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
作者:可致一
第三章 松下的用人技巧(上)
一 选拨开拓进取的领导人才 二 重视胸襟宽怀的领导人才 三 赏识不断修炼的领导人才 四 厚待坚守信念的领导人才
五 挖掘洞察机先的领导人才      
第三章 松下的用人技巧(上) 一 选拨开拓进取的领导人才
    创造力是一种内在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交叉影响产生的一种效应。综合心理学的分析结

    果,不同的创造型人才,既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也有共同的个性特征。创造力的个性特征也

    是可以培养的,下面就这个问题分述于后。

    第一、创造型人才的个体类型,其分类方法有多种多样。首先,依据他们在不同领域作

    出的创造成果分,有发现型与发明型;推测型与条理型;经典型与浪漫型;再现型与创造

    型。等等。

    发现型与发明型。发现是对客观事物新的认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发现事实;另一种

    是指出事物的内在规律。在发现过程中,智力结构中的认识因素,如观察力,想象力,思维

    力等起着主要作用;活动因素,如组织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则相对作用较小。发明

    是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创造出世界上本不存在的东西,如飞机、导弹、工具、技术与工艺

    等。在发明过程中,智力结构中的认识因素、活动因素都起重要作用,但活动因素甚为重

    要,任何创造性新产品的出现,是需要伴随着许多人的操作活动的。

    推测型与条理型。推测型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主要使用演绎法,他们首先提出假设,然

    后通过观察与实验去验证。条理型在创造过程中则主要是用归纳法,他们很注意积累资料与

    事实,从中引出结论。推测型多适于探索型基础研究,条理型多适于发展研究及管理研究。

    经典型与浪漫型。经典型的思维特点是思维深刻,工作方法有条理,在本学科领域造诣

    很深;但缺乏思维的灵活性,从一个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较困难。浪漫型的特点是思维灵

    活,想象力丰富,知识渊溥。但思维的深刻性比不上经典型,不讲究细节。前者多有希望成

    为专家,后者多有希望成为学者。再现型与创造型。再现型的特点是记忆力强,想象发达,

    善于积累知识,思维综合力很强,能博采众家之长,来构筑自己的创造性“宏伟大厦”,能

    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上,有新的创新和突破。创造型则是高度发达的创造性思维与惊人的想象

    力,往往能作出前人没有过的重大突破与建树。

    现代领导者身兼双重或多重任务。一般说来,领导者多属发明型、条理型、浪漫型和再

    现型创造人才,他要努力在这方面发挥自己的创造功能;另一方面,他要当好“伯乐”,努

    力发现、支持那些再现型、推测型、经典型和创造型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当

    然也要发挥前述四种创造型人才的作用,这就是一位卓越的“伯乐”式的现代领导者了。

    其次,根据他们不同的思维方法,可分为思维的创造型、灵活型、服从型与保守型。

    思维的创造型。这种类型的人有较高的思维批判能力,既不盲目肯定一切,也不轻率否

    定一切,他们善于置疑,对什么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他们的创新意识特别强烈,创造性思

    维发达,善于运用知识经验,独立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型。这种类型的人,

    其思维活动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能根据客观情况“审时度势”。他们思维敏锐,善于

    组织多方面的知识用以解决问题,善于接受先进思想和新鲜事物。

    思维服从型。这种类型的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思维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不发

    达,常常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思维保守型。这种类型的人,思维闭塞,迟钝,思想僵化,

    倾向保守,对新鲜事物丧失敏感,没有创造力。

    对于现代领导者说来,自身应当努力成为思维灵活型的创造者,同时要充分发挥思维创

    造型人才在各个岗位上的作用。有条件地选择思维服从型的人才在某些非关键的执行岗位

    上,可以确保整体目标的实现。力求避免思维保守型的人在负责岗位上起重要作用,特别不

    能把他们安排在关键岗位上,否则会压制民主,窒息学术空气,限制创造性思维,把组织搞

    成一潭死水。

    再次,从创造心理角度分,又可以把创造型人才类型分为若干种类型。

    热心型。即是因内在动力而迷恋创造研究,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献身于事

    业。

    先导型。这种人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勤奋不懈,善于合作,善于选拔和举荐人才,重

