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严欢
松下认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首先必须了解,民主主义并不是依赖他人
的主义,我们必须自觉身负使命,并且有义务去履行它。以这种观念做基础,才是真正的民
主主义。只顾伸张自己的权利,而忽视他人的权利,这是一种错误的态度。
为了让大家体会它的严重性,在此松下举出一些日常生活的实例,因为起初他对这些事
也感到不可思议。在他远赴夏威夷时,朋友A君将他的经历告诉松下。
某人在A君门前的马路上丢了一块香蕉。不久,一位行人踩在香蕉皮上而摔了一跤,致
使头部擦伤。于是这人便前往法院申告,要求A君赔偿医药费。象这种例子,当然是被告败
诉,所以A君必须偿付医药费。
在一般日本人的观念里,这是相当荒谬的事情。可是,根据美国的法律,却完全是两回
事。美国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将自己的房子前面清扫干净。邻居的孩子在栽有苹果树的
庭院玩耍,如果被风吹落的苹果砸伤,屋主也要负担损害赔偿。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对摇
摇欲坠的苹果置之不理,是不当的行为;因为苹果树的所有人有摘下苹果除去这种危险的责
任。
为了避免来访客人发生事故,因此必须将室内室外清扫干净。在享有不被他人伤害的权
利的同时,亦负有不让他人受伤的义务,这是美国人日常生活必须严格遵守的事情。松下问
A君,你在美国住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难道不会感到拘束吗?A君回答说:“我已经习惯
了这种生活,因为人家都是这样过的。即使是总统的庭院也适用这种法律,因为总统跟大家
一样,所以我也必须遵守法律。”
当松下听了这段话后,方才体会到,只有当人们感觉不到这种法律的严格性时,才是真
正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和生活;也只有习惯了这种严格性,真正的民主主义才可能出现。这点
跟日本人所认为的民主主义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法,还有一段很大的差距。不依赖他人,彻
底地伸张权利,就是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是我们所想象不到的。
凡是跟自己有关的事物,都必须考虑到自己所应负的责任,并且尽可能地承担后果。松
下举日本的物价问题为例,作了深切的反省。
有一年的物价指数上涨了百分之七至八,而且仍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令人非常担
心。因为物价的平稳,是国家安定的保证,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政府必须全力以赴。另一方
面,国民因为生活困苦,所以大声呼吁自己的权利,要求政府提出解决之道。可是,只是单
方面地提出压制上涨物价的要求,不可能造成社会的安定。这些不断上涨的物价和动荡不安
的社会,是由于每个国民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所以我们必须先有些自觉,再背负起责任,
然后才能寻求对策。今日的日本,即是缺乏这种警觉性。不要期盼别人替我们拉下物价,因
为这是个不切实际的念头。
美国最大的工业是汽车工业。不仅投入了巨额的资金,生产量也最庞大。美国的繁荣,
可说是促使汽车工业达到颠峰的主因。
可是,最近却出现了一种超越汽车工业的事业,那就是开发宇宙。目前美国已对这种事
业投入大量的金钱。
我们大家都明白,这种事业只会消耗金钱,它跟汽车工业不同,不能马上为国民带来利
益。或许将来很有用途,是开发人类远景的寄托,但是,目前只会消耗金钱,而且金额远超
乎汽车工业之上。一九六五年,这笔予算总额已达到了一兆八千亿日元。除此之外,诸如支
援海外的活动,一场越战即耗费了一笔相当可观的国防经费。
尽做赔本的生意,通货膨胀时物价难道不会上涨吗?然而美国平均每年物价只上涨了百
分之一左右而已。这是什么原因呢?日本花费在研究宇宙和其它方面的经费也不在少数,可
是与此相比,则微乎其微。况且日本生产力强劲,工业兴盛,所以物价不应该上涨。尽管如
此,不可能发生的事却发生了,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我们的活动失策,国民相互间的活动不合实际需要,所以造成了物价的上涨。因此
无论政府如何如何地压制,物价都会直线上升,所以物价上涨是每一个人所造成的。
假如政府、团体以及个人能够平衡各项活动,避免无谓的浪费,即使消费增加了,也不
会感到物质缺乏。松下认为快速地创造繁荣,并不会促使物价上涨,反而能保持安稳。物价
上涨之后,会造成政府、企业家、商店以及民间的困扰,工作难求,生活困苦。可是,民主
主义并非开了三天三夜的会议即可得到结论的东西,也不是针锋相对地主张各人的权利,做
出无谓的洽商和交易,即可降低物价。因为国民相互间所做出的各种无谓的举动,只会促使
物价节节上升而已。
所有的物价及经济,都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为因素所造成,是大家的心态问题。能够
保持正确的心态,任何事情都可迎刃而解。
认为物价是种自然现象,一味地怨天尤人,这是种非常奇怪和可耻的态度。
不只是物价的问题,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我们都必须抱着这种态度,随时地考虑自己的
责任和行动。这是大家今后必须做到的一点。
松下认为,如果众人深陷不幸之中,个人也不可能会有幸福的生活。
松下看过一本青少年犯罪的白皮书。根据人口比例,日本青少年的犯罪数,约为英国的
十四倍,跟同样是战败国的西德相比,则多了四倍。这并不只是些数字上的差距而已,松下
认为它是个值得深思的严重问题。
松下觉得比这个更严重、更值得大家重视的问题,是当大家面对这些公然的事实时,所
采取的马上将问题抛向脑后的态度。从来没有人认为这是政府、社会,或者你我的问题而专
心地思考防止的对策,这即是日本目前的现况。
这就是人们漠视善恶的态度。我们千万不可持有这种态度,因为生存在同一个社会之
中,说不定各位也会成为受害者。只想保持自身的清白,而抱着观望的态度,这是身为社会
一份子所不齿的行为,也不是各位的幸福之道,更不是民主主义的真正心态。
社会上关心同胞、照顾年轻人的举动,少之又少,因此若有人如此,就令人非常钦佩。
假若大家都能拥有这种心态,必然可以防止很多不幸的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这也是认清
自己的责任以及应有心态的问题。
另外,就是关于交通事故的问题。近几年来,每年因车祸而死亡的人数超过了一万人。
这个数字比松下出生时,因中日战争而死亡的人数还要多得多。可是,面对着超出这场战争
的车祸死亡者的惨状,大家却表现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战争已过去了多年,为了发扬日本传统的美德,我们必须静下心来沉思各项缺点,以崭
新的心情,再度向光明的前程出发。复兴工业是件值得骄傲的事,可是,同时也会暴露很多
缺点。松下希望各位能深切地体会这件事情。
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既要担负复兴的重任,同时又要承担社会中的各种问题;日本今
后何去何从?除了工作之外,希望各位也能经常思索这些问题。
松下自认不懂所谓的学问,可是他相信人类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三千年前的知识、人
情以及生活习惯,当然跟现在不大相同。可是,他相信热爱和平、追求繁荣、希望过幸福的
美好生活还有感觉遗憾等等各种人类的本质,则是不会改变的。
我们都是站在这种本质上而生存着。为了过上比上一代更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必须追
求哲学和科学。松下认为每个人都同样具有这种追求基本欲望的能力。
松下虽然提出“人类”这个话题,事实上这也是我们自身生存的问题。一个好的生存方
式,可以影响全体人类。每个人必须正视自己的责任,然后凭藉着这种警觉性生存,社会就
自然而然地欣欣向荣。
松下指出,对你我而言,世间最亲密的人就是自己,所以必须善待自己。当遭受挫折
时,只有自己才能安慰自己,所以不要糟蹋自己,这也是对社会所负的责任。
不仅要使自己幸福,同时也不可忽视了周围的人。众人陷在不幸之中,惟有自己感到幸
福,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为自己着想,我们必须热爱自己的家庭以及组织。
对自己愈有爱心的人,愈能为他人着想。换句话说,只有爱家庭、爱邻居、爱社会以及
爱国家的人,才能体会爱自己的滋味。
还有对爱国心的问题,因为如果国家不兴盛,我们个人也不能过着好日子。松下认为国
家与每个人是一体的,热爱自己的国家,不怠惰国事,这跟不能善待自己即会连累周围的人
是同样的道理。为了不使自己的国家成为世界的累赘,也为了世界和平着想,我们必须拥有
正确的爱国心。
爱国心愈强的国家,才能为世界带来繁荣。
有些人一听到“道德”这两个字,便会皱起眉头。将道德观念与战争相提并论,更是件
不可思议的论调。曾有人想以这种论调来制止战争,松下认为这是种草率的行为。
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道德观念的低下。假如没有爱屋及乌的道德观念,就无
法产生爱别人的国家一如爱自己的国家的道德观念。因此没有爱护自己国家的观念,就是没
有爱国心。如果没有这种适度的道德观念,必定会遭到惨败。
因此,以后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必须拥有高度的道德观念。复兴高度的道德,是不再
引发战争的首要条件。假若将高度的道德观念列在优先考虑的地位,那么国与国之间必定不
会引发战争,反而能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彼此尊重,创造繁荣的景象。
至于人与人之间,必须从日常生活的实践着手。
松下认为,关心别人,重视别人,必须具备高尚的情操和磊落的胸怀,当你诚挚的心
灵,使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温暖、愉悦;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和满足,你就会体验到一种美好、
和谐的人际关系,你就会拥有许多许多的朋友,并获得最终的成功。
人格,不是人性中的道德品质的某一方面的具体表现,它是人性中最优秀的部分融合而
成的内在品格,是人性中最完美、最高尚,而且在评价人物方面最具权威性的因素。一个伟
大的人格不是一件能穿的东西,打扮得整整齐齐也不能表现它,那是一种只能发自内心的东
西,反映在你的性格里。人格,是人性中的真、善、美的综合体现。因为人格中内在的真、
善、美的作用,所以人格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影响人,团结人,调动人。人格的感召力
量,应该说是欲成就大事业者重要的内在因素。美克德公司是一家经营唱片和声响的企业集
团,在一战前,声誉显赫。可是由于二战的种种影响,在战后这家拥有世界一流人才和高技
术的公司却迟迟不能重新展开工作,最后松下公司接管了它,为了使这家公司能从战败的挫
折中复兴起来,在选择社长时,松下进行了慎重的考虑,经过再三的权衡与考虑,松下把这
家公司的重担交给了野村吉三郎。为什么要选择野村吉三郎呢?对此,众说纷纭,松下说他
看中的是野村吉三郎的人格。由于这位德高望重的先生的支持,这家唱片公司终于复兴,这
是靠野村的人格修养、经营知识和威望创造出来的。所以松下说:
“人格的伟大,道德水平的高尚,对于一位企业或公司的经营管理者非常重要,因为,
当在吸引人才、运用人才以及调节人际关系时,人们都乐于同那些人格比较高尚的人交往,
而经营管理者正是利用这一趋向,以调节或调动本公司的职员的内聚力,使他们能把公司看
成自己的事,而且乐于为此效力。一般人往往看重经营者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经营者的人
格。其实,作为一名优秀的组织家,他不是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某一具体的技能问
题,他的职责在于如何把本公司的全部职员协调好,统一好,使他们能内聚在一起,形成巨
大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因此,在商场上,不仅知识和技术重要,同时更须有正义的立场、公正无私的生活方式
以及高尚的人格。这也是企业经营者的一个用人要诀。
遍览古今中外有大成就的伟人,他们事业的成功无不与其人格魅力有关,他们正是以此
赢得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才成就伟业的。
松下认为,领导者应怀有悲天悯人的襟怀,并以正义为前提。如此不仅能尽到企业对社
会的责任,也可以使部属心悦诚服。其实不只是领导,每个社会大众也该当如此。
悲天悯人是佛家的一种道德要求,也就是对人、地、物等都要怀着同情。其实,这是社
会生活中涵盖最广的道德胸怀,因为政治的目的在于增加民众的幸福,减轻人民的痛苦,所
以把政治看作是发扬悲天悯人胸怀的道理,一点也不过分。军事亦如此,因为武力的目的并
不在于砍杀,而是为了维护天下的和平与幸福。
有一次,松下和立花大龟法师讨论这个问题。法师说:“政治就好比是一患念珠,患联
念珠的丝带,就是佛教的精神,也正是悲天悯人的襟怀。试想,如果念珠缺少了这条丝带,
珠子就会散落零乱。政治的运作过程中如果缺少悲天悯人的精神,就不能带给人民真正的幸
福。”
由此及彼,松下认为经营企业的道理也如此。企业的责任既是生产物品,那么就必须生
产出最优秀的产品,来消除人民的贫困,使每个人生活更丰盈,更快乐,这才能算是达到了
企业的目的与使命。
企业和宗教虽然有物质与精神之分,但为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目标却是相通的,两者都
是为了发扬悲天悯人的心胸,来造福大众。所以企业的经营者和领导者更应该有悲天悯人的
胸怀和志向。
松下认为,悲天悯人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领导者为了完成企业的使命,往
往需要很多员工为他工作,这些人也有权利要求从职务和工作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因此,
经营者除了促使社会繁荣外,还必须存有使部属满足、快乐的心愿,如果缺乏这种爱心,光
靠职位和权术来支使员工,必然得不到别人诚心的帮助。他说:
“我一再提到悲天悯人的心胸,可能会被误解,由此联想到温和柔弱的形象。其实不
然,温和柔弱固然也是悲天悯人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另一种方式却是肃穆庄严。比如佛教最
强调慈悲,但是诸神中的天王却手持宝剑,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法相。可见悲天悯人的胸怀
不只应以温和的方式来表现,对于做错事的人,更要求采取严厉的责备方式,如此才能把是
非善恶明白地表现出来。”
所以,具有悲天悯人胸怀的领导者和经营者,一旦发现某人有不法的举动时,必须断然
地给予纠正。如果为了私情或为了悲天悯人而悲天悯人,故意地隐匿过错,不但是误解了悲
天悯人的真谛,到头来反而害了部属。这就是滥爱心的结果。因此,只有凡事以大局和正义
为前提,该处罚的处罚,该奖励的奖励,才能算是真正了解悲天悯人的意义。
身为领导者,懂得悲天悯人,自然能竭尽心力去爱护部属,部属了解上司慈善的心愿,
尽管因错误而受到惩罚,也能心甘情愿,并在惩罚中学习做人处世的正确方式。所以,要想
成为受部属尊重的好上司,悲天悯人的心胸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同样,要想集合众人迈
向你的事业目标,悲天悯人也是不可或缺的。
松下指出,心灵的镜子能够反映人生的正邪。只要有一颗谦虚而上进的心,周围的人和
物都是我们的镜子。
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每天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要站在镜子面前,以端
正衣饰。因为镜子是最公正无私的,不论是什么样的形状,它都会毫不献媚邀宠地据实反映
出来。
由此,松下有所感怀地说,人应该有能力承认错误并乐于改正才是。人应该时时为自己
的言行找一面镜子,看看其中的是非曲直。他说:“仪表固然可以在镜子面前整饬,但心术
不正,却无法显现出来。人往往不容易发觉自己的想法或做法的错误,那是因为没有一面心
镜的关系。那么,如何寻找树立心镜呢?其实简单,只要时时保持一颗谦虚而上进的心,心
镜就几乎无处不有了。”所以,我们周围的人和物,都是我们的镜子;所有的东西,都能反
映出我们的心理;所有的人,都和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关键在于自己有无这样一颗谦虚检验
自己的心。
事实上,自己以为是凭自己的头脑去想、凭自己的能力去做的事,往往都是受教于别人
的结果,没有向别人借鉴和学习,很难不犯错误地完成自己的事业。幼儿时向父母学习,学
生时向教师学习,落后时向先进学习等等,正是建立在借鉴别人积累的正确经验的基础之
上,才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智慧是不断地以他人和客观事物为镜子积累发展起来的。因
此,凡是能够使我们从中看见自己的不足和错误的,都可引以为我们的镜子。默默无语的木
石,雪白的流云,天真无邪的婴孩,广大无边的宇宙,悠久的历史等等,事无巨细新旧,都
蕴藏着宇宙的真理,都可折射出人类珍贵无比的智慧与体验,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借鉴。
谦虚地向万物求教并检验我们的思想正确与否,才能产生新的智慧。这种勇于探索借鉴的心
理,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所以松下说,古代的圣贤教我们先除去我们本身的眼障,这样才能把周围的事物看得更
清楚。有了谦虚而坦诚的心胸,所有的人和物都会成为我们借鉴的镜子,他们会把你的想法
和行为的正误,原原本本地反映出来。
同样听一个人讲话,可能有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是讲得真不错,有道理;另一种是
“废话联篇,不知所云”。当然,由于谈话的内容和技巧不同,反应也会不尽相同。但是既
然费了时间来听,还是谦虚吸收点什么比较好。你把那些讲话当废话处理,自然无所收益。
可是认为有道理,就会将对方所说的,引用在自己的人生或工作之中,有时甚至会触发灵感
而获得新的思想和观念,无论如何,总是会对自己有所裨益的。
对此,松下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说:“经营公司也是这样,看了人家的公司,能觉得
经营不错的人,就会吸取对方的经营之道,用来发展自己的公司。这就等于是借用别人的智
慧,而且是无偿的。最好的办法,是能够诚恳虚心地去请教:贵公司的经营很成功,有什么
秘诀吗?可以告诉我吗?对这种谦虚诚恳求教的人,除非是特别机密的事,一般对方都会坦
白率直地回答你的提问。我时常想,无论什么事,虚心是非常重要的。虚心就是谦虚的心,
对任何人的意见都能接受的心。前题当然是不能迷失自己,让人牵着鼻子走。要一方面坚持
主体性、自主性,一方面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走向成功之路。”他说,自己开
始做生意时,几乎什么都不懂,开发了一件新产品,往往不知道该定多少价。于是就跑到零
售商店里去请教。因为如何定恰当的价格,去问常与消费者打交道的零售商店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不是什么事都像松下举例子那么简单,但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能虚心接受人家的
意见,能虚心去请教他人,才能集思广益。这比一个人独自在黑暗里摸索要少出许多错。但
愿我们都能培养这种虚心。能够谦虚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向他人学习,这本身离成功
就不远了。
失败永远不如成功好,这是当然的道理。但是,如果策划三件事,三次都成功了,且无
任何危难可言,那就应该警惕了。因为这会滋生出可怕的自以为是,导致极不谦虚的态度。
最终,把别人的正确劝谏当作耳边风,实在是再也没有比这更危险和更糟糕的了。
松下说:“景气好,生活富庶,如果能够长久这样,真是求之不得。然而,天气总有刮
风下雨的时候。就景气而言,有时好,有时萧条,不可能永远是和平繁荣。这就是人生,就
是社会。社会安稳,好景长在,做事顺遂,倘若可以长久如此,自然是好事。但每天都处在
一帆风顺的安逸之中,难免会把社会的本质遗忘了而生出自以为是的情绪。风和日丽之后,
总有一天台风将袭来;一帆风顺之后,不景气的热潮也将纷涌而至。当你置身此情此景中,
仍然可以保持那种自以为是的心境吗?”
