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经商之道
作者:高国政
第四章 卡耐基的经商心理学
一 心理胜于技能 二 创新优于求成 三 慎抓每次机遇 四 笑对所有挫折
第四章 卡耐基的经商心理学 一 心理胜于技能
    心态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人格特征事实说明,对于人格缺陷和社会不良现象,不能

    只看作是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问题,而应当从心理态度方面作进一步探讨,才能抓住

    问题的实质。

    如今有些发了财的“大款”争相摆阔斗富。30万元一条狗,有人会买;40万元一桌

    宴,有人敢摆;至于上万元一双皮鞋,更是屡见不鲜。为什么这些“大款”们要如此摆

    阔斗富呢?根本原因不是钱多了烧得发昏,而是精神上的极度贫穷与物质上的富有,使

    他们的心理失去了平衡,唯有摆阔斗富才能寻求一点心理平衡。

    我们不妨“设身处地”为某些“大款”着想一下:文人名士可以通过出书、办展、

    主演而名利双收;领导者可以通过讲话、报告、电视上露脸、报纸上占版而表明地位,

    而“款爷”们自己总觉得不在花钱上风光风光,岂不埋没了自己的价值?所以,这种人

    格缺陷主要不是由于不明事理而是由于精神贫穷、心态不良所导致的。正如一位摆阔的

    款爷对指责他的人说的:“荒唐?什么叫荒唐?不买狗,我买什么?!”

    如此解释倒也是实情真话。这位摆阔的款爷因为心态不良不以为自己荒唐,同样,

    在心态不良而又没钱摆阔的人看来这不是什么荒唐事而是实在令人羡慕!

    与此相反,象李嘉诚、霍英东这样的企业家,其财富数以亿计,但他们决不屑于拿

    几十万元去买狗,去摆宴,而是拿出巨款去资助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和残疾人的福利。

    这种大仁大义、大善大智的人格和举措,是基于深刻理解社会与人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

    素质。

    显然,心理态度不同必然导致人格与作为的不同,而且会有天壤之别。不良的心态

    是形成不良性格与不良人生的主要根源,一般容易造成胆怯、懒散、虚夸、嫉妒、过分

    的自我批判、过分的自我膨胀、思想狭隘片面、缺乏兴趣和想象等人格上的缺陷,在对

    待别人的态度上会有如下的表现:

    其一,对强者或权威一味表示迎合、屈从和依附的态度。

    这不是那种发自内心的敬佩、信任和服从,而是一种没有自己头脑的胆小鬼和奴才

    式的态度;当面阿谀奉承,背后又表示不满,一旦地位上升,有点权势和依靠,就象媳

    妇熬成了婆子似地变得神气活现。

    其二,对别人采取挑剔、盘查、贬低的态度。对别人的打算和隐私总有一种不可遏

    制的兴趣,而且总想把打听到的情况与自己相比较,一天到晚总是窥视别人的一举一动。

    对别人的缺点竭力指责,以衬托自己的高明;对别人的优点和成绩嫉妒得要命,以此来

    寻求心理平衡。这种人总是庸俗而愚蠢地发泄对别人的不满,主要是为了避免感到自己

    的卑微可怜。

    其三,没有自信心的人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报复性的倾向。

    因为这种人内心虚弱,在与人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也就必然对别人讽刺挖苦,打

    击报复,攻其一点而不及其余,以此来掩盖自己的不良素质,他们往往倾向于自卑或自

    负以及庸俗狭隘的斤斤计较。这种人格缺陷既有害于自我发展,也有害于人际关系。

    相反,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具有真正的自信心而不是虚荣心,他不只是自己有信

    心,有较高的追求,而且具有充实的文化气质和坚强的人格力量;同时也会实事求是、

    宽容大度地认识和对待别人。这样的人,也许不把功名成就、职务地位看作是最重要的,

    而是把“真实做人”和“积极生活”这个特征看作是最重要的。内在的充实感和自信心

    使他能够坦诚地正视自己,面对现实,以健康而平衡的心态做人处世。因而,他不必也

    不会做作地讨好别人,引诱别人,依附别人;他不必也不会挑剔别人,欺骗别人和攻击

    报复别人。

    他不需要把自己隐藏在虚情假意的后面,他不需要看到别人吃了亏或是不如自己才

    会心安理得,因为他所摒弃的正是自卑、怯懦、庸俗、自负、狂妄、懒散、嫉妒等不真

    实、不美好的自我形象,而自觉地追求和表现真实做人、积极生活、潇洒自如的自我形

    象。

    人的外部素质是仪表、体态、口才、风度等表现能力与交际能力,也可以概括为口

    才与交际。它对于我们驾驭生活、改善人生的重要性怎样估计都不过分。做人处世,有

    谁不需要和别人打交道,和别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呢?而且它是最为经济简便、广泛直接

    的信息交流的手段与方式,尤其对于担负组织领导、经营管理、宣传教育、公关文秘、

    贸易外交、调查采访、推销服务等工作职务的人们来说,更是一种特别重要的修养与能

    力。如今重视口才与交际能力的人越来越多了,但许多人只重视如何掌握方法与技巧,

    而不是着重于改变心态,这就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卡耐基早就强调“语言的突破”是

    突破心理障碍,发展积极心态。我们应当认准这条规律,口才的问题从敢说到会说,再

    到妙语连珠的巧说,都是由心理态度所决定的。

    一位代表本单位参加演讲比赛的年轻姑娘,一站到讲台上,脸就涨得通红,两腿微

    微颤抖,说话的声音变调儿,呼吸也显得急促起来……突然,她刚说了几句就忘词了。

    她越发感到恐惧,好象所有人的目光都象利箭一样射向她。她想尽快躲避,但又不甘心

    临阵脱逃。她不能当众出丑,给本单位丢脸,可她唯一能感觉到的是心跳加快,越来越

    快,而脑子里一片空白,早已背熟的词句全都飞得无影无踪。她象落入了回旋加速器,

    头晕目眩丧气地跑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直到演讲会结束,她也没敢把头抬起来……

    一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作为见习老师他第一次登上讲台,当学生起立,师生互致

    问候时,他想好的开场白不知跑到哪儿去了。惊慌中,他用颤抖的声音说了句:“同学

    们,再见!”同学们莫名其妙,面面相觑,见老师满脸绯红,不知所措,不由得哄堂大

    笑。他一阵冷场,但换来的不是镇静,而是脑门上涔涔的汗珠。当他下意识地掏出“手

    帕”揩汗时,台下又是一阵哄堂大笑。这是为什么?经一位学生暗示,他才发现自己手

    里拿的不是手帕,而是一只袜子——啊?!真该死!

    大概是昨晚洗脚时,不知怎么鬼使神差地把袜子装进衣兜了。

    他想避开几十双眼睛的聚射,抓起板擦擦黑板,整个课堂闹腾得翻了天。他窘得无

    法自控,无地自容,只好跑下了讲台,慌乱中一抬脚又踢翻了讲桌旁的热水瓶……

    他们的失败在于自卑心理与消极心态引起的胆怯病。胆怯病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

    是精神失常的病态,一种是个性上的自卑心理。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生理上有什么毛病,

    而是害怕紧张的心理引起了脸红、心跳、胃痉挛和出汗等生理上的变化。恐惧心理和紧

    张情绪必然会刺激感应神经系统,使之开始分泌出过多的肾上腺素,使机体处于警觉和

    紧急状态。

    于是,人体内就发生了异常的变化:心脏收缩的速度加快,随即出现心动过速的现

    象。皮肤和脾的血管时而收缩,时而扩张,脸面就会随之变得苍白,而后又变得通红,

    并增高皮肤的温度,造成出汗的现象……一般来说,这是心理素质问题,并不是天生如

    此,而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因循守旧的精神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这种当众表现、与人交际方面产生的胆怯恐惧心理却比世界上任何事物更能击垮一

    个人。这不是心理病态,而是心态消极。这说明解决口才与交际的问题,改变消极心态

    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在演讲交际中出现的过度羞怯和紧张的情绪,从表面上看,好象是一个人害怕当众

    表现,或是缺乏临场的经验。实际上并不是所处的环境造成的压力,而是一种害怕自我

    形象受到某种威胁和损害的消极心态。

    俗话说:树要皮,人要脸。所谓“要脸”,就是特别关注自我形象在别人心目中是

    个什么样。每个人都有一种理想的自我形象,总是希望别人都以赞许的目光看待自己;

    每个人还都有一种社会的自我形象,总是希望在群众中和社交中大家都能喜欢自己;每

    个人也都有一种性别上、年龄上、职业上、家庭上,以及经济上的自我形象,总是希望

    自己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爱护和发展。这种关注和维护自我形象的意识,对于刚刚踏入

    社会、经验很少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十分自然而强烈的。年轻人总有一些从未体验过的

    欲求和不便公诸于众的弱点和心愿。于是,自信与自卑、开朗与烦恼、大胆与怯懦、立

    志和消沉等互相矛盾的心理在他们身上往往混合存在,交替出现,因而他们也就特别关

    心自我形象在别人心目中会是什么样子,对周围的一切也就特别敏感。当某个人与陌生

    人接触,与异性交往、与权威人士交谈,或是当众讲话,以及参加某种比赛活动的时候,

    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意识到自我形象面临着某种威胁和危险,总是担心自己说话不当、举

    止失措或是什么地方不如别人而当众出丑,贻笑大方;既害怕别人骂自己是“笨蛋”、

    “蠢货”、“没水平”又不愿听别人议论自己是“爱出风头”、“好表现”。总之,由

    于害怕丢面子,被人说三道四,所以才胆怯、腼腆、惊慌和恐惧。

    有一年,在北京举行第5届世界杯技巧比赛,我国的一位男选手夺取了全能冠军,

    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中央台记者当场采访他,出人意料的是这位世界冠军面对记者的发

    问,竟张口结舌,不知所措,除了断断续续地说了十来个“这个”、“这个”和重复了

    几遍“我很激动”之外,一句象样的有实际意义的话也没吐出来,实在令人遗憾。

    一个年轻的部队干部经人介绍和一个相当漂亮的女护士相识。姑娘对他的个头、模

    样也还称心,俩人就谈上了。姑娘到外地出差去了,俩人就靠鸿雁传情,好在小伙子肚

    子里有墨水,他在写信上下功夫,征服了姑娘的心。姑娘回来后,正赶上一个好友要调

    走,她便约小伙子一起参加聚会,为好友饯行,并且不无得意地给大家做了介绍,还有

    意让小伙子代表她俩发表祝酒辞,给他一个当众表现的机会。这下子小伙子懵了。平时

    他在单位就是个老实巴交的“闷葫芦”,不讲又怕姑娘扫兴,只好结结巴巴、语无伦次

    地说了几句,自己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姑娘更是感到丢脸,表情立刻“晴转多云”。

    第二天,小伙子就收到了姑娘寄来的绝交信,俩人就这样分手了。

    这种胆怯心理,不是少数人的问题,而是大多数人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其比例数字

    相当高:在青少年中大约占80%以上,而在已经工作多年有一定阅历的人当中差不多也

    占50%以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社会性的难题。

    记得1984年10月,我国接待了3000名日本青年来访。

    在中日两国青年的友谊联欢中,人们发现,不论是大庭广众场合的演讲,还是三五

    一伙的分散交谈,日本的男女青年大都洒脱大方,善于言谈。相比之下,我国的男女青

    年却大都显得过于拘谨,有些木讷,有些人甚至是“足将行而趔趄,口将言而嗫嚅。”

    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聚会交际,许多人也往往是金口难开,过于拘谨的。在你推我让

    之中,小伙子变成了忸怩腼腆的大姑娘;而大姑娘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

    出来”。有些人甚至把不善言谈与交际当作为人老实正派的一大优点来标榜。如介绍对

    象时就常说:“我女儿呀可老实了,真的,连话都不会说!”不会说话有什么好呢?如

    果大家都是懦弱胆怯的“闷葫芦”,那就谈不上国家的现代化和人的高素质呢?

    我们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尽管有所发展,学科很多,唯独最广泛实用又最能促进

    人的口才与交际的学问被忽视或轻视了,几乎是一块空白,一片荒野,这不能不说是极

    大的遗憾。不要说一般的院校没有开设这门课,就是专门培养教育、宣传、文秘、法律

    和经营管理人才的院校也没有开设这门课。

    这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科、轻文科,而在文科中又重写轻说的倾向,已不利于

    提高人的素质和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一张嘴,一是用来吃饭,二是用来说话。能吃,而且能吃到美味佳肴、

    山珍海鲜,可谓有口福;善说,而且能说得妙语连珠,深入人心,可谓有口才。随着生

    活的改善,口福不浅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可是口才上乘者却寥寥无几,百里挑一。人类

    文明的显著标志正在于语言能力和心理素质,我们如果只重口福而轻口才交际,那真有

    些对不起造化,而只能退化了。

    长期以来,有一种习惯的看法,就是不把口才与交际能力看作是真才实学,也就更

    不会看作是人生的基本功和必修课了。有些人甚至认为能说会道、善于交际算什么?不

    过是要嘴皮子、见面就熟。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和误解。至于“祸从口出”、“言多必

    失”和“少说为佳”的一类老话,更是一种自我束缚、自我压抑的消极心态。在实际生

    活中,确有一些人整天说空话、吹牛皮,很少讲真话、干实事,但这些人的毛病不在于

    “耍嘴皮子”,喜欢交际,而在于不学无术,言行不一,华而不实。这种表现与我们所

    说的口才与交际艺术不仅不同,而且是根本对立的。至于缄口藏舌、怯于交际,这并不

    是人的本性和欲望,而是封建传统观念所造成的无形绳索对人性的束缚,对人际关系的

    扭曲。口才与交际艺术的本义正是博学多才、勇于进取、性格开朗和情趣高雅的人才能

    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人人都有一张嘴,为什么有的人说话空洞无物、枯燥乏味,不能传

    播真善美,而只能令人生厌呢?

    究其实质恰恰是心态不良、浅薄无知、没有真才实学的庸俗表现。所以说口才的好

    坏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显著标志;喜欢交际并不等于言谈随便、举止轻浮,而是一个人

    自由平等、洒脱自如的生活方式。我们学习掌握口才与交际艺术不仅是增加了一种实用

    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是获取了开发潜能、提高素质的无价宝,构建起做人处世、走向成

    功的立交桥。关键就在于观念更新、心态开放。

    口才与交际能力的关键在心态,不仅是指克服胆怯与恐惧的心理障碍,而且在提高

    口才与交际能力的方面,依然需要积极心态、成功心理的主导作用。

    毫无疑问,高超的口才与交际能力当然需要具备丰富的学识,掌握语言的艺术,而

    且要有灵活巧妙的即兴构思和表达方式。然而,人们在日常说话、当众演讲和与人交际

    的时候,不是直接依靠你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方法去表达或交流,而是凭借你的观念、

    意识和情感去进行感应。如果观念不更新、心态不开放,你怎么可能做到语言有魅力,

    交流有成效呢?

    就拿演讲来说,本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你的个性与自我意识淡

    薄,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摘抄报刊上的文章,去讲别人说过的

    话。这样做,即使你的辞句相当精美,也只不过有一种书卷气,而不会有鲜明的特色和

    生动的力量。而个性与自我意识的强弱就是心态问题,显然,心态不开放的人,其口才

    也不会出色。

    再说幽默感吧,这是现代人应该重视和具备的一种修养和能力。有些青年朋友很喜

    欢幽默,经常学一点幽默小品或是摘抄一些富有情趣的箴言妙语,这是很好的学习和爱

    好。但是如果我们只把幽默看作是言语的艺术或游戏,那就很难幽默起来。因为现实生

    活中总会发生一些叫人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因为任何人的自我形象和所处的境遇都

    不可能是无可挑剔、十分理想的。如果你心境不佳,你还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之处吗?

    如果你斤斤计较别人给你的刺激,你还能随机应变、轻松自如地运用语言的艺术吗?假

    如你已经谢顶了,脑袋光光的,容易引起别人的嘲笑,你心胸狭小、生性多疑,必然会

    窝火憋气,不是躲避别人,就是和别人恶语相间。这还谈什么幽默呢?与此相反,你豁

    然大度,心态开放,既能放弃完美,热爱不完善的自我,又能选择控制自己的情感,具

    有吸引意识,那么每次遇到有人嘲笑你的光头,你就会这样轻描淡写来说:

    “怎么,我这脑袋象灯泡吗?谢谢诸位的赞美。”

    “赞美?”对方一时还摸不着头脑。

    “是啊!没听说吗?热闹的马路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嘛!”

    “哈哈哈……”

    一句话引起了一场欢笑。显然唯有心态开放、襟怀坦荡的人才能具有幽默的法宝,

    掌握高超的口才与交际艺术。

    我们很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生存能力,也很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智力开发;我

    们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或专业技能,也想修炼正直、高尚而又豁达的人格,具备挥洒自如

    的口才与交际能力……这一切都是做人处世、争取成功的重要因素和必备条件。然而,

    决定这一切的神明不是无法预测的命运,而是我们自己可以改变的心理态度。所以,我

    们要树立成功心理,开创美好未来!

