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地产
作者:冯婉蓉
楼市闲言
张建星:《感悟地产》序言及补充稿 “低总价”万岁 如果让“可口可乐”改名 人挪活 树挪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做人不可太贪 大家一起快乐地产 能说会练才是真把式
买房别忘了初衷 地产圈谁在追星 我是小鱼我怕谁 封盘,营销还是变态
机会与年轻人 替开发商说几句 两个男人和两个企业 炒概念,痒痒挠儿
地产文化最拿分 为“自炒物业”喝彩 展示的是谁的形象? 后生可畏 令人瞠目
豪宅的平民意识 孩子有严父,更当有慈母 地产娱乐是一种境界 做内刊的企业是有追求的
盛开在家装业的“罂粟花” 一点儿莫名的担心 还购房者一个讨价还价的权利 销售应该就像“懂行的亲戚”
让竞争之火烧得更猛烈些 一则可爱的广告    
楼市闲言 张建星:《感悟地产》序言及补充稿
    早在去年十一月份就收到了我们《每日新报》记者冯婉蓉同志这部书稿,希望我能写些体会和感想。但终因忙乱至今,两个多月了,才能稍稍静下心来品读冯婉蓉的那些和地产有关的也和新闻有关的心灵感悟。我最深的感觉是,这些感悟绝对地属于冯婉蓉自己。

    实事求是地说,阅读之后,我很惊讶这些观察独到,文字优美的经济随笔。我同时更感欣慰的是我们拥有这样尽职尽心、非常出色的专业记者。平时偶尔也读过一些冯婉蓉的随笔文字,但这样比较完整地阅读,特别是有目的的阅读,就有了十分不同的感觉。十几年前我为我的报纸开了一个个人经济随笔专栏,因此便知道报纸的经济随笔其实很难写。如果归类于言论这样一个品种,它除了对新闻性的要求之外,深入浅出、言之有物和观点独到是最难的。这里除了必备的理论素养外,独立独行的立场,超然物外的观察力,以及和这个观察力有关的新闻眼光都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已经比较成熟的市场化之后,全球化的背景,信息化的背景,技术对生活,对社会进步的不可抗拒的硬干预,都要求我们的记者或作者尽可能地摆脱地域的局限,观念的局限,既设身处地,又能超然物外;既能见物,又能见人;冷静的观察多,主观的臆断少;既有披沙拣金的水平,又有忽略不计的大度,再加上较为干净的文字,文字中较为纯粹的感情,感情中较为深刻的感悟,这样一篇好的随笔,好的经济随笔就有了。冯婉蓉的感悟地产虽不能说篇篇如此,但确实有这样的好文章,既有好感觉,又有好笔力。

    这些年房地产很热。快速发展热,宏观调控也热。总之,想冷是冷不下来的。这种热其实很正常,这不仅因为“安得广厦千万间”确实是人类首选之梦,更因为房地产快速发展,甚至过热发展,过度发展,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一种特殊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其实是省略不掉的。当然这个过程不可过长,但想人为的“过短”,也许只是一个美好的希望或愿望。我始终认为这更多地是由“需求”决定的。这个“需求”既和我们的历史欠账有关,也和市场资源的配置有关。不论怎样,对于新闻来讲,市场之热,社会之热应该是最本能的原动力。谁也不能要求新闻不去关注热点,新闻也不能总炒冷饭。关键是新闻是否能在热点与热点之间,以一种比较理性的眼光和比较冷静的文字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给读者以更多角度的新闻去做属于自己的取舍。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冯婉蓉这样的随笔,这样的记者了。

    去年两位领导同志针对新闻业的发展,针对记者队伍的培养,提出了两个观点。一个观点是,要特别防止记者的贵族化倾向,即我们的一些记者追星捧腕,过度化高端,离实际生活远,离老百姓更远,这位领导的问题是:挤公交车的记者还有多少?另一个观点是,要特别关注记者的专业化培养,即我们的记者越来越“宏观”,越来越“宽泛”,专于一行,精于一业的大牌记者、专家型记者越来越少。其实,世界许多著名的媒体都有这种被称为专家型的记者,这些记者以自己专业化的素养和水平,成为这些媒体的某一方面的名笔、名记,最后扩大了媒体的影响力。我们国内的一些媒体也是这样,比如凤凰的时事评论员以深入研究,个性化的见地,成为凤凰的品牌。比如《财经》的主笔胡舒立,以自己对经济、对企业非常独到的观点,非常敏锐的眼光,也成为《财经》的品牌。其实一个贵族化倾向,一个专业化问题,都和记者是否深入有关。冯婉蓉同志能有这样一本很丰富的收获,能有这样许多独到个性化的感悟,除了和她的职业经历,职业敏感有关,更重要的还在于她的深入,能够深入也乐于深入,不仅深入事件,也深入人心。深入下去,深入研究,才有这样深刻真实的深刻感悟。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整体事业的发展,象冯婉蓉同志这样的记者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职业化,也越来越有影响力。他们的影响力,其实就是我们报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005年1月22日

    张建星
楼市闲言 “低总价”万岁
    经过了一次短时间的整理思索之后,最近楼市再次给了老百姓一个惊喜:低总价房终于来了!

    水木天成、大通绿岛、第六大道都已于近日推出了80平方米左右、总价25万元上下的低总价房。听说还有奥园等一些项目也正在相关的准备中。真是可喜可贺。记得前一个月左右,本报还专门就市场的供需矛盾组织过一次开发商与购房者之间的对话,当时,面对购房者关于房价过高的怨言,开发商们也是一脸的无可奈何:困难是明摆着的,土地成本提高、建材价格飙升、人工费增加,所有有关盖房子的费用都在涨,开发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市场是不管这套的,你就是有天大的道理,它依然是我行我素。老百姓现在就是需要便宜的房子,怎么办吧?面对这种局面,那些聪明的开发商终于坐不住了,他们知道,如果再不有所动作的话,就会眼睁睁地失去这部分市场。这时候如果还选择沉默,和市场较劲儿,或者持不管不顾、爱买不买态度,或者继续对着市场无谓地发牢骚、甩闲话都将是无济于事的,同时对自己也是不负责任的。于是在重重困境面前他们开始了冷静的思考:成本提高就把面积减下来,单价降不下来就把总价降下来,大户型的设计已经完成不要紧,可以再改回来。他们就是这样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为老百姓献上了一场期盼已久的及时雨。他们就像身经百战的战士一般,终于找到了战场的突破口。最近这些产品正在陆续上市,说真的,好得没的说。这次中低收入的老百姓不但买到了自己买得起的房子,同时他们还会惊喜地发现,因为只是部分户型的调整,并没有降低整个楼盘的档次,自己还买到了本来买不起的环境。

    有人在担心这些低总价房有可能成为城市未来的累赘,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一来它的数量不是很大,还不足以成为这个巨大市场的累赘。二来,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只要尽可能地让整个房子的空间布局合理,同时再赋予它一个优美安逸的外部环境,想来这样的房子依然可以划进中档房的范围中去,估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市场对它都会是有需求的。而这类房子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上市,其意义却是巨大的。它为积蓄已久的巨大需求找到了合适的资金出口,缓解了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让一些想大捞一把的投机商们失去了可乘之机。同时,它也让老百姓注视开发商的眼神儿一下柔和了许多:原来他们也并非都是奸商,大多还是很有些悲天悯人的情怀的。

    2004-4-17
楼市闲言 如果让“可口可乐”改名
    最近经过一个楼盘时,发现有一些工人正在拆除那个楼盘四周的围挡,当时感觉很纳闷,因为围挡里面是这个楼盘的三期,马上就要动工了,围挡刚刚封好,为什么又要拆掉?于是忍不住拨通了该项目负责人的电话,打趣问他是不是钱多了烧的。电话里,这位负责人先是长吁短叹,最后才满腹牢骚地说出了其中的缘故。原来是因为楼盘的名称不符合有关部门的要求,被勒令整改了,有关部门要求,该楼盘今后所有的对外宣传都不能再使用过去的名字。这位负责人当时是愁肠百转,他说拆掉围挡是小事,重要的是以前的名字目前在本市已是家喻户晓,楼盘本身也已经自成风格。而有关部门为该楼盘起的新名字与这个楼盘数年来所形成的风格却是南辕北辙,要使用这个新名字,不但要考虑在楼盘外檐上要与过去有所区别,而且还将牵扯到整个项目的规划、园林等风格的改变,可绝不是仅仅改名字那么简单。

    记忆中,听到过很多类似的事情,相信很多楼盘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据了解,出现这种情况的多半是一些开发周期比较长的楼盘,这些楼盘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做一期,然后二期、三期直到现在。那时候由于市场还不够规范,很多楼盘都是先自己起一个中意的名字,然后就用这个名字开始一系列的宣传推广工作,直到有关部门查下来,才赶紧补办报批手续。结果就有可能因为开发商自己起的名字不符合相关要求而出现上述这种情况,而这时候往往那个旧名字已经被叫响了。无奈之下,为了应付差事,有些脑筋灵活的开发商干脆为自己的项目起了大名、小名。这样做不但能够给有关方面一个交代,同时又尽可能地减少了企业的损失。

