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严欢
松下不仅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有自己独到的思想,而且,作为一位著名的公众人物,他
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松下的为人之道对我们的人生道路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人生是什么?数千年以来,先哲圣贤及许多好学深思的人,不断地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及
角度提出他们的见解。有人说称赞神的光荣,随着神创天地的目的去过欣喜的日子,便是人
生。松下认为,历来论述人生的学说及理论,百家争鸣,各有各的立场及意义,各有各的存
在理由。关于人生,松下的见解与前人不同。他指出,人生只是生产、消费和度日而已。
松下解释说,这里所谓的生产和消费,并非仅指物质,而是包括物与心两方面内容。例
如,住在一起的亲人,彼此表示思慕及相爱,就是一种心的生产。别出心裁的构想是好的生
产,邪恶的念头是坏的生产。由感觉器官接收到外界的刺激,并为之费心费神是一种消费。
听到优美的音乐而感到欣喜,看到美丽的图画而感到快乐,是好的消费;至于感到不快和痛
苦,则是坏的消费。所以,读好的书和努力用功,是同时进行好的消费和好的生产,因为他
虽然耗费了时间、头脑和体力,同时也能获得有益的知识。
那么,什么是好的生产、好的消费?松下认为,由于每个人的观念与标准不同,因此很
难划出一条清楚的界限。但无论怎样理解,它们都要与人类和平、繁荣与幸福的需求和努力
一致。
所以,惟有包括物、心两方面的生产及消费,才能把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生表现得清清楚
楚。
松下看到有很多人信仰宗教是为了求得一个安身立命的依据,从而感到人生的快乐。但
是,松下要求,持这种生活态度的人,应该随时反省自己所过的生活,究竟有没有做到好的
生产及好的消费。倘若信仰宗教而不能做到好的生产及消费,即使个人的行为虔诚地合乎宗
教的要求,仍是错误的生活观念。
与对宗教的信仰相对,松下认为,就坚持道德的人而言,他们的生活态度,也必须能产
生好的生产及好的消费。否则,自以为明白道理,服膺道理,而实际上仍是一只迷路的羔
羊。为了获得美好的人生,我们似乎有必要把日常的生活好好地做一番检讨。
今天社会上的一般人,对人生有没有做过深刻的考虑才去行动呢?松下认为,半数以上
的人只是随着社会上的通俗观念,无意识地实践着自己的行动。
比方说,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做生意只要能薄利销售,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这就是人
生。但是,对于为什么只得到一点利益就满足,做生意到底具有什么使命等等问题却不深加
思考,只想过一天算一天。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人类虽然已有五千年历史,但仍没有领
悟到很明确的人生意义。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精神文明却停滞不前,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主
要是缺乏有系统的人生理论。
松下断言,一旦将人生简单地视为生产与消费的生活,为了要做到好的生产及好的消
费,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讲求精神文明的提高,如此才能使人类的生活愈臻美善。
松下感到遗憾的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好的生产及好的消费,现在仍处于低潮。
松下认为,如拥有一个好的人生,教育至关重要。
某教育家曾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教育普及的程度比得上日本。当然,日本几乎没有一
个人不会写自己的姓名,但这并不表示日本的教育完善。教育成功与否,并非单指识字程
度,而是在于教育方针是否正确,是否贯彻。从事教育的人,尤其应该认真地检讨此点。
有好的生产与消费,才有可能产生好的生活。以这种想法为基础,不论是工商人士、政
治家、学者、宗教家、艺术家、教育家,所有的人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提高物质文明
及精神文明,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努力思考并且付诸行动,才能将人类的生活推向繁荣
之途。
创造美好人生是每一个人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上述的论点或许能够给大家提供一种
启示,使我们的行动能有所依循。
松下认为,说话、做事始终如一的人,是时代的落伍者。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惟有真理始
终如一。所以,我们要懂得去适应形势,变通活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好象每天都做同样的事情。今天是昨天的重复,明
天又是今天的翻版,既单调又平凡。
但如果每天只是这样翻来覆去地延续,人生就毫无希望、毫无意义了。松下认为,倘若
希望实现繁荣、和平与幸福,生活不应是单调的反复。今天应该比昨天进一步,明天则比今
天进一步,也就是每天要有生成发展。那么生成发展到底是什么?对人生的意义又在何处?
按松下的理解,所谓“生成发展”,就是日新又新,每一刹那都是新的人生,每一刹那
都有新的生命在跃动。这就是旧的东西灭亡,新的东西诞生的历程。世间的一切事物没有一
刻是静止的,它不断在运动、不断在变化。这种运动和变化是随着自然法则进行的,是不可
动摇的宇宙哲理。
如此想来就能了解,人由生至死也是生成发展。死就是消灭,但死不等于无,因为人类
的发展是延绵不断的,一个接着一个地死去,又一个接着一个诞生出来。
松下看到,人都本能地害怕死亡,讨厌死亡,对死亡有难以消除的恐惧心。同时许多宗
教和先贤也都说明了死的恐怖,所以人们自然会加重对死的恐惧。然而象这样逃避死的本
能、恐惧死的心理,只会产生种种迷信和混乱。因此为了实现人类的和平与幸福,对死亡必
须有从容不迫的态度,而所谓“生死有命”的生死观,就不视“死”为可怕,而是当作一种
完美的自然法则。
松下的生成发展原理告诉我们:死,并不可怕,也不可悲,更不必难过。因为这是生成
发展的过程之一,也是万物新陈代谢的现象,死亡合乎最大的天地法则。理解了这一点,我
们的人生就包含着喜悦和耐心。
如果对死亡观念理解清楚,自然会明白我们应如何面对每天的现实生活。假定生成发展
是自在法则,那么每天的生活,就必须经常保持日日新的创意和发明。
有句俗语“十年如一日”,这是说十年的努力就好象一天的努力那样充满活力和恒力。
它强调的是勤劳、努力与毅力这种精神,并不是说在这过程中不要有任何进步。这种十年如
一日的努力,一定会产生非常新颖的创意和进步。但假如大家的工作十年来没有任何变化,
而是千篇一律,那么就真是违反了生成发展的原理。
松下举例说明这个道理。明治维新时的功臣之一坂本龙马常和西乡隆盛讨论人生。但是
坂本的意见每一次都有一点改变,给西乡隆盛每次的感受也都不一样。于是西乡先生就对他
说:“前天我遇到你的时候,你所讲的内容和今天的不一样,所以你所说的话,我无法相
信。你既然是天下驰名的志士,受到大家的尊敬,那么你应该有不变的信念才行。”坂本龙
马被西乡先生责备了一番之后就说:“不,绝对不是这样,孔子也说过:‘君子从时’。而
且时间是时时刻刻变化的,社会形势也天天在变化,因此昨天的‘是’,今天即可能成为
‘非’,乃是理所当然的。而我们去从‘时’便是君子之道。”然后又接着说:“西乡先
生,你对于一种事物一旦认为是某种样子,就要遵守到底,如果坚持这样的观念,将来你一
定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尽管象西乡先生这样一个伟大人物,随便去批评他似乎不应该。但如果要评价哪一位说
得比较在理,松下认为从生成发展的原理看,他宁愿赞成坂本龙马。
虽然一切都会转变更新,但在这千变万化的转变中,有一种东西是永远不变的,这就是
真理,它是通过宇宙力量发给人类的。松下坚持这一点。
因此转变以及日日新,便是把这真理因时因地活用的结果。若以为真理是不变的,就不
再活用变通,真理就等于死的一样。
联系到经营或做生意,松下同意店铺是愈老愈好。但如果说因为愈老愈好,就让产品及
经营方法维持老样子,那么这家老店铺也会被时代淘汰。
就佛教来说,也是一样。佛教的教理是永远不变的,但教化、活用的方法必须随着时代
改变。释迦以前常常说“诸行无常”。一般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世界象昙花一
现,很不可靠。”松下评论说,这种看法好象否定了现实,使人失去活下去的勇气,这对促
进人类繁荣、和平与幸福的生活是很不利的。松下认为不应该这样看待那句话,而要从更深
处去看。所谓“诸行”就是“万物”,“无常”就是“转变”,“诸行无常”就是万物流
传、生成发展,实际上这句话就是教我们日新又新。
但是今天的佛教界,虽然也做过很多努力,但都仅仅是夸耀古老的老铺,而没有以日日
新的方法去活用,如此下去,佛教就可能会衰微。
据此,不仅佛教界如此,在整个宗教界、教育、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以及我们每天的
工作、事业上,都应该以这种日日新的精力谋求改善。
松下说,我们要顺从这个自然法则,顺从时代,以最新的创意和观念,走向生成发展的
大道。由此就能产生没有止境的繁荣、和平与幸福。
松下指出,既然上天赋予每个人以独特的天分,那么就要依其本性各自发挥、互相尊
重,如此才能产生相辅相成的理想社会。
虽然人看起来都差不多,但实际上每个人的体形和面貌却完全不同。全世界有几十亿人
口,就有几十亿不同的样子。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松下认为,这并不是由于人们的意愿如
此,就好象生男生女不能由我们决定一样。体形面貌既不相同,所具有的使命和天分也都不
一样,这正是宇宙真理的所在。我们要根据这个认识,实实在在地去看每一个人,再决定我
们该走的路。但在现实社会里,根本没有人去关心这个问题,都凭个人的智慧、看法去作行
为决定,以至于容易把一切都归于一种形态,而加以限制统一。虽然这种想法在某些方面是
有必要的,但若完全如此,根本就不能对社会有贡献。
松下说,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形象和心态活在世上。有人喜欢红色,有人喜欢白色,问
他为什么如此,似乎也没有什么理由,因为这种事是很难究问道理的。就酒来说,有人就认
为酒太苦了不敢喝。扩大些说,有些人觉得某种生活方式很好,但对其他人却不一定适用。
所以,人本质上有不同的特性,我们应该好好认识这种特性,并去思考出一个活用这个
特性的共同生活。人的智慧愈进步,社会就愈复杂。仅仅是色彩,就能创造非常复杂的情
形。原始人喜欢自然本来的颜色,但是知识进步文化提高后,便有了特殊的混合色,现在的
世界就成了多样化的彩色世界。就生活来说,简陋的生活是回到原始,而不是文化进步的要
求。文化愈进步,就更能活用一切事物的本质,所以,复杂的混合能产生秩序的进化发展。
从另一方面讲,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特性使生活变得愉快,就不能算作文化进步。现代
社会提供了个人发挥特性的可能。如果把人的生活以一个模式去处理,这就违反人的本质
了,同样也违背自然本来道理。
松下认为,我们不能把社会万象变成单一的颜色,如果你以为前面有山,阻挡了交通,
于是便把山铲得一样低平,那么结果是山不象山,平地又不象平地,这显然就不对了。所以
松下认为,一个人还是要过一种复杂的生活,保留所谓的“异色异行”,每个人都发挥他的
特色,再融合起来,而且是在一种正确的秩序中的融合。
有人说,凡是相同的人,必定步上同一条路。但松下并不认为这样。他认为,大家可以
公平同等地前进,而步法和想法则因人而异地发展,那么集合全体不同的想法和行为,就能
实现PHP的繁荣、和平与幸福。因为每个人的天分才能都毫无限制地活跃发展。
松下指出,一切的一切都该是本来的模样,猴是猴,鱼是鱼。一条鱼不希望被放进漂亮
干净的鱼缸里,而愿在大海里,虽然有被鲨鱼吃下去的可能,但那是很自然的生态,仍然感
到喜悦。人也只有回到他本来的模样时,才能有真正的幸福。
比方说某人获得了幸福,如果大家学他的样,也会变得幸福吗?又比方说,有人认为能
住宫殿,穿着华丽是幸福,但是不习惯这种生活的人,不但不感到幸福,反而会觉得难受。
这就是人的本质和天分不一样,再怎么去强求一致,也不会幸福的。松下认为,最重要的,
是按照人本来的样子生活。本来的样子,各人都不一样,但若能相辅相成,保持一种秩序,
才可以展现出真正的理想形象。
因此,为了建立和平幸福的社会生活,当然需要新的知识,但不能把人本来的样子消除
掉,一定要把每个人的特色发扬出来,才能活用知识,才能产生“异色异行”,并且大家共
同幸福。不但自己活起来,别人也会活起来,整个社会都活跃起来,松下认为这也才是真正
的民主主义。能够尊重上天赋予的本来模样,而互相尊重,承认对方的个性与天分,才能产
生更好的秩序,也才有真正的自由。
松下总结说,总之,个人都要发挥他的天分,按照天所赋予的样子活下去。同时要建立
每个人能够充分发展特长的社会,这才能产生和平与幸福。
松下接着问,人是什么?松下认为,大家要想得到繁荣、和平与幸福,就必须去探究人
的本质。
我们所说的是人的繁荣、和平与幸福,而不是狗的繁荣,也不是羊的繁荣。如果期望羊
的繁荣,就必须充分了解羊的本质,而去做适应它本质的饲养方法,否则可能引起很大的损
害。同样的,若是期望人的繁荣,就必须充分了解人的本质,建立有所适应的生活态度。
人到底是人,不能成为神,也不能成为狗或猴子。
松下指出,人有时会表现出强烈的动物性,有时会有很浓厚的理智;有时会溺于酒色,
有时会忘我地欣赏名画;有时会充满着仇恨私欲,有时会对路旁的孤儿掉泪。人不象动物完
全被本能所控制;但也不是象神那样,始终以圆满的理智去生活。人到底只是人。
有人说人也是动物,的确不错。虽然人具有动物性,但还是有与动物不同的地方,所以
有“万物之灵”之称。有人说,一个人能走上神的道路,便有了作为人的价值。不管怎么
说,人还是人,不能成为神,因此人还是要走人的道路,这才是最合乎大自然的法则。
然而一般人往往忘了人的这种最基础的特征。
因此要追求为人之道,是松下探求的最根本的课题。然而光注意人的本质还是不行的,
必须去了解以本质为基础的人的努力途径。换句话说,人必须努力去做个人。
松下从理性与本能去思考人的本质,是很有见地的。松下说,人的肉体与精神关系密
切,是分不开的。但为了叙述方便起见,特把两者分开来谈。
首先,我们知道人的肉身是属于物质的一部分,同样需要物质的支配和指使才能维持不
坏。要实现为人之道,走向繁荣、和平与幸福之道,必要条件就是要有一副健康强壮的身
体。至于人的精神,虽然不同于肉身,却又是一体两面。这里所指的人的精神,比较强调意
