,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正是基于这一事实,现代财务学便产生了一个新名词——“现值”,它是除了利润(报酬)与风险折平以外的又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对于股票投资评估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上述的本益比、本利比、获利率等分析。实际上,采用上述比率分析时,除了考虑报酬与风险的关系,也必须重视“现值”的分析。
所谓“现值”,是指人们把未来可能实现的利益或亏损折算成目前的价值,以便于比较,从而作出合理化的决策。举例来说,假设甲、乙两人同样以2000元为本金投资股票。A种股票是新发行的股票,而且须待两年以后才能上市。B种股票已上市,市价高于面值(50元A股)1倍,为每股100元,甲觉得新股以面值发行便宜,故买进40股A种股票;乙却认为A企业为新组建的股份制公司,其股票2年后才可能上市,在此期间仅能领取股利,而无差价收益,所以决定买进20股B种股票,以谋取差价利润。在这里,甲显然着眼于长期投资,等候发展。而乙却觉得未来不可测,况且两年后即使A种股票上市并且价格上涨,但其时物价早已高涨,谁知股价上升幅度能否超过通货膨胀率?不如投资已上市股票,一来2年内还有机会谋取差价,二来老企业股利较为稳定,有可能相对较高(因留存收益缘故)。上述两位投资者,如果从现值的概念分析,乙的投资决策较为全面。如果我们作如下假定则更为明显。甲乙两种股票,市价都是120元A股,购买甲股票,三年内每年可得股息15元;如购买乙股票,则第三年才可一次领取45元股息。抛开复利计算,仅从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三年后的45元显然不能与三年中每年15元等值,必然小于三年中每年15元现值的总合。这就是说,评估某种股票的价格时,还必须加入现值的概念;不然,投资者评估的高报酬(高收益)很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已补贴给高物价了。
所谓折现法,就是利用某一折现率,将公司未来各期盈利或股东未来各期可收到的现金股利折现为现值,这一现值即为股票的价格。
运用折现法实际上并不好把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究竟是用公司盈利或股东股利来作为折现的对象?一部分股票价值分析理论持前一种看法,因为股票的价值(帐面价值或内在价值)主要取决于公司的盈利而并非股利派发;而大多数股票价值分析理论则持后一种看法,原因在于,投资者投资股票,如果不是投机性质,则主要期望的收益便是股利。实际上,这也涉及到前述的本益比和本利比在投资者看来谁更重要的问题。这里仅介绍以股利为折现对象的方法。
其次,在运用折现法时如何确定折现率?一般认为,折现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某种股票风险的大小以及预期报酬率的高低。风险越大,预期报酬率越高,折现率就应越高;反之,风险越小,预期报酬率越低,现金股利的折现率也就越低。换句话说,折现率应等于类似风险投资的预期报酬率。预期报酬率可通过证券市场线求得。
设某公司每一普通股的折现价为V0,t期末的价值为Vt,t期末股东收到的每股现金股利为dt,折现率为k,则每一普通股价值的折现公式为:V0=d11+k+d2(1+k)2+…+dH(1+k)H=∑Ht=1dt(1+k)t即是说,普通股价值等于每一普通股的折现价,等于各期股利折现值的总和。根据这一公式,无论投资者持有普通股的时间是一年,还是数年,以至无限期地持有股票,都可以计算出该普通股的折现价值。
由于上述公式的折现对象是未来预期的现金股利,所以这一折现方式又称为股利模式。
净资产倍率
一般投资者往往注重股价的市盈率,而忽略对净资产倍率的关注。实际上,净资产倍率也是股票估价的重要指标,特别是重要的风险指标。
净资产倍率的计算公式为N=每股市价A每股净资产。其分母(每股净资产)越大,投资风险也就越小。世界著名的王安电脑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宣布破产保护。但由于其多年经营,网点遍布全球,净资产值甚高,所以破产后经过资产评估,又东山再起,投资人并未受到多大损失,真可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强”。再以我国上海股市为例,上海指数1992年跌至400点时,“电真空”的股价仅4元多,而当时其净资产每股据中期财务报表测得为3.75元。精于投资的深圳股民得出:“就是它今天破产也亏不到哪里去”的结论,大胆刮盘,带动大势反转。
股市历来有“市盈率是朝上看发展,净资产倍率是朝下·看保底”之说。当然,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上市公司,无论其盈利能力与净资产的增长都是很快的,但对于一个发展趋于饱和的公司,关于其净资产倍率显得尤为重要。
从某种意义看,在市道低迷时,净资产倍率应当是股价评估的最重要指标。由于股价接近甚至跌进净资产值,即N≤1时,该股票也才真正进入投资与投机两相宜的境地。从投资角度看,股东权益的价值就是净资产值,财务数据上已是保盈不亏。从投机角度看,一般净资产值都低于发行价,一旦大势回升,冲破发行价则更为容易。
投资报酬率
投资报酬率是反映股票投资者从实际投资中所得到的报酬比率,亦是评估股票价格,进行投资决策所应参考的重要指标。投资报酬率的公式如下:投资报酬率=股票终值-原始投资额+股利收入原始投资额在上述公式中,股票终值即现值,指某种股票目前的市价;原始投资额即股票原值,指购买股票时投入的资金额;股利收入则统指股息、红利的收入。例如,某股东原购买某种股票为100元,现值升为105元,股息(或红利)收入30元,从上述公式得知,目前,该种股票的投资报酬率为0.35,即35%。投资报酬率在计算投资报酬及评估股价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例如,某位投资者去年投资1万元于某种股票,今年卖出仅收回金额9500元。这位投资者可能认为蚀本了,因为损失了500元本金。但由于考虑到还应加上股利收入如750元,不考虑税金、佣金等,实际上还得到了250元的利润,因此,从总体上看,投资于该种股票还是有收益的。用上述公式计算,该种股票的投资报酬率为0.25,即25%。
股利报酬率
股利报酬率亦称股息盈利率、获利率,也是通常被广泛采用来衡量股价的方法。所谓获利率并不是指发行公司的获利能力,而是指投资者用以评估投入的资金,所能得到利益的百分比率,即按市价计算,投资人实际可获得的盈利率。获利率的公式如下:股利报酬率=每股股利每股市价×100根据上述公司,股票市价上涨,获利率偏低,因为股价已经上涨,再升高的幅度毕竟有限;而在低档时计算,其获利率则较高。获利率的计算,也只能作为参考,因为衡量股价的方法很多,而且股价是受各种内在及外在因素的影响。在正常的投资环境中,计算获利率作为投资的参考是很有必要的。但在不正常的投资环境下例如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等情况下,获利率的计算反而显得没有意义,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股价不断上涨是自然的趋势。
稍有经验的投资者,都会利用这一公式,去计算其可能获得的投资利益。
价格股利率
价格股利率亦称本利比。价格盈利率(本益比)是以目前每股市价除每股盈利得到的结果。然而一般投资者对每股盈利一方面不易得到该项资料,另一方面是因为更关心于每股股利,因此,本益比的计算,倒不如本利比的计算更实际。
本利比的公式如下:价格股利率=每股市价A每股股利本利比与本益比的不同点在于:本益比的重点在每股盈余,本利比的重点在每股股利。经常参考发行公司财务报告的投资人,总会发现每股盈利比每股股利大。这是因为在盈利即税后利润中还需按照规定提取公积金(包括法定公积或特别公积等),有的公司还从中提出一部分作为特别奖金,然后以余额分配给股东作为股息、红利(股利)。因此,每股股利数额总是较每股盈利少。
从本利比来衡量股价,仍然离不开利率环境的关系,而利率环境的标准通常是以银行存放款利率及政府发行的公债利率为依据的。根据美国、日本等专家计算,股票的本利比在8倍与10倍应是很正常的,但必须是在经济正常的环境下为限,而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本利比的倍数必然提高。美国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股票涨价,股票的本利比有高达80倍以上的。因此,计算本利比也如同计算本益比一样,只能作为衡量股票价格的一种参考。
价格盈利率
价格盈利率又称市价盈利率、股价盈利比率、市盈率、价盈比、盈利比、本益比,亦简称PAE值。其计算公式如下:价格盈利率=每股市价每股盈利其中,每股市价指某一期间的平均市价或上市股票每股当日成交加权平均价及每股当日收盘价;每股盈利则指平均每股上一年的税后利润额或预期的每股税后利润。
这一比率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盈利的预期,比率越高,越表现出投资者对股票的预期越乐观,反之则不然。其原因在于,正因为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盈利的预期大,股价才会上升,这一比率才相应地增加。一般说来,那些快速发展的公司,这一比率比较高,而平稳发展的公司这一比率则相应低。
根据这一比率,投资者也可预期公司盈利的增长状况。
另外,这一比率亦是国际通用的衡量投资价值的重要工具。比率越低,即表示投资价值越高。例如,假设某种股票目前每股市价为120元,平均每股税后利润为20元,代上公式计算,所得结果为6倍。换句话说,投资于此种股票,必须投资6元,才能获得盈利1元。反过来,如果上例比率为3倍,每股税后利润不变,则投资者只需投资60元。当然,这种分析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并无绝对意义,因为其中还涉及投机与投资的区别,以及公司经营的发展状况等。
计算这一比率时必须与当前的利率标准相比较,然后才能确定是否属于有利的投资。此外,运用这一比率衡量股价时,应将各种不同的股票分别考虑,而且随时注意究竟多少倍率才是合理的投资。美国证券投资专家指出:若干年前,10比1是公认的标准比率,但最近则认为这个倍率太高,不是健全的投资。目前美国金融界认为,这一倍率越低越好。
由于用此比率乘以每股盈利即得每股市价,就可由此求出股票应有的价格。
股票估价原理
如何评估某种股票的价值?