当然,自信是需要的。缺乏信心,根本就不能做事。但自信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世
间不可能有绝对的自信心,也不应该持绝对的自信心。自以为是是暂时的,虚伪的。明白这
点,则不至于丧失谦虚的态度,并能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只是一个人往往难以做到这个
地步,稍有成就或成功,就容易沾沾自喜,自以为是。
松下说,工作有时会做得很好,有时则不尽然。若做得好,就应该感谢上苍和别人的帮
助;若做得不好,就要重新考虑做法。若能每天坚持如此,一定会有不断的进步而不致有重
大的过失发生。我们必须随时准备应付急变的心境,这就是治不忘乱、谦虚谨慎的心情。连
续失败固然不可忍受,连续成功却更值得警惕。任何伟大的人,做三件事情有一次失败,对
自己反而是有利的,因为凭此可以产生谦虚的态度,杜绝自以为是。那样才有可能发展。
所以,松下教导人们说,最可怕的是自以为是的观念。一个人一旦自以为是,不但对事
情无法重新考虑,观念上也很难修正了。那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自信,竟在不知不觉间,一
变而成为可怕的自负,并因此而骄傲起来了。这样一来,忘记了感谢上苍和别人的帮助,疏
忽了自我的反省,最后终于滋生了“只有自己而无他人”的心情。于是,一切重大的过失,
就由此而埋下了深刻的根源。事实是,前面未知的路仍漫漫悠长,而自以为是就会切断自己
的路。
松下指出,在这个世界上,人类实际了解的比不了解的要多得多。好在人类的生命是无
限地连绵下去的,因而人类的智慧,也是跟着不断地扩大发展的。宇宙中的真理,其奥妙的
深广与宏大,是无法预测的,如果我们只抓到了那些深奥的一鳞半爪,就武断地自以为是,
宣称自己已窥悟了宇宙的全部奥秘,那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若果真如此,人类的智慧不但无
法继续发展,而且更有山穷水尽之势。可见,人类的这种盲目的自以为是的观念,无疑是探
索真理和人类进步的绊脚石。
松下说:“科学的进步是无止境的,思想也一样。甚至政治、经济以及企业管理的发
展,所有人类的活动,都留有一大片未曾开拓的土地,都需要去发展。鉴于近年来有些人自
命不凡,拼命地排斥他人,这种自以为是的现象,无疑是管中窥豹。这种情形,只会将事情
的真象带到牛角尖去。”为了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每一个人都应该放弃自以为是的狭隘
人生观,以宽大的胸怀和谦虚的态度,去为人处世。有自以为是观念的国家,就会促发战
争;有自以为是观念的公司就会搅乱同业;有自以为是观念的人往往目中无人,无法无天。
而且,引发无意义的争执,往往就是这可怕的自以为是的观念。
因而,摆在我们人生旅途上的重要课题,就是坦诚地自我认识与自我批评。任何的盲目
自大足以置国家、公司、个人于无法自拔的绝境。所以松下说:“人类还是谦虚再谦虚些
吧。晨间祈祷,白天工作,晚上反省,这样或许可以减少我们每天的过失。”
松下告诉我们,良好的习性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让人终身受用无穷。只是这习性在可塑
性较强的年轻时代最易养成,错过了时机,就会事倍功半。因此,务必要把握好这种人生的
节拍。
人生难再,许多事情,时过境迁以后,是难以改变的。因此,要认真仔细地了解和把握
好人生,否则,就会留下人生的缺憾。
松下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年轻时期培养良好习性是最重要的。习性是人类的第二天
性,它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对人类生存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它在可塑性强的青少年时期易
于养成,而上了年纪再想养成已不可能,要改变那些不良的习性也不容易。就是说,养成了
好习性,终身受用;养成了坏习性,遗害无穷。因此,养成优良的习性必须从小开始,在青
少年时代用力。
分析诸多人情世态以后,松下认为,首先要养成的是勤勉努力的心性。他把这种习性称
为“无形的财产和力量”,并倍加赞赏:“培养成勤勉习性的人,虽然上了年纪,但由于习
性的关系,不减勤勉、更趋努力;虽然他不自觉是勤勉努力,可是其所做所为,会表现出勤
勉努力的特点。这可以说是他无形的财产和力量。”
对于勤勉努力的习性,松下是深有体会的,他自己正是小时养成这种习性的典范。小的
时候,松下作了七年学徒。其间,他在老板的教导之下,不得不勤勉努力地学徒学艺,也就
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习性。因此,在别人看来倍感辛苦的工作,他做起来却是乐在其中。从
小养成的好习惯,使松下的一生都勤恳工作、充满活力。即使在退居董事长乃至最高顾问职
位以后,他也没有闲过一天,只不过工作的性质起了一些变化而已。
当然,从小要养成的习性还有许多,诸如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严谨忠实的工作作风,
以及坦荡无私的品性,等等。如果品德没有走到斜路上去,那立身安命的基本条件就是勤勉
努力了。因为勤能补拙、勤能致富、勤能获助、勤能精进——这也是松下为何特别强调勤勉
努力习性的原因了。试想,一个懒散颓唐的人,肯定不会有什么成就,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帮
助,甚至于安身立命都是问题……
在松下看来,近来社会大众似乎有轻视道德的倾向,而青少年的犯罪比率年年升高,长
此下去,国内的情形会变成什么样子?实在不堪想象。所以他觉得,现在需要重新恢复一些
正确的道德观,加以推广,努力改善社会风气。回顾历史上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十分强
调伦理道德。观诸今天的日本实情,更有维持道德伦纲的必要。
重整道德后,社会各界服从既定的礼仪法度,自然在生活中就会产生实际的功效。乍听
之下,“道德与实利结合”多少会使人觉得奇怪,可是你仔细想一想,如果社会全体的道德
提高后,首先我们会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至少不会妨害他人发展。再进一步,人们会相亲相
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工作和生活都有莫大的便利;对自己的工作能热心尽责,增进工
作效率、增加生产,不仅精神充实,更有物质上的丰厚享受。如此,身心两面的利益都兼收
了,这不就是道德与实利相结合的例证吗?
想到这里,我们应该知道,所谓道德,不仅对个人精神方面会有所增益,就是对社会道
德观念,加强推展的决心,促使人类生活都以道德为基础,推己及人,如此全面地推展,必
然能创造出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
松下认为,认清自我,就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否则尽是模仿别人,最终也只落得“自
我”的名份而已。
人有别于犬,这是一眼即可知晓的事。当然,我们是不会去模仿犬仔的,这是因为人们
在不知不觉中,抱持了那种人之为人的自尊。
然而,光凭眼睛却看不出分别的是我们人类。诚然,人与人之间,其貌不同,气质亦有
异,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所以,谁都不愿别人将自己误比作别人。但是,奇怪的是,为什么
一般的人,还是希望做着与别人差不多同样的事?
自己就是自己,就算是居住在百亿个人群中间,我还是我。这包含了我的自尊、包含了
一份自信。这种认识,也是为繁荣社会所必须抱持的态度。
但是,当一个人失却了自我时,就算拥有百亿人之众,那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
若是不能认清、了解自己,而只为学得别人的举止而自满,那不跟人去模仿狗仔,是异曲同
工吗?
让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不相同之处好好地作一番思考吧。如此,我们才不会一味地去模
仿他人,而能凭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道路——那是迈向我们大家共同幸福与繁荣的一条道
路。
松下指出,“应当”威胁人的尊严,但也成全人的尊严。“不可”、“应当”或“必
须”这种命令性、强制性或禁止性的词汇,无论如何,会令人感到心情相当沉重,以这种语
气讲话,会令人敬而远之。尤其是最近数年来,这个社会已经自由开放,甚至到放恣任意的
程度。作为一个人,自然需要严格要求,但这种他人加诸的要求,并不意味着是理所当然
的。因此,以命令或强制等语气讲话,会令人感到十分不恰当。
作为社会激烈转变中的一个过程,可以说这种情形是很不得已的。尽管如此,作为一个
人,自然有其应当去努力的、有其应当去考虑的、有其应当负担的责任。凡此种种,不论是
在任何时代、不论是任何人,这“应当”二字,是我们不得不去加以接受与理解的。如果一
个人对“应当”二字的观念淡薄,社会的秩序与规范就会逐渐松懈,人们的幸福也跟着丧失
了。
作为一个人自有其应当做的、应当去努力的、应当去实践完成的、应当加以考虑的、应
当去尽的责任与义务等等,然而,对于这些略嫌强制与命令语气的“应当”二字,我们要是
将之推诿于“不恰当”,是否意味着,我们需要对此事再深思熟虑一番呢?
“尽人事,听天命”。我们一个人应当不被私心所困,努力以赴,并且能够冷静地迎接
事情的来临。不论是期待中,或者是能力所不及的事物,都应当不忙乱、不惊慌,心平气和
地去面临它,也只有这样,才能开创更新的前程。
松下认为,假如大家都知道这种心境的可贵,并且能够细细体会,各人都能尽自己本
分,那么这个世界,或许就可以变得更安静而祥和。然而,尽了人事,却不一定就能够获得
必然的成果,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天命吧。但是我们也不能说天命不可预知,而不肯去尽力而
为,只顾自己坐等享受成果。在利害瞬息万变的日子里,大家还是应该三省吾身。松下指
出,喜欢把责任归咎别人,是懦弱的象征。
倘若将一切责任丢给对方,对于自己不利的事情,一概推得干干净净,那就太轻松了。
然而,如果社会上的人都保持这种态度,互相推卸责任的话,又将是怎样的世界呢?
理由是可以捏造的,为了推卸责任,可以找出种种的理由,并且在法律上可能毫无责
任。不过这只能说是道理如此、法律如此。人与人共同相处的社会,无论是什么事情,都不
可能与自己毫无关系、毫无责任的。既然有关联,就必须要有自我反省,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喜欢归咎于别人,这是人之常情。然而,这却是缺乏勇气的态度,是懦弱的象征。如果
社会上充满这种人,真正的繁荣与真正的和平将无法得到。
总之,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社会人,应该具备有承担责任与知错反省的勇气。
松下体会到,责备别人或被责备,心里都不舒服,但最困难的还是“自责”。
责备他人并非一件容易或愉快的事。被责备的人当然心里不高兴,但责备他人,自己也
不会快乐到哪里去。在这个社会上,假如能够的话,希望不要有互相责备的事发生。但由于
人非神仙,难免有错,也就不得不责备,甚至也有被责备之后才顿然领悟的事。因此责备与
被责备,也许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共同生活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注定的命运。话虽如此,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互相容忍,并且有努力沟通、堂堂正正去责问对方或接受对方反驳的雅
量。动物由于天生的无知,只会互相斗狠,以牙还牙,最后打得头破血流,两败俱伤。但上
帝已赋予人类“以爱代替仇恨,以体谅代替敌对”的睿智。这也许是说来不易的事,但希望
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种悲天悯人的胸怀,要责备,至少也要在互相已尽力克服了
困难与障碍之后。其实,最困难的莫过于责己。总而言之,这是件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
松下指出,累积反省,就是累积实力,这比定上任何计划都要有成果。
当我们说人生在世常是惶惶不安时,回顾今夕昨夕,似乎每一天真是这么“做一天和尚
撞一天钟”地将岁月晃荡过去了。“动”或许是进步的一种方式,但是若无定则而动,等于
是没有人生目标,也因为这样,人才会陷入深深的不安中。今后将何去何从?我们先要做些
什么呢?