志、人格方面,也就是为人处世的态度。这一方面是道德家、宗教家苦心对世人劝教的最大
重点。
只有从宗教与科学两方面去思考,并综合起来获得的知识,才能弄清楚人的本质。而人
应该走的道路,自然也就明显地展开在眼前。
那么人类心灵的活动究竟有哪些?从基本方面来思考,可分为理性与本能两大功用。理
性是什么,很难下定义。从古时候起,圣贤都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所以松下认为人具有
“理性”与“本能”是不会错误的。问题在于如何去思考这两方面并加以综合,好比将白与
黑两种色彩混合,这点非常重要。
本能是人的基本力量,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可能丢掉它的,否则就是违反天理。孟子
说:“食色性也”。孟子说的性指的就是本能。食欲性欲以及其他一切本能,是人类生活的
一大原动力,也是人类文化的原动力。本能愈强的人,其生命力也愈强壮;同时,正因为本
能作用在跃动,推进工作的力量也更旺盛。
本能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更是不可丧失,因此不要忘了天赋的本能。如果想压制本能而
从事经济、政治、教育等活动,这不仅徒劳无功,也会使人们痛苦。不过,在本能当中,可
分为正常本能与异常本能两种。要经常去活用正常本能,而在异常本能方面,则应该注意加
以善导。比方说,物欲是人的本能,而热中物欲的情形过于强烈时,就会损及个人,因此必
须时常予以善导。
关于“理性”的定义很多,但松下认为最恰当的应是“能综合事物的因果,明析是非善
恶的一种判断力。”换句话说,如果本能为引擎的话,理性则是它的“舵”。这是人类本来
的形象。
这种理性,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基本心智作用,如果没了它,人便会失去方向而
自我毁灭,同时也无法创造伟大的文化。而且这种理性,愈琢磨,愈形成力量,能洞察事物
的真相,对于善恶曲直的辩别能够做得很正确。理性与本能,必须加以综合,同时发挥作
用,才能发现人应该走的道路。本能与理性,无法指出哪个为主哪个为从。在理性这方面经
常有本能在跟随着,而在本能方面,经常有理性跟随着,象是夫唱妇随般的恩爱,形影不
离,任何一方都不会受到压制,而分别在各自的功能上,彼此维持良好的秩序,互相调和。
为了保持秩序,理性发挥着更大的功用,指导人走入应该走的大道。人如果仅跟着本能
走,社会会堕落。所以,人虽有动物的本能,却经常超越动物的尺度来约束自己。人的可贵
就在于两脚踏实地站在地上,一颗脑袋却经常仰望青天,那代表神灵之所的苍穹。因此,如
果理性与本能能够互相保持平衡,人的行为自然光明正大。
在本能中,人的欲望是主要因素,欲望是生命力的流露,它可以使人类兴旺,也可以毁
灭一切。
人类的欲望有各色各样,在佛教里将它分为三欲五欲,或者九欲十欲。不论在质或在量
上,都是其它生物不能比的,既广又深,正如俗语所说“人是欲望的肉块”。
松下指出,欲望和人是很密切的。但一般人只要讲到了“欲”这个字,就会产生不好的
印象,总会联想到“恶”或“贪欲”,看成是很肮脏的东西。这都是因为过去的教育,尤其
在我们东方,都说“欲”是不好的事,凡是行为错误,或是给人祸害,全是由所谓的欲引
起。因此,人人都认为欲望是罪恶的根源。而断掉欲望,从欲望中脱逃,才是人类应有的道
德。
这种看法自有它的道理。但如果把它看得太狭窄,不能正确掌握欲望的本质,对个人就
很不幸了。因为,欲望的本质并不污秽,也不是什么罪恶的根源;其实,那是人生命力的表
现,就好象能推动轮船的蒸气力一样,如果把这个也当作是恶而加以消灭,那就象因无动力
而停船一样地断掉人的生命。自古以来,一些思想家的禁欲理论,歪曲了人原本的形象,使
得本来应该很快乐的人生,充满了痛苦。其实,欲望本来的形象应该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
它本身并非善也并非恶。欲望是一种力量,是比善恶出现得更早的东西。这才是欲望的本
体,欲望的真谛。
松下认为,既然欲望是生命力的表现,而生命力是为了使人活下去的动力,而且欲望也
是宇宙根源所赋予的,所以,欲望也是上天赋予的。我们对于宇宙根源所赋予的欲望,要大
大感谢才对,而不应去憎恶它。只是,应该注意欲望在善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它有可能变
为善,也有可能变为恶,如何转变取决于人如何支配欲望。就好象我们拥有蒸气动力,要把
船驶到好的方向或坏的方向,只要扳动船舵就行了。人有把船舵转向左边或右边时的自由,
但也承担着使船前进或触礁的一切责任。自由与责任是人被赋予的特色,尤其在对待欲望
上,这二者的作用更清楚。
那么,欲望是善是恶的判断如何进行呢?既然欲望是生命力的发泄,那么,任何一种欲
望以及任何一种满足欲望的努力,都是一种宝贵的形象,也是所有人类共通的愿望。因此,
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时,如果也对大家共通的欲望有助益,就是能跟神的意旨互相配合,那
么,这就是一个正确的、善良的欲望,是应该鼓励的;相反的,如果只为了自己而牺牲、妨
害到大家的幸福,就违背了神的意旨,也违背人共通的愿望,这就是坏的行为而应该禁绝。
所以我们要了解,真正的繁荣,是和所有的人有密切关系的。要大家一起繁荣,才能得
到自己个人的丰裕。因此,对“繁荣”的正确认识,是使欲望生存或消灭的分界点,也是使
欲望得到合理满足的一个关键。
松下进一步说,欲望既是人生命力的表现,因此绝对不可否定它,甚至可以说,欲望就
是生命本身。何况这是一个力量,在不同的用法上,有时会非常有帮助,但有时若稍有偏
差,就会变成很可怕的东西。就象木炭一样,木炭放进火盆时,大家就会高高兴兴地把手放
到火盆上取暖,如果不小心掉在火盆的坐垫上,即使一小块木炭,也会造成火灾,人们都会
拚命去熄掉它。同样一种东西,用法不同,就会有这样大的差别。
欲望也是如此,它们没有什么善恶可言,有时候会满足自己,也会使别人高兴,但一不
留意,不但毁灭自己,还伤到别人。况且,人是欲望的动物,对欲望的处理更要特别慎重,
即使是最小的欲望,也不能够随便处置。
因此,能透澈认识欲望并正确地使用,也就是认识了自己,并且能决定人生应走的方
向。比方说,想赚钱的欲望本身一点都不坏。如果你正确地了解这个欲望,就会通过勤劳工
作,服务别人来赚正当的钱,不但别人高兴,自己也满足。但如果你并没有学会正确的方
法,就去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钱,不但使别人受到灾害,也会自取灭亡。象这样正确地了
解、使用欲望,就是学问,就是教育,也是宗教。因此,合理支配欲望、满足欲望对人类自
身的发展和进步密切相关,深深影响人类全体的生命力,都能蓬勃跃动而幸福快乐。
在人的生活中,既有快乐,也有痛苦。松下认为,尽管我们常有苦恼,但在人的本来生
命中是没有丝毫苦恼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具有化解不良情绪的能力。
我们人类的生活中有一些苦恼,尽管你解决了某种苦恼,很快就会有下一种苦恼产生。
有人说:“人生是苦恼的延续”,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松下认为,然而就是因为有苦恼,人生才会有味道;如果人生毫无苦恼,反而可以说是
没有味道的人生。自古以来,很多故事、小说、戏剧、电影等等都以一些形式来处理以苦恼
为题材的内容,而人们对于这种故事,却流泪、高兴和感动。因此,苦恼如果能够成为人生
的一种味道,而人人也都能深深体会这个味道,感受它的意义,那么,苦恼也绝不是不幸。
但是事实往往不是这样的,苦恼会使人心生愁郁,并设法去解决这个苦恼,结果愈着急,愈
钻牛角尖,往往是不幸再加不幸。例如某人做生意失败,背了很多债,于是就想扳回来,急
着去做各种各样的事。但是这种着急的心理不可能产生好的智慧,做的事情也不会顺利,相
反债务会愈来愈增加,最后终于想不开而自杀,这种情形是司空见惯的。因苦恼而想不开是
社会上常见的事实,因此人们都想找出一些处理的办法来解决这种苦恼,去发现克服它的方
法。以往流行的想法,以及长辈或老师们教导我们的,常常是说,“苦恼就是为了要提高人
的水准而给予他们的一种宝贵的试金石,因此,不要去躲避苦恼,甚至应积极地面对这个苦
恼。”同时也提出了很多对付这种人生苦恼的方法。
松下认为这没有错,也非常有意义。但有关处理苦恼的具体想法,暂且不谈,现在我们
要考虑的是,到底苦恼这个东西是不是在本质上就给予我们人类?在现实上,苦恼的确是存
在的,正因为存在,大家都在寻找克服它的办法。然而我们想先讨论一下,在本质上苦恼到
底是否存在?假使没有,是否制造出来的?松下认为实际上苦恼并不存在,在本质上是不存
在的,但是我们是在制造苦恼,因此对于处理苦恼的问题,也应该有所不同。
松下对苦恼的看法,与很多人的看法不同。但是,松下坚持说,人生本来是不应该有苦
恼的,尤其是在实现繁荣、和平、幸福的人生时,这样想才是正确的。
松下已经说过,宇宙根源的力量给予人们无限的繁荣、和平与幸福。换句话说,人在本
质上就得到了这三样东西,而苦恼会妨碍繁荣,会使和平混乱,也会违背幸福。那么在本质
上就拥有繁荣、和平与幸福的人类,怎么会有苦恼呢?松下断言说:“人本来的生命中,没
有丝毫苦恼。”
然而本来就没有苦恼这件事情,和现实中存在着苦恼是两回事。例如,汽车本来是没有
故障的,这和在现实中因使用而产生的故障是两回事。因为汽车是照设计去做的,如果在使
用方法上没有错误,在一定的期限之内是不可能有故障的,这是因为制造的时候,制造者尽
量使它没有故障。但是,实际上使用中往往会发生故障。然而,你不能说它会发生故障。如
果这样考虑的话,那么万一汽车发生故障,应急地修理一下就可以了,何必要去做根本的改
良呢?如果你认为汽车本来是无故障的,那么,无故障的汽车为什么会发生故障呢?你就要
从根本上去动脑筋,结果就会明白是做的不好,或者是使用的方法不好,两者必有其一。因
此,根据这样的认识去进行根本的改良,故障也就会慢慢减少。
关于我们人类本来有没有苦恼的这个问题,也是和汽车这个问题完全一样的。在现实
上,人是有不断的苦恼。然而,并不能由于在现实中有苦恼,就断言人本来就有苦恼;这和
汽车本来会有故障的说法一样,是一种很大的错误。如果断定人本来就有苦恼,那么人就无
法逃避苦恼了;不仅如此,还认为苦恼反而是正常的,不苦恼就是反常了,甚至是有罪了。
既然断定人类本来就没有苦恼,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苦恼呢?不该有苦恼,怎么会有苦恼?这
样想来想去,才会进展到去谋求根本性的解决对策。
前面说过,人本来就没有苦恼的,没有苦恼才是人的本质,因为人生来就有无止境的繁
荣和幸福,我们应该彻底认识这个道理,树立“人是没有苦恼的”这种自觉。
松下指出,为了获得这种自觉,大家首先需要有纯真的心,并对人的本质有所认识。如
果以纯真的心去认识人本来的形象、人被赋予的生命力,并且体会到人本来没有苦恼,同时
对此持有强烈的信念,那么苦恼就会逐渐消失的。由于本来就没有苦恼,所以如果现实中有
苦恼的话,这是人自己制造出来的;因为是人制造出来的,所以其原因也在于人。因此,如
果以纯真的心去看人的本质,即可认清真相,而能够把苦恼的因素一个个加以改善。不过,
说“人在本质上没有苦恼”和人的心会感到喜、怒、哀、乐是完全两回事。换句话说,人具
有感觉欣喜、愤怒、悲哀、快乐这种心的作用。但是这种心的作用是天赋的,虽然你已认识
到没有苦恼的人生本质,这种作用还是不会消失的,而且也不可以让它消失。只不过当你对
没有苦恼无所自觉时,这些愤怒、悲哀等心的作用,就会成为苦恼的原因而使人感到痛苦。
但是假如你有着没有苦恼的自觉,则不管怎样愤怒、怎样悲哀,你就会立刻产生把这些愤怒
或悲哀打消的能力,而丝毫不会成为新的负担,也就不会变成苦恼了,即使是发怒,也会立
刻恢复;即便是伤心,也立刻会回到平常的样子。
我们应该有一颗纯真的心,对于人本来的样子有所自觉,这也就是PHP研究的基础。
由此就能改革对欲望的一般观念,开辟出一条通往繁荣、和平与幸福的大道。
松下指出,大多数人认为他们每天的生活都是以自己的力量继续着、支持着,这是一种
错觉。事实上,我们必须仰赖大自然才能活下去,象阳光、空气、水都是提供我们生存的必
要条件。
象母亲的慈爱一般,大自然给予人们莫大的恩惠,日夜地培育我们,只是大自然这位母
亲不象人类的母亲会呼唤你,用手亲自抚摸你。
对于自己母亲有着感恩之意的人,比没有的人在成长历程中更能取得成功,这是可想而
知的。同样的,能够在大自然的恩惠中,感受到母亲般的慈心而感谢她,这对我们健全的生
活是非常必要的。能实实在在地接受大自然的恩泽,才能产生繁荣、和平与幸福的生活。人
类中,有用虔敬之心感念大自然赏赐的,也有视为理所当然,而丝毫无感谢之意的,两种人
都大有人在。但是以率直之心,去细察宇宙的动静、大自然的生态时,我们不得不叹服宇宙
的浩瀚神秘与大自然的伟大了。
松下看到,自然科学的极度发展,往往会误入旁道,侵犯了自然的领域。缺少温和谦虚
的心意将人视为自然现象以外之物,这种生活态度产生之时,也就是近代人不幸的开始。母
亲培育子女是非常辛苦的事,平常无法做到的事为了子女也能设法做到,母亲这种慈爱,子
女应该万分感恩才是。如此母慈子孝,一定其乐融融,温馨无比。若子女对母亲的爱心视而
不见,即所谓大逆不孝了,将来必会遭受天谴的。同样的,对于大自然,宇宙以及生活周遭
的一切,也应该随时报以感谢之情。有没有这种心态,是决定人类幸与不幸的分界点。
感谢宇宙恩惠的人,是懂得永生的人。相信宇宙浩瀚的力量而加深感谢之心,才能建立
美满的人生观,大自然的恩惠也就更能发挥作用,使你步入康庄、幸福的大道。
对于宇宙恩惠毫无感觉的人,会认为阳光、水、空气都只是偶然的存在。人诞生于此,
也只是偶然的巧合,既无未来,也无高远的理想,除了感官的冲动外,再也找不出人间的意
义来了。这种人的一生,必然笼罩着贪欲、傲慢、黑暗与凄凉。
我们所要走的路绝不是如此。
松下认为,追求大自然恩惠的根源,去了解与此相对的人心应有的态度,并且去实践才
是宗教,也是做为一个人应该履行的一条原则。对于宗教,一般都认为是祈祷神明的恩惠,
其实要祈恩降福,应该先去了解宇宙的贡献,才算是了解宗教、接近宗教。
由此观点看来,今天有宗教信仰的人,应从宗教了解大自然的恩泽,并以虔敬之心回
报,恪尽职守,完成一个人在世上应尽的义务。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应该对大自然的恩泽衷
心感激,做好一个人该做之事,并随时自我检讨,自励向上。如此自然而然地发展下去,就
能开出一条人类生活之理想大道。
松下强调,人伦与道德非常重要,不容忽视。不过,建立起感谢宇宙的这种敬天之心却
更重要。没有宗教背景的道德,只是人与人间的一种制约,会随时空而变异,没有一个定律
和准绳。彼此能互相信守,生活和谐,是因有一股更大的力量在支持,那就是自然力。人类
敬天的思想使这股力量发生莫大的作用,人伦与道德即因此而提升了它的效用和价值。
宗教经过长久岁月的锤磨,完成了伟大的教义。若能接近这样伟大的宗教,接受教诲自
然再好不过,也是享受到好结果的捷径。然而尚未信仰宗教,而由自己本身去求道,也是个
人很好的宗教态度,而且往往由于这样,才能建立一个人该走之路。尽管如此,知道大自然
恩惠而建立自己的生活态度,便是走向康庄、幸福之道的捷径。
宇宙万物不断地生成发展是一种自然的现象,而人类就是生成于这发展中,也与万物并
存其中。那么,在这宇宙本质之下的人类本质究竟如何?