    人要发展不仅要突破环境的局限,还要突破自身条件的局限。自身条件包括诸多方

    面:家庭出身、身体素质、学历智力、专业技能、外在形象和待人处世的修养与能力等,

    甚至还有年龄、性别和职务等。其中有许多方面,作为个人只要自信主动,自强不息,

    都是可以突破、提高,令人刮目相看的。唯有长相、个头儿这个“命里注定”、无法选

    择的自身条件似乎让人无可奈何。

    有个美国外科医生,善作面部整形美容手术。他创造了许多奇迹,把许多丑陋的人

    变成了漂亮的人。但他发现,某些人接受了成功的手段术后找他抱怨自己在手术后还是

    不怎么漂亮,说手术成效不大,自感面貌依旧。于是,这位医生悟出这样一个道理:美

    与丑,并不仅仅在于一个人的本来面貌如何,还在于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在于他的气

    质如何。这位医生悟出的道理对于一个人突破自身条件的局限和看待问题具有普遍而深

    刻的意义。一个人的长相如何,除了面部整形美容的可能之外,一般是无法改变的。但

    他如何看待自己,却决定了他的真正的美与丑。我们还是用事实来说明问题吧。

    一个姓孙的同志曾给中国青年报写信,诉说他内心的痛苦:我大学毕业后进厂工作

    已两年,现任助理工程师。业务水平还可以,可长相谁也不敢恭维,因为我相貌丑陋!

    因为丑陋,别人都对我不屑一顾。我怕进商场,商场里镜子太多;

    我没有勇气和别人说话,就是不得不说时,也不敢正视对方,以致别人对我形成了

    这样的印象:冷淡、不合群、任性、无能。就这样,我在痛苦中艰难地挣扎,偷生混日。

    我的勇气全给这张丑脸摧毁了,我觉得这世界太不公平了!我活着没有任何乐趣。我命

    里注定低人一等,注定我要影响别人的视觉和想象。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真想死,

    真想报复这不公平……

    如果死可以报复世界的不公平,这倒不妨一试。但人类还没有办法向“自然”灾害

    “报复”,但在“自然灾害”面前却可以采取抵抗的态度。这种抵抗,不是不承认事实,

    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你对自己的价值怎样感觉和判断比什么都重要。说起丑陋的人,

    你绝丑不过《巴黎圣母院》中那个敲钟人卡西莫多,更丑不过美国电视剧《侠胆雄狮》

    中那个人身狮面的文森特。这两个极丑的人却得到美貌非凡的埃斯美拉达和凯瑟琳的信

    任和爱戴。这足以证明,一个人的价值和整体的美与丑绝非单是面容所决定的,而是由

    仪容仪态、学识修养、气质性格、智慧能力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最主要的是如何认识自

    我,采取什么样态度。一个人如果自惭形秽、萎萎缩缩,他即使长相不错,也不会成为

    一个漂亮人;同样,如果他不觉得自己聪明,他也成不了聪明人;他不觉得自己心地善

    良,也就不会是个善良的人。

    成功心理的三大要素之一就是要有自己的明确的价值观念,发展积极心态就是意味

    着自觉的更新观念,尤其是在这改革开放、新旧交替的时代更需要更新观念。

    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不可脱离的社会环境早已通过各种教育、信息传播和文化

    薰陶,在我们的心理上栽下了真善美的根苗;但与此同时,也在我们的心理上构结了虚

    假而阴暗的蛛网。人是社会之人,人们的环境既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变化而变化,

    有所除旧迎新,但又隐然地根深蒂固地存在着许多受传统观念支配的价值判断、陈规陋

    习。我们常常为了达不到自己的理想境界而忧心忡忡,失去信心;也为了做出“社会上

    公认的规范”相抵触的事情而烦恼不安,困窘不已。而这一切又不可能掩盖隐瞒。我们

    不清除心理上早已存在的蛛网和假象,我们的心态就积极不起来,我们的人格就不再健

    康。鲁迅先生当年大加针砭的所谓国民性,指的就是陈腐观念、病态人格,而这个观念

    更新、人格再塑的历史课题,如今又面临着从深层爆破、全面开花的任务。

    卡耐基认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个人,自然应该随着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环境

    的改进而调整或重建自己的价值观念与人格结构。反过来,人的变化又会促进社会环境

    与文化氛围的改善与进步。因而,从心理学和成功学的理论来看,观念更新、人格再塑

    本是一个动态流变的过程。人只要活着,更新与再塑的过程就随时都在进行。既然如此,

    我们就听其自然,随大流,不就行了吗?何苦还要自己有意识地去破旧立新呢?这是因

    为我们要求开发潜能,提高素质,发展积极的心理态度,走上人生的成功之路,不能只

    是被动地更新自己的观念,再塑自己的人格。潇洒的内涵是有意识地追求和表现人生价

    值与人格魅力,如果不是自觉主动去想去做,还谈何有意识呢?许多人正因为缺少这种

    有意识的追求和表现,尽管有文化知识,有好心良愿,却依然摆脱不了陈规陋习的束缚,

    而不能潇洒自如地做人处世。

    自信自爱,独立特行的人,即具备成功心理的人也未必处处走运,事事成功。有时

    候即使你付出极大的努力,也未必会有预期的成果。但这种暂时的失败,并不能说明他

    们的心态、素质、价值与人际关系不行,只说明成功的条件还不具备,或者,主观上努

    力的程度不够,或是客观上对自己有偏见和误解。但无论如何,她们已经具备了走向成

    功的决定因素和根本条件,这就是她们自尊自爱,独立特行,能够自主地生活。

    一个人已经觉醒了,已经具备了成功心理,怎么不会成功呢?只不过是迟早的问题

    而已。与此相反,许多人总是很在乎别人对自己怎样看,怎样说,一言一行生怕不如意,

    遭挫折。这类人不论在具体事情是得还是失,其结果都是因小失大,也就是为了避免吃

    小亏而不能独立自主地生活,只有屈从和依附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要求。这类人根本不

    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必然与成功永无缘份。然而,能够独立自主生活的人尽管有可能在

    某件具体事情上不如意,吃点亏,但他们不是因小失大,而是因小得大,或者叫做因大

    失小。这个“大”就是积极心态、成功心理,就是能够独立自主地驾驭生活。

    吴琼在安徽是出类拔萃的黄梅戏明星。她那干净而华丽的唱腔被视为继严凤英之后

    最有风格的新秀。可是,在戏曲不景气,演出机会很少的情况下,她也不免心中惘然,

    需要寻求新路。于是,她找到了流行音乐,找到了这种与更多的人们沟通,能够更自由

    地倾吐自己心声的艺术。因而她在闯到北京来探索追求自己在流行音乐中的位置的时候,

    还为自己特地在西单地铁站做了这样一幅别致的灯厢广告:背后是一片苍茫之色,远至

    天穹,吴琼那巨大头像静悄悄地看着地铁站里来往不息的人群……在这幅灯厢广告的周

    围是各种各样的产品介绍,都在用最动听的语言介绍某种商品,而吴琼却用一种令人感

    动的温暖表情,凝视着前方,旁边只有四个字:“吴琼,无尽外表柔弱的吴琼是个能给

    自己拿大主意的女性。这就是独立自主的心态与气质,她有勇气孤身赴京,就有决心在

    这里做出成绩,取得成功。她明白做演员除了自身要有实力之外,还必须让更多的人熟

    悉和接受。她的重新起步与一些和唱片公司签约的歌手不同,那些歌手有某公司为他们

    策划、宣传、投资;吴琼则只能自己“包装”自己,自我推销。因此,她毅然动用前些

    年的积蓄,让人们认识自己。

    能如此独立自主、独辟蹊径的吴琼必然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卡耐基认为,作

    为一个企业领导者,也应该象吴琼那样自尊、自信、独立自主。

    在不少青年朋友中,常有这类难题的困扰,比如大学即将毕业了,越发感到对自己

    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或是自己想跳槽去尝试新的职业,但是父母不同意;或是在恋爱

    问题上有点勉强,但又不想伤害对方……总之,面临着两难选择,到底该怎么办呢?生

    活中这类问题之所以会把人难住,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己的价值观念、预期目

    标不明确,或是准备做出新的选择,但又觉得和以往的经历和现在的处境有矛盾;二是

    顾虑别人对自己不满意,尤其是害怕伤害对自己最亲密、最重要的人。不论什么理由和

    原因,对你个人来说都要从属于独立自主的意愿,绝不能强迫自己,迁就别人,扮演自

    己不想扮演的角色。如果你不能主动地生活,那就不是为自己而生活,而是等于为别人

    而生活,一辈子下来,充其量只能是别人的影子,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人生价值被压抑得

    干瘪,被消磨殆尽,变得软弱无能,庸俗小气。这岂不是一个失败的人生。

    你的自我价值只能自己评定,而不能由他人来评定和证实。如果将自我价值置于别

    人的评价与控制之下,由人家随意抬高或贬低,你还有什么价值呢?即使别人说的很有

    道理,只要你认为不对,你也可以不听从。因为别人的评价只能体现别人的观点,你的

    自我价值要由你自己来评定。一个人的最高仲裁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为什么要把评

    价自我价值的权力交给别人?在你个人的生活小船上,为什么你自己不掌舵,反倒要让

    别人当舵手,听任别人的控制和摆布呢?你是为了让别人都看着你顺眼而生活,还是为

    了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生活呢?

    积极的自我意识是一处精神满足即意识进化的胜利。可是遗憾的是,许多人到处寻

    找自信心,却很少在自己身上寻找,所以他们的努力是徒劳的。我们要明白把自信意识

    建立在别人的良好的印象上是靠不住的,是愚蠢的。

    别人认为你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这是无关紧要的。如果别人的意见很有价值,

    也必须通过你的思考,转化为你的认识和选择,只有转化为你自己的认识和选择才会对

    你的发展与成功起到促进作用。你要成功,那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手来写下自

    己的历史,来主宰自己的命运。需要为自己的成功全力以赴的是你!需要对自己的人生

    负责的也只能是你!如果让别人为你的事情操劳、负责任,你怎么可能成功?即使成功

    了,也是别人的成功,而不属于你。

    如果你眼睁睁地看着你的食物每天都被别人吃掉,你会高兴吗?同样,你的自主权、

    选择权被别人剥夺,你也不会高兴。如果你不能自己品尝生活的甘苦,你将要失去许多

    欢乐和机会。盲从别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必然会使你失去自我,成为一个自毁前

    程的失败者。

    下面是美国的心理学医生凯苏拉坚持独立特行的经历。

    我上大学是学音乐的,以前从未想过有其他选择。我的家人都是搞音乐的,音乐是

    全家的重要事业。家里有两架钢琴,我和姐姐夏洛特可以同时练琴。姐姐上大学就是学

    音乐的,父亲和亲友也都希望我走这条路。我选择音乐作为我未来的事业似乎是很自然

    的事。

    我上中学的时候,音乐的才能给了我许多机会,使我成了学校的“明星”。学校每

    次演出,都有我演奏钢琴的节目,我有时还作曲。这样我就出了名,自己也觉得很不一

    般。大学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音乐的学生。有一个瑞士来的学生弹起钢琴来几乎无懈

    可击,技艺非常纯熟;还有一个从俄国来的学生钢琴也特别出色。我慢慢地明白了:这

    里不是中学了,我在这里没有什么出众之处。我对于音乐既不如别人那样崇高的热爱,

    并无强烈的献身精神,也没有别人那种娴熟的技巧和出色的才干。过了两年,我终于认

    识到:自己在音乐上只是一个平庸之才。我不顾父母的竭力劝阻和强烈反对,自己拿定

    主义,我作出了离开音乐学院的决定。我并不为已经花费了两年的时间而懊悔。我认识

    到音乐不是我想从事的事业,我仅仅用了两年,而没有用掉我的半生甚至毕生的时间,

    这还是明智的。

    我开始探求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但是并没有真正懂得和做到独立自主,而仍旧依

    赖别人为我作出选择。我有个朋友是学经济的,他喜欢同我一起读书,希望我走他的路,

    我就改学了经济。但我对经济了解得很少,上课时总是搞不懂甚至想把枯燥无味的课本

    扔到教授身上……最后,我不想硬着头皮学下去,因为它不是我要干的事业。

    后来,我尝试去干另一个朋友所干的事业。因为我喜欢给自己设计服装式样,有一

    年夏天还做过运动服装的设计师。

    于是,我又决定去搞服装设计,做服装生意……我就这样多次改变了计划,每次都

    是听了参谋的话,他们很满意,但我却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是在作了许多愚蠢的决定,经过了许多尝试的失败后,才偶然学了心理学,我终

    于找到了到底干什么能使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奋的事业。这就是我喜欢的心理学研究工

    作。我在心理学课堂上发言的时候,教室里常常特别安静,因为我说话的时候,大家都

    在静听,这使我感到惊异。除了我的家人和密友之外,平常我说话似乎没什么人很注意

    地听。我受到了鼓舞,勤奋攻读。我开始到医院实习。给几个得了精神病的孩子治病的

    时候,有一个孩子打了我一耳光,另一个孩子揍了我。当时我想:“我这是为了什么呢?

    准是疯了!”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我心中十分庆幸。作为一个心理医生,帮助人们去过比较富有

    成果的生活,给我的生命带来了很大的意义和明确的目标。然而,我的成功是不断探索、

    尝试、失败和幻想的结果。

    一般认为,人格是个人所以为人的各种行为、品性的总和,它是一个整体概念,又

    具有个人独特的倾向性。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角度说,人格是通过人类社会的发

    展,通过社会化而获得的,它是人的存在、禀赋、能力、个性等的组合体,人们又以此

    为基础而追求现实和理想的统一。人们都希望有健全的人格,使自我得到真正的实现,

    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得到最大的幸福。一个企业经营者,不更应该如此吗?

    健全的人格是健康、成熟的人一般都可以具有的。按照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的看

    法,健全人格有如下特点:

    自我扩展的能力。健康成人参加活动的范围很广,他们有许多朋友、许多爱好,并

    且在政治、社会或宗教活动方面颇为积极。

    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健康成人能与别人建立联系而没有占有欲或嫉妒心。他们

    有同情心,能容忍自己与别人在价值观和信念上的差别。

    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健康成人能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挫折,经得

    住种种不幸的遭遇。他们对自己有一种积极的意向,这和那些充满了自卑和自我否定的

    不成熟的人截然不同。

    表现出具有现实性的知觉。健康成人看待事物是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根据

    秘书所希望的那样去看待事物。这种人在评价情境时是明白清楚的,表现出好的知觉。

    具有自我客体化的表现。健康成人对自己的所缺和所有都十分清楚,他们知道现实

    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也知道自己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怎样看待自己之间的

    差别。

    有经久一致的人生哲学。健康成人有一种一致的定向,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有一

    种主要的愿望。

    阿尔波特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其理论观点现在已为多数学者所肯定和采纳。

    综合起来说,健全人格须是一个人在生理、心理、社会化、真、善、美等方面都得

    到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发展,从而塑造出一个完整的自我。这样的人,是自我积极进取

    的人,能真实地表现出来自我。

    人格的健全所包括的方面和性质是很多的,但是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和绝对的规定。

    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那里,人格健全的标准和规定是

    变化着的,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水平、状况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人格,说到底,就是怎

    样“做人”的问题。

    人首先是自然人、自然存在物,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说。从人类角度说,人类的祖先

    就是自然人。因为远古时候的自我意识还未形成,社会文化还不发达。从个体的人来说,

    一个人生下来首先还是自然人,他没有自我意识,各种禀赋、能力都还没有发展和开发,

    也就是说,孩童的人格还没有发展起来,甚至可以说是缺乏人格的。当人的身心、知、

    情、意等各方面都得到相当发展时,个人才可谓是成熟、自立了。个人有自主、自律的

    人格,有自己的特性,有自我意识。有了人格,有了自我意识,个人就不再自然地发展

    和被动地接受培养和教育,而是成为成人,能自立,可以自己主动地提出要求,规划自

    己的未来与发展。人格的健全,就是立足于既有的才能、教养、特性、生命状况等,并

    根据社会的环境与现实的条件和可能,更加努力地成人和做人,不仅仅是维持作为生命

    体的自然存在,而且还要做一个有文化、有道德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做一个完善的、

    全面发展的人。人格的健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健全的人格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现实和理想的统一,是理想的不断实现和现实

    的不断超越。在实践中人格的获得,人的自我意识的确立,人的身心、能力、社会、交

    往圈的发展,使人具有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活动并得到完善、发展的可能,这正是人之所

    以为人的优越之处,是人不断地成为人的基础。具有独特人格的个人,可以也应当据此

    进一步发展并完善自己,弥补自己的缺陷、不足,不断丰富、充实、调整、提高自己的

    理想和幸福观等,进行自我设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特长,实

    现自我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一个人有了健全的人格是能够进行自我设计以实现自我的人,人也惟有通过自我实

    现,才能完全地、真正地实现健全的人格,当然这必须是在实践之中,特别是在社会的、

    群众的实践活动中进行。

    所谓自我设计,就是根据社会的条件、自我的特质等诸多因素设计出自我的潜能、

    理想的实现方式,以便使自我得到最充分的、最理想的、最自由的、最好的发展;自我

    实现就是根据自我设计的道路,经过努力奋斗,把潜能完全发挥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和设计,使自己成为自己最理想的人。