    应该说这样的事是分不清谁对谁错的,它是在整个房地产市场尚未步入正轨之前发生的,可能应该算历史遗留问题。依笔者看,对于这类问题是否可以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是否应该本着爱护企业的原则,在将企业损失减少到最低的前提下,采取一种相对柔和的办法去妥善地加以解决?一个企业树立起一个响亮的品牌不容易,当这个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时,硬要改变它,岂不是毁掉了这个品牌?这种损失绝不是金钱所能够衡量的,它的杀伤力就好比要求"可口可乐"今后必须叫"雪碧",真的。

    2004-4-24
楼市闲言 人挪活 树挪死
    说起来,这个话题实在是太老了,但是,当它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天津楼市发展的问题的时候,重新再谈它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最近,不约而同地,已经至少不下五家本市或外地房地产企业表示,招聘不到令他们满意的中层管理人员。这个消息对于一个城市的就业形势来说,无疑是一个喜讯。然而对天津房地产行业来说,却更像是一个莫大的讽刺:难道我们天津真的是没人了吗?本着强烈的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笔者对这种说法表示了自己所能表示出的愤怒。但是平静之后想想,凡是身边自己认识的业内人士,不论是做管理的还是普通工作人员,的确大多都能至少五年如一日,奋战在自己那已经相当稳定的工作岗位上。这一点,让很多外地人匪夷所思:难道他们真的就对自己的工作那么满意?他们就不期望着让自己的职场生涯再上一个台阶?就人性本身而言,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人都是有野心的,把阳光给谁,他都会想办法灿烂一下。那么对此只有一个解释了,这种现象体现了人性的另一面——惰性。

    的确,给谁阳光他都要想办法灿烂。然而,如果没有阳光主动的照耀,我们就没办法灿烂了吗?找啊,只要你是块金子,就肯定有发光的地方。关键是要找,主动地去找,去寻找那一缕能够让你发光的阳光。已经做了领导的也便罢了,那些在普通岗位上锤炼多年、已具备相当能力与经验的人,你们还在等什么?相信你自己,相信你自己一定能够在一个新企业里担当起重要的角色,眼下你的上司能够做到的,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也能做到。真的,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其实人与人相比,有时候差的可能就是那一点点勇气。让有能力的人都去灿烂吧,给那些后来的人也留一点即将灿烂的希望。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才才能形成梯队,才能够源源不断地满足市场的需要。

    当然,笔者决不是在挑唆大家全员跳槽。但是如果当你的能力在现有的岗位上已经无法得到尽情施展的时候,相信你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一点儿痛苦的感觉,有一点怀才不遇的郁闷。那么现在就是你跳槽的时候了。

    生活需要变化,环境也需要变化。相信在一个新的氛围里,你会拥有一份不一样的心情。这份愉悦的心情能够帮助你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人挪活,树挪死。其实每一句这样看似平常的俗话中都是蕴涵着很深刻的人生哲理的。

    2004-4-3
楼市闲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年天津的楼市真的是喜气逼人。全国各地一拨一拨的地产大鳄们如同走马灯一般,先来一批做市场调研的,这批一走你就等着看吧,没多久他们的大队人马就腰里揣着细软,举着一面面新思想的旗帜浩浩荡荡地来安营扎寨了。真好,让人看着就高兴。

    天津人有句俚语,叫"人来疯"。说的是一看见家里来了客人就上蹿下跳,兴奋得无法自控的人。大多都是大人用来数落孩子的。其实,设身处地想想,客人们对这种"人来疯"还是喜欢的,因为他们能从孩子们的表现中,看出自己是受欢迎的。与这些"人来疯"的孩子们比起来,大人们面对客人的表现差别就大的多了。喜热闹的,就会叫上一班亲戚朋友,陪着客人先撮一顿儿,如果客人打算住的长一些,下面或许还要安排一些观光日程,总之要尽可能让客人满意而归。而那些爱清静的,也许刚开始还能够出于礼貌招呼一下,时间久了可能就免不了露出烦恼之色,渐渐地令客人生出寄人篱下之感。善于总结的人就会发现,那些喜热闹的人家,往往是越吃越有,保不准哪位客人还能给你带来发财的机会。图清静的则门前日渐冷落,有时候可能与财神擦肩而过也不觉知。笔者以为,其实做事就如同做人,对于那些今天来到天津、与大家共同经营楼市的贵客们,我们应该学学孩子们,学习他们用那纯真的、不加掩饰的热情给客人以心灵上的慰藉。即使不那么"人来疯",至少也该表现出主人的明理好客来,更何况,人家这些客人还是带着银子来的。这时候可千万别太自以为是,动不动以"地头蛇"自居。要知道,外来资本的进入将直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把客人吓跑了,对谁都没好处。只有大势好,大家才能一起赚钱。这里面应该不存在谁抢了谁的奶酪的问题。

    俗话说,人要成事,必先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自不必说,明眼人一看便知,眼下的天津在全国算起来也是极品。单就人和而言,现在不仅本地的开发商都在骠着膀儿地大干,而且同时还有这么多的贵人前来相助,天津楼市此时不兴更待何时?

    其实,据笔者揣摩,如果把"人来疯"用文学语言解释一下,可能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004-3-27
楼市闲言 做人不可太贪
    有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句话的意思谁都懂,它就是在告诫人们,在利益面前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去争抢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许有人会问,这和房地产有何相干?不错,这本来只是一句有关做人的警句,然而最近笔者却发现,其实这句话也非常适用于地产圈出现的某些现象。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有很多过去曾经做代理销售的企业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近几年已经开始兼顾开发了,也有一些原本专司开发的企业后来一点点发展成为集销售、物业管理、甚至房地产中介为一体的大型集团。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究其最根本原因就是一个"贪"字。原本做代理的公司看上了开发所带来的巨额利润,而原本只做开发的也觉得自己吃亏了:凭什么我盖的房子要交给别人卖、让别人管理?本来应该属于我自己的利润为什么要平白分给他们?如果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直想下去,为了让自己赚得更多一些,可能将来的房地产企业都要拥有自己的建材生产基地。这不是没有可能,好像目前这样的企业已经出现了,因此绝非耸人听闻。那么,让我们回头再看看这样的企业今天运作得究竟如何呢?大家不难看到,它们似乎大都没有做出什么骄人的业绩,由于涉足的是自己完全陌生的行业,经营那些新公司甚至要耗费掉超过老公司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它们不但没有令企业蓬勃壮大,反而成了企业长足进步的最大掣肘。最终这样的企业不是因为资金短缺而拆了东墙补西墙,就是由于精力有限最终不得不为了保全实力而忍痛断腕,砍掉一些只赔不赚的分支企业。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如果当初你能专心致志地守住自己的强项,倾尽一切心力去经营它,想必你今天一定已经因为拥有一个体魄健壮、具有绝对竞争力的企业而在某个领域独霸一方了。

    作为房地产开发公司,当然可以做销售。但是如果你把自己开发的项目交给一家专业的代理公司,其收益是截然不同的。也许在你手里只能卖4000元/平方米的房子,到他们手里就能卖到6000元/平方米。无他,凭的就是专业。人家能够凭着人家的专业为你赚到你自己赚不到的钱。怎么样,想通了吧?人心不足蛇吞象,有钱大家一起赚。永远也不要期望把天下的钱都赚到自己的口袋里。那样你会累死的。

    2004-3-20
楼市闲言 大家一起快乐地产
    最近,楼市又要热闹起来了。十大明星楼盘、十大景观楼盘评选接踵而至。参评的开发商也可谓一人一个心眼儿,有的是摩拳擦掌、争先恐后,也有的是在江湖、身不由己。不过,甭管是什么心态,大家目前都在紧张认真地备战,这是真的。

    一提到评选,就让人不由得心情亢奋,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学生时代。记得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不知为什么,特别不思进取。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卷子,上面的字都跟甲骨文似的,老师为了猜清那些字可费了不少的脑子。为此,班主任多次苦口婆心单独谈话、也曾狠心扣过卷面分,可以说该使的招都使了,但就是收效甚微。被逼无奈,亲爱的老师终于有一天使出了绝损的一招儿:在教室后墙上开出了两片园地,一片是最好作业,一片是最差作业。还记得当年看到自己与班里几个最差生的作业并排赫然挂在那片园地中的一瞬间,无异于五雷轰顶,脑子一下子就懵了。那种耻辱、那份刺激,今生难忘。知耻而后勇,从此发下毒誓,奋发向上,再与那片让人一想就恶心的园地无缘。这是后话。

    当然,这是一个反面教材。对于冥顽不化者,这位老师不失为一个高人,她身不动,膀不摇,只需一口百炼成钢的真气,便又稳又准地打中对方命门,让人只有俯首称降,绝无还手之力。这一招笔者感觉有点像西方演艺圈的金酸莓奖。相比较而言,奥斯卡就更加显得温暖亲切,它只选最好,不选最差。入选最佳,自然喜不自禁,同时暗下决心,继续努力,来年还当不负众望。未入提名,心中自然也都有杆秤,称得出自己差在几斤几两。这样一来,优秀的自然更优秀,后进的自然会跟上来。皆大欢喜。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都特别喜欢奥斯卡的原因。