最初地球上如何会有人类?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学者已经做过种种的研究,也提出了
各种假说。但是,这个问题毕竟不是我们可以用眼睛来确知的,因此,除了利用今日人类的
智慧,参考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推测决定之外,别无他法。任何人都是父母所生的,而父母也
都是由他们的父母所生。如此追溯到多少代以前的祖先,结果认定人类是世代相生的。那
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无限制地追溯回去呢?松下认为不可能,因为地球的诞生是在数十亿年
前,而且最初的地球,并不允许人类以及任何一种生命体存在。
既然人类并非一开始就存在于地球上,那么如果顺着一代代的祖先追溯回去,一定会追
溯到最早开始的人类身上。虽然我们不知道那是多久以前的事,可是,人类的原始应该不是
父母生出来的,而是藉着其他什么力量或作用所生出的。换言之,起初的人类并非由人类所
生,而是顺着自然的现象产生的。
地球最初形成时的自然条件,是不允许人类以及任何生物存在的,可是,它经过几十亿
年的漫长岁月,逐渐地生成发展。在这长远的过程中,各种自然条件也逐渐成熟,顺应其自
然现象,就生出了草木、动物以及人类。
但是,所有的生物并非是一次出现的。各种植物及动物,都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分
别在最适合的条件下,逐次生出的。在这种过程中,当地球形成适合人类生出的条件下的那
一瞬间——不管那是一年、二年或者几十年——人类出现了。
不过,最原始的人类出现,不只是在一个地方,而是发生在地球上许许多多的场所,而
且是同一个时间出现。当时能形成人类的条件、环境,或许在地球上的许多地方都具有。不
过,并非所有的条件都相同,也许会因场所、气候、风土等的不同,多少有点差异。就因为
这种地域、气候、风土的差异,而使得同是人类,竟生成各种不同的人种。
在地球逐渐生成发展的过程当中,当适合某种生物的条件持续期间,便会形成某一种生
物。等这段期间过了之后,就不再形成该种生物,而另外形成其他的生物。如此持续下去,
就演变成今天这种千千万万种生物,遍布于地球上的情形。所以,人类便是在适合生成人类
的条件齐备下,形成于地球各地。但当这个期间过去后,条件也转移变化,此后就不再生成
人类了。然而,人类也象万物一样,藉着这种形成人类的自然条件而有了自生的作用,被赋
与自己生子、延续种族的能力。差不多同时,当形成人类的诸多条件消失后,就轮到维持、
延续人类的条件生成了。因此,人类就有了靠自己生育的能力,一直到今天。
松下提醒我们,请不要忘记,所谓人类的本质、特性,在最初形成人类时,就随着形成
人类的自然条件同时赋与了。此自然条件与形成其他生物的条件不同,因此人类具有的本质
是惟独人类特有的。换句话说,人类一开始,即与其他的生物相异,具有人类独特的本质。
这种人类的本质,由父母传给子女,再由子女传给孙子女,一成不变地代代相传至今。当然
这种情形并不只发生在人类身上,其他的生物也是如此。人类的本质,也就是将人类与所有
万物区分开来的特质,究竟是什么呢?
松下认为,简单地说,就是在原始形成人类时,即赋有的“支配运用万物的王者素
质”。换句话说,人类可以自己活用天赋,使万物所具备的本质,分别充分地发挥出来。
宇宙万物不断地生成发展,并非没有秩序的,而是依次循着宇宙的自然现象运行。
人类具有“能利用自己的智慧。逐渐认识使万物生成发展的自然现象”的本能。而且,
不只是认识而已,且能更进一步把“依循这自然现象的万物”,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因而
提高人类生活,更能使精神与物质调和而带来繁荣。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伟大的本能,除人
类以外的生物并不具备这种智慧,而凭着专有本能生存的情形,也与其他生物相异,这些都
是在各种原始生物的形成时,就附带上的自然条件,也就是所谓的自然现象,我们必须认清
这个事实。
当然,今日的人类并非已完全认识了宇宙,还不能活用所有万物。最近虽然登上了月
球,然而广大宇宙的其他部分,根本还无法涉足。人类实际能生活的部分,也只有地球而
已。而且,还只限于地球上的某些部分,陆地部分至今还有人迹未至之处;而占地球表面三
分之二的海洋开发,对人类而言,也是个待研究的课题。虽然目前的科学技术相当进步,还
是有今日医学不能治好的疾病。还有无法运用台风所产生的莫大能源,反而蒙受其害,这类
的例子是举不完的。
虽然今天人类尚处于这种不完美的状态下,但仔细观察漫长的人类历史,可以清楚地发
现,人类却是逐渐在进步发展中。最初的人类也象其他动物一样,直接采取天然物来维持生
命,自己养活自己。后来,逐渐发明了种种工具,彼此分工合作。狩猎鸟兽或耕种土地,愈
来愈能运用更多物体,以提高人类生活。这种进步的速度,随着时代的变迁愈来愈快,到今
天可说已到达日新月异的地步。
目前酝酿要登上月球以外的星球,人们或许认为不过是痴人说梦。但是,至少人类已能
够确知其他遥远星球是如何运转的,而且也知道了它们的构成。
不过直到今天,还是不能说人类已经完全认识了宇宙的实态,或者能完全运用万物。而
认识宇宙的范围,完全是通过历史逐渐扩大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然而,今后人类的智
慧还会提高,一定会更知道一些宇宙的真相,那时,运用万物的机会也就变得更大了。
松下指出,只有人类的思想、智慧会不断地增高,而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自形成以
来,只有专门的本能,数千万年如一日地固定循环生活着。想到这点,即可断言:具备这种
优越能力的人类,实在伟大,的确配称万物之王。
人类具有超越万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人类拥有作为“万物之王”的优越本质,而这种本
质完全是与生俱来的。
宇宙万物都各具有固有的特质,也分别有其存在的意义。牛、马、树木、石头各有其特
质,在各有其特质的万物当中,人类也赋有人类的特质。人类能认识宇宙,理解运行的自然
法则,并能分别了解万物的本质而加以运用。
为什么这种特质只赋与人类,而不赋与其他万物呢?这问题不但人类答不出来,就问题
的本身而言,也无意义。因为这是超越人类本身智慧、思想范围的,也许可以说是天地自然
之理(神或宇宙的根源力)。换句话说,这种特质可说是顺应自然理法赋与人类的天命。
只是,今天我们对地球外的宇宙,尚未具备充足的知识,因此,在广大宇宙的其他星球
上,可能有和人类同等,或高于人类智慧的生物也不一定。而这种推断也有其可能性,因为
我们也缺乏“没有这种生物存在”的证据。当然,也没有“确实存在”的证明。
因此,今天我们可以断言,人类自始即具有成为“万物之王”的特质。
人类因有这种特质,所以成为万物之王,可以支配运用万物。当然,也应该负有王者之
道的责任。也就是说,人类固然可以支配运用万物,但也不能随心所欲,胡作非为,还是要
依循自然理法进行,这是身为人类者最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思考万物各具什么特
质,有什么存在的意义?配合其存在的意义,再加以支配运用,即分别按其特质来活用万
物。如果用与此相反的方法,来运用万物,就违背了自然理法,也就是缺乏王者之道了。
人类活用万物的这种能力,也就是天赋的本质。如果能充分发挥就可以逐渐了解精神与
物质并重,相互配合,这才可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和平与幸福。
繁荣、和平与幸福,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可说是所有人类的共同愿望。假如,人
类原始不具有这种可能促进繁荣、和平与幸福的本质,那么任你如何追求、努力,都将徒劳。
就拿石头来说吧,任你怎样拚命地琢磨它,也不会使它变成钻石。只有具有钻石本质的
原石,经过琢磨后才会散发出美丽的光辉。
同样的,如果人类本性没有前述的优越本质,则人类不但不能达到今天这种进步发展的
地步,今后还会沦于争执和不幸的循环中。所幸人类原始已赋有这种卓越的本质,因此,只
要能了解其真实正确的意义,就可以发挥其本质的光辉,再以精神、物质并重,相互配合,
便可促进人类的繁荣,和平与幸福。
松下最后的结论是:人类必须清楚地认识天赋的卓绝本质和伟大的使命,也必须了解如
何来发挥卓绝的本质,实践天赋的使命。
有句古语说:“你要了解你本身。”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了解自己的“本质”。但做到
这件事自古以来就很难,虽然有许多宝贵的看法,但仍没有根本地、全面地阐释清楚。
松下从人类实现繁荣、和平与幸福的观点出发来研究人类本质,集多年之研究成果,他
发表了自己的“人间宣言”,大致内容如下:
“宇宙万物是不断地生成发展的,而人类即是支配这个宇宙的力量,这是宇宙根源赋予
人类的本质,是至高无上的命令,也是给予人类的‘天命’。有了这种天命,就是以‘神的
代理人’身分去判断是非善恶,开发活用宇宙潜在的伟大奥秘与能力,用来繁荣人类生活。
“然而这种繁荣,不是只有一个人的力量能发挥的,要汇集综合所有人的智慧去活用,
人类生命才能蓬勃发展。无论是大智慧、小智慧,都自由平等,不受任何妨碍地融合、活用
时,这个众智就成为支配社会的真知,可以说象征了神的意志。
“所以,众智便是表现人类强壮的最大利器,也就是使人类成为宇宙的统治者,贡献人
类繁荣惟一的利器。”
松下在以上“人间宣言”中想说明的要点有二。一是人的本质是真正伟大的;二是为了
发挥这伟大,必须依靠真正的众智。松下接着论述了人伟大的天命。
创造宇宙万物的根源,赋予人类支配万物的权能,这是绝对的命令,也是伟大的命令。
因此,可称为“天命”,这是不可动摇的事实。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
自太古以来,人类还不能自觉到自己是宇宙的支配者时,在下意识中,已经能够运用潜
在的生命力,将宇宙支配者的角色扮演出来了。
倘若人没有这种本质,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步上这样的发展途径。比如石头如果没有钻
石的本质,再怎么磨,都不可能发亮。但若有钻石的本质,必然会愈磨愈晶亮,成为“石中
之王”。一个人也是因为具有支配宇宙的本质,才能逐渐表现他的本质,而确立他的地位。
松下指出,人类前进的步伐中到现在还是有很多错误和浪费,这也是因为没有充分觉悟
自己的本质之故,而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这也是必经的过程。但在人类本质愈来愈明显的
今天,如果还不断存在这些错误和浪费,就真是违背了自然法则,犯了最大的过错。
人既被赋予了天命,在宇宙中就能巧妙地生存,也就是有资格以宇宙支配者的生活方
式,促成人类的繁荣。
人类既然承接天命,具有“神的代理人”的身份,就有去发现所有东西的使命,去判定
善恶,分辩事非,确实是具有伟大的能力。
虽然人类有伟大的力量,却是分散在各个人的身上,所以一定要集合所有人的智慧去行
动,才能发挥人类的伟大。而这个众智才是人类最高的智慧,也就是真知,是能代办所谓
“神旨”的一种智慧。
例如,在仅有甲、乙两人的社会中,两个人集合双方的智慧决定,互相平等地发表意
见、共同研究,满意才去做,没有一人会是独裁者。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圆满平稳地步上繁
荣之道。当这个社会的人数不断增加时也是一样。比方说有五万人的社会,就要汇集五万人
的智慧。
必须注意的是:多数的智慧,并不是真正的众智。一般所说的众智,多半指多数人的
智,也就是大部分人的意见,或者说是少数服从多数的众智。例如在十个人中只有两个人持
反对意见,就以大多数人的意见为全体的意见。
但这种多数的智慧并不是真正的众智。十个人就有十个人的智慧,必须全部自由平等,
毫不遗漏地吸收、综合。即使是有一千人或是一万人,也不论是大智者的智慧或愚人的智
慧,都不能遗漏一人,必须在平等自由的相同条件下,分别将各自的内容吸收综合。这是因
为智者、愚者都各自有伟大的智慧,是宇宙法则赋予的。所以如果以率直的心去听,即使是
愚者,还是会有值得听取的宝贵意见。
当然究竟能不能做到这样的汇集众智,也是一个疑问。但我们人类既然希望得到繁荣,
就必须这样毫不遗漏地汇集众智。
今天的民主主义是排除独裁,以众智作基础的。当然,就目前的情形而言,与其说是众
智,倒不如说是以多数的智为中心,虽然还不是完全的众智。但人是不断进步的,松下相信
终有一天一定能建立一个真正汇集众智的民主社会。
要能汇集众智,第一个条件是要排除所有的权力,不管是武力、财力,甚至是智慧本身
为基础的权力,只要它妨碍汇集众智,就绝对要排除;第二是大智者的智慧,只能做为众智
的一部分,是与愚者同样立场的。比方说战争时,有力量的人就在最前线,但力量较弱的
人,也要在后方作烧饭、补给之类的事。每个人都发挥各自的功能,整体的组合才能表现出
伟大的力量。
众智就是这样的意思。现在还要注意的是,要不断去提高众智。因为在十年前是最高的
智慧,但在今天看起来可能是极低的。众智愈高,人们愈能步上繁荣之道。
松下认为,运用天赋好比做生意,先要算算自己到底有多少钱,再去聚集更多资本;还
要正确灵活地使用它们,才能赚大钱。
人类虽具有成为宇宙“万物之王”的卓越天赋,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好好发挥这种特质。
在追求人类繁荣、和平与幸福的过程中,有些人往往会破坏它,以致招来不幸。
破坏繁荣、和平与幸福的人,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赋有“万物之王”的优越本
质的人类,却往往不能善加利用自己的优越本质呢?
松下指出,关于这个问题有几种看法。例如,有人认为人类尚未完全进步。也说是说,
人类历史即使已到达了数十万年,数百万年,或者更长的期间,但实际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也不过是数千年以前的事。所以,就人类历史而言,仍然是相当短暂的。我们可以相信,今
后的人类文明随着几十万年、几百万年的岁月飞逝、进步,可能会建立一个避免争执或较少
不幸的理想社会。今天社会中的某些不幸的状态完全是可以得到消除的。
松下认为,这种看法也是正确的。但如果把一切都寄于未来,那么,今天的人类就无法
以和谐的心情、美好的姿态,来实现进步理想的社会吗?或者,人类仍旧要以目前的步履迈
进,等着将来产生“不幸和争执很少”的社会吗?
