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
作者:亚当•斯密
国富论(第二篇)
序论 第一章 论资财的划分 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财的一部门 第三章 论资本积累并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四章 论贷出取息的资财 第五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国富论(第二篇) 序论
    在无分工,少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物品都由自己供给的原始社会状态下,要经

    营社会事业,无须预储资财。人人都力图依靠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身随时发生的需要。

    饿了便到森林去打猎;衣服坏了,便剥兽类的皮革来穿;房屋破了,便就近伐取树枝草

    皮,尽其所能,加以修茸。

    在彻底实行分工之后,一人自己劳动的产物,便仅能满足自身随时发生的需要的极

    小部分。其他大部分需要,必得仰赖他人劳动的产物来供给。这种产物必由购买而得。

    购买的手段即是他自己的产物,或者说,他自己产物的价格。但在购买以前,不仅自己

    劳动的产物要已经作成,还要已经卖掉,所以至少在这两件事情能够办到以前,必须先

    在某个地方储有各色各样的货物,足以维持他的生活,并提供材料和工具供他使用。例

    如织匠在织物尚未作成、尚未卖掉以前,要不是在自己手中或他人手中有所蓄积,足以

    维持他的生活,并给他提供材料和工具,他就织不出任何东西。很明显,这种储蓄非在

    他开始从事这项职业很久以前完成不可。

    按照事物的本性,资财的蓄积,必须在分工以前。预蓄的资财愈丰裕,分工就能按

    比例地愈细密,而分工越细密,同一数量工人所能加工的材料,就能按更大的比例增加。

    每个工人所担任的操作,既渐趋简单,便有各种新机械发明使操作更为简便迅速。所以,

    当分工进步了的时候,雇用工人数目不变,所必须预先储有的食物供应,要和在分工没

    有这样进步时相同;而必须预先储蓄的材料和工具,却要比在分工没有这样进步时所需

    要的来得多。况且,一种行业分工越是细密,它的工人人数往往越是增加;更确切地说,

    使他们分工能够越来越细密的,就是他们人数的增加。

    要这样大大改进劳动生产力,预蓄资财是绝对必要的。而这种蓄积,亦自然会导致

    这种改进。投资雇用劳动的人,自然希望投资方法能够尽量产出最大量的产品。所以,

    对工人职务的分配,必努力期其适当;在能够发明或购买的限度内,他所备置的机械,

    必努力期其精良。但在这两方面,他的能力怎样,往往要看他能有多少资财,看他能雇

    多少工人。所以,在每一国家里,不仅产业的数量随着举办产业的资财的增加而增加,

    而且,由于资财增加的结果,同量产业所能生产的产品亦会大增。

    我在本篇所要说明的是:资财的性质怎样,资财蓄积对各种资本的影响怎样;资本

    用途不同,其影响又是怎样?本篇共分五章。我们知道,一个人或一个大社会的资财,

    自然会分成几个部门,所以在第一章,我要说明什么是这些部门。我们把货币看做社

    会总资财的一个特殊部门,所只在第二章,我要讨论货币的性质和作用。积为资本的

    资财,或由所有者自己使用,或贷与他人使用,所以在第三章和第四章,我要就这

    两种情形加以讨论。第五章所要讨论的,是资本的不同用途,对国民产业量及土地和

    劳动的年产物量,会直接发生什么不同的影响。
国富论(第二篇) 第一章 论资财的划分
    一人所有的资财,若仅足维持他数日或数周的生活,他很少会想从这笔资财取得收

    入。他将慎之又慎地消费它,并且希望在用完它之前,能依靠自身的劳动,取得一些东

    西来作补充。在这场合,他的收入完全来自他的劳动。各国贫穷劳动者大部分就是过这

    种生活。

    他所有的资财,如足够维持他数月或数年的生活,他自然希望这笔资财中有一大部

    分可以提供收入;他将仅保留一适当部分,作为未曾取得收入以前的消费,以维持他的

    生活。他的全部资财于是分成两部分。他希望从以取得收入的部分,称为资本。另一部

    分,则供目前消费,其中包含三项东西:(一)原为这一目的而保留的那部分资财;

    (二)逐渐得来的收入,不论来源如何;(三)用以上两项于以前买进来但至今尚未用

    完的物品,如被服、家具等等。为目前的消费而保留的资财,或包含三项之一,或三项

    之二,或三项全有。

    对投资者提供收入或利润的资本,有两种使用方法。

    一,资本可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物品,然后卖出去以取得利润。这样使用的资本,

    在留在所有者手中或保持原状时,对于投资者不能提供任何收入或利润。商人的货物,

    在未卖出换得货币以前,不能提供收入或利润;货币在未重新付出换得货物以前,也是

    一样。商人的资本不断以一个形态用出,以另一个形态收进;而且也只有依靠这种流通,

    依靠这种继续的交换,才有利润可图。因此,这样的资本可称为流动资本。

    二,资本又可用来改良土地,购买有用的机器和工具,或用来置备无须易主或无须

    进一步流通即可提供利润的东西。这样的资本可称为固定资本。

    不同职业所必需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极不相同。

    譬如,商人的资本便全然是流动资本。他简直无需使用机器或工具,除非把商店或

    堆栈看做机器或工具。

    手工业者和制造者的资本,一部分就须固定在工具上。不过,这部分的大小,各业

    不同,有的行业很小,有的行业很大。裁缝业者除了一包针外,不需别种工具。制鞋业

    者的工具比较值钱些,但多得有限。织布业者与制鞋业者比较,工具就贵得多了。但是,

    这一类手工业者的资本,大部分是流动的,起初或作为工人工资而流出,或作为原材料

    价格而流出,然后再从产品价格流入,其中含有利润。

    在别种事业,就需要大得多的固定资本了。譬如,一个大铁工厂,要设置熔铁炉、

    锻冶场、截铁场,非有极大经费不可。至若开采煤矿所需的吸水机以及其他各种机械,

    所费还要多。

    就农业家说,用于购买农具的资本是固定的;用于维持工人与支付工资的资本是流

    动的。前者他保管在手中从而获取利润,后者他支付出去从而获取利润。耕畜的价格或

    价值,和农具一样,可称为固定资本;饲养牲畜的费用,和维持工人的费用一样,可称

    为流动资本。农业家获取利润的方法,一为保有耕畜,一为支付饲养牲畜的费用。但只

    售卖为目的,非以代耕为目的的牲畜,其购买费和饲养费,却都应归入流动资本之内。

    在这里,农业家靠出卖牲畜以取得利润。在生产牲畜的国家,非以代耕或贩卖为目的,

    而是以剪毛、挤乳、繁种以求利润为目的而买入的羊或牛,应当称为固定资本;在这里

    生利的方法在于保有它们。它们的维持费是流动资本;在这里,生利的方法在于付出维

    持费。赚回维持费的时候,维持费的利润及牲畜全部价格的利润,都会在羊毛价格、产

    乳价格、繁种价格上,提供出来。种子的全部价值,亦可称为固定资本。种子虽往返于

    土地与谷仓之间,但未更换主人,所以没有真正地流动过。农业家获取利润,不是靠出

    售种子,而是靠种子孳生产品。

    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总资财,即是其至体居民的资财,所以,亦自然分作这三个

    部分,各有各的特殊作用。

    第一部分是留供目前消费的,其特性是不提供收入或利润。已由消费者购买,但尚

    未完全消费掉的食品、衣服、家具等物,属于这一类。仅供居住的国内房屋,也是这个

    部分中的一个部分。投在房屋上的资财,如该屋是由其所有者自住,那末,从那时刻起,

    即失去资本的作用,就是说,它对屋主不提供任何收入。这样的住屋,虽然象衣服、家

    具一样对他很有用,但也象衣服、家具一样,不能给他提供收入。它只是费用的一部分,

    不是收入的一部分。租屋与人,可以取租,但房屋本身不能生产任何东西,租户仍须从

    劳动、资本或土地上所得的收入来付租金。所以,对于屋主私人,它虽提供收入,因而

    有资本作用,但对社会公众,则不提供收入,不能有资本作用。它丝毫不能增加全体人

    民的收入。同样,衣服和家具,有时亦可提供收入,从而对特殊个人有资本作用。化装

    舞会盛行的地方,就有人以出租化装衣服为业,租期一夜。家具商人常常论月或论年出

    租家具;葬仪店往往论日论星期出租葬仪品。还有许多人出租备有家具的房屋,不仅收

    取房租,还收取家具租。总之,这种租借事件随地都有。但由出租此种物品而得来的收

    入,归根结底总是出自别种收入来源。此外,尚有一事须加以注意,即无论就个人说或

    就社会说,在留供目前消费的各种资财中,消费最慢的是投在房屋上的那一部分。衣服

    可穿用数年,家具可使用五十年或一百年,但建筑坚固、保护周全的房屋,却可使用好

    几百年。不过房屋虽要好久时间才会消耗掉,但它仍是供目前消费的资财,和衣服、家

    具一样。

    第二部分就是固定资本。其特性是不必经过流通,不必更换主人,即可提供收入或

    利润。其中主要包含四项:

    第一,一切便利劳动和节省劳动的有用机器与工具。第二,一切有利润可取的建筑

    物,如商店、堆栈、工场、农屋、厩舍、谷仓等。这类建筑物,不仅对出租房屋的屋主

    提供收入,而且对纳祖的人也是获取收入的手段。这种建筑物和住屋大不相同。这是营

    业上的用具,也应该视为营业上用具。第二,用开垦、排水、围墙、施肥等有利可图的

    方法投下的使土地变得更适于耕作的土地改良费。改良的农场好象有用的机器,可以便

    利劳动,节省劳动;它使投资者投下的等量流动资本能提供大得多的收入。这两者是一

    样有利的,但机器较易磨损,而改良的土地却比较耐久。农业家除了按照最有利的方法,

    投下耕作所必须投下的资本以外,对于土地简直用不着什么修缮。第四,社会上一切人

    民学到的有用才能。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样

    费去的资本,好象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

    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工人增进的熟练程度,可和便利

    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其同样看作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

    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

    第三部分是流动资本。其特性是要靠流通、耍靠更换主人而提供收入。它也包含四

    项:

    第一,货币。赖有货币,其他三项才能周转而分配给真正的消费者。第二,屠户、

    牧畜家、农业家、谷商、酿酒商等人所有的食品,他们出售这种食品,可以获得利润。

    第三,还在耕作者、制造者、布商、木材商、木匠、瓦匠等人手中的衣服、家具、房屋

    三者的材料。这些材料是否是纯粹的原料或半加工的材料,可以不问;只要未曾制成衣

    服、家具或房屋,即属于这项。第四,已经制成,但仍在制造者或商人手中,未曾卖给

    或分配给真正消费者的物品,例如锻冶店、木器店、金店、宝石店、瓷器店以及其他各

    种店铺柜台上陈列着的制成品。这样,流动资本包含各种商家手里的食品、材料、制成

    品及货币。食料、材料、制成品的流转和分配,都须有货币。不然就不能到达最后使用

    或消费它们的人手中。

    这四项中,有三项——食品、材料、制成品——通常在一年内,或在较一年为长或

    短的期间内,会由流动资本变成固定资本,或变成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

    固定资本都是由流动资本变成的,而且要不断地由流动资本来补充。营业上一切有

    用的机器工具,都出自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提供建造机器的材料,提供维持建造机器的

    工人的费用。机器制成以后,又常须有流动资本来修理。没有流动资本,固定资本不能

    提供任何收入。工作所用的材料,工人生存所赖的食料,都出自流动资本。没有流动资

    本,即使最有用的机器工具,亦不能生产一点东西。土地无论怎样改良,没有流动资本,

    亦不能提供收入。维持耕作和收获的工人,也非有流动资本不可。

    固定资衣和流动资本,具有同一目的,也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使留供目前消费

    的资财不致匮乏,而且能增加。人民的衣食住,都仰给于这种资财。人民的贫富,亦取

    决于这两种资本所能提供的这项资财是丰饶还是贫乏。

    为了补充社会上固定资本和供目前消费的资财,需要不断从流动资本中抽出大部分,

    所从流动资本亦须有不断的补充。没有这仲仆充,流动资本不久就会干竭。这种增什有

    三个主要来源,即土地产物、矿山产物、渔业产物。达三个资源不断供给食料和材料。

    其中有一部分通过加工制为完成品。正是由于这种供给,从流动资年抽出的食料、材料、

    完成品,才有了新的补充。此外,还必须从矿山采取所需要的维持和补充用来作为货币

    的金属。在普通情况下,货币虽无须从流动资本抽出来作为固定资本或留供目前消费的

    资财,但象其他东西一样,货币难免磨损,难免输往外国,所以仍须不断加以补充,不

    过数量小得多罢了。

    土地、矿山和渔业都需要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来经营;其产物,不仅要偿还这样

    投下的资本,益以利润,还要偿还社会上一切其他资本,益以利润。制造者每年消费的

    食品和材料,山农民年年为之补充;农民每年消费的工业品,由制造者年年为之补充。

    这两个阶级同,虽很少以制造品和农产品互相直接交换,但他们之间年年进行交换的实

    际情况,却就是如此。我们知道,农民所有的是谷物、牲畜、亚麻、羊毛;他所要的是

    衣服、家具、工具。买谷物、牲畜、亚麻、羊毛的人,不见得就是卖衣服、家具、工具

    的人。所以农民先用原生产物换取货币;有了货币,他就可随地购买他所需要的制造品。

    经营渔业和矿业的资本,亦至少有一部分由土地来补充。从水里捕鱼,从地里掘矿,都

    少不了地面上的产物。

    在它们自然生产力大小相等的场合,土地、矿山和渔场的产额,都和投资数量的大

    小与资金用法的好坏成比例。在资本数量相等,投资方法又同样适当的场合,它们的产

    量就和它们的自然生产力的大小成比例。

    在一切生活比较安定的国家里,有常识的人,无不愿用可供他使用的资财来求目前

    享乐,或求未来利润。如是用来求目前享乐,那它就是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如是用来

    求未来利润,那未求利润的方法,不是把资财保留在手里,就是把资财花用出去。在前

    一场合,它是固定资本;在后一场合,它是流动资本。在生命财产相当安全的场合,一

    个人如果不把他所能支配的一切资财(不管是自有的或借入的)用于这些用途之一,说

    他不是疯狂,我是不能相信的。

    如果不幸,国家专制,君主暴虐,人民财产随时有受侵害的危险,那末,人民往往

    把资财的大部分藏匿起来。这样,当他们所时肘刻刻提防的灾难一只临头的时候,他们

    就可随时把它带往安全地方。据说,在土耳其,在印度,并且我相信在亚洲其他各国,

    都常有这种事情。在封建暴虐时代,我国似乎也有过这种情形。发掘的宝物,当时被视

    为欧洲各大国君主的一项大收入。凡埋藏地下、无从证明属于谁的物品,概视为国王所

    有,非得国王特令恩准,那就既不属于发现者,亦不属于地主。此种宝藏,在当时极受

    重现。当时的金银矿产亦复如此。倘非明令特许,金银矿产并不包含在普通土地所有权

    之内。随意开采是不行的。但铅、铜、锡、煤各种矿山,因比较不重要,所以听任人民

    开采。
国富论(第二篇) 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财的一部门
    第二章论作为社会总资财的一部门

    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的费用的货币

    在第一篇,我曾指出:因为商品的生产和上市,曾经使用劳动、资本与土地,所以

    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分解为三个部分,其一为劳动工资,其二为资本利润,其三为土地

    地租。诚然,事实上有些商品的价格,仅由两部分构成,即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甚至

    还有极少数商品的价格,单单由一部分构成,即劳动工资。但无论如何,商品价格终归

    成为上述那三个部分中的一个或全部。不归于地祖也不归于工资的部分,必归于利润。

    就各特殊商品分别论述,情形已如上述,就构成全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全部商

    品而总括论述,情形亦必如此。我在第一篇说过:一国年产物的总价格或总交焕价值,

    亦必分解为这三个部分而分配于国内各居民。不是作为劳动工资,不是作为资本利润,

    就是作为土地地租。

    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全部价值,虽如此分归各居民,而成为各居民的收入,

    但是,好象个人私有土地的地租可以分为总地租和纯地租一样,国内全部居民的收入,

    亦可分为总收入和纯收入。

    个人私有土地的总地租,包合农业家付出的一切;在总地租中,减去管理上、修缮

    上各种必要费用,其余留给地主支配的部分,称为纯地租。换言之,所谓纯地祖,就是

    在不伤害其财产的条件下可留供地主目前消费的资财,或者说,可用来购置衣食,修饰

    住宅,供他私人享乐的资财。地主的实际财富,不视其总地租的多寡,而视其纯地租的

    多寡以为定。

    一个大国全体居民的总收入,包含他们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在总收入中减去

    维持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费用,其余留供居民自由使用的便是纯收入。换言之,所谓

    纯收入,乃是以不侵蚀资本为条件,留供居民享用的资财。这种资财,或留供目前的消

    费,或用来购置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娱乐品等等。国民真实则富的大小,不取决于其

    总收入的大小,而取决于其纯收入的大小。

    很明显,补充固定资本的费用,决不能算在社会纯收入之内。有用的机器,必待修

    补而后能用;营业上的工具,必待修补而后能工作;有利可图的房屋,必待修缮而后有

    利可图。这种修茸所必要的材料,只及把这种种材料制为成品所需要的劳动产品,也都

    不能算作社会上的纯收入。固然,这种劳动的价格,也许会成为社会纯收入的一部分,

    因为从事此种劳动的工人,可能要把工资的全部价值作为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但就别

    种劳动说,那就不仅劳动的价格归入这种资财,而且劳动的产品,也归入这种资财;劳

    动的价格归入工人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劳动的产品则成为别人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

    别人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都由工人的劳动而增加。

    固定资本的目标,在于增加劳动生产力,换言之,在于使同一数目的工人能够完成

    多得多的工作。设备完全,有必要的建筑物、围墙、水沟、道路等等的农场,和没有这

    些设备的农场比较,即使广狭相等,肥瘠相等,劳动人数相等,役畜数目相等,所获产

    物也必多得多。有最精良机器设备的厂坊,和工具不这么完备的厂坊比较,虽所雇工人

    的人数相等,出产量亦一定会大得多。适当地花在固定资本上面的任何费用,一定都能

    很快地带回很大的利润,而且年产物价值由此而来的增加,会比这类改良物所必要的维

    持费大得多。不过这种维持费,要动用这种年产物的一部分。原来可直接用只增加食品、

    衣料、住所以及各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材料和人工,就有一部分改作他用。这新的用途

    当然是很有利的,但与原来的用途不同。因此我们说,机械学的改良,使同一数目的工

    人,得以较低廉较简单的机器,进行同量的工作,这委实是社会的福利。从前比较昂贵

    复杂的机器,其修补常须费去一定数量的材料和人工。现在机器改良了,这一定数量的

    材料和人工,可以节省下来,再凭借某种机器的力量,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譬如,大

    制造厂主原来每年须以一千镑作为机器修理费,现在,倘使能够把修理费成为二百镑,

    其余五百镑出可用以增购材料,增加工人。这样,帆器产品的数量,自然会增加起来。

    产品增加了,由此种产品而产生的社会福利,亦跟着增加。

    在一个大国,固定资本的维持费,可与私有土地的修理费相比。保持土地产物,从

    而保持地主的总地租和纯地租的数额,都常须有修理费。但当措施得宜,修理费减少,

    而产物并不减少时,则总地租至少依旧不减,而纯地租则一定会增加起来。

    但是,固定资本的维待费,虽然不能列在社会纯收入之内,但流动资本的维持费,

    却不能与此并论。流动资本包含四部分,即货币、食料、材料、制成品。我们说过,后

    三部分,经常由流动资本中抽出,变作社会上的固定资本或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凡不

    变为固定资本的消费品,就变作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而成为社会纯收入的一部分。所

    以,维持这三部分流动资本,并没从社会纯收入抽出任何部分的年产物,只维持固定资

    本,才需要从社会纯收入中抽出一部分年产物。

    就这点看,社会流动资本便与个人流动资本不同。个人的流动资本,决不能算作个

    人的纯收入;个人的纯收入全由他的利润构成。但社会流动资本,虽由社会内各个人的

    流动资本合成,但不能因此便说社会流动资本绝对不是社会纯收入的一部分。商店内存

    的货物,虽然不是商人自己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但可以是别人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

    由别种财源取得收入的他人,可经常以该收入补还商人的货物的价值,以及偿付商人的

    利润。商人的资本不会减损,享用者的资本办不会减损。

    因此,社会流动资本中只有一部分,其维持会减少社会纯收入。这一部分就是货币。

    货币虽为流动资本的一部分,但就它对社会收入的影响说,它和固定资本是很相象

    的。

    第一,营业上使用的机器和工具的建造与维持,是需要一项费用的。这项费用,虽

    然是社会总收入的一部分,但是从社会纯收入中扣除下来的。货币亦然。货币的收集与

    弥补,亦需要一项费用,这种费用虽然是社会总收入的一部分,但也是从社会纯收入中

    扣除下来的。货币是商业上的大工具,有了它,社会上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娱乐品,

    才得以适当的比例,经常地分配给社会上各个人。但它是非常昂贵的工具。这昂贵工具

    的维持,必须费去社会上一定数量极有价值的材料即金银和一定数量极其精巧的劳动,

    使其不能用来增加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即不能用来增加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

    娱乐品。

    第二,无论就个人说或就社会说,构成固定资本的营业上使用的机器和工具,都不

    是总收入或纯收入的一部分。货币亦然。社会的全部收入,虽赖货币能经常分配给社会

    各成员,但货币不是社会收入的一部分。货币只是货物借以流通的轮毂,而和它所流通

    的货物大不相同。构成社会收入的只是货物,而不是流通货物的轮毂。计算社会总收入

    或纯收入时,必须从每年流通的全部货币与全部货物中,减去货币的全部价值,一个铜

    板也不能算在里面。

    这个议论会使人觉得有些诡辩或有疑问,只因所用文字暧昩不明;如果解释适当,

    理解无误,那几乎是自明的。

    我们说一定数额货币时,有时指的仅是货币内含的金块,有时又暗暗地指这数额货

    币所能换得的货物,即指因占有这数额货币而取得的购买力。譬如,我们说英国的通货

    计一千八百万镑时,我们的意思不过说,据某作家计算或设想,英国现今流通志这么多

    金块。但若说某甲年收入五十镑或一百镑时,我们通常所指的,不仅是他每年可收入的

    金块量,而已是他每年可以购买或可以消费的货物的价值。我们通常用这句话来表示他

    是怎样生活,或者说,他应该怎洋生活,换言之,他所能享受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

    就数量说,就质量说,该是怎样?