老年人首先感到不安的是年华的老逝,对年轻人来说,则是为无定的未来前途而感到焦
躁。甚至在一家人之中,为成长中孩子的未来前途,也掺杂着不安与冀盼的复杂情怀。不同
的人们沉潜在各种不同的想法中,做着各不相同的
计划;然而在此社会中,亦有浑浑噩噩、不做任何计划的人。我们首先该体悟的是,做
事要全力而赴,尽力而为。不论是不是重要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做一番反省——反省今日我
们所采取的出发点是否有所失误。
若是我们时时刻刻地累积着这种反省工作,并时时刻刻地今日为出发点,做修改矫正的
工作,那么我们必定能一步步地朝“安心”之路迈进。
所以,我们首先该当做的,是比立下各式计划更重要的事——坦然地反省今日的是与非。
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却接二连三地发生,不愿它发生的事情,它们却依次而现。去年是
这样,今年也一样如此。是谁在引发这些事情呢?既非马,亦非牛,马和牛只会听从人类的
指挥吩咐而已,它们本身不会制造使人类感到困扰的事,困扰烦恼之产生,完全是由于人类
本身的缘故。
寒风中穿着单薄的夏衣,迎风而立,举凡常人都会受凉感冒。若是不想着凉生病,最好
是穿着与气候相宜的衣着。人伤风感冒了,并非是寒风的过失,怪只怪人们自己不留心穿着
罢了。
所以,事有因,方有果。若是种下不留心、不仔细的前因,则事情不发生都不行。换句
话说,应该发生的事,必定会发生。如果我们好好推敲这个道理,没有任何事情是不可思议
的。所以,如果你不希望发生那些事情,那么你我必须彻底地反省自己,是否存有这种马马
虎虎、不小心仔细的态度。
过去那些欠缺周详彻底的做事态度,尤其是凡事不在乎的人,首先,请彻彻底底地思量
一番,好好地反省反省。为了你我,也为了这个社会。
松下指出,守住中庸,就是守住幸福。
在社会上常听到有人喜欢暴食暴饮。这是由于贪图眼前的利诱与欲望,而做出越轨的
事。欲望本来是人性的一面,也是社会的自然现象,但贪得过分,或索之无餍,都非好现
象。因贪得过分而犯下严重的错误,破坏了社会的安宁,不但令人指责,并得到应有的惩
罚,而且此人今后还会断送了自己的前途,害了亲戚朋友。
因此最要紧的就是要“自律”。凡事不要做得过分或要求太多,也就是要秉中庸之道。
这虽非一件易事,但应该努力修炼。其方法是借别的力量来控制自己,譬如语言、法律、权
力,甚至武力。人类的历史,无异是上述事实的演变与重复,因此已引起不少的悲剧,这又
是借外来的力量太多所致。因此最佳的办法是自己约束自己。人类今后向前迈进的,只有此
路可行,因为这种方法是王道。虽然前途充满荆棘,但为了真正的进步,还是希望大家全力
以赴。
自己以为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做,而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你心理上有所刺激的话,你将会
发现自己的努力仍然是不够的。
心理有所刺激是非常难得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要做得有条不紊,必须以心理上的
刺激为基础。
现代人要兴建一座大厦,充分利用机器,也需要一年半的时间。但是,那个豪华壮丽的
大阪城,在当时事事不方便的时代,仅仅一年半的岁月就建造完工。这件艰巨的工程之所以
能够在短短的期间内完成,主要的因素,就是那些筑城的工人领悟到:做得不好,将被砍
头。有了这种以生命为赌注的认真态度,才能完成巨大的工程。这种惩罚的好坏另当别论,
但一个人以生命为赌注的时候,感触也最多。
每一个人都认真工作,拼命工作。但是,当他在真正有所刺激时,却会静下来检讨自己
的工作,这点更加可贵。松下感到,聪明人有时反而做不好简单的工作,因为他们先下了评
语。
聪明反被聪明误,社会上这种例子太多了。
聪明人往往批判在先,未能专心于工作,得天独厚的智慧未能充分发挥,甚至简单的事
情也无法做得好,久而久之,失去世人的信用。
相对的,有些人傻劲十足,择一固执,对于工作非常热心,这种人对工作是专心一意
的。乍见之下毫无价值的工作,他们做起来却是非常慎重,全心全力地去从事。因此,这种
人的智慧能够得到最高的发挥,他们的工作也非常顺利。成功往往是如此产生的。
工作是否成功,这是次要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专心致志于工作,要一心一意去做,要
重视自己的工作。抱着这样的态度,必能开创新机运。
总之,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省自己是不是很慎重地从事自己的工作。
松下认为,现代社会的一大弊病是以自我为中心,世界的灾难正是由此而造成的。如果
人们能把自己的注意力转而投向他人,社会可能要纯净、美丽许多。
每个人要经常跳出自身反现自己,取出自己的心,一再检视它,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自
己。其实,对于国家也应如此。正确的自省总能使你进步。
大家知道,所谓自省就是反省自己,这是只有人类才能办到的事。或许牛马之类也会有
自省的情况,但它们绝不可能像人类那样用自己的精神构造去自省。
自省可能是只属于人类的特权。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只要身为人,就必须自省。因而,
自省可以说也是人类的一种义务。对于这种自省,不管用词形式如何不同,但在精神实质上
必须严格要求。这样方可求得进步。
松下就是一个经常善于自省的人。他追忆自己的经历说:“我孩童时代,在学校、商店
以及公司都受到非常严格的教养,而社会一般风气也都以自省为贵。但是,战后这种精神却
渐渐开始没落了。于是,因为大家都不太尊重自省而引起了种种混乱,这可能是误解了民主
主义的缘故吧。”
一般地说,自省心强的人都非常了解自己的优劣,因为他时时都在仔细检视自己。松下
把这种检视叫做“自我观照”,其实质也就是跳出自己的身体之外,从外面重新观看审察自
己的所做所为是否为最佳的选择。这样做就可以真切地了解自己了,但审视自己时必须是坦
率无私的。
松下说,能够时时审视自己的人,一般地讲过错都非常少,因为他们会时时考虑:我到
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干多少事?我该干什么?我的缺点在哪里?为什么失败了或成功了?等
等。这样做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以后的行动打下基础。
松下还举历史上的例子说:“人类的心自古到今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我们看日本战国时
代诸武将的兴亡史,可以看到那些武将们能否自我观照,大都直接关系到了他们的盛衰,这
是非常值得记取的教训。又如希特勒,致力于重建德意志的热忱和能力是非常高明的,可是
他从德国一个国家进而想插手掌握整个欧洲时,他的心就失去了自我观照,不但自己因此而
毁灭,也给德国和世界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悲剧。”
因此,这种自省与自我观照不仅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对整个国家也是如此。尤其在民主
主义的时代里,不是独裁者一个人来决定国家的方向,而是由国民的意志反映来决定国家的
方向,所以国家的自我观照,就只有靠每个国民的自省了。
松下认为,比较可以带来进步,但比较前要先了解自己独特、纯粹的自我,从而认清自
我,发挥潜力。否则,比较之后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最后也只是落得个“自我”的虚名而
已。
人出生时,那清澈透明的眼睛所见的天地间的任何事物,都是珍贵无比、难以得到的宝
贝。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开始比较或被拿来与周围的一切作比较:我和谁比较
起来较可爱?和谁比较起来较聪明?和谁比较起来更伟大或不伟大?日复一日,我们比较,
也被别人拿来比较。不论是童年时代,上学时代、甚至踏入社会之后,无时无刻不在作比较。
但是,松下提醒我们的是,在不知不觉和他人的比较中,只想到以自己为重心,于是就
变得骄傲,自满,陷入令人叹息的困境。最终,在不断的比较中,迷失了那自己独具的珍贵
纯真的自我。
跟他人比较之后能够再向前迈进,这固然是进步的良好方法。但松下认为,在比较之
前,不如先深深了解、看清自己那别人无法比拟的独特的自我。明白了自己所独具的特点,
再和别人比较,向前迈进,那才是更加可贵的,也是更加有效的。因为比较的目的,是认清
自己的特长,从而发挥潜力更加充实自我。
松下还提醒我们,可以与别人比较,但不可在比较中迷失自我,一味地去模仿别人,那
结果,只是落得个“自我”的空名而已,真正的自我还是失却了。对于充分发挥个性的想
法,当然会有人点头同意,可能持相反意见的,也大有人在。持这种想法的人,真可说是只
知其一,不知其二。年轻人应该放大眼光,挺起胸膛,心平气和地观察四周环境,一定会发
现这个时代是多么令人向往,到处都充满了帮助我们成功的机会。所以说今日的青年们,可
以抱有更大的希望。
相反的,有人总想以反面的态度,来衡量判断东西,认为社会情势并不好,以此为前提
来判断事物,把自己拘束在狭窄而细小的范围之内,自寻烦恼。而以偏见来看世界,这是违
反自然的。
每个人的容貌、体格都不同,如果有相同的,分辨不出来,不是就麻烦了吗?如果连太
太也看错了,岂不是天下大乱?幸而我们只须一看,就知道谁是山田先生,谁是竹田先生,
所以这种不同,是很好的事。说得更远些,“心”这种东西,是非常千变万化的,脸形是天
生的,一经决定就不容易改变,山田君的脸不会变成竹田君的脸。可是心就不同了,绝不能
说决定了,就永不改变,而是非常富于变化性的,也可以说是有向上性的。
就像人的脸形千变万化,心的变化更可说是千变万化的千倍以上,心就是这样复杂的东
西。要把这种能自由变化的心统一起来,根本就不可能。
自由是人类最尊重的,能够随心所欲地生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加上许多限制,会使
人感到很困扰。世界上所有的人能够按其所好,依他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表现,这样的状态
才是最理想的。如果将人朝同一方向强迫统一起来,将人类的尊严、人类的自由加以束缚,
这是很不幸的。拿花来作比喻,花绝不会只是一种且一个颜色的,所谓百花齐放、百花争
艳,这是自然的美景,有樱花、梅花、桃花、牡丹花……,人类欣赏它而陶冶了心情,该是
多么诗情画意。
如果说只有樱花最好,其余的都不好,全部只准栽种樱花,那情形将会怎么样呢?就算
是这种花多么好看,只有它一种,还是会令人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于觉得单调、凄凉。还是
需要各种花朵的陪衬,才能显出其美丽。同样的,由于人心不同,欣赏花的感受也不同。同
一种花,又因栽培方法的不同,会开出大小不同的花,这才能使人感到快乐。人心更是如
此,各不相同,强迫一个爱樱花的人去爱桃花,这是万万不可的。
松下相信,人人有其个性,各人过着自己喜爱的生活,那就会呈现百花齐放的生活,进
而互相调和,而形成为社会生活,这乃是调和的人生观。如果硬是强迫人这样或那样,那是
忽视人性本质的做法,万万行不得。人的希望也不只一样,就让他以各种方式实现其希望,
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有百人就有百志,使人各得其志,这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最大的
愿望。
松下认为,自己的身体,虽然可以说是自己拥有的,但仔细想来,却也并非是自己的。
我们身体的血液循环以及内脏的功能,无一是照着自己的意志在工作的。
简单地说,身体是受惠于大自然而生活于世的,也就是说由上天所授与的,说得更明
白,就是上天所寄托的。
因此金钱、工作以及财富,虽然是自己的所有物,但实际上是社会所授与的,也就是社
会暂时寄托于你。严格说起来,所有你的东西,无论有形无形,没有一样是属于你自己的。
虽然想起来是有自己的东西,但那些东西也不过是暂时如此分配罢了。到了最后,物归何主
都未可知,无疑可看为身外之物,是上苍暂时寄托的。总之,有即是无,因此无论何物,不
问其大小轻重,都应该予以好好爱惜。
自己的身体、金钱以及工作都应该好好地保持和爱惜,不可稍有怠慢,并且能慎重和有
效地予以应用。
我们或许可以说,在这世界上,绝无任何事是仅凭一个人单独的力量可以完成的。我们
全体人类,不论是在何种情况之下,总是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忙。
这种帮忙,有些是直接可由肉眼看出来的,而有些却是眼睛看不出,内心亦察觉不出
的。不论如何,我们工作时,要是没有了这一份援助,是一日也不得改进的。
所以,我们只有时时怀着感谢的心情,为能有所长进而去寻求他人之助。无论是为自己
个人,或是为这整个世界,我们皆须努力,以求事事更上层楼。
然而,我们若仅是守株待兔般地空空等候,是得不到别人帮助的。
我们要经常不断地鞭策自己,就算是空乏其身,也要竭尽全力地使力量全部发挥出来。
而自己这份力量更会如神灵附体般地压迫着对方,使对方因应而做。
神灵附体,这不光是一句神秘不可解的话,那是通过一份真诚无比的作用,使自己的力
量与对方灵犀互通,仿佛灵魂游移到对方身上。到达了这般境界,才算是真正得到了他人的
协助。
松下认为,高明的人在于懂得欣赏别人的所作所为,而不是去挑剔他。对部属的业绩,
最少也应以四分缺点、六分优点的态度去观察评价,这才是懂得欣赏部下的好上司。每个人
都有优点和缺点。固然不会有十全十美的人,但更主要的是,也不会有一无是处的人。所
以,作为领导者观察自己的部下时,会发现形形色色的各式人物,而且他们有着形形色色的
优点和缺点。
松下说:“身为一个经营者,如果总觉得员工这里不行,那里不行,以鸡蛋里挑骨头的
态度来观察部属,不但部属不好做事,久而久之,他会发现周围没有一个可用的人了。所
以,当他想要派任务时,一定觉得不放心而犹豫不决。”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动辄得咎,
总是挨骂,他的情绪一定会大受挫折,信心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殆尽。一旦整个人在精神
上萎蘼不振之后,就算有高超的智慧、才能,也将难以发挥。所以,经营者和领导者如果能
从欣赏的眼光来观察部属的优点,那他的部下将因受人尊重而振奋,对上司交付的工作,也
能愉快地去完成。如此,不但能发挥惊人的工作效率,甚至还能挖掘出优秀的人才。不只上
下级关系如此,这道理对普遍的人际交往也是实用的。
松下说:“经营者或经营干部,绝不能自炫才能智慧,要知道个人的才能、智慧是有限
度的。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有些人喜欢赞扬部属的优点,有些人喜欢挑剔缺点,比较之下,
往往前者的工作推行都较顺利,业绩也不会太差。那些爱挑剔毛病的上司结果正好相反。所
以唯有懂得欣赏别人的长处,才能领导更多的人。当然,我不是说只注意部属的优点,而忽
略他的缺点。应该适度地指出其缺点,从四分缺点、六分优点的角度去观察,这样才是一个
懂得欣赏部属的上司。应该假定每个人都有60%的优点,40%的缺点。如果反过来,假
定部下有60%的缺点,而只有40%的优点,这个人显然不是个好上司。”
松下的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是经过慎重的决策和艰苦的努力之后,因为某些不能控
制的因素而失败,即使出现大笔亏损,也不要去责备部下,而应该去安慰他、鼓励他,这样
必能使他反败为胜,将功抵罪。所以,领导者不能拘泥小节而忽略大事,用人亦如此,对部
属的缺点应了解,但不可斤斤计较,重点在于发挥他的优点,这才是真正积极的方法。松下
认识到,不论是白天上班的,还是夜晚值勤的,不论是流水线上作业的,还是办公室里起草
文书的,每一个人都值得尊重,每一个人都值得感谢。人人靠大家,大家靠人人。
松下对于人情事理的体察,往往是细致入微的,而且也多能从中领悟些道理。
有一年,进入12月,年关临近。这时,街上大大小小商店里的主人们,都在冒着严寒
买装货物,装点门面。正是他们的不辞辛苦,把年节的气氛装点、烘托了出来,把人们送进
了岁末浓淳的景致里。商家的许多活动,比如清扫街面、更换橱窗里的装饰品,一般都要在
商店打烊以后的晚间来干。他们那种顶着凛凛寒风的辛劳,松下是亲眼目睹过的。
松下也听说,在花都巴黎,城市的清洁卫生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进行的,以不防害市
民和旅游者的日间活动。都市的清洁卫生,是清洁工人午夜的劳作换来的。
与此相同的许多岗位和许多行业,那里的人们都不能像大多数人那样日间上班。车站、
机场、报社、邮局等等,都是如此。正是这些人的工作,才换来了大多数人生活、工作的顺
畅和便利。
这些在独特岗位和行业工作的人,都是可敬的,应该表示感谢的。能够正常上下班的
人,应该体谅他们。
同样的是,按照正常时间上下班的人,也在为社会做着贡献,也在为别人服务。社会的
分工如此,虽有差异,但并无高下之分。他们也是可敬的,也是应该感谢的。
人类社会早已走出了自给自足的天地,来到了分工合作的时代。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别
人,而自己也同样在为别人服务。每一个人都是应该感谢的。而自己的工作也同样有其价值
和意义。
松下说:“为了促使社会文化进步、人类生活更富裕,就会有各色各样的工作方式。由
此,大家就要抱着使命感,找出工作的意义,借这些工作相互辅助,相互服务,如此才能达
到理想的境界。”
松下指出,有缺点并不可耻,隐藏自己的缺点,不能与合作者彼此了解,这才是真正的
可耻。
在这个世界上,绝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更不会有全知全能的人。虽然智愚善恶的程度有
些差别,但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
既然每个人都有缺点,而又必须聚在一起共事,为了减少摩擦和错误,就必须取长补
短。身为领导者若能设法弥补自己的缺点,发挥别人的长处,那么你所领导的单位虽不能做
到完美无缺,至少也能将错误减少到最低限度。松下说,一个企业家之所以能飞黄腾达,自
然有他独特的条件,但必须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取别人之长,补自己所短。比如一个公
司在招揽人才时,领导者要能够掌握他们的长处和缺点,积极地活用长处,并使部下能透视
别人的长处,取来补自己的缺点,这样就会使得公司员工们在取长补短的作用下,充分发挥
优点和特长,公司的业务自然可能顺利地推进。同样的道理,一个领导者也不能是完美无缺
和全知全能的,所以不应对自己的缺点加以掩饰,而应尽可能地让部属知道,并要求部下针
对自己的不足给予适当的帮助。
假使一个公司的领导在各方面都没有卓越之处,又不能善用人才,仅凭自己有限的智慧
和能力做事,便难免要陷入失败的窘境。反之,若能得到部属的全力帮助,则必定能完成他
的职责。所以如果想通过部属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就非得检讨自己的缺点,并让部属知道。
一般人往往顾惜自己的面子,以为让人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一件非常羞耻的事,尤其让部
属知道,更会有损颜面。这些人往往认为,自己身为上司,缺点如果都被部属看透了,那么
部属怎么会尊重我呢?可是松下认为,不必顾虑这么多。他以他个人为例说,从创业到今
天,一直都让部下了解他的缺点,并且一再请求他们来指正,可是从未发现哪一个部属因此
而不尊重他。他不但没有损失颜面,事业反而更加发展了。松下的自身体会确实很发人深
思。如果他是一个要面子的人,不好意思在不懂时向部下请教,什么事都装得胸有成竹,部
下便不会主动告诉他,这样便失去了互相学习、观摩的机会,他的公司又如何能得到发展壮
大呢?反过来说,正因为他虚心学习,肯向大家请教,部属的丰富知识正好弥补了他的所
缺,所以才不会因为自己的浅陋而阻碍了公司的发展。
不管做什么领导,一旦知道部属的缺点时,就应该设法加以弥补,同时也要将自己的缺
点让部属知道,并由他们来指正弥补。通常的情况是,优点愈多的人往往缺点也愈大。所以
愈是优秀的领导干部,就愈应该留意自己的缺点,并且大胆地让人知道,才能有改善的机会。
松下认为,暴露自己的缺点,有时候并非坏事。对于相互合作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如此,才能换取别人的信任和帮助,提高合作的成效。
有些事说起来也许会感到十分奇怪:人们的失败或不利,好多时候是因为自己未能把心
中的烦恼和自身的缺点讲述或显示给别人,未能接受别人的忠告和帮助。简言之,就是自己
回避、拒绝帮助。
按理来说,接纳别人的帮助,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可有时候事情却不是这样的。究其原
因,就是不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不仅把自己的烦恼和缺点埋藏起来,而且连自己的渴望和
希求也埋藏了起来。由此可见,封闭自己是人生大敌,敞开心扉是走向成功之路。
松下认为,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无论多么努力和执着发挥出来的也还只是一
个人的力量。靠一己之力,只能成就些小的事情,却无法成就伟业。因此,必须团结他人、
集合众智、凝聚合力。要想如此,就非敞开自己的心扉不可。首先,敞开心扉可以赢得信
赖。要想让别人信赖自己,首先就要自己信赖别人,所谓以心换心。自己敞开了心扉,以坦
诚、率直的心待人,就可以换取别人的信赖。集合众智、凝聚合力等,都要以这种信赖为前
提。松下说:“彼此有了信赖,才能敞开心胸,而心扉打开后,彼此愈是更加信赖对方,因
此,汇聚众智而成的大智慧,必然应运而生。”
敞开心扉,不仅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可以暴露缺点。对于自身的缺点,人们
往往是羞于示人也惮于示人的,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有缺点,又怕别人抓住自己的缺点攻击自
己。这对敌对的一方来说,或许必要,但对于同盟者来说,就大可不必了。历史上,联合作
战者隐瞒各自弱点而造成失败的战例,不一而是。联合,为的正是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假
如大家都隐瞒着缺点、弱点,就等于是几个缺点、弱点相加,不仅发挥不了联合的威力,反
而会比孤军作战更为糟糕。
敞开心扉,就要彻底敞开。这其实是显示一个人是否率直、坦诚的分水岭。如果全然敞
开,很少人会不被你的坦诚而打动、感染,进而愿意和你交朋友,愿意和你合作。如果遮遮
掩掩,别人不仅会认为你缺乏坦诚,甚至会以为你心怀鬼胎、别有用心。如此,其结果可能
比封闭还要差劲。
敞开心扉,不是无能的体现,也不表示缺乏独立性。敞开心扉,是一种大智大慧,是人
格力量和独特魅力的体现。甚至可以说,它可以感染人、征服人。
所以,松下幸之助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敞开心扉吧!”松下指出,发生了不该发生的
事情,大家都有责任,此时应该自己先作检讨反省。如此,也就能带动别人反省、自责。一
味地责诸众人,不仅会闹出矛盾,而且对改正、前进也无益。
世事复杂多变,不免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事情发生以后,许多人总是怨天尤人,恨不
得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别人头上去,似乎如此就可以置身事外,如同没有发生错误一般。松
下处事却不这样。对于错误、过失,分清责任当然是毫不含糊的,但同时还要检讨深层的原
因,不能只看到表面,草草了事,那样还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倘若能透过表层,找到深层
的原因,并加以改进,以后就可能不发生类似的错误。作为领导者来说,表面上的直接责任
或许和自己无关,但深层的间接责任就可能和自己大有关系了。故此,责人之前要先责己。
了。这是一桩说小也小、说大也大的事情,松下拟在新的一年里整肃风纪,以新面貌迎
接新工作,走好日本战后复兴的第一年。因此,他要求无论任何人,上班绝不能迟到,并决
心以身作则。不巧得很,偏偏自己迟到了。
松下迟到有些客观原因。本来,他上班是由公司的汽车来接的。那天,他早早起来,赶
往阪急线梅田站等车。可是左等右等,车总是不来。看看时间差不多了,他只好乘上电车;
刚上电车,见汽车来了,便又从电车上下来乘汽车。如此折腾,到公司的时候一看表:迟到
了10分钟!原来是司机班的主管督促不力,司机又睡过了头。
按照规定,迟到要批评、处罚的。分析此事,直接责任者是司机,间接责任者还有司机
班的主管,他们两人都应对此事件负责,都应该接受批评。但是,松下又想,如此的情景,
和战后日本总体形势的混乱有关,松散有日,乍一管起来,难免出错。不过,这种事情是迁
就不得的,否则新年新貌的计划就肯定要泡汤。此外,下属犯这样的错误,也和过去自己督
责不严有关,自己也应该负起责任来。最后,松下决定连同自己在内,大家一起受罚。
事情,分析了缘由,最后说:
“对于各位员工以及公司,我必须负起责任。现在我公布与此事有关的人员的姓名,每
人减薪一个月。而我自己,身为总经理,也难辞督责不严的责任,因此,现在将本月薪水如
数奉还公司,以表责己谢罪之意!”