松下说这是不行的,如此的话,人类现在自身存在的种种弊害,就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
增大。实际上,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应该已经有“能使人类过真正美好的生活”的办法
了。因为人类早就被赋于能找出此道的优越本质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松下觉得最重要的是,人类首先必须正确地知道自己的本
质。因为,不管人类具有多么卓越的本质,假如自己本身不知道的话,也就很难充分发挥特
性了。所以当人类本身充分自觉认识其本质之后,就可以慢慢找出活用发挥其本质的方法了。
例如,有个人在街上看到许多精美、有用的东西,想买又不敢买,只是空自赞美,返家
后才发现自己身上带着很多钱。如果早知道自己身上有钱的话,不仅他自己,甚至他的家人
都能满足所需了。
上天赋与人类成为万物之王,支配万物,并利用精神与物质,互为表里来繁荣人类。假
如你没有忘掉这重要天赋,并且真确地认识清楚,就可以藉着它,来谋求人类彼此间的和平
与幸福了。反之,如果你没有发觉自己具有这重要天赋,不仅无法促成,反而会破坏和平与
幸福。
那么,过去的人类,是否能够正确地知道自己具有伟大的本能,并利用它去思考、去过
生活呢?松下的答案是:的确有一部分人具有如此行为。而现在人类自称是万物之王,同
时,也确实有人能够配合这种称呼,过他们的生活。可是,这类人却不能完全自觉他们具有
与生俱来的卓绝本质。
过去很多先哲曾对人类做了各种研究,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有的说,人类是罪孽深重
的凡夫;也有的说,人类有罪,必须教诲。但是这些说法都是基于当时的人类社会而产生
的。而某些教诲在当时的环境下,确能指出人类应走的正确道路,并使得大家对万物有怜恤
之念,谦虚地踏上正确之道。这些对人类迈上幸福之道有很大的助益。但是,这种观点也不
免矫枉过正,使得人类不但不能充分了解其真意,反而产生丧失人类自尊的另一面负效应,
容易让人类产生“不论如何努力,终究是难逃不幸和争执”的想法。
等到陷入这种想法的深渊中,就很难强而有力地发挥人类的本能了。在人类历史上,有
人一方面想提高自己,另一方面又不肯透彻了解人类的伟大尊贵,这显然是不利于自身发展
的,也不符合人类自身的本性。
松下总结道,因此,人类为了步上真正的王者之道,最重要的是:必须完全自觉,认识
自己所具有的王者本质。同时要真正发挥人类伟大的本能,做一个王者,追求人类的繁荣、
和平与幸福。另外,还有一件不能忘的大事,那就是要集合众智。因为做一个现代的王者,
是不能单凭自己的智慧来思考事情、处理问题的。
每个人的智慧互异,即使是多么伟大的人,所知也很有限。如果以这种有限的智慧来观
察、思考事物的话,并不能十分了解事物的实情,往往还会犯下过错。到目前为止,人类违
背自己本身优越本质的原因,其一是如前所述的“人类不了解自己本身优越的本质”;另一
则是人类受个人的小智慧或利害得失、欲望、爱憎、不守信等的困惑,也可以说是,坚持只
有自己的想法是绝对正确的,而责难排斥他人,彼此相争所形成的。
人类想要正确地发挥其伟大的本质,逐渐提高共同的幸福层次,非得集合大多数人的智
慧不可。如此才可以产生超越个人智慧的众智,即卓越的智慧,并藉此以求得正确之道,这
是很重要的。
人类拥有伟大特性的真正含意即在此。集合所有人的智慧,并形成融合协调的众智时,
人类就可以明了自然的法则,正确地判断一切事物的善恶,订定无误的是非标准,并藉此来
支配运用万物,才可产生和谐的繁荣。所以必须说:众智,才是发挥人类伟大力量的根本。
松下指出,所谓众智,从大处说,就是:通过过去、现在所有人类的智慧,如释迦牟
尼、耶稣基督、孔、孟、老、庄……这些古圣先贤,以及自人类形成以来,先人的智慧结
晶,还有今日活着的所有人的智慧,不论大小异同,若能使之毫无障碍地融合协调在一起,
一定会形成相当优秀的睿智。至此,真正的王者作用才能产生出来。
不过,每一个团体生活所提供的众智,并不见得都是优秀的。因为每个集团大小不同,
其内部各人发挥智慧的结合也不同,且各种阶层不一样,所以说,众智并不只是一群人提供
出来的智慧,就叫众智,而是指彼此提供智慧,然后找出什么是正确的,并求得更好的智
慧。有了这种智慧与认真讨论后,才能成为众智,否则就只能说,存在着很多智慧而我们并
不去用它们。
例如,有两个人对某一问题,因自己的利害得失和感情的缘故,各持对立的意见。若就
这样将他们的意见硬性集合起来,只能说这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而不能成为众智。假如这
两个人不固执己见,而是互相沟通,使两种想法协调融合时,才可说这是两个人的众智,也
可说是最小层次的众智。一个集团产生的众智,因集合、组织方法不同而有很多种。世界上
有各种大小不同的集团,故从整体上看来,众智的种类将有千万种。而最高阶段的众智是前
面所说的:通过过去、现在一切人类的智慧,融合协调的结晶,这可说是众智,也可说是真
正的大众智慧。
当这真正的大众智慧聚集在一起时,人类就成了真正的万物之王了。相应地,那些集合
现实团体种种阶段的众智,就可成为小王者了。“小王者”的立场,和集合古今中外众智的
真正王者相比,发挥的作用当然比较小。可是,人类又必须费尽心血,把这些众智集合起来
不可,至少也要使人类能够接近真正的王者之道。
由此看来,人类必须在家庭、社会、团体、国家或者世界等各种场合,不计个人利害得
失和感情,以诚挚的心,来为正当的事情交换意见,努力集合众智。
松下谈到个人智慧与众智的关系。集合众智固然重要,但并不意味着个人就可以不去发
展自己的智慧。个人的智慧如果低的话,众智也一定会比较低;集团里每个成员智慧高,众
智也就提高了。因此,个人也必须经常增进知识、磨炼智慧。不过,任凭个人智慧如何高,
其成就还是有限,因此集合众智才是最重要的。如此在各种场合中,便可产生最高的智慧,
发挥最佳的成就。
如果每个人都能磨炼自己的智慧,并在集团中集合成众智的话,必能替大众带来幸福。
若能融合各种各样不同的众智,就可以成为比人类全体的智慧还要更高明的众智了。人类和
宇宙的生成发展一直在无限制地进步着,而个人的智慧和集积而成的众智,也无限制地提高
着。今天最高的众智,一定不是明日的最高众智。因为,这是无限制地进步下去的,所以人
类也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智慧,集合为众智。松下提出,在集合众智时,必须要有承担总
揽责任的人以及帮忙的人,这些中心人物,必须采纳来自各方的许多意见。因此他们必须广
有见识,并在承担总揽提案的方法上下功夫,彻底采集众智。
松下认为,关于磨练个人智慧、集合众智的手段及方法,虽有各式各样的,但是,最基
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率直的心。没有率直的心,就不能提高真正的智慧,也不能集成众智。
说到率直的心,一般人可能会认为是单纯的顺从,一切都听从别人的话,好坏都照别人
说的去做。当然,顺从的确是率直的一种表现。但仅仅如此,绝不是真正的率直。真正的率
直心,并不是那么的消极,而是具有强力和积极内容的。也就是说,所谓的率直心就是没有
私心,不被任何事物蒙蔽,诚实地直视事物本身。基于这点,就会涌现“排除不该做的事
情”的勇气。率直心也包含着爱,爱自己所憎恨的人,改正其错误,引导他走正确方向。高
尚的情操,也是从率直心培养出来的。
培养每一个人,使他具有率直心,是磨炼智慧、集合众智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步骤。没
有率直心胸,就会如前所述,各自追求利害得失,并受私人感情的影响,坚持自我,很难集
合众智,甚至会互相对立争执,招来不幸。集合众智,是要彼此不为利害关系所困,没有私
心,人人有一颗率直的心,才能实现。因此,率直的心,是人类运用天赋本能所必须培养的
根本条件。虽然集合众智必须有率直的心,但实际上,大家都会计较得失,易受感情的羁
绊,因此很难做得到。幸好有很多古圣先贤和各种教义,来教导人们排除迷惑、压抑烦恼的
宝贵方法。而要培养率直的心,就可参考长辈和朋友们的建议,再自己下功夫修养。虽然还
有许许多多的方法,但松下觉得接纳古圣先贤及宗教的宝贵教训,更易收效。
综上所述,说明人类原始就具有成为“万物之王”的本质。而在过去的历史中,不能发
挥人类优越本质的原因,是因为人类不能充分地自觉、认识自己本质的伟大,因而,虽然在
集合众智方面下了功夫,还是不够。假如人类能正确地知道自己的本质,专心培养率直的
心,不被利害得失及感情所困,再集合众智,则一定可以发挥自己的优越本质至最大限度。
如此一来,人类一直追求的精神与物质并重的幸福,就会随着众智的程度逐渐实现。
松下指出,为了达成永久的使命,人类仍在入口处徘徊。因此,只在活在世上一天,就
要努力一天。
松下认为,不断地自觉赋有伟大的禀赋,并努力充分发挥其优异特质,就是全体人类永
久的使命。
人类赋有能君临不断生成发展的宇宙,以及有“探讨万物本质并支配运用”的王者本
质。而自觉王者的本质,并去实践,这是自人类形成于地球以来一贯的使命,只要人类存在
于世上一天,就应永远不变地去实践这崇高的使命。
每个人的脸形虽不同,思想也互异,所赋有的素质天分亦各有不同。因此,每个人都有
分别发挥不同的禀赋,以健全自己人生的使命,而且负有促进所有人类和平幸福的使命。这
也意味着“个人的使命离不开人类长久的使命”。在健全全体人类和平幸福的使命上,每个
人必须先顺应自己的,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行。
在人们的眼里看来,到目前为止,人类的历史可说相当长了。因此,有些人认为,人类
的生成发展已经到达顶点了,今后大概要走下坡衰退下去了;也有人认为,即使尚未到达衰
退境地,也已到达发展的饱和阶段,且已形成了社会体制,而这就是人类所能到达的最高境
界了。
松下问道,果真如此吗?人类的进步发展,确实有一定的界限吗?松下自己回答,当然
不是。宇宙的自然运行法则,是无限制地生成发展,而人类就具有“顺着宇宙的生成发展,
不断地进步向上”的优异本质。今天人类所处的阶段,只不过是为了达成永久的使命,仍在
入口处徘徊的状态而已。人类到目前为止,尚未发挥伟大本质的地方仍然不少,这是因为过
去人类还不十分自觉,不认识自己具有优于万物的禀赋所致。
人类永久的使命,应该是先拥有一颗率直的心,然后逐渐提高自觉,同时增加个人智
慧,集合众智,使每一刻都在发挥人类的本质,应用在人类的共同生活上,以及一切万物之
上。
人类从知道自己的使命开始,就应开始步上实践之道。但人们至今似乎仍没有踏出第一
步,因为人类使命的道路实在太远、太远了,不是一代或两代的人可以完成的,甚至可以说
是永无止境的。
所幸人类今天透过古圣先贤的心血结晶,得知自己的永久使命是什么,这不能不说是人
类的一个大进步。
只要能自觉使命,即使“人类真正发挥万物之王的本质时期”还在很遥远的将来,但也
可以在这道路上一步一步地往前迈进。
我们已知道达成使命的最大力量,是靠众智。目前可以说人类达成使命之门,已大大开
放了。人类如果能自觉其使命,并坚定地以率直之心集合众智,则人类到目前为止的反复争
执,与自己所招来的不幸和贫困的情形,就会逐渐化解、变小,以至于无形。
松下的结论是:人类的永久使命,是自觉其本身所具有的优异本质,集合古今中外的众
智,发挥个人伟大的禀赋,并实践于人类的共同生活上。
“为了明确人类的使命”,“为了期待其实现”,这就是松下提倡“新人生观”的意义。
松下告诉大家,能正确判断及利用万物,以促进人类的进步,你就是现代的王者。
松下希望一些自认为是弱者的人,能认识自己也是一位“伟大的王者”。因此,人类要
成为新的王者,应自觉并实践其责任和义务。
真正的现代王者,必须不被自己的感情、欲望或爱情等所困,而能正确地判断,并有效
地利用万物,以促进人类共同生活的进步。
松下在此所说的支配、君临天下,是指按照自然法则,顺应万物的兴替,指导活用它。
所以,松下希望各位读者能摒弃过去的王者支配、君临天下等不良的旧观念,重新体会“提
倡新的人生观”的涵义。
人类自有文字记载历史以来,距今已有五千年了。若追溯到史前时代,则有数百万年。
经过这么漫长的演化,逐渐进步、发展,到了今天,人类的智慧和努力都一一实现了。
地上的火车、空中的飞机就是例子。即使是身处于现代的我们,数年前还认为登上月球只是
梦想,可是现在已顺利完成了。
由于科学进步,技术发达,使得人类的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虽因地域的不同,每个国家
进步的程度也有差异,不过,从整个人类发展历史而言,今天人类的生活,和原始时代的生
活相比,甚至于和千年前、百年前相比,可以看出有很大的进步与改变。由此可知,人类的
发展成果是何等的伟大。不只是物质方面,在精神生活上,也有长足的进步。很
多伟人、哲人不断地提出有关人类的生存之道及人类应有的生活态度等伟大的学说,用
以教化人心。例如释迦牟尼、耶稣基督以及穆罕默德等,就是很好的例子。除此,中国的孔
子、老子及孟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都是留名千古的贤人。随着时代的演进,
又出现了中国的朱子和王阳明等,西方的康德以及日本的圣德太子、最澄、空海、亲鸾、日
莲等哲学家、宗教家和思想家,他们给人类留下了旷世卓越的学说。
正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人类不断地借鉴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才使得人类的生
活水准逐渐提高,并从先圣先贤的学说中,逐渐学习到互爱、互助、互谈的美德。而在这其
间更创建了文学、美术、音乐和各种仁义道德的学说,并以各种方式来指导人类的行为。
从前,人类分成了许多小集团,彼此不断地争斗。而在长久攻伐中,不仅获得了智慧,
也获得了许多经验。由这些智慧与经验的累积,逐渐演变成今天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友好。世
界上多数国家对于人民跨越国界,相互亲善往来,都给予适当的协助。例如闻名于世的喜玛
拉雅山,除了当地尼泊尔人外,也欢迎外国人去攀登,并且攀登者都受到这个国家人民的祝
福。此外,类似奥林匹克及万国博览会之类的国际活动也轮流由各国接办,彼此竞技,以达
亲善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组织诞生。这是世界各国以不希望重蹈战争覆辙为目标,所
结合的国际性组织。几十年来,联合国一直为维持世界和平及增进人类幸福而不遗余力,同
时,也带来了不少的成果。
但这种成果,是否在人类的共同生活中出现了正面的价值?松下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今日的人类隐藏着许多的危机,包括人与人之间彼此的不信任和对人生
价值的怀疑。
现今世界有超过五十亿的人口,而由于历史、文化、国情、民俗、生活环境等条件的不
同,使得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也互异。而这不同的观念和思想,都是为了求得个人的幸福和
社会的发展所产生出来的,每种思想也都各有其优点及所依存的真理。
如果能使互异的观念,彼此取长补短,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人们却凭自己主观的想
法,来判断他人的思想,并加以排斥否决,因而导致不良的影响。这种情形,不仅出现在人
与人之间,甚至国家和民族之间亦然。
由过去的历史看来,人类互相竞技角逐、彼此竞争,应该是运用天赋的结果;而运用这
天赋,彼此切磋琢磨以改进生活,则是件好事。不过事情却不尽然,往往因过度的竞争,而
与对手相互憎恨,这种心理常受物欲、权势蒙蔽,弄得非置对手于死地不可,最后造成人类
自相残杀的局面。这种例子在人类的历史中,多得不胜枚举。而在几十万年前的史前时代,
也一定常发生同样的情形。
松下看到,人类文化一直在进步中,但互不信任的心态以及悲惨的命运,也一直持续
着,到了科学发达、文明进步的今天,这种情形反而更加严重。
在近一百年间,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由于很多原因导致了胜负。而不可否认的一
点是:人类都经历了两次惨痛的战争。不只是日本,很多国家除了世界大战之外,也经历了
好几次战争,有无数的人因此而受伤或失去性命,我们不能说这是人类的幸福。
前面也说过,人类一方面进步到能在地上跑、在空中飞,甚至登上月球。但是,在五十
亿的世界人口中,竟有四分之三以上仍旧过着贫苦的生活,有几亿的人口濒于饥饿的边缘。
若单就物质层面来看,就已呈现相当不调和的状态。
如何避免世界大战再度发生,是联合国和世界上多数人们所期待与努力的。但放眼今日
的世界,局部的战争和纷争,一直持续不断地发生在亚洲、非洲以及中东、中南美等地区。
又有几百万、几千万的人们,因战争而陷入不幸甚至死亡。那么,为什么目前可以暂时维持
长久的世界和平呢?松下认为,如果明白地说,是因为大家对于核武器的恐惧。自从原子
弹、氢弹发明后,人类因惧怕它那足以毁灭的强大威力,各国才不敢轻举妄动,也暂时维持
着和平的局面。这种情形,正是这二十多年中,世界各地虽频频发生战争而没有扩大的主因。
但如果因为畏惧核武器,而不得已抑制大规模的战争,在松下看来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
和平,而且这种维持和平的方式也不会持久。
过去,人类在制造大炮和炸弹时,一定也知道这些都是具有破坏力、杀伤力的武器,如
果使用不当,会带给人类悲惨无比的命运。然而,人们还不顾一切地引发战争,最后终究到
了拥有这些武器,也不能消除战争的地步。同样的,如果一旦发生解决不了的事情,一定也
有人想使用核武器。
想到这儿,你会发现核武器也不能保证真正的和平。真正的和平,不只是形式上没有战
争而已,应该先让人们了解生存的意义,互相帮助,相互提供智慧和力量,共同创造人类福
祉,真正的和平才会逐渐实现。从这些意义看来,今日世界距离真正的和平,还相当相当远。
虽然人类创造了不算短的历史,虽然在科学、宗教、道德、教育、政治各方面都有显著
的进步,而且今天还不停地做着种种的努力,可是,至今却仍然无法减少那些令人厌恶的事
件。
究竟这是怎么回事呢?尽管文化进步,文明发达了,可是人类仍然重复着相同的不幸事
件。或者应该说:与进步文明相对的不幸事件反而愈来愈大愈多了,究竟为什么会如此呢?