在这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也难以有统一的标准。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用股票的票面价值来表示,但票面价值往往与股票实际的市场价格相去甚远。
股票的理论市场价值同样如此。
股市运作中,人们常用以下比率作为股票估价的指标。
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也叫趋势分析法,它主要是通过对财务报表中各类相关的数字进行分析比较,尤其是将一个时期的报表同另一个或几个时期的比较,以判断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演变趋势以及在同行业中地位的变化情况。比较分析法的目的在于:确定引起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变动的主要原因;确定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发展趋势对投资者是否有利;预测公司未来发展趋势。比较分析法从总体上看属于动态分析,以差额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为基础,亦能有效地弥补其不足,是财务分析的重要手段。
比较分析法大致有以下四类:
(一)纵向比较
1.绝对数值的纵向比较绝对数值的纵向比较,就是直接以财务报表上各科目绝对数值的大小加以比较,达到了解各科目之间关系的目的。
请见下表,表中数字均为假定。
A公司1988年度、1989年度、1990年度损益表(单位:万元)
┌──────────────────────┐
│1988年度1989年度1990年度│
├──────────────────────┤
│销售收入600660780│
│销售成本432462530.4│
│销售毛利168198249.6│
│营业费用93112.2140.4│
│营业纯利7585.8109.2│
│利息费用6.67.269.2│
│税前盈利68.478.54100│
│所得税20.5225.9236│
│税后利润47.8852.6264│
└──────────────────────┘
竖着看表,可以初步了解到A公司三85.8个年度经营成效以及表内各科目之间的关系,这是差额分析法的结果。但由于差额分析法的缺陷,绝对值的纵向比较方式较难显示各科目之间的关系,因而分析时常用百分比的纵向比较。
2.百分比的纵向比较百分比的纵向比较,是指将同一表上各科目化成百分比,并以表上某一特殊项目的数字作为100%。该特殊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上为资产总额或股东权益总额,在损益表上为销售收入;将其他科目的金额分别除以该特殊项目的数字,便可得出其他科目的各自百分比。将报表上的各科目化成百分比后的报表称为共同比报表。显然,共同比报表是比率分析法的运用。
运用百分比的纵向比较,投资者可清楚地看到某一科目与表上总数的关系,或该科目在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该科目重要性增强或减弱的原因。例如,从每种资产占总资产的百分比,可以看出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相对重要性,还可看到总资产中分别有多大比例筹自短期债权人、长期债权人和股东。
从表中,可以计算出A公司三个年度的共同比损益表。
竖着看表,可以看出销售成本、营业费用、利息费用、所得税等项目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亦可看出销售毛利率、营业纯利率、税前利润率、税后盈利率。从表中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每一年度利润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销售收入的增加和销售成本的降低。百分比的纵向比较虽然弥补了绝对值纵向比较的不足,但由于它只知道某一科目的相对比例,而不知道某一科目的数额大小,难免有局限性。因为基数的不同,使同一数字有不同的百分比,同一百分比也表示不同的数字。表中1988年度和1989年度的利息支付率和税后盈利率均相同,但由于销售收入不同,所代表的利息费用、税后盈利均不相同。同理,由于基数的不同,小百分比的绝对值可能比大百分比的绝对值还大。例如,某公司去年销售收入500万,税后盈利50万,销售利润率为10%,今年销售收入为1000万,税后盈利为80万,销售利润率为8%,虽比去年销售利润率小,但盈利额比去年大得多。可见,必须将两种纵向比较方式结合起来,以弥补各自的不足。
3.绝对值和百分比纵向比较的综合即在同一报表上,即列出绝对数,又列出百分比,以利于全面的纵向比较。下表是将上述两表综合的结果,由于篇幅关系,舍弃了1988年度的损益情况。原因是否继续存在。横向比较分析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并可有效地预测某一科目或比率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程度,常用的横向比较有三种方式:1.直接在比较财务报表上横向比较即是在前述按绝对金融编制的比较财务报表和共同比报表上直接对各科目进行横向比较,这是最简易的横向比较方式。
在这两表中,横着看可以看到各个科目的绝对金额都是逐年增长的,百分比则除了销售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外,其它均基本上逐年提高,从而可知A公司三年来的收益状况良好、前景光明。
(二)横向比较
环比增长率的横向比较即在进行横向比较时,将下期某一科目或比率与前一期某一科目或比率进行对比,进而求出下期对前一期的增长率。
计算办法有两种:一是将某一科目或比率相邻两期中的后期数字减前一期数字,得出增长量除以前一期数字,所得结果以百分比表示,此方法直观,并运用了差额分析法。计算公式为:环比增长率=下期数字-前一期数字前一期数字×100%另一方法是通过环比指数(即环比发展速度)求出,即将前一期某一科目或比率作为100,用下期某一科目或比率的数字除以前一期某一科目或比率的数字,得出的商数再乘以100,便是下期的指数,下期指数减去100,便是下期对前一期的增长率。由于各期指数均以前一期为基期(100),固称之为环比指数。计算公式如下:环比增长率=(环比指数-100)×100%=〔(下期某一科目或比率前一期某一科目或比率×100%)-100〕×100%1988年为100,1989年绝对值(52.62B47.88×100)和百分比(7.98%B7.98%×100)分别为109.9和100,1990年绝对值(64B52.62×100)和百分比(8.2%B7.98×100)分别为121.63和102.76。其他可依此类推。
从绝对值栏中可以看到,尽管A公司1989年度的销售成本绝对值比1988年增加6.94%,1990年又比1989年增长14.81%,但相对于销售收入和税后利润的绝对值增长率而言,销售成本的增长率要低得多;1990年税后利润之所以能比1989年提高21.63%,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销售成本并不是与销售收入同步增长的。换句话说,相对于1990年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是相对降低了。
从表百分比栏中更可清晰看到,A公司的销售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1989年比上年下降了2.78%(100-97.22×100%),1990年又比1989年下降了2.86%(100-97.14×100),进一步证明前面关于销售成本的降低是税后利润增长之重要原因的结论。而1989年税后利润率之所以未比1988年提高,原因之一是所得税的百分比提高较大,达到14.91%。
定基增长率的横向比较即将某一时期某一科目或比率的数字作为基数,将该科目或比率以后各期数字分别与基数比较,进而求出各期对基期的增长率。其计算方法亦有两种:一是将以后各期数字分别减基期数字,得出各期的增长量,并逐一除以基数,所得结果以百分比表示,分别求出各期对基期的增长率。计算公式如下:定基增长率=报告期数字-基期数字基期数字×100%另一方法是通过定基指数(定基发展速度)求出,即将某一科目或比率的数字作为基期指数100,将以后各期数字分别除以该科目或比率的基期数字再乘以100,从而得出以后各期的指数值与基期比较,定基指数减去100再乘以100%,便是报告期对基期的增长率。其计算公式如下:定期增长率=(定基指数-100)×100%=[报告期数字基期数字×100)-100]×100%从表中可以看到,1989年销售成本的绝对值比1988年增加了6.94%,1990年则比1988年增加了22.78%,但销售成本的百分比却是1989年比1988年下降了2.76%,1990年则比1988年下降了5.56%。对比表可看到环比指数的比较和定基指数的比较是相通的,都具有更清晰地分析和预测某一科目或比率历年发展状况、原因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作用,不同之处在于,定基指数以某一固定时期为基期,环比指数则以前一时期为基期。
(三)标准比较投资者无论是进行财务报表的纵向比较分析还是横向比较分析,都须事先设定一个客观标准,然后将公司的有关财务数据与该标准相对比,以求客观地评价和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水平。财务分析中常用的分析对比标准有:以公司的财务预算目标为标准、以同业数字为标准、以公司过去的实际完成数字为标准、以公认的平均比率为标准。
1.与公司的财务预算目标比较财务预算目标即是财务计划目标。通过将本年度企业财务实绩值与当年财务预算的目标值相对比,可以计算出财务预算的完成进度、预计完成程度和实际完成程度等,进而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率;亦可以由此判明企业财务预算目标的正确性与先进性,分析出企业的管理水平。这里,以财务预算目标作为比较的标准能否有效,取决于财务预算计划的科学性和符合实际,否则,用此标准去进行财务分析便失去了意义。