    我们说一定数额货币,意思不仅指这数额货币内含的金块,内中还暗指这一数额货

    币所能换得的货物,所只,在这场合,这数额货币所表示的财富或收入,决不能同时等

    于这两种价值,却只能等于二者之一。仅与其说等于前者,无宁说等于后者;与其说等

    于货币,无宁说等于货币所值。设某甲每星期领养老金一几尼,一星期内,他可用这一

    几尼购买一定数量的生活品。便利品、娱乐品。他每星期的真实收入,换言之,他的真

    实财富,即和这数量的大小成比例。他每星期的收入,决不能同时与一几尼相等,又与

    这一几尼所能购买的货物相等。它只等于二者之一。事实上,与其说等于前者,无宁说

    等于后者;与其说等于这一几尼,无宁说等于这一几尼所值。

    如果这人的养老金,不以金付给,却每星期付以一几尼的票据一纸,很明显,他的

    收入,与其说是这一片纸,无宁说是这一片纸所能换得的物品。一个几尼,亦可以看作

    一张票据。有了这张票据,可以向邻近各个商人,支取一定数量必需品和便利品。构成

    取得这些物品的人的收入的,与其说是余块,无宁说是他因占有这个几尼而能够换得的

    货物。如果这一个几尼竟然不能换得什么物品,那它的价值,就象对破产者所开的票据,

    同样没有价值。

    一国全体居民每星期或每年的收入,虽然都可以是,而且实际也是,由货币支付,

    但无论如何,他们真实财富的大小,他们全体每星期或每年的真实收入的大小,总是和

    他们全体用货币所能购买的消费品最的大小成比例。这样,他们全体收入的全部,显然

    不能又等于这货币,又等于这消费品,而只等于这两价值之一,与其说等于前一价值,

    无宁说等于后一价值。

    我们常用一个人每年领受的金额,来表示这个人的收入。但所以如此,只因为这个

    金额,可以支配地的购买力,换言之,可以支配他每年所能取得的消费品的价值。我们

    仍然认为,构成他的收入的,是这种购买力或消费力,而不是含有这种力量的金块。

    如果就个人说,情形已经十分明白,那末,就社会说,情形还更明白。一个人每年

    领受的金额,往往恰好等于他的收入;亦即国此故,他所领受的金额,最能简切明白表

    示他收入的价值。但流通在社会间的金额,决不能等于社会全体人员的收入。同一几尼,

    今日付甲,作为甲的养老金,明日可付乙,作为乙的养老金,后日又可付丙,作为丙的

    养老金。所以在任何国家,年年流通着的金额,和年年付出的养老金比较,价值都要小

    得多。但购买力,换言之,由陆续付出的全都养老金陆续买进的全部货物,和这全部养

    老金比较,却总具有同样的价值;同样,全体领取养老金的人的收入,也必定与这全部

    养老金具有同样的价值。构成社会收入的,决不是金块;社会上所有的金块,其数量比

    它的价值要小得多。构成社会收入的,实是购买力,是那些辗转在各个人手中流通的金

    块陆续购得的货物。

    货币是流通的大轮毂,是商业上的大工具。象一切其他职业上的工具一样,那是资

    本的一部分,并已是极有价值的一部分,但不是社会收入的一部分。把收入分配给应得

    收入的人,固然是靠了铸币内含金块的流通,但那金块,决不是社会收入的一部分。

    最后,构成固定资本的机器和工具,还有一点类似货币那一部分流动资本。建造和

    维持机器的费用的节省,若不减损劳动生产力,就是社会纯收入的增进。同样,收集和

    维持货币这一部分流动资本的费用的节省,亦是社会纯收入的增进。

    固定资本维持费的节省,为什么就是社会纯收入的增进,这问题,是够明白的,而

    且我们曾作出局部的解释。企业家的全部资本,必然会分作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资

    本总额不变的场合,二者互相消长,乃势所必然。这部分越小,那部分就越大。提供材

    料,支给工资,推动产业的,是流动资本。所以,固定资本维持费的节省,若不减损劳

    动生产力,就一定会增加推动产业的基金,从而增加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增加社会的

    真实收入。

    以纸代金银币,可以说是从低廉得多的一种商业工具,代替另一种极其昂贵的商业

    工具,但其便利,却有时几乎相等。有了纸币,流通界无异使用了一个新轮,它的建立

    费和维持费,比较旧轮,都轻微得多。但它怎样作流通的轮毂,怎样可增加社会的总收

    入或纯收入呢,个中理由,人们还不甚明了,所以,需要进一步的说明。

    纸币有好几种,各不相同;银行的流通券,是最普通的,最合用的。一国人民若相

    信某银行家资产雄厚,行为诚实,处事谨慎,换言之,相信他有随时兑换现金的能力和

    意思,那银行家发行的钞票,便可在社会上通用,无异于金币银币。

    假设某银行家,以十万镑期票,借给他的顾客,这种期票,既然和货币有同等作用,

    所以,债务人自当偿付利息,象借入货币一样。这利息,便是银行家得利的来源。发出

    去的期票,固然有一部分会不断回来兑现,但总有一部分不断在社会上流通。所以,他

    发出去的期票,虽然是十万镑,但有二万镑金银币,常常足够应付不时的需要。这样,

    这种期票的发行,使二万镑金银币可收十万镑金银币的功用。同一数量消费品的交换,

    同一数量消费品的周转和分配,可通过这十万镑期票而实现,和通用十万镑金银相同。

    因之,国内流通用途,可省八万镑的金银。假设国内银行林立,都依达办法经营,那末,

    这时流通国内货物所需的金银,就不过等于没有这期票时代所需的五分之一了。

    让我们假设,某个国家某个时代的通货总共为一百万镑,这个数目已够流通国内全

    部年产物。再让我们假定,后来因为银行林立,发行兑现的期票一百万镑,而在金柜内

    保留二十万镑,以应不时的需耍。这样,在流通界就有了八十万镑金银币,和一百万镑

    期票,总共一百八十万镑了。但国内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流通、周转和分配,原来只

    需要一百万镑;现在,银行的作用又不能马上增加国内年产物数额。所以,在有银行作

    用以后,流通国内年产物,一百万镑仍是足够的。待售待买的货物量照旧,用以买卖的

    货币量,亦自然可以照旧。流通的渠道——如果这名称适当——自必完全照旧。一百万

    镑,就足以充满渠道了。逾这限度,灌注下去,势必溢而旁流。现在,我们灌注下了一

    百八十万镑了。八十万镑定然会溢流出米,这数额是国内流通界所容纳不下的。但是,

    国内不能容纳的数目,置之不用,又未免损失太大。因此,一定会把它送到外国去寻求

    在本国寻求不到的有利用途。不过,纸币是不能送到外国去的,国为外国离发行银行远,

    离可使用法律强迫其兑现的国家远,所以,纸币在外国是个能通用的。送到外国去的,

    一定是八十万镑金银。国内流通的渠道,以前由一百万镑金银充满,现在,却将由纸币

    一百万镑充满了。

    这巨量金银送往外国,决不是无所为的,决不是送给外国作礼物的。它的外流,定

    然会换进一些外国货来,供本国人消费,或转卖给别国人民消费。假使运金银的人是甲

    国人民,他们现今用这巨量金银,购乙国货物,供两国人民消费。他们所经营的,就是

    所谓贩运贸易。由此获得的利润,当然是甲国纯收入的增进。所以,这巨量的金银,就

    象新创的基金一样,可用以开办新的事业。国内事业,现由纸币经营,金银就移转过来,

    作为这种新事业的基金。

    如果他们用这巨量金银,购外国货物,来供本国消费,那买进来的货物,不是()

    游惰阶级消费的货品,如外国葡萄酒、外国绸缎等等,就一定是(二)更多的材料、工

    具和食料等,从而维持和雇用更多的勤劳人民,这些人民再生产出他们每年消费的价值,

    外加利润。

    如果用于前一途径,就无异鼓励奢侈,增加消费,而不增加生产,不增加维持这项

    消费的固定基金,对社会无论就那一点说,都是有害的。

    如果是用于后一途径,却可鼓励勤劳,虽然会增加社会上的消费,但也会提供维持

    这项消费的固定资金。消费者会把每年消费的价值,全都再生产出来,同时提供利润。

    社会上的总收入,换言之,社会上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势将增加起来,其增加的数量,

    等于工人对加工材料所增加的全部价值。社会的纯收入,也必然增加,其增加的数量,

    等于上述价值减去这些工人使用工具机械所需要的维持费后剩下的价值。

    由于银行作用而被排往外国的金银,假如是用来购买本国消费的外国货物,就有大

    部分是,而且一定是,用来购买第二类货物。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几乎是必然的。固

    然,也何这详的人,他们的收入虽没有增加,却忽然大挥霍起来,但我相信,世界上,

    决没有一个阶级,全是这么办。谨慎从事,固然不能望于人人,但至少,一个阶级,总

    有大多数人不侈靡,不乱花钱,这大多数人的行为,总能奉行谨慎的原则。至于那般游

    惰者,作为一个阶级,他们的收入,既不能由于银行的作用而增加毫米,所以,除了少

    数实际的例外,他们这一阶级的费用,亦不能由于银行的作用而增加。游惰阶级对外国

    货物的需求,是照旧的,或者大概照旧。由于银行作用而排往外国购买外国货物以供本

    国消费的货币,亦只有一极小部分,是用来购买这般人需用的物品。其中大部分当然是

    用来振兴实业,不是用来奖励游惰。

    我们计算社会流动资本所能推动的劳动量时,常须记着一件事情,那就是,在社会

    流动资本中,仅可计算食料、材料、制成品三项。而由货币构成,仅用以实现这三项流

    通的部分,必须减去。推动产业,需要三件东西,即材料、工具和工资。材料是工作的

    对象;工具是工作的手段;工资是工人作工的目的。货币既不是工作的材料,亦不是工

    作的工具;工资虽普通用货币支付,但工人的真实收入,并非由货币或金块构成。构成

    工人真实收入的,是货币的价值,或者说,是金块所能换得的货物。

    一定数量资本所能雇用的劳动量,显然等于该资本能供给以材料、工具以及适应于

    工作性质的维持费的工人的数量。购买材料工具和维持工人,固然少不了货币,但该资

    本全部所能履用的劳动量,无疑不能同时等于用以购买的货币和被购买的材料、工具、

    食料。而只等于这两价值之一,与其说等于前者,无宁说等于后者。

    以纸币代金银币,则全部流劝资本所能提供的材料、食料和工具,必按所代金银的

    全价值而增加。流动和分配轮毂的全部价值,现在被加在本来靠它而流通的货物的价值

    上面。这件事,有些象某个大工厂厂主的处境。由于机器的改良,他舍弃旧机器不用,

    把新旧机器价格之差额,加入流动资本,即加入作为购置材料、支付工资的基金。

    一国流通的货币,对于靠它而流通的货物的价值,究竟保持着什么比例,也许没有

    确定的可能。有人说是一比五,又有人说是一比十,一比二十,一比三十。但是,货币

    对年产物全部价值所持的比例,无论怎样微小,在年产物中,只有一部分,常常是一小

    部分,指定用作维持产业的基金,但货币对这一部分年产物所持的比例,总该不小。如

    果以纸币代替,流通所需要的金银量减少到等于原先的五分之一,那末,其余那五分之

    四,若有大部分是加在维持产业的基金内,那当然会大大增加产业的数量,因而会大大

    增加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价值。

    晚近二三十年来,苏格兰几乎所有大都市,都设立许多银行,甚至穷乡僻壤,有时

    也如此。这种银行作用的结果,正如上述。国内事业,几乎完全用纸币周转;一切种类

    的购买和支付,亦都凭借纸币。除了兑须二十先令的钞票外,银币很少见到,金币尤其

    少见。银行林立,虽未免良莠不齐,以致议院有立法制裁的必要,但国家曾因银行设立

    而得莫大利益,却无可违言。我听说:格拉斯戈自银行创立以来,十五年间,商业竟已

    加倍。苏格兰的商业,自两公立银行(一名苏格兰报行,1693年国会议决创立;一名皇

    家银行,以国王敕令设立于1727年)在爱丁堡创立以来,就不只加了四倍。在这个短期

    内,苏格兰一般的商业,格拉斯戈的商业,是否这样增进,我不敢自作聪明,妄加断议。

    若果如此,则如此巨大的进展,似乎不能尽归功于银行的设立,或许还有别种原因。不

    过,说苏格兰这个时期的工商业大有增进,并且说银行设立,就是它们增进的一个大原

    因,总不见得错误。

    在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前在苏格兰境内流通而在合并后不久拿到苏格兰银行

    再铸的银币价值,为四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七镑十先令九便士。关于金币,则无可稽考。

    但据苏格兰造币厂旧帐簿所录,似乎每年鼓铸的金的价值,略多于银。当时有许多人惟

    恐银一入苏格兰银行即不能复为己有,所以有许多银币,始终没有拿到苏格兰银行去;