松下认为,互相关怀,互相鼓励,应是处世待人的基本态度。只有具备这种心态,才能
顺利地完成工作,而且也才可能迈向成功大道。
人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在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在此情况下人们也势必更加
需要别人的关心、爱护和鼓励。这种关心和爱护既可使人得到安慰,又可使人增添克服困
难、继续前进的勇气。
松下在其《赠语年轻人》中也强调:“互相关怀,并且彼此为对方的工作打气,不仅是
员工应有的心态,也应当是所有的人处世待人的基本态度。具有这种心态,才能顺利地完成
工作,而且你也可能迈向成功大道。”
他还举了这样的比喻:有一位年轻力壮的科员跟一位年龄和他父亲相仿的科长在一起加
班。到了深夜,这位年轻科员虽然经过长时间劳动也不觉疲倦,可是那位老科长就会感到精
疲力竭。因此,假如年轻科员对他说:“科长,你可能已累了,让我来替你捶捶肩”,这会
产生什么结果呢?当然老科长可能会接受,也可能会婉谢,但即使婉谢,他心里也会很感
谢,同时会感到很欣慰,并会打起精神,继续苦干,他还会反过来安慰那位科员,抱歉让他
跟着这么累。这样,在平和的心境下,工作无疑会完成得顺利。
有本书上说,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在未成名时,多次投稿都被退回,气得他要把书稿
扔进火炉。好在他的妻子在旁赶紧阻止了他,对他说:“亲爱的,你再投一次吧,我相信你
一定能成功。”他就再投了一次,结果果然被采用了,而且由此一举成名。
这类例子不少。可见互相关心、爱护、鼓励是十分重要的,这应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
准则。
松下感到,人才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唯有顺其自然,不凭自己的好恶用人,容忍与自己
个性不合的人,并尽量发挥其优点,才能造就人才。
不管领导者多么有能力或有信心,如果不善于培养或运用人才,事业是不可能顺利开展
的。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也不可兼顾所有的事情。所以,领导者必须知道如何正确
培养优秀的人才,这是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也深知其必要性。但
是要具体实施,却十分困难,它或许比筹措资金更难。
对此,松下曾这样说道:“根据我自己的体验,用人之道,贵在顺乎自然,千万不可矫
揉造作。该生气的时候就生气,该责备的时候就责备,越自然越好。不过,我觉得做到这样
还不够,另一最基本的要求,是经营者本身对于经营的使命感,否则,即使你有意培养人
才,也无法做到。唯有经营者用‘我经营这家商店或公司,是为某种目的’的使命感教导部
属,才能发挥培养人才的效果。我觉得,一个人彻底认识自己所从事事业的意义及价值之
后,才能埋头苦干,并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这是松下的人才观。但有了使命感之后,还得明了用人的具体方法。诸如,找出每一个
人的特长并加以活用,考虑如何做到量材而用、适才而用等等,这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这
一点松下也早已看到了。他说:
“我今天所以有一点成就,可能是因为我在这方面略有所长。别人认为不怎么优秀的
人,却常常让我觉得‘那个人不错,他不是有很多优点吗?’被别人认为只会发牢骚,令人
头痛的人,有缘到我的公司服务后,却很认真地工作。在别的地方被认为是缺点的,在我这
里反而变成优点。我想这是因为我们在用人时,并不介意他的缺点,而尽量发掘他的优点,
并加以运用、发挥的缘故。这并不是很难的事,但能不能做到,却是能否造就人才的关键。”
这确实是经验之谈。领导者若能场每个部下之所长,避其所短,还有什么困难不可克服
呢?松下不仅这样说、这样做,他还有更高的智慧和品格。他说自己还时常注意,避免因别
人和自己性格不合而错过了人才。他择用人才一向正大光明,即使性格与己不合的人,只要
工作能力很强,就好好地重用。这大概是他赢得部属信赖的重要原因。
总之,为了避免惨败,除拼命工作外,无论赞扬或责备部下,都应毫不做作地表现自己
的诚意,才可使他们了解你。松下认为,如果一味强调对立,比如强调男人和女人各自的特
征,说不定最后会打一场男人和女人的世界大战。美味并非源自某种物品,而是来自许多方
面的调和。
糖甜盐咸,势居两极。要甜,自然加糖不加盐。事实上加少许的盐,那甜会更有滋味。
所以如此,正在于对立中的相辅相承。
与己对立的人和事物,我们都希望远离而后快,这是人之常情。不过,世间仍总是有那
么多无法排除、挥之难去的东西,令我们苦恼烦躁。所以无法排除、挥之难去,就在于这些
东西本不该排除、本不该挥去。
对立使我们感到自己的存在,对立成此世界。没有对立,不仅我们的存在失却光彩,世
界恐怕也难以存在。
苦思如何排除对立面,不如想些办法去接纳、调和它们,如此才有成功人生,才可得天
赐美味。
调和,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人与物之间,亦即万物互相调和而存在。如果月亮
不知到哪里去了,太阳也失去了踪影,想要找回来,困难可就大了。幸运的是,毋需运用我
们的能力,宇宙间已经拥有最好的调和。所以,我们能看着月亮写一首诗,或者望着明月谈
情说爱。
调和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发展着的。分子发展的同时,分子与分子间也一面调和,
一面发展。若说有“调和”这种东西,这股力量也需要发展。分子发展,调和的力量也发
展……。这种情形存在于政治、社会以及所有现象之中。松下告诫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客
观地判断他人的意见,千万不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部属给君主的诚恳谏诤,比上战场冲
锋陷阵还有价值。
作为一位领导者,在推行一项新的计划时,一定要征求部属的意见,留意各方面的批
评,因为那些批评,很可能就是推动这项计划成败的关键。因此,不能只是注意赞美的言
词,因为那对把事情做得更完善是毫无帮助的。
一般说来,人都喜欢听好话,对于批评是不容易接受的,所以部属为了讨好上司,往往
只讲好话,因此领导者就很难听到部属真正的意见了。一个经营者若不明了自己什么地方不
对,或者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时,就应该多多鼓励部属提出批评,并听取部属的意见,这才
是一位领导者所应具备的素质。
松下不仅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他还常常通过历史事实教育自己和后
人。他曾举武田胜赖和织田信长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武田信玄未死之前,武田氏的力量是当时各诸侯国所敬畏的,可是传到武田胜赖时,
逐渐没落了。因为他独自对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的联军,而在长筱会战中全军覆没,不久,
武田氏就被消灭了。
战前,一批信玄时代遗留下来的老部将,都纷纷劝阻胜赖说:这次战争,从各方面来
看,我方都屈居劣势,应该固守城池,不可贸然出战。可是胜赖不但不听部属的忠言,反而
对着武田氏的传家宝物——一面白旗和无盾铠甲——发誓决心参战。由于这两样宝物代表着
武田氏至高无上的权威,于是大家都不敢再反对了。然而会战之后,武田氏的实力完全被消
灭了。不久,德川家康吞并了武田氏。
据历史记载,武田胜赖是一位比他父亲信玄更勇敢善战的将领,一生打过几场有名的胜
仗。但最终遭到如此悲惨的下场,完全都是因为他太固执己见,不肯采纳部下的忠言所造成
的。虽然,从另一方面说,那位战胜者织田信长也曾有过固执己见,但两人坚持己见的出发
点却有很大的不同。信长是面对今川义元不断的挑战与侮辱,最后才决心以战雪耻的。他以
被动的、哀兵的心理去出战,所以得到大胜。至于胜赖则是在和平状况下主动向别人挑起战
端,所以,在得不到情感支持的情况下,当然只有失败了。对信长来说,是因为臣下没有看
见有利的一面,所以盲目反对,他独排众议而得胜;对胜赖来说,是因为臣下已经看出不利
的一面,提出反对,领导者仍然固执己见,那就不对了。所以德川家康常说:“一位好的部
属给予君主诚恳的谏诤,比上战场冲锋陷阵还有价值。”在古时,武士们在沙场建功虽然是
最高的荣誉,但是以部属的身份对领导者诚挚地谏言,则更是难能可贵的。织田信长虽然在
与今川义元的会战中采取独断专行的作风,但在他成功的过程中,并非经常如此;相反的,
他经常听取老臣如丰臣秀吉等人的建议,所以才能逐渐壮大,成为日本战国时期有名的领袖
人物。
松下的例子使我们认识到:身为领导者,要想顺利推行某项政策或统御部下,首先应该
谦虚地去听取众人的意见,要随时注意部属的善意批评,并且让部属有被重视的感觉。如
此,才能上下一心,群策群力,为未来的美好前途而效命。这就等于是无偿地借别人的智慧
来完成自己的事业。要知道,一个人的智慧再高,到底比不上一群人讨论的结果。所以不采
纳别人意见的领导者,一意孤行,不但容易造成错误,也得不到民心支持。作为领导者,必
须冷静客观地分析判断他人的意见,千万不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拒人于千里
之外,只能满足一时愚妄式的虚荣,其最后结果,必然使自己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越来越
愚昧,从而被社会淘汰。松下指出,人类并无敌对、疏离的基因,文明也并非造成此种情况
的原因。所以如此,全在人们不珍惜自己、不尊重别人。
现代文明的特质,就是科学技术的惊人发展。可是,正如许多人所指责的:紧跟着科学
与技术文明发展而来的,是重大矛盾的出现,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所谓
的“人与人疏远”、“人类精神的空虚”等。
具有悲天悯人胸襟的松下幸之助,以人类卫士的警惕、敏锐的目光注意到了这一点。在
晚年松下政经塾的研究中,他洞悉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他指出,原因之一,由于机械进
步,所产生的疏远;其二,由于科学管理化,所导致的疏远;其三,是由国家权力极度发
展,所带来的疏远。此外还有许多可举的疏远要因,但以上三种,可以说是最大的原因了。
到底有没有从本质上来解决人类疏远的方法,以及如何克服呢?
松下认为,人类本质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疏远”的基因。造成疏远的,不论是机械还是
组织,正是人类自己集思广益,以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然而,这不该使人类不幸,而是
使人类的共同生活更幸福、更愉快才创造出来的。这对国家与国家来说,也是一样。这些使
人类彼此疏远的情形,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事。假如大家都能一致彻底地作如此的想法,人类
的疏远情形,就会消失。
事实上,人类之所以有疏远情形,并不是科学在疏远人类,而是人类自己在产生疏远。
换句话说,就是人类不珍惜自己。
假设在一个组织内原本有许多人,各自分担着任务,做着各人的工作。如果一旦介入了
新的机械生产,为此,半数的人便失去了工作。此时,如果把这些人置之不顾,那人类就会
发生疏远了。反之,如果给与适当的指导,安排高度技术的工作,如此必定皆大欢喜,整个
组织也会呈现出理想的和谐,也就不会发生所谓的人类疏远的情形了。所以,克服这种疏远
根本就不是由机械来决定的,而是由人类自己来决定的事。
为此,人类必须时时以幸福作为前提,且经常要考虑到:“为什么要制造这种新机
械?”“那是为了人类的幸福之故”。若能如此,无论制造、装配多么优异的机械,也就不
致造成人类疏远的情形了。
在经营上、学问上、政治上,如果人们都能考虑到这些事,换言之,若能在人类公共生
活方面考虑到这些事,人类的疏远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如果国家的执政者在行使权力时,都念及国民的幸福,以及人类共同生活素质的提高,
那我们就可以断定,不致发生人类疏远问题。
松下说:“由于现在人与人之间彼此不敢信任,因此我鼓励大家必须相互合作,共同努
力。”
事实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并不只是发生在日本,而是全世界的共同倾向。
到目前为止,各种战事仍在世界各角落进行着,不只是有武器的战争,也包括了心理的战
争。这些都会消耗物资与精神,使人心疲惫,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因此松下认
为,现在大家都要深切地反省自己,同时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度,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具体地说,大家一向只以自己的利害关系来判断事情的是非,认为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
事,对自己不利的就是坏事,这种情形十分普遍。但是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这种想法
和主张,只会引起更多的冲突。
因此,大家应该要彼此信任,彼此谅解才对。而且,现在一般人的主观意识,也过于强
烈了。虽然有主见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太过分的话,反而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对立。
事实上不论任何一方,如果感到不满,就应该设法用明智的方法去解决。首先是把问题
说出来,摆到桌面上,大家一起来分析和讨论。其次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世事
中的许多纷争,只要如此置换一下位置,同时又不是蛮不讲理,许多问题就都能解决。
人类的生命,可以永远延续下去,但是,现代人却很少活过百年以上。然而,每隔几年
总会发生一些惊天动地、大伤元气的事情,实在对人类的发展无益。争斗固然可能获得一些
利益,但却把更可宝贵的时光浪费了。为什么不就此而止呢?