2.与公司过去实际完成的数字相比较即将公司本年度的有关财务数据与其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判断公司本年度的财务状况是否有所改善,经营实绩是否有所提高。
以公司过去实际完成的数字为标准,一般是根据公司的特性,公司财务历史状况,找出最好的历史指标来与本年财务实绩比较。通过对比揭示有关财务指标的发展趋势及发展速度,反映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程度,并有助于发现公司经营管理的问题。以公司财务的最佳历史指标作为比较标准,从根本上说是企业自身的纵向比较,如果不结合对同行业财务报表的横向分析,往往难以充分说明该公司财务和经营的实际水平。例如,假定公司本期税后利润比最好年份的上期增长了10%,成绩似乎不错,但如果同行业本年度的税后利润平均增长率为15%,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能说明该公司经营不力,竞争能力减弱。
3.与公认的平均比率标准相比较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公司报告期的有关财务比率与社会上公认的一般比率标准相比较,从中可以对公司有关财务比率的优劣作出判断。
例如,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在2∶1以上,速动比率应在0.5∶1以上,固定比率应在2∶1以下,负债比率应在3∶1以下,产权比率应在25%以上,如果公司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产权比率低于上述平均公认的标准,而固定比率和负债比率又高于上述标准,但又无其他什么特殊情况,一般而言其有关财务比率是处于不良状态中,财务结构有问题。
运用社会公认的平均比率标准来分析,切记要注意不应生搬硬套。
4.与同业数字标准相比较即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水平与同行业中的平均数或最佳数字相比较,从中可以看出该公司的先进(落后)程度及其差距,为挖掘潜力,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指明方向。
与同业数字标准相比较,才是真正的横向比较,也可以有效地弥补仅限于企业内部的与企业财务计划相比较、与历史数据相比较的缺陷。但是,由于不同企业往往在经营规模、经营结构、地理环境、会计方法等方面存在种种差异,有时会使某些分析比较失去可比性。因而在与同业数字标准相比较时,要注意剔除不可比因素,这样才能确保分析比较的准确性。
上述四种标准比较,各有长短处,投资者在进行股票投资分析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将它们结合起来使用。
(四)综合比较
1.比率指数的综合比较所谓综合比率指数,就是从公司的所有财务比率中,选出若干重要的比率分别除以基期若干标准比率后,再加权平均所得出的指数。这一比率指数具有综合性质,通过它与基期的综合比率指数100相比,可以看出一公司在某一年的经营和财务的总体状况有多少变化。
下面以A公司为例,我们选出股本报酬率、销售利润率、速动比率、举债经营比率、应收帐款比率等五个主要比率,分别列出1988~1990年五个比率的假定数字,见下表。运用比率指数进行综合比较,要注意选用性质相同的比率,权数大小的确定也要力求客观,真正反映某一比率在公司经营和财务中的地位。在实际运用中,由于分析人员的不同,所选用的比率及权数大小往往不一样,致使求出的比率指数数值不同,这是比率指数综合比较的主要缺陷。
2.图表上的综合比较即或者通过坐标,或者通过雷达图来综合比较有关科目或比率的发展变化,进而看出一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体发展趋势。限于篇幅,故从略。
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以同一期财务报表上若干重要项目的相关数据相互比较,求出比率,用以分析和评价公司的经营活动以及公司目前和历史状况的一种方法,是财务分析最基本的工具。但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突出表现在:比率分析属于静态分析,难以分析动态方面的情况;比率分析使用的数据是历史性数据,对于未来预测并非绝对可靠;比率分析使用的数据为帐面数值,难以反映物价水平的影响,等。因此,在运用这一方法时,一是要注意将各种比率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全面分析,不可孤立地看某种或某类比率;二是要注意考察公司的经营状况,不能光着眼于财务状况的分析;三是结合各种分析方法。这样才能对公司的历史、现状以及将来有一个比较详尽的分析了解。
由于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不同,因而各种分析者包括债权人、管理当局,政府机构等所采取的侧重点也不同。作为股票投资者,主要是掌握和运用四类比率,即反映公司的获利能力比率、偿债能力比率、成长能力比率、周转能力比率这四大类财务比率。
下面分别介绍各种比率的含义及在财务分析中的作用。
所引数据均尽量采用上述A公司的表例。
(一)获利能力比率常用的分析公司获利能力的比率有:
1.资产报酬率,也称投资盈利率,指公司资产总额中平均每100元所能获得的纯利润,其公式为;资产报酬率=税后盈利平均资产总额×100%其中,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资产报酬率是用以衡量公司运用所有投资资源所获经营成效的指标。其比率越高,则表明公司善于运用资产,反之,则资产利用效果差。依表例,A公司的资产报酬率为64B2050=3.12%,即每投入100元资金,获得收益3.12元。
由于资产来源除股东外,还有其他债权人,如银行以及公司债券的投资者等,因此,除归属股东所有的税后盈利外,还应包括支付债权人的利息费用。调整后的资产报酬率则为:资产报酬率=税后盈利+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以A公司为例,调整后的资产报酬率为:(64+9.2)B2050=3.57%
2.资本报酬率,即净收益与股东权益比率、税后盈利与资本总额比率,计算公式为:资本报酬率=税后盈利(净收益)资本总额(股东权益)×100%资本报酬率是用以衡量公司运用所有资本所获得经营成效的指标。比率越高,表明公司资本的利用效率越高,反之则资本未得到充分利用。
在股票交易市场,股票公开上市的条件之一,就是公司在近几个年度内资本报酬率必须达到一定的比率。例如,台湾证券交易所规定,资本报酬率低于6%的公司,其股票不得上市;资本报酬率在6%~8%之间的公司,其股票只能被列为第二类上市股票;只有资本报酬率达到8%以上的公司,其股票才能准予列为第一类上市股票。以A公司为例,其资本报酬率为64B700=9.14%,处于较高水平。
3.股本报酬率。其计算公式为:股本报酬率=税后盈利股本×100%从股本报酬率的高低,可以观察到公司分配股利的能力。
当年这一比率高,则公司分配股利自然高,反之,这一比率低,如果不动用留存收益,则分配的股利自然低。以A公司为例,其股本报酬率为64B600=10.67,分配的股利自然高。
4.股东权益报酬率,又称净值报酬率,是指普通股的投资者委托公司管理人员应用其资金所能获得的投资报酬率。
其计算公式为:股东权益报酬率=税后盈利-优先股利股东权益×100%这一比率,可以衡量出普通股权益所得报酬率的大小,因而最为股票投资者关心。这一比率还可用于检测一个公司产品利润的大小及销售收入的高低,其比率越高,说明产品利润越大,反之则不然。以A公司为例,其股东权益报酬率为(64-8)B700=8%。
5.股利报酬率,即股利与股价的比率,它表示按市价计算,公司的股东实际可获得的盈利率。其计算公式为:股利报酬率=每股股利每股市价×100%以A公司为例,其普通股股本为450万元,假定每股20元,则共发行了22.5万股;1990年度普通股股利为42万元,除以22.5万股可得每股股利为1.87元。假定其普通股每股市价为40元,则股利报酬率等于1.87元除以40元为4.67%。
6.每股帐面价值,即股东权益总额与股票发行总股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每股帐面价值=股东权益总额(优先股数+普通股数)将每股帐面价值与每股票面价值相比较,可以看出经营状况的好坏。通常经营状况良好、财务健全的公司,其每股帐面价值必定高于每股票面价值;帐面价值逐年提高,就表明该公司的资本结构越来越健全。当然,每股帐面价值仅是表明公司股东所投入的每股股票价值,而不是表示股东每股股票从公司所能取出的价值。以A公司为例,其股东权益总额为700万元,普通股股数为22.5万股,假定其优先股也为20元一股,优先股本为150万元,则共发行7.5万股。A公司的每股帐面价值即为700B(7.5+22.5)=23.33元,显然,其每股帐面价值高于票面价值(20元)。
7.每股盈利。计算公式如下:每股盈利=税后盈利-优先股利普通股发行数通过对每股盈利的分析,投资者不但可以了解公司的获利能力,而且可预测每股股利以及股利增长率,并据此决定每一普通股的价值。以A公司为例,其税后盈利与优先股利的差额为56万元,普通股发行数为22.5万股,依公式计算,每股盈利为2.4元。
8.价格盈利比率,简称盈利比。计算公式如下:价格盈利比率=股票价格每股盈利通过分析这一比率,投资者可预测公司未来盈利的增长状况,并由此求出股票应有的价格。
9.普通股利润率。其计算公式如下:普通股利润率=普通股每股帐面价值普通股每股市价×100%这一比率是投资者在比较各种投资机会时的一个重要参数。每股利润率越高,公司股票的质量越好,获利能力也高,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越大。
10.价格收益率,为普通股利润率的倒数。其计算公式如下:价格收益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普通股每股帐面价值这一比率越小,表明企业获利能力越大,股票质量越好。
11.股利分配率,又称股息支付率,计算公式如下:股利分配率=现金股利-优先股股息税后利润-优先股股息
12.销售利润率,指公司销售收入中每100元平均获得的销售利润。计算公式为:销售利润率=税后利润销售收入×100%这一比率的高低,意味着公司获利能力的强弱。依上式,可求出A公司的销售利润率为64B780=8.2%。