    人本主义人格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此建立起了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从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几个层次,它们由

    低级到高级按顺序排列。马斯洛认为,人们是按这样的级梯需要来依次满足他们的需要

    的,低级需要满足了就转向高级需要的满足,人们越是满足高级的需要,就越有深刻的

    幸福体验,达到精神的安宁,使自己的生活得到充实。自我实现的人自然也就是最幸福

    的人,他的这一理论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其实,关于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思想很早就有了,这是人的普遍要求。自我设计、

    自我实现的根本取向,在于更大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具有主体自觉意识的自我,获

    得了社会、人类文明的教养、熏陶的自我,具有生命力和有精神、有文化、有知识、有

    理性的自我,是不能也不应该停在任何一种狭小的、有限的状态之中的,而总是要不断

    地开拓、进取、求真、求善、求美,和天地宇宙相交融,干出一番壮丽的事业来。自我

    惟有立足于已有的基础、已有的真赋和能力,根据自己的特性、兴趣、志向,寻找到适

    当的方式和途径,才能得到最大发展。从自我本身言,自我设计是十分必要的,没有自

    我设计,是缺乏主体自我意识的表现,其活动将是盲目的、没有效果的。在各个个人的

    自我实现达到后,整个社会也就得到了发展,因为社会是由各个个人构成的,社会的发

    展是通过各个自我的活动实现的。压抑个人的自我实现,或者因其他原因而使个人的自

    我实现大部分不能完成,是有害于社会的。

    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立足点和归宿表面看起来似乎都是自我,但这并不是和社会、

    与人相隔离的孤胆英雄式的独自作为,恰恰相反,真正的自我实现者,是在和社会和他

    人的和谐共处中才得以自我实现的。真正的自我、完美的人格本身就是在社会化的过程

    中形成和获得的,也惟有在良好的、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出真正的自我和健

    全的人格。极端的自私自利,仇恨和蔑视社会与他人,损害、破坏社会及他人的利益,

    或与社会格格不入,是人格不健全和有障碍的表现。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具有以下

    方面的积极特征:

    准确而充分地了解现实。自我实现者能够真实地看待现实,不在知觉中掺杂自己的

    愿望和需要或带有防御性色彩,因而能有效地预见未来。

    对自己、对别人、对自然表现出较大的宽容,承认事物既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

    方面,不排斥事情的消极方面。

    显示出天然质朴的气质。自我实现者倾向于流露自己的真实感情,他们的感觉和认

    识是什么,就说什么,做什么。他们不把自己隐藏起来,不带假面具,不按别人的期望

    行事,而是忠实于自己。

    倾向于关心问题而不是关心自己。自我实现者的典型特征是致力于一些能够发挥他

    们能力的工作、事业和使命,这和非我实现的自我中心特征形成鲜明对照。

    具有超然于世的品质和独处的需要。自我实现者以自己的人才感情指导生活,不需

    要与别人处于持续的接触与依赖关系中,他们能控制自己不介入争执,不为造成常人混

    乱的事物所干扰和烦恼。他们容易保持冷漠,沉默寡言,平静安详,因此能安然地度过

    或顶住各种灾难与不幸。

    他们是自主的,因而倾向独立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他们更多依赖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而较少地依赖外面的世界。他们已能够强壮地独立于他人的观念和影响,所谓尊重、地

    位、报答、名气、威望、爱心等,与自我完善和内在成长相比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他们能够自我指引,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自己的生命和命运。

    显示出永不衰退的欣赏力。自我实现者以敬畏、惊奇和愉悦的心情不断地体验和感

    受生活。他们总是能够从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体验中发掘出巨大的灵感和喜悦。

    有周期性的神秘体验或高峰体验。所有人都有享受高峰体验的潜在性,但只有自我

    实现的人才可能处于这种体验的震撼之下,因为这种人不会在这种体验中感到恐惧,因

    此不会以任何方式去压抑它。自我实现者的高峰体验的次数不尽一样。高峰出现少的人

    往往是比较注重实际的实践型的人,高型出现多的往往是更高、更有诗意的人,并以审

    美的眼光观察事物,理加超脱,更有神秘倾向。

    倾向于和所有人打成一片。他们不仅关心自己的朋友和家庭,而且关心世界上所有

    其他不同文化中的人类。自我实现者往往对全人类都表现出怜悯、同情和真切之爱。

    他们只与少数人发展深交和个人友谊。自我实现者倾向于寻找其他的自我实现者作

    为他们的亲密朋友,这种友谊在数量上很少但很深厚。

    他们倾向于接受民主价值观。自我实现者不以种族、地位与宗教为基础而看待他人。

    他们极少有偏见,而愿意向任何值得学习的人学习。

    具有很强的道德感。自我实现者没有约定俗成的好与坏的观念,但他们几乎总是能

    够知道他们行为的道德含意。有比较丰富的毫无恶意的幽默感。自我实现者不愿开伤害

    或贬低他人的玩笑,相反,他们可能取笑自己或普遍人类,对世事富有哲学的幽默感。

    他们富有创造性。这是每个自我实现者都具有的品质,不仅表现在著书、创造艺术

    品的活动中,而且表现在一般的活动中。他们所以有创造性,是因为他们的情感体验更

    为开阔、更为自发。

    他们能抵抗文化的同化。自我实现者倾向于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因为他们的行为

    受内心世界的指导。如果一种文化标准与他们的价值观相反,他们将公开地不依附于它。

    在一般生活习俗上并非一定是反对常规者,但在基本观点上则坚持己见。

    马斯洛的这些观察结论,基本上是可以成立的。总而言之,自我实现者有一个真实

    的自我,但并不是处在社会之外,只不过是不愿顺从于俗流罢了。他们内心是关切整个

    人类的,对人有同情心和宽容态度,也能与各种人友好相处。这种人关心自我,实际上

    是和整个人类的使命、尊严相联系的,不仅他们的观察力、判断力、审美感、道德感是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取得的,而且他们以人类的前途为自己的前途,以人类的幸福为自

    己的幸福。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要义就是做人、做完善的人、做有益于人类的人,做

    能表现人的才智、灵性和尊严的人。

    当然,自我实现的意向是人人都有的,并且确实从伟人、发明家、艺术家、思想家

    到普通的学生、教师、工人、家庭管理人员等等,都能发现自我实现或实现了潜能的人

    的例子,但总的来说,达到自我实现的人确实很少,据马斯洛估计只有1%左右。在现

    实中我们也能感受得到,大多数人的确没有将其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没有使自我得到更

    大的发展。马斯洛对此也有一些解释,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因而易受

    阻挠,多数人惧怕自我实现所需要的对自己本身的认识,即没有自知之明,易放弃已知

    的东西进入到不确定的状态,同时,人还受文化环境的限制及童年环境的不利影响等。

    这些分析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按照我们的看法,主要是因为社会的分工、分化,特别是

    私有制和私有观念的影响,人们之间关系的紧张、对抗,才造成了个人人格的不完善、

    不完整、不健全,导致了个人的局限。因此,自我实现要有社会的进步作为基础和保证,

    才有可能真正达到。
第四章 卡耐基的经商心理学 二 创新优于求成
    人生的成功自然包含着人人想得到的功名成就,但它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唯一的

    照亮世界的太阳。重要的是活得潇洒,自我实现——卡耐基要勇敢地面对这样一个不会

    改变的对于任何你想尝试的新事物来说,总有某些人是比你更在行,更有成就的。如果

    凡事只想必须成功,这就无法避免害怕失败的心理,就会感到走向成功的路越走越窄,

    必然会自我挫败。世界上比我们能耐大的人有的是。看过马拉多纳踢球的人,还想一身

    臭汗地在足球队里混吗?听过帕瓦罗蒂的歌声的人,还想修炼美声唱法吗?读过曹雪芹

    《红楼梦》的人,还想写小说吗?——

    为什么呢?如果总是担心自己比不上别人,只想功成名就,也就没有曹雪芹、帕瓦

    罗蒂、马拉多纳这类人了,世界和人生也就不会这么丰富多彩了。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得

    好:“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当叫,

    就让它们各自用自己的声音叫好了。”小狗也要大声叫!实际上,追求一种充实有益的

    生活,其本质并不是竞争性的,并不是把夺取第一看得高于一切,它只是个人对自我发

    展和幸福美好的生活的追求。那些每天一早来到街头公园练武打拳、练健美操、跳迪斯

    科的人们,那些只是有空就练习书法绘画、设计剪裁服装和唱戏奏乐的人们,根本不在

    意别人对他们姿态和成果品头论足,也不会因没人叫好或有人挑剔就停止练习、情绪消

    沉。他们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当众展示、参赛获奖,而是自得其乐、自有收益,满足自己

    对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渴求。任何成功总是相对的、有限的,而求知欲和求新欲使他们意

    外地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志趣,所以成功的机会也就往往是给这些人准备的。所以求知胜

    于求成的人反倒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求变创新的意识是很重要的。美国作家阿龙在他所著的《宽容》一书里写道:“在

    无知的山谷中,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他用生动的笔法揭示了人们囿于一定的社会环

    境或生活习惯的时候,就会产生思维的惰性和惯性。一方面极易满足,另一方面是安于

    现状,不思变革,并且会不自觉地充当旧价值观念的卫道士。这是所有封闭社会的通病。

    也许有人会认为他的话未免太尖刻,他怎么能讲我们“无知”?但细细想来,此话确实

    很有道理。

    早些年,当我们为几亿人口能吃饱肚子而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候,

    我们全然不知欧美发达国家仅用了占人口总人数百之分之几的农业工人便养活了全国所

    有的人,并有大量农产品出口到不发达的国家。曾几何时,为了能得到一只“铁饭碗”,

    人们竭尽全力地要挤进已经人满为患而又永远不会到站的列车。而今天,竟有许多人不

    再稀罕这个虽然“饿不死”却又“吃不好”的“铁饭碗”,甘愿选择有风险的“瓷饭

    碗”。……

    天涯何处无芳草。多一次选择都是一次新的机会,可以带来一个新的世界,不跨上

    这一步,那就永远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当然,“跨出这一步,那就永远不能主宰自己

    的命运。

    当然,“跨出这一步”并一定就是跳槽、辞职、改行,但人生的丰富和成功必须是

    求变创新,走自己的路。“小狗也要大声叫”的“大声”,不一定是成就高、名声大,

    而一定是属于自己求变创新的叫声。

    许多人之所以凡事都害怕失败,主要是由于心态消极、意识自卑,同时也和过于看

    重事情的成败而看轻自己的选择有关系。结果就那么极端重要吗?把话说穿了,每个人

    的最终结果都不那么美妙。必然死亡的阴影可以给人可怕的威胁,让人整天灰心丧气,

    悲观消沉;但也可以促使人惜时如金,积极努力,提高人生效率,追求一种充实而有意

    义的生活。

    年已半百的卡罗琳·赫巴德是一位朴实端庄的美国妇女。她言谈举止大方,而且时

    常面带微笑,使人觉得和蔼可亲。她一方面是一位著名物理学家的妻子和4个孩子的母

    亲,另一方面又是随时准备到世界各地抢险救灾、拯救生命的勇士。她是“美国救灾行

    动队”的创建者和领导人。这一组织的任务是在国内外进行“搜寻和营救”活动,哪里

    有灾难,就到哪里去。

    1988年12月,亚美尼亚发生大地震,公寓大楼、住宅、工厂、学校纷纷被摧毁,死

    亡人数已超过5万。赫巴德闻讯后几小时便登上飞机,飞往亚美尼亚。

    她和其他营救队员在零度以下的严寒中,在覆盖几英里的废墟中摸爬了8天,尽可

    能多地搜寻出还有希望救活的人。

    有一次,他们在三座坍塌的楼房里没有找到什么,正准备到别处去,一个家人都被

    陷在这所楼里的男人悲痛万分地哀求他们再搜寻一下。于是赫巴德他们在她的阿利的帮

    助下终于找到了陷埋得很深的一个小女孩,正是那个人11岁的女儿。

    小女孩的兄弟姐妹都已被砸死,而她竟在4天后奇迹般地得救了。

    卡罗琳·赫巴德参加的营救活动不计其数。她曾到过地震后的萨尔瓦多和菲律宾;

    去过巴拿马的密林中搜寻生存者;

    在纽约和田纳西寻找因桥梁折断而受难的人;到过遭飓风袭击后的南卡罗来纳州;

    到过飞机、火车失事现场和火灾水灾现场;搜寻救援过丢失的孩子、失踪的猎人和溺

    者……

    谈到20年来的收获和体会她说:“我喜欢遇到紧急情况时产生的那种紧张感,那种

    兴奋感。当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时,我会感到一种满意、一种自豪。在

    受灾现场,你能看到人类本性最好的一面,也能看到人类本性最坏的一面。而且,我也

    曾处于某种危难境地之中。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品尝生活,活出了新意。”

    抢险救人,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我们知道的不少。但人们总是强调舍己为人的伟

    大精神,很少有人说是为了自己“学会品尝生活,活出新意。”卡罗琳·赫巴德女士给

    我们的启示就是自由选择的可贵、求变创新的重要。所以说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

    就的大小,而在于是否自信自爱,求变创新,活出新意。我们一定要打碎“害怕失败”

    的枷锁,敢于去发现人生的新大陆。你可能会象哥伦布一样尽了最大的努力,却未能达

    到你所预期的目标,但是你却可以发现更多更新的东西!

    因此,卡耐基认为,作为一个经营者,必须努力实现自我,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幸福不是上帝给予的,而是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由于

    人们劳动、奋斗的方式、途径和程度各有差别,他们创造的幸福也有差异。在为人类幸

    福而斗争的过程中,登上高峰就打开更广阔的眼界,带来更深刻的幸福,登上低峰则创

    造小的幸福。创造幸福并非一项安逸的工作,它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劳动。歌德在总结

    自己的一生时认为,他的一生基本上是在辛苦工作,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的舒服的

    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歌德凭其毕生的辛劳,创

    建了宏伟事业,赢得了自身存在的充实和幸福。

    屠格涅夫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你如果要想成为幸福的人,必须得学会吃苦。

    要享受幸福,首先得创造幸福。只有脚踏实地地劳动创造,才能在付出艰辛劳动后

    得到幸福的甘甜。犹如蜜蜂上万次地飞翔,行程数万里,博采众花,才能酝酿出甘甜的

    蜜。正是由于爱迪生艰辛的劳作,发明了灯泡,后人才获得了不被黑暗困扰的幸福;正

    是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研制成功安全炸药,才使人类饱享安全所带来的便利;正是通

    过居里夫人艰苦的奋斗,才从镭含量不到百万之分一的几吨沥青油矿中炼出十分之一克

    的氯化镭。这些科学家通过脚踏实地的艰苦劳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幸福,他们也从

    中获得了极大的愉悦和幸福。

    事业、劳动、工作是获得幸福的源泉,但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

    因此,事业要获得新的成就,人们要得到新的幸福,必须依靠人的创造精神。创造活动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福音,创造使人类更添光彩,使人生更具有价值,它是人类获得新的

    幸福的永恒动力。

    提到创造,有些人总是觉得神秘,似乎它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办到。其实,创造有大

    有小,内容和形式可以各不相同。

    在当今,创造活动已经不仅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它已经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

    很多人都可以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人

    们在事业上新的追求、新的理想、新的目标会不断产生,在为新的事业创造奋斗中,实

    现了这些新的追求、理想、目标,就会产生新的幸福。创造是永无止境的,人类的幸福

    是没有终点的,人的幸福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造的过程。

    所谓创造,无非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意思,“创者,始造之也。”创造过程

    的实质是建立某种新东西,而不是原来某种东西的再现。这就是说,创造性就是非重复

    性,创造意味着发现、发明、革新,它标志着突破和前进。

    创造性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

    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在世上的一切生物中,只有人的活动是积极的、创

    造性的活动,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种创造着历史的主体。

    在世界上,除了人以外的各种生物(包括高级动物),都必须按照自然界给定的范

    围规划它们的生活,只有人可以突破这种范围。人作为自然界的主人,为了不断满足自

    身的需要,不仅按照万物直接的自然效用来加以利用自然,而且经常改变它的天赋形式,

    创造出各种新的物品。人的这种能动的创造性,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自从人类产生以来,

    作为人的活动对象的自然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自然世界已经不再是亘古未变的洪荒世

    界,而是作为主体的人世世代代创造的结果——“人化”的世界,它到处打下了人类意

    志的烙印。这充分体现了人类创造力的巨大威力。在这个意义上说,在创造的王国里,

    我们人类作为主体是不折不扣的国王。这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所说的:“是我们创

    造了价值,是我们的欲望授与了价值。在这个王国里我们是国王,如果我们向自然界卑

    躬屈膝,我们就降低了自己国王的身份。应该由我们来决定高尚的生活,而不是由自然

    来决定”。人作为主体不仅创造了一个人化的自然和人类社会,而且创造了主体自身,

    创造了人本身。正是依靠自己的创造活动,人把自己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成为活动的