人类不能离群索居。在共同生活的社会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各式各样的人、事、物;
如果想使大家活得更好,就一定要有“宽容”的心胸。
宽容就是以开阔的心胸容纳别人,原谅别人的过错。人们常常对自己的错误不自觉,却
对他人的小小过失不肯原谅、大声指责,这都是缺乏宽容心胸的毛病。事实上,揭发别人的
过错并加以指责,不但很难达到劝人改过的效果,反而会使彼此的沟通受到挫折。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培养宽容的心胸,彼此容纳、谅解,不固执己见。如果人人能
做到这一点,大家一定能生活得更融洽、愉快,人与人的情感会更加深,每个人也都可以充
分发挥自己的特质,使事业与生活都更称心如意。
松下认为,提倡中庸之道,就是要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也不搞折
中和放弃原则,而要以社会的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松下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
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他呼吁:“但愿
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实践于整个社会生活中”。
中庸之道并非松下的独创,中庸之道素来是中国古代儒家推崇的最高的道德标准。
对于中庸,宋代大儒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另一位宋代
大儒程颢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就是说,中庸一要不偏不倚,二要无过无不及,控制好合适的程度。松下关于中庸之道的
说法显然是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吻合的,他抓住了中庸的主要内涵。
中庸之道何以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觉得,这是由于它反映了一种合情合理的精神,按
中国儒家的看法,就是它能“致中和”,达到中正和平,而“使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
历史经验证明,实施中庸之道,避免过激和片面性,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和问题的正确处
理,而搞“反中庸”,“矫枉必须过正”那一套,则会给社会、给个人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
不过,要真正实施中庸之道,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它非经过人们的艰苦努力不可。
照中国传统说法,讲中庸之道的人,在处理一般人际关系中,应该要讲厚道,注意与人
为善,以诚、以宽、以礼待人。要具有不计较个人得失恩怨的广阔胸怀,能够容纳各种不同
意见,团结甚至是反对自己的人,共同把事情办好。讲中庸之道的人,决不偏听偏信,在处
理问题时,总要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然后经过分析研究,作出正确的处理。因而讲中
庸,也是讲民主,反对搞“一言堂”。
讲中庸,不是搞折衷,放弃原则。因为中庸之道即是“正道”、“定理”,也就是原
则,而正道只有一条,定理只有一个。讲正道、讲定理、讲原则,就是要辨黑白,论是非。
不能把事物的各方面“折衷”起来,超然于是非之外,混迹于黑白之间。
松下曾特别留意的一件事,就是世界各地的纷争不断。近六七十年来,人类在文化、知
识方面,确实可以看到惊人进步的痕迹。但在另一方面,因为互相冲突对立,多少人遭到惨
死,这也是以前所未有的事情。
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二次大战的伤亡人数,据说已经超过天文数字。不仅如
此,其间因世界各地所发生的社会革命和暴动,又使多少人流血牺牲,更难以想象。更可怕
的是,世界各国正竟相研究制造大量屠杀武器。
一九四五年春天,松下因公到东京的前一夜,东京刚遭大轰炸。举目尽是凹扭的钢筋,
冒烟的残柱、瓦砾、焦土,而且,遍地横尸。战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残忍的事
呢?眼见这种惨绝人寰的情景,松下沉思良久。
其实任何人都祈望能和睦相处,互相协助,过安和乐利的生活;也知道在世界各地发生
的争斗都是不对的,却仍不惜互相残杀、互相仇视,丝毫不见解决迹象,这种情况若是发生
在原始的蛮荒时代,还可以理解,但在这种现代文明社会中怎么也会出现呢?
松下认为,原因之一,是大家在根本上都没有养成明确的人类观。人类实际应有的状态
都被遗忘,才会发生互相屠杀的惨剧。
也可以说物质与精神两面的进步,并不一致。不管物质文明如何进步,如果精神涵养无
法跟上,则问题便源源而起。在过去六七十年间宗教有之、道德有之、自由主义有之、社会
主义有之,此外也有各种各样的社会运动。尽管如此,冲突磨擦,照样层出不穷,实在是全
世界人心的危机。我们对精神上的落后,必须作切实反省,我们已到了人类发展关键性的转
换期。
俗话说“历史会重演”,我们都不希望人类的争斗会重演,而且我们也可以避免历史的
重演。
为此,松下提出中庸之道以解决人类的诸多纷争。中庸之道在许久之前,就被先哲们提
倡。为什么需要中庸之道呢?松下认为,因为人性有容易偏离正轨、过犹不及的倾向。因
此,要订定正确的生存目标,也非常困难。古时灌输给大家的观念,都是以家、社会、国家
的大义为重,自己的事才是次要的。近来刚好相反,都是要先考虑自己的事。但仔细一想,
古时所以教人无视个人,可能是为了要有效活用个人的尊贵,才会更爱国家、爱社会、爱家
庭。由此演变到牺牲个人,才是美德。这种看法或许有点极端,但若是只爱自己,别的事我
就不管,也是一种偏差。
既然自己那么尊贵,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就得保持美善的环境,街道整洁也会小心维
持。不然,就等于没有爱自己。以此为出发点,才会产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公司、爱大
家的社会精神来。
所以,自爱的精神,是与爱公司、爱国家的精神相通的,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偏颇。保持
这种精神方面的平衡,我们现在也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换期。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系不是要伤害,不是要否定,乃是要互相尊重,共同繁荣。我
们对此要多加深思。
松下指出,“中庸”不是将两者相加除以二,而是一面正确追求事物的本质,一面寻求
前进的方法。
目前世界上更多的是左右两派势力的冲突。因此有许多学者主张:要解决这种事态,最
好多学习东方的“中庸之道”。
事实显示,左右极端对立,便会演变出各种事端。这或许可以视为一种进步的过程,然
而事实上,由此所产生的损害或不幸是非常大的。所以,左右尖锐对立、争闹不已,未必是
好事。
松下觉得还是不要拘泥或偏执于一种事物,而要寻出一条适当的路才好。自古说“过犹
不及”,再好的一件事,倘若太过拘泥,则会产生弊害。以人的欲望来说,任其为所欲为固
然不可以,过分压抑,也会使人痛苦,所以,适度的满足,才能使人幸福。政治也是一样,
过分严格地限制,国民会感到压迫,太放松又会使社会上增多坏人,秩序大乱。
因此,我们要好好地把握人的本性,据此,不为拘泥不为偏执,寻求适度、适当的境
界,这才是重要的。这也就是中庸之道的真谛。所以,真正的中庸之道,不是那种两者相加
除以二的办法,而是以人性为主体,一面正确追求事物的本质,一面寻求前进的方法。
今日社会上许多事情,都有偏向一方的倾向,所以,一提中庸之道,便有模棱两可之
感,其实,这里所说的“中庸之道”,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我们应给予更高的评价才
是。这样,政治就会变得更好,更有效率。
可惜今天尽管各方面都在阐述中庸之道,却依然到处进行激烈地争斗,这可能是口头上
提倡者多,实际行动者少的缘故。
但愿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实践于整个社会生活中。松下认为,精神与物质是人类生
活的一体两面,偏废其一,都不能达到真正的繁荣。
日本今后必须重视如何加强国家的综合性力量。不过这种力量还是要以“德”为支柱,
因此,今后的日本应该朝向“精神大国”的道路走。
每一个国民都有健全的心理,朝气蓬勃地勤奋于每日的工作,创造精神与物质都富足的
生活,并进而能积极为整个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这是我们国家及全体国民应该共同努力的
目标。
战后,日本的物资极为缺乏,因此大家一心一意地追求物质方面的改进,终于在经济方
面有了高度的成长,甚至可称为“经济大国”;但另一方面,大家却忽略了充实精神生活,
结果,社会上反复地产生无谓的对立或纷争混乱的局面,甚至遗弃孩子、放火杀人及其他的
犯罪行为不断地发生。但很多人不仅不惊恐,还漠不关心。松下觉得,今后每个日本人都应
该重视心理建设。惟有建设身心健康、“心物如一”的繁荣社会才配称为“精神大国”。
不过,不能为了成为“精神大国”,只把重点放在充实心理的健康而忽略物质的层面。
因为人类本来就有“物欲”,为了提高人类生活的素质,必须先适当地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
方面的需要。如果只重视精神生活,是不切合人性的。
当然,人类不会完全被“物欲”所左右,也有自行克制这种“物欲”的本能,有超越得
失的精神。为了使日本及日本人迈向“精神大国”的境界,必须培养人类这种天赋的美德,
使大家在生活、行动上充分发挥。
如此正确地把握人类的本性,既充实物质生活,又充实精神生活,以期实施“心物如
一”的繁荣,就是今后日本及日本人应该追求的“精神大国”目标。
今日,世界各国都有物质方面获得相当满足,精神方面却落后的困扰。甚至居于领先世
界各国地位的美国,也治安紊乱、物价暴涨,呈现社会动荡的局面。
处于这种世界情势下,日本及日本人应该有怎样的作为呢?应该做的事当然很多,但松
下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不外是领先其他国家迈向“精神大国”的大道,并为各国作示范。如
果今后日本能向“精神大国”大道迈进,充实国家的综合性力量,确立独立自主的精神,那
么日本必能居于世界重要的地位,完成其神圣的使命,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称赞及欢迎。
在今日一片低迷的世界局势下,如果日本想最先脱离这种混沌的局面并为其他国家示
范,那么,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全体国民都应该彻底认识、理解这种态度,共同努力实现真正
理想的日本国。
松下认为,以物质、金钱衡量一切的时代总有一天会过去的,因为人在本质上不是“物
质的俘虏”。
今天已是只凭“经济大国”行不通的时代了。也许眼前能以充实的经济、物质力量,决
定是非于一时,但是自今以后,这种以物质、金钱为中心而决定是非之方式,可能行不通
了,因为不能这样做的时代已来临,如果长此以往以物质为中心的话,总有一天人类将会被
物质所驱策。
为了避免成为物质的俘虏,我们需要改变物质万能的思想,认识天地万物皆为人类而生
存的哲理。
迄今为止,人类总是担心物质不足,粮食不够,因此万事以生产为最重要,赴快生产衣
料、建设房屋,盲目发展经济。结果产生了无比的物质进步与繁荣,出现了经济大国,这不
能不说是意外的成功。可是,以后是否仍盲目地继续以这种方式去建设呢?松下认为不可以
了,而且也是行不通的。原因是:以物质扩张为中心的社会形态,已经完结了。
如果我们能在此时,将“物质为中心的发展目标”转移为“人类精神思想升华为中心的
目标”,将人类旺盛的精神力量复苏起来,这就是我们在此所言的“人类精神的复苏”,否
则,只有经济物质的发展,便会踏上美国的覆辙。因此,我们应预期有第三思想的出现,我
们还要准备应付这种时代的来临。
一千四百年前,佛教就由中国引进,然后将其吸收消化,缔造了日本的佛教文化。人的
道德思想行径,亦由中国的孔孟思想传入,采其教义,加以日本化。更将其他外国的物质与
新思想文化,引起日本,造成了现在的日本文明。
在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这一艰巨的工作中,日本可算是最积极的,与他国比较,
日本有着更进步的突出表现。也因为这样,日本由各国引进种种事物,不是“照单全收”,
而是将其吞入腹内,消化为血肉,然后再产生新的思考方法,逐渐地独自缔造了自己的传统
文化,这就是日本民族的真正面目。
很长很长的时间里,在日本国民心中一脉相传的传统思想,松下相信将来也会继续流传
下去,而且也一定会在日本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是没有疑问的。迄今,凡是日本所得到的东
西,都已经悉数日本化了,以后得到的东西,一定也会将其日本化。由于这种情形,松下感
觉到,日本是在过去二千年至一千五百年之间,从他国吸取各种有益的东西,可能以后就不
会是这样了,日本以后要产生新的事物,提供给他国或其他民族。……
松下认为,将来会成为这样的时代。那么也许称它为“第三的思想”,或者其他各种名
称都可以,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心里有所准备,促进这个新时代的早日来临。
松下指出,希望和欲望,都是人生的利器,个人与人类社会的进步,都要依赖二者。希
望是人们所必须抱持的,欲望则要有某种程度的控制。
松下感到,以人类渺小的智慧,不管如何思考,解决不了的问题依然很多。
犹豫不决,是由欲望而产生的。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希望面面俱到,才会犹豫不
决。这时只要把这些迟疑不定的想法抛开,问题就解决了。所以要冷静地考虑自己的才能,
选择适合本性的工作。松下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自己很难了解自己的才能,当然也有人具有自知之明,但不知道自己本质的人终究
比较多。这时候,就要听自己所信任的人的意见了。松下对于自己不懂的事,都诚心诚意地
请教前辈。年轻人有所不了解时,要请教父母;父母不知道的事,还要向父母的朋友请教,
然后冷静地加以考虑,一定能找出一条可行之道,一旦决定下来,就能产生希望。回顾过去
半生,松下觉得他很少有犹豫不决的经历。因为他一件工作接着一件不断地做,这一次这样
做,下一次要那样做,这样是好是坏?适合自己吗?认为适合于自己的就做,不懂的地方就
请教别人。被请教的人是第三者,没有利害关系,所以看得清楚,会提供给他客观的意见。
他把这意见仔细分析一下,觉得应该完全按照这意见做时,就照做;觉得对于这意见不十分
明了时,就再度请教,如果听到三次相同的意见,那么不管怎样,他会立即作出决定。
否则,不论自己一个人如何伤脑筋,不懂的事依然不懂。所以有许多可信赖的前辈,实
在是人的幸运。不过前辈的意见若是强调野心或欲望,这种忠告就不能接受了。
不但如此,松下认为年轻人非抱着理想或希望不可,对个人的欲念,则要给以某种程度
的抑制。
当然对利害关系做某种程度的考虑,是情有可原的,但如果完全被利害关系左右也不
行。任何人做一件工作,都会先想到薪资或待遇问题,但松下觉得此时更应该先仔细考虑:
最适合自己的是什么?选择学校?或毕业后选择工作的场合?进入大公司,不见得就幸运,
这要因人而定。有的人在大公司很称职;有的人在中小企业反而会有更好的发挥,获得珍贵
的经验,变成一个成熟的人。
人生一世,理想和希望是必须的,但欲望和野心也是可以有的,但却要控制,不能任其