13.营业比率。计算公式为营业比率=营业成本销售收入=销售成本+营业费用销售收入×100%通过这一比率的分析,可测知公司的营业效能,因为营业比率与100%之间的差额就是营业时发生的损益。如果某公司的这一比率超过了100%,则显示亏本状况,反之,这一比率越小,则公司的纯利润越高,获利能力越强。以A公司为例,其营业成本为670.8万元(530.4+140.4),依上式计算,其营业比率为670.8B780=86%,由此可知A公司营业状况较好。其他如销售毛利率、营业纯利润率等从略。
(二)偿债能力比率公司的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反映短期偿债能力,即将公司资产转变为现金用以偿还短期债务能力的比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及流动资产构成比率等。反映长期偿债能力,即公司偿还长期债务能力的比率主要有股东权益对负债比率、负债比率、举债经营比率、产权比率、固定资产对长期负债比率等。下面分别述之。
1.流动比率,也称营运资金比率,是衡量公司短期偿债能力最通用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这一比率越大,表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并表明公司有充足的营运资金;反之,说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不强,营运资金不充足。一般财务健全的公司,其流动资产应远高于流动负债,起码不得低于1:1,一般认为大于2:1较为合适。以A公司为例,其比率为1540B850=1.81:1。
但是,对于公司和股东而言,并不是这一比率越高越好。
流动比率过大,并不一定表示财务状况良好,尤其是由于应收帐款和存货余额过大而引起的流动比率过大,则对财务健全不利,一般认为这一比率超过5∶1,则意味着公司的资产未得到充分利用。
如果将流动比率与营运资金结合起来分析,有助于观察公司未来的偿债能力。例如,A公司的流动比率为1.81∶1,其营运资金为690万元,假定B公司有流动资产1800万元,流动负债为1110万元,则其营运资金亦为690万元,但其流动比率仅为1.62∶1。显然,在短期偿债能力方面,A公司优于B公司。从此例可以看到,比率分析法有助于弥补差额分析法的缺陷。
2.速动比率,又称酸性测验比率,是用以衡量公司到期清算能力的指标。计算公式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资产的含义在差额分析法中已有介绍。投资者通过分析速动比率,可以测知公司在极短时间内取得现金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一般认为,速动比率最低限为0.5∶1,如果保持在1∶1,则流动负债的安全性较有保障。因为,当此比率达到1∶1时,即使公司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亦不致影响即时的偿债能力。依表例,A公司1990年年终时的速动比率为1070B850=1.26∶1。即A公司的每一元流动负债中,有1.26元速动资产可以抵偿。
3.流动资产构成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流动资产构成比率=每一项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总额分析这一比率的作用在于:了解每一项流动资产所占用的投资额:弥补流动比率的不足,达到检测流动资产构成内容的目的。
上述三种比率,主要涉及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下述的各种比率则主要涉及长期偿债能力。公司长期偿债能力的强弱,不仅关系到投资者的安全,而且关系到公司扩展经营能力的强弱。
4.股东权益对负债比率。其计算公式为:股东权益对负债比率=股东权益负债总额×100%这一比率表示公司每100元负债中,有多少自有资本抵偿,即自有资本占负债的比例。比率越大,表明公司自有资本越雄厚,负债总额小,债权人的债权越有保障;反之,公司负债越重,财务可能陷入危机,可能无力偿还债务。以A公司为例,这一比率为700B1500=46.7%,即每100元负债中,有46.7元自有资本作抵偿,表明该公司的债权较有保障。
5.负债比率。这一比率为上面比率的倒数,它表明公司每1元资本吸收了多少元负债,在实质上与上面比率即股东权益对负债比率是一样的。其计算公式为: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分析这一比率,可以测知公司长期偿债能力的大小,因为负债是一种固定责任,不管公司盈亏,均应按期支付利息,到期必须偿还。一般认为负债比率的最高限为3∶1。但是,必须明确,对投资者而言,负债比率过低并不一定有利,因为公司自有资本相对于负债来说,只需维持在一定水准足以保障公司信用就可以了。此比率过低表明公司举债经营能力有待增强。以A公司为例,其负债比率为1500B700=2.14,即公司每1元自有资本共吸收了2.14元的负债。
6.举债经营比率。这一比率表明公司的资产总额中,债权人的投资额是多少,其计算公式为:举债经营比率=负债总额总资产净额×100%在上面公式中,负债总额即债权人权益,总资产净额则是全部资产总额减除累计折旧后的净额。例如,A公司的负债为1500万元,总资产净额为2200万元,其举债经营比率为68.18%,即每100元资产中,有68.18元是经举债取得的。
运用这一比率可以测知公司扩展经营的能力大小并分析股东权益的运用程度。比率越高公司扩展经营的能力越大,股东权益也能得到充分运用。但是,举债经营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如果经营顺利,这一比率高的公司虽然承担较大风险,但也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利润,为股东带来更多的收益;反之,如果经营不佳,则借贷的利息将由股东权益补偿,当负债太多以至于无法支付利息或本金时,可能被债权人强迫清算或改组,对股东不利。可见,公司在进行举债经营决策时,必须在预期利润的增加和风险的增加这两点上权衡利弊,均应以市场状况、经营状况的顺利与否为转移。在日本,这一比率一般均达到80%以上。
7.产权比率,即自有资本率。其计算公式为:产权比率=股东权益总资产净额×100%这一比率表明股东权益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是与举债经营比率配合的比率。产权比率越高,公司自有资本占总资产的比重越大,从而其资产结构越键全,长期偿债能力越强。一般认为,产权比率(自有资本率)必须达到25%以上,该公司的财务才算是键全的。以A公司为例,其举债经营比率为68.18%,可推算出其产权比率为31.82%。
8.固定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固定比率=股东权益固定资产×100%这一比率表示公司固定资产中究竟有多少是用自有资本购置的,并用于检测公司固定资产是否过度扩充、膨胀。比率越高,则公司的财务结构越健全。一般认为起码应高于100%。如果该比率低于100%,则表明该公司要么是资本不足,要么是固定资产过分膨胀。固定资产的过分膨胀,势必使资产的流动性减少,从而影响未来的偿债能力。以A公司为例,其固定资产为660万元,资本为700万元,则固定比率为106.1%。
9.固定资产对长期负债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对长期负债比率=固定资产长期负债×100%这一比率既可表明公司有多少固定资产可供长期借贷的抵押担保,也可表明长期债权人权益安全保障的程度。就一般公司而言,固定资产尤其是已作为抵押担保的,应与长期负债维持一定的比例,以作为负债安全的保证。一般认为,这一比率起码得超过100%,越大则越能保障长期债权人的权益。否则,则表明公司财务呈现不健全状况,同时亦表明公司财产抵押已达到最大限度,必须另辟融资渠道。以A公司为例,其固定资产为660万元,长期负债为650万元,该比率则为101.5%。
10.利息保障倍数。其计算公式为:利息保障倍数=利息费用+税前盈利利息费用这一比率可用于测试公司偿付利息的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越高,说明债权人每期可收到的利息越有安全保障;反之则不然。以A公司为例,其利息费用为9.2万元,税前盈利为100万元,依上式计算,可知该公司的利息保障倍数为11.87倍。
(三)成长能力比率成长能力比率可用来测知公司扩展经营的能力。上述偿债能力比率,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用来测知公司扩展经营的能力。因为安全性乃是收益性、成长性的基础,公司偿债能力比率的指标合理,财务结构才健全,才有可能扩展经营,否则,如果偿债能力弱,则很难想象公司有余力去扩展经营。至于举债经营比率、固定资产对长期负债比率,则更是公司外部的成长性比率指标。公司举债经营比率高,一方面也说明信誉高,债权人乐于向它投资,公司靠举债获得更多资金扩展经营。而如果固定资产对长期负债比率高,也表明其尚有余力借入更多的长期债务用于扩展经营。
反映公司内部性的扩展经营能力的比率则主要有:
1.利润留存率。其计算公式为:利润留存率=税后利润-应发股利税后利润这一比率表明公司的税后利润(盈利)有多少用于发放股利,多少用于留存收益和扩展经营。其比率越高,表明公司越重视发展的后劲,不致因分发股利过多而影响公司未来的发展;比率越低,则表明公司经营不顺利,不得不动用更多的利润去弥补损失,或者分红太多,发展潜力有限。以A公司为例,其税后利润为64万元,应发股利50万元,利润留存率则为21.88%。
2.再投资率,又称内部成长性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再投资率=税后利润股东权益×股东盈利-股息支付股东盈利=资本报酬率×股东盈利保留率这一比率表明公司用其盈余所得再投资,以支持公司成长的能力。公式中的股东盈利保留率即股东盈利减股息支付的差额与股东盈利的比率。股东盈利则指每股盈利与普通股发行数的乘积,实际上就是普通股的净收益。