    此外,还有若干流通的英格兰铸币,亦未曾缴进去。所以,未合并前,苏格兰通用的金

    银币价值,合计不下于一百万镑。这数额似乎构成当时苏格兰全部的通货,因为当时苏

    格兰银行虽没有竞争者,它的钞票发行不少,但在全部通货中,仅占极小部分。现在苏

    格兰的全部通货,估计当不下二百万镑,其中金银币大概不过五十万镑。但是,苏格兰

    的金银币虽是大减了,它的真实财富,它的繁荣,却丝毫未受损害。反之,农工商各业

    的发达,是很明显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增加,亦很明显。

    银行发行钞券的主要方法,是贴现汇票,换言之,是垫付货币,收买未满期的汇票。

    汇票不等期满,即可持票往银行预贷现金。银行方面,就计算到期应收的利息,在全部

    贷额中扣除。到期后,汇票的兑付,既可偿还银行预贷出去的价值,还会带来利息形式

    的纯利润。银行贴现汇票,是以本银行发行的钞券支付,并不是以金银支付。银行家可

    以根据经验,在可能范围内,尽量把钞券垫付出去,所以,他所能贴现的汇票金额,可

    以加多,他在利息方面所能获得的纯利益,亦自然加多了。

    苏格兰的商业,今仍不甚繁荣,在上述两银行创立时,尤不足道。如果该两银行单

    单经营汇票的贴现,营业必甚寥寥。所只,它们发明另一方法来发行信用券,即所谓现

    金结算法。随便那一个人,只要他找得到两个有确实信用并有确实地产的保证人担保,

    并允在银行要求偿还时即如数还清所借金额及其法定利息,就可向银行商借一定数额的

    款项如二千镑或三千镑。我相信,这种贷放方法,世界各处银行都有。但据我所知,苏

    格兰各银行所接受的还款条件特别简易。这也许是他们银行营业旺盛、国家得益深厚的

    主要原因。

    在苏格兰,凡具有上述信用条件向银行按照这个方法借到比方说一千镑的人,可以

    随时分期还款,有二三十镑就可付还一次。银行方面就以每次收款的日期起,至全数偿

    清的日期止,计算每次所收回的数额,并在全部金额的利息中,减少相应数目的利息。

    各种商人,各种实业家,都觉得这种方法很便利,因而乐于助长银行的营业,不但在一

    切支付上都欣然接受银行钞票,并劝人接受。在顾客商借货币时,银行大都以本银行的

    钞票付给。商人以钞票购买制造者的货物,制造者以钞票购买农业家的食料、材料,农

    业家以钞票付给地主作为地租,地主以钞票付给商人购买各种便利品、奢侈品,商人最

    后又把钞票还给银行,来抵销借款。因之,全国银钱来往,几乎无往不用钞票。银行营

    业,自然就旺盛了。

    赖有现金结算法,商人们得推广营业,而不致有危验。假设有两商人,一在伦敦,

    一在爱丁堡,所经营的营业相同,所投下的资本相等。爱丁堡商人因有现金结算法,所

    只营业规模能够搞得较大,人员能够用得较多,而不致有危险。伦敦商人则因无现金结

    算法,常须在自己金柜内或在银行金柜内(那自然没有利息)保有巨额货币,只应付不

    断的索讨赊购贷款的要求。假定常须保有五百镑,那末,和不需常常保有现金五百镑滞

    财的场合比较,堆栈内货物的价值,就会少五百镑。假设商人保有的存货普通每年脱售

    一次,这时候,与无需保有滞财的场合比较,他就困为常须保有五百镑滞财,所得而脱

    售的货物,总少五百镑的价值。在这场合,他每年的利润,他所能雇用以办理销售事务

    的工人,都必定比他能多卖五百镑货物的场合少。反之,爱丁堡商人,无须保有滞财来

    应付这种不时的需要。万一遇有急需,他可由现金结算法,向银行借钱来应付,以后,

    接续有售卖,即以所得货币或纸币,逐渐偿还银行借款。与伦敦商人比较,他可用同量

    资本,囤积较多量货物,而无危险。因之,他给自己赚取更大的利润,给那些为市场提

    供货物的劳动人民以更多的就业机会。国家因之得利不小。

    固然,英格兰银行通过贴现汇票所给予英格兰商人的便利,可等于现金结算法给与

    苏格兰商人的便利,但要记住,苏格兰商人也可向银行贴现汇票,和英格兰商人一样容

    易。而除了贴现期票,苏格兰银行还有现金结算法,故于商人尤为便利。

    任何国家,各种纸币能毫无阻碍地到处流通的全部金额,决不能超过其所代替的金

    银的价值,或(在商业状况不变的条件下)在没有这些纸币的场合所必须有的金银币的

    价值。例如,苏格兰通用的纸币,假设最低的是二十先令纸票,那末,能在全苏格兰流

    通的这项通货其总额决不可超过国内每年交易二十先令及二十先令以上的价值的交易通

    常所需的金银的数额。如果超过了这个总额,那过剩的部分,既不能行于国内,又不能

    输往国外,结果,会马上回到银行去,兑换金银。得钞票的人民,立即觉得他们所有的

    钞票,超过国内交易所需。他们既然不能把纸币送往外国,当然,马上会持向银行,要

    求兑现。因为,过剩的钞票,一经换作金银,输往国外,很容易就有用处;在钞票还是

    钞票的肘候,却一点用处也没有。总之,过剩的额数,将全数回到银行兑现,如果银行

    对兑现表现困难或迟缓,回到银行去的钞票,还会更多。由此而起的惊疑,必然会使兑

    现要求,更紧张起来。

    各种企业的经营,都少不了经费。房租、用人、办事员、会计员等的工资,在各种

    企业中都是不可少的。除了这各项,银行特有的费用,可分为两类:第一,金柜内,常

    须储存无利息可得的巨额货币,以应付持票兑现的不时要求。第二,因应付不时要求而

    将干竭的金柜,须时时补充。如果,银行发行纸币过多,超过国内流通的需要,不能流

    通的过剩的额数,不断转来兑现,在这情况下,银行的金柜,不但要按纸币过剩的比例

    增加储存的金银,而且要按更大的比例增加储存的金银,因为纸币的归来,其速度比发

    行过剩额的扩大快得多。所以,银行第一项特别用费的增加,不仅要按非得已的兑现增

    加的比例而增加,而且要按更大的比例增加。此外,此种发行过度的银行,虽应有较充

    实的金柜,但其金柜的干竭,却一定比在发行谨慎的情况下快得多。因此,对于金柜的

    补充,常须作不断的加紧的努力。但这样大量不断地由金柜流出来的铸币,不能在国内

    流通。这种铸币,是为兑换超过流通需要的纸币而流出的,所以也是流通所不需要的。

    按照常理,铸币是不会被废置无用的,它在国内没有用处,就会以这种或那种形态输往

    外国,以寻求有利用途。但金银这样的不断输出,又适足助长银行觅取金银补充金柜的

    困难,从而增加银行的费用。所以,象这样的银行,必因兑现的非得已的增加,增加它

    第二项特别费用,增加得比第一项还多。

    假设某银行发行的纸币,为四万镑,而这恰是国内流通所能容易地吸收和使用的数

    目,为应付不时需要起见,银行金柜须常常储有一万镑金银。假使这银行企图发行四万

    四千镑,那增加的四千镑,既是超过社会容易吸收使用的数目,将一边发出,一边流回。

    这样,为应付不时需要起见,银行金柜应该储存的款项,就不只一万一千镑,而为一万

    四千镑。于是,四千镑过剩的纸币,将毫无利益可得,而且,不仅无利,还有损失。因

    为这银行要负担不断收集四千镑金银的费用,这金银一经收进来,马上又要散发出去。

    不断收进,不断散出,所费该要多少。

    如果所有银行都理解而且注意本身的利益,流通界上就不致于纸币过剩。不幸的是,

    所有银行未必都理解本身的利益。流通界纸币过剩的现象,就常常发生了。

    由于发行纸币量过大,剩余额不断归来兑换金银,许多年来,英格兰银行,每年都

    须鼓铸金币,自八十万镑至一百万镑不等,平均计算,每年大约耍铸八十五万镑。数年

    前,因金币磨损得不堪,低劣得不堪,银行大铸金币,常须以每盎斯四镑的高价格购买

    金块,铸成时,每盎期却仅值三镑十七先令十便士半,损失达百分之二点五至百分之三。

    铸造的数额很大,所以损失不小。虽然银行免付铸币税,造币一切费用全由政府负担,

    但政府的慷慨不能使银行免于损失。

    苏格兰银行,亦以发行过多,不得不常常委托伦敦代理人,代他们收集货币,其费

    用很少低于百分之一点五或百分之二的。这样收集的货币,通常由马车送来,保险费每

    百镑抽十五先令,即百分之零点七五。但代理人所收集的货币,还往往不能及时补充本

    银行的金柜。金柜的干竭太快了。在这场合,苏格兰银行就得向有来往的伦敦各银行开

    发汇票,以筹所需数目。到期满伦敦银行向它们开发汇票索取借款以及利息和佣钱时,

    若干苏格兰银行,由于发行过剩,困难重重,常常苦于无法应付,不得不向原债权人或

    伦敦别家往来银行,开第二批汇票。有时,同一金额,不,不如说同一金额的汇票,会

    在伦敦爱丁堡间,往返二三次以上。这样累积的全部金额的利息和佣钱,都须由债务银

    行付给。苏格兰各银行,甚至一向未曾过于冒险逐利的,有时也不得不使用这种自取灭

    亡的方法。

    因兑换过剩纸币而由英格兰银行或苏格兰银行付出的金币,亦必成为过剩,而为流

    通界所不容。结果,这种金币,或以铸币形式输往外国,或熔成金块输往外国,又成熔

    成金块,以每盎斯四镑的高价售于英格兰银行。输往外国的或熔成金块的,在金币中,

    总是最新的,最重的,最好的。国为留在国内保持铸币形态的铸币,并不分别轻重。轻

    的重的价值都是一样。但在外国,或在国内熔为金块时,重的价值就较大。所以,英格

    兰银行尽管每年鼓铸大批新币,年终仍不免讶然失惊,叹息今年铸币的缺乏和去年没有

    不同。而且,英格兰银行尽管每年发出许多新而且好的铸币,铸币的形状,不见得一天

    一天好起来,而却一天一天坏下去。今年铸了这么多新币,明年又觉有再铸这么多新币

    的必要。又因铸币常常磨损剪铰,金块价格就不断提高起来,因而,每年造币的费用,

    也是一年大过一年。据观察所得,英格兰银行因需以铸币直接供给本银行的金柜,竟需

    以铸币间接供给全国。英格兰银行金柜内的铸币,会以各种方式,不断流向全国各地去。

    所有需要用以支持过剩的英格兰、苏格兰纸币的铸币,所有由纸币造成的国内必需的铸

    币的缺乏,英格兰银行都得出来供给。无疑,苏格兰各银行,因为自己不小心和太没有

    成算,吃的亏是不小的。不过英格兰银行所吃的亏还要大。因为,不但它自己不小心,

    使它吃亏;苏格兰各银行更大的不小心,更使它吃亏。

    英国大胆的计划家,往往不度量自己的资力,经营过分的营业。英国纸币会如此过

    剩,当初亦即起因于此。

    商人或企业家营业的资本,既不宜全邯向银行借贷,亦不宜大部向银行借贷。商人

    或企业家固然可以向银行借钱来应付不时的需要,省得储下现钱留着不用,但他的资本,

    亦只有这个部分,宜向银行借贷。企业家向银行借钱,应该限于这个部分。如果银行借

    出纸币,不超过这个限度的价值,那发行出去的纸币额,亦决不会超过国内无纸币时流

    通所需的金银额,决不致数量过剩,决不致有一部分为国内流通界所不能容纳。

    假设银行给商人贴现的乃是由真实债权人向真实债务人开发,而到期时后者会立即

    兑付的汇票,那末,银行垫付的,就只是这部分的价值,即商人否则得以现钱形式保留

    着以备不时之需的这部分价值。这种汇票,一经到期就会兑付,所以,银行垫付出去的

    价值及其利息也一定可以取回。要是银行只和这类顾客来往,银行的金柜,就象一个水

    池,虽有水不断流出,也有水不断流入,出入数量相等,团此,积水常常一样充满,或

    几乎一样充满,无需时刻留神。这种银行的金柜的补充,并不需要多少费用,甚至完全

    不需要费用。

    一个营业不曾过度的商人,即使在没有期票要求银行贴现的场合,也常有现金的要

    求。如果银行方面除给他的汇票贴现外,还允许按简单的条件,用现金结算法,在他需

    要金钱的时候,货以货币,而在他存货续有售出的时候,陆续零星偿还,那对商人就极

    其便利,他就无需常常储备专款以应不时之急。而确有需要时,他就可凭现金结算法来

    应付。不过,银行对待这种顾客应该十分注意,看它在一个短时期中(比方说四个月,

    五个月,六个月,或者八个月),从他们那里通常收回来的总额,是否等于通常贷给他

    们的总额。如果在这短时期内,收入大都能够等于贷出,就可放心大胆继续和这种顾客

    来往。象这样的来往,金柜的流出固然很大,流入也很大;所以,无需任何进一步的注

    意,金柜可始终一样充满,或几乎一样充满,补充这样的金柜,用不着多大的费用。反

    之,如果顾客偿还的数额,常常不及贷出的数额,那就不能继续放胆和他来往,至少不

    能继续按照这种方式和他来往。在这场合,金柜的出流,必远大于入流。除非不断作重

    大努力,付巨额费用补充金柜,否则金柜就很容易趋于枯竭。

    因此,苏格兰各银行,在一个长时期内非常谨慎地耍求一切顾客经常定期地归还贷

    款。如果他不能照办,那无论他有怎样大的财产和信用,也不要想向银行贷得一文。由

    于这样的谨慎,银行方面,除了几乎完全不必特别破费来补充金柜而外还得到其他两种

    很大的利益。

    第一,由于这样的谨慎,银行方面,除自己帐簿外,不必另去搜集别种证据,即能

    相当准确地判断债务人的盛衰情况。债务人偿债情况是否正常,大都取决于其业务的盛

    衰。私人放债,债户少的数家,多的也不过数十家,所以,要察知债务人的行为和经济

    情况,委托一个经理人就行了,甚至经理人亦不必要。但银行放债动辄数百家,而且还

    有许多别种事情要不断留心注意,所以,除自己帐簿所提供的资料外,它还需要有关于

    大部分债务人情况和行为的其他经常性报道。苏格兰各银行,所以耍求债务人必须常常

    偿款,也许因为看到了这一点。

    第二,由于这样的谨慎,银行方面就不致于发行过剩的、为社会所不能容纳的纸币。

    在相当期间内,顾客偿入的数额,若大都等于贷出的数额,那就可证明银行贷给他的纸

    币额,并没有超过他在无银行贷借的场合为应付不时之需所必须保留的金银量,从而可

    以证明银行发出去的纸币额,也未曾超过国内在无纸币的场合所应流通的金银量。偿入

    的频繁,偿人时期的有定,偿入款项的数额,在足以表明银行方面贷出去的数额,并没

    有超过顾客在无借贷时所必须以现金形式保留以应不时之需的那一部分资本,也就是说,

    并没有超过顾客在无借贷时所必须以现金形式保留,使得他的其余资本可继续不断使用

    的那一部分资本。在这场合,只有这一部分顾客的资本,在相当期间内,继续不断以铸

    币或纸币这两种货币形态时而收进、时而付出。银行借贷,如果超过这一部分,那在相

    当期间内,顾客偿入的数额,一定不能等于贷出的数额。就银行的金柜说,这种来往的

    入流,定然抵不过这种来往的出流。纸币的发行,因为超过了在无纸币发行时顾客所须

    保有以应急需的金银量,就也马上超过了在无纸币发行时国内流通界所会有的金银量,

    因而马上就会超过了在无纸币发行时国内流通界所容易容纳的数量。这种过剩的纸币,

    马上会回银行来兑换现金。这第二种利益,与第一种利益比较,是同样实在的。但对于

    这种利益,苏格兰各银行,似乎没有了解得那么清楚。

    银行既以贴现汇票法,又以现金结算法,使国内有信用的商人,无需储有滞财,以

    应不时的急需,那就算尽了全力了,国内商人就不可再有所望于银行了。为银行本身的

    利益与安全计,它也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不能再作什么了。为银行本身利益计,商人的

    流动资本,不能全部贷自银行,大部分也不行。因为商人的流动资本,虽继续以货币的

    形式,时出时入,但全部收入的时候,距离全部付出的时候太远了,要在短期间内适合

    于银行的利益,使偿入的数额,等于贷出的数额,那是办不到的。至于固定资本,就更

    不应该大部分贷自银行了。比方说,制铁家建立铁厂、铁炉、工场、仓库、工人住宅等

    等的资本吧,又比方说开矿家开坑掘井、排除积水、建筑道路车轨的资本吧,土地改良

    家开垦荒地、排积水、筑围墙、建农舍、厩舍、谷仓等必要建筑物的资本吧,那都不宜

    大部分贷自银行。固定资本的收回,比流动资本的收回缓慢得多。固定资本一经投下,

    即使投下的方法非常适当,亦要经过许多年数才能收回。这样长的期间,当然不利于银

    行。固然,企业家可很适当地使用借入的资本进行他的大部分计划,但要使债权人不吃

    亏,债务人应持有充分资本,足够保证(如果我可以这样说)债权人资本的安全,足够

    使债务人的营业计划纵使失败,亦不致使债权人蒙受损失,这样对债权人才算公道。然

    而,即使如此,非数年不能偿清的借款,仍以不向银行贷借为上策。那最好提出抵押品,

    向那些专赖利息为生的私人贷借;因为他们不想投资营业,但愿把钱供给有信用的人,

    数年不还,亦未尝不可的。不取抵押品,无需印花费、律师费,就以货币贷人,而偿还

    条件又象苏格兰银行所肯接受的那么简单的银行,对于这样的商人企业家来说,当然可

    说是最方便的债权人。不过,象这样的商人,对于这样的银行来说,却就是最不方便的

    债务人。

    二十五年来,苏格兰各银行所发行的纸币,至少也十足地等于国内流通界所易容纳

    的数额了。对于苏格兰各种事业,银行的帮助已经是尽了全力了,为银行本身利益计,

    它们只能办到这样。而且事实上,它们的营业,已有些微过度的地方。因为这种过度,

    银行方面已经吃亏了,至少,利润是减少了。在这一种营业上,经营规模只要略为过度,

    便不免有此结果。不幸,逐利常情,得陇望蜀,商人们、企业家们还以为未足,他们以

    为银行信用事业,可任意推广,推广银行信用事业,除了添少数纸张费以外,用不着增

    添什么费用。他们埋怨银行理事先生们眼光狭小、态度畏葸。他们说,银行信用事业还

    浚扩充到和国内各种事业的扩充相称的程度。他们所谓事业推广,很明白,是指把事业

    推广到超过他们自己的资本或能够凭借抵押品向私人借得的资本所能经营的范围。他们

    以为,他们短少的资本,银行有设法供给的义务。他们觉得,他们所希望得到的全部资

    本,银行是义当供给的。但银行方面的意见不同。于是,在银行拒绝推广信用的时候,

    有些企业家想出了一个法门。这个法门,在一段时期中,显得对他们很适用,虽所费大

    得多,但其有效性,却和极度推广银行信用事业无异。这法门就是大家知道的循环划汇。

    不幸的商人,在濒于破产地位的肘候,往往利用这个办法。由这办法取得资金,在英格

    兰是行之已久了。据说,上次战争期间,因营业利润极大,商人们往往不度量自己的资

    本,把事业过分推广起来,于是,这种循环划汇的办法,大为流行。后来,这办法又由

    英格兰传入苏格兰。在苏格兰,商业是有限多了,资本亦有限多了,所以这种办法,传

    入苏格兰后,比较起来,愈见流行。

    这种循环划汇办法,在一般实业家心里,当然都很明白,似乎没有说明的必要。但

    本书读者,未必都是实业家,而且,这种办法对于银行的影响,即使一般实业家,也似

    乎不大了解,所以,我将设法来作尽可能明了的说明。

    当欧洲野蛮法律还没有强迫商人履行契约的时候,商人间形成一种习惯,即赋给汇

    票以非常的权利,使得以汇票(尤其是定期很短不过两三月的汇票)进行借款,比以任

    何他种证据都容易成功。汇票到期,承兑人若不能立即照付,他马上就算破产。于是持

    票人可作成拒付证书,持向出票人索款。如果出票人也不能立即照付,亦就算破产。又

    如果汇票在未到期以前,辗转流通,或以购货,或以借款,迭经数人之手,这些人各在

    票背签署名号,作为签保,这些人就也对这汇票负完全责任,如果汇票到了自己面前,

    自己不能立时照付,也马上被宣告破产。这种惯例,晚近二百年来,已为欧洲各国法律

    所采纳。出票人,承兑人,背书人,即使信用有疑问,但因汇票期限如此短促,多少对

    持票人是一种保障;虽然他们都有破产的危险,但不见得在这短促期间内,他们都会破

    产。房子已经倾斜了,不能持久了,今晚就会倒塌吗,不见得吧,我姑且冒险住一晚—

    一这是倦行者的心事,正好比喻汇票持有人的心理。

    假设爱丁堡商人甲,向伦敦商人乙,开出汇票,限期两月,要乙付银若干。事实上,

    伦敦商人乙,并无所负于爱丁堡商人甲。他所以愿承兑甲的汇票,因为两方协商的条件,

    是在付款期限未到以前,乙亦可向甲出一张汇票,数额相等,外加利息佣钱,兑期亦为

    两月。所以,在两个月的限期未满以前,乙向甲出一张汇票,甲又在这汇票满期以前,

    再向乙出第二次汇票。在这第二次汇票未满期以前,乙再照样向甲出汇票,都以两个月

    为期。这样循环下去,可连续至于数月,甚而至于数年,不过,乙向甲开出的一切汇票,

    累积下来的利息佣钱,都要算在里面。利息例为每年百分之五,佣钱每次至少百分之零

    点五。如果每年来往六次,佣钱就要加六倍,所只靠这种办法筹款的甲,每年费用就至

    少也在百分之八以上。如果佣钱高涨,或如要对以前汇票的利息和佣钱付复利,那末,

    利上算利,费用就要更大。这就是所谓循环借款的办法。

    据说,国内大部分商业上的投资,普通利润是在百分之六至百分之十之间。用这样

    方法借得货币的营业,如果除了偿付借钱的巨大费用,还能提供很好的剩余利润,那非

    是一种非常幸运的投机不行。但是,近来有许多规模巨大的计划,在若干年中除靠这个

    方法从巨额费用借来的资金外别无其他资本。无疑的,这些计划家在他们的黄金梦中,

    看到了大利润的非常鲜明的幻象。但是,当他们醒了,或在他们营业结束时,或在他们

    无力再继续经营下去时,我相信,运气好得能够实现所作的梦的,没有几个。

    爱丁堡的甲向伦敦的乙开出的汇票,经常由甲于到期前两个月持向爱丁堡银行贴现。

    伦敦的乙随后向甲开出的汇票,也照样地经常由乙持向英格兰银行或伦敦的其他银行贴

    现。银行贴现这些循环汇票所付出的大都是钞票。在爱丁堡,是付苏格兰银行的钞票;

    在伦敦,是付英格兰银行的钞票。固然贴现的汇票,期到了都照兌,不过,为贴现第一

    张汇票而实际付出去了的价值,却永远没有实际归还贴现它的银行。因为,在第一张汇

    票将到期的时候,第二张汇票又开出了,数额还更大。没有这第二张汇票,第一张汇票

    根本就该有兑付的可能。所以,第一张汇票的兑付,全然是个名义。这种循环汇票的流

    转,使银行金柜在发生了出流之后,一直没有入流来补还这项出流。

    银行因贴现这些循环汇票而发的纸币,往往达到进行大规模农业、工业或商业计划

    所要使用的全部资金的数目,而不仅限于在没有纸币的情况下,企业家必须以现金形式

    保持在手中,以备不时之需的那部分资金的数目。所以,银行发出的这种纸币,大部分

    是社会所不能容纳的,是超过国内在无纸币的情况下流通界应有的金银价值的。过剩的

    部分,马上会回到银行,要求兑换金银。银行必须尽其所能,设法寻求这项金银。这是

    这些计划家施巧用计向银行弄去的资本,不但没有经过银行知道或得过银行慎重考虑后

    的同意,甚至,银行在若干时间中,可能毫不觉得曾贷给了他们这资本。

    设甲乙二人,狼狈相倚,互出循环期票,向同一银行贴现。银行方面,当然不久就

    能发觉他们的行径,就能明白看出,他们营业但自己并没有资本,他们的资本全然是它

    借给他们的。但是,假如他们不常在一家贴现,时而这家,时而那家,而且两人并不一

    直互向彼此开出汇票,而兜个大圈子,经过许多其他计划家,这些计划家以利益所在,

    互相帮忙,最后由其中之一,向他们开出汇票,那末,哪一张是真实汇票,哪一张是虚

    伪汇票,就不易辨认了。是有真实债务人和真实债权人的汇票呢,或是除了贴现汇票的

    银行别无真实债权人、除了猎取货币的计划家别无真实债务人的循环汇票呢,那就难于

    知道了。即使银行终而察觉了这点,但可能已经太晚,这样的汇票,已经贴现不少了。

    这时,拒绝他们,不再贴现,必然会使他们一齐破产,而他们破产,可能使银行随着破

    产。为顾念自身利益与安全计,在这危险境况中,银行方面也许只好再冒险继续贴现一

    些时候,企图慢慢把贷款收回,或者加重贴现条件,迫使他们逐渐转向别方面或者别个

    银行设法,从而使自己尽快从这个圈套中摆脱出来。然而就在英格兰银行,伦敦各家主

    要银行,以及比较慎重的苏格兰各银行,陷入过深,开始对贴现提出较苛的条件时,这

    班计划家不仅惊慌起来,而且愤怒起来。他们自己的苦恼无疑是直接起因于银行方面这

    种慎重的必要的准备措施,但他们竟把自己的苦恼说成是全国的苦恼。他们说,这种全

    国的苦恼,完全是由于银行方面识见卑陋,举措失当;他们想努力使国家臻于繁荣富裕

    的境地,而银行却吝于帮助。他们似乎认为银行按照他们所希望的借款期限和借款利息

    借给他们资金,乃是银行的义务。然而就事实说,要挽救银行自身的信用,耍挽救国家

    的信用,银行拒绝对借款已经过多的人继续按照这种方法贷给信用,是这时候唯一可实

    行的办法。

    在这喧扰和窘困之中,苏格兰如果开设了一家新银行,声言以救国难为职志。它立

    意很慷慨,但措施失当了,而且似乎不甚明了它所企图救济的困难,其性质是怎样,其

    原因是什么。这银行的贷借,无论就现金结算法说,或就贴现汇票说,都比其他银行宽

    大。就后者说,它几乎不问汇票是真实汇票还是循环汇票,一律予以贴现。这银行曾明

    白宣布宗旨说,只要有相当的保证,甚至需要非常长的时期才能偿还(象改良土地用的)