膨胀。实际上,欲望和希望,野心和理想相隔的仅是一个“度”,超越了,就可能转化成对
方。因此,即便是在构筑理想和希望之时,也要踏实一些。松下认为,不为名利所动,在适
合你的岗位上工作,才是人生的真正乐趣。倘若为名利地位而去干那些不适合自己的工作,
必然惨遭失败,从而剥夺了自己的工作乐趣,也会给社会造成损失。
松下说:“明智光秀没有顾虑到与主人织田信长在个性上的配合,种种作为与信长背道
而驰,终于遭到失败的命运,我认为这是野心作祟所致。丰臣秀吉非常了解信长的性情,他
以适合他的个性作为,得以生存下去。秀吉不断地协助信长发挥他的个性,因为他了解唯有
这种做法才是共存共荣之道。”
松下在当学徒的时候,喜欢阅读章回小说和历史传记,对于日本历史上的人物多所了
解,而且往往能从中得出些经验教训。对于光秀和秀吉,松下作了如上的评价,并且总结
说:“如果因利欲薰心,而忘了自己的个性与判断能力,经常会丧失自己在环境中的适应能
力。假如你有升官或提高薪俸的念头,可是你的工作能力不被人们认可,你必定不能如愿以
偿。”在松下的身边,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他认识一位以前曾经在某公司当中坚干部的
人。有一天,另一个公司希望他去担任社长的职位,他跟朋友商量,“你认为如何呢?”那
位朋友高兴地回答道:“你要当社长吗?太好了。这么一来,我也可以沾你的光呀。”于是
他接受了朋友的意见,毅然赴任。经过一两年之后,事情愈来不对劲,同行的业绩不断上
升,可是,他的公司却到达非缩小营业不可的地步。追究责任时,他终于被迫辞职,遭到了
完全失败的命运。仅仅二年时光,他便断送了社长的职位。松下分析说:落得如此下场,是
他缺乏当社长的适应能力所致。假如那个人继续在原来的公司担任中坚干部,会比当社长幸
福多了。可是,当时他却认为自己可以胜任社长的工作,他的朋友也基于友情,不加思索地
要他赶快上任。然而,他本人及朋友都没有仔细考虑适应性的问题,所以造成了这种后果。
社长具有独特的权责,在社会上具有非凡的地位,收入也相当的可观,可是自己要先考
虑是否能胜任那种职责。假如他认为目前的工作非常适合自己,并且能抱着浓厚的兴趣拚命
地工作,那必定不会遭致失败的命运。所以认识自己是相当重要的。
假如能够充分认识自己,就不会遭受那种挫折。即使听见任何花言巧语,也不会去做不
适合自己的工作。只要你认为目前的工作适合自己,无论地位如何,你会感到那种工作具有
价值,而拚命地工作,然后创造出非凡的业绩。
刀匠制造了名留千秋的宝刀而永垂不朽,那是因为他非常适合从事刀匠的工作。每个人
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即是造成社会繁荣与安定的基础。人人知才适用,才可能创造安和乐
利的社会,过着更美好的生活。依照世俗的观念,你因工作而得到崇高地位,受惠的人可能
不是你本人,甚至你可能称不上是一位成功者,但是从工作中得到的乐趣,却只有你自己才
能感受到。
假若你发现工作适合自己的能力和个性,而拚命地工作,这才是人生真正的乐趣。当
然,若能不侵犯别人,不羡慕别人,以服务别人为份内的工作,更是能让别人快乐而自己也
快乐的人生。
松下指出,金钱为人所欲求,这并不是什么过错,不过,有支使金钱者,有被金钱支使
者。不为物所支配,是古今中外圣贤慧哲的教言,后人当谨遵而行。做金钱的主人,不是什
么高尚的口号,而是每一个人幸福的要诀。
对于金钱和物质,许多人看得很重。他们把财物据为己有,宁肯放着,也不愿让其发挥
作用。有一些人则与此相反,把金钱和宝物当做暂时寄放在自己身边的东西,社会需要时则
愉快地交出去。松下就是这后一种人。
在松下的经营中,有这样一段经历。当时为了决定纳税额,税务人员奉派到镇上的寺庙
里工作,松下也来到那间寺庙里申报,并且核定纳税额。当时松下告诉税务人员,自己做的
是小本生意,营利额只有这些,因此很顺利地通过核准。后来随着经营的扩展,松下将营利
额一一呈报上去,300元、1000元、2000元……以后逐年增加为10000元、
20000元等,从未虚报。假若金额太大,不只是呈报上去就算了事,税务人员还会亲自
到办公室去调查,一副不信任的样子。每当碰到这种情形,松下就会想:“我诚实地呈报,
难道吃亏吗?”因此在调查的前两三天,他会感到十分困扰、苦恼。可是到了当天,他又想
着:“无论赚再多的钱,它本来就不是我的,它是世人的钱,不妨随他扣吧。”
松下认为,假若认为金钱跟宝物都是自己的东西,就会产生奇怪的欲望。如果将它看成
是寄存在身边的东西,就敢随便地使用了。只有有效地使用金钱,让金钱回归社会,才会减
轻责任,且使我们所拥有的社会更加欣欣向荣。
松下认为,当今之世,并不缺乏十分努力卖劲的人。只是有些人营营以求,孜孜不倦,
丝毫不肯“懈怠”,非要满足自己的欲求不可,结果搞得身心交悴,甚至闹出笑话来……如
果说世界上缺乏主动出击的人,好多人恐怕要提出反对意见来。人同样是受欲求驱使的动
物,同样要为满足欲求而奔波劳累,因此主动出击者并不乏其人。
不能说主动出击是缺陷,但有时候等待却更可贵,就如沉默是金,辩解不过是银一般。
人们都希望利益早些到来,好运早些垂青,成功就在眼前。慢了一些,便着急得不得了。这
一着急,烦恼苦闷、失意颓唐、迷惑悲观就可能统统袭上心头。故此,一个想成就伟大事业
的人,必须学会忍耐和等待。松下是个急性子的人,也有过急不可待的时候。在生活和事业
的磨炼中,他逐渐学会了等待。只要自己努力了,做足了十分的功夫,就不再火烧火燎,而
是耐心等待。他颇深有感触地说:
“古语云:‘尽人事而知天命’,我认为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到了今天,我有时也会把
这句话念给自己听。我现在也常会碰到一些很麻烦的问题,有时难免会感到迷惑、悲观,也
会产生‘人世实在没有什么意思’的感觉。只要是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这么一来就没有办法
专心工作,对自己当然就非常不利。
“于是,我想到了尽人事而听天命这句话。这是自己认为正确后才去做的事,以后的成
果请他人代为判断。到了今天,我还是有这种想法。”
不管对个人或公司,这种情形都是相同的。公司当然要努力工作,可是公司能否有更大
的发展,只要我们尽了力,尽了最大的努力,以后就要看别人给我们什么样的评价了。如果
没有这种思想,自然会有所迷惑。
该来的自然会来,不该来的,无论如何营求,恐怕也还是迟迟不肯到来。馒头蒸熟了,
不妨放在旁边凉着,等等再动手,否则就“着急吃不了热馒头”。吃馒头是小事,等一会儿
即可;大事呢?松下说:等待时机,等待天命。
松下感到,精神上有所信仰,就如同口腹有所嗜好一般,差不多是人的一种本能。信仰
神明,以获得精神的安宁、明洁,这是好的;但过分信仰,尤其是信仰那些四不像“宗教”
所制造的“神”,则是糊涂。
现今日本人对宗教的看法非常淡薄,年轻一代更是如此。信神、敬神,不再视为一种精
神的依靠,反倒有依赖科学知识的倾向。教育制度也是如此,不重视人格的教育,而只注意
知识的传授。松下认为,这是失之偏颇的现象。
教育应重在人格的培养,在教养逐渐培育而成中,再授予科学知识与技术,才能以一个
人格完整的人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只传授技术或科学,而不重视德性培养的教育态度,松下
认为,这也是完全错误的。
虽说松下一生没有信仰过某种宗教,但他把事业当作信仰,也接触了一些佛教的高德大
师,所以对宗教的一些内容,还深有体会。他一向以为,人类本来就有依赖某种东西的本
性,这种互相依赖的本性,即是一种信仰的本能。
青少年们在周遭找不到足以依赖的事物时,往往会迷失方向,做出各种想象不出来的怪
事,以求发泄或麻醉自己。松下认为这是缺少宗教信仰、失去精神支柱的缘故。
人类本有口腹之欲,所以当饥饿时什么都吃,所谓饥不择食,就是因为有此食欲本能。
二战末期及战后时期,日本的人们还将甘薯叶子磨成粉,做成食物,以填饱肚子。
正如人有食欲本能,人应该也有信仰本能。因此,总是想信仰某种事物,以为依靠。当
没有宗教可供信仰时,就会像饥饿时以甘薯叶粉充饥一样,乱找东西信仰。例如赛车、赛马
(赌博行为),虽然这些并不是宗教,但是为了想满足某些欲望,或者为了有所依靠,所以
胡乱选择,以致迷失方向。就像为满足口腹之欲而研究精美的食物一样,为了满足信仰本
能,就有必要去寻找或创立好的信仰或宗教,现代社会种种的问题,可归因于缺乏宗教信仰。
关于满足食欲本能,现在与从前已大不相同。食品公司创造了许多精美的食物,使人能
尽量享用,所以几乎人人都有营养过剩的现象。如果宗教也能像食品公司一们,创立一些主
旨光明的宗教,来引导、教育青年们,社会问题一定会得以较好的解决。在美国同样也有社
会问题,不过一到礼拜日,他们大部分都到教堂,虔诚地作礼拜,求得心灵的平安,这是宗
教生活的一面。
而在日本,这种传统宗教的活动比较少,但代之而起的所谓“新兴宗教”却很多,几乎
多达六百五十种。这种过多似宗教而非宗教的宗教,使人眼花缭乱。就像过多种类的食品,
使人不知如何选择,只能肚子饿了,随便买了就吃。因此,食物不管其成分、营养,只要有
香味,便可以大量地推销出去。
目前的宗教界也是如此,千奇百怪,充斥人间。当然只有一个宗教是不行的,因为人口
那么多、想法又各不同,纵有几十种宗教都还嫌少。但宗教必须是能使人心灵有所启发、领
悟,而且能获实益才行,绝不能是迷信。否则,多不如少,少不如无。
松下认为,一个人应有“恰逢其时”、“好运当头”的自觉,充满抱负和希望地向前迈
进。命运并不对某人苛刻,苛刻的是自己没有在自己的希望之灯中多多地注油。
人之一生中,青年时期是黄金时代,大概任何人对此都没有异议。每一个人的青年期,
是最重要的时期,也是任何人都会羡慕的年纪。问题是,这些青年人有没有自觉青春年华的
重要性?如果青年人有所自觉,认识到自己的青春年华是无价之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消解
他们的烦恼和不平;同时也可以产生一股无比的信心与志气,在遭遇任何困难与障碍时,就
会启发向前冲的心理。
然而,还是有许多人觉得生不逢时,认为“时机不好,不容易成功,工作也很难”。松
下认为如果今日的年轻人抱有这种想法,那是很糟了,实际上,今日的情形,不仅不是很难
成功的时代,反而是非常容易成功的时代。这是松下由本身的体验中所发出的感想。
松下的孩提时期,是封建性的时代。任你有很好的创意,或者非常勤奋努力,当时没有
广播电视的传播工具,社会大众周知的机会很少。在经营事业方面也是一样需要长年的岁
月,所以当时要想成功极为困难。比较来说,今天这个时代,是最容易成功、又是最能达成
志向的时代。
松下指出:“我所说的话,也许许多人觉得很有道理,可是也许有人觉得‘今天这个时
代里,要想成功是很难的。一旦就职公司职员,那么这一生就要拿薪水过生活了’。像这种
自艾自怨、失却希望的人,我想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如果将眼光放远一点,以宽厚的胸
怀,举目眺望,必会觉得今天这个时代是最佳时代。假如你有志气迈向成功之路,社会上要
帮助你成功的机遇到处都是。”
生于今时今世的人,应该有“生而逢时”的自觉,应该有好运当头的自觉。命运给我们
安排了这样一个容易成功的时代,就应该充满希望和抱负,向前迈进。
松下认为,正如不可能连续都是好天气,晴三天,接下来的一天就可能下雨一样,好事
经过了三次,接下来就可能失败。因此,愈时胜利之时,就愈是该谨慎的时候。
人间社会就是那么奇妙。“事不过三”,好事情接连出现了三次以后,就会有失败相随
而来。为什么会如此呢?人的本性往往是连续胜利三次之后,就会自大起来,做事也就不专
心谨慎了。如此就变成自以为是,我行我素,该做的事情不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反倒做了。
越是胜利越要谨慎,虽然有这样的思想时时提醒我们,但是看看历史或当今世界的情
形,就会发现很难做到胜利后的谨慎了。如果有三年的好景气,一般人往往会没有必要地拼
命扩大经营,以致造成将来的失败。
有一次,一位客户对松下说:“虽然各位都在努力工作,可是今年的前途非常黯淡,我
觉得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大前年赚钱了,前年赚到了,去年也赚钱了,如果今年还能赚钱,
那就太好了。可是,这个世界没有那么顺利的事。也就是说,赚了三年以后,第四年是不是
还会赚呢?事实往往是相反,大家应该有赚了三年就退回一年份的想法才好。如果有了这个
决心,现在就不用惊慌,就算退还一年份,还会剩下二年份。尺蠖虫就是前进二寸又退回一
寸,这是很值得学习的。赚了三年以后,第四年还想赚,那是尺蠖虫的身体完全伸直,以致
无法后退的时候,也是它要面临死亡的时候。死亡好,还是退回一年份能生存好?当然是现
在损失的比较好。紧接着就是第二年再赚,下一年还要赚,现在就要有这种想法。”松下认
为,有了这种想法,就不会有苦恼,因此也就不会慌张。因为不慌张,所以能轻松地处理事
物。这时候也会出现智慧,说不定在第四年还会有赚钱的事。不过,那仍是困难的。现在还
是要以退回一年份,以尺蠖虫那种决心做事才对。
然而,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却很不容易做到。赚来的钱用尽之后什么也没留下来的人,
大有人在。这说明,如何对待成功,的确是相当难的。只是难也要掌握,否则就会大败亏输。
松下指出,每个人都赚到适当的钱,社会才可以维护和发展。如果认为赚钱是可恶的,
那就永远无法摆脱贫困。鼓励彼此不要赚钱,那就等于要人们走上通往穷苦的道路。赚钱,
是一个经营者的职责。松下幸之助认为,这也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抱持的原则。自古以来,人
们大多把金钱丑化了,认为它是罪恶的东西。其实,金钱无声无言、无思无虑,罪恶的不是
它,而是那些丑恶的人,是他们制造了罪恶,金钱不过是“胁从犯”,而且许多时候并不一
定“参与”。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只要发动战争,人们就会陷入最低的生活,此时当然就不
顾什么道义了。只要处在战争的穷困境地,甚至父母抢孩子的东西吃,都是屡见不鲜的事。
在前线也有吃战友的肉维持生命的故事。一旦陷入困境,人类就会面临发生这种不幸的宿命。
如果希望这种兽性不要出现,期待我们最理想的人性流露,那是要使人民的生活维持某
种程度的安定以后才会显出这个本质来。
从这个角度看来,为了维持社会的秩序,提高道义,彼此能懂得礼貌,以此滋润社会生
活,就必须每个人都能确保自己的收入,如此就能知道确保收入是多么重要的事。换句话
说,大家能赚到适当的钱,的确是很重要的关键。
假设现在提出大家都不赚钱会更好的话,在穷极之余,就会发生父母兄弟争相抢夺食物
的现象。如此看来,就知道正当的赚钱是多么尊贵的事。基于义务,我们也必须要赚钱才行。
某公司的某人,确保一定的薪资或一定的收入,那是依据义务的行为。此人虽然明白自
己不愿意那样做,但为了社会的安定,以及社会的秩序,自己不那么做是不对的。
然而,现在对于赚钱或确保一定的薪资是何等尊贵之事,仍未形成基本观念,甚至于还
有认为赚钱是可恶的趋势,这样就无法摆脱穷困。
为了方便社会能保持更好的道义,不论任何一个人,都要赚到能养活自己的薪资。说什
么不赚钱比较好,要以便宜的工资工作,要卖便宜的东西,以此来鼓励彼此不要赚钱,就等
于是要人们走上通往穷苦的道路。
松下看到,要是一个人自以为真诚,把别人都想象成作表面文章的伪君子,他一定认为
别人都对不起他。人生在世,要能正视他人与自己,放开胸襟,积极吸取他人的长处,虽为
敌,亦可师。
人生在世,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能够正确地估价自己,也能正确地评价他人。这
样,就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改善它,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而吸取它。如此,方可永保积极进
取的精神。
松下幸之助曾经评论道:“要是一个人抱持着严肃认真、不负他人的想法,同时别人也
抱着如此一本正经、全力以赴的态度,那么人人都能以自己的独特风格,默默地谨守自己的
岗位,辛勤地工作。于是,放眼所见,人人都从善如流。力求改进,人人都为恢复善良天性
而谨慎自守。如此一来,人与人之间就无所谓成败得失。相反,如果一个人总认为自己很真
诚,却误以为他人都是作表面文章的伪君子,那么他必然为‘天下人皆负我’的理念所禁