这一比率越高,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则越强;反之则不然。以A公司为例,其资本报酬率为9.14%,股东盈利保留率为98.66%,则其再投资率为9.01%。
(四)周转能力比率周转能力比率亦称活动能力比率,是分析公司经营效应的指标,其分子通常为销售收入或销售成本,分母则以某一资产科目构成。
1.应收帐款周转率。其计算公式为应收帐款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应收帐款+期末应收帐款)B2=销售收入平均应收帐款由于应收帐款是指未取得现金的销售收入,所以用这一比率可以测知公司应收帐款金额是否合理以及收款效率高低。这一比率是应收帐款每年的周转次数。如果用一年的天数即365天除以应收帐款周转率,便求出应收帐款每周转一次需多少天,即应收帐款转为现金平均所需要的时间。其算法为:应收帐款变现平均所需时间=一年天数应收帐款年周转次数应收帐款周转率越高,每周转一次所需天数越短,表明公司收帐越快,应收帐款中包含旧帐及无价的帐项越小。反之,周转率太小,每周转一次所需天数太长,则表明公司应收帐款的变现过于缓慢以及应收帐款的管理缺乏效率。以A公司为例,它的90年年末的销售收入为780万元,应收帐款为190万元,假定期初应收帐款为170万元,则其应收帐款的平均余额为180万元,按上式计算,应收帐款周转率为4.3次,即每年应收帐款转为现金的平均周转次数为4.3次,每周转一次所需天数约84天。
2.存货周转率。其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期末存货)B2=销售成本平均商品存货存货的目的在于销售并实现利润,因而公司的存货与销货之间,必须保持合理的比率。存货周转率正是衡量公司销货能力强弱和存货是否过多或短缺的指标。其比率越高,说明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公司控制存货的能力越强,则利润率越大,营运资金投资于存货上的金额越小。反之,则表明存货过多,不仅使资金积压,影响资产的流动性,还增加仓储费用与产品损耗、过时。以A公司为例,其销售成本为530.4万元,期末存货为300万元,假定期初存货为200万元,则平均存货余额为250万元,根据公式,可知该公司存货周转率为2.12次。
3.固定资产周转率。其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固定资产金额这一比率表示固定资产全年的周转次数,用以测知公司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其比率越高,表明固定资产周转速度越快,固定资产的闲置越少;反之则不然。当然,这一比率也不是越高越好,太高则表明固定资产过份投资,会缩短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根据公式,我们可以求出A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即780B660=1.18(次)4.资本周转率,又称净值周转率。其计算公式为:资本周转率=销售收入股东权益平均金额运用这一比率,可以分析相对于销售营业额而言,股东所投入的资金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比率越高,表明资本周转速度越快,运用效率越高。但如果比率过高则表示公司过份依赖举债经营,即自有资本少。资本周转率越低,则表明公司的资本运用效率越差。以A公司为例,可以算出其资本周转率为:780B700=1.11(次)5.资产周转率。其计算公式如下: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资产总额这一比率是衡量公司总资产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的指标。
总资产周转速度的快慢,意味着总资产利用效率的高低。以A公司为例,其资产周转率为780B2200=0.36(次)
差额分析法
差额分析法也称绝对分析法,指以数字之间的差额大小予以分析。它通过分析财务报表中有关科目的绝对数值的大小,据此判断发行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财务分析中,主要是分析下列数值的大小:净值=帐面价值=股东权益=资本=总资本-总负债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资本)-固定资产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费用)=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帐款+应收票据+有价证券发放股利=(本年净收益+累积盈余)-(留存收益+已拨用的留存收益)普通股股利=发放股利-优先股股利销售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成本营业纯利=销售毛利-营业费用=销售收入-(销售成本+营业费用)税前盈利=(营业纯利+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税后盈利=税前盈利-所得税=本年净收益通过对上述数值的差额分析,投资者可以获得对一个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初步认识。例如,营运资金又叫运转资金,是公司日常循环的资金,表示公司在短期内可运用的流动性资源的净额,即一年内可变现的流动资产减去一年内将到期的流动负债的差额。营运资金的大小,不仅关系到公司经营活动能否正常运行,也关系到短期偿债能力。从上例A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可得出A公司的营运资金为690万元,即: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540-850=690(万元)或:=(长期负债+资本)-固定资产=(650+700)-660=690(万元)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A公司拥有的可供营运的资金是比较大的。
又如,速动资产是几乎可以立即转换为现金,马上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流动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票据、应收帐款和有价证券等,而商品存货和预付费用不易转换为现金,流动性较差,不属速动资产。显然,速动资产的大小,关系到公司的短期清算能力。从上表中,亦可得出A公司的速动资产为1070万元,即: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费用)=1540-(300+170)=1070(万元)所得数字远远大于流动负债,从而初步了解到A公司的短期清算能力是有保证的。
差额分析法仅仅是财务分析的第一步,它无法解释求出的数值的大或小到什么程度,也无法说明该数值以多大或多转资金,是公司日常循环的资金,表示公司在短期内可运用的流动性资源的净额,即一年内可变现的流动资产减去一年内将到期的流动负债的差额。营运资金的大小,不仅关系到公司经营活动能否正常运行,也关系到短期偿债能力。从上例A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可得出A公司的营运资金为690万元,即: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540-850=690(万元)或:=(长期负债+资本)-固定资产=(650+700)-660=690(万元)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A公司拥有的可供营运的资金是比较大的。
又如,速动资产是几乎可以立即转换为现金,马上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流动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票据、应收帐款和有价证券等,而商品存货和预付费用不易转换为现金,流动性较差,不属速动资产。显然,速动资产的大小,关系到公司的短期清算能力。从上表中,亦可得出A公司的速动资产为1070万元,即: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费用)=1540-(300+170)=1070(万元)所得数字远远大于流动负债,从而初步了解到A公司的短期清算能力是有保证的。
差额分析法仅仅是财务分析的第一步,它无法解释求出的数值的大或小到什么程度,也无法说明该数值以多大或多小为好。而许多数值如营运资金和速动资产,并不是越大越好。所以,还应结合其他分析方法,否则,就达不到财务分析的目的。
财务状况分析
经营状况分析是侧重对股票发行公司进行质的分析;财务状况分析则要侧重于对股票发行公司进行量的分析。财务状况分析,就是通过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以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效果,进而了解财务报表中各项数字的变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并作出投资判断。
按股票发行和交易的管理法规,发行公司均应上报并公开其财务报表。我国证券交易管理法规定:上柜或上市交易的股票发行公司,应在每个会计年度的中间,向证券主管机关报送中期财务报表;在每个会计年度末,向证券主管机关报送经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签证的期末财务报表,并向公众公布。对于投资者来说,对发行公司的财务状况,即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其实例如下:从资产负债表可以了解到股票发行公司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从损益表可以了解到股票发行公司在某一期间的经营效果。此外,为反映税后盈利的分配情况以及公积金与未分配利润的增减变动原因,公司通常还列示利润分配表以利于财务分析。有的公司亦将利润分配表专项列出。