    正像大名鼎鼎的张导所说,奥斯卡说白了只是美国人百玩不腻的一个大型游戏而已。同理,如果地产朋友们也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个渴望获奖的明星,胜不骄,败不馁,大家一起快乐地产,就会觉得开心多了。不要过多地批评指责,都把心态放平和了。因为看穿了,其实这些各色评选绝无阴招损招,真的就是些对培育楼市有益无害的快乐游戏而已。

    2004-3-13
楼市闲言 能说会练才是真把式
    最近出去开会又见到潘石屹。这次的老潘没有像往常那样在记者招待会上侃侃而谈,也没有像某些专家形容的那样操着他那口天水普通话信口开河,但这次同样还是作秀,老潘这次秀的是主持人。

    但见老潘依然是黑色的上衣,脸上依然是他那招牌式的微笑。手拿着一瓶矿泉水,款款地,坐在台上,主持着一场业内研讨。短短四十分钟里,老潘主持的讨论节奏张弛有度,嘉宾观众情绪热烈。从始至终,他一直不多说,不少道,只是偶尔在嘉宾谈话间歇的时候,适时地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他的每一次发言,都不乏一点小小的冷幽默,那种分寸的拿捏,那份儿不文不火,竟有些小崔的风采,令人忍不住想要替他鼓掌。一个地产商,能够把自己经营到这份上,能够让自己个人的魅力都成为增高房价的砝码,不能不承认,这实在是地产圈里的一个不容小视的人物。再看任志强,人称地产圈的"任我行",虽说在业界他以"各色"著称,但就是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敢说敢为,不久前他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房地产政策制定的话语权。可别小看了这个权利,君不见最近经常露面的任志强颇有些国务院新闻发言人的派头。

    为什么这样的人物都是北京的?难道咱天津地产圈就没有这样手一份、嘴一份的人才?肯定不是,我们天津的开发商能够把利润率仅为8%的项目打理得稳稳当当,换北京开发商试试,一准儿麻爪儿。看来,这和水平没什么关系,关键还在经营。天津的开发商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了项目的经营上、企业的经营上,而惟独忘了经营自己。不信如果让一个天津的操盘手把他的操盘体会先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再经过精心包装出一本书的话,没准儿中国的地产教父就诞生在咱天津了。

    天津的地产圈多的是孺子牛,而缺少的却是潘石屹、任志强。大家都知道,一个优秀的人必定是有个性、有激情的,否则别人怎么能认识他、记住他进而爱上他?楼市也是同理。天津的楼市要想尽快进入国内一线,除了业绩,同样还需要个性和激情。而楼市的个性和激情是需要经营的,是需要用语言来张扬的,就像咱天津卫那句老话儿:光说不练是嘴把式,光练不说是傻把式,能说会练才是真把式。

    2004-3-6
楼市闲言 买房别忘了初衷
    最近曾于晚上到一个住在高档居住区的朋友家串门。然而没想到的是,笔者发现这位有房有车的朋友生活得却并不快乐。究其不快乐的原因就在于她买了一套并不适合自己的房子。鉴于目前本市几乎全民都在买房的态势,笔者就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那天晚上,本着对有钱人生活的憧憬,笔者特意让出租车停在了朋友家小区的大门口,打算慢慢地踱步进去,领略一下高档住区夜晚的别致风情。然而,进去之后,随着离门卫的距离越来越远,四周也越来越寂静,楼房里只现出几家灯火,想必入住的人家极少。四下里不见一个人,只听见自己噔噔的脚步声。虽然小区里路灯很亮,然而笔者心中仍是一阵阵发毛,此时还哪有观景的兴致?赶紧打电话哀求朋友,速速下楼接应。进得房中片刻,方才惊魂初定。于是问起朋友住新居的感受。

    由于是知心的朋友,因此也就两不相瞒。聊了近一小时,朋友的言谈间全是买房的悔意。她说,其实最初的想法只是想买套房子改善一下自己的居住环境,然而由于同事朋友之间的攀比,最后选的房子越来越大,档次也越来越高。现在自己酿的苦酒只能自己喝。过去,由于夫妻两人都是白领,收入颇高,因此日子一直过得很惬意。而自从买了这套房,每月四五千元的月供压得他们几乎喘不过气来了。因为有车,买房时也未多考虑交通问题。然而一住进来才发现,如果夫妻都是上班族,只有准备两部车才能满足需要。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住在这里,总有一种离群索居的感觉,朋友们多因为住得远而渐少联系,即使有如笔者一般的死党会不远几十里的前来探望,也往往因为其夜晚的恐怖而如黄鹤一般只来一次便一去不复返了。正因如此,朋友的邻居们至今都迟迟不想迁入新居。朋友最后还偷偷地诉苦说,由于种种生活压力,最近夫妻关系异常紧张,动不动就剑拔弩张,早知如此,打死也不会买这样的房子。

    人常说选爱人就像买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其实笔者以为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买房子。笔者所举的上述例子决不是说高档房不适合居住,而只是想说买房子一定要像买鞋子那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不同,因此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就千差万别。切不可由于一时兴起,买一套符合别人的标准却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房子。也就是说,买房千万别忘了初衷。笔者想,鉴于眼下的楼市已经火爆到了买房子变成了抢房子,这时候跟大家说这句话可能还算适宜。

    2004-2-28
楼市闲言 地产圈谁在追星
    前两天听说一个项目正在策划一个活动,这个活动打算把央视的一个专以煽情著称的节目主持人请来和购房者见面,为此,该项目将需为这位主持人支出十几万元的出场费。据说,这位主持人的出场市价其实是八万元,多出来的那部分费用是专门用于购房者与主持人合影的。无独有偶,另一个大开发商不久前也曾从香港请了一位较有名的主持人,来与该项目的客户一起参加一次互动活动,总的费用支出听说也是十几万元。笔者曾有幸参加了那次活动,然而观后心中却颇不痛快,多日来一直如鲠在喉,今天借着这么个引子,正好一吐为快。

    这位香港主持人一向是以冷幽默著称的。然而,在那次活动中,笔者却丝毫没有感受到该主持人的幽默风采。由于地产知识的极度匮乏,不夸张地讲,这位主持人的现场表现甚至还不如一个售楼小姐。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位主持人不但不为自己的表现欠佳心存愧疚,反而始终对在场的购房业主持鄙夷态度,言谈举止极不礼貌。而该项目工作人员对这件事的反应也很令人难以理解:不但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反而个个如同那种缺乏信仰的追星族一般,该主持人走到哪里,他们便亦步亦趋跟到哪里,一副特崇拜、特佩服的样子。笔者当时就看不懂了,到底是谁拿了谁的钱?有没有搞错,花了那么多钱做的活动竟被他搞成了这样,他居然还这么牛?他的态度连笔者这样的旁观者看着都如此气愤,更不用说那些花了很多钱买房的客户了,相信他们的感情同样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作为一个开发商,如果花很多钱做的活动不但没有让你的客户有所收获,反而令他们心里很不舒服,那么试问,做活动的意义何在?

    据笔者了解,本市有不少项目都曾斥巨资邀请明星参加活动,而且一般还都不是小项目,同时房子的档次也都不低。笔者以为,凡能买得起这种房子的人一般怎么也能算得上是个成功人士,最起码他得有些追求、有些理想,否则在今天的社会站稳脚跟都很难,更甭提买这种高档次的房子了。既然绝少浅薄之辈,那么肯定也不会有几人把与明星见面合影之类的事看得很重,更不会因为开发商为自己提供了追星的机会就欣然买房。那么请问,究竟地产圈谁在追星?

    2004-2-21
楼市闲言 我是小鱼我怕谁
    我是小鱼我怕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竞争激烈,适者生存。如今的房地产市场更是如此。这一结论只需从本市房地产企业数量的连年递减就可得出。所以,人们对残酷的商场鏖战还有更形象的一个比喻:大鱼吃小鱼。然而,笔者最近通过观察却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其实大鱼并不是所有的小鱼都吃,一条聪明的小鱼如果能够找准一片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有时候大鱼也能够为其所用,弄好了还能够躺在大鱼的身上悠闲地过生活。

    大家知道,一个房地产项目到了尾盘阶段往往已经耗尽了开发商的激情,同时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这时候一般也已经找到了新的项目。于是它们也就无暇或者是不屑再去投入人力物力来打理这些尾盘了。然而,一个项目真正的利润实现却是在尾盘阶段,因此大开发企业就陷入了两难境地:要得到利润就需继续销售尾盘,而要兼顾新项目精力又有限。如果这时候有人能够帮助它们清理尾盘实现利润,即使赚得少一点它们也干。两年前,就有一个小企业因为这样的商机应运而生,它专为大企业代理尾盘,两年来,清了不少的尾盘项目,如今这家小企业老板的坐骑已是鸟枪换炮,出入俨然一个大老板的派头。用他的话说,我就是小鱼,但我小有小的好处,一来船小好掉头,二来运营成本低,大企业干着不合算的买卖我干正合适,所以它们不但不会吃我,反而还得靠着我,养着我。您看,人家这日子过得是不是比大企业还滋润?