锢,而变得自傲自恋,无视他人的长处。如果更进一步地时时吹捧自我,诋毁他人,那么他
必定真正变成心胸狭隘的小人了。如此一来,即使人人都从善如流,彼此却互不信任,那就
会削减了彼此的善,从而更减低了大家同心努力的工作成果了。”
松下正是从自己的人生体验的独特视角来评说众生的。社会的进步,人际关系的改善,
全靠人类自己的真诚相待和艰苦努力。生活中如果人人以自我为中心,唯利是图,固步自
封,无视别人的特长,最终只能是自取灭亡,导致人类的大退步。所以,人活着无论从自己
还是从人类发展考虑,都应该正视自己和他人,以开放的胸怀积极学习别人的所长,克服自
己所短。松下说,作战的时候,有句话叫做“知己知彼,乃兵家首要之事”,虽然是敌人,
若其人表现颇为杰出,那也是值得佩服和学习的。一句话,对敌人和自己都要给予正确平实
的评价。
我们如果能够体会到知彼知己,虽为敌、亦为师这话的真髓,既了解了对方,也了解了
自己,那么或许就能够对你我存在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松下指出,在生活中,即使再安逸太平,也要有所警觉,因随时可能大难临头。
一个人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每天不辞辛劳地工作,几年之后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
而且日见孩子长大成人,其高兴是难于形容的。他也许会暂时把国家大事搁置于脑后,而只
顾享受家的温馨。
当他正陶醉于自己美满的家庭生活时,国家却有了困难与危险,终于引发了战争。从此
以后,为了避免敌机的轰炸,灯火受到了管制,粮食也开始配给,而且有一天突然来了召集
令,把儿子带走从军,接着敌机来袭,辛苦半生建好的家,在霎那之间化为灰烬。最后在满
天烽火之中,总算安然逃命回乡下,但已到家破人散的地步。
如今那些残酷的战争已成过去,一切又恢复到昔日的和平生活之中,每一个人也都为自
己家庭的未来幸福努力不懈。但事实上,整个社会却非我们想象中那么平静、和平,随时都
会有大难临头之虞。所以我们虽然日日过得安祥,但有时也不妨想想未来,以便未雨绸缪。
松下认为,不论是逆境或顺境,坦然的处事态度,往往会使人更聪明。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练机会。只有禁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
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不错,逆境的确非常珍贵,但如果因而迷信“凡事非经过逆境必无法成功”的话,岂不
失于偏激。
逆境固然很宝贵,顺境同样也很难得。不论是哪一种境遇,最重要的是:不忘谦虚、坦
然处事态度。
如果不能坦然处之,那么,在逆境时就容易卑躬屈膝,而顺境时又得意忘形。其实,顺
境和逆境都是命运的安排,只有坦然去面对,才是最好的方式。坦然的处世态度会使人更加
聪明。
一个坦然面对逆境而挣扎过来的人,与一个从境中谋得发展的人,经历的过程虽不大相
同,但必然都具备了坚忍、正直和聪明的条件。
总之,不论处境如何,为人处世之道就在于不迷惘、不矫揉,以坦然态度处世,这才是
最正确的。
松下感到,在黑暗中徘徊时,阳光可以指引你前行的路,而在悲叹之中,才能领略人生
真义。
广阔的世界、漫长的人生,未必都充满称心如意的事情。倘若可以没有任何苦恼和忧
虑,平平安安地享受太平,就是求之不得了。然而,事实往往不能如此,有时候日坐愁城,
有时候一筹莫展,陷于进退维谷的绝境。
尽管如此,人往往在悲叹之中,才能领略到人生的深奥;置身绝境,才可以体验到社会
的真滋味。
凭借智力去了解,固然重要,亲身去体验,更加重要。盐巴的咸味,必须尝过才能知道。
“置身绝境”是“以身体验”的珍贵的机会。明白这点,则面临艰难,能勇气百倍、精
力充沛。惟有如此,才能涌出新的智慧,转祸为福。心中有这种认识,就象一道阳光,照射
黑暗的地方,引领人鼓起勇气,勇往直前。
松下告诉我们,人生的缺憾,往往是该在意的时候没有在意,该去干的时候没有去干造
成的。不让人生出现缺憾,那就要早想、早学、早知、早行……
人们在年轻的时候,就要培养成“勤勉努力”的习性。懒惰与勤勉两种习性,都不能轻
易地消失掉。而到了年纪大时,想改变懒惰成为勤勉,就很困难了。所以,必然自年轻时,
培养成勤勉的习惯才行。
培养成勤勉习性的人,虽然上了年纪,也由于习性的关系,不减勤勉且更努力;虽然他
不自觉是勤勉努力,可是其所做所为,会自然表现出勤勉努力的行为。这可以说是他无形的
财产和力量。
松下小的时候,在当学徒的七年当中,在老板教导之下,不得不勤勉从事学艺,也不知
不觉地养成了勤勉的习性。所以,在别人视为辛苦困难的工作,而他自己却不觉得辛苦,反
觉得很快乐。
对此,松下曾解释说:“我觉得快乐的工作,由旁人看来只不过是认真工作而已。所
以,我与他人的看法,自然会有差异了。”
如今已不复松下的年代,人们的想法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松下的青年时代,始终一贯地
被教导要勤勉努力,当时他想,如果把勤勉努力去掉,那么一个青年人还所剩几何?因为青
年人有所期望,才需要勤勉努力,此乃人生之一大原则。从前的戏剧、电影中,也常有这种
“期望青年”的故事编织在内。可是,现今如说出这些话,恐怕会被青年大骂一顿。今日的
社会上,勤勉努力固然有,但是却少了。
而实际上,这个社会仍是被勤勉努力所推动,且在这种推动中欣欣向荣。因此,松下觉
得需要向现在这些年轻人,讲解勤勉努力之重要性。而且更进一步地,使他们确认良好的习
性与习惯对人类的生存是值得重视的。习性是所谓的第三天性,它会产生坚强的力量。
因此,培养出良好的习性,是最重要的。如果所养成的是不良或者懒惰的习性,那么将
来想改变就困难了。所以,一定要在青年时期就置身于努力勤勉的环境中。
遗憾的是,现今的人们大多不能把勤勉的习性排在首位;一些有识者虽然不重视财产,
但也只是把技艺放在首位。松下说:“在这个社会中,对有良好习性的人,不太被人称赞是
尊贵或伟大,也不会认为他很有价值。而对技艺方面,譬如:歌唱得很好,名声很快就传开
了,随即广为人知。但我认为技艺一项,虽也是附于本身不能分离的东西,但有时候,勤勉
与努力却比较有用而又可靠。”
放眼今日的情形,在职业场所方面,仍是希望先采用勤勉努力的工作人员和有良好的习
性的人:这些人比较容易拿高薪或奖金。然而事实上,多数人却不了解它的价值。因此,松
下认为大家应该无所顾忌地提升对具有良好习性者的评价,这样才算是真正对勤勉习性的价
值有所认识。
松下指出,不要为超越你的命运的力量而惊慌、悲观,你只要尽最大的努力从事工作,
必定会有一些曙光展现在眼前。“要为升迁的同事庆贺,并且照样努力从事自己的工作。该
来的事情必定会来临,假若时机来临,你要好好把握,开创你的前程。”松下说。
松下的一位好友,为了公子的婚事费尽苦心。三年以来,他的公子总共与近30余位小
姐相过亲,可是没有一位中意的对象。但是,这次的相亲却非常顺利,双方一谈即合,婚事
就定下来了。这也是当时机来临就要好好把握的例子。
恋爱跟相亲都是急不得的事,松下认为根本不必为这种事情烦恼。与其想那些事情,倒
不如诚心诚意地过着目前的生活。无论男性或是女性,都必须为充实今天的生活而努力。只
有保持这种态度才能吸引对方,而且能产生感动别人的力量。男女靠缘分而结合,缘分也是
由于这种努力的态度而产生的。
每个人对于人生都有不同的见解。但松下认为,享受充实的人生,是至高无上的幸福与
快乐。
在漫长的人生中,严密地策划将来的行程,并且谨慎地向前推进,这当然是很好的人生
态度。可是,人生经常会发生事与愿违的事情,所以倒不如每天全神贯注地过着充实的生
活,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不这么做会怎样?不那么做又会如何呢?我们经常被这些问题困扰着。但是,与其绞尽
脑汁考虑那些问题,倒不如充实每天的生活,并且拚命地工作。松下说,这是他对年轻人的
建议。
假如你能身体力行,不久便会有稳如泰山的感觉。也就是说,当你拥有这种胸襟,才能
开拓出一条康庄大道。以这种态度与胸怀,无论碰到任何困难,你也不会感到焦虑不安,更
不至于为此而抱怨、痛苦。
如果你想参与某件工作,你会具有一种使命感,因而拚命工作。在工作之中,你会找到
乐趣,并且会定下心来从长计议,因而掌握住幸福。
结婚跟工作是同样的道理,这是急不得的事情。假若忽视了每天该做的事情,那才是可
怕的事。只要拚命地工作,当时机一到,成功之门就会为你敞开。
人们都应依照这种原则与态度去做,才能成功。松下称,这是他历经长久的体验所得到
的结论。
松下指出,无论面临何种困境,绝不可抱着悲观的心理,否则,就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智
慧,并且会失去明确的判断力,对所有事情都会感到一筹莫展。此时必须摒弃悲观的念头,
并且以冷静的态度,追究原因。如此才不会迷失方向,并且能以稳健的脚步向前迈进,开拓
出一条属于你的康庄大道。松下认为,古训“尽人事、听天命”,蕴藏着崭新的真理。人类
无论面临任何困难,都必须尽心地工作,亦即要建立正确的目标,再诚心诚意地从事工作。
可是,通常并不是尽人事之后,事情便能圆满解决。有一股比人类更庞大的力量,在冥
冥之中支配着人生,那便是命运。你我都有与生俱来的天命,这是绝不可以违抗的。
现在的人们大都缺乏“尽人事、听天命”的观念,却认为只要一分耕耘便有一分收获。
这虽然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抱定这种想法,便会产生烦恼和钩心斗角的现象。
从此以后,你必定会遭遇种种困难。可是无论面临何种困境,都不要迷失方向,不要被
私心束缚,尽可能地努力工作,然后静待事态的演变。有时候会如愿以偿,也有时事与愿
违,这便是天命。
不要为着那种超越你的力量而惊慌。你只要尽最大的力量从事工作,那么必定会有一丝
曙光出现在你的眼前。
松下指出,用自己本身的力量征服痛苦,度过难关,是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是一种胜利
的快乐。正因为这种胜利得来不易,正因为和痛苦战斗的时候十分困难和艰险,所以最后胜
利的凯歌才更加动人和响亮。
古希腊Ⅰ罗马时期伟大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塞尼卡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好的运气令人羡
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每个人、每个公司或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没有半点
儿挫折,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与困难。事业的成功,问题不在于困难
的多少,而关键是如何对待这些困难。当然,人人都希望自己处在一个比较满意的环境中,
这样可以安安静静地工作、学习,事业也可以顺顺利利地发展下去。实际上,世界的多样性
不都是由人所满意的东西组成,而更多的则是人未认识到的和人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松下
说:
“新进公司的人员,不管是谁,一开始工作始终都希望能跟上一个好的上司或前辈,这
样,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可以得心应手地开展,而且会得到上司的支持和前辈的帮助。人们
的愿望总是良好的,事实上,大多数人并不总是如此,跟上一个不讲理、不体贴、言行怪异
的老师时,该怎么办呢?这种老师往往在可以称赞学生时,反而责骂、奚落学生,于是许多
学生觉得‘真是冤枉,我不想学下去’。能在这个时刻忍耐,在这种不太健全的环境中熬过
来的人,往往能成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成功者。其中的奥妙不言自明。”
有人说:“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
能可贵”。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
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不是以明丽的花朵去映衬其本身。人的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
厄运中被显示的。
松下曾意味深长地这样说过:“成功的辉煌固然耀眼夺目,而成功者的探索又是何等的
艰辛,没有冲破阻力,摆脱牵绊,而尽全力耕耘,去经营,去努力奔赴自己的目标,是不会
有成绩的。而这份力量,所靠的是坚定的志向和不屈不饶、征服困难的勇气,以及对自己必
胜的信心。诚然,我们并不否认人在顺境中就不能成功,如果一个人一生下来至他事业的成
功都是一帆风顺的,那是人们求之不得,最好不过的了。其实,这不过人们理想中所希望
的,而现实中所缺乏的。正因为现实是让人感到缺憾的,是不完善的,是痛苦的,所以人们
才乞求于理想或以宗教的乌托邦来满足现实人生中无法满足的要求和欲望。人的生存、发展
无时无刻不与现实的社会、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着矛盾,这些矛盾、这些冲突恰恰组成了人
的生活、人的生命,也组成人的事业的成功。对于成功,细细地品味,都是过去那些矛盾与
痛苦的结晶。正因为矛盾了,痛苦了,我们才感到成功的喜悦和激动,这份喜悦与激动恰恰
是这种对比的结果,也是这种对比的升华。”我们只有充分地意识到这一点,意识到成功不
是鲜花与名誉,而更多的是痛苦与奋斗,那么才会身处逆境而不乱不惊,泰然处之,耐心对
待,才能更进一步,更上一层楼。松下认为,真正的教育是在培养一个人的人格,知识传授
与此相比只是教育的第二意义。环境再好,还需要自我激励,才能充分利用。否则,怠慢自
我升华、自我教育,那就无法造就优秀人才。知识就像兵器,要遇上人才,才能发挥它的威
力。因此,培养人才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一傅众咻”,讲的是楚国有位官员想让他的儿子学说齐国语,于
是让一位齐国人教他,但却有许多楚国人在旁干扰,纵使每天鞭打他说齐国语也做不到。把
他放在齐地几年,纵使每天鞭打逼他讲楚国语他也做不到。从这个成语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
之大。
环境有顺逆之分,但一般地讲,逆境更能造就人才。从不健全的环境中忍耐过来的人,
往往是青出于蓝的成功者。松下曾这样讲:“公司新进人员,上司和前辈都会教他们工作。
有的教起来切中要点,态度也随和。但有的上司在人格方面不健全,不肯尽力帮助部下。这
二者之间到底哪个好?以常理来说,跟着优秀前辈去是上策,好处且不止于工作方面。不管
干什么事,跟着良师,技能一定会进步。所以选择良师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从另一方面讲,
跟定了一般人认为的良师名匠学习的学生,将来却很少有大作为。因为全部因循老师的旧路
走,到了一定的程度后,就无路可循而停了下来,即很难产生青出于蓝的学生。反而在不讲
理、不体贴、言行怪异的老师名下学习磨练的人,倒较有可能成为成绩辉煌、非常有名气的
人。因为他必须在不健全的环境中忍受。”所以环境的好坏是辨证的,而且必须要有东西教
给人才行,环境再好,还需要自我激励。
松下认为,建造好的教育环境,必须以陶冶人格为中心才能如虎添翼地造就人才。所以
他建议人们一定自己要求自己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他说:“池田首相主张,政府建造好环
境,在这种环境下,希望各人自己磨练自己,成为一个人格完美的人。我想这主张是正确
的,如果环境越来越好,但自己忽视提高自己,教育自己,那也无法造就人才。教育的中
心,还是以培养一个人的人格为第一。至于知识、技术之类,可以说是附带的教育。以第二
意义的东西当成教育中心,则把培养人性的教育给忘了。”他举例说,不久前某造船厂发生
失窃案,这一偷窃是需要相当的知识才能办到的。如果不注重人格培养,而只是一味地教给
他们知识,这不是很可怕吗?