资产负债表的格式有帐户式和垂直式两种。帐户式是将资产项目列在左边,负债和股东权益项目列在右边,使资产负债表左右平衡。下表即为此类。
损益表的格式有单步式和多步式。
多步式是通过以下步骤计算出公司的净收益的:A公司1990年度资产负债表(单位:万元)资产负债流动资产: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应收帐款应收票据存货预付费用其他流动资产合计固定资产:土地房屋机器设备其他减:折旧固定资产合计资产总计流动负债:应付帐款应付票据应付费用应付税款应付股利其他流动资产合计长期负债负债总计股东权益:股本:优先股普通股股本合计法定准备留存收益:本年净收益累积盈余减:已提拨的留存收益已宣布的现金股利其中:优先股股利普通股股利留存收益合计股东权益合计负债+股东权益
从销售收入中减去销售成本,得出销售毛利;从销售毛利中减去营业费用,得出营业纯利润;营业纯利润加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得出税前盈利;从税前盈利中减去应付所得税,得出税后盈利,即公司净收益。上表即为此类。
A公司1990年度损益表(单位:万元)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毛利营业费用:工资折旧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合计营业纯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利息费用其他营业外支出合计税前盈利应付所得税税后盈利分析财务报表,主要是分析公司的收益性、安全性、成长性、周转性。其主要方法有差额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
经营状况内部因素分析
内部因素分析的内容,实际就是公司素质评估。在这方面,投资者可以根据资信评估机构对公司等级的评定来鉴别。
但由于等级评定并不是定期进行的,所以,一般的投资者也需对发行公司的素质进行动态分析。
(一)公司规模公司(企业)规模的大小与其产品的平均成本有关,具体表现为:当公司的规模过小时,平均成本较高;规模扩大,则会使平均程度降低;当达到适度规模时,平均成本会降到最低点。原因在于,一方面,生产的专业分工使生产效益提高;另一方面则是能充分发挥大型设备的生产能力。例如,一个中型厂用一台锅炉,小厂不可能用半台,而且蒸发量相当于这种锅炉一半的,价格也不见得低一半。
但是,公司规模如超过适度规模继续扩大,反而会使平均成本上升。原因在于规模过大造成管理层次繁多,信息沟通困难,管理效率下降。
公司的适度规模,在不同行业中有所差异。此外,随着技术进步及生产要素价格变动等原因,适度规模的标准也会变动。
(二)生产要素判断生产要素的优劣,主要有以下内容:
1.职工队伍素质。其中考察内容包括:
(1)职工的数量和质量与生产要求是否相适应;
(2)管理人员与工人的比例;
(3)职工调离、辞职的比例;
(4)新职工补充的来源和渠道;
(5)职工福利状况是否良好;
(6)职工的士气是否高涨;
(7)与同行业比较,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及技术程度如何;
(8)职工人均智力投资额如何。
2.生产设备水平。主要考察内容包括:
(1)生产方式是否与生产规模密切配合;
(2)工厂设计、厂房构造、机械配置是否适应生产方式;
(3)建筑物及厂房是否有扩张余地;
(4)主要机械部分的折旧情况;
(5)加工精度及速度如何;
(6)机械设备能力是否保持平衡;
(7)与同行业相比,人均固定资产占有量、生产设备新度、微电子技术控制的生产设备所占比重如何。
注:人均固定资产占有量为:固定资产净值B职工总数生产设备新度为:生产设备净值B生产设备原值微电子技术控制的生产设备所占比重为:微电子控制生产设备原值B生产设备原值
3.公司技术水平。考虑内容主要包括:
(1)研究、技术人员的学历、专长;
(2)研究费用、研究设备如何;
(3)过去研究成果及现在研究项目如何;
(4)研究计划与经营计划的配合情况;
(5)研究技术人员占全部职工的比例;
(6)技术经济开发效益如何。
注:技术经济开发效益为:实施研究成果新增产值B技术开发经费
(三)生产过程
1.概状分析。主要包括内容有:
(1)原材料价格及工资水平的变动以及它们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2)原材料采购的难易及其对公司管理的影响;
(3)公司所处微观环境变化的可能性及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影响。
2.生产能力运用。主要考察内容有:
(1)营业额变化情况。其中,主要查明过去3年的营业额以及增减情况;增减情况是短期还是长期;增减情况是行业的普通情况还是该公司特有的;增减原因何在,等等。
(2)设备利用情况。其中,主要查明生产能力与实际生产额相比是否充分利用;设备利用率低的原因来自公司内部还是外部;生产能力是否能适应产品规格的变化,等等。
3.生产管理状况。主要考察:
(1)生产计划是否考虑到设备、劳动力、原材料、对外订货等因素,与资金、销售保持平衡;
(2)生产部门是否适当加以管理使计划所期望的质量、成本、交货期等达到标准。
4.与同行比较的参考指标。主要有:
(1)人均产值:公司净产值B职工总数;
(2)原材料利用率:工业总值B原材料消费总值;
(3)能源利用率:工业总值B综合能源消费量。
(四)产品结构
1.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指一种产品从投入市场到被淘汰停止生产的全过程所能延续的时间,又称产品的经济寿命。
分析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处在其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进而考察在不同阶段企业是否采取相应策略,对预测企业的未来收益状况是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
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均有不同的特征,企业应相应采取不同策略。
(1)投入期这是产品由试制转入小批量生产并开始投放市场试销阶段。由于这个阶段顾客尚未广为接受,销售量增长缓慢,而且投资大,实际成本偏高,几乎没什么利润,有时甚至亏损。
这一阶段的策略,一方面要考虑产品是否达到原定技术标准,进一步完善设计、工艺、设备,形成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搞好市场预测与试销,重视广告作用,千方百计打开产品销路,特别要重视早期用户的示范作用。
(2)成长期这是产品经过投入期验证之后转入成批生产、正式投入市场扩大销售阶段。由于通过广告与试销活动,顾客反映良好,销售量迅速增长,成本下降,利润增加。
这一阶段的策略,一方面要重视市场竞争情况,不断在改进产品质量、性能、型号、试样和创名牌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建立产品销售网络,积极扩大市场渗透,使产品销售更为广泛。
(3)成熟期这是当成长期销售额增长速度达到顶峰后,进入大批量生产和市场销售稳定的阶段。这个阶段由于早期消费者已拥有这种产品、随后消费者并不急于试新而继续购买,而且同类产品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开始加剧。
这个时期的策略: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改进产品,实行浮动价格,以廉价和优质的售后服务取胜,稳定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要加强新产品开发,并考虑老产品的转向问题。
(4)衰退期这是产品在经济上已经老化,市场出现滞销有被淘汰趋向的阶段。这时,由于竞争使价格进一步下降,又因新产品投放市场,使老产品销售量锐减,以至使企业利润进一步下降直至无利可图。
因此,企业应预测衰退期到来的征兆,停止这种产品的生产,将现有产品降价出售,把资金和推销力量转移到刚投放市场的新产品上去。
2.与同行业参考的指标。主要包括:
(1)优质产品比重:优质产品产值B全部工业总产值;
(2)新产品占产值的比重:新产品产值B全部工业总产值。
(五)销售环节
1.接受订货情况。主要包括内容:
(1)年中接受订货额与年末余额变动情况;
(2)接受订货的确实程度,有无订立合同;
(3)接受订货量与生产能力相比较是否适应;
(4)接受订货情况与原料存货是否保持适当比例;
(5)接受订货与交货相差很大且成本很高时,有无补救方法;
(6)成品存货是否过多或过少。
2.销售过程情况。考察内容主要有:
(1)现有的销售途径与公司资金负担能力是否适当;
(2)现有的销售机构与同行相比在地区分布及信用情况等方面是强还是弱;
(3)现有的销售管理有无市场调查能力,市场情报的收集、分析及反馈是否迅速,广告宣传费用支出及同行相比水平如何,等等。
3.销售业绩情况,主要考察内容有:
(1)研究生产额与销售额,如两者相差很大时找出其原因;
(2)将销售额分解成销售量与销售单价,研究其动向并与同行比较;
(3)产品的销售额,收益情况,市场占有率等。
4.与同行业比较的参考指标。主要有:
(1)销售收入利润率:本期销售利润B本期销售收入;
(2)产品销售率:全年销售产品总价值B年工业总产值。
(六)管理水平
1.主要考察内容。其中包括:
(1)管理者素质。管理者素质分析主要包括决策能力与其管理部门的性质、规模是否相适应,等等。
(2)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组织机构的基本形式有直线制的组织机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机构、事业部制的组织机构、矩阵制组织机构。不同性质、规模的公司一般说应采取相应的组织形式,否则会影响管理效率的发挥。
(3)经营方针。主要看是否从单纯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
(4)规章制度。主要指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是否适应整个公司的管理经营实际,是否切实有效。