    的资本,也全部可以向银行借取。甚至说,促进这样的土地改良,是银行所以设立的一

    个爱国目标。由于对现金结算、期票贴现采取这样宽大的政策,银行必然发行大量钞票,

    其过剩的部分,既然不易为社会所容纳,当然随发随回来兑换金银。银行金柜,本来就

    不大充实。它从两次招股募到的资本虽号你十六万镑,但实收不过百分之八十,而且是

    分期缴纳。大部分股东,于第一次缴入股款后,即向银行用现金结算法贷借。银行理事

    先生们,以为股东借款,当受同样宽大的待遇,所以,有大部分股东缴了第一期股款以

    后,其余各期缴入的,几乎全是在现金结算法下借出的款项。这样,他们后来的交股,

    就不过是把先从银行某一金柜提去的款项,放入银行的另一金柜。所以,银行金柜,即

    使原本充满,共过度的发行,亦必使银行金柜很快耗竭,只好走上失败的途径,向伦敦

    银行开出汇票,期满时再开,加上利息佣钱的数目,从而兌付前一汇票,除这办法外,

    没有其他能及时补充金柜的耗竭。这银行的金柜,原来就不很充实,据说,营业不过数

    月,就不得不乞助于这个办法。幸而,各股东的田产,不在数百万镑以下,他们认购股

    分时,实际上即等于把这田产保证银行的一切借条,有如此充实的保证作为银行信用的

    后盾,所以,贷借政策虽如此宽大,银行营业,仍能赓续二年有余。到非停业不可时,

    发出的纸币额,已近二十万镑了。这种纸币,随发随回,因要支持这些纸币的流通,它

    屡向伦敦各银行开出汇票。累积下去,到了银行不得不倒闭的时候止,汇票价值,已在

    六十万镑以上。这样,在二年多的时间里,这银行借出去的,也达八十万镑以上,取息

    百分之五。对那二十万镑用纸币借出去的放款所收的百分之五的利息,也许可视为纯利,

    因为除了管理费外,没有其他扣除。但那六十多万镑向伦敦出汇票借来的,其利息佣钱

    等,却在百分之八以上。所以,两者对比,银行借出的金额,其中要吃亏百分之三以上

    的利息的,不止四分之三。

    这银行经营的结果,似正和它的创办人的本意相反。他们的目的,似乎在于对国内

    那些他们认为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企业,给予支持,同时把苏格兰各银行,尤其是在贴现