    用后起之秀,是创造方面的带头人。

    判断型。也就是一种敏锐的创造性批判家,能迅速地发现创造过程中的利弊优劣,善于

    拨正航向,并且有解决难题的技巧。

    博学型。这种人博学强记,知识面宽而广,善于把知识进行杂交与组合,从组合中得到

    意想不到的创造,这种人常能走捷径,巧取成功,常言道:“苦干不如巧干”。

    巧匠型。这种人具有独特的技能,善于将别人半途而废、困难重重的问题,重整旗鼓,

    取得成功。

    审美型。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创造,往往能在别人的创造成果上“锦上添花”,但缺乏勤

    勉。

    方法论型。这种人热心于创造方法,善于对别人的创造思路、作法加以指点、指导,不

    过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多。

    独立型。即是这种人热爱自己的选择目标,不愿意与他人合作,也不干扰别人,讨厌社

    会事务和社会活动,喜欢安静地工作。

    在上述几种类型中,除了巧匠型和独立型之外,其它类型与领导者都有很大的关系,领

    导者或多或少地都要具有这样一些类型特点。

    第二、创造型人才的共同特征

    创造型人才虽然具有各不相同的个体类型,但是,据心理学的综合分析,优秀的创造型

    人才和创造型领导者,他们在个人气质、动机、情绪、习惯、态度、观念以及才能等方面,

    差不多都具有一系列特性。概括起来,这些特性主要包括:

    主动、好奇。创造力强的人,兴趣总是十分广泛,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强烈的好奇的心

    理。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呆久了,往往会对什么事都习以为常,毫无创见。有创造型的人则不

    同,他们对大家觉得平常的普通问题,依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驱使着他

    积极进取。

    敏锐的洞察力。创造力强的人,对环境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从平凡的事例中侦破出问

    题的裂痕所在,找出实际存在与理想模式之间的差距。敏锐的领导者,能察觉到别人未曾注

    意到的情况和细节,能不断地发现人们的需要和各人能力的潜力,巧妙地运用这些需要和潜

    力推动事业的发展。

    变通性。创造型人才总是思路流畅,属立体思维、多路思维的人才。他们善于举一反

    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他们能想出较多的点子和办法,提出与众不同的主张,做出不同

    寻常的成就。

    疑问性。他们对现成的事从不盲从,而是大胆发问,勇于脱出一般观念的窠臼。他们在

    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极少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的情况,而是逢事就问个为什么。

    独创性。他们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敢于弃旧图新,独创一面。

    独立性。他们善于独立行事,不轻附众议,平时喜欢研究思考哲学、社会学和人生价值

    之类的抽象问题,生活活动范围大,社会活动能力强,对自己的未来有较高的抱负,态度直

    率、坦然,感情开放,不拘小节。

    自信心。他们深信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即使遭到阻挠和诽谤,也不改变信念,自信自

    己所走道路的正确性。他们总是一往直前,直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达到预期的目的为止。坚

    持力。一个创造活动的完成,需要百折不挠、持久不懈的毅力和意志。抓住目标后锲而不

    舍,不得结果决不罢休。特别是在主、客观环境复杂、而问题又百思不得其解、寝食不安之

    时,有没有坚持力对一位创造型人才就显得更加突出了。想象力。思想中的新观点、形象,

    来自合理的联想,有时甚至来自幻想和偶然的机遇。想象力丰富的人,联想多、幻想奇,有

    利于揭开创造的序幕。

    严密性。灵感的火花闪过之后,深思熟虑、精细推敲,是达到完美结果的必经之路。

    幽默感。幽默的性格,会使创造型人才决不因别人的讥讽和轻视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创

    造性目标。

    勇气。要从事探索,必须不惜冒险犯难,必须面对常人无法忍受的困境,拿出勇气,全

    力以赴。

    流畅的表达。这一条对创造型领导人才尤其必要。流畅的表达,可以使创造型领导人才

    并不需要繁琐的语言,就能把复杂的事物、观念表达清楚。他说话单刀直入,很有魅力。创

    造型人才的内在因素和个性特征,只是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适宜的客观环境才是开发创