    主体;也正是依靠自己的创造活动,使人离动物界越来越远,成为“万物之灵”。总之,

    人作为主体的最根本的特性就是创造性,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动的创造能力。我们赞扬

    伟大的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等,是因为他们对造福人类作出了重要的创造性的贡献。

    而事实上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无论是杰出的人物还是普通群众,都具有或大或小的

    创造能力,为人类历史作出了或多或少的创造性贡献,都是“创造王国的国王”。

    创造和幸福是什么关系?创造是力量、自由及幸福的源泉。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把

    创造看作是“快乐的生活”,是“一种根本的快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创造是生活的最大乐趣,幸福寓宁创造之中,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什么是生

    活的最大乐趣?我认为,这种乐趣寓于与艺术相似的创造性劳动之中,寓于高超的技艺

    之中。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劳动,他一定会竭尽全力使其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

    充满美好的东西,生活的伟大、幸福就寓于这种劳动之中。”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创

    造和幸福的内在联系,说明创造是获得新的幸福的源泉。

    为什么说创造是人类获得新的幸福的源泉和动力?我们知道,幸福是人们在进行物

    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所追求的目标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

    满足。然而怎样才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要靠劳动、靠工作,为事业

    奋斗。而人们需要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需要的层次是不断提高的,旧的需要满足了,

    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要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需要,实现人们对幸福的新的追求,就要靠创造,创造新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以,要深入理解创造和幸福的关系,就必须探讨研究人的需要

    问题。

    人的需要即人的欲求,是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要求。人活在世

    界上,就要求生存、求发展。这种需要推动人们去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创造了人的社会关系,创造了人的本质,同时也创造了人的新的需要。人的

    需要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和源泉,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

    因。它引发着人的活动力量,规定着人的行动方向,直接导致人的各项活动。

    人的需要与其他生物向外界进行摄取活动的需要不同,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即使是

    摄食需求,也不再是单纯的生理需要,而是社会化的生理需要,具有社会文化色彩。动

    物的需要是直接建立在肉体机能基础上的,是天生的;而人的需要主要是由人类自己创

    造出来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人通过流汗和劳动而获

    得满足需要的手段。可见,动物只能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而人则会自己去创造。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生理物质的需要,又有发展创造的需要,既有劳动和

    工作的需要,又有娱乐和休息的需要,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大体说来有这样三个层次:

    其一,是人的生存需要。这是维持生命和繁衍种族的最基本的、最起码的需要,是

    人的其他一切需要的前提和基础。

    在人的生存需要中,包括维持生命的基本的物质需要,获得安全保健的需要,延续

    种族的需要等。

    其二,是人的享受需要。这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需要,旨在优化人的生存条件,

    令人舒适、惬意。人在世上生活,不仅要求能够生活下去,而且要生活得好,享受世上

    的快乐。这就产生了人的享受需要,包括丰富的物质生活需要和充实的精神生活需要。

    享受需要是人在生存需要得到比较稳定的满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人既然有进行

    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自然不会满足于动物式的生存需要,而且讲究色香味和滋补作用。

    如果一个人只满足食、性生活这些最起码的需要,并以此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的则抛

    弃人的其他活动和需要,那么这种需要就变成了动物式的需要了。

    人的享受离不开社会的物质、文化发展水平,不能超越客观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脱

    离现实条件提倡“超前消费”,盲目追求高消费,不但造成个人的家庭的沉重经济负担,

    而且会给社会生产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如果一味人为地压抑人们正常合理的

    消费和享受,会影响人们积极性的发挥,对发展生产也不利,因为享受需要的合理增长

    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

    在人的享受需要中,有一个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问题。享受不仅有物质方面

    的,还有精神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的需要观并不只是重视物质需要,而且要正确地解决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从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来说,物质

    需要无疑是最重要的,人对吃、穿、住、用、行等物质资料的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动的

    基础也是人的其他一切需要的基础。但是,从发展的趋势来说,精神需要将越来越重要,

    特别是到了物质需要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未来社会,精神需要将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

    标。人的物质需要和人的精神需要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人的物质需要是在人的一

    定的精神需指导下发展的,而人的精神需要则是以一定的物质需要为基础,是人的物质

    需要的升华。物质需要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需要的发展水平,精神需要又反过来规定了

    物质需要的性质和内容。毛泽东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不但要追求物质生活

    的幸福,更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幸福,精神生活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一个人如果只是

    一味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完全放弃对崇高精神、远大理想的追求,那么,这样的人决

    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其三,是人的发展需要。人要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以适应改造客观世界

    和健全自身的需要,其中包括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开发智建和创造能力的需要,健

    康身体的需要等。人不仅是享受的动物,更是创造性的动物。唯物史观认为,创造性地

    活动的需要即表现和发展自己的生命力——智力和体力的需要,这是享受更高级的需要,

    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这里的着眼点是人而不是物,是创造而不是享受。

    美国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列为七个层次:生理

    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把

    自我实现的需要看作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他认为,人都有发展或成长的趋势,成为

    探索真理的、有创造力的、有美好愿望的人;对于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来说,人的其他

    一切需要都“可以看作是达到一个终极目的的手段。”。马斯洛所说的人的自我实现的

    需要类似于前面所讲的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发展人的生命力,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是

    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因而也是人通过对象化活动实现自我的表现。例如,作家勤于写

    作,画家乐于绘画,科学家潜心研究,技术工人努力攻克技术难关,他们专心致志地从

    事自己的工作,在精神上感受到极大的幸福。而有些人没有崇高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

    他们就会感到精神空虚,使自己的青春年华虚度。

    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动物受到自然和机体的限制,

    因而其需要是狭隘的、有限的。人因其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丰富多采的需要,就

    其发展趋势来说是广阔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物质需要的实现将越来越有保证,

    其结构将趋向丰富化、优质化;人的精神需要将会变得越来越强烈,趋向于大量化、高

    雅化。

    总之,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人的需要不断发展,并不断产生新的需要;而

    人的需要的不断发展和新的需要的不断产生又推动着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水平的不断提

    高;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会满足不断发展的需要和新产生的需要,

    从而把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推向幸福的新境界。

    人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人的实践活动是在认识指导下进行的。进行创造性的实践

    活动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研究创造性思维对于开拓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意义。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对此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去把

    握。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在探明未知的认识过程中,能提出新理论、形成新观念、

    创造新方法的思维活动。它不仅强调思维成果的独创性,而且重视其思维成果在社会发

    展过程中的重大影响。例如,杰出的思想家提出的重大新理论,杰出的政治家提出的重

    大新观点,杰出的科学家发明的重大新技术,这些对于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和巨大推动作用的思维活动就是创造性思维。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

    没有有效方法可以直接运用,不存在确定规则可以遵循的那些思维活动。也就是说,在

    实践活动中,凡是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敢于破旧立新的思维活动,都属创造

    性思维活动,它强调的是能克服常人、前人所克服不了的困难,解决常人、前人所解决

    不了的问题,在实践活动中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总之,只要不是重复已

    有的结论,模仿已有的方法,而是在原有的结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的独创,新

    的结论,用新的方法分析和解决了新的问题,都是创造性思维。

    不仅在科学领导中那些重大的发现和发明过程中需要创造性思维,就是在人们日常

    的政治、经济、生产、教育、艺术等活动也需要创造性思维。因此,创造性思维对人们

    的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意义。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需要人们付出艰巨劳动,运用高超能力的思维活动。这是因为,

    人们要获得一项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往往要经过长期的观察、艰辛的探索、潜心的研究,

    并且要经过多次挫折失败的反复过程。创造性思维能力要经过长期的知识学习和积累、

    智能的开发和训练、素质的提高和磨砺才能具备。

    与常性思维相比较,创造性思维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

    独创性。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于创新,它在思路的探索上、思维的方式方法上和思

    维的结论上,那独具卓识,能提出新的创见,作出新的发现,实现新的突破,具有开拓

    性和独创性。常规性思维是遵循现存常规思维的思路和方法时进行思维,重复前人、常

    人过去已经进行的思维过程,思维的结论属于现成的知识范围。人生思维所要解决的是

    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常规性思维所要解决的是实践中经常重复出现的情

    况和问题。注意观察研究,可以看到我们周围有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不加分析的接受

    现有的知识和观念,思想僵化,墨守陈规,安于现状。这种人既无生活热情,更无了创

    新意识。另一种是思想活跃,不受陈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注意观察研究新事物。这种

    人不满足于现状,常常给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勤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我们应

    该学习后一种人,培养和锻炼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它的机动灵活性。创造性思维不局限于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程序和方法,它既独

    立于别人的思维框子,又独立于自己以往的思维框子。它是一种开创性的、灵活多变的

    思维活动,并伴随有“想象”、“直觉”、“灵感”等非规范性的思维活动,因而,具

    有极大的随机性、灵活性,它能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常规性思维一般是按照一

    定的固有思路方法进行的思维活动,使人们的思维缺乏灵活性。

    风险性。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创新突破,而不是过去的再现重复。它没有成功的经

    验可借鉴,没有有效的方法可套用,它是在没有前人思维痕迹的路线上去努力探索。因

    此,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不能保证每次都取得成功,有时可能毫无成效、有时可能得出错

    误的结论。这就是它的风险。但是,无论它取得什么样的结果,都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

    方法论的意义。因为即使是它的不成功结果,也向人们提供了以后少走弯路的教训。常

    规性思维虽然看来“稳妥”,但是它的根本缺陷是不能为人们提供新的启示。

    创造性思维对于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尤其对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创造性思维可以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人们为了取得对尚未认识的事物的认识,

    总要探索前人没有运用过的思维方法,寻求没有先例的办法和措施去分析认识事物,从

    中获得新的认识和方法,从而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创造性思维可以极大地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提

    出的一个又一个新的观念,形成的一种又一种新的理论,作出的一次又一次新的发明和

    创造,都将不断地增加人类的知识总量,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使人类去认识越来越多

    的事物,为人类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和“幸福乐园”的飞跃创造条件。

    创造性思维为人们的实践活动开辟新的领域。它不满足环境人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努力探索客观世界中尚未被认识的事物的规律,从而为人们的实践活动开辟新领域、打

    开新局面。没有创造性思维,没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人类的实践活动只能停留在

    原有水平上,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在创新中发展,开拓中前进,必然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

    状态。

    创造性思维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所要建设的是具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前人和别人从未进行过的极其艰巨伟大的事业。从事这项

    史无前例的开创性事业,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又没有固定的方法可以照搬,只

    有进行创造性思维,发扬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摸索和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

    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邓小平作出了历史

    性的重大贡献。他是运用创造性思维的典范。

    他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

    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总是从中国

    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造新办法,寻找新路子。他以开

    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

    了长期的艰辛的理论探索,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达到了新的高度,获得了新的发展。

    已故杰出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生前曾说,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创造性的思维。此话包含

    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只有通过有所创造,为人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才体会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真正幸福。创造性思维在实践中的成功,更可以使人享受到

    人生的最大幸福,并激励人们以更大的热情去继续从事创造性实践,为我们的事业作出

    更大的贡献,实现人生的更大价值。

    崇高的志向,远大的理想是实现幸福的前提,但还不是幸福的实现。志向、理想总

    是同美好的未来相联系的,它是对美好未来可能性的构想、预见和向往。但志向、理想

    只是可能性,不是现实性,虽然它不同于空想和幻想,它是建立在客观规律性基础上的

    现实可能性。但是可能性要转化为实现性的关键在于要有条件。勤奋是崇高志向实现转

    化的根本途径,是远大理想向现实转化的根本条件,这正如古人所说:

    “奋与愤盛衰之本,勤与惰成败之源”,“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

    下古今之智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有人认为,成功在于天才。其实天才与勤奋是不可分的。

    所谓天才,首先是勤奋的人。我们承认人们的天赋有差别,但是,能够成为天才,

    关键在于勤奋。鲁迅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巨匠,用他自己的话说:“哪里有天

    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我国现代著名科学家郭沫若认为: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

    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著名桥梁设计大师茅以升总结他一生科技工

    作的经验时,得出的结论是:“勤奋就是成功之终。”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的体会是: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因斯坦说道:“人们把我的

    成功,归功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所以,我们赞赏一个人的天

    才和聪明时,首先应该赞赏他的勤奋。这是因为,没有勤奋就没有成功,你要想取得成

    功,那就要变得勤奋起来。你要想获得幸福,那就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著名画家达·芬

    奇说的好,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睡,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有人把成功寄希望于灵感,这是不聪明的。因为灵感是一位“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

    人”。它是在勤奋中产生,也只能与勤奋同步前进。世界上确实存在聪慧的诗人,出口

    成章的才子,挥毫而就的画家。可是,他们惊人的才能,都是勤学苦练的产物,长期积

    累的结果。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岁观奇书”,而后才能“日试万

    言,倚马可待”。

    白居易五岁学诗,九岁谙声韵,十五岁“节读书”,所以才能写出“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的伟大诗篇。外国著名大文豪莎士比亚、但丁、歌德、巴尔扎克等都是

    “奇才神写”,但无一不是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

    有人把成功寄希望于幸运,这也是幼稚的。达尔文认为:

    “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勤奋的人。”英国作家勒考克说:

    “我相信幸运,而且我发现,我工作愈认真,我的运气愈好。”

    这就是说,幸运也是特别偏爱勤奋的人,它与勤奋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可否认某些

    人有可能凭运气能谋得一份好差事,但却不能凭运气保持它。有了良好的机遇,如果不

    勤奋努力,这机遇迟早也会丧失。

    有人把成功寄希望于别人的帮助,这更是不切合实际的。

    事业的成功,主要靠自己的创造奋斗。别人的支持帮助固然需要,但外因只是条件,

    内因才是根据,再好的外因也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国际歌》中唱道:“从来就没

    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事业的成功,幸福

    的实现,既不能靠上帝的恩赐,也不能仰仗别人的施舍,要靠我们自己的艰苦奋斗。古

    代波斯文学家萨迪在他的名诗《蔷薇园》中这样写道:“富人如果把金钱放在你手中,

    你不要对这点恩惠太看重;因为圣人曾经这样教诲:

    勤劳远比黄金可贵。”

    勤奋是成功的秘诀,懒惰是失败的病根。我们宁愿以百倍的勤奋去争取一分成功,

    也不能驰于空想、骛于虚声。我们赞赏勤劳,是因为它不但能启迪人的聪明才智,开阔

    人的视野,而且只有它才能创造一切财富,完善发展人类自身。勤奋是人体的电源,它

    能使你的生命闪光发热。

    赞赏勤奋,就要培养和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

    青年人渴望成才,想干出一番大事业,这种志向和理想值得赞赏,但是,它的实现

    需要付出艰巨的,有时甚至是毕生的努力。如果把成才的愿望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不

    付诸辛勤的耕耘,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吉尼斯出版公司每年的营业额高达1260万美元,该书已译成35种文字,成为全球最

    畅销书。此书截止1990年底已在全世界销售了6500万册,堆积的高度相当于168座珠穆

    朗玛峰,创下了版权发行史上最高纪录,也成为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吉尼斯的编委们认可的纪录原则是:必须第一!唯一!超乎寻常的技艺。他们看准

    和抓住了人类的争强好胜的天性,许多人都拼命去刷新前人的纪录,以求名列大全。向

    大全挑战的人,有逐年增加趋势,这正是人类求新、求变欲望的表现,也是此书创刊以

    来一直举世风行、长期畅销不衰的秘诀所在。

    “吉尼斯”不过是抓住了公众的一种心理特征,就成就了一项知名度极高、常盛不

    衰的大事业。

    卡耐基认为,一个经营者只要是把公众心理琢磨透,抓住公众心里的特征,那么,

    他在事业上一定能够成功。

    现在,许多高中档服装店中都安排了打扮得光彩照人的窈窕淑女作“导购小姐”。

    然而坐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斯特法内高档时装店却似乎无视这股潮流,几乎清一

    色地聘用30—40岁的中年营业员。她们衣着简朴,貌不惊人,与豪华的店堂和高档时装

    相比,真有点“土”人卖洋货的味道。但这家服装店的生意却十分红火,甚至在别的店

    卖不动的档次高、价格贵的服装,在这里却销得非常快。

    斯特法内经营者是肯动脑筋研究顾客的需求。

    这些中年营业员都是在服装行业中工作多年的老职工。

    她们既有丰富的商品知识,对服装的质地、款式、花色如数家珍,能名副其实地为

    不同顾客“导购”到合适的服装;同时,又善于揣摩顾客的需要,使他们能花了钱满意

    而归,产生一种亲切和体贴感。相比之下,有些“导购小姐”显得“嫩”了一点,在商

    品知识和购物经验方面较难取得顾客充分的信任感。另外,就当前中国有大众的消费水

    平来看,多数顾客进入高档服装店仍带着某种好奇,有的甚至隐含着几分自卑。在那些

    漂亮的“导购小姐”面前容易产生几分不安和压抑,以至自惭形秽。若再遇上“冷美

    人”,顾客可能问上两句便不敢再罗嗦了。或者,“导购小姐”的过分主动热情,也容

    易使顾客拘谨不安,甚至逃之夭夭。

    上海手帕四厂在1985年初春,按照出口要求生产了20万条高质量的织缎手帕,投放

    国内市场,但却销不动。有关商业部门要他们按七折作价处理。工厂派人作深入的市场

    调查,发现消费者不是不愿用这种手帕,而是不了解这样高质量的白手帕有何作用;不

    了解这种手帕除了有揩汗、擦手等功能外,还有与西服配成美化衣着仪表的功能。于是

    该厂把每件产品都按一定的装饰要求,折成手帕花,再印上吉祥喜庆的图案,用印有

    “西装手帕”字样的透明塑料口袋包装。如此这般一变化,产品的价格不仅没有打七折

    出售,相反因为产品成本的提高而有所提高,而且20万条手帕很快销售一空。

    由手帕的销售,我们想到了卡耐基曾总结过的经验,那就是:首先,要让消费者充

    分了解产品性能、质量、用途。

    之后用新观念引导消费者。开拓消费者的思路就是开拓市场。

    无锡邻县江阴的红豆村,有一棵全国稀有的红豆树,相传是梁昭明太子萧统所植。

    唐人王维曾为红豆作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太

    湖针织总厂周耀庭厂长开发商标文化时看中了“红豆”,就在红豆村开了家分厂,将产

    品商标注册为“红豆”。

    为扩大“红豆”的知名度,该厂别出心裁地试制高血压有奇效的罗布麻针织衣让患

    者穿;为亚运会赠送一万件“红豆”记者服;让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身穿“红豆”服