松下认为原因的其中之一,可能是由于人类是宿命者。不然,为何在某些方面有进步,
而在另一方面,却又不断地彼此争执,自己招来不幸?难道这就是人类的本性?如果这种想
法对的话,那么,任凭人类如何研究、努力,也必定无法给人类生活带来真正的幸福,而人
类所企盼由于协调带来的暂时性繁荣以及和平、幸福,恐怕也维持不了多久。
然而,人类果真如此愚蠢吗?这真的是人类的本质吗?松下认为不是这样。人类的本质
还有很多。人类原本是优秀的,也可以实现协调所带来的繁荣、和平与幸福。只是因为某些
原因,而使得现今的人类,无法充分表现其卓越的本质罢了。如果人们能充分自觉,正确地
认清人类的本质,则人类的共同生活一定会变得很美好。
为什么松下会有这种想法?为什么松下要求人类充分自觉、正确地认清自身的本质?这
就是他要提倡“新人生观”的目的。
松下提倡“新人生观”,也就是要想说明“如何考察人类本质”的基本法则。
关于人类的本质,过去几千年当中,已经有不少先贤思考过这个问题,并以各种方式叙
述发表,今天的人们只要翻阅文献记录就可以得知了。但是,松下所提倡的“新人生观”,
并非通览诸文献,加以取舍后集成的。当然,历史文献都是经过许多世代,聚众智所传的产
物,因此,人们参考这些,就可以基本上洞察自有人类至今,有关人类的活动情形以及考察
推究出人类的本质。
不过,要分别仔细观察数百万年,乃至于更长久的人类历程,实在是不太可能的。松下
认为,人类的历史虽说已有数百万年,可是我们能从文字记录上得知的部分,却仅仅只有五
千年左右,而这以前的事,只好以推测的方式进行了。这样说来,就无法从人类历史中去探
索其本质了吗?松下并不这么认为。因为,过去人类历史的产物,或者智慧的结晶,都完全
被活用在今天的人类共同生活中了。也就是说:今天我们的言行举动,一举手一投足,几乎
全都是从经过世代以来的先贤们那儿继承下来的,也就是人类历史的累积、智慧的结合。今
天我们在若无其事中所说出来的话和所做出的每一件事,并非突然产生的,而是经过漫长的
岁月,逐渐累积流露出来的。
当然,在我们的行动方式中,自然也蕴含有释迦牟尼或耶稣基督,以及中国诸子百家,
如儒、道、墨、法……等流派思想的影响。当然不仅如此,在史前而无文字记载的时代,照
理也应该有很多象释迦、基督、孔孟等优秀的贤人,在当时可能就提出了划时代的优秀思
想。史前时代这种人为数必定不少,只是因为没有文字记载留传下来,以至今天我们无从得
知罢了。但是,这些人的智慧、教导及行为,却早已通过世世代代的祖先,流传到后世子孙
们的心中和生活里了。因此,参考留传下来的有文字记录之众先贤的尊贵教诲,再考察漫长
的历史和智慧、经验所累积下来的人类共同生活的现象,则应可推测而得知人类的本质了。
松下之所以提倡此“新人生观”,其旨趣是,希望人类生活,能逐渐实现精神与物质并
重的繁荣、和平与幸福。如果能实现这种人生观,则必定会提升人类的幸福。换句话说,松
下是站在“尽可能减少人类社会的不幸和争执,以期招来和平幸福”的愿望上而提倡此人生
观的。
松下认为,人生观为“知”,人生之道为“行”。走向以新人生观为基础的人生之道,
才能活用人类、万物的价值。人类的要求,因人、因国或因时代的不同,而显出不同的形
态。虽然形形色色,不过概略地说,对繁荣、和平与幸福的渴求,是人类普遍的愿望。因
此,人类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以不同的方式,做了各种的努力。由于
这些努力,文明进步了,人类的繁荣与幸福自是不在话下。但是,在几千年、几万年的漫长
岁月中,尽管这些努力产生了上述的成果,而另一方面,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仍象以
往有无数争端,为彼此带来了混乱和不幸。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以繁荣、和平与幸福为目标的人类,下了这么多的功夫,为什么不
能获得充分的报偿呢?如果这原本就是人类的本质,也就是所谓的“宿命”,那么下再多的
功夫也是徒然的。松下指出,事实上是因为人类不能正确地辨别自己的本质,也不能本着这
个根基去思考、行事的缘故。如果能明确地指出人类的基本理念及正确人生观,再以此为基
准,反映在种种活动上,则可实现比过去更美好的团体生活。因此,如果我们期待今后有更
调和、更具有发展性的团体生活,一定要正确地发掘人类的本质。
为了思考人类的基本问题,松下提倡“新人生观”,并努力不让过去的一些通俗想法来
影响我们对人类本质的看法。松下认为,人类能成为万物之主,统领不断生成发展的宇宙,
并且有支配运用万物的伟大权能,这都是与生俱来的天命。具有这种优异天赋的人类,必须
站在新人生观的立场上,逐步发挥集合众智的伟大本质,创造心物合一的团体生活,这就是
我们人类长久的使命。
人类进行团体生活有各种方法。如果能够以最好的行动,来反映人类本质,一定可以提
高真正调和的团体生活。只要找出这条道路,就可以顺利发挥人类伟大的本质,进而达成人
类长久的使命。这里所说的道路,松下认为就是他所要追寻的“人生之道”。
当然,人类共同生活的范围非常广大,包含了各种活动。因此,如果要对各种人生之道
作整体的了解,可以从各种各样不同的活动着手。但是,松下认为,这些并不是重点,此刻
他所关心的,是新人生的理念。
也就是说,这种人生之道的理念,若能表达出来的话,则政治也好,经济或教育也好,
凡是在现实团体中的一切活动,都可通过它们能否反映这种人生之道,来判定其是非了。其
实,人类的老祖宗早在宗教、道德、哲学、思想等方面揭示出人类应具备的生活方式及应走
的方向,而且在历史上,也曾在人类生活中创造过相当高的成就。因此,今后我们仍应相互
勉励,以实践古圣先贤所教诲的人生之道。但是,此刻松下所倡导的,是参考古人的教诲及
思想,再本着新的人生观,来思考“万物之灵”所应走的路程,也就是思考每个人、每个团
体、每个国家,要如何运用王者的本质,来支配万物,以实现心物合一的理想生活。这也就
是新人生的道路。
那么,要到什么地方,才能追求以人类本质为根基的人生之道呢?其途径还是要正确地
自觉人类“万物之正”的本质,也就是人类彼此要有“王者”的意识,以自己的见解来思
考,就能找到正确的人生之道。具有王者本质的人类,必须基于这种本质,彼此相待,并且
重视应该如何对待万物的想法,人生之道就会逐渐由此产生出来了。
例如,当思考诸如人类如何沟通,以适应团体活动,或者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之间
如何相处才好等问题时,如果彼此都站在王者的见解上,则可以表现出合适的态度与判断。
而王者所应维持的秩序及交往,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了。
松下认为,如果人类对一切万物,也能本着王者的意识,正确地加以支配运用的话,则
人类所应走的道路也会变得很清楚。比如说各种动物、植物、矿物等自然资源以及所有的自
然现象和其衍生物,人类都能站在“万物之灵”的意识上去活用,那么能够提高人类生活品
质的思维,就会自然产生了。没有所谓无价值、无用的东西,一切都是活生生的,都有助于
人类的团体生活。更明确地说,政治、经济以及教育等,人类团体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以及个
人日常生活的方法和工作的进行方式等,也都能适当地进展,各种错误也会逐渐减少。此
刻,人生之道不但成了人类一切活动与团体生活的基础,同时也成了判定是非的根本基准。
人类必须积极地追求,并找出实践的方法,促使人和物都能在协调融合的环境中生存,
这样,就能渐渐地为团体生活带来更好的推动力。同时,这也是根本改变今日世界贫困、争
执等混乱情势的一大开端。
松下声明:基于新人生观的人生之道,是真正活用人类的价值,同时也是真正运用万物
价值之道。
松下指出,如同养牛养马要了解、顺应它的习性才能养得肥肥壮壮一样,人的培养也是
如此。
以新人生观为基础的人生之道,即身为万物之王的人类所应遵循之道,其中最重要的,
是肯定一切的人与物。也就是说,人生之道是站在世上一切万物皆有其天赋使命、特质及意
义的基本观点上,承认人类以及一切天地万物的存在。换言之,就是不否定、不排除任何事
物的存在。
人类具有各种各样的特质,它们必须完全被人们所认同。譬如说人类有爱人的好德性,
也有憎恨他人的弱点;想努力向上,是人类好的一面,但是逃避困难、趋近安逸也是人类的
共同心态。从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类本性中包含的层面非常之多。虽然人也象神那样具有好
的一面,但同时也具有象野兽般顽劣的一面,这才是人类的真面目。人类虽然是王者,但分
析其内涵,也可发现各种缺点。直窥人类的真貌,承认人类优秀的一面所显示出的王者风
范,这是相当重要的。举例来说,如果想把牛马饲养得很好,首先必须确知其特质。也就是
要正确地认识牛马具有什么习性,喜欢什么样的环境等。我们必须直接承认它们的特性,并
想出最适当的饲养方法来,这才能善待牛马,使它们自然成长。
与此相似,人类过团体生活时,也是如此。如果不先弄清楚本身的特质,或被自己的情
感所蒙蔽,以致无视或轻忽这种特质,结果不但自己受苦,也损害了团体生活。例如,人类
的欲望,有时固然会朝不好的方向前进,但如果无视这是与生俱来的本性,而完全将其压
抑,采取强制政策,这么一来,人们一定会感到非常的不舒畅,反而会导致犯罪人口的增
多,因而扰乱了团体生活的秩序。事实上,美国在订立了所谓的禁酒法之后,人们就非法卖
酒,反而滋生了许多事端。所以,不受任何事物蒙蔽,直接认清人类的本性与特质,是不可
轻视的。
但如果由另一个角度来看拥有这种共通特质的人类,展现出来的面貌却又互不相同。但
即使种族肤色有不同,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承认各种族类的人们,都有权聚在一起过团体生
活,而且任何人都是这个大团体的一员。
松下觉得世上存在各式各样的人种是一件极美好的事,因为这些个性及天分互异的人
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使得团体生活的内容更丰富、更具发展性。反之,如果团体中的成
员都完全相同,没会么好坏的区别,要使团体产生调和性的发展就很难了。因此,各种各类
的人们要彼此认可对方,是相当重要的。
不只是人类如此,一切万物也是。例如,山野中有各种草木和花朵,也有各种鸟类和野
兽。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些事物存在的价值,并相信有了各式各样的花草鸟兽,才使得自然
山野有丰富的景观。这个大自然、大宇宙,就是靠这种共存的关系而生成发展的。这是自然
的法则,而人类生存在这大自然中,所以也要顺应自然的法则。
但在现实中,人类并未完全站在这个基本观念上行事。也就是说,人类不但没有充分认
识这个世界,反而被自己的情感、利害、得失、欲望等蒙蔽。
当然,人类有好恶之心,这是与生俱来的,其存在就是极其自然的。可是,一旦被自己
的情感蒙蔽时,往往会以自己为本位,而产生排斥他人的心态。当然,这个世界本来是由各
式各样的人与物组成的,但若为了坚持自己的想法及喜好,而去压迫或伤害与自己想法不同
的人或物,那就太不应该了。大家不妨以开阔的胸襟来看今日世界,人类之间由于思想、种
族、宗教等不同,对立的情形也很常见,由于这些对立,造成的精神、物质方面的损失,是
无可计量的。
这种情形有一个非常显著的例子,那就是希特勒的纳粹主义。在这种主义下,日耳曼民
族产生了过分唯我独尊的心态,因而不断吞并、侵略他国,大量残杀犹太人,最后自己民族
也遭大难。这不只危害到自己的国家,更为全世界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创痛与损失。
松下指出,不同种族的人类应该互相尊重,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则存在于今日人类社会
的争端和仇恨,大半都可获得解决了。
整个人类和自然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所以,松下认为,无论对人对物,如果一味以这
个不行,那个不能的排斥态度来衡量的话,就无法充分运用所有的特质了。不论人或一切万
物,都是顺着自然法则及天赋使命而存在。因此,所谓人生之道,应该是从对一切万物的认
知及其价值的肯定开始。当然这绝不是意味着万物都完善无缺,就好比月亮有阴晴圆缺,四
季的运行也有繁茂、枯黄一样,人生也有运势的起伏,我们除了相信这是天命外,也应当思
考出适当的应付之道,创造更积极、更美好的人生,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
人类社会也是同样的道理,即使是最安乐的国度,也难免出现混乱与争执的情形。我们
虽然不否认这是自然的现象,但并不意味着这种现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除了冷静地承认
这个不好的社会可能会发生各种不良现象之外,还必须研究这是为何发生的,并且思考改进
的对策。
在化学物质中,氰酸钾拿来作为杀人的工具,就是毒素;如果用于工业,它就是化学原
料。据此,松下提出了善用万物的观点。
他认为,人生之道最重要的是正确地认识万物并加以善用。要善待一切人类万物,必须
先认清其所赋有的特质与特性。但是,光是认知还是不行,还得实际采取适合其特性、特质
的行动。亦即,必须思考出使万物成为万物、人类成为人类的具体对策,这是人生之道的另
一个要点。惟有如此,才能灵活运用万物的特质,使团体生活的内容更充实、更协调。身为
王者的人类,每个人各赋有不同的特质,这样的特质必须充分予以发挥,而又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彼此作适当的配合,这样,优秀的素质才不至被埋没,才能适材而用,真正有益于团
体。
在今日生活中,人类彼此的交往,是以能活用所有的人为目标,这是很重要的。将适当
的人才置于适当的场所,彼此相互动用各人所具有的天分。所谓寻找彼此的位置,并不是要
产生所谓的上下、贵贱之别,而是让所有的王者们都分别处于最适合自己的场所,并能分别
生动活泼地生活,在本质上平等相待、平等互相运用。所谓人生之道就是如此,而且也不得
不如此。
团体和团体、国与国之间也应如此。善于运用彼此的特性,各有所需,追求共存共荣;
在调和当中,力求彼此间的发展,这才是人生之道。
但在现实中,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思想宗教观念都不相同,每当遇到有关国家利益的场
合,大多无法配合得很好,因而产生对立冲突,最后引起战争,就象人类的宿命一样,这样
的情况反复出来。过去的人类历史中,有持续一百年的战争,而近来的越南战争或中东战
争,以及塞浦路斯和爱尔兰战争,至今仍不停地有流血事端发生,彼此间的憎恨一直无法消
涂。松下指出,这都是人类没有找到必须追求共存共荣的人生之道所引起的不幸。人类理应
坦承因国情、民族不同,人们观念及利害关系也不同的事实。但尽管如此,我们不能束手无
策地任凭对立与冲突事件发生,而是要努力谋求共同的生存之道。如果能彻底实践人生之
道,绝不会有反复发生战争的情形。如果大家都能在和平中共存,无论自己或对方,都能得
到发展与进步,这真是最完善不过的事情了。因此,遵守人生之道的基本精神,并力行实
践,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不只是人与人之间,即使是面对大自然及社会上的所有一切,也是
同样的道理。就算是饲养牛、马等时,也要考虑如何处置对待它们,才能使它们充分发挥其