    最近,听说业界又接二连三地出现了好几条这种聪明的小鱼,有的专门代理那种大广告公司不做的报纸夹寄房地产广告,有的专门为二手房买卖提供带人看房、代办过户(一切买卖双方及大中介企业没有精力做的事情)等服务,想必这样的企业都将能凭着自己业务的稀缺性而在当今风云变幻的房地产市场站稳脚跟。

    其实,这些小企业的成功经验无他,就是看清了形势,找准了位置,放平了心态:我就是小鱼,我只吃那些大鱼们不吃的东西,甚至可能还会帮大鱼们把它们吃不了的东西收拾好了再还给它们,这样做它们还能不高兴?当然在还给它们之前自己会偷偷地留一部分,不过没事儿,这点儿东西大鱼们根本看不上。你只要不争不抢大鱼的饭碗,只是为它们打扫打扫剩饭,捎带脚还时不时地替它们清理清理卫生,它们喜欢还来不及呢,干嘛吃你?
楼市闲言 封盘,营销还是变态
    最近,有一个词在业界使用得很频繁,那就是封盘。春节后,很多房地产公司的朋友一见面,寒暄过后总会一脸神秘地说:我们的项目封盘不卖了。问其原由,他们往往会得意洋洋:留着呗,反正不愁卖!据笔者观察,真正的大开发商这样做的倒不多,比着封盘的恰恰还都是些中小企业。更可气的是,前两天,有个房型已经绝对落伍的尾盘项目操盘手居然也敢不知愁地到处洋气:我们也封了!照这样下去,似乎大有谁不封盘谁就不够审时度势,谁不封盘谁的操盘水平就不够高明的趋势。

    其实咱并不否认在合适的时机封盘是一种营销手段,但目前的这种局面却怎么看怎么让人感觉不是那么高明。再说得不客气点儿,似乎还有点儿小人得势的味道。也许真的是因为压抑得太久,就像一个长期受虐的儿媳妇,有朝一日熬成了婆婆就得意忘形的近乎于变态?不至于吧?难道我们这些平日里显得高深莫测的房地产商一旦浅薄起来竟还不如那些没脑仁儿的中山狼?中山狼是得势便猖狂,而看眼前的楼市谁能肯定未来就一定是卖家的天下?估计谁都不敢说,即使再专业的人士他也只能是个预测,不信你让他打保票试试。既然还没有足够的理由能证明你已经得势,那还猖狂个什么劲儿?

    是的,现在的老百姓是真的需要房子,很多有实力的人也确实在突击购房。面对这样的市场,真正的买卖人应该是抖擞精神,囤足了货赚它一笔,弄好了可能连多年的库底子都能给清干净了。这样多好,轻轻松松,再找机会,让满口袋的银子再生银子去!反过来,看着买家四处求购,急得唇焦口燥,我就是捂着不卖,再加上那一脸气人有笑人无的傻样,若让老买卖人看见非上去踹两脚:有病吧你!你想奇货可居,市场可是风云变化,过了这村儿可就没了这店儿,真要到时候砸在手里,找地儿哭去吧,到时候可别怪咱没提醒你!
楼市闲言 机会与年轻人
    近一年来,我结识了一个房地产企业中的一群小朋友,通过他们,我发现自己对企业与人才这个老话题有了新的认识。之所以叫他们小朋友,是因为他们真的太年轻。他们中间很多人都刚刚走出校门,大的也不过二十五六岁。但是他们现在却个个气质成熟,稳重内敛。只是从他们清澈的目光中,还依稀透出几分与年龄相仿的稚嫩。

    小F是个24岁的女孩子。一般这个年龄的女孩儿还在跟妈妈撒娇发嗲,而小F已是这家企业的中层领导了。每每谈到公司,小F便如数家珍,说自己在企业中如何如何能够尽情施展、如何如何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言谈话语间,全都是对企业的热爱和对机会的珍视。每每看到小F睁着她那单纯的眼睛,处理着公司交给她的很多责任重大的事务的时候,总会暗地里替她捏一把汗:以她这样的年龄和经历,怎么能够担当如此重要的职位?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小女孩仍然一天天在全国飞来飞去,忙碌并快乐着。这说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小D今年25岁,已在这家企业做了两年,现在也已是经理了。他说他进入企业的第一天就被一件小事深深地感动了。他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他上班第一天的第二个小时,正赶上有客户用存折交房款,存折上的金额是三万元。销售经理当时很随意地将没有任何加密措施的存折交给他,让他去银行存款。他说自己当时紧张极了,因为他从未自己办理过如此大宗的现金业务,更何况,当时他是第一天上班,经理可能还叫不出他的名字,就给了他这么大的信任,实在是令他难以置信。于是,他几乎是诚惶诚恐地去银行把手续办完了。当他回来把相关的收据交给经理时,经理只是让他直接交给财务人员,甚至都没有拿过去核对一下。他对我说,他的企业就是这样给年轻人以无限的信任。你有多大的能力,企业就会把你放在与你的能力相符合的位置上,在这里,衡量一个人的胜任与否,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能力,而绝非年龄。他说就冲着这份信任,再苦再累都值。小D对我说这番话的时候,已是晚上9:30,当时他正要召集属下开会,研究公司正在策划的一个活动。

    抛开该企业近年来的业绩不谈,我觉得仅就它这种独特的用人机制就已经对我产生了足够的冲击力。要给予年轻人这么大的信任和发展空间,这家企业领导者的心理素质已经好到了令人难以相信,难道他是用什么特殊材料制成的?他凭什么就能这么笃定自信、气定神闲?小F曾经对我说,公司领导并不是没有预见到这样做所要冒的风险,但是领导者认为,这些风险是企业发展所必须的运营成本。说得多好啊,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居然把对年轻人的培养纳入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这是一种怎样的胸怀和眼界。同样,谁又能说这个领导者不是最精明的?他把每个员工踏入社会最初的那一点最锋芒的智慧、最敢想敢干的书生意气,还有那只属于年轻人的最饱满的激情都盘剥得干干净净,让它们全部融进了企业的发展当中。他在给予年轻人最宽松的发展空间的时候,也拿走了年轻人身上最贵重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也正是社会进步最宝贵的财富。

    不要说你的企业没有人才,那是因为你的企业没有一片可供人才尽情展示的舞台!
楼市闲言 替开发商说几句
    一个公司不久前拿下了一块地,最近正在做项目开发前期的筹备工作。大家都知道,但凡房地产项目,要宣传必先找一些由头。几天前,该项目的销售经理把我们请了去,说是大伙聊聊天儿,其实就是想让大家谈谈想法,出出点子。既是被人家看作还有几分头脑,自然是要踊跃地为人家想办法。于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把自己能想到的妙计全兜了出来。再去看经理的脸色:面无表情,若有所思,还微微地摇头。于是心上不悦:难不成你有更好的点子?既然你自己如此高明,还请我们来做什么?我是个直人,可能后来的话里就带出了些酸味,最后直逼得经理一脸苦笑地说了实话:你们讲的都很有创意,只是于我们眼下还用不上,因为目前除了这块地,其他任何事还都没落实下来。

    原来他们手里的这块地只是一块更大的地中的一小部分。而那块更大的地将来究竟做什么、怎么做现在还都是未知数。这种情形让这位经理犯了难,一边是诸事未定、冥思苦想找不到由头,一边项目的启动又迫在眉睫。也许有人会说,还是等等吧,等一切定下来再说。如果这话让开发商听到,一准要跟您瞪眼珠子。这也难怪,咱老百姓等个一天半天没啥损失,开发商可等不得,这块地多撂一天,他们就得多赔进去一天的费用。记得夏天最热的那几天我曾经去一个重点工程采访,当时偌大的工地里没有几个建筑工人,唇焦舌燥的工程负责人对我的采访丝毫提不起兴趣,只是翻来覆去地抱怨:我们一个多月就完成了全部拆迁,可到今天都等了两个多月了,就因为设计方案一直批不下来,这两个多月就这么耗着。要知道,我们等一天,银行贷款利息加上人吃马喂就是两万多元!说话的时候,这位负责人显得已是意兴阑珊、毫无斗志。

    由于这样的事听过多次,因此感触颇深。我是从这个行业里走出去的,因此深知开发商们的不易。我知道他们有时候为了淘换点钱会寝不能眠,食不甘味。记得鲁迅曾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图财害命。我想这句话从严格意义上讲更适合针对商人。说真的,商人的时间就是财富,他们的财富积累是以分秒计的。商人都是视财如命的(这一点谁也别自命清高,否则还是趁早别做商人),而现在就让他们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口袋里的银子哗哗地流出去,谁痛苦谁知道。说真的,也真够难为他们的,不信,咱掉个儿试试。
楼市闲言 两个男人和两个企业
    之所以想就这个话题说两句,源自于最近和一个圈内朋友的一次聊天。这个朋友很善谈,而且思维也比较活跃。那天,正在我们海阔天空地神聊之时,他冷不丁地问我一句:对A和B这两个企业你怎么看?说真的,这个问题我也曾多次想过,但他这突然一问,倒真的让我一时不知怎样回答才好了。