    装播音;组织科技、文化、商业界人士成立红豆之友联谊会……

    久而久之,在广大顾客中强化了“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文化情感效应。于

    是,“红豆”产品很快在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起480个销售点,并远销美、日、新加坡、

    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无锡市的创百万美元大户。香港的兴利公司开始请该厂加工产

    品,后见“红豆”的真诚、认真,油然生起“相思之情”,很快与之共建合资企业。

    周耀庭厂长的精明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巧借红豆及与名人相关的“红豆树”年深日久形成的高知名度,使本厂产品

    商标一诞生就能引起公众广泛知晓和注目。

    第二,用多种带有情义色彩的举措努力强化传播产品的情感文化因素,以情感文化

    附加值提高产品的美誉度。尤其是针对海外现代化程度高的发达国家人们的心理情感需

    求,强化情感文化效应,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更见其现代公关意识和智慧。

    太湖针织厂周耀庭厂长的做法,正与卡耐基的经商之道不谋而合,他们都是巧妙地

    运用了广告。在今天这个世界,广告已是企业和消费者都不能缺少的。

    当然,消费者挡不住广告诱惑的最为关键的原因还是由于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商品

    社会的到来,是物质比较丰富后的必然结果。试想,在物质严重匮乏的票证时代,广告

    既对厂商毫无吸引力,对消费者也没有任何意义。那时的情况时,能买到就谢天谢地了,

    根本别开选择。如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新产品更是层出不穷。面对买方市场的到来,

    消费者一则欣慰,一则困惑。买什么?到那一家去买?人们往往举棋不定,不知所措。

    现代人没有时间去逛遍每一家商店;现代人没有可能精通所购买的每一件产品。此时此

    刻,将不得不从广告中获知信息,并听从广告的劝告。可以断言,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

    发展,购买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广告的依赖性将愈来愈大,广告对消费者的诱惑力

    也将与日俱增。
第四章 卡耐基的经商心理学 三 慎抓每次机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既向人们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实现幸福

    的良好机遇。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是幸福的,切不可放过这一良好的机遇。

    正如前人所指出,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应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

    立,为我们获得人生幸福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自由、平等的经济

    竞争,遵守价值规律的商品交换,可供个人自由选择的升学和就业机会,以及经商、出

    国深造的现实可能性等等。我们现在应该做,而且可以做到的,便是创造条件利用机遇

    ——有准备的头脑,科学的方法,丰富的知识积累等等,然后去实践。人们只要抓住机

    遇利用机遇,努力奋斗,就能获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幸福。

    机遇主要指良好的、有利的机会。人们俗话所说的千载难逢、天赐良机,就是指机

    遇。机遇的产生和利用都需要有其主、客观条件。从主观上讲,机遇只降临有准备的头

    脑。这里的准备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知识的积累。没有广博而精深的知识,要发现和

    捕捉机遇是不可能的。一是思维方法的准备,只具备知识,而没有必要的思维方法,机

    遇便会默默地从你身边溜走。当然,成功而有效的思维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需要人们下苦功夫,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培养训练。因此,我们既要勤于思索,又要

    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我们也要首先明白,不论是知识积累方面的准备,还是思维方法

    方面的准备,都是一个过程。主观条件非常重要,它要求人们自己努力学习和工作。从

    客观条件讲,机遇的产生和利用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如自由的科研氛围,平等的择

    业、工作机会,及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程度等等。机遇的产生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

    结果,它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只有捕捉住机遇,才能使机遇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

    化。

    怎样才能抓住机遇呢?一是留心周围的小事,有敏锐的洞察力。在日常生活中,常

    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有些事使人大吃一惊,有些事则平淡无奇。一般而言,使人大

    吃一惊的事会使人倍加关注,而平淡无奇的事往往不被人所注意,但它却可能包含有重

    要的意义。一个有敏锐观察力的人,就要能够看到不奇之奇。19世纪的英国物理学家瑞

    利正是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端茶时,茶杯会在碟子里滑动和倾斜,有时茶杯里的茶水也

    会洒一些,但当茶水稍洒出一点弄得了茶碟时会突然变得不易在碟上滑动了。瑞利对此

    作了进一步探究,做了许多相类似的实验,结果得到一种求算摩擦的方法——

    倾斜法,获得了创造给他带来的巨大幸福。当然,我们说培养敏锐的洞察力,留心

    周围小事的重要意义,并不是让人们把目光完全局限于“小事”上,而是要人们“小中

    见大”,“见微知著”。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并得到幸福。

    要抓住机遇,还必须在具备敏锐洞察力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判断力。判断力不仅

    对于正常情况下的科学发现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是重要的,对于异常情况下的科学发现

    活动及社会急剧变化时的实践活动更为重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

    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判断力,选择和从事有利于社会又适合自己,能给自己带来物质和

    精神生活幸福的工作,并尽可能地运用自己的判断力,促成事业的成功和科学的发现,

    为人民创造更大的幸福。

    当然,要抓住机遇,获得幸福,还必须善于利用他人的成果,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时,

    也要经常总结反省个人的经验和教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注意与他人合作,

    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在实现人类整体幸福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幸福。

    时代和社会向人们提出了挑战,也给人们提供了各种机遇。人们不能盲目地迎接挑

    战,也不能希望机遇会让自己全都撞上,而应该摆正挑战与机遇的关系,这样才更有利

    于实现社会幸福和个人的幸福。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和社会交往关系的程序化,个体一般都被组织

    到不同的单位如政府机关、研究院、学校、商店、工厂、公司等之中,应当承认,尽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们提供了通向机遇的广阔道路,但毕竟不同岗位、职业间机遇发

    生率的差异依然存在,如一些职业的出国机会多,一些岗位晋升快,有的职业致富门路

    宽,而有的职业、岗位则缺乏上述的机遇。正是由于不同的职业、岗位的机遇发生率不

    同,因而人们非常重视对职业的选择。近年来自谋职业和“跳槽”成风,明显地反映出

    人们对各种机遇执著追求的心态。选择机遇较多的职业,已成为人们首要考虑的事情之

    一,同时,接近能赐予机遇的人或机构,也往往成为人们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有

    许多机遇的发生是属于赐予型的,接近那些能给予自己机遇的人和机构,有时也会成为

    人们获得机遇、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给人们带来了观念的

    变化,人们有了在合法的前提下充分获取利益的权利,这确实向习惯于传统生活的人们

    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于是,不少人“下海”经商、炒股、做房地产交易等等。当然,人

    各有志,有的至今仍然克尽职守于看似平淡的工作岗位,有的则仍专注于学术研究,从

    中体尝清苦但宁静的精神幸福。由于机遇并不是平均分配在各地各行各业中的,因而面

    对挑战,如果人们接受有较多机遇的职业,接近能提供机遇的人与环境,会更有利于谋

    求和捕捉机遇。这就是说,人们需要选择“向阳”与“近水”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因为

    它能使花木得到充裕的阳光沐浴和雨露滋润,从而具有蓬勃向上的发展良机。人生恰如

    草木之生长,其成功、成长和幸福的获得,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机遇和幸福,

    更需要接近那些能带来较多机遇的职业岗位与人事环境。只有环境条件好,机遇发生率

    高,人们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才更能感受到幸福的快乐。例如,一般来说,新的开发

    区和新的单位由于人员相对缺乏,发展速度较快,受旧关系网络的束缚较小,各种岗位

    的缺额更多,因此,在这里人们发挥才能的机会、表现才干与创造性的机遇较多,人们

    得到重用、升迁、晋级的机遇相对来说也较多。当然,因为新,许多工作必须从零开始,

    需要新的观念和知识,所以人们遇到的困难也多,受到的挑战也大。可以说,在这样的

    单位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勇敢地迎接挑战,捕捉住机遇,才能够大显身手,获得

    幸福。

    摆正挑战与机遇的关系,需要考虑到个性、气质与兴趣,只有根据每个特有的个性

    去设计人生,才能叩开机遇之门,踏入幸福之境。

    个性是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称,从广义讲,个性包括个人倾向、

    性格、智能、自我协调性等方面的内容。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们处理各种事情的能力、

    热情或性格等。个性直接影响着人们捕捉机遇、创造机会的能力。个性因素的差异以及

    个性与特定环境的协调状况是造成事业成败、命运好坏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个性倾向直接影响人们的注意力。“入迷”是一种特殊的注意现象,它是取得科学

    成就及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浦松龄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机遇

    的捕捉与特殊注意力是分不开的,这在科学活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琴纳创立了“免疫

    学”,是因为他注意到挤牛奶的妇女不得天花这一现象;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

    因为他注意到了苹果落地的现象……

    好奇心是与注意力有关的一种重要心理现象。贝弗里奇曾说,科学家的好奇心通常

    表现为探索对他所注意到的,但尚无令人满意解释的事物或其相互关系的认识。……科

    学家通常具有一种的愿望,要去寻找其间并无明显联系的大量资料背后的那些原理。这

    种强烈可被视为成人型的或升华了的好奇心。热衷于研究工作的学生往往具有超乎常人

    的好奇心。

    好奇常常是科学课题提出的媒介,是科学发现的动力之一和捕捉机遇的重要途径。

    一般地说,好奇心,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满足现状,要敢于从对现状的不满中提出怀疑,

    要善于张开思维的翅膀,在未知的领域里飞翔。

    气质在捕捉机遇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气质是人们典型而稳定的心理特征,

    这主要表现为一个人情绪体验中的强度、速度,以及动作反应的敏捷性等。性情和脾气

    是气质的集中反映。

    人的气质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气质的差异又决定着人们在日常行为中所表现出来

    的性情和灵敏度等方面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影响着个人所宜于捕捉机遇的类型。气质

    对于人们的行业与职业选择、机遇的捕捉等都有重要影响。人们应该根据各自的气质正

    确地面对挑战,谋求适宜的职业与人生环境,以从中获取各种最能发挥个人气质特点的

    良机,实现幸福。

    一般来讲,胆汁质型的人直率、热忱,性格外向且精力充沛,适宜于从事教育、社

    交等工作,比较容易在推销、企业管理、公共关系等工作中得到机遇,取得成功。同时,

    由于胆汁质型的人神经活动的兴奋性很高,思维机敏灵活,动作反应迅速,这类人在侦

    察、侦探以及自然科学领域也较容易捕捉良好的机遇,获得成功。在气质上明显属于胆

    汁质型的人,一般不宜于做微循环、外科手术、精密仪器等方面的工作,因为这种气质

    对这类职业感到难以适从,而捕捉不到成功的机遇。

    多血质型的人活泼好动,敏感而反应迅速,情感外向。这类人多喜欢与人交往,好

    结交,对新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有“四海为家”的生活习性。这类人可能成为企业家、

    自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适宜于搞自动化操作,打字和商品推销等工作。

    粘液质型的人心境比较安静、稳定,坚持心与耐力好,适宜于选择那些需要耐心与

    情绪稳定的职业与环境,如科学研究、微电子技术、外科手术、仪器检修等。

    抑郁质型的人善于洞察秋毫,情绪体验深刻,做事细心、谨慎,却多愁善感,遇事

    优柔寡断,性情孤僻,行动反应迟缓。这类人宜于进行诗歌、小说的创作,从事那些需

    要谨慎、细心的职业。粘液质与抑郁质同属气质内倾型。由于抑郁质型的人态度内向,

    以自我作为行动的出发点,行为特征表现为静态、主观与理想化,因而在行动上常会产

    生一些主观随意,固守着一种浪漫主义的行动逻辑。这种人可以成为小说家、思想家与

    哲学家,适宜于做一些需要安心、细心和耐心的工作,如维修、会计、审计、信息处理

    等。

    当然,大部分人所具有的都是一种混合型气质。但各个不同气质类型的人都有与各

    自特征相适应的职业与环境,因此,人们应当根据自己的气质类型选择适合的职业与环

    境,这样就更能捕捉到较多的机遇,取得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综上所述,人们为了在挑战面前更好地抓住机遇,就应根据个人的气质选择适合的

    职业与环境,这样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和能力,成就辉煌的业绩。人们

    如果硬要选择并从事与自己气质相抵触的职业和工作,只能体尝到痛苦与煎熬,觉得心

    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取得满意的业绩,个人幸福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挑战与机遇面

    前,人们必须三思,必须检测一下自己的气质,以便获取更多的机遇,得到最大幸福。

    我们即将跨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21世纪,迎接新世纪技术、文化、国际市场、区

    域竞争等一系列挑战与机遇。当今世界处于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

    发展引起了知识快速更新。新知识、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出现向人们提出了强烈的挑战,

    如果不抓紧学习就会落后于时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创造性机遇就会落入别人手中。我

    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面临的形势尤为严峻,只有只争朝夕,力争上游,才能在激烈

    的科学技术竞争中捕捉到创造性的成功机会,从而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实现社会的

    整体幸福和个人的自我幸福。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生产行业的不断出现引起了当代产业结构的不断变换,这也是

    当今社会向人们提出的一个重大挑战。人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努力吸收与

    掌握新技术,认识产业发展的规律,才能捕捉到新兴产业的发展机会,发挥个人的才智

    和创造力,为振兴民族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争取社会整体幸福的过程中

    实现个人的幸福。

    1981年,英国王子查尔斯和黛安娜要在伦敦举行耗资10亿英镑、轰动全世界的婚礼。

    消息传开,伦敦城内及英国各地很多工商企业都绞尽脑汁想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发

    财机遇。有的把糖盒上印上王子和王妃的照片,有的把各式服装染印上王子和王妃结婚

    时的图案。但在诸多的经营者中,谁也没赚过一家经营“望远镜”的商号。

    这位老板想,人们最需要的东西就是最赚钱的东西,一定要找出在那一天人们最需

    要的东西。

    盛典之时,要有百万以上的人观看,将有一多半人由于距离远,而无法一睹王妃尊

    容和典礼盛况。这些人那时最需要的不是购买一枚纪念章、买一盒印有王子和王妃照片

    的糖,而是一副能使他看清人和景物的望远镜。于是他突出生产了几十万副马粪纸和放

    大镜片制成的简易望远镜。

    那一天,正当成千上万的人由于距离太远看不清王妃的丽容和典礼盛况,急得抓耳

    挠腮之际,千百个卖童突然出现在人群中,高声喊道:“卖望远镜了,一英镑一个!请

    用一英镑看婚礼盛典!”顷刻间,几十万副望远镜抢购一空。不用说,这位老板发了笔

    大财!