天分,并对人类生活有所助益,对所有的动物如此,对草木等植物也是如此。甚至对于自然
的土地、水等,不论是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或地下资源和矿产,或自然的理法,或自然的
现象等,所有人类可以利用来制造出各种产物以及社会的结构、学问及思想等一切,也必须
作出适切的处置,使其在调和之中,加以活用,并且对团体生活产生帮助。
因此,人生之道的第二个要点,是要正确、妥善地运用万事万物天赋的使命及特质。我
们观察大自然的运动就可以明白,所谓的自然理法,是运用万物,在调和当中使其生成发展
的。人生之道也是一样。顺着这些自然理法,使一切事物适得其所,并互相利用。换言之,
就是要追求彼此共存共荣的调和之道。
如果万事万物都能顺应自然理法,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能减少摩擦与抵抗,以达自
然顺利的境地,生成发展的根基自然就在其中了。因此,人类首先必须承认万物的存在价
值。其次,必须用正确的方式对待,使之能充分发挥特质,而达到最有效地运用。这是顺应
自然理法的生存方式,我们必须从团体生活的各方面去思考、去运用、去实践,就可以带来
现实生活的进步与发展。
松下在上面提出一个特殊的概念,即处置,他认为,这是对于人类万物的处理方式。因
此,要实践处置,就是人类本着彼此的见解,来思考彼此生活所应采取的态度和所应进行的
一切。也就是说,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要如何进行等问题,都必须在人生之道上扎根,来适当
地进行。换言之,最重要的是,在人类生活及活动各方面,也必须持有“所有这些处置,都
必须本着人生之道的理念,来适当地进行”这种意识。本着这种意识来活动时,经常可以产
生适当的处置方法,也可以顺利地实践下去。
松下说,大家若能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自然界及社会的一切事物,不但对原本是好的事
物有所助益,即使是不好的,甚至被称为恶的,也都可以善加运用,而成就大事。当然,只
是一味地努力就可以完全消除世上的所有恶吗?松下认为是相当困难的。看看过去的历史,
人类曾做了各种宝贵的努力,想消除人类生活中所产生的恶,可是,所谓的恶却又改变姿
态、改变形式地反复出现。今后也不会有恶完全消失的情形。因此,所谓恶,是人类生活的
一个要素,要使其完全消失殆尽是不可能的。
那么,既然恶是绝对不会消失的,我们就应当一方面在使其尽量减少上下功夫,另一方
面应当好好认清恶的力量和恶的活动,再将它运用于彼此的团体生活中。也就是说,直接承
认这种恶的存在,并思考对付这种恶的方法。例如,氰酸钾是剧毒,使用不当可使人致死,
如果直接拿来使用,就是行恶了;但是,将它运用于工业上,发挥它特有的性能,那就不成
为恶了。因此,如果能把恶人以及有犯罪倾向的人,依其性格、能力及专长,安插在适当的
位置上,使之各得其所,充分发挥特长,这对整个团体将会有很大的助益。
以往,我们通常把事物分成善、恶两种类别,可是如果站在人生之道来考虑的话,就没
有这种区别了。凡事一视同仁,对之作出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就可在团体生活中发挥正面的
影响力。
所以坦率承认一切事物的好坏,在调和其天赋的特质上,适当地运用,这才是人生之道
的真正本义。而去实践这种万物之道,这是身为王者的人类,所共有的尊贵责任与义务。松
下进一步指出,常怀感谢之心,集合众智,两者相互配合,才是实践人生之道的要点。
松下所说的人生之道,是承认世间存在的一切事务,并且适当地对待和运用。人生之道
的基本理念和想法就在此。因此,人生之道的理念,必须具体地表现并实践于现实的各种团
体生活上。但是,要实践人生之道,使之正确而顺利地进行,松下提出了必须考虑的几个要
点。
首先是礼教的精神。对一切事物要存有感谢和喜悦的心,并且要将这种心意表现出来。
人类的团体生活,是各种事物集体创作而成的,当自己能正确认知这一切时,就会自然而然
地对所有事物涌现感谢和报恩的念头,并显露出尊敬的态度,这才是所谓的人类。这一点和
宗教家所说的“慈悲”和“爱”、“谦虚”和“宽容”是相通的,必须谨记在心。尤其当大
家要以王者身分,朝真正的人生之道迈进时,这个礼教的精神,更是极为重要的。
其实,礼教可由人类生活的各层面来加以思考。例如,当我们想到阳光、空气和火、
水、土等等自然资源是人类团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时,就会怀着感恩的心情来运用其价
值了。抱着这种态度,一定可以逐渐发挥人类天赋的王者特质了。
还有,人类经营代代相传,继承了心物二者的各种社会性遗产,而将今日的生活构筑其
上。因此,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对于这种心物两面的遗产,除了以感谢的心来继承之外,还
必须以代代祖先所遗留下来的思想基础,实践于日常生活之中,并不断地加以创新扩展,并
且把这些思想再传给后代子孙。
人类是习于群居的,由于过着团体生活,就会彼此配合运用智慧和力量,而使今日社会
逐渐进步发展。每个人也在精神性和社会性的结合之下,得以过上相当和平富裕的生活。当
我们想到这些事情,就应该怀着感谢的心,爱我们的邻人并与之和睦相处,这是支撑人生之
道、并推进人生之道的力量。同时,借着这个礼的实践,人生之道就在平和当中逐渐提高层
次了。
同时,在人生之道中,另外还有一项和礼教精神同等重要,那就是,一定要集众智来行
人生之道。
集合众智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松下在前面已多番论述,我们对此都已经有了深刻的了
解。松下指出,大家只有集合众智,并活用之,以提高彼此的判断力,并辨明是非善恶,认
清事实,方能正确地步上人生之道。每个人的智慧和经验固然有限,不过,借着超越个人的
群体智慧,它所衍生出来的正确想法,才可以使团体步上最适切的人生之道。
松下认为,这种集合众智来支撑人生之道的方式,必须以学术为基石。
不用说,今日的学术领域和从前相比,有大幅度的提升,而且较从前更深入和扩大。继
承历史的文化积淀,又融入新的东西进去,如此循环进展,才有了今日的学术水准。这就是
说,所谓学识的进步,仍脱离不了众智的累积模式。
提高每一个人的智慧和知识,有助于众智的提升,而这种众智的提升,就会在人生之道
的决策上,表现出正确的判断力。
人类团体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就是借着学问的扎根而更深入、更有意义。换言之,为了
使人生之道发挥真正的价值,就必须在学术领域上,作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同时,正确
的学问研究方向,也必须本着人生之道的基本理念来进行。借着学术的潮流,来带动群众生
活的水准,增进个体的智慧,提高知识领域,进而提升众智,反过来又能带动更高深的学术
研究。在这种互为因果的循环当中,人生之道的实行过程会更适切,并且与人类团体生活的
调和发展,紧密地相连。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人生之道,是本着礼教的精神和发挥众智的原则,走上更正
确、更圆满、更丰盛的人生道路。因此,在团体生活的诸活动中,有效地辨别和掌握这种方
向,是极为重要的。由此,我们将会发现人类伟大使命的过程,是以真正可喜、可盼的姿
态,一步步地出现;而万物共存共荣的姿态,就可以逐渐展现在团体生活的每一层面了。松
下告诫我们,观察前人走过的足迹,我们可以知道哪条路不能再走一次。
人生之道是团体生活中一切活动的基本,所有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不论经营公司和商
店,甚至学校教育以及国家的治理,都应站在人生之道的想法上来行事。如此方可创造更理
想的人生,带来经济上的成果,制定良好的教育制度,使国家安定发展。
因此,人生之道也可说是人类行事的准则。
今天,是非善恶的判断实在形形色色,因人而异。因此,在人类的活动当中,能够确认
一条正确无误的道路而勇往直前的,实在很少。大多数人都欠缺正确的判断和实践能力,如
果能将人生之道做为人类所有活动的基准,并且用来判断古代祖先行为的好坏,那么我们将
会给后人留下一条可行的活动方向。
从这个意义来看,向每一个人灌输人生之道的理念,并促使他们进行实践,是相当重要
的。实际上,松下相信,只要人生之道的思想,能够逐渐渗入人类全体的生活,就能创造更
好的团体生活了。
因此,人生之道经由全体人类来实践,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特别是对居于领导地位的人
来说,更是必要的。
观察过去的历史,所谓贤明的领导者,大都能遵从人生之道来行事。在他们的领导之
下,不论社会风气或人们的生活,都是安定而美好的。当然,这些领导者在当时并没有意识
到这就是人生之道,但是,他们以自己的智慧,正确地把握人生,并藉着众人的智慧行事,
因此,在无意中也步上人生之道。
例如,创造日本最早的宪法“十七条宪法”的圣德太子,就是站在人生之道理念的基础
上,来治理百姓的典型。十七条宪法里,包含很多佛教和儒家的思想。事实上,圣德太子本
身对佛教的教义很熟悉,对儒家的思想也有很深刻的了解。他选择了适合日本传统和国情的
部分,来创造宪法。
十七条宪法的第一条是:“以和为贵,无忤逆,乃能成宗族,人群聚以为党。……”所
谓的“人群聚以为党”,就是人如果聚集在一起的话,自然就会形成团体、党派,这就是人
类的一个本性,也是现实的世态。我们都知道,不论好坏,人类有结群的本性,这是我们今
日必须承认的事实。这使我们不得不承认圣德太子的贤明。
今天的政治圈里,由于发生党派的纷争,而搞乱了全体的调和,这是很不好的现象。但
是,如果建立派系是人类的一个本性,若要勉强将之消除,反而会造成弊害。到了这个时
候,所需要的,就是“以和为贵”的精神了。
松下又举一个例子,是关于丰臣秀吉和明智光秀的故事。当时,这两人都是平定天下的
织田信长麾下的得力大将,都是相当优秀的人物,并因此而受到信长的重用。可是,后来光
秀因为看不惯信长的粗暴,因此在本能寺把主君信长杀了。但是秀吉却认同信长的一切优、
缺点,并以适切的态度对待他,最后秀吉诛讨光秀,替主君报仇,终于获得了天下。这两人
的结局差异甚大,也许可以说是两个人的命运不同使然。不过仔细分析,就可发现,秀吉是
顺应人生之道行事,而光秀的行为就有偏差了。
松下总结道,不论是圣德太子也好,丰臣秀吉也好,他们的想法和行动,都是顺应人类
的本质,这和我们所说的人生之道的理念相吻合。我们相信,惟有顺应天道,方能享有厚
福。这可当做今日人类行为的一面镜子。
然而尽管如此,今日的社会,绝称不上是处于好的状态,而且还充满混乱和对立。这是
为什么呢?为什么今天的我们,不能很清楚地活用祖先优异的人类本性及其丰功伟绩呢?松
下认为,原因有很多,不过,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判定过去业绩的基准不明确。换言之,就
是缺乏成为这个基准的人生之道。因为没有这种人生之道,各人都分别站在自己的主观立场
上,强烈地批判过去的人物及业绩。
不只是批判过去的人物和历史而已,在价值观多样化的今日,每个人对于什么样的人是
优秀的指导者,什么样的政治、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经营是好的,也各有各的评价。因
为在政治、经济、教育及其他一切人类的活动上,没有明确的指针,故不能正确地判断及实
行。更进一步地说,今后人类的团体生活,应该如何进行下去比较好,对将来的看法,对未
来社会的想法,还有应如何步上人生旅程等问题,都因各自没有明确的理念而产生相当的差
异。
因此,人生之道的重要性即在此。人生之道如果清楚明确的话,就成为过去、现在、未
来人类诸活动的指针,也能在各种事物上,成为评价的基准。我们常听到“这个人的业绩是
相当优异的,因为符合了人生之道”,或“这种政治从人生之道看来,多少有点问题,必须
这么做”的说法,就可以很清楚的发现人生之道对于人类活动的重大意义。
在人类的历史当中,最悲惨的莫过于战争了。战争不是地震或洪水等天灾,而是人类自
己招惹来的,无论胜败,都会导致人类宝贵生命及财产的严重损害。特别是在科学文明发
达,新武器逐渐发现的现代,战争所带来的损害,更是无法估量。因此妥善处置国际关系,
避免战事,维持和平,是当前政治外交的重要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就是因为不能体
认人生之道,不能实践、调和共荣的人生目标,完全站在本国权益的立场发动战争,因此落
得大败的不幸下场。当然,战争的背景是非常复杂的。但无论如何,为了避免人类再度受到
战争的残害,国与国之间的沟通,是全人类必须共同努力的目标。因此,平等对待万人万
物,活用一切人生之道的理念,要超越国家、超越人种、超越时代,使个人以及团体都能理
解,并去实践,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松下指出,人类为了发挥王者的伟大本质,以实现更
完善的共同生活,就必须将人生之道广泛地实践于人类生活及诸活动之中。实践人生之道的
人类,首先对于人类以外的万象,要有适度的了解。
在浩瀚宇宙中,存在着大自然的理法。不论天体的运行、气候的变化、生物的衍行,以
至于能源的活动和微粒子的世界,都有其各自的动态,这是因为自然的法则无所不在的缘
故。简单地说,存在于宇宙及大自然的一切万物,能够不断地生成发展,莫不归功于自然法
则的运行。
人类不得不承认大自然的伟大与无所不在,并本分地顺应大自然的法则,以谋求团体生
活的进步。这种正确面对自然法则的态度,才是人生之道的实践。正确地认识大自然的动
态,以求积极地促进团体生活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早在太古时代,人类就已经懂
得将这种自然动态下的万物,巧妙地活用到实际生活上了。从利用火的特性来炊事,利用流
水来洗濯物品,利用石、木制造工具或住所,利用动植物来做粮食或衣服等等开始,就足以
证明人类对于自己周围的东西,下过功夫。象这种顺应各种存在于自然界的万物征性,来加
以运用,以促进团体生活的发展,是每个时代、每个种族的人类共同的情形。
今天,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矿业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产业活动与经济活
动,这都是人类有效运用万物所作的努力。因此,这一切活动,都可以认为是实践人生之道
的重要一环。
而为了进行这些产业活动和经济活动,伴随着自然的万物本质而来的,是和这些活动相
关的科学。当今的物理学、生物学或化学等自然科学的进步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它们
和社会科学、精神科学等,对于团体生活的进步与发展,大有助益。
人类由于了解了自然的法则和特性,就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来改变自然的形态,以创造新
的物质,改善人类的团体生活。这种人类创造开发出来的文明利器,在我们四周到处存在
着,并且随着文明及文化的进展,逐渐增多。这就是人类具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优异本质。