知识是一种工具,一种武器,不提高人的品德,只给他许多知识,这只能使他们在迷途
中徘徊,或者把知识用到错误的地方。所以提高人类德性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人不能被
物所用,人是万物之灵,全宇宙唯我独尊,能够用宇宙万物的,才是真正的人。凡是为物所
驱动,依物来判断是非对错,正是人性的弱点。一切事物应该为人类而存在,由人类判断对
错,给予生杀予夺之权。但今天的许多事,好像都是万物支配的。知识的传授只是教育的第
二意义,给成长中的人以知识,等于给他以武器,这绝不是教育本身。松下举例说,日本古
时有一位叫弁庆的武士,是一位会使七种兵器的豪杰力士。那七种兵器虽是上上之品,但非
常沉重,得有弁庆这样的人才能发挥其价值。
从此我们联想到,我们身上的知识,就像弁庆的兵器。知识并不是人本身,也不是与人
格成正比例的,这就像七种兵器并不是弁庆一样。今天的科学与知识,就像弁庆所持有的扫
刀、大刀、枪等兵器,假如弁庆没有使用这些兵器的话,它们是发挥不了作用的。从另一方
面讲,社会如果培养不出弁庆这样人格高尚的人,只是设立许多大学,恐怕也不会有积极的
意义。因此,培养人格,比传授知识本身更重要。人格高尚,再拥有知识,这等于弁庆拥有
七种兵器,可谓如虑添翼了。
松下感到,烦恼是进步的动力。我们决不能为一时的挫折、失败而哀伤。相反地,一定
要认真总结,吸取教训,确立努力方向,这样才能开拓一条解决烦恼、从失败走向成功之路。
在日本,人们常常称赞松下的事业很成功,但松下却说他“每天还是有很多烦恼,经常
处于一忧一喜的状态中”。为什么呢?因为他总是认为,作为一个社长,必须为公司事务而
操心,而感觉“心情沉重”。一个真正能干的社长,决不能满足于自己接了一家好公司,而
要能从中发现许多缺点和问题,设法加以改正、整理,从此便开始操心、烦恼,而公司在这
不断的操心、烦恼中,也办得更好。松下对他的政经塾的学生说:“我知道各位个个都有烦
恼,这是好现象,因为烦恼正是进步的动力。”松下这番话不仅对于鼓励人们找差距、进一
步做好工作有其指导意义,而且,对人们在遭遇各种烦恼或苦闷时,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和处
理,也有发聋启聩的作用。
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往往由于自己的主观愿望未能实现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烦恼、苦
闷,例如有的青年人想考入理想的学校却不能考上;有的找到了职业,但不理想,不能满
意;有的家庭生活困难;有的恋爱、婚姻发生波折,形成悲剧,等等。遇到这类事情,谁不
烦恼苦闷?所以,他们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去解决这些烦恼苦闷呢?通常我们见到的大体有三种态度、三种办
法:一是走向盲目的反抗,以发泄不满,结果落得失败的下场;二是走向消沉悲观,让烦恼
苦闷之火最后烧掉自己;第三就是如松下所说“勇敢面对命运”,“把烦恼作为推动自己进
步的动力”。显然,前两者都是弱者的表现,只有后者才是有志者的形象。
事实上,世上并无不可知的神秘命运,而阻碍我们主观愿望实现的主客观因素是可以认
识、从而也是可以改变的。所以,要解决烦恼苦闷,可行的方法就是:
第一、正视挫折或失败,较全面地分析研究自己的主观愿望是否正确,阻碍自己愿望实
现的因素有哪些?自己的有利条件是什么?通过深入总结,找出挫折与失败的教训和可能导
致成功的因素。
第二就是根据上述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应采取的措施,然后用艰
苦的努力去争取成功。
“烦恼是进步的动力”。我们决不能为一时的挫折失败而哀伤,而丧失信心。相反地,
一定要认真总结,吸取教训,确定努力方向,这样才能从挫折、失败的处境中拓开一条解决
烦恼、走向成功之路。
松下指出,人生虽短,但苦恼却总是即时随驾。有时候,苦恼就如影之随形,挥之不
去,却之又生。苦恼是不可避免的,但却可以排除。
谁都首先必须肯定,人是不可避免要碰到苦恼的,不论什么人,总统、首相,还是庶
民、百姓,都难免碰到苦恼。大人有大人的大苦恼,小孩子有小孩的小苦恼,没有苦恼的
人,大概是不存在的。侥幸地企盼苦恼从不临身,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应该是拿出自
己的对策来排除苦恼。
松下幸之助以为,首先要给苦恼排队、分类,不能一概而论。松下认为,即使是一千个
苦恼,也只算是一个苦恼,也就是只要针对最大的苦恼去苦恼。
在松下的经验中,曾经同时发生五六个苦恼,每一个都是令他头痛的问题。但是没多
久,他发现不论有多少苦恼,结论都是一致的。虽然苦恼不断地产生,我们只会注意其中最
重要的一个,自然排除其他较小的苦恼。这也是一种解决的方法。
松下说:“一个人有苦恼,并没有大碍。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担心一件事,心里就
会随时保持警戒状态,行动就会格外慎重。如果没有这种警戒,就很容易造成过失。所以苦
恼并不是对自己不利的。因此,我愿意面对苦恼并思考如何解决。我认为这样会使你的人生
更具有意义。
“此外你要能从另一角度来看苦恼。例如,接连十几天地下雨,使你非常苦恼,但你应
该认为由于绵绵雨季,带来充沛的雨水,使得人类免受干旱之苦。
“过去我总是这样排除苦恼,虽然有时夜里不能成眠,但它常常使我感到一种向上的力
量,而产生许多灵感。”
松下指出,人生经常会发生事与愿违的事情。与其为那些问题伤透脑筋,不如拼命工
作。保持这种态度与原则,始能迈向成功之途。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一首词里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
说人生有欢乐,必有悲伤;有欢聚,必有离别,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中国古代
哲人对于忧与乐、祸与福的关系常主张辩证地、客观地看待,诸如:“塞翁失马,焉知非
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身外之物不足惜,千金散尽还复来”等等,均是例
证。人们在生活中偶或碰到某些严重的损失或伤害,比如意外灾难、坐牢、丢官、家庭破
裂、事业挫折、饭碗丢失,虽不可能不进行痛苦的思索,但有识之士们认为大可不必长久为
之烦恼。因为问题既已出现,忧愁、苦恼、抑怨、责备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客观冷静地面对
残酷的现实,把心胸放宽,眼光放远,并根据新的情况、条件重新安排好生活,才是最佳方
法。
孔子处困境而写下成为儒家“五经”之一的《春秋》,屈原被贬写成《离骚》,司马迁
忍受酷刑写下《史记》……松下建议人们“绝不可以悲观”,让自己忙碌,把烦恼和忧愁抛
之脑后,做生活的强者。
松下告诫,“前途莫测”,人还是不要太莽撞才好。瞎子的眼睛虽然看不见,却很少受
伤。反倒是眼睛好好的人,动不动就跌跤或撞到东西。这都是自恃眼睛看得见,而疏忽大意
所致。
盲人走路都非常小心,一步步摸索着前去,脚步稳重、精神贯注。象这么认真的走路方
式,明眼人是做不到的。
人一生中,若不希望莫名其妙地受伤或挫败,那么,盲人走路的方式,就颇值得引为借
鉴。“前途莫测”,大家最好还是不要太莽撞才好。
世界上最难了解的,恐怕就是“人生”了。除了摸索前进以外,并无良策。如果能够抱
着寻求答案的心情,一步步探索未知的人生,那就比较不会有危险。为人之道,应该是谦虚
而认真地去接受别人的教诲和引导,一步步向前踏上人生的旅途,这样才不容易出错。
让我们共同朝着未知的人生,摸索前进吧。
松下指出,车轴如果脆弱,马上就会折断而无法使用;人如果缺乏耐性,也同样是不耐
用的。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性。现代人似乎忽略了忍耐的美德,遇到一点困难就不能忍
受,一旦事与愿违,更不能力求进步,缺乏养精蓄锐的魄力,甚至把一切责任推给别人,怨
天尤人,责骂社会。
这种情形就象商人卖不出商品而责怪别人,是没人会理采你的。你必须先有好的商品,
加上良好的服务态度,才能招徕顾客。
因此,商品卖不出去,就得更加反省、更加忍耐,努力改进,生产出可以使大家喜欢购
买的商品。
所以,车轴如果脆弱,马上就会折断而无法使用;同样的,一个人如果缺乏耐性,必然
会心灰意冷,而不能坚持下去。
松下认为,人类的知识,只能控制百分之十的人生,因此,人人都应坦然面对命运。
整个大自然,包括山、川、海洋、鸟、兽、虫、鱼、人类,都是冥冥中某种力量所安排
的,也都生活在命运的支配之下。
命运不分是非善恶,一概加诸于每个人身上,只是情况不同而已。有生来声音好听的
人,也有算术特别好的人;有生来手工灵巧的人,也有笨手笨脚的人;有生来身体很壮的
人,也有生来体质较弱的人。
总而言之,人生有百分之九十,是由超越人类知识的命运力量所安排的。剩下的百分之
十,才可能是人类知识或才能所能够支配的。
因为这些都无关是非善恶的问题,有了这样的看法和想法,那么在成功的时候,就不会
骄矜,失败的时候,也不必过于沮丧,应当以平实、坦然、谦虚的态度,去拓展人生的道路
才是。
松下指出,乐观之中,会突然飞来横祸;悲观之中,又会乍现峰回路转的生机。重要的
是,专心一意地把握现在。不论人的智慧何等增进,不论人的脑中填满了何等思绪,我们对
于明天仍是浑然不可预期,这就是人生。
因此,人的心中掺杂了各式各样的期待与不安,每遇有事,各自怀着乐观与悲观的态度
视之。每每皆是如此,时刻都是这般。
就算抱持着乐观的态度,有时在平安无事、事事如意的关口,不想却惨遭失败,心情顿
时陷入恐慌焦躁之中。此时变得无比悲观丧志,正当自叹自怜,以为自己已走上绝路之时,
却峰回路转,生机重现。
总之,事情的成败是非,可以说是超越了人类乐观与悲观的情绪,而非人类可预知掌握
的。
事情成败在乎天,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各种不同的想法,然而最重要的是专心一意地
把握住现在。
悲观、乐观,这两种情怀在心中起伏不定,本是人之常情。然而,我们却要不时地做一
番反省的功夫,不要让这种情绪的起伏,总是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悲观也好、乐观也罢,悲观之中,亦有峰回路转的活路,乐观之中,也有生机。
总起来说,人生道路是曲折的、坎坷的,不是一帆风顺、平坦笔直的。在人生道路上,
有必然性的过程,也有偶然性的机遇;有稳定平安的状态,也有变动不安的岁月;有事业的
顺境和成功,也有逆境、困难和挫折。积极的人生,就要清楚地、勇敢地对待这一切。
人生的过程,同任何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包含着复杂的矛盾因素,通过矛盾的不断解
决,实现最终的发展过程。所不同的是人生更复杂,更难以进行一般的矛盾分析和把握。因
为在人生把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中,有许多难以预料和把握的偶然的随机因素。人生成功能
有多大的把握?这不能不是人生道路上最难的课题。
在人的生命过程中有肯定的因素,它保持着生命的存在;也有否定的因素,它促使着生
命的发展。肯定和否定这两种因素相统一,又相斗争,不断地实现着由肯定到否定的转化,
最后完成生命过程。这是生命的自我否定,自我实现过程。没有否定就没有人生的发展,而
这种否定也就是人生的自我实现。这就是我们每个人所经历的在人生阶段的研究中所看到的
人生从童年到中年,再从中年到老年的过程,即所谓人生的两阶段。这是一个必然性的过
程,不但人人不可逃避,而且人人“应以为期向”。
人生没有现成的路,路是走出来的、闯出来的。就我们的社会来说,社会环境以及社会
价值目标给人们指出了共同的路,或者提供了开辟人生道路的环境。但是就个人来说,实现
人生目标的道路只能自己走,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每个人都必须在社会生活中树立开拓进取
的探索精神,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说,走自己的路,自我奋
斗、自我实现,都是一个意思。它们只是表示个体人生发展的形式,并不意味着自私或无
私。人生就是奋斗,这就是人生。
人生的奋斗,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目标的过程,因此总是在设立目标、实现目的过程
中生活着,也就是不断地把理想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的过程中生活着。人生的环境和条件是复
杂的、多变的,每处既定目标的实现都有多种可能性,究竟哪一种可能性会变为现实?这不
仅决定于已有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总和的必然性,而且还要看各处随机因素。所谓随机
因素,就是在人生活动的展开过程中随时出现的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这种随机因素的程
度,表现着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概率。这种概率越大,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就
越小。人生目标的实现或人生的成功,究竟有多大把握?这就要看人们对人生道路上的必然
性和随机因素的认识程度。人生概率很难用数学方法计算,即使可以找到一个计算公式,在
实际的人生中也很难应用。要认识和把握人生的必然性和随机因素,就要靠智慧和精明。善
于从繁杂易变的人生世事中,发现指导人生的哲理,就是人生的智慧,善于参照一般哲理,
发现随机因素,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实现目标,就是人生的精明。在人生道路上,要能
把这种智慧和精明结合起来,实现目标就会有较大的成功把握。
人生道路既然是复杂的、易变的,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因此不可避免地会有顺境和逆
境。即使在良好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中,总体上给人生准备了顺利成长的道路,但就个体的人
生活动来说,由于条件的复杂和易变,由于各种随机因素的难以把握和个人的行为选择不
当,仍然不可避免会有逆境。例如,有些农村青年,信息不灵又不准,而自己又想找个门路
赚大钱,于是盲目地外出,流到大城市,结果往往找不到工作,流落街头,后悔不迭。这就
是由于不能明智地判断形势,精明地作出行动选择,结果陷入逆境。有些人生活并不困难,
在原来的环境中本来可以大显身手,顺利地发展,但由错误的判断和选择,也使顺境变成逆
境,失去了成功的机会。当然,也有的人遇上了有利的随机因素,使逆境变成顺境,从而一
举成功的。
这里强调了逆境对人生的影响,并不是说身处逆境就不能成功。逆境只是给人生造成不
利的条件,但条件是可以为人所利用和改变的。不利的条件经过人的主观努力,往往会成为
人们创造有利条件的催化剂和发愤图强的助力。事实上,环境条件越是险恶,越能显出强者
之强的精神和力量。现代美国演说家罗伯·舒勒说得好:“逆境不久,强者必胜”。对待逆
境的强者,应当正视环境,积极谋求打破逆境的道路和办法,力争成功。应该看到人生总会
逢恶运,绝不会永远一帆风顺。但任何逆境、恶运,总会有转机,要坚持必胜的信心,分析
转机的条件和机遇,控制自己的反应。信心是一个人对目标实现把握的程度,也是对自己的
能力判断。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也不要夸大问题的严重性,以免影响自己的决
心。抓住时机,就要全力以赴,冲破困境,争取胜利。在这种意义上,人的主观态度、信
心,将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正如罗伯·舒勒所说,“主观的想法将决定个体未来的发展。如
果你相信自己会变得更聪明,那么你很可能如愿以偿。先建立积极的想法,然后才能培养移
山的信心”。这里贯穿一切的就是一种积极奋斗的精神力量。
处逆境,争成功,不要怕失败。任何理想目标,在实现过程中总会遭到这样那样的挫折
或失败,或者因为时机不当,或者因为条件变化,或者因为合作者阻碍,总之天时、地利、
人和种种条件变化,都会造成事业的挫折和失败。自强者绝不能因挫折和失败而恢心,放弃
成功的努力。面对失败应该懂得:失败只是表示你尚未成功,并不是绝对不成;失败只会使
你得到经验教训,并不表示你一无所成;失败并不能证明你无能,只能说明需要重新探索,
改换方式;失败并不表示你不如别人,只是表明你尚有缺点和不周;失败并不表示你浪费生
命,只是说明它为成功作了准备;失败并不表示让你放弃目标,而是激励你奋起再加努力;
失败并不表示你永远不会成功,只是表示还须再花些时间。总之,失败是成功之母。能够承
受失败的压力本身就是胜利。当然,失败毕竟是失败,其中必有缺点和错误,应认真总结经
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行成于思”,不能只跟感觉走,有时须得每一步都要看清楚,
三思而后行。
人生成功需要聪明才干,需要艰苦奋斗精神。聪明才干与艰苦奋斗不是互相排斥的,而
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人们常把聪明才干称为“千里马”才干,赞誉艰苦奋
斗为“老黄牛”精神。这些比喻和赞誉非常恰当而动人。所谓“千里马”,古人称为“千里
足”,是指一种灵活快速、日驰千里的良马。用于人才比喻,则是指智略干炼的王佐之才。
人们常用它来表示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品格特征:志向高远、目标明确、积极进取、才思
敏捷、勇于创新,技术熟练等。这种才干是人们建立功业的宝贵条件。所谓“老黄牛精
神”,主要就是指艰苦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表现为坚韧不拔、埋头苦
干、任劳任怨、忠诚老实的献身精神。人们肯定这种精神时还特别赞扬那种纯朴憨厚、顽强
拼搏、负重任远的倔强的“牛劲”。正是这种“牛劲”,使创造者能够在艰巨的劳动中,永
远坚定乐观,开拓前进。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得出一个公式:创造=才干+牛劲。艰苦奋
斗精神,用在事业上就是要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有个企业家讲他的经历,说他换过七十多
种工作。在他即将到一家新的公司去工作之前,他暗自下决心:这次一定安心工作,至少坚
持干上十年二十年,干出个样子来给人看看,决不迟到早退,并且以戒烟表示决心的坚定。
作出这个决定之后,他怕履行起来再没有机会抽烟,就一下子抽了很多烟。上班后的第一天
还平静,坚持下来了,没迟到、没早退,也没抽烟。可是第二天烟瘾上来了,欲求难控,坐
立不安。于是他想:干好工作一定要精神振作,这样坐立不安怎么行呢?这样,他就取消了
戒烟的决定,恢复了常态。第三天,他从工作中看到关键是提高效率,于是又想既然关键在
于效率,那么迟到早退就无关紧要了。于是第四天他就不再按时上班了。后来又因一些事不
大随意,就觉得公司工作没有什么前途,结果没干到一个月就又辞职了。当然,后来他还是
改掉了这个弱点,成为一位有成就的企业家。
每条路都有拐弯处。人生路上的拐弯处,人人都会有,只不过有大有小、有久有暂不同
罢了。这种情况的存在不可忽视。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这种不定的状态,就会一事无成,久
而久之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兴趣。所以要及时找出症结,排除故障。从一般经
验上说,要成功一项事业,不仅要有信心,有艰苦奋斗精神,同时还要有愿意做这项事业的
兴趣,最好还要有浓厚的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能持之以恒;且忌三心二意,动摇
不定。要有强烈的成就欲望和实现目标的技能。没有兴趣和成就欲望,就不会产生奋斗的激
情和持续工作的内在力量。当然,在某种条件下,对工作没有兴趣而又不能改换工作,就要
力求培养自己的职责精神,强化职业责任感和社会义务感,坚持做好工作。有些工作人们并
不是从心里愿意干的。在无兴趣的情况下从事这类工作,除了被强迫者外,真正做好工作,
坚持下去的,主要还是靠社会义务感、责任心,依靠自己的高尚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力。这些
人的可敬可贵,正在于他们以高尚的人格,承担着自己本来不感兴趣的工作,并且兢兢业
业,坚持不懈,作出优异的成绩。
其次,对工作能够脚踏实地,专心致志,不三心二意、朝三暮四,主要在于有明确的目
的和目标。目的给人生道路定向,具体的目标则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先确定目标,然后心无
旁鹜地逐步接近它,超越它。只有目的明确、目标确定,工作才能专心致志,集中力量,表
现出克制举棋不定、心神不安的顽强毅力。
再次,要有强烈的求胜、成功欲望。欲望是一切行动的源泉,是人生必备的条件,也是
支持人生的动力。没有欲望,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坚持和成功,其人生也将变得空洞平淡、没
有人性的魅力。当然,人的欲望形形色色,其中不乏偏激、劣等的蠢欲。此类欲望对人生有
害无益,应当压抑和克制。克制蠢欲的最好办法,就是以积极的、有益的欲望投入事业的追
求。这种欲望越强,情绪就越高,意志就越坚定。强烈的欲望可以使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为事业的成功献出一切。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人人都有。希望事业成功者,不妨根据成
功因素的分析,自己作个问卷回答:
你是否树立了人生的理想目标?
你是否制定了可行的达到目标的计划?
你是否尽量掌握了与达到目标有关的方法和知识?
你是否有实现目标的信心?
你是否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态?
你是否善于团结同事,保持协调的关系?
你是否善于影响别人帮助你完成任务?
你是否能诚实、热情地为他人和集体服务?
你平时的工作有没有计划?
你能不能保持尽量满意的生活效率?
你能不能吃苦耐劳,专心致志?
你能不能经受挫折、打击和失败?
你是不是安定了恋爱、家庭这些“后方”阵地?
你能不能消除妨碍健康和工作的坏习惯?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