    造力的充分条件,只有必要条件而无充分条件,创造力的开发还要受到很大的障碍。此外,

    在现代组织管理中,仅仅注意开发某些个人的创造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充分发挥组织集体

    中人员的创造力,才能真正把事业推向前进。管理学者们把这种开发集体创造力的客观环

    境,专门称之为“组织气候”。领导者在创造适宜的组织气候方面,负有十分重大的责任。

    应该怎样开发创造力的客观因素和适宜与组织气候呢?下面列举开发客观环境因素应注

    意的几个方面。

    第一、领导者的领导艺术。领导者应当明了,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既可以有利于

    群众发挥创造性,又可以压制群众的创造性。家长式的独裁作风,会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

    民主式的启发作风,会大大有利于群众的创造性的发辉。

    据研究,组织中的领导意义,其内涵包括五个方面:启发,决定,交流,奖惩,培养。

    怎样启发?启发就是领导者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将一些新见解引进到组织的群体之中,

    鼓励大家围绕目标采取行动。启发式有以下准则:

    沿用先例,进而创造发展新模式;

    依据高层领导层的决定,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加以创造性的实施;

    充分采纳群众的建设性意见,集思广益,把事业推向前进;

    支持少数创造、革新人才的创见,勇于拓展新路;

    尊重下属的自发、自主精神,让群众在大风大浪中锻炼;领导者自己应有随时随地接

    受、采纳群众的好意见、好建议的习惯;

    尽力培养组织中每个成员的新思想、新观念。

    领导者在启发方面能做到上述各个方面,对发挥组织群体的创造力是大有帮助的。早在

    1929年,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十条教授法,也是启发创造力的精辟总结。这十条是:“启

    发式(废止注入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说话通俗化;说话要明白;说话要有趣味;以

    姿势助说话;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要提纲携领;干部班要有讨论式。”他的论述浅显生

    动,至今对我们仍有启迪作用。

    怎样决定?传统的习惯总认为:“领导者作决定,下级服从”是天经地义的,其实,这

    样做常常会扼杀下属的创造力。欲充分发挥下属的创造力,领导者作决定的方法和技巧,也

    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作决定是一个充分运用逻辑推理和艺术技巧的过程,要求有准确的判断

    和科学的结论,还应有必要的执行措施。一个正确的决定,往往要求有以下几个步骤:

    应该把问题一一列举出来,让大家充分地明白、了解;要通过“何时?何地?何人?何

    事?何因?何果?”这“六何”,来发掘事实和问题的真谛;

    一定要弄清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定要充分地列举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经过优选后再决定,

    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地对比,察觉可能会出现的漏洞;

    用“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的方法,选择好最佳的答案和结果。

    怎样交流?意见交流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双方感情的沟通,是授权、授责方与受理方达

    到相互了解的行为和现象。领导者在意见和情况交流时,应当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其一,把问题说得明白一些,使对方真正了解任务的实质,才可能避免机械式的完成任

    务,尽量做到创造性的完成任务;

    其二,关键点要反复陈述,必要时要采用通俗的发问,以鉴别对方是否真正理解:

    其三、领导一定要养成能真正听取他人意见的雅量,并立即见之于行动;

    最后,要排除阻碍意见交流的原因。

    怎样奖惩?惩罚只能使职工达到最低标准,奖励才可能充分发挥职工创造性潜能。领导

    者切忌把立足点放在惩罚上,而要以奖励作为主要原动力,只能在特殊情况下辅之以惩罚。

    奖励的含义很广,并非物质才是奖励,它包括精神奖励、心理安慰与满足等,具体有以下内

    容:

    充分使各个职工明确他的工作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如我国常常宣传的“甘当人梯”的工

    作,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支援工作等,使人人明白没有他们的贡献,一切人间奇迹是不可能创

    造出来的;