    方面被指摘为过于畏缩的设于爱丁堡的各家银行排挤掉,从而把整个银行营业集于一身。

    无疑的,这银行曾给各计划家以暂时的救济,使他们在无可如何的境地下,多拖延了两

    年左右。但事到尽头,仍不过使他们陷入债务愈深,因此到了失败的时候,他们的损失

    更重,他们债权人的损失也更重。所以,这些计划家所加于自己及国家的困难,这银行

    不但没有加以救济,事实上,反而使它加深了。为他们本身计,为他们债权人计,为国

    家计,他们大部分的营业,不如早两年停止的好。不过这银行所给予各计划家的暂时性

    的救济,结果成为对苏格兰其他银行永久性的救济。在苏格兰其他银行不肯贴现循环汇

    票的时候,这新银行对出循环汇票的人,却伸出双手欢迎。赖有它,其他各银行,很容

    易就脱离了厄境,不然它们就决无法摆脱这厄境,一定耍受巨大损失,甚或在一定程度

    上名誉还要遭受损失。所以这银行经营的结果,加剧了它所要减除的国家灾难,但却使

    它所要取而代之的各竞争银行免受大灾难。

    这银行初成立的时候,有些人认为,银行金柜虽易枯竭,但来贷借纸币的都提出了

    担保品,拿这种担保品作担保,取得钱来补充金柜,决不是难事。但我相信,不久,经

    验就告诉了他们,这个筹款方法,未免远水救不得近火。这样不充实而又易干竭的金柜,

    除了走上没落的途径,向伦敦各银行开出一次汇票,满期时再开出一次汇票,层迭下去,

    累积的利息佣钱愈来愈多外,简直没有第二个办法可用以补充。即使这种办法,足使它

    在需要款项的时候,能立刻借到,但结果不仅无利可图,且一定次次受损失,以致作为

    一个营利的公司,终必一败涂地,虽然灭亡的过程,没有象采取一再出要这种费用更大

    的筹款方法那么快。它仍不能从所发纸币的利息取得利润,因为纸币既是超过国内流通

    领域所能吸收和使用的,必然随发随回来换取金银,而为了兑换,银行方面须不断地借

    债,借债的全部用费以及探听谁有钱出借、和有钱的人磋商、写债卷、立契约等等所需

    费用,全须银行负担。出入对比,显然对银行有损而无益。用这方法补充金柜,好比叫

    人持水桶到远井汲水来补充只有出流而无入流的水池。耶是一定要失败的。

    这种办法,虽对这作为营利机构的银行,不但可适用,而且有利,但对于国家不仅

    无利且有大害。这办法,丝毫不能增加国内出贷的货币量,只能使全国的贷借事项都集

    中在这家银行身上,而使它成为全国总货借机关罢了。要借钱的,将不向有钱出借的私

    人贷借,而都来请求这个银行。私家贷借,一般不过数人或数十人,债务人的行为谨慎

    与否,诚实与否,都为债权人所熟习,尽有选择甄别的余地。和银行来往的,动辄数百

    家,其中大多数的情况,往往为理事先生所不深悉,选择甄别,当然无所措手,因之,

    比较起来,银行在贷出上,当然不如私家审慎。事实上,和这样一个银行来往的,本来

    大部分就是幻想的计划家,就是一再开出循环汇票的出票人。他们把资金投在奢侈浪费

    的事业上,这些事业,即使得到一切可能的帮助,亦必难底于成,即使能够成功,亦决

    不能偿还所费。它们也决不能拿出足够的基金,维持等于其所雇用的那么多的劳动。反

    之,私家贷借,就没有这种现象。诚实俭朴的私家的债务人,大概总是用借入的资本,

    经营与他们自己的资本额相称的事业。这些事业,也许没有那么宏大,那么惊人,但更

    稳当,更有利,定能偿还投下的资本并给与大的利润,定能提供一笔基金,足以雇用比

    它们原先雇用的多得多的劳动。所以,即使新银行的计划成功,结果也丝毫不能增加国

    内的资本,徒使大部分资本,不投在谨慎有利的事业上去,而改投到不谨慎的无利益的

    事业上去。

    有名的劳氏,只为苏格兰产业不振的原因,就是缺少货币来经营。他提议设立一个

    特别银行,使该银行所发纸币,等于全国土地的总价值。他觉得,这是救济货币缺少的

    好办法。在他最初提出这个计划的时候,苏格兰议会亦觉得不可采纳。后来奥林斯公爵

    摄法兰西政治,却就他的原议略加改正而采行了。可任意增加纸币数额的观念,即是所

    谓密西西比计划的实在根据。这个计划,就银行业说,就买卖股票生意说,其狂妄在世

    界上都是空前的。杜浮纳在其《对林托<关于商业与财政的政治观察>一书的评论》中,

    曾详细说明这个计划的内容,这里不赘述。这计划所根据的原理,在劳氏所著关于货币

    与贸易的一篇论文(那在他最初提出这个计划时,就在苏格兰发表了)中,亦有说明。

    在这篇论文以及其他根据同一原理的著作中所提出的那些宏伟而空幻的理论,至今犹在

    许多人脑中留有很深刻的印象。最近受人攻击认为营业毫无节制的苏格兰及其他各处银

    行,恐怕亦多少受了这个理论的影响。

    英格兰银行,在欧洲是最大的银行,它是1694年7月27日由国会议决以敕令设立的。

    当时它借给政府的数目,共计一百二十万镑,每年可向政府支取十万镑,其中,九万六

    千镑作为利息(年利百分之八),四千镑作为管理费。革命建立起来的新政府的信用一

    定还很差,否则不会有这样高的利息。

    1697年,银行资本增加了一百万零一千一百七十一镑十先令。因此,这时其总资本

    达二百二十万零一千一百七十一磅十先令。这次增资,据说旨在维持国家信用。1696年,

    国库库券要打四成、五成或六成折扣,银行纸币要打二成折扣。这时,正在大量改铸银

    币,银行认为宜暂时停止纸币兑现,而这必然会影响银行信用。

    按照安妮女王第七年第七号法令,银行以四十万镑贷给国库。加上原来借给政府的

    一百二十万镑,贷给政府的钱总计达到了一百六十万镑。因此,1708年,政府信用已等

    于私人,因为政府能以百分之六的利息率借到款项,而这正是当时市场上普通的利息率。

    按照同一法令,银行又购买了利息六厘的财政部证券一百七十七万五千零二十七镑十七

    先令十便士半。银行资本准再增加一倍。所以,在1708年,银行资本就等于四百四十万

    零二千三百四十三镑,贷给政府的总额就等于三百三十七万五千零二十七镑十七先令十

    便士半。

    1709年,英格兰银行按照百分之十五的比例催收股款,收得了六十五万六千二百零

    四镑一先令九便士。1710年,又按照百分之十的比例催收股款,收得了五十万零一千四

    百四十八镑十二先令十一便士。两次催收的结果,银行资本达到五百五十五万九千九百

    九十五镑十四先令八便士。

    按乔治一世第三年第八号法合,英格兰银行又吃进财政部证券二百万镑,因此,就

    这时计算,银行贷给政府的金额,已有五百三十七万五千零二十七镑十七先令十便士。

    接乔治一世第八年第二十一号法分,银行购买南海公司股票四百万镑。因要购买这项股

    票,银行不得不再增募资本三百四十万镑。这时总算下来,银行贷给政府的金额为九百

    三十七万五千零二十七镑十七先令十便士半。但其资本总额却不过八百九十五万九千九

    百九十五镑十四先令八便士。两方对比,银行贷给政府的有息贷款,已多于其母本,或

    者说,已多于其要对股东分派红利的资金了。换言之,银行已开始有不分红利的资本,

    而这种资本已多于分红的资本了。这情况一直继续至现今。1746年,银行陆续贷给政府

    一千一百六十八万六千八百镑,银行陆续募集的分红利资本亦达一千零七十八万镑。自

    此到今日,这两数目都没有改变。遵照乔治三世第四年第二十五号法合,为了延续银行

    营业执照,银行同意缴给政府十一万镑,不取息,亦不要偿还,所以,这不曾增加银行

    贷出额,亦不曾增加银行资本额。

    银行红利,时有高低,视各时期银行对政府贷款的利息的高低以及其他情况为转移。

    这贷款利息率已由百分之八逐渐减至百分之三。过去几年间,银行红利常为百分之五点

    五。

    英政府稳定,英格兰银行亦随之稳定。贷给政府的金额不损失,银行债权人亦不致

    有所损失。英格兰不能有第二个银行由国会议决设立,或有六人以上的股东。所以英格

    兰银行已非普通银行可比,它是一个国家大机关了。每年公债利息的大部分,是由它收

    付,财政部证券,是由它流通。土地税、麦芽税的征收额,往往是由它垫付。这些税的

    税款,纳税人往往逾期好几年不到国库缴纳。在这情况下,即使主事者明察,但由于对

    国家的职责,亦不免发行逾量的纸币。它也贴现商人汇票。有时,不仅英格兰,就连汉

    堡、荷兰的巨商,亦求它贷借。据说,1763年,有一次,英格兰银行在一星期内贷出了

    将近一百六十万镑,大部分还是金块。额数是否如此巨大,期间是否如此短促,我不敢

    妄断。但英格兰银行,却真有时迫不得已,竟以六便士的银币来应付各种支出。

    慎重的银行活动,可增进一国产业。但增进产业的方法,不在于增加一国资本,而

    在于使本无所用的资本大部分有用,本不生利的资本大部分生利。商人不得不储存只应

    急需的滞财,全然是死的资财,无所利于商人自己,亦无所利于他的国家。慎重的银行

    活动,可使这种死资财变成活资财,换言之,变成工作所需的材料、工具和食品,既有

    利于己,又有利于国。在国内流通即国内土地和劳动的生产物所赖以年年流通年年分配

    给真正沼费者的金银币,象在商人手上的现钱一样,也是死的资财。这种死资财,在一

    国资本中,虽是极有价值的一部分,但不能为国家生产任何物品。慎重的银行活动,以

    纸币代替大部分的这项金银,使国家能把大部分这项死资财,变做活动的资财,变做有

    利于国的资财。流通国内的金币银币,可与通衢大道相比。通衢大道,能使稻麦流转运

    到国内各市场,但它本身却不产稻麦。慎重的银行活动,以纸币代金银,比喻得过火一

    点,简直有些象驾空为轨,使昔日的大多数通衢大道,化为良好的牧场和稻田,从而,

    大大增加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有了这种设施,国内工商业,

    固然略有增进,但用比喻来说,和足踏金银铺成的实地相比,这样由纸币的飞翼飘然吊

    在半空,是危险得多的。管理纸币,若不甚熟练,不用说了,即使熟练慎重,恐仍会发

    生无法制止的灾祸。

    比方说,战争失败,敌军占领首都,维持纸币信用的库藏,亦陷敌手。在这种情况

    下,国内流通全靠纸币进行的国家,比起大部分靠金银来流通的国家,当然要困难得多。

    平常的通商手段既全无价值,除了物物交换,除了赊欠,就不能有所交换。一切赋税,

    既常以纸币缴纳,君主也就无法支付军饷,充实武库。在这种情况下,全用纸币的国家

    比之大部分用金银的国家更难恢复原状。因此,一国君主,要把他的领土随时都保持在

    易于防守的状态,就不仅要防止那种能使发行纸币银行破产的纸币发行过剩现象,还要

    设法使银行所发纸币不在国内流通界占较大的部分。

    国内货物的流通,可分作二途:(一)商人彼此间的流通;(二)商人与消费者间

    的流通。同一货币,无论其为一张纸币或一枚现金,可能有时用于前一种流通,有时用

    于后一种流通,但由于这两种流通,是同时不断进行的,所以,各需一定数量的货币来

    经营。商人彼此间流通的货物的价值,决不能超过商人和消费者间流通的货物的价值。

    商人所买的一切,终须卖归消费者。商人彼此间的交易,往往是批发,所以每次总须有

    大量货币。商人和消费者间的交易,往往是零售,所以每次有小量货币(如一先令或甚

    至半便士)就够了。但小量货币流通得比大量货币快得多。一先令比一几尼流转得快,

    半便士又比一先令流转得快。因此,以年计算,全部消费者所购买的价值,虽至少应等

    于全部商人所购买的价值,但消费者每年购买所需的货币量,却比较小得多。由于流通

    速度较快,同一枚货币,作为消费者购买手段的次数,比作为商人购买手段的次数多得

    多。

    纸币可加统制,或使其单在商人之间流通,或推广其流通范围,使商人与消费者间

    的交易,亦有大部分使用纸币。如果钞票面额,没有在十镑以下的,象在伦敦情况那样,

    那末,纸币的流通,势必只限于商人彼此之间。消费者得到一张十镑的钞票,在第一次

    买东西的时候就须兑换这张钞票,那怕所购仅值五先令。所以在消费者把这张钞票用去

    四十分之一以前,钞票早已回到商人手上去了。苏格兰各银行所发的钞票,却有小至二

    十先令的,在这情况下,纸币的流通范围就自然推广,使商人与消费者间的交易,亦有

    大部分使用纸币。在国会议决禁止通用十先令和五先令的钞票以前,消费者购物,便常

    使用小额纸币。北美洲那里发出的纸币,竟有小至一先令的,结果,消费者购物,几乎

    都用钞票。至于约克州,有些纸币,仅值六便士,结果如何,更不用说了。

    发行这样的小额纸币,如果得到准许而且普遍实施,即无异奖励许多普通人去开银

    行,并使他们有力量成为银行家。普通人所发出的五镑甚至一镑的期票,大家会拒绝不

    用;但他发出的六便士期票,大家却不会拒绝。这些乞丐般的银行家,当然很容易破产,

    结果,对于接受他们钞票的穷人,可能引起很大的困难,甚至极大的灾难。

    把全国各地银行钞票的最低面额,限为五镑,也许是较好的办法。这样,各地银行

    所发的钞票,大抵就会只在商人彼此间流通,象在伦敦一样。在伦敦,发行的钞票的面

    值不得少干十镑。五镑所能购得的货物,虽仅等于十镑之半,但在英国其他各地,人们

    对五镑,正象豪华伦敦人对十镑那样重视,而且一次花掉五镑,也象伦敦人一次花掉十

    镑那样稀罕。

    如果纸币象在伦敦那样,主要在商人间流通,市面上的金银便不至匾乏。如果象在

    苏格兰尤其是象在北美洲那样,纸币的流通,推广到商人与消费者间交易的大部分,市

    面上的金银就会全被驱逐,国内商业会至用纸币进行。苏格兰禁发十先令、五先令的钞

    票,曾稍稍减轻市面上金银缺乏的困难;若再禁发二十先令的钞票,当有更大的功效。

    听说,美洲自从禁发若干种纸币以来,金银已更丰饶了。在纸币未曾发行以前,听说美

    洲的金银还更丰饶。

    虽然纸币应当主要限于商人之间的流通,但银行在这场合,仍能帮助国内工商业,

    几乎象在纸币差不多占全部通货的场合一样。因为商人为应付不时急需而须储存的滞财,

    本来就只在商人之间流通的。在商人与消费者的交易上,商人没有储存滞财的必要。在

    这种交易上,商人只有钱进,没有钱出。所以,虽然银行钞票的发行,只限于如此数额,

    使得只在商人之间流通,但银行通过贴现真实汇票及现金结算办法,依然能够使大部分

    商人不必储有那么多的现金,专门用来对付不时的需要。银行依然能够对各种商人提供

    它们所能提供的最大贡献。

    也许有人说,银行钞票无论数额大小,只要私人愿受,就应在许可之列。政府禁止

    其领受,取缔其发行,实在是侵犯天然的自由,不是法律应有的。因为法律不应妨害天

    然的自由,而应予以扶持。从某观点说,这限制诚然是侵犯天然的自由。但会危害全社

    会安全的少数人的天然自由,却要受而且应受一切政府的法律制裁,无论政府是最民主

    的政府或是最专制的政府,法律强迫人民建筑隔墙,以预防火灾蔓延,其侵犯天然的自

    由,无异于我们这里主张以法律限制银行活动。

    由银行钞票构成的纸币,若由信用确实的人发行,无条件的,只要拿来,随时都能

    兑现,那就无论从哪方面说,它的价值,都等于金币银币,因为它随时可以换得金银。

    任何货物,用这种纸币买卖,其价格一定象用金银买卖,一样便宜,不会稍贵。

    有人说,纸币增加,由于增加通货总量,从而减低全部通货价值,所以,必会提高

    商品的货币价格。这话,不见得可靠,因为有多少纸币加进来,就有多少金银会改作他

    用,所以,通货的总量,不一定会增加。一世纪来,苏格兰粮食价格,以1759年为最廉。

    但那时因有十先令、五先令银行钞票的发行,纸币之多,实非今日可比。再者,现在苏

    格兰银行业的增加,总算可以了,但现在苏格兰粮食价格和英格兰粮食价格的比例,却

    和先前没有两样。英格兰的纸币,可算多了,法兰西的纸币,可算少了,但两国谷物价

    格的贵贱,却多是相等。

    在休谟发表《政治论文集》的1751年和1752年间,以及在苏格兰增发纸币之后,粮

    食价格极明显地涨了起来,但其原因,与其说是纸币增加,无宁说是天时不正。

    如果构成纸币的钞券,是否能够立即兑现,还须取决于发行人的有无诚意,或取决

    于持券人未必都有能力履行的一种条件,或者要在若干年后才能兑现,而且目前不计利

    息,那情形就不同了。这样的纸币,当然要按照立即兑现的困难或不可靠性的大小,或

    者按照兑现期间的远近,而多少跌在金银价值之下。

    数年前,苏格兰各银行,常在所发钞票上加印选择权条款。依此条款,凡持票求兑

    者,或见票即兑,或见票六月后兑现,但添付六个月的法定利息,可由银行理事决择。

    有些银行的理事先生,有时利用这个条款,有时威胁持大批钞票求兑者,要他们满足于

    一部分的兑现,否则就要利用这条款。那时候,苏格兰的通货,几乎大部分是这些银行

    的钞券。能否兑现,既大是疑问,其价值当然会低落在金银之下。在这弊病未经消除的

    期间(尤其是1762年、1763年和1764年),卡莱尔对伦敦实行平价汇兑,达弗里斯距卡

    莱尔不及三十英里,但对伦敦的汇兑,却往往贴水百分之四。很明显,这是因为卡莱尔

    以金银兑付汇票,达弗里斯则以苏格兰银行钞票兑付汇票。这钞票要兑换现金,既然不

    一定有把握,所只和铸币比较,价值就跌了百分之四。后来,国会禁止发行五先令、十

    先令钞票的命令,又规定钞票不得附加选择权条款,英格兰对苏格兰的汇兑才恢复自然

    汇率,即顺应于贸易情况和汇兑情况的汇率。

    约克郡纸币,竟有小至六便士的,但持票人按规定要存票至一几尼才可要求兑现。

    这个条件,在持票人方面,往往难于办到。故其价值亦低在金银价值之下。后来,国会

    议决,废止这种规定,认为它不合法,并且象苏格兰一样,禁止发行二十先令以下的钞

    券。

    北美洲纸币,非由银行发行,亦不能随时兑现。它是由政府发行的,非经数年,不

    能兑现。殖民地政府虽不付持票人以任何利息,但曾宣告纸币为法币,须按额面价值接

    受支付债务。但是,即使殖民地政府非常稳固,在一般利息是六厘的地方,十五年后才

    能支付的一百镑钞票,其价值和四十镑现金差不了多少。所以,强迫债权人接受一百镑

    纸币作为清偿以现金借给的一百镑债务,未免太不公平,任何以自由相标榜的政府大概

    都未曾试行过。这显然象诚实坦率的道格拉斯博士所说,是不诚实的债务人欺骗债权人

    的一种勾当。1772年,本雪文尼亚政府,第一次发行纸币,佯言纸币价值与金银等,严

    禁人们以纸币卖货时索取比以金银卖货较高的售价。这个法令,言专横,则与其本意所

    要支持的法令无异;言无效,则有过于其本意所要支持的法令。法律可以使一先令在法

    律上等于一几尼,因为它可以指导法庭解除这样拿出一先令的债务人的义务。但是,售

    货与否,卖者各有自由。强卖者视一先令为一几尼,却是法律所办不到的。所以,有的

    时候英国对这一些殖民地的汇兑,一百镑可以等于一百三十镑,而对另一些殖民地,一

    百镑却简直可以等于一千一百镑,虽有这样的法令,亦无可奈何。试一研究其中原因,

    就知道价值悬殊,乃是因为各殖民地发出去的纸币额,极不相等。而且,纸币兑现期限,

    长短不一,兑现可能性,亦大小不同。

    这样看来,国会议决殖民地以后发行的纸币,都不得定为法币,是最适当不过的。

    为什么各殖民地都不赞成这个议决案呢?

    与我国共他殖民地比较,本雪文尼亚对发行纸币往往比较持重。那里的纸币,据说,

    从来没有低落到未发纸币以前的金银价值以下。但在纸币第一次发行以前,本雪文尼亚

    已提高殖民地铸币的单位名称,且由议会议决,英国五先令的铸币,在殖民地境内流通,

    可以当作六先令三便士,后来又提高至六先令八便士。所以,殖民地货币一镑,即使在

    通货是金银币的时候,和英币一镑比较,价值已低百分之三十以上,在通货是纸币时,

    其价值低于英币一镑的价值,很少大大超过百分之三十。主其事者,以为这样提高铸币

    单位名称,使等量金银,在殖民地比在母国当作更大的数目使用,即可防止金银输出,

    却不知道殖民地铸币的单位名称提高后,由母国运来的货物的价格,亦必按比例提高,

    金银输出,还是一样迅速。

    殖民地纸币,既许人民按其面额用以完纳本州各种赋稅,不折不扣。所以,即使纸

    币真的或被认为要在很久以后才兑现,其价值亦定可多少增加一些。不过这种增加价值,

    要看本州发行的纸币额怎样超过本州缴纳赋税所能使用的纸币额,而有多少不等。据我

    们考察所得,各州纸币额,都大大超过本州缴纳赋税所能使用的纸币额。

    一国君主,如果规定赋税中有一定部分必须用纸币缴纳,那末,即使纸币什么时候

    兑现,全视国王的意志,亦定能多少提高纸币的价格。发行纸币的银行,若测度纳税所

    需,使所发纸币额,常常不够应付纳税人的需求,那纸币价值,即将高于它的面值,或

    者说,纸币在市场上所能买得的金银币,会多过它票面所标志的数量。但有些人就根据

    这点,来说明所谓阿姆斯特丹银行纸币的升水,即说明它的价值何以高于通用货币,虽

    然据他们说,这种纸币不能凭所有者的意志随便拿出行外去。他们说,大部分外国汇票,

    须以银行纸币兑付,换言之,须在银行帐簿上转帐;该银行理事先生,故意使银行纸币

    额,常常不够应付这用途的需要。他们说,这就是阿姆斯特丹银行纸币常比金银币价值

    高百分之四甚至百分之五的理由。但我们将在后面看到,这种说明是很不确实的。

    纸币价值,虽可落在金银铸币价值之下,但金银价值,不会因纸币价值下落而下落。

    金银所能换得的他种货物的量,不会因此减少。金银价值对其他货物价值的比例,无论

    在什么场合,都不取决于国内通用纸币的性质与数量,而取决于当时以金银供给商业世

    界大市场的金银矿藏的丰瘠,换言之,取决于一定数量金银上市所需要的劳动量对一定

    数量他种货物上市所需要的劳动量的比例。

    银行发行钞票,若有限制而且可随时兑现,即可不致妨碍社会安全,而银行的其他

    营业,亦就可任其自由。英格兰和苏格兰两地,近年来,银行林立,许多人引为隐忧。

    但其设立,不仅无害于社会;社会安全,反从而增进了。银行林立,竞争者多,为提防

    同业进行恶意的挤兑,各行的营业自必格外慎重,所发纸币,亦必对现金额数,保持适

    当的比例。这种竞争,可使各银行的纸币,限在较狭范围内流通;可使各银行在流通中

    的纸币,因而减少。全部纸币既分别在更多的区域流通,所以,一个银行的失败(这是

    必有的事),对于公众,影响必定较小。同时,这种自由竞争,又使银行对于顾客的营

    业条件,必须更为宽大,否则将为同业所排挤。总之,一种事业者对社会有益,就应当

    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亦就愈有利于社会。
国富论(第二篇) 第三章 论资本积累并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有一种劳动,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价值;另一种劳动,却不能够。前者因可生产

    价值,可称为生产性劳动,后者可称为非生产性劳动。制造业工人的劳动,通常会把维

    持自身生活所需的价值与提供雇主利润的价值,加在所加工的原材料的价值上。反之,

    家仆的劳动,却不能增加什么价值。制造业工人的工资,虽由雇主垫付,但事实上履主

    毫无所费。制造业工人把劳动投在物上,物的价值便增加。这样增加的价值,通常可以

    补还工资的价值,并提供利润。家仆的维持费,却是不能收回的。雇用许多工人,是致

    富的方法,维持许多家仆,是致贫的途径。但家仆的劳动,亦有它本身的价值,象工人

    的劳动一样,应得到报酬。不过,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可以固定并且实现在特殊商品或

    可卖商品上,可以经历一些时候,不会随生随灭。那似乎是把一部分劳动贮存起来,在

    必要时再提出来使用。那种物品,或者说那种物品的价格,日后在必要时还可用以雇用

    和原为生产这物品而投下的劳动量相等的劳动量。反之,家仆的劳动,却不固定亦不实

    现在特殊物品或可卖商品上。家仆的劳动,随生随灭,要把它的价值保存起来,供日后

    雇用等量劳动之用,是很困难的。

    有些社会上等阶级人士的劳动,和家仆的劳动一样,不生产价值,既不固定或实现

    在耐久物品或可卖商品上,亦不能保藏起来供日后雇用等量劳动之用。例如,君主以及

    他的官吏和海陆军,都是不生产的劳动者。他们是公仆,共生计由他人劳动年产物的一

    部分来维持。他们的职务,无论是怎样高贵,怎样有用,怎样必要,但终究是随生随灭,

    不能保留起来供日后取得同量职务之用。他们治理国事,捍卫国家,功劳当然不小,但

    今年的治绩,买不到明年的治绩;今年的安全,买不到明年的安全。在这一类中,当然

    包含着各种职业,有些是很尊贵很重要的,有些却可说是最不重要的。前者如牧师、律

    师、医师、文人;后者如演员、歌手、舞蹈家。在这一类劳动中,即使是最低级的,亦

    有若干价值,支配这种劳动价值的原则,就是支配所有其他劳动价值的原则。但这一类

    劳动中,就连最尊贵的,亦不能生产什么东西供日后购买等量劳动之用。象演员的对白,

    雄辩家的演说,音乐家的歌唱,他们这一般人的工作,都是随生随灭的。

    生产性劳动者、非生产性劳动者以及不劳动者,同样仰食于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

    这生产物的数量无论怎么大,决不是无穷的,而是有限的。因此,用以维持非生产性人

    手的部分愈大,用以维持生产性人手的部分必愈小,从而次年生产物亦必愈少。反之,

    用以维持非生产性人手的部分愈小,用以维持生产性人手的部分必愈大,从而次年生产

    物亦必愈多。除了土地上天然生产的物品,一切年产物都是生产性劳动的结果。

    固然,无论在哪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都是用来供给国内居民消费,给国内

    居民提供收入,但无论出自土地或出自生产性劳动者之手,它们都是一出来就自然分成

    两个部分。一部分(往往是最大的一部分)是用来补偿资本,补充从资本取出来的食料、

    材料和制成品;另一部分,则或以利润形式作为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或以地租形式作为

    地主的收入。就土地生产物说,一部分是用来补偿农场主的资本,另一部分用来支付利

    润作为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或支付地租作为地主的收入。就大工厂的生产物说,一部分

    (往往是最大的一部分)是用以补偿厂商的资本,另一部分则支付利润,作为资本所有

    者的收入。

    用来补偿资本的那一部分年产物,从来没有立即用以维持非生产性劳动者,而是用

    以维持生产性劳动者。至于一开始即指定作为利润或地租收入的部分,则可能用来维持

    生产性劳动者,也可能用来维持非生产性劳动者。

    把资财一部分当作资本而投下的人,莫不希望收回资本并兼取利润。因此,他只用

    以雇用生产性劳动者。这项资财,首先对其所有者提供资本的作用,以后又构成生产性

    劳动者的收入。至于他用来维持非生产性劳动者的那一部分资财,从这样使用的时候起,

    即由他的资本中撤出来,放在他留供直接消费的资财中。

    非生产性劳动者和不劳动者,都须仰给于收入。这里所谓收入,可分为两项:一,

    在年产物中有一部分,一开始即指定作为某些人的地租收入或利润收入;二,在年产物

    中又有一部分,原是用来补偿资本和雇用生产性劳动者的,但在归到获得它的人们手中

    后,除维持他们衣食外,他们往往不分差别地用来维持生产性劳动者和非生产性劳动者。

    例如,不仅是大地主和富商,就连普通工人,在工资丰厚的场合,也常雇用个把家仆,

    看回木偶戏。这样,他就拿一部分收入来维持非生产性劳动者了。并且,他也许要纳一

    些税。这时,他所维持的那些人,虽然尊贵得多,但同样是不生产的。不过按照常情,

    原想用来补偿资本的那部分年产物,在还未用以雇用本要雇用的足够的生产性劳动者,

    推动他们工作以前,决不至移用来维持非生产性劳动者。劳动者在未作工获得工资以前,

    要想用一部分工资来维持非生产性劳动者,是决不可能的。而且,那部分工资往往不多。

    这只是他节省下来的收入;就生产性劳动者的情况说,无论怎样,也节省不了许多,不

    过,他们总有一些。就赋税说,因为他们这一阶级的人数是很多很多的,所以,他们各

    各所纳虽很有限,但他们这一阶级所纳的,却很可观。地租和利润,无论在什么地方,

    都是非生产性劳动者生活所依赖的主要资源。这二种收入,最容易节省。它们的所有者

    可以用来雇用生产者,亦同样可以用来雇用不生产者。但是,大体上,他们似乎特别喜

    欢用在后一方面。大领主的费用,通常用于供养游惰人们的多,用于供养勤劳人民的少。

    富商的资本虽只用来雇用勤劳人民,但象大领主一样,他的收入也大都用来豢养不生产

    的人们。

    我们说过,由土地、由生产性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年产物,一生产出来,就有一部分

    被指定作为补偿资本的基金,还有一部分作为地租或利润的收入。我们现在又知道,随

    便在哪一国,生产者对不生产者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个部分的比例。而且,

    这比例,在贫国和富国又极不相同。

    今日欧洲各富国,往往从土地生产物的极大部分用来补偿独立富农的资本,其余则

    用以支付他的利润与地主的地租。但在昔日封建政府林立的时候,年产物的极小部分已

    经足够补偿耕作的资本。因为那时候耕作所需的资本,不过是几头老牛老马,而它们的

    食物就是荒地上的天然产物,因此,也可把它们看作天然产物的一部分。这些牲畜,一

    般也是属于地主的,而由地主借给土地耕作者。土地的其余产物,也归地主所有,或作

    为土地的地租,或作为无甚价值的资本的利润。耕者大都是他主的奴仆,他们的身家财

    产,都同样是地主的财产。那些不是奴仆的耕者,是可以随意退租的佃户。他们所缴纳

    的地租,常常名义上和免役租一样,但事实上依然等于全部土地生产物。而且,在和平

    的时候,地主可随时征用他们的劳役,在战争的时候,他们又须出去服兵役。他们虽然

    住得离地主的家远一些,但他们隶属于地主,无异于住在地主家里的家奴。他们的劳役

    既然都须听地主支配,土地生产物当然是全部属于地主。现在欧洲情况却大不同了。在

    全部土地生产物中,地租所占的比例很少超过三分之一,有时还不到四分之一。但以数

    量计,改良的土地的地租,却大都已三倍或四倍于往日;现今在年生产物中取出三分之

    一或四分之一,和往日年产物的全部比较,似乎就有三倍或四倍之多了。在农业日益进

    步的时代,就数量说,地租虽是日增,但对土地生产物的比例,却是日减。

    就欧洲各富国说,大资本现今都投在商业和制造业上。古代贸易很少,制造业简陋,

    所需资本极少。可是它们所提供利润一定很大。古时利息率很少在百分之十以下。这可

    证明他们的利润必定足够提供这么大的利息。现在,欧洲各进步国家的利息率,很少在

    百分之六以上;最进步国家的利息率,且有时低至百分之四、百分之三甚或百分之二。

    因为富国的资本比贫国多得多,所以富国居民由资本利润而得的收入也比贫国大得多。

    但就利润与资本的比例说,那就通常小得多。

    与贫国比较,富国用来补偿资本的那部分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当然要大得多。但

    不仅如此,与直接归作地租和利润的部分比较,它在年产物中所占比例也大得多。此外,

    与贫国比较,富国雇用生产性劳动的基金,当然要大得多。但也不仅如此。我们说过,

    一国的年产物,除了一部分定为雇用生产性劳动的基金外,其余是用来雇用生产性劳动,

    还是用来雇用非生产性劳动,并不一定,但通常是用在后一用途。与贫国比较,富国雇

    用生产性劳动的基金,在年产物中所占比例,也大得多。

    这两种基金的比例,在任何国家,都必然会决定一国人民的性格是勤劳还是游惰。

    和我们祖先比较,我们是更勤劳的,这是因为,和二三百年前比较,我们用来维持勤劳

    人民的基金,在比例上,比用来维待游惰人民的基金大得多。我们祖先,因为没受到勤

    劳的充分奖励,所以游惰了。俗话说:劳而无功,不如戏而无益。在下等居民大都仰给

    予资本的运用的工商业城市,这些居民大都是勤劳的、认真的、兴旺的。英国和荷兰的

    大城市,便是很好的例证。在主要依靠君主经常或临时驻节来维持的都市,人民的生计

    主要仰给于收入的花费,这些人民大都是游惰的、堕落的、贫穷的。罗马、凡尔赛、贡

    比涅、枫丹白露,是很好的例证。讲到法国,除了卢昂、波尔多两市,其他各议会城市

    的工商业毫不足道。一般下等人民,由于大都依靠法院人员只及前来打官司的人的费用

    来维持,所以,大都是游惰的、贫穷的。卢昂、波尔多两市,则因地势关系,商业颇为

    发达。卢昂必然是巴黎所需物品的集散地点,无论物品是由外国输入或由沿海各地运来。

    波尔多则为加龙流域所产葡萄酒的集散地点,这些地方产酒丰富,世界闻名,外国人都

    喜欢饮用,所以输出很多。这样好的地势,当然会吸引资本投到这方面来。因为这样,

    这两个城市的工业才骎骎日上。其他各议会城市的情形便不同了。人们投下资本,都只

    为维持本市的消费,换言之,投下的资本为数有限,决不能超过本市所能使用的限度。

    巴黎、马德里、维也纳的情形,也都是如此。在这三城市中,巴黎要算最勤劳的了,但

    巴黎就是巴黎本市制造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巴黎本城的消费,就是一切营业的主要对象。

    既为王公驻节之所、又为工商辐辏之地,既为本市消费而营业、又为外地及外国消费而

    营业的城市,在欧洲只有伦敦、里斯本和哥本哈根。这三个城市所处的地位都很有利,

    适合于作为大部分远方消费物品的集散地点。但在花费大收入的城市,除把资本用于供

    应本地的消费外,想有利地使用资本,就不象在下等人民生计专靠资本的运用来维持的

    工商大城市那么容易。靠花费收入来维持生活的大部分人们都游惰惯了,使得一些应该

    勤勉作事的人,亦不免与之同化。所以,在这地方使用资本自然比在其他地方不利。英

    格兰和苏格兰未合并前,爱丁堡的工商业很不发达。后来,苏格兰议会迁移了,王公贵

    族不一定要住在那里了,那里的工商业才慢慢振兴起来。但苏格兰的大理院、税务机关

    等,未曾迁移,所以仍有不少收入是在那里花费。因此,就工商业说,爱丁堡远不及格

    拉斯哥。格拉斯哥居民的生计,大都靠资本的运用。再者,我们有时看到,在制造业方

    面很有进展的大乡村的居民,往往由于公侯贵族卜居其间,而变得懒惰和贫困。

    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资本与收入的比例,似乎都支配勤劳与游惰的比例。资本

    占优势的地方,多勤劳;收入占优势的地方,多游惰。资本的增减,自然会增减真实劳

    动量,增减生产性劳动者的人数,因而,增减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交换价值,增

    减一国人民的真实财富与收入。

    资本增加,由于节俭;资本减少,由于奢侈与妄为。一个人节省了多少收入,就增

    加了多少资本。这个增多的资本,他可以亲自投下来雇用更多的生产性劳动者,亦可以

    有利息地借给别人,使其能雇用更多的生产性劳动者。个人的资本,既然只能由节省每

    年收入或每年利得而增加,由个人构成的社会的资本,亦只能由这个方法增加。

    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不是勤劳。诚然,未有节俭以前,须先有勤劳,节

    俭所积蓄的物,都是由勤劳得来。但是若只有勤劳,无节俭,有所得而无所贮,资本决

    不能加大。节俭可增加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基金,从而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人数。他们