    我想还是应该先介绍一下这两个企业。A和B这两个房地产公司几乎同时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而这两个企业的掌门人也同样都算得上是无比优秀的男人。更为有趣的是,他们的年龄也相仿。开始的时候,B企业比A企业的名气要响得多,因此那时候B掌门可能也根本没有把A掌门当做对手。然而过了几年之后,一直默默无闻的A企业却如同冥冥间有神仙引路,迅速崛起。而其崛起后即一发不可收拾,直至在它所在的城市所向披靡,一时无人能敌。相比之下,B企业这些年来的发展就显得逊色多了。不但企业知名度无法与A企业同日而语,就是企业的规模,好像也比几年前萎缩了不少。我想朋友之所以把这两个企业放在一起来比,除了由于它们这些颇具戏剧色彩的发展历史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两个人恰好对这两个企业都很熟悉。

    回来后,冥思苦想了一阵,突然还是A掌门的一句名言点醒了我:人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这两个企业几乎从同一起跑线出发,然而到今天却跑出了截然不同的运动轨迹,其中人的因素或许是最重要的。而作为各自企业的掌门,这两个男人的不同应该更是导致这个结果的决定性因素。让我们把眼光从对两个企业运动轨迹的关注上,再转回到这两个男人近十年来的奋斗历程上来吧。近十年来,A掌门就像一个踏实努力的园丁,始终在房地产这个行业里辛勤耕耘,一心一意要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而B掌门开始几年也曾辛勤劳作了一阵子,但后来可能还是嫌钱挣得慢,当然也可能是自信自己的能力和精力远不是一个房地产就能够耗得尽的。于是后期的他,就如同一个兴趣广博的孩子,将自己的企业和人员一块块地从总部分割出去,去创建他更感兴趣的事业。那几年,他所涉猎的领域已至金融、生物化学、高科技电子等等行业,而他最熟悉、同时也是最根本的房地产业却渐渐变成了他的副业。当然,最终的结果也是不难想象的,一个人要想专心致志地在自己不熟悉的一个领域中有所建树都是很难的,更何况他还把自己的心分成了那么多瓣。

    还是朋友的总结一语中的:如果这些年来B掌门能够专心一些,恐怕这个城市的房地产历史就要重新改写了。是啊,一个专心的男人对于他的女人是最大的幸运,而对于他所领导的企业来讲更何尝不是如此啊。
楼市闲言 炒概念,痒痒挠儿
    一个在本市地产界曾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单身公寓项目却没有参加本次房交会。经多方证实,原来这个项目的一期工程已经基本售罄,房交会对于他们也就失去了吸引力。这么说,这个项目的一期概念炒作居然成功了!

    一直以来,总是听到业界朋友这样抱怨:在天津这片土地上,你就别想把项目做得像北京、深圳那样火爆,因为天津人太冷静、太实际了。冷静实际得让你在自我炒作时,总难以像预想的那样翻起大浪,就是让你看不透这水究竟多深!最后,只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在舞台上使出了浑身解数却无人喝彩的丑角儿,除了尴尬还是尴尬。可眼前这个项目的成功让我不禁要问,谁说在天津不能炒概念?

    其实,"炒概念"并非不适合天津,只是要看炒什么、怎样炒?只要你要炒的概念真的是你的准客户需要的东西,就像"痒痒挠儿"似的真的挠对了地方,人家能不觉得舒坦吗?就拿这个单身公寓来说吧,他们就是摸准了购房者当中的确有这么一个单身人群:追求独立和时尚,但是因为年轻而没有太多的资金。于是,为这群人量身定做了这么一种房子,又热炒"白领"的概念。您说,本来就是可身做的,再加上说的又都是那么可心的话,自己又确实需要,哪还有不买的理儿?说到底,炒概念本身不分城市,就像痒痒挠它不分人,关键就看你挠得准不准了!
楼市闲言 地产文化最拿分
    如果有人问,我们天津的建筑文化在哪里,一定会有人肯定地回答:在五大道、在一宫、在解放路、在老城里。是啊,五大道的高雅宁静、解放路的庄重华美、还有老城里四合院的安详幽深,都让人感到那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群建筑,它们已经成为了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建筑的综合博物馆。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曾让我们以居住在这个文化城市而深深地自豪。

    在本届春季房交会的会场上,各参展企业都铆足了劲地要把自己最佳的企业形象呈现给天津的百姓。不知道他们在百忙之中是否静下心来想过,自己的地产项目有多少文化内涵?

    "天津地产如果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津味地产文化,那就太好了。"一位地产专家笑着说。其实,我们这个城市曾经是最富有地产文化的!我们这个城市有着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谁不知道我们的漕运、我们的老城市井、我们的五大道小洋楼......?连外国人一走出天津机场,他们也会操着生硬的中文对"的哥"说:我要去五大道!多少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是以我们天津作为主要的外景地的,我们这里不缺地产文化呀。可是,冷静下来却发现,这些文化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在今天的地产市场中,的确应该有鲜明个性、文化含量高的大批优秀项目,而相对来讲,盲目跟风的似乎比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说这一点已经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东西缺乏长久的生命力。文化是一种产品附加值最高的元素,它代表这个城市的建筑档次和人们的生活品位。如果能够在品质优秀的地产项目中再注入独特的文化意境,这个开发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恐怕都是最拿分的!
楼市闲言 为“自炒物业”喝彩
    前几日曾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说的是北京一房地产开发公司感到自己旗下的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水平与本公司诚信负责的经营理念出现了偏差,影响了产品及企业形象,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于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毅然壮士断腕、自炒物业而另聘一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取而代之的事。看完这则消息后,感到自己有些想法好像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不到逼不得已,恐怕没有人会选择自暴家丑。而这家公司的自炒物业贵就贵在这个"自"上。这次动作并没有任何人给他们施加压力,一切皆出于自愿。其实他们完全可以敝帚自珍、一团和气的,因为物业管理不到位除了给业主们的生活造成一些影响以外,在短时期内恐怕还不至于给整个公司造成大的损失。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能够站得高,看得远,视企业信誉为第一生命,不迁就、不护短,毅然决然把这些有损公司信誉的有毒细胞扼杀在萌芽状态!

    说真的,他们的行为令人感动,让人油然而生敬意!现如今的楼市中不到处都在发生着物业纠纷吗?而大多数发生纠纷的物业公司所属的开发企业又有几家下得了这样的决心?业主的一个小问题通报物业一周都解决不了,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别说是让开发商炒掉自己的物业了,就是炒掉一个负责人恐怕也是一波三折,难上加难。当然,我们并不是鼓励不假思索出了问题就必须炒掉责任人,但是要想保住企业的声誉就决不能姑息养奸!

    为自炒物业喝彩!为这样视企业信誉为生命的开发商喝彩!
楼市闲言 展示的是谁的形象?
    近几年来,房交会的功能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开发商从过去指着房交会卖房,到后来靠它来积攒有效客户,直到再后来,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只拿它当成展示企业形象、产品形象的舞台。应该说,这种现象反映的并不仅只是一种变化,它更体现了整个房地产行业的一种理念上的变革。

    为了让自己的展位能够显得更加赏心悦目,开发商们往往都要着实下上一番功夫。除了将布展做得一丝不苟之外,更重要的一个环节可能就是要挑选一些形象或英俊挺拔、或青春亮丽的售楼先生及小姐,安排他们在展位前做一些宣传推广工作,以使自己的企业形象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展示。其实这本无可厚非,然而笔者日前发现,房交会上有少数这样的先生或小姐却似乎有点儿忘记了自己的本分,他们已经搞不清展会上究竟是应该展示企业的形象,还是他们自己的形象了。

    场景一:在房交会上一个看上去就像个高档盘的展位前,看展者经过时,几位售楼先生及小姐几乎始终目不斜视,个个冷若冰霜,幸亏他们几个人之间偶尔还交流一下,让人感觉还有一丝生气,否则整个展位更像是一个展示职业套装的橱窗,而他们几个就是那尽职尽责的模特。笔者曾站在一旁观察了一会儿,这期间几乎没有一个看展者在这个展位前驻足。

    场景二:在另外一个别墅项目的沙盘旁边,几位现场售楼人员正围坐在洽谈桌旁闲聊。一位倒背手的大爷在沙盘前站了足有五分钟之久,却始终没有一位工作人员上前讲解。后来大爷转身打算离去,然而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走到那几位工作人员身旁,看样子是想拿一份放在洽谈桌上的资料。这时候,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一位小姐只用余光扫了一眼大爷,随即拿起桌上的一份资料头也不回地从肩头撇给了大爷,而她本人在完成这个动作的过程中始终也没有停止说笑!