    要经常称赞某些人在组织中作出的贡献。社会上常有先进人物受孤立的情况,这除了社

    会风气的原因之外,往往与领导者只看见少数几个人的贡献有关。以致领导者越宣传,一部

    分人越不服气。宣传先进一定要把他们放在群众之中,置于恰当的位置。

    要尽量授权,这是鼓励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手段。放心大胆地把重要任务交给下属去

    做,往往比物质金钱的效果还要大得多,可以增强下属的荣耀感和完成任务的责任心;要设

    身处地的为下属着想,不可强人所难。

    怎样培养?因材施教地培养,可以逐步改进他们的工作态度,增进他们的知识和工作技

    巧,渐渐走向革新、创造的阶梯。培养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知人善任,甩其所长,避其所短;

    要努力使下属熟悉本职工作;

    要根据其工作表现,预测他未来的发展潜能,及早引导,使他尽快闯入创造的领域中去;

    及时而又经常地给以咨询,指导他的发展计划,并相应在地调整他的工作。

    现场辅导,示范教育;

    给下属以培养、进修和参加学术讨论会、研究会、参观学习等机会。

    第二、保持组织内外良好的开放式沟通

    任何一个组织机构,如果内部各部门之间不合,发生冲突,必然会使彼此之间的信息交

    流受阻,造成部分的或全面的沟通中断,导致整个组织的创造力难以发挥。

    统计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组织机构中沟通愈频繁,创造力就愈发展,整个

    组织的绩效也就愈大。

    创造组织机构中的开放式意见沟通气氛,使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个人之间,人群彼

    此之间的意见公开,信息资料公开,组织成员之间、上下级之间自由地交换意见和讨论,是

    开发创造力的重要条件。

    为了保持组织良好的意见沟通,有两种沟通渠道值得领导者认真研究一番,即正式沟通

    和非正式沟通渠道。这与前面所介绍的正式领导者和非正式领导者是对应的。

    正式沟通是利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正常渠道把各种消息传播开去,有的要做到家

    喻户晓,有的只传达到一定范围。

    非正式沟通,是那些非正式的“领袖们”把他们希望传播的消息无规则地传播开去,无

    法控制其流向,俗称“小道新闻”。

    “小道新闻”几乎是无法禁止的,相反,如果认真加以研究,反而可以加以利用。一般

    说来,正式沟通控制得越严密,小道新闻反而越多,正式沟通越公开,大家都明白了,小道

    新闻也就失去了市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是成反比的。

    非正式沟通的渠道,大体有四种方式。四种传播方式与人的一系列主客观因素都有关。

    如单线型传播,消息传播者往往有一定的责任,或者有诬陷他人之嫌,传播者只私下告诉自

    己的密友。发散型传播一般是指传播者没有多大责任,如出差从外地带来的消息,可以在人

    们聚集的地方侃侃而谈,一下子使大家都知道。很多有兴趣的丑闻传播也非常迅速。机率型

    传播往往发生在事情不重大,或不特别引人注目,或者只与某些人有关的新闻,另一些人则

    听不到。集聚型传播往往与传播者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利害有一定的关系,有的认为很有必

    要传播给他人,有的认为没有必要,有的甚至把应当传达的文件压着不去传达。

    非正式沟通只所以发生,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正式沟通渠道发生故障,或者

    效率太低,无法在短时间内担负起迅速沟通的任务;主观原因是人们本来的好奇心理,喜欢

    打听一些正式渠道得不到的消息。

    非正式沟通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积极方面是可以帮助领导者发现情况,了

    解问题,许多通过正式渠道得不到的情况,可以通过非正式渠道取得。如我国许多情况、政

    策和对策,可以通过“信访”的渠道得到了解和信息反馈。消极的因素,是某种消息的传

    播,常常与正式的情况对立、抵触,有时是谣言四起,混淆视听,颠倒是非,涣散人心,瓦

    解士气,没有统一意志。

    为了充分发挥整个组织的创造力,领导者以最大的可能利用正式沟通渠道,保持良好的

    开放式沟通,使人人明白组织的目标,部门与部门、人与人之间的工作情况,对发挥创造力

    关系极大。

    第三、创造良好的团结合作气氛

    在创造力的开发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激烈冲突和矛盾。一方面,现代科

    技、经济、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综合、多变,需要由各种知识的人组织起来联合攻关,靠