可是,真理的被接受和文明的进展,并不是经常顺利地进行着的。在其演进过程中,时
常会发生无法预期的问题。例如:在非常有用的药物或工业原料中,我们发现存在着新的毒
性,而环境污染等公害,也伴随着产业活动的进步而来。这些问题,给团体生活带来非常大
的震惊以及危害。因此在对新事物的研究开发上,必须相当慎重。
不过,无论从哪一种方面来看,不断地向前看是必需的。一次的失败虽然带来很多的麻
烦,但只要反省改善,今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就行了,千万不能因噎废食,消极地把过去的
成果完全否定掉。
在过去,有很多人因食用有毒的河豚而丧命,因此大家都说河豚很可怕,不能吃。可
是,仍然有很多人,还是不断地研究安全食用河豚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去除毒性的方
法,今日人们才可以安心食用可口的河豚。其中当然经过了很多失败的体验,但人们不失
望,一直追求解决的方法。人生之道也就是这样,真确地认识一切自然万物的特性,并时时
不忘追求更好的运用之道。
因此,在追求真理的阶段,在文明文化进步的过程中,不能害怕失败。每一个事物,都
可能相对存在着正面与反面的作用。认清这些事实,找出一条最有效的行进之道,就是实践
人生之道了。
松下认为,人类与自然万物间,相互对待的方式是如此,人类与人类间的相交,也该是
如此,大至国家和国家、民族和民族之交往,以及团体和团体、个人和个人,甚至个人和团
体之交往等各种场合,都应本着人生之道的基本原则。人类虽然具有王者的意识,但仍然必
须谦虚地看清对方的特质与特性,并以适当的方式,在调和当中共存共荣。即使一个人或一
个团体,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所有的人都要配合团体的需求,共同追求群体的幸
福。把这种观念嵌入所有的人类关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当然,人类对于共同生活所遵循的理法,需要有正确的了解和应用。特别是提高人类精
神的各种学问和宗教,以及社会活动等,都必须对团体生活的进步发展有所助益。因此个人
站在个人的立场,团体站在团体的立场,彼此不排斥对方,追求对彼此都有益的生存方式,
以实现人类理想的生活。拿国家的情形来说,政治家要确立以人生之道为根基的政治理念,
必须先制订宪法,如此,人生之道才能成为政治理念以及各种制度的基本,并为所有法律条
文及行政者所遵循。在团体之间与个人当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每个人、每个团体本着
人生之道去思考、去行动的话,彼此就能承认对方的优点,并能合作活用了。如此一来,人
类便能在调和当中,互相信赖,追求更完善、更美好的团体生活了。
我们大多是以自己的生活习惯、常识和信条等为根基,来判断事物或采取行动的。现
在,我们应该把所具有的习惯、常识、信条等,拿来对照人生之道,看看是否真可以活用自
己、活用人类以及活用万物。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充分理解人生之道,并依循此道来思考、来行事,这可说是个人的
意识革命。尽管实行起来相当困难,然而,这却是人类所应走的道路。
松下认为,人们如果不能互助合作,不能与大自然成为一体,就无法生活。人与人的关
系,人与大自然的结合,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如果想把这些关系与结合,灵活发展下去,必
须以信仰和理解作为基础,才能有更好的人生。换句话说,信仰与理解是人生的推进力,也
是使它更有经济性的原动力。要建立繁荣、和平与幸福,必须从各种角度去思考。在日常生
活中要有经济性。如在消费时,必须有合乎经济性的想法,而且我们本来也是这样期望的,
而在生产方面,则更要强调这一点。不管做任何事情,如果在大家的活动当中,没有经济性
的意愿,则无法带来繁荣。因此深切体会理解和信仰这两项,并且贯彻到底之后,才能使我
们的活动非常效率化。
在与别人交涉一件事情时,是否相信、理解对方的话,在双方的亲密度和时间、劳力的
花费上,会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互信,很快就会达成协议。
比方说,美国人说话,习惯在讲一两句话后就来个“OK”,这正反映出美国人的纯真
本质,容易信赖别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可说美国人对知识的理解较高,因此马上
就会表达意思。
松下认为如果对事物怀疑,还不如去相信,这样,“收获”会多一点。但是现在的情形
是,好象不管对任何事情都先怀疑,这在我们日常生活态度中,已经非常普遍。和朋友谈
话,也怀疑会不会受骗,对于老师所说的话,更是怀疑,经常不以信赖的态度去看事物。当
然有时太相信别人也会受骗的,但若受骗的人太相信对方时,会使得想骗他的人,在他的这
种态度面前,也说不出谎话来,而立刻改变自己的行动。虽然基督教和佛教有很多的事情松
下自认为不了解,但是他相信,宗教是以信徒的信心为基础,一步一步前进,然后使人感谢
神佛,最后进入信仰,而达到心悦诚服的皈依。不仅是宗教,在日常生活中,朋友、师徒、
佣人之间,如果彼此更加信赖,事情就会顺利开展,带来良好的结果。假定一个生意人,开
了一张支票,如果接收这张支票是因为这个生意人很老实,别人相信他,生意就能生效。如
果因这个人无法信任,而不收他的票,一定要收现金,这样,工作就很难开展,经济活动也
就受到阻碍,而无法圆满。
从这些日常的小行为中可以推知,团体与团体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是同样的情
况。
由此看来,信赖别人及信仰是很重要的,这是处世的基本心态。但是仅仅这样,也无法
解决事情。
就宗教来说,由于信仰,领略了宗教的真谛,体会了神的慈爱、佛的慈悲,而得到和平
的人生,这种人很多。今日的精神文化,是以宗教为中心而扩大出来的,效果很大。但宗教
是仅仅依靠信仰而得到一切的成果吗?事实上不然,信仰往往也会陷入迷信。看看过去的历
史,例子很多,虽然想毫无犹豫地相信立足于真理的教理,但是很容易产生误解,于是有所
谓邪教产生,而令人陷入迷信。
所以仅仅信赖、信仰、还是不能得到很好的成果。真正的信仰,还是需要更好的理解去
判断。
松下强调,提高信仰的同时,也要加深理解。
但是,理解尽管提高,如果心里有很强烈的疑念,事情还是不容易执行的。
为了不使信赖、信仰错误,就必须将理解正确发挥。一旦丢掉了理解,就会进入迷信的
状态。同时如果光靠理解而没有信仰的心,信念上会产生柔弱的缺点,而过于偏狭,将人类
崇高的世界自行蒙蔽。
为了完全做到信与解,应该如何去做?松下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率直的心,这才是信与
解发展的根本。正确的理解由于率直的心产生出来,信仰与信赖也由于率直的心而提高。例
如做学问,如果意气用事或心态偏差,就无法做好。要有宁静如明镜般的心,才能正确地判
断。至于信仰,更是如此。如果有了邪念,疑心只能更加深了。
心是率直的,就能提高信仰与理解,而且在任何场合中,能够产生适切的信心。这样,
在日常起居中,或者在较大的工作或事件当中,就能够不犯错误地顺利成功。
我们经常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以及“人不能离群索居”。看看今天,小自家庭
大至国家,人类莫不以各种方式聚集在一起,任何人都无法单独过日子,而不与别人发生直
接或间接的接触。
人类是在地球上的自然条件达到一定状态时,在世界各地形成的。虽然各地的气候风土
多少有差异,不过,所有的人类都带着这个本质出现在世界上。
因此,当初在地球上的各地方,曾经形成很多小集团,我们通常称作小部落,这种小部
落是彼此独立而存在于各地的。后来,部落和部落发现了彼此的存在。在这之前,一个部落
里,只有自己这一群人一起生活而已,而越过一座山,却发现那里也有别的部落、别的人。
因为同样是人,彼此就很和气地沟通起来,两个部落虽各有独立性,但也有执手言欢的场合。
部落和部落之间存在着争执、和解、和解后再争执的情形。其间,无数分散的小部落就
逐渐联合,合并成一个大部落。有以和平的姿态合并的,也有借战争,由一方将他方以武力
征服,或有的部落臣服附属于其他的部落,使得部落逐渐扩大。人类的共同生活,便因此由
小而逐渐发展至大的集团。而部落与部落之间互相通婚,下一代就有着相同的血缘,因而形
成了民族。
但是,部落一旦变大,就没有小部落那么好统治了。因此,就必须运用智慧来处理各种
事情,因而产生了合适的领导者,并建立了秩序。
这种秩序仍然有“力的秩序”和“精神性的秩序”之分。而力的秩序逐渐变成政治形
式;精神性秩序则变成宗教形式了。
在这些形式下,人类逐渐进步,团体生活也慢慢提高了层次,不过,人类的本质在这期
间并没有改变,本质是永远不会变的。而人类本着这个本质,产生了哲学家,并提出适合当
时的哲理。
在这当中,文字被发明出来了。
人类发展的历史,是先产生小王国,并产生各种宗教,再由力的秩序与精神性的秩序这
两大支柱,来维持发展团体生活,并一直延续下去。
要维持团体生活的秩序,治理国家,光靠权力是不够的。因此,就出现了宗教的教义,
来作为精神的支柱,并在其下行使权力。
两千年前左右,西洋出现了耶稣基督,提倡以爱为中心的神之道,及人类应有的行为态
度。这个学说在当时是划时代的,产生共鸣的人固然很多,相反的,排斥、反对的人也不
少,最后耶稣遭这些人的迫害,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但是,由于后来使徒们的努力,基督教的教义逐渐扩展至地中海沿岸诸国,最后终于变
成罗马帝国的国教,成为其精神支柱,并传遍欧洲所有的国家。
亚洲方面,在耶稣基督出现之前五百年,印度就有释迦牟尼,提出以悟道和慈悲为中心
的教义。后来佛教传到了印度各地及邻近诸国。
另外,中国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小国互相称霸,出现了诸子百家等各种学
说,并运用于政治上,成了民族精神长久的规范。孔子、孟子的儒家,还有老子、庄子的道
家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中东、近东方面,五千三百年前,阿拉伯有一位预言家穆罕默德,提倡人类在惟一的真
神阿拉之前,没有阶级、贫富之分,人人一律平等。穆罕默德的学说,以土耳其和阿拉伯为
中心,逐渐发展。
这个穆罕默德的学说,就叫作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佛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这种宗教
和教义不会只在一个王国或一个地域,往往飘洋过海,逐渐往外扩展。因此,要将宗教细分
的话,有几百个教派,但大致可分成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及犹太教等。这些宗
教遍布全世界。
人类的团体生活,一直不断地发生小国相争或合并的情形,最后,终于形成大的国家。
有时也有大国因各种理由,而分裂成几个小国的情形。特别是通过武力统治的国家,最会发
生这种情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地所发生的战争,很难有准确的统计。有学者计算出,最近
四百年,每年平均有一次战争。也有人说,记录在历史上的战争,在这五千多年当中,高达
一万数千次。
由此可见,人类天生就赋有过团体生活的本性。而其团体生活的规模,是随着时代逐渐
扩大的,并以力和精神两方面,来维持共同生活的秩序。力的秩序就成了政治;精神的秩序
则是宗教。在政教合一的形式下,逐渐提高团体生活的水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也一直
不断地争执,并发动战争。
团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呢?蚂蚁和蜜蜂也是筑一个巢,共同住在一起。鱼类也是成群地
游泳,象和猴子也是过着团体生活。由这个意义来看,人类和其他大多数动物的团体生活,
并没有什么不同。
其实不然。在形式上都是过共同的生活,但是,只有人类是经常提高、发展其团体生活
的水平。换句话说,是以更好的团体生活为目标。动物的团体生活,是因其本性而造成的,
并不随着时代而进步。蜜蜂现在也和几万年前一样,筑巢住在一起;猴子在几万年前,就和
现在一样成群地寻食了。由于本性使然,人类自始不断地在发展团体生活,并以追求更好的
团体为目标。因此也有了集合众智、追求创意、维持良好团体生活秩序的政治及宗教,并由
当初的小部落,发展至今日的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大团体生活。
另一方面,人类被本身的利害得失及各种感情蒙蔽,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彼此相争,
给团体生活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目前的人类生活,由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教育普及以及政治体制的建立,因而变得
富裕舒适。可是这一切并不如预期的理想,在繁荣的表面之下,有着太多的隐忧。譬如说,
人类的精神生活失去了调和,变得非常不平衡;学问、知识是进步了,彼此间的不信任感也
增加了,争执事端层出不穷,团体和团体、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对立与竞争,更是永不休止。
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富裕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公害问题。过去,人们可以在碧
蓝的天空下、清澈的溪流旁,欣赏美丽的自然,感受海的雄壮、山的峻伟。而今,天空是灰
烟弥漫,河川更是浑浊污黑,自然景观被破坏殆尽。人类一方面享受着表面的幸福,另一方
面却被不幸的阴影所笼罩。结果科学文明虽然进步,却无法在协调融合的情况下,被有效运
用。人类的团体生活在形式上虽是进步了,在本质方面,则一点儿也没有改变;甚至还在重
复着一百年前、一千年前、五千年前的争执和不幸。
松下感到,人类虽然具有过团体生活及追求更好的团体生活的本性及使命,但是,对这
些理想的本质,却没有充分地认识。同时也欠缺集合众智,以改善团体生活的自觉,因此本
当互相协助的,反而变成彼此相争。换言之,不能充分自觉并认识人类的本质,不能把握正
确的人生观,乃是人类团体生活的最大致命伤。
如果只是依着现有的人生观行事,那么今后人类的生活,岂不是会一直重复着相同的错
误吗?因此,新人生观的确立,顺应更好的人类本质,乃是当务之急。人类今天已经面临了
这个新的转换期,如果能本着这新的人生观,去从事一切活动的话,就会逐渐产生协调融合
的进步,过去的争执及不幸,也将逐渐减少。如此,人类才能回归到真正美好的团体生活。
团体生活中各种活动的基本意义,在于提高团体生活,增进人类的幸福,而且这一切的活
动,都必须顺应人类的本质来进行,必须以上述的新人生观为基础来进步。
我们都知道,在人类的团体生活中,维持外在秩序的政治和维持精神秩序的宗教,是两