    相信开发商老总们如果看到这种情景一定要暴跳如雷了,因为他们希望展示的肯定不会是这样的形象。笔者想,这些先生和小姐是不是曲解了老板的意图?他们是不是认为所谓的展示形象就是把沙盘、资料摆在那里让看展者自己揣摩,而他们自己也只是形象展示活动中的一份道具而已?若果真如此,那么对于沙盘或楼盘资料中一些需要具象化的内容,谁来为购房者进行细致入微的讲解?那种内蕴深厚的企业文化谁又来给予形象上的张扬?这样的道理恐怕多说无益,相信那些普遍受过高等教育的售楼先生和小姐都懂。

    所幸的是,这样的先生和小姐只是少数。看到那些房交会上大多数整洁、严谨、职业、亲和的现场工作人员,还是非常令人快慰的。
楼市闲言 后生可畏 令人瞠目
    两天前,有幸观摩了某高校房地产专业搞的一次学生营销策划案的展示。观后可谓感慨良多。看到那些还是大一、大二的学生竟然就将那高深莫测的房地产营销策划搞得象模象样,回想当年学生时代的自己,那种只会抱着书本苦读,对世事一概不知的青涩和懵懂,实在有些汗颜。

    现在的学生,其眼界和知识面都非常之宽。在他们做的策划案中,出现了很多极具创新意识的营销方案。有专为老年客户推出的投资返本销售,有傍着身边的“大款”楼盘而提出的借势营销,还有专门针对租赁市场活跃的区域而想出的,将经济户型出售给中介公司的点子,另外还有那更别出心裁的,在宣讲策划案前,先送到每位评委手中的书写着楼盘广告语的折扇、、、、、、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策划案的可行性还有待论证,但是这些学生身上的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魄却令人不能不叹服。更可爱的是,在其中的一个策划案中,他们居然“明目张胆”地提出了“没有节日创造节日,没有事件制造事件”的豪迈口号。当时听到这句口号时,虽然台下在座的评委都禁不住哑然失笑,但是眼神中却都是掩饰不住的赞许。真的,业界的策划案笔者看的不可谓不多,但似乎很多都大同小异,失于雷同。让人感觉着实不如这些学生做的这么新颖、胆大、过瘾!

    极目天津楼市,的确鲜见那种令人拍案叫绝的营销案例。而这些学生的策划案虽然有些书生气十足,但确实能让人眼前一亮。深究其原因,不外也就是两句话:第一,他们的思维没有框框,第二,学生们是真的用心。而再看我们业界的策划案,有几个不是像套公式一样套出来的?本来营销策划应该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劳动,而现在有人却生生把它变成了一种枯燥无味的重复劳动。在这种形势下,新鲜而有创意的策划又怎么可能出炉?

    展示活动结束后,笔者发现,担当评委的多位房地产商都流露出要到这所学校招募人才的想法。不禁暗自替我们的资深策划师捏了一把汗,常言道,后生可畏,千万别让这些黄嘴小儿抢了我们的饭碗啊。
楼市闲言 豪宅的平民意识
    最近,业界一直都在爆炒豪宅概念,一时间,针对豪宅的一些或褒或贬的观点纷纷见诸报端。这不禁让笔者想起前不久参加的一次本市一豪宅项目举办的周末乡村俱乐部活动。这次活动无论是其创意,还是组织工作都显得很有新意,相信大家看了会受到一些启发。

    一听说是豪宅项目举办的活动,大家一般就会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在一个富丽堂皇的豪华大厅里,先生们都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而女士们则更是长裙曳地,婀娜多姿。铺着雅致桌布的长餐台上,摆满了各种甜点、水果和红酒。人们举着红酒杯优雅地相互致意,说着一些充满客套而又无关紧要的恭维话。这应该是一幅典型富豪阶层的交际场面,而平日里豪宅项目所举办的活动也的确大多如此。

    然而,这次笔者参加的活动却与上面的场景截然不同。那天上午10点,业主们就已经纷纷一家老少穿着最舒适的休闲装到售楼处集合了,看得出,这些业主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了,大家一见面就熟络地相互打着招呼,显得兴致很高。10:30,由开发商的指挥车和业主们的私家车组成的车队准时出发,浩浩荡荡地向市郊驶去。在车程大约30分钟的地方,有一个开发商特地为项目兴建的乡村俱乐部。一进入俱乐部的大门,但见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满耳的鸟声啁啾,一片片茂密的树林已经初显规模,看得出这个俱乐部的今天已决非一日之功。远处大幅招贴画上的内容更是让人始料不及,那都是一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在田间劳作的场景。相信现在有能力住进豪宅的成功人士至少也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这个年龄段的人看到这样的画面,大家能想见他们心中会生出怎样的感慨。活动正式开始后,每个人可以从组织者那里领到一套那种田间劳作中最常见的白毛巾和草帽,还有一套小型的锄铲。然后是每家每户热热闹闹的分地运动,而分到地的人家已经急不可耐地去自家的苗圃里耕种播种了。此时的林间大道上,秧歌队在尽情地舞着秧歌,还有一些民间老艺人在熟练地扎风筝、蘸糖人、捏面人,远处的狗舍中传来犬吠声声,放眼望去,好一幅世外桃源春耕图画。

    看到那些正在为了谁家的地看似多分了一垄而斤斤计较的大款们,看到那些为了给孩子捏一个面人,而在毒日头下甘心情愿排队苦等的富裕母亲们,不禁令人要为活动组织者们精彩的创意鼓掌喝彩。这些平日里在各自的岗位上叱咤风云的成功人士,此时居然如此热衷于小儿过家家一般的游戏,的确令人感慨不已。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一定唤起了他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最质朴,最童真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正是平日里已被大家忽略了的最本真的平民意识。其实无论一个人的地位多么显赫,生活多么优越,他最本质的特征依旧是平民。虽然平常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已经忘记或者忽略了这些,但是真正从骨子里,他们还是喜欢这种平民生活的,因为谁都知道,布衣要比西装穿着舒服得多。什么叫以人为本?依笔者看,豪宅的平民意识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的一种升华。
楼市闲言 孩子有严父,更当有慈母
    最近业界议论最多的莫过于“叫停内部认购”这件事了。为此本报也连续组织了多次研讨会,希望能够与开发商一道想出办法,走出困境。这次的政策调控可谓力度够大,相信那些本打算七八月间开盘的开发商这回又睡不好觉了。

    “内部认购”这个词应该说由来已久,至今恐怕也已近十年的历史了。而由它引起的房地产买卖纠纷也的确很多,说它是扰乱楼市正常秩序的祸首之一,恐怕没人不答应。因此,把它尽快地请出历史舞台绝对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然而,笔者今天想说的是,我们的政策在制定的时候,是不是能够更多地考虑一下市场的现状?是不是能够根据各项目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专家最近分析说,供需的结构矛盾是目前全国房地产市场普遍存在的最大问题。而其实本市近两年来这个矛盾也已经相当突出。开发商大批量的高端产品供应,与老百姓对中低价位住宅的翘首以盼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供求反差。细心的人可能已经发现,目前市场上的在售楼盘大部分都是高端产品,普通百姓跟这些房子基本上是无缘的。好容易盼到七八月份会有一批新项目面市,却又赶上了这次政策调控。无形之中,这部分有效供给至少要推迟一至两个月,而这段时间内市场的供需矛盾将势必更加尖锐。

    最近有个北京的开发商在网上发表言论说,全国现在都在调控房地产市场,可是那些培育的工作又由谁来做呢?是的,这几年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速度的确快了一些,温度也确实高了一些,给它调控、降温都很正常。但是这个行业总还是要发展的吧,所有的调控和降温都应该是有助于它更好地发展吧?这就好比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什么事他都比其他孩子反应快,遇到了这样的孩子,就更需要父母给予正确的引导。如果已经有了一个天天虎着脸、处处严格要求的父亲,就一定需要一个慈祥善良的母亲在恰当的时候向孩子传达爱意,否则这个孩子很难健康成长。因为这样的孩子天生就比别的孩子更敏感脆弱。因此笔者建议,本着让楼市健康发展的宗旨,在“叫停内部认购”这类调控政策出台之时,能否同时简化一下办理销售许可证的手续、最好搞个一站式办理?或者有关部门能否给即将开盘的项目分分溜儿,给那些能够缓和供需矛盾的项目优先办证?这样一来,既做到了严格管理,又给了开发商一线生机,同时也没耽误了老百姓买房,这才算是一举多得的好事。2004年6月26日
楼市闲言 地产娱乐是一种境界
    最近听说有好几家公司都在酝酿着搞大活动,而且这些活动中都不约而同地打算请冯仑、潘石屹、任志强等几位地产大佬儿出场。还有人四处托人打听,这几位大佬的出场费几何。嗨,还真整得跟明星似的。有的传言更甚,说这几位从现在到年底的时间都已经排满了,就是出再高的价钱,人家也不准来。这段话估计要是让圈外不认识这几位的人士听了,一准儿以为他们不定是哪路的大明星呢。

    的确,看看这几位大佬儿一年的行程,没法不让人想到娱乐圈。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打着“飞的”天南地北地转悠,出席各种见面会、研讨会、新闻发布会。而王石,那位中国地产最大的腕儿,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大家只能通过媒体了解到他的行踪,这个月在准备攀登乞力马扎罗,下个月可能又在欧洲或日本出席哪个国际会议了。总之他更忙,估计大伙儿平时不提请他,决不是不想请,实在是指望不上,也许好不容易千辛万苦地联系上了,回来人家秘书一句话,就给支到猴年马月了。据统计,这些地产名人每年在自己总部停留的时间总计没有超过半年的,最短的也就几个月。要拿他们跟娱乐圈的大腕比,其忙碌程度怎么也得和张子怡是一个档次的。

    然而话又说回来,人家就是这么不务正业,旗下的企业仍旧是该怎么运转就怎么运转。万科什么时候都是中国地产的一面旗帜,而万通、SOHO中国每年的销售额都能保持几十个亿,同时还在稳步增长。什么是大佬儿,这就是大佬儿。要想当大佬儿,玩意儿就得比别人高。既然企业用不着操心,外面又有大把的出场费可以挣,有无数的机会可以露脸,何乐而不为呢?这时候再比比谁的出场费更高,岂不又是另一层意义上的娱乐?再看这些地产明星的出场表现,可比那些台腔港调的娱乐明星层次高多了。记得去年住交会上这几个人在一起只打了一个小时左右的嘴架,一些敏锐的记者就从其中嗅到了中国经济走势的味道。这样的意义,岂是一场娱乐明星走秀所能比的?