    群体组织去解决。另一方面,创造又是群体之间的一种竞争,谁抢先成功,即可带来实际的

    利益。企业和组织之间也是如此。当然,个人的企图是不一样的,作为领导者,对这两个方

    面都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估计。一方面,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本身要求大家合作,

    而不是竞争;另一方面,对研究者而言,对经济发展的动力而言,适当的竞争,也可以激发

    他们不懈的努力,拼命地工作。

    能否组织起一个齐心协力的创新工作班子?这乃是领导者杰出的才能和绝妙的领导艺术

    的重要体现。反复实践证明,越是不同专业的人结合在一起工作,彼此依靠点越多,越可以

    取长补短,发挥个人的优点。不同技能和经验的人在一起工作,可以激发出想象不到的创造

    才能。把奇异的人组织在一起,如建筑师、工程师、科学家、律师、会计师、管理学家等,

    经过他们彼此之间大脑的激烈碰撞,就能爆发出许许多多的创造性火花。

    在这种激烈碰撞的启发下,使许多人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越要有创造力,就必须具有

    各种不同的求知欲望,必须容纳各种不同人的意见与经验,并能随时与不同的人员交流思想

    感情。这些富有创造性人才,是情报资料输入的守门者,同时又是其它人的信息的重要来源。

    综上所述,组织机构中人员的行动、思想、意见、知识的相互沟通与合作,乃是创造性

    客观因素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四、创造性研究人员与操作人员的适度分离经验告诉我们,科学创造需要有一个没有

    时间压力的独立环境。适度地将研究人员与操作人员分离,对于组织的创新是大有帮助的。

    为此,目前世界上的许多企业、公司,都把研究和发展机构设在远离制造厂的边郊、乡野。

    领导者应当努力掌握创造学知识,学会将研究人员与操作人员适度分离的技能。领导者

    必须明白,创造性研究人员既是组织的一员,但又不应受组织过分束缚。它要求领导者必须

    有一种气魄,下决心进行智力投资,使一部分研究人员摆脱眼前生产中繁琐事务的束缚,减

    轻思想负担,放心大胆地干开创性的工作,以破坏“今天”,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第

    五、给创造性研究员一定的宽余的时间

    一般说来,组织机构中重要领导角色,每天总是陷入于繁忙的工作当中,并没有多少精

    力和时间来为“明天”的创新进行十分周详地思考。如果一位领导者对他的下属也如此要求

    的话,谋求严谨的组织性,专注于组织的有效性,使下面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多少空闲时间,

    那必将会严重地阻碍组织的创造力。

    工作安排富有一些弹性,有助于提高组织成员的创造力。当然,过分的弹性,往往会造

    成组织的涣散;但没有弹性,也就没有创造力充分发挥的时间。领导者在安排其弹性时,一

    方面应区别对待,另一方面还必须指明其创造及发明的需要。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

    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第六、设立创造性建议制度,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现代企业和

    组织的创造力,是建筑在人人都有创造潜力基础上的。每一个不满足于现状的人,都会有创

    造的动机,具有潜力可挖的。一旦这种动机酝酿成熟,就会以建议的方式反映出来。从这个

    意义上说,建议制度是开发创造力的具体措施。

    从这个模式中可以看出,领导者在对待下属的创造性建议方面,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

    不可靠的“创造性”建议,用“批准”二字表态,就有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可行性建

    议,用上“不准”二字,创造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怎样科学地对待群众性的创造性建议呢?有一位大企业家的做法,倒颇耐人寻味。有人

    问他:“你的企业为何如此兴旺发达呢?”他回答道:“青年职工常常自信地、抱着自以为

    得意的新设想到我这里来。据我的经验,这些设想都是无法施行的。按理我可以一概回绝,

    告诉他不可能的理由。但是,我没有那样做,我却同意他选择一定的时间,给予少量的经费

    去试试,即使损失也无妨。结果呢?出人意料之外的是,有些被我认为几乎无用的设想,试

    验者居然多半取得了成功,就是不成功的,也会在关联的其它部件上起到一定的作用,常常

    收到意外的收获,有时还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呢!”的确,创造力往往产生在人们意想不到的