    机遇对任何人都是平等、公正的。就看准抓得准、用得好。其实,在这个事例中,

    众多的英国工商业企业也不是没抓准机遇,只是不如生产简易望远镜的那位老板机遇抓

    得准罢了。说到底还是那位老板比别人研究得更细一层,他看准了那一天人们最大的需

    求、最需要的东西——望远镜。

    所以,卡耐基认为,一个企业家关键时刻一定要抓住机遇,更深一层的研究、利用

    机遇。同一机遇,谁都可以利用。

    但利用得最好的,毕竟只是少数。想胜人一筹,就需在认识分析上高人一筹。其实,

    不过是对公众需求和心理分析研究得更细一点、更深入一点,把握得更准一点,而且常

    需要对特定情境周围的分析研究联系起来。

    人的行为选择取向是否正确,关键是人生价值目标的选择。在价值目标确定的条件

    下,进一步的问题就是阶段目标、事业目标和各种行为目标的选择。在选取价值目标的

    过程中,强调根本的重要性,并不是轻视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阶

    段目标和具体目标。同样,在设计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时,要首先注意确定根本价值目

    标,使阶段目标与具体目标不违背根本价值目标。如果某个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在局部

    和一时看来是可取的,而在全局和长远看来不可取,那就应当以局部和一时目标服从全

    局和长远目标。一般说来,如果阶段目标、具体目标与根本目标发生冲突,就应当调整

    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否则就会损害根本目标,以致发生方向错误,贻误终生。

    价值取向是否正确,在实际的人生道路上,还决定于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

    社会利益的关系。这是人生道路上经常碰到的十字路口。在这里,正确的态度和选择,

    应该把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遵守社会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和个人关系的利他

    原则。在正确对待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坚持个人原则。最优价值选择,就是

    按照社会价值目标,正确处理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关系。在我国,最基本的就是个人对

    国家和集体的关系。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些关系,是个人作出人生正确选择的基本要求。

    一个人要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要取决于很多主客观条件和因素,但个人对待社会

    与他人、国家与集体的关系的眼光和觉悟,则是最重要的条件。人生能否成功地实现理

    想,就取决个人的眼光和觉悟。当然也要有适当的社会条件,但条件也在于人的洞查力

    和利用。

    社会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的人都不可少。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是

    对社会对自己有益,就是可选择的。在社会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有些工作即使对个人没

    有多大好处,也是应该选择的。在社会、国家、集体需要的情况下,不必过分迁就个人

    兴趣。个人兴趣在个人自身利益方面可能有正当理由,但与社会需要比较起来,毕竟是

    个人的事情。再说,兴趣、爱好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学习,培养得到的,因此也都是

    可以改变的。事实上,一个人在一生中总要依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几次兴趣。任何

    人都会有改变兴趣的时候,终生不改变自己兴趣的人是很少的。认真说来,固执于自己

    的兴趣而不能随机应变,常常会失去发展的良机,封闭竞争取胜的门路。俗话说:“推

    推不成,拉拉看”,“行人身后,别有洞天”。当你按照原有的兴趣做下去,已不能取

    得成就,甚至举步艰难时,就应该跳出困扰,置身其外,利用有利的条件,培养和发展

    新的兴趣,这样,就可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生选择是出于兴趣还是出于责任?正确地对待这个问题,应该是把二者结合起来。

    这两者是有矛盾的,而且在实际选择中经常会有冲突。例如,责任性强的工作常常没兴

    趣,而对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又觉得社会价值太低。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首先要提高自

    己的社会责任心,包括对社会、对家庭、对朋友、对个人的责任,使个人兴趣力求适应

    自己和社会责任。如有矛盾和冲突,以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为准,调节个人兴趣。这就

    是说,要按照“应当如何”的要求,作出个人的人生选择。

    强调按照社会要求作出人生选择,这是就一般要求而言。

    因为人生选择不能脱离时代和社会条件,但是,具体的人生选择则是千变万化、极

    其灵活的,决不是一个“应当”所能指明的。就个人兴趣来说,兴趣往往体现着一个人

    的巨大的潜在能力。这种能力显然也是选择时“应该如何”的依据。如果不依据个人的

    潜在能力而只凭社会一般要求,不但不利于个人发展,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一个

    人如果选择的道路是自己不愿走的、也无能力取得成就的,就不会作出很好的成绩。如

    果他对此没有自我意识,也不知道主动地改变现状,畏惧作出新的人生选择,他就会造

    成自己和家庭生活的不幸。当生活和事业遇到困境时,当面对一种更有发展前途也更有

    利于社会的选择时,个人应当有弃旧图新的勇气和毅力,作出新的人生选择。

    价值取向的“应当”,对社会来说,就是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人群利益关系提出

    的要求,对个人来说,就是自觉实现这种要求的责任和个人的能力、兴趣。在这里,

    “应当”就体现着道德的义务、良心和责任。个人有选择人生目标和道路的自由,同时

    也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也就是说,人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应当考虑社会的责任。

    具体说来,就是要对社会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家庭负责,也对自己负责。在这里,自

    由选择履行责任是一致的。无责任能力是庸人的表现。

    人生价值目标和各种具体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实践。社会实践是由理想目标转化为

    现实成就的途径。这就是具体的职业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以劳动为核心的

    实践活动,不仅在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而且在个人的人生旅程中,也

    起着决定的作用。劳动就是改造世界和人生自我实现的根本方式。

    人生理想的实现,是在社会所提供的条件基础上,使自己内在的知识和能力外化为

    社会贡献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人通过职业劳动,将内在潜能发挥出来,尽自己

    的责任,作出贡献,就是自我的实现。但是,社会所提供的条件并不是个人自我实现的

    僵死外壳和不变因素,而是要靠个人的发现、利用和创造的。人是劳动、创造的主体,

    在同样的或大体相同的社会条件下,由于个人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不同,就会有不同

    的结果。没有个人主体性的积极发挥,再优越的社会条件也会平庸混世,一无所成。条

    件是社会提供的,但条件的利用和创造,全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实现理想目标中的困

    难、险境、逆境,要靠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斗志和明智的策略去战胜。理想、目的、目

    标,不是靠运气实现的,而是要靠劳动、奋斗去争取。事业中包含着要去战胜的险恶,

    只有依靠不懈的努力奋斗,才能取得实现理想目标的胜利。

    自我实现是一种从现实到理想、变理想为现实的进步和超越。这中间有一个重要桥

    梁,就是对可行性的判断。这里有两种可行性的判断:一种是把可行的条件和力量,看

    作静物的、不变的因素,运用机械统计学的方法,作出判断。对人的选择能力和价值取

    向,也只是以实存状态为根据,作出可行或不可行的判断。如认为现实存在的人的觉悟

    水平不高,普遍存在自私心理和品性,因此便认为要求克服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就不可行。这是当前比较普遍的对待可行性的态度和方法。还有一种判断可行性的根据,

    就是把是与应当结合起来,既如实地承认实存的人性状态,而不抱不切实际的幻想,也

    要从发展的要求和人的发挥内在潜力的积极性,来判断可行性。这就是我们过去所常说

    的“不要低估群众的积极性”,问题是有没有把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和潜力调动起来。

    一个人在人生选择上能够怎样,除了客观条件之外,是因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不同

    的。“应当”价值目标是社会的普遍要求,它必须与个人的特殊情况相结合,才能在个

    人实践中,通过具体的职业和事业活动得到证实。个人要善于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能力,

    选择适当的途径和手段,量力而行。在这里,要有自知之明,要根据自己的特点、专长,

    扬长避短,走自己的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正确价值目标指导下,在尊重客观条件的

    基础上,自我设计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否则自我实现就是一句空话。当然,

    离开正确的价值目标和客观条件,主观的、自以为是的设计,往往会被个人主义、利己

    主义所左右,不能实现人生理想,甚至会给社会和自己造成危害。

    人生的选择和责任,不是要求个人的任性和自负,而是要求个人要有对社会和个人

    一生负责的生存危机感。有人提出,当今中国人究竟缺乏点什么?有人回答说:缺乏的

    是生存的危机感。这个回答得很好。要生存就要奋斗,要奋斗就要辛勤劳动、创造,并

    且争得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使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尽快顺利发展。同时也使自

    己具有现代人的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

    在成长的道路上,当理想难以实现,勤奋、毅力和各种方法都无济于事的时候,突

    然,一个机遇出现在你的面前,解救了你,使你在事业上有了进境,甚至获得了成功,

    这种事情在生活中是常有的。

    机遇的力量是很神奇的,我们都希望在自己人生短短的路途中多多得到它的惠顾,

    特别是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然而,真正能够抓住机遇的人却并不很多,因为机遇好比

    商品的价格,稍一耽搁,就会变化;它又象市场上的某些紧俏商品,如果能买时不及时

    买,当你发现了它的价值而再想买时,却再也找不见了。古谚说得好,机会老人会先给

    你一个可以抓的瓶颈,你没有及时抓住,再摸到的就是抓不住的圆瓶肚了。

    要想抓住机会,必须有一种特殊的智慧和能力。古人云,机会只垂青于那些早有准

    备的人。这是很有道理的。

    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之一。他出身贫苦,12

    岁上街卖报,13岁起在钉书店当8年学徒。虽然他酷爱读书,认真钻研了有关电学的论

    述,还尽可能利用条件作点小实验,但若不是碰巧英国著名学者戴维到那里做学术讲演,

    若不是法拉第想尽办法弄到二张入场卷,也许他俩就不会认识,他就更不可能得到戴维

    的赏识。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机遇,在戴维的推荐下,法拉第才在皇家学会实验室当上

    了助手,开始走上了新的学习和研究的道路。

    英国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也是善于利用机遇的人。

    1831年,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将作环球旅行,需要一位自然科学家。达尔文看

    出这是进行生物考察的大好时机,当即表示愿去,但却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后来他

    经过很大的努力,争取到舅父的赞助,才达到目的。不难想象,如果失去这次机会,

    《物种起源》这部巨著也许永远不会问世。

    桃桃是内蒙古一个农民的女儿,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就去市内一位干部家里当了

    保姆。在一般情况下,保姆只是整天拖地做饭,洗衣,干家务。而这位干部偏偏喜欢爱

    学习的孩子,他看桃桃愿意学,就给她提供很多日语课本,留出时间来让她学习,为了

    怕小女孩早晨醒不来而误了听广播,老两口天天喊她。不久之后,桃桃终于能流利地说

    一口日语,被日本北海道的“农友会”正式邀请到日本学习去了。如果不是这位百里挑

    一的好干部,农村的桃桃也许不会成为这方面的人才了。但是,如果没有桃桃的刻苦好

    学,纵遇到这样的好干部,又能怎样?

    机会到处都有、就看你是否抓得住。

    很多人抱怨没有机会,他们说: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不能得到象别人那样的机

    会。一切好的机会都已被人捷足先登了,所以,我们只好坐吃山空了。

    “没有机会”,这是失败者推托辞,有志气的人是不会这样怨天尤人的。他们在做

    事前密切观察留意机会,在工作过程中则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他们不等待

    机会,他们创造机会。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打了一次胜仗之后,有人去问他,假使有机会,他想不

    想把第二个城市攻占。“什么?”他怒吼起来,“机会!机会是我自己制造的!”世界

    上到处真正缺少的,就是那些能够制造机会的人。

    我们有些人总是有点眼高手低,他们希冀一个突然的机遇把自己从地狱送到天堂,

    眨眼之间便具有了值得大肆炫耀的工作,一夜之间就会能一举成名。他们往往为着一心

    要摘取远处的玫瑰,反而将近在脚下的菊花踏坏了,他们忘记了大事业要从小处着手。

    事实上,会利用机会的人,往往不是那些把机会奉为神明的人,他们从没把希望寄

    托在机遇上,他们知道,大事业是从小处开始的,“天下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

    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他们明白,一砖一木垒起来的楼房才有基础,一步一个脚

    印才能走出一条成形的道路。他们相信,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是最实在,也是最可靠

    的。

    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无论是在职业的选择中,还是在工作和劳动中,很多成功

    往往属于那些身处逆境的人,他们没有良好的条件,没有捷近的道路可走,也不希求外

    在机会的垂青,所以,他们的走路最实在,他们所得到的机遇也就会最多。青年人在职

    业选择过程,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自觉而顽强地自己为自己创造机会。
第四章 卡耐基的经商心理学 四 笑对所有挫折
    不达目的不罢休——卡耐基克里蒙·史东是美国“联合保险公司”的董事长,美国

    最大的商业巨子之一。被称为“保险业怪才”。

    史东幼年丧父,靠母亲替人缝衣服维持生活,为补贴家用,他很小就出去贩卖报纸

    了。有一次他走进一家饭馆叫卖报纸,被赶了出来。他乘餐馆老板不备,又溜了进去卖

    报。气恼的餐馆老板一脚把他踢了出去,可是史东只是揉了揉屁股,手里拿着更多的报

    纸,又一次溜进餐馆。那些客人见到他这种勇气,终于劝主人不要再撵他,并纷纷买他

    的报纸看。史东的屁股被踢痛了,但他的口袋里却装满了钱。

    勇敢地面对困难,不达目地绝不罢休——史东就是这样的孩子,后来也仍是那种人。

    史东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试着去推销保险了。他来到一栋大楼前,当年贩卖

    报纸时的情况又出现在他眼前,他一边发抖,一边安慰自己“如果你做了,没有损失,

    而可能有大的收获,那就下手去做。”还有“马上就做!”

    他走进大楼,如果他被踢出来,他准备象当年卖报纸被踢出餐馆一样,再试着进去。

    他没有被赐出来。每一间办公室,他都去了。他的脑海里一直想着:“马上就做!”每

    一次走出一间办公室,而没有收获的话,他就担心到下一个办公室会碰到钉子。不过,

    他毫不迟疑地强迫自己走进下一个办公室。他找到一项秘诀,就是立刻冲进下一个办公

    室,就没有时间感到害怕而放弃。

    那天,有两个人跟他买了保险。就推销数量来说,他是失败的,但在了解他自己和

    推销术方面,他有了极大的收获。

    第二天,他卖出了四份保险。第三天,六份。他的事业开始了。

    二十岁的时候,史东自己设立了只有他一个人的保险经纪社,开业的第一天,他就

    在繁华的大街上销出了五十四份保险。有一天,他有个令人几乎不敢相信的纪录,一百

    二十二件。以一天八小时计算,每四分钟就成交一件。

    1938年底,克里蒙·史东成了一名拥资过百万的富翁。

    他说成功的秘诀是由于一项叫做“肯定人生观”的东西。他还说:如果你以坚定的、

    乐观的态度面对艰苦,你反而能从其中找到好处。

    事业取得成功的过程,实质就是不断战胜失败的过程。因为任何一项大小事业要取

    得相当的成就,都会遇到困难,难免要犯错误,遭受挫折和失败。例如,在工作上想搞

    改革,越革新矛盾越突出;学识上想有所创新,越深入难度越大;技术想有所突破,越

    攀登险阻越多。著名科学家法拉第说:“世人何尝知道:在那些通过科学研究工作者头

    脑里的思想和理论当中,有多少被他自己严格的批判、非难的考察,而默默地隐蔽地扼

    杀了。就是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得以实现的建议、希望、愿望以及初步的结论,也

    达不到十分之一。”这就是说,世界上一些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成功与失败的比

    率是1∶10。至于一般人与这个比率比当然要低得多。因此,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能

    不能经受住错误和失败的严峻考验,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由于出现错误,遭受挫折和失败,有人就徘徊不前,半途而废;有人就唉声叹气,

    激流而退;有人则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然而,错误和失败并不因为人们的不快、悲叹、

    惊慌和恐惧而不再光临。相反,怕犯错误,怕遭失败,却往往会犯更大的错误,遭更多

    的失败。所以,对待错误和失败应该有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

    人们在实践中为什么会犯错误,遭失败,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

    科学认识论要求我们坚持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但是,应该指出,这种统一是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而不是抽象的僵死的统一,只能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条件下的统一,特别是

    在较大的范围内和比较复杂的问题上,这种统一往往要经历迂回曲折、多次反复才能完

    成,要经历一个由不统一到统一,由低水平的统一到高水平的统一的过程。这是因为从

    客体方面来说,客体的复杂性决定了这种统一的近似性,客体发展的无限性和过程性决

    定了这种统一的暂时性;从主体方面来说,主体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这种统

    一的相对性。离开了或者不能保持主体与客体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要犯错误,遭致

    失败。

    人们在实践中遭到失败,除了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外,还有诸多主观原因,主要

    是:

    决心不大,信心不强。有没有决心和信心,这是事情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古人云:

    “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畏首畏尾,身其余几。”缺乏决心和信心的人,往往忧柔

    寡断,常常错失良机,这正如俗话所说“太刚则折,太软则废,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没

    有自信,那么,他就会连一点小困难也克服不了。俄国大诗人普希金说道:

    “大石拦路,勇者视为进步的阶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只要相信自己的力量,

    树立必胜的信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是一定会获得成功的。企业经营者,又何尝不是

    如此呢?