    的劳动,既然可以增加工作对象的价值,所以,节俭又有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

    的交换价值的趋势。节俭可推动更大的劳动量;更大的劳动量可增加年产物的价值。

    每年节省的象每年花费的一样,经常被消费掉,而且,几乎是同时被消费掉。但消

    费的人不同。富人每年花费的收入部分,大都由游惰的客人和家用的婢仆消费掉,这些

    人消费完了就算了,不留下什么作为报酬。至于因要图利而直接转为资本的每年节省下

    来的部分,也同样并几乎同时被人消费掉,但消费的人是劳动者、制造者、技工。他们

    会再生产他们每年消费掉的价值,并提供利润。现在假定他的收入都是货币,如果他把

    它全部花掉,他用全部收入购得的食品、衣服和住所,就是分配给前一种人。如果节省

    的一部分,为图利而直接转作资本,亲自投用,或借给别人投用,那末,他由这节省部

    分购得的食品、衣料和住所,就将分配给后一种人。消费是一样的,但消费者不同。

    节俭的人,每年所省的收入,不但可在今年明年供养若干更多的生产性劳动者,而

    且,他好象工厂的创办人一样,设置了一种永久性基金,将来随便什么时候,都可维持

    同样多的生产性劳动者。这种基金,将如何分派,将用到什么地方,固然没有法律予以

    保障,没有信托契约或永远营业证书加以规定,但有一个强有力的原理保护其安全,那

    就是所有者个人的利害关系。如果把这基金的任何部分,用于维待非生产性劳动者,这

    样不按照原指定用途滥用该基金的人,非吃亏不可。

    奢侈者就是这样滥用资本:不量入为出,结果就蚕食了资本。正象把一种敬神之用

    的基金的收入移作渎神之用的人一样,他把父兄节省下来打算作点事业的钱,豢养着许

    多游手好闲的人。由于雇用生产性劳动的基金减少了,所雇用的能增加物品价值的劳动

    量亦减少了,因而,全国的土地和劳动的年生产物价值减少了,全国居民的真实财富和

    收入亦减少了。奢侈者夺勤劳者的面包来豢养游惰者。如果另一部分人的节俭,不足抵

    偿这一部分人的奢侈,奢侈者所为,不但会陷他自身于贫穷,而且将陷全国于匮乏。

    纵使奢侈者所费全系国产商品,不用一点外国货,结果亦将同样影响社会的生产基

    金。每年总有一定数量的食品和衣服,本来应该用来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被用来维持

    非生产性劳动者。因此,每年一国生产物的价值,总不免低于本来应有的价值。

    有人会说,这种花费,不是用来购买外国货,不曾引起金银往外输出,国内货币是

    不会减少的。但是,假若这一定量的食品和衣服,不被不生产者消费,而是分配给生产

    者,他们就不仅可再生产他们消费的全部价值,而且可提供利润了。这同量的货币将依

    然留在国内,却又再生产了一个等价值的消费物品,所以结果将有两个价值,不仅有一

    个价值。

    而且,年生产物价值日趋减落的国家,决不能保留这同量的货币。货币的唯一功用,

    是周转消费品。赖有货币,食品、材料与制成品才可实行卖买,而分配给正当的消费者。

    一国每年所能通用的货币量,取决于每年在国内流通的消费品的价值。每年在国内流通

    的消费品,不是本国土地和劳动的直接生产物,就是用本国生产物购买进来的物品。国

    内生产物的价值减少了,每年在国内流通的消费品的价值亦必减少,因而,国内每年所

    能通用的货币量,亦必减少。因生产物年年减少而被逐出国内流通领域以外的货币,决

    不能弃无所用。货币所有者由于利害关系,决不愿自己的货币放着不用。国内没有用途,

    他就会不顾法律,不顾禁止,送往外国,用来购买国内有用的各种消费物品。货币每年

    的输出,将在一定期间内继续着,使国内人民每年的消费额,超过他们本国年产物的价

    值。繁荣时代从积下来年产物所购买的金银,在这逆境中可支持他们一些时候。但在这

    场合,金银输出,不是民生凋敝的原因,而是民生凋敝的结果。实际说来,这种输出,

    甚至还可暂时减少民生凋敝的痛苦。

    反过来说,一国年产物的价值增加了,货币量亦必自然增加。每年在国内流通的消

    费品价值增加了,当然需要更多的货币量来流通。因此,有一部分增加的生产物,必定

    会四散出去,在有金银的地方,购买必要增加的金银。但在这场合,金银增加,只是社

    会繁荣的结果,而不是社会繁荣的原因。购买金银的条件,是到处一样的。从矿山掘出,

    再运到市上来,总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或资本。为这事业而劳动而投资的人,总需要农

    食住的供给与收入。这一定数量的供给和收入,就是购买金银的价格。在英格兰购买金

    银是这样,在秘鲁购买金银也是这样。需要金银的国家,只要出得起这个价格,用不着

    担心所需的金银会长久缺乏。而不需要的金银,亦不会长久留在国内。

    所以,无论我们根据明白合理的说法,说构成一国真实财富与收入的,是一国劳动

    和土地的年产物的价值,或是依随通俗的偏见,说构成一国真实财富与收入的,是国内

    流通的贵金属量——总之,无论就哪一个观点说,奢侈都是公众的敌人,节俭都是社会

    的恩人。

    再讲妄为。妄为的结果,和奢侈相同。农业上、矿业上、渔业上、商业上、工业上

    一切不谨慎的、无成功希望的计划,对于雇用生产性劳动的基金,都有使之减损的趋势。

    固然,投在这种计划上的资本,亦只由生产性劳动者消费,但由于使用不适当,所只,

    他们消费的价值,不能充分再生产出来,与使用适当的场合比较,总不免减少社会上的

    生产基金。

    幸而就大国的情形说,个人的奢侈妄为,不能有多大影响。另一部分人的俭朴慎重,

    总够补偿这一部分人的奢侈妄为而有余。

    讲到奢侈,一个人所以会浪费,当然因为他有现在享乐的欲望。这种欲望的热烈,

    有时简直难于抑制,但一般说来,那总是暂时的偶然的。再讲节俭,一个人所以会节俭,

    当然因为他有改良自身状况的愿望。这愿望,虽然是冷静的、沉着的,但我们从胎里出

    来一直到死,从没一刻放弃过这愿望。我们一生到死,对于自身地位,几乎没有一个人

    会有一刻觉得完全满意,不求进步,不想改良。但是怎样改良呢,一般人都觉得,增加

    财产是必要的手段,这手段最通俗,最明显。增加财产的最适当的方法,就是在常年的

    收入或特殊的收入中,节省一部分,贮蓄起来。所以,虽然每个人都不免有时有浪费的

    欲望,并且,有一种人,是无时不有这欲望,但一般平均说来,在我们人类生命的过程

    中,节俭的心理,不仅常占优势,而且大占优势。

    再讲妄为,无论那里,慎重和成功的事业总占极多数。不慎重、不成功的事业,总

    占极少数。我们虽然常常看见破产的失意者,但在无数的经营商业的人中,失败的总是

    全数中的极小部分。一千个中,只有一个吧。破产这种灾祸,对于一个清白的人,实在

    是极大的极难堪的灾祸。不留意避免它的人,实在不多。当然罗,不知道避免它的人,

    象不知道避绞台的人一样,也并非没有。

    地大物博的国家,固然不会因私人奢侈妄为而贫穷,但政府的奢侈妄为,却有时可

    把它弄得穷困。在许多国家中,公众的收入,全部或几乎全部都是用来维持不生产者。

    朝廷上的王公大臣、教会中的牧师神父,就是这一类人。又如海陆军,他们在平时既一

    无生产,在战时又不能有所获取,来补偿他们的维持费。甚至在战争继续进行的期间,

    也如此。这些人,因为他们一无生产,不得不仰给于别人劳动的产物。如果他们人数增

    加到不应有的数额,他们可能在某一年消费掉这么多的上述产物,以致反无足够余量来

    维持能在次年有所再生产的生产性劳动者。于是下一年的再生产,一定不及上一年。如

    果这种混乱情形继续下去,第三年的再生产,又一定不及第二年。那些只应拿人民的一

    部分剩余收入来维持的不生产者,他们可能消费了人民全收入的这样大的部分,使得这

    么多人民不得不侵蚀他们的资本,侵蚀维持生产性劳动的基金,以致不论个人多么节俭

    多么慎重,都不能补偿这样大的浪费。

    然而,就经验所得,在大多数场合,个人的节俭慎重,又似乎不仅可以补偿个人的

    奢侈妄为,而且可以补偿政府的浪费。每个人改善自身境况的一致的、经常的、不断的

    努力是社会财富、国民财富以及私人财富所赖以产生的重大因素。这不断的努力,常常

    强大得足以战胜政府的浪费,足以挽救行政的大错误,使事情日趋改良。譬如,人间虽

    有疾病,有庸医,但人身上总似有一种莫明其妙的力量,可以突破一切难关,恢复原来

    的健康。

    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价值,只有两个方法,一为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

    目,一为增进受雇劳动者的生产力。很明显,要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目,必先增加资

    本,增加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基金。要增加同数受雇劳动者的生产力,唯有增加那便利

    劳动、缩减劳动的机械和工具,或者把它们改良。不然,就是使工作的分配,更为适当。

    但无论怎样,都有增加资本的必要。要改良机器,少不了增加资本;要改良工作的分配,

    亦少不了增加资本。把工作分成许多部分,使每个工人一直专做一种工作,比由一个人

    兼任各种工作,定须增加不少资本。因此,我们如果比较同一国民的前代和后代,发觉

    那里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后代比前代多了,其土地耕作状况进步了,工业扩大了、

    繁盛了,商业推广了,我们就可断言,在这两个时代间,这国的资本,必定增加了不少。

    那里一部分人民的节俭慎重所增加于资本的数额,一定是多于另一部分人民的妄为和政

    府的浪费所侵蚀了的资本的数额。说到这里,我应该声明一句,只要国泰民安,即使政

    府不是节省慎重的,国家情况,也可有这种进步。不过,我们要正确判定这种进步,不

    应比较两个相离太近的时代。进步是如此逐渐的,时代太近了,不但看不出它的改良,

    有时,即使国家是一般地改良了,但我们往往因看到某种产业的凋零或某一地方的衰落,

    便怀疑它全国的财富与产业都在退步。

    和一百年前查理二世复辟时比较,现在英格兰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当然是多得多

    了。现在怀疑英国年产物增加的人,固然不多,但在这一百年时间内,几乎每隔五年,

    即有几本写得很好能使人动听的书或小册子,说英格兰的国富正在锐减,人口正在减少,

    并且说那里是农业退步,工业凋零,商业衰落。而且,这类书籍,不见得全是党派的宣

    传品,全是欺诈和见利忘义的产物。我晓得,它们里面有许多是极诚实、极聪明的作家

    所写的。这些人所叙述的,没有不是他们自己相信的。

    再者,和二百年前伊丽莎白即位时比较,查理二世复辟时代英格兰土地和劳动的年

    产物,必定多得多了。和三百年前约克与兰克斯特争胜时代末期比较,伊丽莎白时代英

    格兰的年产物,必又多得多了。再推上去,约克与兰克斯特时代,当然胜于诺尔曼征服

    的时代;诺尔曼征服的时代,当然又胜于撒克逊七人统治的时代。在撒克逊七人统治的

    时代,英国当然不能说是一个进步的国家,但与朱利阿•凯撒侵略时代(这时,英格兰

    居民的状况,和北美野蛮人相差不远)比较,又算大进步了。

    然而,在这各个时期中,私人有很多浪费,政府也有很多浪费,而且发生了许多次

    费用浩大的不必要的战争,原用来维持生产者的年产物,有许多移用来维持不生产者。

    有时,在讧江激烈的时候,浪费的浩大,资本的破坏,在任何人看来,都会感觉这不但

    会妨碍财富的自然蓄积(实际上确是如此),而且会使国家在这时期之末陷于更为贫困

    的地位。查理二世复辟以后,英国境况是最幸福最富裕的了,但那时又有多少紊乱与不

    幸事件发生呢?如果我们是生在那时,我们一定会耽心英格兰的前途,说它不仅要陷于

    贫困,怕还会全然破灭吧。你想想看,伦敦大火以后,继以大疫,又加英荷两次战后的

    革命骚扰,对爱尔兰战争,1688年、1702年、1742年和1756年四次对法耗费巨大的大战,

    再有1715年和1745年二次叛乱。不说别的,单就达四次英法大战的结果来说,英国欠下

    来的债务,就在一亿四千五百万镑以上,加上战争所引起的各种特殊支出,恐怕总共不

    下二亿镑吧。自革命以来,我国年产物,就常有这样大的部分,用来维持非常多的不生

    产者。假使当时没有战争,那末当时当作那样用费的资本,其中定有一大部分会改变用

    途来雇用生产性劳动者。生产性劳动者既能再生产他们消费的全价值,并提供利润,那

    末,我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价值每年的增加,就可想见了,而且每一年的增加,又

    必能更增多下一年的增加。如果当时没有战争,建造起来的房屋一定更多;改良了的土

    地一定更广大;已改良土地的耕作一定更加完善;制造业一定增多了,已有的制造业又

    一定推广了;至于国民真实财富与收入将要怎样增加起来,我们也许难于想象。

    政府的浪费,虽无疑曾阻碍英格兰在财富与改良方面的自然发展,但不能使它停止

    发展。与复辟时代比较,现在英格兰土地和劳动的年生产物是多得多了;与革命时代比

    较,也是多得多了。英格兰每年用以耕作土地维持农业劳动的资本,也一定比过去多得

    多了。一方面虽有政府的诛求,但另方面,却有无数个人在那里普遍地不断地努力改进

    自己的境况,节省哪、慎重哪,他们不动声色地、一步一步地把资本累积起来。正是这

    种努力,受着法律保障,能在最有利情况下自由发展,使英格兰几乎在过去一切时代,

    都能日趋富裕,日趋改良。而且,将来永远照样进行下去,亦不是没有希望的事体。可

    是,英格兰从来没有过很节俭的政府,所以,居民亦没有节俭的特性。由此可见,英格

    兰王公大臣不自反省,而颁布节俭法令,甚至禁止外国奢侈品输入,倡言要监督私人经

    济,节制铺张浪费,实是最放肆、最专横的行为。他们不知道,他们自己始终无例外地

    是社会上最浪费的阶级。他们好好注意自己的费用就行了,人民的费用,可以任凭人民

    自己去管。如果他们的浪费,不会使国家灭亡,人民的浪费,那里谈得上呢。

    节俭可以增加社会资本,奢侈可以减少社会资本。所以,花费等于收入的人,不蓄

    积资本,亦不蚕食资本,不增加资本,亦不减少资本。不过,我们应该知道,在各种花

    费方法中,有些比其他更可促进国富的增长。

    个人的收入,有的用来购买立时享用的物品,即享即用,无补于来日。有的用来购

    买比较耐久的可以蓄积起来的物品,今日购买了,就可以减少明日的费用,或增进明日

    费用的效果。例如,有些富翁简直是室满奴婢,厩满犬马,大吃大用的花。有些宁愿食

    事俭约,奴婢减少,却修饰庄园,整饬别墅,频兴建筑,广置有用的或专作为装饰的家

    具、书籍图画等等。有些,却明珰璎珞,灼烁满前。还有些,则有如前数年逝世的某大

    王的宠臣,衣服满箱,锦绣满床。设有甲乙二富郎,财产相等,甲用其大部分收入,来

    购买比较耐久的商品,乙则用其大部分收入,米购买即享即用的物品。到后来,甲的境

    况,必能日渐改进,今日的费用,多少可以增进明日费用的效果。乙的境况,决不会比

    原先更好。到底,甲必较富于乙。甲尚有若干货物,虽其价值不如当时所费,但总有多

    少价值。乙的费用,就连痕迹也没留下来,十年或二十年浪费的结果,真是一无余物。

    对个人财富较有益的消费方法,对国民财富亦较有益。富人的房屋、家具、衣服,

    转瞬可一变而对下等人民中等人民有用。在上等阶级玩厌了的时候,中下阶级的人民,

    可以把它们买来,所以,在富人一般都是这样使用钱财的时候,全体人民的一般生活状

    况就逐渐改进了。在一个富裕已久的国家,下等人民虽不能自己出资建造大厦,但往往

    占有大厦;虽不能自己定制上等家具,但往往使用看上等家具。往日西穆尔的邸宅,现

    今已经成为巴斯道上的客寓;詹姆士一世的婚床(那是皇后从丹麦带来的嫁奁,作为邻

    国通婚的礼物),几年前,已经陈列在敦弗林的酒店。在有些无进步也无退步或已稍稍

    没落的古城,我们有时可发现几乎没有一所房屋是眼前占有人所盖得起的。如果你进里

    面去,还可见到许多还可适用的非常讲究但已是老式的家具。这些家具绝不可能是眼前

    使用者花钱定制的。王宫别墅,书籍图像,以及各种珍奇物品,常常又是光荣又是装饰,

    不但对其所在的本地方如此,对其所属国家亦如此。凡尔赛宫是法兰西的装饰和光荣,

    斯托威和威尔登是英格兰的装饰和光荣。意大利创造名胜古迹的财富,虽然是减落了,

    创造名胜古迹的大天才(也许因为没有用处)虽然似乎是凐没了,但那里的名胜古迹,

    却仍然博得世人的赞赏。

    把收入花费在比较耐久的物品上,那不仅较有利于蓄积,而且又较易于养成俭朴的

    风尚。设使一个人在这方面花费得过多,他可幡然改计,而不致为社会人土所讥评。如

    果原来是婢仆成群,骤然撤减,如果原来是华筵广设,骤然减省,如果原来是陈设丰丽,

    骤然节用,就不免为邻人共见,而且好象是意味着自己承认往昔行为的错误。所以,象

    这样大花大用的人,不是迫于破产,很少有改变习惯的勇气。反之,如果他原爱用钱添

    置房屋、家具、书籍或图画,以后如果自觉财力不济,他就可以幡然改习,人亦不疑。

    因为此类物品,前已购置,无需源源购置不绝。在别人看来,他改变习性的原因,似乎

    不是财力不济,而是意兴已阑。

    何况,费财于耐久物品,所养常多;费财于款待宾客,所养较少。一夕之宴,所费

    为二三百斤粮食,其中也许有一半倾于粪堆,所耗不可谓不大。设以宴会所费,用以雇

    用泥木工、技匠等等,则所费粮食的价值虽相等,所养的人数必加多。工人们将一便士

    一便士地、一镑一镑地购买这些粮食,一镑也不会消耗毁弃。一则用以维持生产者,能

    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交换价值,一则用以维持不生产者,不能增加一国土地

    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交换价值。

    读者不要以为,费财于耐久物品,即为善行,费财于款待宾客,全为恶行。一个富

    人把他收入主要用于款待宾客时,即以收入的大部分,分济友伴。如他用以购买耐久物

    品,利则仅及于一身,非有代价,即不许他人分享。因此,后一种的花费,特别是花于

    购珠宝、衣饰等等这些琐细东西,常常不仅表示一种轻浮性向,而且表示卑下的自私自

    利性向。我上面的意思,不过是说,费财于耐久物品,由于助长有价商品的蓄积,所以

    可奖励私人的节俭习惯,是较有利于社会资本的增进;由于所维持的是生产者而不是不

    生产者,所以较有利于国富的增长。
国富论(第二篇) 第四章 论贷出取息的资财
    贷出取息的资财,出借人总是看作资本。出借人总希望借贷期满,资财复归于己,

    而在借期中借用人因曾使用这资财,要付他年租若干。这种资财,在借用人手里,可用

    作资本,亦可用作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如果用作资本,就是用来维持生产性劳动者,