    领域。为了避免领导者不可靠的“经验”和偏见,现在科学管理上还专门考虑一种“冒

    险”,哪怕是只有1%的成功,即可收回这笔投资而绰绰有余。

    第七、切忌过早地结论和批评

    任何创造性思想,总是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它的有效性,只有通过实验和实践逐步

    地加以证实。任何创造性设想的实现,总不可避免地与现实利益发生某些相冲突的地方,遇

    到一些阻力也就成为必然现象。特别是当创造性实验来得非常缓慢时,常常会被各种过早的

    批评、议论、讥讽所干扰以至中途夭折。任何有启发创造能力的领导者,必须具有卓越的远

    见:他应当努力缓冲这种过早爆发的各方面的压力,保护创造性人员的开拓性工作,以便真

    正推动历史车轮的前进。

    下面,我们再谈一谈创造力的思维开发的问题、方法和技巧。

    唯物辩证法启示人们,任何创造性的新观念产生,不是平白无故的,它总是受到某些因

    素的启发。有的学者把这种启发称之为“新观念产生的揭示法”。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这

    些创造技法的研究,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是大有裨益的。苦干

    精神当然可贵,但终究不如巧干划算。人们所需要的,虽不是“一本万利”,至少也要是

    “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哪些启示法可供人们借鉴呢?下面列举一些方面的内容。

    综合。综合技术在上一个世纪还不明显,但从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却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先后发生过三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是十八世纪以来以蒸汽机为代

    表的技术革命,使手工业生产方式进入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方式;第二次是十九世纪以发电

    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使人类实现了电气化,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并推动

    了钢铁、煤炭、化工、电力等重工业体系的建立;第三次技术革命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以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与前两次不同。前两次是代替性的,蒸汽机代替手工劳动,电力又代替

    蒸汽机,而第三次技术革命是综合多种技术为一体,因此,“综合”已成为当前技术发展的

    重要趋势。日本先进的钢铁工业技术体系,就是先后引进了奥地利的氧气顶吹炼钢技术、法

    国的高炉吹重油技术、美国和苏联的高炉高法高压技术、西德的熔钢脱氧技术、瑞士的连续

    铸钢技术和美国的带钢轧制技术并加以综合,使自己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小小的松下电

    视机也是在综合了各国四百多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产品。

    当前世界正面临着新的技术革命,它是以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为核心,包括电子技

    术、生物工程、空间技术、新能源及材料技术,综合运用于生产、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的新革命,有的人把它称之为“第四次技术革命”。

    综合就是创造,这是时代的显著特点。航天技术、大型工程且不必说,人们生活中的细

    小用品,大都是技术综合的产物。如在原来的录音机上,新加上收音机、扩大机、话筒、电

    子记时器等等之后,一架录音机就有了许许多多新功能。在圆珠笔的笔套上加上电子记时器

    之后,就成了电子计时圆珠笔。在铅笔的笔头上加上橡皮头之后,成了橡皮头铅笔。把蘸水

    笔和墨水瓶综合起来,就成了自来水笔等等,不可一一而言。总之,把原来不相干的事物综

    合为一体,便是新的发明创造。这种综合技术,真是繁花似锦,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

    移植。每当现实需要干某一件事情之时,就应当首先考虑:有别的东西象这件东西吗?