2.与同行业比较的若干综合指标。主要有:
(1)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工业总产值B全部职工年末合计数;
(2)资金产出率:年工业总产值B(固定资产净值+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
(3)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全年产品销售收入B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
(4)产值利税率:(利润总额+销售税金)B工业总产值;
(5)利润增长率:(本期实现利润B基期实现利润-1)×100%
经营状况外部因素分析
(一)行业性质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经营内容、经营特征。相应地,不同行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也不同。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公司所属的行业性质,进而预测股票发行公司的发展前景,一般总是通过对行业进行分类来研究。
1.按行业标准分类,一般有以下几种:
(1)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这种分类方法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常用。通常的划分是:第一产业是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的部门,如农业、采掘业等;第二产业包括加工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则指为物质生产部门服务及为人们生活服务的部门,例如金融业、保险业、科学教育事业、修理业、饮食业等。
这种分类,对于认识不同产业的发展顺序及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一般说来,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三个产业发展的顺序为:在第一产业有了相当的发展后,第二产业才逐渐发展起来;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则是建立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的。但从发展的速度看,其顺序则倒过来。三个产业的发展在时间和速度序列上的变化趋势,被称为三个产业顺次发展和依次加速规律。
(2)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是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密集程度来划分的。劳动密集型是指投资较少,设备较为简单,用劳动力较多的产业;资本密集型指投资较多,设备较先进,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技术密集型指设备先进,智力劳动力构成较高的产业。就一般的情况而言,人均产值技术密集型较高。此外,这三类产业也存在着时间序列性。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总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开始;在资本积累的条件下资本密集型才逐渐发展;然后,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才逐步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如果出现劳动力不足或工资普遍上升,则对其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资本密集型而言,除生产资料供给不足或价格上升对其有影响外,还必须注意劳动力的技术构成与生产设备是否适应。对技术密集型而言,如果从事开发性质的经营活动,则具有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特点。
(3)长线、短线产业。这是从国家产业政策是促使其发展或是限制其发展的角度来划分的。对于长线产业或国家产业政策中限制发展的产业,国家会用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调控手段来加以限制。对于短线产业或国家产业政策中优先发展的产业,国家则对其实行一系列的政策倾斜,例如国家投入的增加、原材料及能源的保证、税收优惠、价格调整等。另外,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对某些产业在特定地区的发展,也有更为直接的影响。
(4)朝阳工业、夕阳工业。这是对整个工业部门的一种流行划分。朝阳工业指随新技术革命而发展的新兴工业,例如电子、宇航、新材料等。夕阳工业则指一些传统的而发展前景不大的工业如棉纺、煤炭等。这种划分对预测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并不绝对,还必须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来具体分析。
2.按商品形态分类,一般有以下几种:(1)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当两者比例失调时,就必须进行调整,由此而产生经济波动。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对这两者的影响程度不一样。一般说,对生产资料的影响更大些。当经济好转时,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资料的生产增加快;当经济不景气时,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资料的生产萎缩得快。
(2)必需品、奢侈品。必需品主要指生存需要而言;奢侈品则指享受需要而言。把产品划分为这两类,其研究的意义在于:在外界情况发生变化时,它们各自的销售状况并不相同。消费者对前者的需要比较稳定,而对后者的需求则变动很大。其需求的稳定与变化,均应考虑到产品的价格水平及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此外,必需品与奢侈品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也应视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而定。
3.按对产品的需求,一般有以下几种:(1)内销或是外销为主。一般说,产品以外销为主的公司比产品仅能内销的公司在经济效益方面较好些,但这也要考虑到国际市场上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就是说,比较而言,产品以外销为主的公司更具有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特点。而对这类公司进行考察时,其应变能力如何,是必须关注的内容。
(2)需求有无季节性。一般说,产品的销售带有明显季节性的特征的公司在资金筹措及运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
例如,饮料、毛皮、电风扇等消费资料以及水泥、化肥、农用机械等生产资料季节变动性较大,其生产、销售以及资金流入流出也集中在某一时期。考察这类公司时,则应注意其资金筹措与运用是否与其生产特点相适应。
4.按生产类型分类,一般有以下几种:(1)按指令性计划为主或是按指导性计划为主生产。按指令性计划为主进行生产的公司,一般说原材料及产品销售有保证,但产品价格规定严格。按指导性计划为主进行生产的公司则相反。这也决定了后者较之前者更具有风险与收益并存的特点。至于有些完全是按市场调节进行生产的公司其特征当然更为显著。对这类公司的考察,必须侧重市场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
(2)"一贯生产"还是部分生产。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生产的全过程均由自己完成,称"一贯生产"。如果只有其中一部分生产过程则为部分生产。如果属一贯生产,可便于管理(包括质量管理)及降低费用,但如某一生产过程受阻如原料供给发生问题,就会影响系列生产,如果属于部分生产,可因专业化而使生产率相对提高,生产成本随之降低,但是,如果市场需求减少时,所受损失会相对增加。
(二)行业地位发行公司在本行业的地位较高,则意味着整个行业顺利发展时,它的发展更为可观;在整个行业发展处在不利情况时,它会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在本行业中的第一流公司,通常有雄厚的资本和较高的技术,在市场上也有较高的竞争力。
但是,判断公司的行业地位,从动态看,还必须注意其现实的竞争对手和潜在的竞争对手。因为,某一公司的行业地位并非是绝对的不变的。
(三)经济性质发行公司的经营状况不是由其经济性质来定的。但是,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不断深化的现实来说,国家给予不同经济性质的企业给予不同的政策,则会对发行公司的经营状况和预期收益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前几年国家扶持乡镇企业,使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目前,国家保国营大中型企业,可以预期随着经营环境的改善,这类企业会出现稳定增长的势头;国家为进一步吸引外资,宣布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又会使涉外企业的收益较前增加。