    依笔者看,寓于地产之中的娱乐其实是一种境界。这样的明星越多,说明他们所在城市的行业水准越高,同时也说明那里的地产商的整体水平越高。当然,这个整体水平决不仅仅是指开发层面的,它还包括理论水平、眼界视角、思维和口才。当然还有个人魅力。也许有一天,我们天津也会涌现出一批这样的地产明星,他们能够凭着自己缜密的思维,前瞻的经济眼光和鲜明的性格特征潇洒游走于全中国的地产舞台。

    到时候,咱可得把出场费要得高高的。那是嘛心气儿?
楼市闲言 做内刊的企业是有追求的
    说起来,企业内刊的普及也就是近几年的事。过去整个行业里做内刊的也就是那么一两家,大家一谈起来都是很敬佩、很崇拜的样子,觉得一个企业能够做一本自己的刊物实在是件了不起的事。那时侯,翻看这些刊物的感觉很清新,也很温情,因为那里面记录的很多都是企业自己的事情,而且也都是由企业自己的员工写出来。可以说,那时侯内刊就是业界了解这些企业的一个窗口,通过内刊,这些企业把自己活跃向上、众志成城的企业文化展示了出去。从另一层意义上讲,这些内刊的先行者所彰显出的企业自身所特有的管理思想和人文气息,也曾让很多当时的地产人受益非浅。

    后来,有些企业又出现了另一种形式的内刊,他们在刊物中对自己旗下的项目进行了一系列从产品到理念层面的阐述。应该说,这样的内刊更像是一种变异的楼书,它表达的更多的是一些商业化的东西,同时这种内刊职能的行业特征也更加明显。

    笔者最近又收到了一家企业的内刊,看后着实吃了一惊,因为这本内刊的内容几乎已经达到了可以叫做“经济内参”的水平。它不但有半年内全市各类房地产产品从上市量到销售量到价格的一系列统计数据和分析文字,甚至还登载了大量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动态和信息,真可谓包罗万象。相信这家企业的员工拿着这本刊物真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了。

    从企业内刊这种多样化的发展不难看出,不同的企业追求的是不同的东西。人文化的内刊为员工营造的是一种精神家园,楼书型的内刊更加偏重的是企业利益,而内参式的内刊则更像是企业内部的一种培训,它能够让员工时时处于充电状态。

    曾几何时,突然发现,相当数量的房地产企业呼啦啦都有了自己的内刊,而且这些内刊从采到编基本上都是由企业独立完成。先不论这些刊物的内容,只看看它们的厚度和印刷质量,就能体会出其中凝结了编篡者的多少汗水和心血。应该说,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内刊,体现的都是一种追求,都是在用一种最直观的方式张扬自己的企业文化。因此,不必分水平高下,只要大家都在做,这种景象本身就非常令人欣喜。
楼市闲言 盛开在家装业的“罂粟花”
    罂粟,大家都知道它的物理属性。花很美,然而果实却能要了人的命。它是目前危害人类生命的罪魁祸首之一——毒品的源泉。据看见过它的人描述,罂粟花的美丽绝不似牡丹玫瑰一般,它开得妖冶而诡异,天生就带着一股邪气。也许有人会问,罂粟花与家装有何相干?如果您能详尽地了解一下目前家装业的现状,您一定会得出跟我一样的结论:伪劣家装就是现在盛开在家装业的“罂粟花”。

    据最新统计数字显示,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死于环境污染的人数平均为11。2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室内装修污染造成的。大家都知道,在装修污染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就是装修材料中所含有的甲醛和苯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的室内含量一旦超标,就会危及居者的生命。而最终决定居室内这些有害物质含量多少的不是别人,就是家装公司。如果您选择的是一家具有职业道德的正规家装企业,那么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设计和施工工艺,让以上有毒物质的含量符合国家标准,让它们维持在人体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之内。而要是您贪图便宜,选择了报价低而又不正规的家装公司,可以说,从这时起,您就开始了自己的“吸毒”历程。因为低报价势必不可能使用高规格的产品,势必不会有高水平的设计。

    仔细对比就会发现,伪劣家装与罂粟花蛊惑人的手段惊人的相似。罂粟花会用自己美丽的外表和吸食后飘飘欲仙的快感把人们引入痛苦的深渊,而伪劣家装同样也是靠着低廉的价格,娓娓动听的欺诈性语言让人们心满意足,欲罢不能。它们同样都不会令人顷刻毙命,然而在它们的危害下,生命奄奄一息之时,却同样的无药可救。更令人惊异的是,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以上二者对人体危害的切入点居然都是一样的,他们首先破坏的都是人体的免疫和呼吸系统!

    如果非要找出二者的不同,那就是伪劣家装的受害者要远比吸毒者无辜得多。吸毒者往往是在知情的情况下仍旧无法自控,而伪劣家装的受害者却是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被日积月累地侵蚀着生命。

    据了解,目前本市家装市场是由品牌企业和“马路游击队”平分天下的,这还是保守估计。也就是说,眼下家装业的“罂粟花”正在盛开,大约至少有50%的装修家庭有可能或正在受到室内空气污染的威胁!而最近传出的一条消息则更加骇人:由于不堪市场竞争的压力,有些品牌家装也打起了伪劣建材的主意!多么可悲,商人的良心在强大的邪恶势力面前居然如此容易左右摇摆!

    那么试问,最可宝贵的生命岂容如此儿戏?人类的道德底线又在哪里?

    让我们奉劝那些伪劣家装者自尊自律,在一门心思赚钱的同时不要忘了自己做人的根本。

    让我们像远离罂粟花一样,远离伪劣家装。
楼市闲言 一点儿莫名的担心
    最近,总是有朋友问我到哪里去买房,我说看广告啊,那么多的房子还愁没地儿买房吗?朋友就埋怨我说,一看你就没为我的事儿上心,你也不看看现在做广告的房子都是什么价儿,是咱这工薪族买得起的吗?这倒是,朋友属正宗的平民百姓,上有老下有小,存款充其量不过一二十万,还得为小孩上学,老人生病预备着。而现在的房子抄起来最起码也要五六十万,那地点也必是需有车一族才能去住,让朋友去倾家荡产地买房买车肯定不现实,看来,现在新上市的商品房的确已经不是老百姓的消费品了。

    听说最近商品房的销售业绩也很差强人意,这并不奇怪,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房子贵了一大截,而老百姓的存款还是那么多,因此原本想买房的也只好看看再说了,甚至有的就干脆对商品房死了心,将资金转向二手房市场了。其实这也怪不得开发商,他们也是两难,盖房吧,地价建材都在涨价,成本根本搂不住。不盖房吧,地都拿了,荒上两年国家收回更是血本无归。权衡之下,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于是他们拿了地就急着把房子盖起来,也不管将来这些房子是不是都能卖出去,反正他们想了,房子盖起来即使卖不出去也还是自己的。可是,大家是否想过,如果长此下去,楼市会不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呢?房子越盖越多,越盖越贵,却没有那么多人买,将来的空置量是否也会越来越大呢?房地产营销讲究金字塔理论,可是金字塔尖与次尖甚至次次尖的人毕竟是少数,仅凭这部分人能消化得了这么多的房子吗?我对此没有信心,相信很多开发商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也一样没底儿。也许有人会质问我,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痛,我们就是干这个的,不盖房你让我们干什么去?说真的,您这么问我还真没法回答,可我就是担心,我担心将来真有一天我们天津会像现在的珠海一样,在城市最美的地方盖了很多最好的房子,然而可悲的是,它们全都空在那里任凭风吹雨打。如果真到那时侯,可就说什么都晚了。

    最近二手房市场又再次火了起来,日前和几位业内专家聊了聊,大家都认为这次二手房火得比较踏实,是整个楼市向合理的市场结构接近的表现。的确,综观一些发达国家的地产模式,像咱们这么多的开发商还真是少有,这些国家每年二手房的交易量要远远高于一手房,美国一手房每年的交易量仅占整个交易量的15%,真正搞房地产开发的企业寥寥可数。而现在国内一些房地产比较发达的城市,比如上海、广州等地商品房的销售比例也在逐年下降,与此相反,这些城市的二手房市场却都在日益蓬勃。

    絮絮叨叨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一点担心,也许您会认为这种担心根本就是无厘头,没关系,那就全当我没说。
楼市闲言 还购房者一个讨价还价的权利
    这两天看到了一则令人兴奋的消息,消费者多年以来被动地与一些金融机构签订的霸王条款终于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中消协最近对银行各种合同文本中存在的不平等格式条款进行了归纳和点评,其中多项均涉及老百姓的购房贷款。

    记得本报曾多次披露过购房贷款过程中的合同陷阱及霸王条款。其中包括对于两种还贷方式的选择,银行方面只推荐等额本息还款法,却故意隐瞒等额本金还款法,从而无形中令购房者加重支出;强制购房者缴纳房贷保险以及在事先不做提示、购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向购房者追缴还贷滞纳金等等不一而足。但是,作为媒体,本报只能起到揭露和警示的作用,而面对广大读者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不公正或被故意蒙蔽的事情,我们却始终爱莫能助。今天,我们终于欣喜地看到,此类老百姓被严重侵权的问题已经开始有人管了!