    可再生产价值,并提供利润。在这场合,他无须割让或侵蚀任何其他收入的资源便能偿

    还该资本及其利息。如果用作目前消费的资财,他就成为浪费者,他夺去了维持勤劳阶

    级的基金,来维持游惰阶级。在这场合,除非他侵蚀某种收入的资源如地产或地租,他

    就无法偿还资本,支付利息。

    贷出取息的资财,无疑有时兼用在这两种用途上,但用在前一用途的较多,用在后

    一用途的较少。借钱挥霍的人,势难久立,借钱给他的人,常要后悔愚不可及。除了重

    利盘剥者,象这样的贷借,对双方都毫无利益。社会上固然难免有这样贷借的事件发生,

    但因人各自利,所以,可以相信,它不会象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常有。任何比较谨慎的富

    人,如果问他愿以大部分资财贷给谋利的人呢,或是浪费的人呢,他听了,怕只会发笑,

    笑你会提出这样不成问题的问题。借用人虽然不是世上很有名的节俭家,但即在他们之

    中,节俭的终必比奢侈的多得多,勤劳的终必比游惰的多得多。

    借款徒供挥霍的,只有乡绅。乡绅借款,通常有财产为抵押,其所借款,常非用于

    有利的用途。但就连乡绅,借钱亦并非全供浪费。所借的钱,常常早在未借之前就已用

    光。他们日常享用的东西,多向商店老板赊购,往往赊得很多,必须出息借款来还清账

    目,乡绅们所借的资本实是补偿商店老板的资本,他们所收的地租,不够偿还,所以向

    别人借款来偿还。这时他借钱并不是为了要花费,只是为了要补偿先前已经花掉了的资

    本。

    取息的贷款,大都是从货币借出,或为钞票,或为金银。但借用人所需要、出借人

    所供给的实际上不是货币而是货币的价值,换言之,是货币所能购买的货物。如果他所

    要求的是即享即用的资财,那末,他所贷借的便是能够即享即用的货物。如果他所要求

    的是振兴产业的资本,那末,他所贷借的便是劳动者工作所必需的工具、材料与食品。

    贷借的事情,实际就是出借人把自己一定部分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使用权让与借用人,

    听他随意使用。

    货币总是国内各种贷借的手段,不论其为钞票或为铸币。一国能有多少资财在收取

    利息的方式下出借,或者象一般人所说,能有多少货币在收取利息的方式下出借,并不

    受货币价值的支配,而受特定部分年产物价值的支配。这特定部分年产物从土地生出或

    由生产的工人制出后,即被指定作资本用,同时所有者又无意亲自使用,因而借给别人。

    因为这种资本的出借与偿还,都以货币来往,故被称为金钱上的利害关系。这不仅不同

    于农业上的利害关系,且不同于工商业上的利害关系,因为在工商业,资本所有者是自

    己使用自己的资本的。但我们应该知道,即使在金钱上的利害关系方面,货币也不过象

    一张让与的契约一样,甲把无意亲自使用的资本转让给乙。这样转让的资本量,和作为

    转让手段的货币的数量相比,不知要大多少倍。同一枚铸币或同一张纸币。可作许多次

    的购买,亦可连续作许多次的贷借。例如,甲以一千镑借给乙,乙立即用来向丙购一千

    镑货物。丙因不需货币,就把这一千镑借给丁,丁又立即用来向戊购一千磅货物。戊也

    因为不需要货币,同样地把这一千镑借给己,己再立即向庚购一千镑货物。所以货币还

    是原来那几枚铸币或孤几张纸币,但不消几天功夫,贷借就已进行三次,购买亦已进行

    三次了。每一次,在价值上,都与这货币总额相等。甲、丙、戊是有线出借的人,乙、

    丁、已是要借钱的人。他们所贷借的,其实只是购买那些货物的能力。贷借的价值与效

    用,都在于这种购买力。这三个有钱人所贷出的资财,等于这笔货币所能购买的货物的

    价值,所以,这三次贷借所借出的资财,实三倍于购买所用的货币的价值。假使债务人

    所购的货物,应用适当,能在相当期间偿还原借的价值及其利息,这种贷借,就十分可

    靠。而且,这笔货币,既可用作贷借三倍其价值的手段,或基于同一理由,也可用作货

    借三十倍其价值的手段,所以,也可连续用作偿还债务的手段。

    照这样看,以资本贷人取息,实无异由出借人以一定部分的年产物,让与借用人。

    但为报答这种让与,借用人须在借用期内,每年从较小部分的年生产物,让与出借人,

    称作付息;在借期满后,又以相等于原来由出借人让给他的那部分年产物,让与出借人,

    称作还本。在转让这较小部分和较大部分的场合,货币虽然都作为让与证,但和其所让

    与的东西,完全不同。

    一从土地生出或由生产性劳动者制出,即被指定作补偿资本之用的那一部分年产物,

    如果增加了,则所谓金钱上的利害关系亦自然随而增加。资本一般增加了,所有者无意

    亲自使用但望从此得一收入的资本,亦必增加。换言之,资财增加了,贷出生息的资财,

    亦必逐渐增加。

    贷出生息的资财增加了,使用这种资财所必须支付的价格即利息必然低落。那些使

    物品市价随物品数量增加而减低的一般原因,固然是使这时利息低落的一个原因,但除

    了这个原因,我们还可寻出几个特殊的原因。第一,一国的资本增加了,投资的利润必

    减少。要在国内为新资本找到有利的投资方法,将日见困难。资本间的竞争,于是发生,

    资本所有者常互相倾轧,努力把原投资人排挤出去。但要排挤原投资人,只有把自己的

    要求条件,放宽一些。他不仅要贱卖,而且,有时因为要出卖,还不得不贵买。第二,

    维持生产性劳动的基金增加了,对生产性劳动的需求亦必日益增加。因之,劳动者不愁

    无人雇用,资本家反愁无人可雇。资本家间的竞争提高了劳动的工资,降低了资本的利

    润。因使用资本而造成的利润既然减低了,为使用资本而付给的代价,即利息率,非随

    之减低不可。

    洛克、劳氏、孟德斯鸿,还有许多别的作家,都以为,因为西属西印度的发现,金

    银量增加了,这增加就是大部分欧洲利息率低落的真实原因。他们说,这两种金属本身

    的价值减低了,所以,它们特定部分的使用,亦只有较小的价值,因而使用它们时出得

    起的价格亦较小。这个观念乍一看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其实是错误的。这错误已为休谟

    充分揭露了,我们也许没有再讲的必要。但下面极简明的议论,或可进一步说明迷惑这

    几位先生的谬见。

    在西属西印度尚未发现以前,大部分欧洲的普通利息率,似为百分之十。从那时起,

    各国的普通利息率,他已降为百分之六、百分之五、百分之四,甚至百分之三。姑且假

    设某国银价低落的比例,恰等于利息率低落的比例。比方说,在利息率由百分之十减至

    百分之五的地方,等量的银,现在所能购买的货物量,只等于从前的一半。这种假设,

    真与事实符合吗?我相信,事实决不如此,但这种假设,对于我现今要考察的那种学说

    却很有利。而且,就是根据这个假设,我们亦决不能说,银的价值的低落,有一点点减

    低利息率的趋势。困为,假若现今一百镑的价值仅等于昔日五十镑的价值,那现今十镑

    的价值亦就只等于昔日五镑的价值。减低母本价值的原因,无论它是什么,这原因也必

    然会减低利息的价值,且按同一比例减低其价值。母本价值与利息价值的比例,必然依

    旧,虽然利息率并未改变。如果利息率真是改变了,这两个价值之间的比例,就非改变

    不可。如果现今一百镑的价值,只等于昔日五十镑的价值,那末,现今五镑的价值,也

    只等于昔日二镑半的价值。所以,在母本价值折半的时候,把利息率由百分之十减至百

    分之五,那对使用资本所付的利息的价值,就只等于昔时利息价值的四分之一了。

    在靠白银流通的商品的数量未曾增加的时候,银量增加,只会减低银的价值。这时,

    各种货品的名义价值,都会增大,但他们的真实价值,却依旧不变。它们可换得较多的

    银,但它们所能支配的劳动量,所能维持和雇用的劳动者人数,必依旧不变。移转等量

    资本由甲到乙所需要的银量,可能增加了,但资本却没有增加。那让与证,象冗长的委

    托书一样,是累赘多了,但所让与的物品,却仍旧一样,而只能产生同样的效果。维持

    生产性劳动的基金既然依旧,对生产性劳动的需求自然也依旧。所以,生产性劳动的价

    格或工资,名义上虽是增大了,实际上却是不变。以所付的银量计,工资虽是加大了,

    以所能购买的货物量计,工资却是依旧。资本利润,无论就名义说,就实际说,都无变

    动。劳动的工资,因为常以所付银量计算,所以在所付银量增加时,有时工资虽毫无增

    加,外表上却似乎已经增加。资本的利润,却不是这样。资本利润,不由所得银量的多

    寡计算。计算利润的时候,我们只计算所得银量与所投资本的比例。比方,我们说到工

    资,常常说这个国家的普通工资是每星期五先令;我们说到利润,常常说这个国家的普

    通利润是百分之十。但国内所有的资本,既和以前一样,分有这全部资本的国内各个人

    的资本的竞争,亦必和以前一样。他们做交易时所享受的便利和从前一样,所遭遇的困

    难也和从前一样。因此,资本对利润的普通比例依旧不变,而货币的普通利息亦依旧不

    变。使用货币一般所能支付的利息,必须受使用货币一般所能取得的利润的支配。

    在国内流通界货币量不变的场合,国内每年流通的商品量的增加,却除了发生货币

    价值提高的结果外,还会引起许多别的重要结果。这时,一国资本,名义上虽是依旧,

    实际上却已增加。它可能仍继续由同量货币表示,但却能支配较大的劳动量。它所能维

    持和雇用的生产性劳动量增加了,劳动的需求因此亦增加。工资自将随劳动需求的增加

    而提高,但从表面上看,却可能似乎在下跌。这时劳动者所领受作为工资的货币量,可

    能比以前少,但现今这较少的货币所能购得的物品量,却比从前较多货币所能购买的物

    品量还要多。但无论在实际上和名义上,资本的利润都会减少。国内所有的资本总量既

    已增加,资本间的竞争,当然会随而增加。资本家各自投资的结果,即使所获,在各自

    资本所雇的劳动的生产物中所占比例比以前小,亦只有自认晦气。货币的利息,既然与

    资本的利润共进退,所以,货币的价值虽然大增了,换言之,一定量货币所能购买的物

    品量虽然大增了,但货币的利息仍然可能大减。

    有些国家的法律,禁止货币的利息。但由于在任何地方使用资本都会取得利润,所

    只在任何地方使用资本都应有利息为酬。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法律,不但防止不了重利

    盘剥的罪恶,反会使它加甚,国为,债务人不但要支付使用货币的报酬,而且要对出借

    人冒险接受这种报酬支付一笔费用。换言之,要给出借人保险,他不遭受对重利盘划所

    处的刑罚。

    在放债取利不被禁止的国家,为了禁止重利盘剥,法律往往规定合法的最高利息率。

    这个最高利息率,总应略高于最低市场利息率,即那些能够提供绝对可靠担保品的借款

    人借用货币时通常所付的价格。这个法定利息率若低于最低市场利息率,其结果将无异

    于全然禁止放债取利的结果。如果取得的报酬少于货币使用之所值,则债权人便不肯借

    钱出去,所以债务人得为债权人冒险接受货币使用之全值而支付一笔费用。如果法定利

    息率适等于最低市场利息率,则一般没有稳当担保品的人便不能从遵守国法的诚实人那

    里借到钱,而只好任重利盘剥者盘剥。现在英国,从货币贷给政府,年息为百分之三,

    贷给私人,若有稳当担保品,则年息为百分之四或百分之四点五,所以,象英国这样的

    国家,规定百分之五为法定利息率,也许是再适当没有。

    必须注意,法定利息率,虽应略高于最低市场利息率,但亦不应高得过多。比方说,

    如果英国法定利息率,规定为百分之八或百分之十,那末,就有大部分待借的货币,会

    借到浪费者和投机家手里去,因为只有他们这一类人,愿意出这样高的利息。诚实人只

    能以使用货币所获的利润的一部分,作为使用货币的报酬,所似,不敢和他们竞争。这

    样,一国资本,将有大部分会离开诚实的人,而转到浪费者手里,不用在有利的用途上,

    却用在浪费资本和破坏资本的用途上。反之,在法定利息率仅略高于最低市场利息率的

    场合,有钱出借的都宁愿借给诚实人,不愿借给浪费者和投机家。因为借给诚实人所得

    的利息,和借给浪费者所收取的利息几乎相同,而钱在诚实人手上,稳当得多。这样,

    一国资本就大郡分在诚实人手中,而在这些人手中的资本,大抵都用得有利。

    没有任何法律,能把利息减低到当时最低普通市场利息率之下。1766年,法国国王

    规定利息率须由百分之五减至百分之四,但结果,人民用种种方法逃避该法律,民间借

    贷利息率仍为百分之五。

    应该指出,土地的普通市场价格,取决于普通市场利息率。有资本不愿亲自使用但

    愿从此得一收入的人,对于究竟把它用来购买土地好,还是把它借出取息好,通常总是

    再三盘算的。土地财产是极稳当可靠的,除此以外,大都还有其他几种利益。所以,比

    较起来,把钱贷给别人收取利息,所得虽更多,但他通常却宁愿购买土地而得较小收入。

    这些利益可以抵补收入上一定的差额,但亦只能抵补收入上一定的差额。如果土地地租

    远逊于货币利息,那就谁也不愿购买土地,土地的普通价格必因而跌落。反之,如果这

    些利益抵偿这差额后还有许多剩余,那就谁也宁愿购买土地,土地普通价格就会提高。

    在利息率为百分之十时,土地售价常为年租的十倍或十二倍。利息率减至百分之六、百

    分之五、百分之四时,土地售价就上升到年租的二十倍、二十五倍,甚至三十倍。法国

    市场利息率高于英国;法国土地的普通价格低于英国。英国土地售价常为年租的三十倍;

    法国土地售价常为年租的二十倍。
国富论(第二篇) 第五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一切资本,虽都用以维持生产性劳动,但等量资本所能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随用

    途的不同而极不相同,从而对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能增加的价值,亦极不相同。

    资本有四种不同用途。第一,用以获取社会上每年所须使用所须消费的原生产物;

    第二,用以制造原生产物,使适于眼前的使用和消费;第三,用以运输原生产物或制造

    品,从有余的地方运往缺乏的地方;第四,用以分散一定部分的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使

    成为较小的部分,适于需要者的临时需要。第一种用法是农业家、矿业家、渔业家的用

    法;第二种用法是制造者的用法;第三种用法是批发商人的用法;第四种用法是零售商

    人的用法。我以为,这四种用法,已经包括了一切投资的方法。

    这四种投资方法,有相互密切关系,少了一种,其他不能独存,即使独存,亦不能

    发展。为全社会的福利计,亦是缺一不可。

    -,假设没有资本用来提供相当丰饶的原生产物,制造业和商业恐怕都不能存在。

    二,原生产物,有一部分往往要加工制造后才适于使用或消费。假设没有资本投在制造

    业中把它加工,则这种原生产物将永远不会被生产出来,因为没有对它的需求;或如果

    它是天然生长的,它就没有交换价值,不能增加社会财富。三,原生产物及制造品富饶

    的地方,必从所余运往缺乏的地方,假设没有资本投在运输业中,这种运输便不可能。

    于是它们的生产量便不能超过本地消费所需要的。批发商人的资本,可通有无,使这个

    地方的剩余生产物交换别个地方的剩余生产物,所以,既可以奖励产业,又可以增进这

    两个地方的享用。四,假设没有资本投在零售商业中,把大批原生产物和制造品分成小

    的部分,来适应需要者的临时需要,那末,一切人对于所需的货品都得大批买进来,超

    过目前的必需。假设社会上没有屠户老板,我们大家都非一次购买一头牛或一头羊不可。

    这对富人也一定是不便的,对贫民将更为不便。贫穷劳动者如果要勉强一次购买一个月

    或半年的粮食,那他的资本一定有一大部分,不得不改作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一定有

    一部分本来能提供收入的,不得不变作不能提供收入的。职业上的工具,店铺内的家具,

    都非减少不可。对这种人来说,最方便的办法,是在需要生活品的时候,能够逐日购买,

    逐时购买。这样,他可以把几乎全部资财用作资本。于是他所能提供的工作的价值扩大

    了,而他以此所获的利润,将足以抵销零售商的利润对货物价格所增加的数目而有余。

    有些政论家对商店老板的成见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小商贾群立,虽然他们相互间也许有

    妨害,但对社会毫无妨害。所以,不需要对他们课税,或限制他们的人数。例如,某市

    及其邻近地带对于杂货的需求限制着该市所能售出的杂货量,因此可投在杂货商业上的

    资本,决不可能超过足以购买这数量杂货所必需的数额。这种有限的资本,如果分归两

    个杂货商人经营,这两人间的竞争,会使双方都把售价减低得比一个人独营的场合便宜。

    如果分归二十个杂货商人经营,他们间的竞争会更剧烈,而他们结合起来抬高价格的可

    能性会变得更小。他们间的竞争,也许会使他们中一些人弄得破产,但这种事情,我们

    不必过问,当事人应该自己小心。他们的竞争,决不会妨害消费者,亦不会妨害生产者。

    比之一两个人独占的时候,那只能使零售商人贵买而贱卖。零售商人多了,其中也许有

    坏分子,诱骗软弱顾客购买自己至不需耍的货品。不过,这种小弊害,值不得国家去注

    意,更用不着国家去干涉。限制他们的人数不一定能杜绝这个弊害。举一个最显著的例,

    不是因为市场上有许多酒店,我们社会上才有饮酒的风尚;而是社会上由于他种原因而

    产生了好饮酒的风尚,才使市场上有许多酒店。

    把资本投在这四种用途上的人,都是生产性劳动者,他们的劳动,如果使用得当,

    就可固定而且实现在劳动对象或可卖物品上,至少,也可把维持他们自身和他们自身消

    费掉的价值,加在劳动对象或可卖物品的价格上。农场主、制造者、批发商人、零售商

    人的利润,都来自前两者所生产及后两者所售卖的货品的价格。但是,各自投在这四种

    用途的资本虽相等,但因用途不同,等量资本所直接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却不相同,从

    而,对于所属社会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的比例,亦不相同。

    向批发商人购买货物的零售商人的资本,补偿并提供批发商人的资本及其利润,使

    其营业得以继续。零售商的资本,只直接雇用了他自己,他自己就是受雇的唯一的生产

    性劳动者。这资本的使用,对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只是他自己的

    利润。

    向农业家购买原生产物、向制造者购买制造品的批发商人的资本,补偿并提供农业

    家和制造者的资本及其利润,使其营业得以继续。这就是批发商间接维持社会上生产性

    劳动,增加社会年产物价值的主要方法。他的资本,也雇用了运输货物的水手脚夫。所

    以它对于这种货物的价格所增加的,不仅等于批发商自己利润的价值,而且还包括水手

    脚夫工资的价值。它所直接雇用的生产性劳动只如此;对于年产物它所直接增加的价值

    亦只如此。但批发商人的资本在这二方面的作用要比零售商人的资本大得多。

    制造者的资本,有一部分用作固定资本,投在他的生意所用的工具上,补偿出卖这

    些工具的其他制造者的资本并给他们提供利润。其余就是流动资本。在流动资本中,有

    一部分是用来购买材料,这部分补偿供给这些材料的农业家和矿商的资本并给他们提供

    利润。但其大部分,是一年一次地或在比一年短得多的时间内分配给他所雇用的工人的。

    所以,他的资本对他所加工的材料所增加的价值,包括有雇工的工资,和雇主投资支付

    工资和购买材料工具应得的利润。所以,与批发商人的等量资本比较,他的资本所直接

    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大多了,对于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亦大多