(四)指向特征(亦称"指向性")指向特征是指不同种类的企业根据什么原则选址建厂,以使有一个适于经营发展的微观环境,进而达到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的目的。
考察发行公司的指向特征一般应注意以下项目:
1.厂址与消费地点的远近;
2.生产所需原材料的供给问题;
3.基础设施状况;
4.用地及供水问题解决的难易;
5.劳动力供给的难易;
6.地方政府各界人士支持与否,等等。
概括而言,企业的指向特征包括原材料指向、市场指向、能源指向、劳动力指向、技术指向等多种。此外,不同企业的经营性质不同,其指向性的特征也有所差异。多数农产品、矿产品的初加工工业如制糖厂、轧花厂、选煤厂、选矿厂等,因其生产原料失重大,应侧重选在靠近原材料产地。原材料失重小,产品不便运输的,一般应侧重在消费地建厂,如硫酸厂、玻璃厂等。耗能大的则应选择能源动力基地附近,如电石厂、冶炼厂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则要考虑劳动力价格的问题。技术性密集型产业则应更多地考虑技术协作配合条件包括完善的辅助工业条件和迅速方便的交通、通讯等。
投资基础分析
在影响股价的基本因素中,发行公司的经营状况以及财务状况直接关系到股票的帐面价值以及理论价值、内在价值,因此,上述状况应是基本因素中的基础因素。要评估股票的价值并作出审慎的投资决策,必须应对发行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
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指能在短期趋势中影响股价变化的市场内部的因素及心理因素。
(一)市场因素
1.交易数量。股票的交易数量是反映市场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对股价走势影响很大。当交易量与股价走势一致,即股价上涨交易量增加,股价下跌交易量减少时,说明市场趋势坚挺,需求大于供给。在股价上涨交易量增加时,投机者认为市场坚挺,需求大于供给,因而愿意购买股票;在股价下跌交易量减少时,则表明持有者不愿出售股票。反过来,当交易量与股价走势不一致时,则说明市场趋势疲软,供给大于需求。
2.交易方式。导致股价短期波动的基本因素在于市场交易方式的侧重点不同:当"看涨力量"大于"看跌力量"时,买进者多于卖出者,导致股票供不应求,股价上涨。反之,当"看跌力量"大于"看涨力?quot;时,卖出者多于买进者,股票供过于求,股价下跌。投机者在市场上时而卖出时而买进,由此赚取差额利润,进而也影响了股价波动。多头(包括买空)数量的增加,造成市场坚挺;空头(包括卖空)数量的增加,则表示市场疲软。
3.交易成分。在交易成员中,大户(机构投资者或资金雄厚的个人)的交易方式明显影响股价。其大量买进,会对股价上涨起促进作用,表现为市场坚挺;大量卖出,则会迫使股价下跌,表现为市场疲软。
当大户意欲控制某公司的管理经营权时,则会大量收购该公司的股票,从而使需求明显增强,股价上涨。在欧美,有专门的为控制另一公司而进行的股票公开收买制度,是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代价公开收买股票。
除大户外,一般的短线操作的投机者在数量上居于多数时,股价也容易波动。
4.市场宽度。所谓市场宽度是指某日在交易的股票中,价格上升的种类数量与价格下降的种类数量的差额,价格上升的多,即市场宽度大,行情看涨;反之,价格下降的多,即市场宽度小,行情看跌。有些人习惯用起跌线来研究股市趋势。起跌线是把各个时期价格上升的股票与下跌股票比率的平均值连成曲线。在1973年,当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升到历史最高点时,起跌线曾成功地预报了股票市场将出现下泻趋势。
5.高峰低点。起跌曲线如果出现两个或三个高度相同的高峰(上阻力),则表现为市场疲软,股价不能对上阻力加以突破,行情则可能看跌。反过来,起跌曲线如果出现两个或三个程度相同的低点(下阻力),则表现为市场坚挺,股价不能对下阻力加以突破,行情则可能看涨。
此外,新高峰或新低点的出现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股票市场的强弱走势。新高峰和新低点分别指某种股票上涨或下跌到从未有过的高峰或低点。一般地说,新高峰的股票数量多于新低点时,表现为市场坚挺,行情可能上涨。反之则表明市场疲软,行情可能下跌。如1986年9月11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价跌势迅猛,而当日的新高峰与新低点之比是9∶52。世界上大多数证券交易所对每天达到新高峰和新低点的股票品种都有专门报道。
6.人为操纵。人为操纵股价在股市上难以避免,尤其是在股票市场建立初期,上市股票少且交易量少,证券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其操纵情况更为明显。大户人为操纵股价的方式主要有:(1)垄断。大户以其庞大资金收购股票:造成市场筹码减少,然后哄抬股价,造成需求增加的气氛,引诱一般散户跟进,然后,当股价达到相当高峰时,采取隐蔽手段将其持有股票卖出,以便高出低进。
(2)掼压。大户大量卖出股票,增加市场筹码,同时放出不利谣言,造成散户恐慌,跟着卖出,形成股价跌势。然后,大户则暗中低价收购,以便低进高出。掼压也称卖压。
(3)转帐。转帐亦称对冲,即大户利用不同身份的个人,开立数个户头,采取互相冲销转帐的方式,反复做价,以抬高或压低股价,达到其操纵的目的。而操纵者只需付出少许的手续费(佣金)和税金。这种手法比较隐蔽,甚至一些证券自营商或兼营商也从事这类活动。
(4)轧空。即多头将股价一直抬高,逼使空头求补,也就是做多头的大户把股价抬高,造成上涨气氛。空头害怕再涨,使急于补回,不得不任多头操纵股价。
(5)声东击西。大户选择一些市场筹码少且容易操纵的股票,抬高或压低股价,造成散户发生错觉而盲目跟进。然后,大户却趁机卖出或买进其他种类的股票,以达到其买进或卖出股票的目的。
(6)散布谣言。大户为了促使股价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故意制造或散布某种谣言,促使股价变动。
(二)心理因素人们的心理状态的变化,会对从事股票交易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导致股价波动。而股价走势变化莫测,难以把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投资者心理变化的多样化。例如,股价越是上涨,投资者买进的意向越强烈,从而推动股价不断上涨;股价越是跌落,投资者持股的意向越低落,从而加速股价下跌。这就是所谓"买涨不买跌"心理在股市的具体表现。
股价涨落也与投资者的心理从众效应有关。当大多数投资者对股价持某种看法时,个别人很难坚持自己的看法,往往表现为盲目跟进。这种现象也表现为投资气氛效应。所谓投资气氛效应是指股票交易的气氛影响投资者的心理、行为,进而影响股价的效果。投资气氛效应常使投资者做出违反其原来意愿的买卖行为,特别是在交易现场。
许多情况都会引起投资者的心理变化,包括一些传闻或谣言也容易造成抢购或抛售的风潮,从而导致某种股票甚至股票市场大多数股票的暴涨暴跌。国外某城市一天下大雨,许多行人躲到一家银行的廊檐下避雨。于是,有人便误认为这家银行出了问题,人们在等着提款。消息一经传出,持这家银行股票的人争相抛售,引起该股价格下跌。
投资人的心理因素对于股价的影响往往脱离了基本因素,特别是基本因素中的基础因素,即发行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比如,1946年的美国股市暴跌时,当时美国经济情况良好,国民生产总值也处于增长状况,各公司盈利情况也令人满意。但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人们对经济前景缺乏信心,所以不断抛售股票,造成股价惨跌。此外,1986年纽约证券交易所抛售股票浪潮,也是由于某些传闻而引起的。
鉴于心理因素对于股价波动的巨大影响,因此,有人提出了信任心的股价理论,此理论是鉴于传统的股价理论过于偏重于公司的盈利,有时反而无法解说股市涨跌的现象而提出来的。信任心股价理论特别强调市场心理的作用,认为市场心理的变化是解释股价变动的核心原因,而股价的波动,则是基于投资者(包括投机者)对未来股价、收益以及股利所产生的信任的强弱来决定的。
影响股价的因素
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变化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都是供求关系的变化。然而,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股票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股价呢?对此,不同的专家及投资者有不同的见解,其预测股价变化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三派,即基本分析派、技术分析派和“掷飞镖派”。
基本分析派认为影响股价的主要原因是基本因素,因而他们注重研究发行公司的经营特征、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以及股利派发、管理决策、销售环节、竞争地位等,还注重研究社会的经济指标。经济政策以及与经济有关的政治因素等。
技术分析派则认为影响股价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因素,因而他们注重研究股价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状况,并以此来确定股价未来的走势。他们还特别重视研究影响股价变化的社会心理因素。至于“掷飞镖派”,他们则认为股价变动无规律可循,与其作各种费力不讨好的分析,还不如通过掷飞镖来选择更为可行。
就股价走势预测的基本目标而言,技述分析派所采取的方法在预测股价的短期趋势特别是在旧趋势向新趋势变化方面优于基本分析派所采取的方法;而在预测股价的长期趋势方面,基本分析法却优于技术分析法。大多数成熟的投资者都是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更为全面的作出投资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