    本来,在老百姓买房办理贷款手续时,金融机构完全应该尽职尽责,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为老百姓提供最方便的服务。然而,就是因为行业垄断,有些银行竟做起了大爷的买卖,让购房者为一单贷款跑个十几趟成了家常便饭。这还不算,贷款合同中比比皆是的霸王条款更是让人难以接受。最过分的是,这些条款根本就不容质疑,否则就甭想得到贷款!何谓合同?合同就应该是由合同双方协商签订的,不容商议的合同难道还能称其为合同吗?我看不如把它叫做购房者的“卖身契”可能还更恰当些。更何况,卖身契还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呢,记得“天仙配”中的董永,就是因为妻子七仙女为地主老财一夜间织出了十匹金绢,而最终将卖身契的期限从三年改成了三个月!而我们的购房者在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时,却连董永的这一点权利都没有,可见,购房者的合法权益已经被盘剥到了何种程度!

    但愿这次中消协的介入能够改善目前那些向银行借贷的购房者的境遇,但愿我们的消费者能够早日成为那种被给予足够尊重的货真价实的消费者。即使做不到这些,我想至少应该还购房者一个讨价还价的权利吧,无论怎么说,这要求都不过分。
楼市闲言 销售应该就像“懂行的亲戚”
    “评盘”专栏已经推出了三期,说真的,我很感谢领导把这个专栏交给了我,它为我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再一次地贴近了市场的最前沿,或者说让我再一次重温了地产人的酸甜苦辣。让我终于有机会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些我曾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售楼处。

    应该说,严格意义上讲,房地产销售人员是这些售楼处真正的主人。他们每天衣着光鲜地迎来送往,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售楼处里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飞扬的青春和喷薄欲出的激情就是房地产企业老板最大的财富,同时更是企业形象的代言。因此他们之于企业的意义真的非同寻常。那么,作为一名房地产销售人员,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让企业与购房者之间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呢?换句话说,究竟什么样的销售先生或小姐,才能称得上是企业最合格的代言人呢?

    过去曾有句话这样评价售楼小姐:眼里冒精气儿,看人下菜碟儿。一直以来,好象行业内也是用这样不成文的标准在衡量售楼人员,因此,不年轻漂亮的不要,不浑身上下透着精明的不要,近几年条件更是高得邪乎,为了让售楼员的精明达到登峰造极,很多公司对售楼员开出的招聘条件足可以让自己的副总汗颜。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售楼员才能创造最佳业绩吗?恐怕冷静调查之后就会发现并非如此。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我想大家可能是掉进了一个误区,在这里有必要稍做提醒。

    在这些看盘过程中,我遇到过一看就经验丰富、身经百战的,也见识过年轻漂亮却心浮气燥的,当然也幸运地享受了一次实实在在、“诚”字当头的服务。我发现,当自己转换位置站在购房者角度再看的时候,感觉居然是如此的不同。对那经验丰富透着精气的,还未过招心里便警觉起来:这人可不好对付,别问的太多,谨防让她给绕进去。遇着那第二种相信大家一定和我的感觉一样,除了生一肚子气恐怕没别的。而这第三种给人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他就像是自家的一个懂行的亲戚,你尽可以去麻烦他、问他,他肯定实实在在不遮不掩地告诉你,在这样的销售员面前,你完全可以不用设防,轻装上阵,那份舒畅和轻快,足可以让您冲着自己的好心情就不经意间为他们的房子加了分。我想,这恐怕才是最好的销售,这才应该是销售的最高境界。

    其实,真正能够为开发商赚取附加利润的就是这样的销售员。他们不但能够为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同时他们还能为企业赢得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然而对企业来说可能却是比经济效益还要重要的东西——企业信誉。
楼市闲言 让竞争之火烧得更猛烈些
    “十一”放假前,业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本市两家品牌中介公司因为一句广告词打起了口水战。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最初,A公司打了一则广告,广告中在一些服务的细节方面对客户做了比较具体的承诺。B公司看到后,感觉其中有些承诺不甚具备可操作性,于是在媒体上发表观点,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而A公司看到这篇观点后,马上在另一家媒体上发表了一篇声明,在声明中为读者仔仔细细地算了一笔账,最终说明自己在广告中的承诺是完全可以兑现的。事情到此为止,正好又赶上了过节,于是两家企业最终还是以天津人所特有的含蓄和平和为这件事画上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句号(当然,也有可能只是个顿号)。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估计不明所以的人可能看过也就罢了,与己无关,决不多想。而那些正在买房卖房、对中介市场了如指掌的读者和地产圈的人看到后想必脸上一定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大家终于欣喜地看到,一向平静而近于沉寂的天津地产圈总算冒出了火苗子,而表面上总是一团和气的房地产商这次也总算为了自身的诚信问题而激动了一回。好事啊,您看到这千万可别认为我心理阴暗,以为我这人成天就等着看热闹,只恨天下不乱。真的不是,相信那些同我一起微笑的人心理也一样非常健康。那么我们为什么高兴?大家只需想想这件事最终的受益者恐怕就全明白了。这件事最终受益的肯定是咱老百姓啊,有句话叫理不辩不明,现在真相大白,今后这两家中介公司一定会比着抢着为咱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你说咱干嘛不乐?再者说,如果这样的争论能够为天津的中介业争出一套更为合理、更为人性化的游戏规则,使中介市场更加规范化,进而更快地与国际市场接轨,我们干嘛不乐?天津的房地产市场需要火苗,如果在我们的开发、销售、物业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能经常冒出这样的火苗子,相信房管部门、消协等单位接到的相关投诉就会少得多,天津房地产的整体水平也会更快地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只有竞争,我们才能发展,只有火苗,才能把我们的市场烤热。让这样的火苗烧得更猛烈些吧,因为在市场经济之下如果没有白热化的竞争、没有短兵相接,那是不正常的!
楼市闲言 一则可爱的广告
    周一一早拿到报纸先吓了一跳,头版下面半版刺眼的白直让人心惊,难道我们的报纸开了天窗?怎么可能?赶紧打开报纸细细打量,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家地产商做的广告。广告上只有字号并不很大的寥寥九个字:有一套底商被忘掉了。在这九个字下面,是比版心字略大的两行半小字,简要地为这九个字做了一个注解。除此之外整个广告版面干干净净,全部留白,就这么简单。看完之后我才想起恨自己,一向自诩为对广告不感兴趣的我,今天怎么居然不由自主地改变了阅读习惯,居然连上半版的导读都没看,却就先把这半版广告研究了个透?真是莫名其妙!

    后来仔细思量,其实说莫名也非莫名。如果人家的广告不是做得这么触目惊心,不是做得这么独到老辣,相信我也不会有这样的异常反应。说真的,我太喜欢这则广告的风格了,以至于喜欢到了一定要把我的这份心情与大家分享的地步了。我喜欢它的简约,喜欢它的质朴,喜欢它的老幼皆宜,喜欢它的天然通俗。这种喜欢里面可能包含着太多的个人审美色彩,因为我一向都主张广告应该简单,直白。对于现在很多广告中的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让人冥思苦想也不知所云的画面,我从来不看,因为我觉得研究它们实在太累。写到这让我想起了一则笑话,讲的是一个小偷到了一个生疏的城市,看到形势大好,于是给他在外乡的同伴发了个电报,电报上只有六个字:人少,钱多,快来。先不论发电人的品德,单看这几个字,多么凝练,多么高超的文字功夫!人少,估计这里用的是暗语,指的是同行少,竞争压力小。钱多,说的是这个城市的富足程度。要我说,这后面的“快来”两字都可省却,有这样的大好形势,他不快来都怪了。看看,短短六个字就能把一个人从一个城市召唤到另一个城市,可见好的广告之能量巨大。相信依我们那些身经百战的广告策划人的智商,如果做出来那么一则好广告,召唤到的客户一定不止这么一两个。

    也许我的观点有失偏颇,但是我可以搬出一位大师的话来为我佐证,记得上次那位著名的广告策划大师莫康孙先生来津做专题演讲时就曾表示,广告并不玄虚,你只要把你的产品跟你的目标客户讲清楚,能够让他发生兴趣,就足够了。2004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