大支柱。此外,对人类而言,支撑团体生活物质所需的经济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而能磨
练、丰富人类情操的教育、学问、道德、艺术、思想等,也相当重要。
人类的团体生活,就是靠种种的活动来维持。这些活动,原本就能提高生活的品质,为
人类带来心物合一的协调与繁荣。宗教、政治能使团体生活更好,经济、教育、科技、艺
术、道德思想也是如此。并不是为了政治、经济才有人类的,而是有了人类才产生政治、宗
教、科技、教育和道德思想的。不论站在何种角度,提高团体生活是极其重要的。松下提请
我们注意,要巧妙地调和各种差异,使之达到完美的境界。过去,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人
们都是在进步方面付出较大的努力,而往往忽略了调和的重要性。即使各方面都达到了进步
发展的地步,但在进步方面付出太多努力,往往也为现实生活带来许多的问题,这样一来,
反而为社会带来困扰。
因此,今后除了追求个别的进步外,必须更致力于彼此间的协调。有了这种努力,才可
以活用人类本质,并带来更高更好的团体生活。当然,要维持这种调和实在不易,必须大家
同心协力。
松下的结论是:团体生活中一切的活动,完全是为了产生更好的团体生活。如果能站在
这种基本的意义上,带动各方面的进步,则一定会产生真正美好的活动力,借此带来团体生
活的发展,以达心物合一的繁荣、和平与幸福。
当大家极力谋求团体生活的提高与发展时,有一件事绝对不能忘记,那就是各个团体的
传统性与个性,也就是所谓的国民性、民族性,松下针对日本的传统作了一番讨论。人类的
团体生活,在非常漫长的时间中逐渐发展,一百多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不用说,是各式各
样的,分别以不同的过程,达到今天的状况,而在这种历史过程中,每个国家、民族均培养
出特有的传统、个性,也就是所谓的国民性和民族性。而且,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
人类团体生活相当漫长的过程中,自然地产生、培育出来的传统智慧的累积,因而也是不容
易改变的,是相当强大的力量。
因此,每个国家、民族,必须充分地认识并且尊重自己的国民性和民族性。并以此为基
础,采撷他国的优点,来治理自己的国家。如果忘掉或轻视自己的国民性和民族性,只是一
味地模仿他国,就会发生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不自然情形,也一定会引起混乱。采取他国优越
的方法,并用新理论及新思想加以改革后,再实行于本国,是相当重要的。无论如何,都必
须配合自己国家、民族的国民性和民族性来进行。
同时,这种国家民族的传统、个性,也必须分别经过其他国家民族的国民认可。而且,
不只是彼此认可这种传统和个性,而且要互相尊重。更进一步地,要彼此互相运用,集合各
国、各民族的智慧,以提高众智。如果彼此轻视否定他国的国民性和民族性,要求别国采取
和自己相同的生活形式和政治实体,就会给其他国家、民族带来不幸,从而产生各种纷争及
战争。
当今世界,正呈现这种不好的情形,以致虽然文化进步、文明发达,但争执和混乱却不
止息。
今天,“干涉内政”及“民族自决”等名词常被提出,大家不喜欢内政被干涉,重视民
族自决。但是,这种情况似乎是一厢情愿的,并非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能做到。
松下认为,所谓国家民族的传统、个性,就是为了产生更好的团体生活所不应忘记的本
质,也就是出发点。为了国家能健全地发展,就要在其传统个性上站稳脚跟,同时要经常吸
收顺应时代新潮流的种种观念来治理国家。而且,各国家、各民族要相互尊重他国的国民性
和民族性,进而集合国家、民族间的众智,加以提高。至此,各个国家、民族,乃至于世界
上所有人们协调的繁荣、和平与幸福,都会一一逐步实现的。
日本这个国家的传统及民族性,有许多独特的地方。其中最特别的一项特质,是日本人
很注重团队精神,因而很自然地具有集合众智的习惯。这种习惯,培养出大和民族特有的民
族性。
日本自古就有“八百万神”的传说。据说日本有很多的神,而这些神一旦碰到什么事
情,就会聚集在一起讨论作决定。现存最古老的日本史书“古事记”上,就描写八百万神聚
集在天安河的河原,以天照大神为中心,交换众议的情形。这虽然只是一则神话,但已充分
反映了日本的民族性,能集合众智,解决问题。
日本著名的圣德太子在“十七条宪法”当中的最后一条,也明载了“不可独断大事,必
由众人讨论之”。另外象明治天皇的“五条誓文”的第一条也说“要大兴会议,以公论决定
万机”。这都是集合众智以作决定的传统思想使然。
日本自很久以前,在各地设有很多镇守地方的神社。当人们有事时,就到这里来谒见
神,或者定期去祭拜。这些神社当中,大都以天照大神为首,并供奉各种神明和历代天皇。
此外,也有供奉菅原道真的天满宫,及供奉上山千信的上山神社,还有供奉丰臣秀吉的丰国
神社、二宫尊德的二宫神社、佐仓宗五郎的佐仓神社以及吉田松荫的松荫神社等。把对当代
有特殊贡献的人以及爱国志士,当作神来祭拜的例子很多。不只是神社,祭祀各种佛或各行
各业的祖师爷的佛寺,也不在少数。日本人民常藉着祭拜神佛,来提高自己的心性、端正自
己的品性、丰富自己的情操,或者缅怀、感谢杰出先人的功德和遗迹,以作为自己的规范。
这种习惯,在不知不觉当中自然而然地演变成一个风俗,代代相传,成了日本的优良传统。
日本人一向喜欢本着自己的传统和民族性,来集合外来的智慧。过去日本的历史上,有
极多的事物是由海外引进来的。例如佛教、儒家思想和道德观,以及汉字、政治结构和社会
制度、美术工艺、科技文明等,都是在二千五百年的历史过程中,陆续引进日本,藉以提高
日本人民生活,并发展日本的文化。
日本人一直很善于站在日本的传统,来活用外来的事物,而不只是一味地模仿。就拿佛
教来说吧,历代的日本天皇当中,自圣武天皇而下,笃信佛教的为数不少。可是,这毕竟是
天皇个人的事,天皇并不在公开场合宣扬佛教,他还是秉持传统,祭祀开国的皇祖皇宗的神
灵,只是另外附带地拜佛而已。人民当中也有很多佛教徒,不过他们还是把祖先的牌位,摆
在佛坛的正中央,并且也照常去神社。日本就在传统思想中,融入了佛教,使之成为适合日
本人的佛教教义,并加以发展,使得佛教在日本开花结果。
儒教也是如此。日本也从汉字当中,发明出独一无二的美丽假名。到了近代,更从西欧
传入科技及生产的方法。
日本的民族性,就是在这二千五百年当中,渐渐演变为一种既定的形式。即使在国家与
国家的关系上,也一直建立在自己的传统之上。因此今天的日本人,对于他们祖先所传下来
的事物仍然很重视。
如此,日本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了集合众智的好习惯。无论在内政或外交上,都是极
自然地进行着集合众智,提高团体生活的事情,这就是日本的好传统与好的民族性。
今天的日本人,必须确实自觉并认识这些优点,并站在这些好的传统上,集合众智,实
现促进全世界调和与繁荣、和平、幸福的理想。
松下认为,只有自由、秩序与进步三足鼎立,群体生活才能平衡发展。
所谓人生之道,乃是促进团体生活进步发展之道。我们如果真的想追求更好的团体生
活,并想实现这个理想的话,就必须正确认识人生之道,并在团体生活的各个方面努力实
践。但是,团体所涵盖的层面很多。例如家庭就是一个团体,公司也是一个团体,整个社
会、国家或全世界,也都是不同层面的团体。如果更广泛地界定,很多国家聚成的世界、国
际社会、人类社会等都是团体,宇宙也是一切万物所组成的大团体。
如果要在团体生活上,求得更进步的发展,也就是希望每个大小不同的团体,都能分别
进行其美好的团体生活,就得正确地实践这个人生之道。
要进行这种以人生之道为根基的团体生活,要以什么姿态具体地去实现呢?以国家为
例,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分别拥有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这些大都由先民们集合众智演
变而来的。人类和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具有可以集合各人智慧和体验,以提升文
明、文化,并将此应用于团体中,以求更好的生活的特性。因此今日世界各国,莫不以提高
文明文化,促进国民共同幸福为首要目标。
当然,所谓的幸福,不单单是指物产丰盛、科技进步、人民生活舒适而已,同时也必须
考虑精神方面的因素。提高人类本身的涵养,以滋润团体生活,这种心物合一的真正文化国
家,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因此,如果只是在经济水平上下功夫,而不注重国民精神生活品
质的提高,那么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不能平衡发展,就根本无法创造幸福的人生。因此,
要想实践文化国家的理想,就必须确立下列三个基准,或者说是三根支柱,而且还必须力求
此三个基准相互平衡。
第一是自由。亦即国家允许自由的存在,人们拥有自由的思想及活动。这是文明国家所
不能欠缺的。
不论是人类、动物和一切万物,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得以自然发展,充分发挥其天
分。人类的伟大本质,惟在自由的生活中,才能大大地发挥出来。当彼此的智慧和力量,可
以自由而无妨碍地融合调和,才会产生更正确、更强力的众智和众力。因此,从人生之道的
立场看来,自由是文化国家的第一支柱。
但是在团体的生活中,每个个体的自由,必须以不妨碍其他万物的自由为界限。由此所
引伸出来的文化国家第二支柱,便是秩序。
大自然里的一切万物,是在调和当中,分别运用其特质而滋生发展的。因此有了自然的
秩序和宇宙的秩序,一切万物就可在既定的轨道中,生生不息。
同样的,在人类的团体生活中,为了使各人的自由成为真正的自由,就必须有社会的秩
序。举个例子说,虽然人们被允许有充分的自由,可是如果各人任意而为,并影响到他人的
话,就妨害到他人的自由,而团体生活的和谐,就会遭到破坏了。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
形,每一个团体生活中的一分子,除了自由之外,还必须自觉到能真正保障个人自由的秩序
之重要。
对人类的团体生活而言,秩序是相当重要的。没有秩序的国家,绝不能称为文化国家。
因此,适切的秩序和自由,是同等重要的。
由人生之道引导出来的文化国家第三根支柱,是进步发展。实践人生之道的理由,是建
立更好的团体生活,以及建立调和共荣的世界。即使是个人,也同样必须不断地进步发展。
建设更好的团体生活,使国民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才是国家的大使命。因此,国家与国民在
心物双方面,都能得到滋润与发展,是文化国家所不可欠缺的另一要件。
也就是说,除了自由和秩序两根支柱之外,还必须加入进步发展这个要件。影响国民生
活最大的政治、经济、教育、学术等,都必须在心物两方面的种种领域中,不断地创造、发
展。如果有了真正的自由和高度的秩序,这个国家就有进步发展的希望了。这三者若能取得
平衡,并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话,就可以建立以人生之道为根基的完美国家,亦即建立心物皆
丰盛的真正文化国家。
当然,松下看到,在现实的团体生活、团体社会当中,要维护并提高真正自由、秩序及
进步发展的形态并不容易。但是,为了幸福的未来,再怎么困难,还是必须全力以赴。松下
认为,以上所说的一切,并不只是适用于国家,家庭、学校、公司、团体等都可适用。要想
建立更幸福的生活,真正实践人生之道,自由、秩序与进步发展,三者缺一不可。松下还谈
到了人的本性问题,他指出,关于人的本性,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研究。佛教认为任何人本
来就具有佛性,具有能成为佛的本质。在东方思想中,有性善与性恶说的对立。在西方思想
中,也有把人看作是介于神与动物之间的存在的观点,人在动物的本能与神的理性这二者之
间挣扎搏斗。以上的说法,对我们的修身都很有帮助,而且也把人的本质中的主要方面描绘
出来了。但松下认为从根本上再深加思考,它们都仅讲到部分的本质,人还有更为根本的本
质。松下强调,人的本质具有产生无限繁荣、和平与幸福的力量。
因此,倘若能活用人的本质,无限的福祉自然会实现。就好象钻石,看起来是一块黑色
的石头,但因为具有钻石的本质,因此它便愈磨愈发光。又如柿子的种子,在本质上有长成
柿子的力量,若能使种子毫无妨碍地一直成长,自然就会长成柿树,结出柿子。
松下认为,为了得到无限福祉,人必须能自觉大自然所给予自己的本质,并且加以活
用。但我们往往只是依靠人有限的智慧,容易有偏颇及主观的看法,往往把人的本质歪曲了。
为避免这些情况,还必须要有一颗纯真的心灵,要培养不受任何影响的清澈、实在的
心。否则,根本无法实现人本质上应有的繁荣、和平与幸福。
就每个人的一生而言,松下认为,必须好好活用每天日新又新的真理,也就是要通过自
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接近真理。若不是这样,只是一再重复昨天,而没有任何进步。为了能过
上日新又新的生活,就应该有更多的疑惑和问题。要时常问自己“仅仅这样就行了吗?”一
定要带着这样的疑问,努力发掘生活中隐藏的真理。只有抱着这种积极的心态,才会使个人
的生活真正地进步。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天分,正如梅花、樱花、桃花各有不同的姿容、不同的香气一
样;而当这些花都发挥各自的特质,争奇斗艳的时候,大自然就显得更美、更丰润,更何况
是人。有多少亿人,就有多少亿种不同的天分,若都能一一得以发挥,再互相融合起来,就
能达到真正是无限的丰裕福祉。
社会生活和个人行为需要一些道德规则加以维持,松下看到了这一点。他提出了“大
义”的规则。“大义”就是“最重要的道义”。据中庸的解释:“义者,谊也。”谊的意
思,是事理得宜。如此看来,“义”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待人处世样样合宜,顺乎天道,
不超出于规矩伦常。在四书五经中最常强调的,就是天、地、君、亲、师的伦常关系。说为
人之父的,要有为父之义;为人之子的,要有为子之义;为人之君的,要有仁君之义;为人
之臣的,要有忠臣之义。这些君臣父子之义当中,一般是以君臣之义为首为先,所谓“大义
灭亲”中的大义,指的就是君臣之义。在古代,这是最被看重的。
“大义”渊源于中国,而后才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国民道德的一大支柱。松下提出了他
对“大义”的理解。他认为,“大义就是遵从宇宙的秩序”。换句话说,“宇宙的秩序,就
是真理的表现。而遵从这真理去生活,由此产生繁荣,便是大义”。
因此,顺应宇宙的秩序,便是合乎创造我们人类宇宙根源力量的意旨。同时,作为一个
人来说,贯彻大义之道,才能实现繁荣。
松下认为,成为基本秩序的宇宙秩序,就是真理。宇宙的秩序是真理的表现,是由真理
展开出来的,因此,顺从宇宙的秩序,也就是遵从真理。假定现在把这个真理加以象征化,
而呼之为“神”,那么,神就是宇宙秩序的根源,而顺从神,也就是顺从大义。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