    了。

    农业家资本所能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最大。他的工人是生产性劳动者,他的牲畜也

    是生产性劳动者。在农业上,自然也和人一起劳动;自然的劳动,虽无须代价,它的生

    产物却和最昂贵的工人生产物一样,有它的价值。农业的最重要的任务,与其说是增加

    自然的产出力,无宁说是指引自然的产出力,使生产最有利于人类的植物,虽然它也增

    加自然的产出力。长满蓬蒿荆棘的田地可能生产的植物,常常不比耕作最好的葡萄园或

    谷田所能生产的少。耕耘与其说是增益自然的产出力,无宁说是支配自然的产出力。人

    工以外,尚有大部分工作,非赖自然力不可。所以,农业上雇用的工人与牲畜,不仅象

    制造业工人一样,再生产他们消费掉的价值(或者说,再生产雇用他们的资本)及资本

    家的利润,而且生产更大的价值。他们除了再生产农业家的资本及利润外,通常还要再

    生产地主的地租。这种地租,可只说是地主借给农业家使用的自然力的产物。地租的大

    小取决于想象上的自然力的大小,换言之,取决于想象上的土地的自然产出力或土地的

    改进产出力的大小。减除了一切人的劳作之后,所余的便是自然的劳作。它在全生产物

    中,很少占四分之一以下,很常占三分之一以上。用在制造业上的任何同量的生产性劳

    动,都不能引出这样大的再生产。在制造业上,自然没做什么,人做了一切;再生产的

    大小,总是和导致再生产的生产因素的力量的大小成比例。所以,和投在制造业上的等

    量资本比较,投在农业上的资本,不仅推动较大的生产性劳动量,而且,按照它所雇用

    的生产性劳动的量来说,它对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对国内居民的真

    实财富与收入所增加的价值,都大得多。在各种资本用途中,农业投资最有利于社会。

    投在农业上和零售业上的资本,总是留在本社会内。它们的使用,有一定地点,在

    农业,是农场;在零售业,是商店。而且,它们的所有者,大都是本社会内的居民。当

    然,有时也有例外。

    批发商人的资本,却似乎不固定或停留在什么地方,而且也没有必要固定或停留在

    什么地方。因为要贱买贵卖,他们的资本往往周游各地。

    制造者的资本,当然要停留在制造的场所。但在什么地方制造,却似乎没有确定的

    必要。有时,制造的场所,不仅离材料出产地点很远,且离制成品销售地点也很远。里

    昂制造业的材料,从很远的地方运来,那里的出品,也要运到远处才有人消费。西西里

    时髦人的衣料是别国制造的丝绸;丝绸的材料,却又是西西里的产物。西班牙的羊毛,

    有一部分在英国制造,但英国织成的毛织物,却有一部分后来又送还西班牙。

    投资于国内剩余生产物输出事业的人,无论是我们本国人或是外国人,无关重要。

    如果是外国人,我国受雇的生产性劳动者人数,当然比较少,但至只一个;我国的年产

    物价值,也当然比较少,但也只少这一个人的利润。至于所雇用的水手脚夫是不是本国

    人,那与他是否本国人无关,他是本国人,也可以雇用外国的水手脚夫。输出人虽有国

    籍上的差别,但以资本输出国内剩余生产物来交换国内需要的物品,那就无论是外国人

    或是本国人的资本,对这剩余生产物所给予的价值,总是一样的。批发商人是本国人也

    好,不是本国人也好,他的资本,同样有效地使生产这剩余生产物的人的资本得以偿还,

    同样有效地使生产这剩余生产物的人的营业得以继续经营下去。这就是批发商人资本对

    维持本国生产性劳动和对增加本国年产物价值所提供的主要助力。

    比较重要的是,制造者的资本应留在国内。因为有这种费本留在国内,本国所能推

    动的生产性劳动量必较大,本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能增加的价值也必较大。但不在

    本国境内的制造者资本也对本国很有效用。譬如,英国亚麻制造者年年投资从波罗的海

    沿岸各地输入亚麻来加工。此等资本,虽非产麻国所有,但对产麻国有利,则很明了。

    这种亚麻,只是产麻国的一部分剩余生产物,设不年年输出,以交换本地所需各物,即

    无价值可言,其生产将立即停止。输出亚麻的商人可偿还亚麻生产人的资本,从而鼓励

    他们继续生产;英国制造者,又可偿还这种商人的资本,使他们继续运输。

    象个人一样,一个国家往往没有足够资本,既把一切土地改良和耕种起来,又把全

    部原生产物加工起未,使适于直接的消费及使用,又把剩余的原生产物及制造品运往远

    方的市场换取国内需要的物品。不列颠许多地方的居民,没有足够资本来改良和耕种他

    们所有的全部土地。苏格兰南部的羊毛,就大部分因为当地缺乏资本,不得不经过极不

    平坦的道路,用车运到约克郡去加工。英国有许多小工业城市,其人民没有足够资本把

    产品运到需要它们的远方市场去销售。他们中,纵使有个把商人,亦只好说是大富商的

    经理人。这种大富商,往往住在比较大的商业城市里。

    一国资本,要是不够同时兼营这三种事业,那末,我们就可以说,投在农业上的部

    分愈大,所推动的国内的生产性劳动量也愈大,同时,对社会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增

    加的价值也愈大。除了农业,当推制造业。投在出口贸易上的资本,在三者中,效果最

    小。

    所有资本还不足兼营这三事业的国家,就其富裕的程度说,实未达到自然所允许达

    到的最高点。无论就个人说,就社会说,企图以不充足的资本,在时机未成熟时兼营这

    三事,都不是取得充足资本的最捷途径。正象一个人的资本有一定的限度一样,国内全

    体人民的资本亦有一定的限度,只够用于某几方面。要增加个人资本,须从收入内节省

    而不断蓄积;要增加国民资本,亦须从收入内节省而不断蓄积。因此,资本的用途,若

    能给国内全体居民提供最大的收入,从而使全体居民都能作最大的积蓄,则国民资本大

    概就会极迅速地增加起来。但国内全体居民收入的大小,必定以国民土地和劳动的年产

    物的大小为转移。

    英属美洲殖民地,几乎把所有的资本都没在农业上。那里也就主要为了这个原因,

    才很迅速地日趋于富强。那里,除了家庭制造业和粗糙制造业(这种制造业,一定会随

    着农业的进步而产生,每个家庭的妇女儿童,都能经营这种工作),就没有制造业。至

    于输出业和航运业,则大部分由住在英国的商人投资经营。甚至有些省分,特别是维瓦

    尼亚和玛利兰,经营零售生意的店铺和栈房办为居住在母国的商人所有。零售业不由本

    地商人资本经营的事例不多,这就是其中之一。假使美洲人联合起来,或用其他激烈手

    段,阻止欧洲制造品输入,使能够制造同种物品的本地人有独占的机会,因而使本地大

    部分资本,转投到制造业上来,结果将不但不能加速他们年产物价值的增进,恐怕还会

    加以阻碍,不但不能使其国家渐臻于富强,恐怕还会加以妨害。同样,如果他们要设法

    垄断全部输出业,结果也许更会如此。

    人类繁荣的过程,似乎从来未曾延续这样的久,使得任何一个大的国家,可以而获

    得了足够的资本来兼营这三种事业,除非我们认为关于中国、古埃及、古印度的富裕和

    农业情况的那些奇异记载,是可以置信的。然而,就连一切记载所推为世界上最富的这

    三个国家,也只主要擅长农工业。他们的国外贸易,并不繁盛。古埃及人对于海洋,有

    一种迷信的畏惧心;印度人亦常有这种迷信;至于中国的对外通商,向来就不发达。这

    三个国家的剩余生产物,似乎大部分都是由外国人运到外国去,换回它们所需要的其他

    东西,那常常是金银。

    这样,同一资本在国内所推动的劳动量有多有寡,所增加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价

    值有大有小,要看它投在农业上、工业上、批发商业上的比例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同

    是批发商业,投资结果,亦将因所营批发商业的种类不同而极不相同。

    一切批发贸易,或一切大批买进来以便大批再卖出去的贸易,可分作三类,即国内

    贸易,消费品的国外贸易和运送贸易。国内贸易是从国内这个地方买国产货物进来,再

    在国内另一个地方把它卖出去,那包括内陆贸易和沿海贸易。消费品的国外贸易是购买

    外国货物,供本国消费。贩运贸易,是从事各外国间的贸易,即以甲国的剩余产物运往

    乙国。

    投资在国内贸易上,购买国内甲地产物运往乙地售卖,往返一次,一般可以偿还两

    个都是投在本国农业或工业上的资本,使本国的农业制造业不致中断。运用资本,从商

    人店里,把一定价值的商品运出去,结果,大都至少可只换还一个等价值的别种商品。

    所以,假若交换的两方,全是本国产业的产物,结果当然可以偿还本国两个用来维持生

    产性劳动的资本,使能继续用来维持生产性劳动。比如,把苏格兰制造品运到伦敦,再

    把英格兰谷物或制造品运到爱丁堡来的资本,往返一次,无疑可以换还两个投在英国制

    造业或农业上的资本。

    国内消费的外国货物如果是用本国产业的产物来购买,那末,每往返一次,投在这

    种贸易上的资本,也能换还两个不同的资本,不过其中只有一个是用来维持本国产业的。

    例如,把英国货物运至葡萄牙,再把葡萄牙货物运至英国的资本,往返一次,只补还一

    个英国资本。另一个却是葡萄牙的。所以,即使此种贸易能象国内贸易同样快地赚回本

    利,投在此种贸易上的资本,比较起来,亦只能鼓励半数的本国产业,鼓励半数的本国

    生产性劳动。

    但是,此种贸易很少能象国内贸易那么快地赚回本利。国内贸易的本利,大都每年

    能赚回一次,甚至三四次。此种贸易的本利,每年赚回一次,已属难能,二三年赚回一

    次,亦非仅见。往往,投在国内贸易上的资本,已经运用了十二次,即付出而又收回了

    十二次,而投在此种贸易上的资本,仅运用一次。所以,两个资本要是相同,投在国内

    贸易上的资本,与投在对外贸易上的资本比较,前者对于本国产业,往往可提供二十四

    倍的鼓励与扶持。

    国内消费的外国货物,有时是不用本国产物换购,而用第二外国货品换购。但这第

    二外国货品,非直接由本国产品换购,必间接由本国产品换购,即以本国产物,购买第

    三外国货品,再用以购买第二外国货品,因为除了战争和征服的场合,外国货品,只有

    用本国产品直接换购而得,或用本国产品经过两三次不同交易间接换购而得,此外别无

    他法可以获得。所以,使用于这样迂回的消费品国外贸易的资本,和使用于最直接的消

    费品国外贸易的资本比较,除了它最后的收回,由于必须依靠两三次不同对外贸易的资

    本的收回,所需时间较长这一点外,无论就那一点说,都有相同的效果。设使商人以英

    国制造品换购维及尼亚的烟草,再用维及尼亚的烟草换购里加的麻枲,那末,非经过两

    次对外贸易,资本不能返到商人手上,再用来购买同量的英国制造品。再假设用以购买

    维及尼亚烟草的,不是英国制造品,却是牙买加的砂糖,牙买加的砂糖,才由英国制造

    品购换,那就得等候三次对外贸易资本的收回,该商人才能再使用同一资本购买同量的

    英国制造品。又假设经营这二次或三次对外贸易的,是两三个不同的商人。第一个商人

    输入的货品,归第二个买去输出,第二个输入的货品,又归第三个买去输出,那就各个

    商人说,各自资本的收回,确是比较迅速;但投在贸易上全部资本的最后收回,却是一

    样迟缓。投在这种迂回贸易上的资本,究为一人所有,或为三人所有,对个别商人,虽

    有关系,但对国家,却毫无关系。无论为一人所有,或为三人所有,间接用一定价值的

    英国制造品来交换一定量麻枲,与英同制造品和麻枲直接互相交换的场合比较,所需资

    本总必大三倍。所以,和比较直接的消费品国外贸易比较,投在迂回的消费品国外贸易

    上的资本,虽数量相等,但它对于本国生产性劳动所提供的鼓励与扶持却往往要少些。

    用以购买国内消费的外国货品的,无论是什么外国商品,都不能改变贸易的性质,

    不能增减它对本国生产性劳动所能提供的鼓励与扶持。如果用的是巴西的金,秘鲁的银,

    这金银的购买,就象维及尼亚烟草的购买一样,当然少不了要用某种本国产业的产物,

    或由本国产物换购的某种物品。所以,就本国的生产性劳动说,无论在利的方面,在害

    的方面,在偿还直接用来维持该生产性劳动的资本的迟速方面,以金银为手段的消费品

    的国外贸易,都和任何其他同样迂回的消费品国外贸易一样,毫无区别。比较起来,以

    金银为手段的消费品的国外贸易,似乎还有一个好处。金银为物,可在小容积中包含大

    价值,故与等价值的其他货品比较,运输费是比较的小,保险费却未必较大。此外,金

    银在运输过程中,比较不容易遭受破损。所以,用金银作媒介,比较用别种外国货物作

    媒介,我们往往可用较小量本国货物购得等量的外国货品。所以,比较起来,用别种外

    国货物作媒介,不如用金银作媒介,因为国内的需求可以而得到更充分的供给,而所费

    又比较的少。至于不断输出金银以购买本国需要的外国货物,能否陷国家于贫困,这问

    题我们以后要从长讨论。

    投在运送贸易上的资本,全是从本国抽调出来,不用来维持本国的生产性劳动,却

    转用来维持外国的生产性劳动,这种贸易经营一次,虽可偿还两个资本,但全非本国所

    有。从波兰运谷物到葡萄牙、再运葡萄牙水果、葡萄酒到波兰的荷兰商人的策本,确乎

    偿还了两个资本,但全非用来维持荷兰的生产性劳动。其中,一个是用来维持波兰的生

    产性劳动,一个是用来维待葡萄牙的生产性劳动,归到荷兰去的,只是荷兰商人的利润。

    有了这种贸易,荷兰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并不是波有增加,但所增加的只限于此。固然,

    如果运送贸易所用的船舶与水手是本国的船舶与水手,那末,为支付运费而使用的那一

    部分资本,是用来推动本国的生产性劳动,用来雇用本国的生产性劳动者的。事实上,

    运送贸易旺盛的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进行的。运送贸易的名词,也许就是由此而来,因

    为这种国家的人民,对外国人来说常常是运送者。但运输所需要的船舶与水手,不一定

    为本国所有。比方说,经营波兰葡萄牙间运送贸易的荷兰商人,不一定要用荷兰船舶,

    用英国船舶也未始不可。我们可以说,在某些时候,他的确是这样做。就是因为这个缘

    故,人们认为,运送贸易特别有利于象英国这种国家,它的国防与安全取决于船舶与水

    手的数目。但是,在消费品的国外贸易方面,甚至在国内贸易方面,同量的资本,可照

    样雇用那么多的船舶与水手,如果所必需的运输,是用近海航船来进行的话。一定数量

    的资本,究竟能雇用多少船舶与水手,不取决于贸易的性质,而是一部分取决于货物容

    积与货物价值的比例,一部分取决于运输海港间的距离。在这二个条件中,前者尤为重

    要。纽卡斯尔与伦敦间的煤炭贸易,虽两海港相距甚近,但所雇用的船舶与水手,比英

    格兰全部运送贸易更多。所以,以异常的奖励,强迫一国资本,使不按照自然趋势,而

    以过大部分投在运送贸易上,是否能够增进一国的航业,大是疑问。

    这样,与投在消费品国外贸易上的等量资本比较,投在国内贸易上的资本,所维持

    所鼓励的本国生产性劳动量,一般较大,所增加的本国年生产物价值,一般也较大。但

    投在消费品国外贸易上的资本,与投在运送贸易上的等量资本比较,在这两方面,却提

    供更大的利益。在有富即有势的今日,一国的富强,一定和其年产物价值,即和其一切

    赋税最终所以出的基金相称。政治经济学的大目标,既是增进本国的富强,所以,为本

    国计,与其奖励消费品国外贸易,无宁奖励国内贸易,与共奖励运送贸易,无宁奖励消

    费品国外贸易或国内贸易。为本国计,不应强制亦不应诱使大部分资本,违反自然趋势,

    流到消费品国外贸易或运送贸易方面去。

    但是,如果这三种贸易,是顺应事物的趋势,自然发展起来,没有受到拘束,没有

    遭遇压力,那末,无论其中那一种,就都不仅有利而且是必须的,不可避免的。

    在特定工业部门的产品超过本国需要的场合,其剩余部分,就必然被送往国外以交

    换国内需要的物品。没有这种输出,国内生产性劳动一定有一部分会停顿,因而会减少

    国内年产物的价值。英国出产的谷物、呢绒、金属制品,常超过国内市场的需要。因此,

    剩余部分,必须送往国外,以交换英国需要的物品。没有这种输出,这个剩余部分,将

    不能获得充足的价格,来补偿生产它时所费的劳动与费用。沿海沿江一带,所以宜于举

    办产业,就是国为剩余产物易于输出,易于换得本地需要的物品。

    用本国剩余产物购得的外国货品,若多过国内市场所需要的,则其剩余部分必须运

    往国外,以交换国内需要的别种货品。英国输出本国剩余产物的一部分,每年在维及尼

    亚、玛利兰二地购买烟草约九万六千桶。但英国每年所需,也许不过一万四千桶。所以,

    其余八万二千桶,若不能送往国外,以交换国内需要品,这八万二千桶的输入,就会立

    刻停顿。每年为购买这八万二千桶而制造的货品,原来不为本国所需,现今输出的路又

    塞了,当然会停止生产,而为制造这种货品而被雇的那一部分英国人,亦将无工可作。

    所以,最迂回的消费品国外贸易,有时和最直接的消费品国外贸易一样,也是扶持本国

    生产劳动、维持本国年产物价值所必要的手段。

    如果一国累积的资本,不能全数用来供给本国消费,全数用来维持本国的生产性劳

    动,则其剩余部分自然会流入运送贸易渠道,供给他国消费,维持他国的生产性劳动。

    运送贸易,是国民大财富的自然结果与征象,但不是国民大财富的自然原因。赞成这种

    贸易而特别给予奖励的政治家,似把结果与征象误认为原因。就土地面积和居民数目来

    衡量,荷兰是欧洲最富之国,所以,荷兰占有了欧洲运送贸易的最大部分。英格兰是仅

    次于荷兰的欧洲最富国家,亦有不少运送贸易。不过,在多数场合,英格兰的运送贸易,

    不如你为间接的消费品国外贸易。我们运东方的、西印度的、亚美利加的货物到欧洲各

    市场去的贸易,大半就是这种性质。购买这种货物的手段,一般即使不是英国的产物,

    亦是用英国产物购来的物品,而且,这些贸易最后带回的物品,又大都在英国消费,或

    在英国使用。只有由英国轮船装运的地中海各港间的贸易以及由英国商人经营的和印度

    沿海各港间的贸易,才是英国的真正运送贸易。

    国内各地因有相互交换剩余生产物的必要,故有国内贸易;所以,国内贸易的范围,

    只及投在国内贸易上的资本量,必受国内各地剩余生产物价值的限制。消费品的国外贸

    易范围,必受本国全部剩余生产物价值以及能由此购得的物品的价值的限制。运送贸易

    所交换的,是全世界各国的剩余生产物。所以,其范围必受全世界各国剩余生产物的价

    值的限制。与以上两种贸易比较,它可能有的范围,简直没有止境,它所能吸引的资本

    亦最大。

    私人利润的打算,是决定资本用途的唯一动机。投在农业上呢,投在工业上呢,投

    在批发商业上呢,或投在零售商业上呢?那要看什么用途的利润最大。至于什么用途所

    能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最大,什么用途所能增加的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价值最

    多,他从来不会想到。所以,在农业最有利润,耕作最易致富的国家,个人的资本,自

    然会投在对社会最有利的用途上。可是在欧洲,投资于农业所获利润并不见得比别种事

    业更为优越。的确,这几年来,欧洲各地有许多计划家盛称农耕的利润,但不必仔细讨

    论他们的估算,只须略一观察,就知道他们的结论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常常看见一种白

    手成家的人,他们从小小的资本,甚至没有资本,只耍经营数十年制造业或商业,便成

    为一个富翁。然而一世纪来,用少量资本经营农业而发财的事例,在欧洲简直没有一个。

    欧洲各大国,仍有许多无人耕作的优良土地;已有人耕作的土地,亦尚未充分改良。所

    以,现今随便什么地方的农业,都还可以容纳许多资本。欧洲各国什么政策,使得在都

    市经营产业的利盆,远过于在农村经营产业,从而,往往使私人宁愿投资于远方(如亚

    洲美洲)的运送贸易,而不愿投资来耕垦靠近自己的最丰沃土地,关于这一点,我在下

    一篇再详细讨论吧。

    更多股票电子书关注http://gupiaoshu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