    急躁轻率,盲目蛮干。有些人不研究事物发展的必经过程和阶段,不了解其发展规

    律,抱着急于求成的心情轻率地盲目地蛮干,结果遭到了失败。俗话说:“欲速则不达,

    想快反而慢。”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发展进程,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并要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只有那些勤于思考,善于安排的有

    心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需要有一种百折不挠坚持到底的坚强

    意志,不能被困难所吓倒。闻名于世的大作曲家贝多芬说:“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

    不利与己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从事任何一项事情,先要决定志向,志向决定以后,就

    要全力以赴毫不犹豫地去实行。

    骄傲自大。自卑,不会有出息;自大,非坏事不可。人贵有自知之明,盲目自大自

    负,对己有害无益,对人对事有损无补。在我国古代,最崇尚谦虚,力戒骄傲。《尚书

    ·大禹谟》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一个人之所以犯错误,往往不是因

    为他什么都不懂,而是因为他自以为什么都懂。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

    礁。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

    犯错误,遭受挫折和失败,这是坏事。错误和失败造成的困惑是痛苦的。但是,在

    迈向成功的道路上,错误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它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错误和失败是迈向成功的阶梯。任何成功都包含着失败,每一次失败是通向

    成功不可跨越的台阶。我国老一辈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

    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峰。”老科学家严

    济慈认为,失败,是达到成功的大路,因为每一次发觉虚假的东西后,便使我们诚恳地

    去寻找真实的,指出一些错误方式以后便会小心避免再犯。有志气有作为的人,并不是

    因他们掌握了什么走向成功的秘诀,而恰恰在于他们在失败面前不唉声叹气、不悲观失

    望。大发明家爱迪生经过6000余次的失败,最终才发明了电灯,给世界人民带来了黑夜

    中的光明。他在总结这段活动时说:“我对电灯问题,钻研最久,试验最苦,但是从未

    灰心,更不信它试验不成!失败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著名药物学家欧立希发明一

    种名叫砷矾纳明的新药,这种药能够治疗梅毒病和昏睡病。他在试制过程中,遭受过

    605次失败,这使他痛苦万分,但他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坚持试验,终于在606次实

    验中取得了成功。因此,欧立希把这种新药命名为“606”。一盏电灯要试验6000多次,

    一种新药要试验606次,这中间经历了多少艰辛!然而,最后的成功正是孕育在千百次

    的失败之中。其实,成功与失败并没有绝对不可跨越的界限,成功是失败的尽头,失败

    是成功的黎明。失败的次数愈多,成功的机会亦愈近。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

    人。成功与失败的差距只在完全做对一件事情和几乎做对一件事情。

    其次,错误和失败是对人的意志的严峻考验。不明智的人,在成功面前就会骄傲自

    满;清醒的人,在失败面前更能锻炼自己的意志。我们在逆境中的表现是对我们是否成

    熟和气质优劣的最好的检验。真理在燧石的敲打下闪闪发光,失败就是锤炼人意志的燧

    石。那些献身于人类伟大事业的创造者,在接连不断的挫伤和失败面前,不但没有被压

    倒,反而变得更加坚强,表现出了坚定不移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的英勇气概。

    一次欢乐的体会不可能永恒存在,它是有始有终的,那么当欢乐的体验消失后,多

    少总会有不快的事情出现,甚至是一些大的痛苦出现。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欢乐之后

    出现意外,也是基本的生活规律。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人,会福星高照,连着走运,令

    人羡慕不已。不过这是极其罕见的,它往往只存在于人们的幻想里,或者是文学作品之

    中。即便是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半个,那么这种好事也不能伴随其终生。或大或小的痛苦,

    总会出现在他的生活中。烦恼、苦闷、不顺心的事,迟早会出现,这是由生活的本性所

    规定的,也是生活本性的表现。

    从上述的角度讲,在人的一生中,痛苦与快乐是交替出现的,这二者有其一必有其

    二,相互转化,相互衬托,相互补充心理上的空白。痛苦与欢乐构成人生的节奏。贝多

    芬在给别人的信中曾这样说:“我们这些具有无限精神的人,就是为了痛苦与欢乐而生

    的。几乎可以这样说:最优秀的人物通过痛苦才能得到欢乐。”所以,尽管人们极力追

    求幸福,追求快乐,同时人们极力躲避痛苦,但是人生有痛苦则是无论如何也躲避不了

    的事。人们能够做到的,只是如何缩短痛苦,减少、避免那些由于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

    痛苦。而在遇到痛苦之后,则力求化解痛苦,争取幸福。

    从情感上讲,痛苦是人人所厌恶的。肉体上的痛苦,或者使人疼痛难忍,或者给人

    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有一些肉体上的痛苦,还会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创伤。灵魂中的痛

    苦,较之肉体上的痛苦,对于人来说,是更加难以忍受的。它或者是自我的谴责,无尽

    的悔恨,痛不欲生;或者是感到人生的艰难,怀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或者是处于一种

    难堪的境地,进退不能,左右不得;或者是受到外在的压力,使人感到自己没有任何前

    途;或者是心中不平,使人倍感不公。诸如此类的痛苦,是任何人都极力想要避免的。

    然而从理性上来看,痛苦不完全是人生的仇敌,不能把它视为绝对的恶事。应当看

    到,那些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痛苦,是有双重品格的,它既是人生中难以完全避免的,

    也是人在争取幸福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动力。因为推动人们奋斗的力量,不仅仅

    是对幸福的渴望,同时还有痛苦对人的刺激。人们厌恶痛苦,就会为摆脱痛苦而奋斗。

    从历史上看,只有那些处于重重压迫之下,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阶级、人群,才会起

    来闹革命,为争取起码的人生权力而斗争;

    对于一个人来说,摆脱痛苦的欲望比获得幸福的欲望会更强烈。

    幸福对于处于痛苦之中的人来说,常常是一种奢望,人们往往是以摆脱痛苦为第一

    步。由于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痛苦的摆脱,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就是进入了幸福的

    境界。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许多生活在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的农村的孩子,其刻苦学

    习的精神,远比一些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富裕家庭中的孩子要强。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

    看到农村的环境、生活条件,比起大城市来说,要艰苦得多。他们强烈的要求变换自己

    的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而在目前来说,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可靠、最直接的办法,就是

    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大城市的孩子,在其学习的动力中,没有变换生存环境这个

    动力,如果他再没有更加崇高的理想,那么其学习的劲头,当然就无法跟那些农村的、

    穷困山区的学生相比了。

    这种现象表明,痛苦、艰难,其本身虽然不是构成幸福的条件,但是,它是促使人

    们奋发努力的一种力量来源。这就是中国古代所讲的“穷则变”。毛泽东所说的“穷则

    思变”也是这样种思想的发挥。古代的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就

    是艰难困苦,不堪忍受;“安乐”就是安逸舒适,快乐惬意。“生于忧患”,就是困苦

    磨炼了人的意志,催人奋发向上,使人生命力顽强,朝气蓬勃。“死于安乐”,就是说

    安逸舒适的生活,会消磨人的志向,使人贪图享乐,惧怕艰苦,不思进取,从而使人失

    去了生存能力与旺盛的生命活力。自古以来,有多少花花公子就是由于贪图安逸,坐吃

    山空,最后贫困潦倒,以至于死无葬身之地。而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自小就在与艰难

    困苦的斗争中生活,患难给了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困苦使他们变得勤劳聪明,他们的物

    质生活是贫乏的,然而其内心是充实的。他们也许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但他们是堂堂

    正正的人,至少他们不会祸害百姓。

    德国的哲学家包尔森说:“幸福、成功、走运,对品性是一种危险,最后,对幸福

    本身也是一种危险。”他引用《浮士德》中的话说:“享受使人退化”。在他看来,

    “逆境、失败和受苦使人得到训导、加强和净化,不幸锻炼了意志,能忍受困苦的意志

    在压力下变得坚韧和强健起来。它也给了我们以忍受不可避免的痛苦的耐心,训练了我

    们考验和测试自己各种力量的能力,使我们节制我们的要求,……”。

    包尔森讲的这一番道理与孟子讲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包

    尔森讲的更加具体,更加重视艰难痛苦对人的心灵的训导、纯洁作用。我们说,痛苦对

    于一个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痛苦可以使人头脑清晰,使

    人正确认识自己,使人总结经验教训;

    痛苦可以使人认识到在平常状态下,尤其是在处于幸福状态下无法认识到的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讲,痛苦恰恰是一剂治疗灵魂疾病的良药,它可以使人清醒地思考人生的

    苦乐,认识人生的价值、意义,认清社会上的各种在平时认识不到的问题。

    幸福是人企盼的,但幸福也有两重性。在中国人的俗话中,有这么一句话:“没有

    吃不了的苦,却有享不了的福”。其意思是说:人们忍受苦难的能力,是非常大的。不

    论有多么大的困苦,都可以千方百计去克服。但是优裕的生活条件、事业上的顺利、追

    求的满足,对于某些人却是受用不了的。一些人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不会做出什么不

    好的事,而在优裕的条件下、或是在顺利之中、满足之中,却出了一些不应当发生的事。

    顺利、追求的满足,会使人自高自大,傲慢,胆大妄为,对别人不尊敬,为人变得尖刻,

    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灵魂中的这类疾病,是很难治愈的。如果在这种时刻,经历到人

    生的磨难,那么痛苦也许能使他清醒一些。如果能因此认真反省,改过迁善,则可以使

    其以后免除此一类的挫折,走上幸福的坦途。

    人生之路并不是坦途一条,获得幸福之路也不是通畅无碍的。人生有顺逆境之分,

    幸福的取得也有难易之分。但不管在怎样的条件下,人们都不应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在

    顺境中,人们以舒畅的心情谋求幸福,在逆境中,人们依然应当坚韧不拔,矢志不渝地

    追求幸福。幸福既可以在顺境中顺利地实现,也可以在逆境中艰难地获得。

    一般来说,人们都希望一生顺利,平安地获得幸福。但现实往往并不尽如人意。人

    的一生中,既会有得心应手的顺境,又会有困难重重的逆境。我们争取处在顺境中,但

    也不应该害怕逆境带来的磨难,而应该公证地看待顺逆境。顺境固然有利于事业的成功,

    逆境却能磨砺人的意志,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顽强进取。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地袭

    击;饱受风浪考验的海鸥却能够搏击海空。处在顺境中的人也许会虚度一生,处在逆境

    中的人却能够顽强奋进,取得辉煌的成就,获得更大的幸福。

    相对而言,处于顺境中是幸运的,陷于逆境中是不幸的,是一种厄运。但幸运的好

    处是应当希望的,而厄运的好处是应当惊奇叹赏的。许多奇迹都是在厄运中出现的。用

    平凡的话来说幸运所生的德性是节制,厄运所生的德性是坚忍。在理论上来讲,后者是

    一种更伟大的德性。幸福是《旧约》中的福祉;厄运是《新约》中的福祉;而厄运所带

    来的福祉更大。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在逆境中有安慰与希望,人们只要抓住这种希望,并把它当作动力,就能够在逆境

    中崛起。在逆境中善于自处,锻炼自己的意志,就能够在逆境中奋起,越王勾践在国破

    家亡之后,卧薪尝胆,用艰苦的生活来磨练自己的意志,结果十年后一举灭吴。当然,

    逆境确实容易使人消沉,丧失斗志,自认倒霉,结果跌倒后再也无法站起来,顺境有利

    于人们在良好的环境和心态下自由地正常发挥自己的才能,但也可能仅仅是正常而已,

    也许有时连正常都达不到,因为顺境容易消磨人的斗志,使人养成懒惰的习惯,从而平

    平常常,无法杰出。因此对顺境和逆境的辩证看法应当是,顺境会使人们获得幸福,但

    也容易使人在得到暂时的幸福后不再有所追求;逆境会影响人们正常地实现幸福,但如

    果保持坚强的意志,奋力拼搏,顽强奋进,也许能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超常发挥,获得

    更令人陶醉、令人神往的幸福。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

    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

    韩非囚素,《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即

    使司马迁本人,也是由于遭受“李陵之祸”,身陷逆境,但他并没有消沉,才写下了千

    古杰作《史记》。我们可以想象,他从逆境、困厄中奋起,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

    《史记》。

    既然顺境有利于人们正常发挥自己的才能,那么,人们应该珍视顺境,在顺境中奋

    勇前进。“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们处在顺境中可以借风使力,更有

    效地为社会作贡献,在实现社会整体幸福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幸福。

    人们常说,温室里培育不出参天大树,顺水中锻炼不出杰出的舵手。因此,在顺境

    中,人们依然必须有坚强的斗志、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因为一个人的目标越高,

    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否则就很难有所发展,因为,在顺境中人们

    经受锻炼的机会相对减少,甚至缺少必须正确审视自己及周围环境的机会,以便总能保

    持良好的心态,使顺境能够持续、永久。

    人处于顺境中,并不意味着不须努力就能成就一切。在顺境中相对来说人们会较少

    遇到障碍,较容易取得成功,但千万不能因此便否认潜藏的逆境、暗礁,有时,顺境也

    会因各种原因而中断。所以,在顺境中必须作好随时应付逆境的准备。只有保持清醒的

    头脑,端正态度,有崇高的追求,才能使幸福更长久。

    顺境为人们发挥才智和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这种条件本身只是为人们实现幸

    福提供了可能性,至于能否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那就要看人们的努力和奋斗程度了。

    因此,人们在顺境中更应该抓住机遇,奋勇前进,获得幸福,而决不能让顺境和机遇从

    自己身边白白遛掉,浪费青春,浪费年华。

    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好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情况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

    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人们可以把逆境当成动力,激励自己

    顽强地奋起,去争取幸福。

    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都是在逆境中顽强工作并作出成就的。卓越人的一大优点就是,

    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比如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就是曹雪芹在身

    处逆境的情况下写成的。他在亲自经历了“赫赫扬扬”达百年之久的官僚贵族家庭急剧

    败落的变化之后,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盛衰轮替以及无可挽救的命运,深感自己生不

    逢时,怀才不遇,决心写出一部前无古人的传世小说。但身陷逆境的曹雪芹遇到的是今

    天我们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唯一“正路”是读经书、考科举,写小

    说被认为是“不肖”、“不才”的行径。当时又是清朝文字狱盛行的时期,在写作中稍

    有不慎,就会触怒统治阶级,轻则充军流放,重则满门抄斩,甚至株连九族。那时候除

    缺吃少穿等物质生活上的困苦之外,特别受不了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上层统治者和文人

    学士,又习惯于从小说中捕风捉影,猜度其中“影射”什么,揭了哪家阴私。而曹雪芹

    写的恰恰是一部“怨世骂时”的书,遭到了族人的不满和统治者的猜忌。除了二三好友

    支持他外,世人都认为他是“傻子”、“疯子”。统治者甚至用拆毁他的房屋,令他几

    度搬迁来阻止他的写作活动。面临这样的逆境,曹雪芹没有消沉退却,而只从中吸取动

    力,更加努力地进行写作。曹雪芹正是把逆境当成动力,才没有被饥饿吓倒,也没有因

    缺钱买纸而停笔,更没有因穷困潦倒、备受欺凌而草率写作。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

    《红楼梦》的写作上,逆境中“披阅二载,增删五次”,终于写出了令世人称颂不已的

    《红楼梦》。

    曹雪芹生前尽管没有得到更多的物质享受,但他却从《红楼梦》的创作中得到了无

    限的满足和幸福。他死后,人们更是给予了他应有的荣誉。

    被誉为“天空立法者”的德国杰出天文学家开普勒,同样是把逆境当成动力,发愤

    努力,才取得了杰出成就的。开普勒是哥白尼日心学说的忠实信徒,他沉湎于天文学方

    面的研究之中,并且写出一本题为《宇宙的奥秘》的书,但在那个宗教迷信盛行、科学

    是卑女的年代,他遭到了天主教的辱骂、威吓和迫害,几乎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尽管

    丹麦天文学家策谷·布拉赫去世了。这对处于逆境的开普勒来说,不论是在精神上或在

    生活上都是沉重的打击。在贫困、饥饿、疾病缠绕折磨开普勒的同时,宗教裁判所也攻

    击这个哥白尼的信徒,把他的著作视为“异端邪说”,列为禁书,予以销毁,甚至威胁

    要处死这个异教徒。

    身陷逆境的开普勒并没有因贫困、疾病、教会的迫害以及其他的不幸而倒下,他把

    逆境当成一种动力,在科学事业的天地里勇敢地拼搏,终于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为后人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时代,虽然不会遇到曹雪芹、开普勒这样的巨大不

    幸,但也会遭遇逆境。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被逆境所困扰,而要勇敢地把逆境当作动力,

    磨练自己的意志,并在逆境中开拓自己的未来,增加自己的见识和智慧,增强处理问题

    的能力。这样,人们就不会在逆境中消沉,而会在逆境中奋进,并获取来之不易的成功。

    我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社

    会主义事业中,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的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地得到成功,

    这种想法,只是空想,。俄国19世纪的伟大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历史的道路不

    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

    横渡沼泽,有时越过丛林。历史的发展告诉人们,革命事业的胜利不可能一帆风顺,一

    切顺利,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必须通过克服,战胜挫折来争取成功。同样,在人生

    的征途中,在幸福之路的行程中,经营者在创业的道路上,也会遇到各种形式的困难和

    挫折,必须战胜挫折,才能赢得胜利,获得幸福。

    人们由于主观的原因和客观条件等因素,会在追求幸福的路途上遭遇各种挫折,也

    就是说,造成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思维方法、知识结构、所受的教育等方

    面的原因,又有客观环境条件方面的原因。我们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认真地分析和

    对待它,并从而战胜它,这是获得幸福的重要保证。

    德国著名化学家、铝和铍两种元素的发现者维勒虽然猜测了墨西哥生产的这种褐色

    铅矿石中可能含有一种新元素,但他因漫不经心,没有循此钻研下去,所以造成了科学

    发现中的挫折。而肖夫斯特姆在猜想的基础上做一个有心人,抓住问题不放,终于找到

    了一种新元素,取得了科学发现的成功。肖夫斯特姆的老师推齐利阿斯曾经用以下生动

    的语言,讲述了钒的发现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遥远的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神,叫

    凡娜吉斯。一天,有人来敲她的门,敲得很轻,声音里带点犹豫。这时女神正躺在安乐

    椅上。她想:“让他再敲一会儿吧!”可是,不一会儿,敲门声消失了。女神感到很奇

    怪:“这个客人到底是谁呀!这样有礼貌,这样犹豫不决。”她奔到窗口一看,只见敲

    门的客人已经走了。女神说:

    “啊,原来是维勒,他是这样漫不经心,让他空跑一趟吧!”过了不久,女神又听

    到了敲门声。这个人敲得很热心,很坚决,耐心地敲了很长时间,一直敲到女神动了心,

    开门迎接他。这位客人又是谁呢?他就是我的学生肖夫斯特姆。女神爱上了他,他们结

    了婚,生一个儿子叫“凡那吉”——钒,这就是1831年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发现的一

    种新金属元素。

    鉴真东渡日本的事例,更形象地说明了造成挫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公元743年,

    鉴真第一次东渡,正准备从扬州扬帆出海时,不料被人诬告与海盗串通,东渡未能实现。

    同年年底,鉴真和同船856人第二次东渡。刚一出海,就遇到了狂风恶浪,船只被击破,

    船上水没人腰,这次东渡又告失败。鉴真修好船后,到了浙江沿海,又遇到狂风恶浪,

    船只触礁沉没,人虽上岸,但水米皆无,他们忍饥挨饿好几天,才被搭救出来,第三次

    东渡又遇挫折。第四次东渡因人阻拦,也未成功。遭受挫折最为惨重的是第五次东渡。

    公元748年,鉴真一行345人又从扬州乘船东渡,船入深海不久,就遇上特大台风,船只

    受风吹浪涌漂到浙江舟山群岛附近。停泊三个星期后,鉴真再度入海,不料又误入海流。

    这时,风急浪高,水黑如墨,船只犹如一片竹叶,忽儿被抛上小山高的浪尖,忽儿陷入

    几丈深的波谷。这样漂了七八天,船上的淡水用完了,每天只靠嚼点干粮充饥。在于渴

    难忍时就喝点海水,这样苦熬了半个多月,最后飘到了海南岛最南端崖县,才侥幸上了

    岸。他们跋涉千里,历尽千辛万苦才又回到了扬州。在路上几经磨难,63岁的鉴真身染

    重病,以致双目失明。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鉴真东渡日本的决心丝毫未动,仍为

    第六次的东渡作准备,后来终于获得了成功。

    人为因素、自然条件都是造成挫折的原因。要想避免或减少挫折,必须在认真分析

    原因的基础上,一方面选择和利用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避开不利的因素,另一方面,是

    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作用,充实、提高和增强自己的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在将来的事

    业中取得成功。

    卡耐基告诫人们,挫折是在所难免的,重要的不是绝对避免挫折,而是要在挫折面

    前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

    挫折乃至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挫折失败而失望,放弃追求。这时必须采取

    积极的态度,以应付遇到的意料之中或意想不到的挫折,但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对幸福的

    追求。聪明的做法应当是,审视自己所受的挫折甚至失败,使挫折成为成功的阶梯。爱

    迪生就曾说过,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不

    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马锦学戏的故事,说明了人们在遭受挫折时不要怨天忧人,不要自甘沉沦,而要在

    检查自己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在明朝末年,作为陪都的南京城十分繁华,仅曲班子就有

    好几十个,其中有两个最有名气:一个是兴化班,一个是华林班。

    有一天,徽州帮大商人举行盛大宴会,遍请南京全城的贵客文人,并让兴化班和华

    林班唱对台戏助兴。兴化班在席东,华林班在席西,同时演出《鸣凤记》。开头,东、

    西两班乐器铿锵,歌声悠扬,不分上下。当演到相国严嵩时马锦演得平平常常,没有什

    么味道,而西台上扮演严嵩的人却演得出神入化,活灵活现,异常精明。于是,东席的

    观众纷纷面向西台,为西台喝采,有许多的人干脆把座位移到西台面前去了。过了一会

    儿,东台的兴化班还没有把这出戏唱完,便停锣息鼓,早早收场了。原来,马锦感到自

    己演技平平,没有再演下去。

    他离开兴化班出来了。从此只剩下华林班在南京独享盛名。其实,马锦并不是逃避。

    他在遭受如此大的挫折以后,感到脸上无光,但对戏一点也没有灰心丧气,而是立志要

    哪儿跌倒从哪儿爬起来。他积极进取,决心把这口气争回来。他听说当时的宰相顾秉谦

    是和严嵩一样的人物,便跋涉千里,从南京跑到北京,托人介绍,给顾秉谦当上了仆人。

    马锦每天侍候顾秉谦,仔细观察他的行动举止,琢磨他说话的语气声调,一有机会,就

    暗暗地揣摩。就这样,他苦苦地下了三年功夫,把顾秉谦的风度举止,一言一行,一举

    一动,全都琢磨熟了,以此为基础,他又演严嵩,结果演得非常成功,最后终于又与华

    林班对演,战而胜之,让兴化班独占了鳌头。

    人们不论在各种比赛中,还是在升学求职上,不论在事业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都应该在挫折面前采取积极的态度,坚信“有志者事竟成”、“皇天不负有心人”。只

    有奋力拼搏,战胜挫折,才能获得成功。

    在实现幸福的过程中,人们会遇到各种挫折,只有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吸取值得

    记取的教训,克服了困难,战胜挫折,才能获得成功。或许,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有

    些人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最终将一事无成。他的人生将成为一场悲剧,但是只要

    尽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他就会自豪地说,在事业中,我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我的生

    命是有意义的。正如文天祥在屡次战败后所咏的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汉青。”这种悲壮的幸福感,是更加深刻动人的。

    面对困难,担心失败,害怕出丑,是不是必要的谨慎呢?

    不是。谨慎从事是指考虑周到,事先想到另一面,想到失败的可能,是为了想方设

    法克服困难,避免因盲目从事、粗心大意而招致的失败。也就是说对于事情不利的一面,

    从积极的角度去想,这是谨慎;对于困难和可能的失败,如果从消极的角度去想,就会

    越想越担忧害怕,越倾向于逃避退却,这就不是必要的谨慎,而是一种害怕失败的心态。

    这种害怕心理是由自卑感和虚荣心结合而成的一种不良意识。具有这种不良意识的人,

    一方面觉得自己渺小不如别人;另一方面又生怕被别人误解和看不起,因而就会缩进自

    设的误区,给自我世界上了锁。由此可见,谨慎从事与害怕失败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自信

    还是自卑,就在于心态积极还是心态消极。

    失败和错误本身是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有所进取、求变创新和参与竞争的过

    程中的一个正常的组成部分。只要你进取,就必然会有失误;只要你还活着,就绝不是

    彻底失败!失败有什么可怕呢?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在这个天平上,失败总是倾斜倒

    向害怕失败的人。强者与弱者,如果是从实力上对照比较,那么弱者还有可能扬长避短,

    巧用心计,战胜强者;如果是从心理态度上区别较量,就就是缺乏自信、害怕失败的弱

    者必然失败,有时甚至会被某种假象和错觉所吓倒。

    当遇到挑战和严峻形势的时候,人们大多习惯于小心谨慎,保全自己。这种谨慎一

    旦失去自信心,就不是必要的谨慎,而是害怕失败的精神枷锁了。结果不是考虑怎样发

    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样才能缩小自己的损失上,这就必然以失

    败告终。美国传骑奇式人物、著名拳击教练达马托说得好:“英雄和懦夫都会有恐惧,

    但英雄与懦夫对恐惧的心理反应却大相径庭。”这就是说,自信者终会战胜害怕失败的

    心理,而自卑者越“谨慎”,就会越害怕,只会被恐惧心理击垮。

    凡事谨慎从事是为了避免可以避免的失误和挫折,但不是不敢冒险,不是要等一切

    有十足的把握时才去行动,不是要放弃求变创新。当然,在工作上求变创新并不是一律

    都要跳槽辞职,但任何求变创新都会有一定的风险。经常换工作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相当

    普遍。他们不安于现状,有一定程度的进取心,但一旦面临着挑战,总是往坏处去想,

    总是提心吊坦地害怕失败。这种消极心态不改变,即使硬着头皮去“求变创新”,也会

    浅尝辄止,阻挡自己的进取。适当地考虑到求变创新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会阻

    挡你的进取,可以使你少走弯路。但你害怕失败,则往往对困难和挫折有所夸大,这必

    然会阻挡你的进取,让你放弃求变创新。害怕失败之所以注定失败,就是因为注意力总

    是集中在可怕的失败上,总是往坏处想,必然心灰意冷。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

    “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

    谨慎从事、不怕失败的人和提心吊胆、害怕失败的人同样都考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但前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怎样争取成功上,而后者的注意力却往往集中在怎样避免失败上。

    注意避免失败有什么不好?不也是有助于成功吗?不!害怕失败心态的注意力不是在于

    避免失败,而是在于害怕失败,认为一旦失败,事情就糟了,因而总是企图避免一切失

    败,着眼于怎样才能没有损失或尽量缩小自己的损失。这样一来,必然会束缚能动性的

    发挥,放弃争取成功的自信意识,所以注定要失败。在这里,注意力集中在哪一方面起

    到了很大的作用。

    凯苏拉在《去争取——如何改变你的命运》中提出过一道区别失败心理与成功心理

    的练习题:你怎样走过结冰的水塘?面对同样问题,害怕失败者与争取成功者的注意重

    点与着眼方面是截然不同的。

    害怕失败者的想法与做法是:集中精力考虑如何避免失败,而不是着重考虑如何越

    过这个结冰厚薄不匀的水塘,于是战战兢兢,小翼翼地往前走。

    他每走一步都仔细试探冰面厚薄,谨小慎微。每一步都担心失足;每一刻都担心忽

    然掉下去。因为总想着:最重要的千万别失败,便不惜花费许多甚至一整天的功夫来过

    这个水塘。

    如果一不小心失足,就狠狠地责骂自己,而且总想着自己的每一个愚笨的动作,越

    想越觉得自己不行,骂自己太笨抱怨冰面太簿,担心再次发生危险,因而越发胆小,最

    后终于不敢再往前走了,只有认输,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或是责怪自己的命运不好。

    争取成功者的想法是:行动之前,尽量了解研究有关冰层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考虑周到,避免盲目和急躁。这就是必要的和应有的谨慎。

    来到水塘边,集中注意力考虑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考虑怎样走过去,而不是专想

    掉进冰水里的可怕情景。心里明白有一定风险,有可能随时落水,但不为有这种落水的

    可能而担忧、害怕。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冰层很薄的地方。

    他不停地走,抓紧时间,万一失足掉进冰水里,赶快爬起来继续往前走,决不动摇,

    毫不迟疑。把失败当成老师和朋友,这样,他就会凭借自己的力量走过这个危险的地段,

    这种人的心里都会这样认为:人们都是从人生路上的水塘走过来的,就这样,争取成功

    者每经历一次挫折,都会增添一份自信和勇气,从而更加敢于并且善于争取更大的成功。

    成功者不一定具有超常的智能,也大都没有特殊的机遇和优越的条件,更不是没有

    经历过挫折、艰验与失败的人。相反,成功者大都是历经坎坷、命运多磨,是能在不幸

    的境遇中奋起前行的人。而且也不可否认,对成功者来说,处境的艰验、失败的打击和

    对于新事物没有经验、把握的特点,也会相应地给他们带来困扰、忧虑、苦恼和烦躁不

    安的情绪。但成功者不怕这些艰难,不会被困苦的处境压垮。成功者最可贵的信念和本

    事是变压力为动力,从荆棘中开辟新的成功之路。

    贝弗里奇说得好:“……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

    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动力。很多杰出的伟人都曾遭受过心理

    上的打击及形形色色的困难。若非如此,他们也许不会付出超群出众所必需的那种劳

    动。”他还指出:“忍受痛苦而不气馁,是青年科学家必修的严峻的一课。”

    勇历艰险,不怕挫折,这是一切发展积极心态,有志于成功的人必修的一课。这一

    课只是知道道理是还不够的,还要具有这样一种意识:成功的路上充满了艰难与困苦,

    它需要我们的自信和勇气去一步步坚强地走下去。

    19世纪末,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次有名的青蛙实验。

    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这只青蛙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突然用

    尽全力,一下子跃出那势必使它丧命的油锅,跳到锅外的地面,安然逃生!

    半小时后,他们使用同样的锅,在锅里放满4A5的冷水,然后把那只死里逃生的青

    蛙放到锅里。接着他们悄悄在锅底下用炭火慢慢烧热。青蛙悠哉地在水中享受“温暖”,

    等到它感觉到热度已经熬受不住,必须奋力逃命时,却为时已晚,它欲跃乏力,全身瘫

    痪,终于葬身在热锅里。

    这个实验给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无情的事实——回顾我们自己走过的人生旅程,何

    尝不是如此?当生活的重担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挫折、困难堵住了成功的路口,我们往

    往能发挥自己意想不到的潜能,杀出重围,开辟出一条活路来。可是在处于安逸舒适生

    活的时候,反倒弄得一败涂地,不知所措,而最终招致失败。

    成功与失败是事物发展的两个轮子,失败是成功之母,是成功的先导。这些话可以

    说人人皆知。但在实际生活中,只有自信主动、心态积极、坚持开发自己潜能的人才能

    真正领会它的含意。你做一件事情失败了,这意味着什么呢?无非有三种可能:一是此

    路不通,你需要另外开辟一条路;二是某处故障作怪,应该想办法解决;三是还差一两

    步,需要你作更多的探索。这三种可能都会引到你走向成功。失败有什么可怕呢?成功

    与失败,相隔只有一步。即使你认为失败了,只要有“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心理态度、

    自信意识,还是可以反败为胜的。有人说,过分自信也会导致失败,但所否定的只是

    “过分”,而不是自信本身。如果你不是怕丢面子,怕别人说三道四,那么失败传递给

    你的信息只是需要再探索,再努力,而不是你不行。

    爱迪生做了1万多次试验。在每次失败后他都能不断寻求更多的东西。当他把原来

    的未知变成了已知的时候,无数的灯泡就被制造出来了。所以他认为那么多的失败实质

    上都不能算是失败,“我只是发现了9999种无法适用的方法而已。”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从自己“屡败屡战”的经历中总结出一条宝贵的经验。他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

    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

    的方法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识到只有不怕失败,深知失败意味着什么的人

    才配享受,也才可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逊领导建造了世界第1条大西洋海底电缆,只过了一个半

    月便失败了。经过7年准备又铺设了第二条电缆,但航船载放到中途,电缆突然折断。

    电缆公司已耗资数十万英镑,付出了九年时间的代价!把钱扔进大西洋中,只有傻瓜才

    会再干!但汤姆逊终于说服总经理再当一次“傻瓜”,结果成功了。汤姆逊晚年时说过:

    “有两个字最能代表我50年内在科学进步上的奋斗,这就是‘失败’。”

    在莱特兄弟之前,许多发明家已经非常接近发明飞机了。

    莱特兄弟应用了和别人同样的原理,只是给翼边加了可动的机翼,使得飞行员能够

    控制机翼,保持飞机平衡。所以在别人失败的地方,他们接着走下去,很快就能获得成

    功。

    在贝尔之前,已经有许多人声称他们发明了电话,雷斯是最接近成功的人,但雷斯

    不知道把间歇电流转换为等幅电流。然而,贝尔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最高法院把电话的

    发明权判给了贝尔。

    哥伦布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不断的失败,冲破了重重阻力,开始向西航

    行,目标是亚洲大陆。他在加勒比海登陆以后,就带着许多动植物和几个土人回到了西

    班牙。

    他认为他已经到达了他的目的地,但实际上他没有到达亚洲,他失败了。他虽然未

    能立即认识到这一点,但他却发现了更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他发现了美洲大陆。

    美国有个企业家叫密道尔,他专门收买滨临破产的企业。

    而这类企业转到他的手中,就会一个个起死回生,变得虎虎有生气。此人什么技术

    专长也没有,但很有自信与心计。起初,他为别人做工,学会了经营和推销。有一次,

    他看准一家即将倒闭的工艺品制造厂,买下后加以整顿,提高效益,改变品种,裁减冗

    员,很快使这个企业起死回生,获得成功。

    密道尔认为:作为出色的企业家,最重要的是要有头脑,要真正掌握实际情况,随

    时作出正确的决策。这一点做到了,就会比任何人更清楚企业的问题所在。有一次,他

    买下一家玩具工厂,发现这个玩具厂倒闭的原因在于包装和搬运过程中的损失太大。于

    是他规定:凡破损率超过千分之一的就扣工钱;凡弄坏产品隐瞒不报,被客户退回来的,

    即予解雇。从此,破损的事很少再发生,工厂开始呈现勃勃生机。

    有人问他为什么爱买一些失败的企业来经营?密道尔说:

    “别人经营失败了,接下来就很容易找到它失败的原因,只要把缺点改过来,自然

    就会成功。这比自己从头干起来省力得多。”一语道破“专买失败”的天机。由此可见,

    挫折和险境未必不是机遇,我们不仅要把成功视为珍宝,也要把失败看作作财富。

    人生在世,谁不企望成功?但追求成功就会经历挫折与失败。尤其在市场竞争日益

    激烈的今天,机会增多,风险也随之增多,失败的概率也随之增加了。这就要求我们必

    须打碎“害怕失败”的枷锁,增强对失败的承受力,并在挫折与风险中磨练出坚初的意

    志力,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