    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是否可以从某件东西想出其它的东西呢?这便是移植。借它山之石,以

    建筑自己的宏伟大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航空技术中的喷气式发动机纷纷取代活塞式内燃

    机。但是,活塞式内燃机的发展,不知花去了技术科学家们多少心血!技术专家们怎么愿意

    轻易就此把它扔进垃圾堆呢?正在这时,出现了内燃机车取代蒸汽机车的趋向。技术专家们

    把这种空中淘汰了的技术移植到火车和船只上,又展现了它的强大生命力,直到今天这项技

    术成果仍在方兴未艾地发展之中。

    军事科学技术花去了许多国家的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技术以往因高度保密,使

    它失去了发挥更大作用的机会。六十年代初,一些国家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军事科学技

    术解密,特别是大力普及电子计算机技术,把一些尖端技术移植到民用工业部门,促进了国

    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军转民的工作,军用部门

    与民用部门已经开始携手共进,这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起到重要作用。上海泰康食品

    厂与一个军事科学研究所签订合同,将“弹药输送机”移植成“饼干输送机”,革新后的输

    送机,可升可降,可分层输送,还可跨越障碍输送,装上卸下十分平稳。原来的输送饼干破

    碎20%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受到了民用部门的热情欢迎。

    杂交。生物学中的动物、植物的杂交,可以产生优良的品种。植物中的“杂交水稻”、

    “鲁棉一号”,动物中的优良奶牛种、猪种,均是如此。科学、技术和管理上的“杂交”也

    能产生新成果和优势。各种各样的合金钢和复合材料,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也是杂交的产

    物。在这种杂交试验中,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880年的化合物还只有120

    00种,1950年就增加到100万种,而目前已达到400万种,这均可以说是杂交的

    产物,它给人们提供了多大的创造领域啊!

    改变。改变会产生创造,也意味着更新。如老式木船用船桨来回摆动,当改变一下,变

    马了螺旋桨,效率就提高多了。原来炮弹靠火药在炮筒内把弹头打出去,射程是很有限的,

    后来把燃料与弹头放在一起,边燃烧边行走,就成了火箭,射程就远多了。有轨电车把地线

    移到空中,改变成为“双辫子”,就可以不要铁轨了,变成了“无轨电车”。改变一下老传

    统,创造出新事物,这是常有的事。

    放大。在一件东西上另加上一些东西,或把原物加高一些、加长一些、加厚一些,这意

    味着什么,会带来什么新的用途呢?如把船壳密封、加强、加厚,成为海洋中的深潜器和核

    潜艇,便有了许许多多的新的答案。在机器上加上“电脑”,功能就大大地增强了。在纺织

    机上加上稳定转速的设备,纺纱的质量就提高了。在电风扇上加上定时器,到时电风扇就可

    以自动关闭了……

    缩小。把一件东西变小、浓缩、袖珍化,或是放低、变短、减轻、省略、分裂、流线

    化,会有什么新的结果呢?这能使人有许多想象。如煎的中药又苦又难吃,一次要喝一碗,

    做成浓缩的成药之后,吃起来就方便多了。

    转化。这个东西能不能做其它用途呢?或者稍微改变一下另派用场呢?船用液力偶合

    器,本来用在螺旋桨的变速上,近几年把它转用于炼钢炉的鼓风机上变速,节约了大量的能

    源。

    代替。是不是什么事都一定得自己做呢?有没有其它的东西可以代替呢?能源中的植物

    能、原子能以及未来的核聚变能、氢能,均有可能代替煤炭、石油等化石能。工程技术中的

    选型,常常是寻找代用品的过程,只是在非自己干不可的情况下,才应该花大力气去投资。

    过去曾宣传过的“一无图纸、二无资料、三无设备、四无资金”就搞出了创造,这不仅不符

    合实际,也不科学。先人的已有成就,必须充分利用,不能什么都自己干,搞低水平的重复。

    颠倒。正反互换怎样?反过来又怎样?可否反转过来?倒过来看看又会怎样?互换位置

    怎样?凹凸镜,凹面缩小凸面放大,一反一正就是两个不同的作用。

    重组。交换一下零件怎样?其它模式、其它布置、其它序列、改换因果关系、改变速率

    或改变时间,会产生什么结果呢?1976年9月,苏联飞行员驾驶米格—25飞机逃往日

    本,西方专家怀着浓厚的兴趣去研究这架飞机,看看它为什么有速度快、爬坡力强、转变迅

    速的综合优点。分析结果大出所料,原来神秘的米格—25飞机并没有什么先进的新技术,

    基本上是米格—23的技术,只不过把这些技术进行重组罢了。采用合理的重新组合也可以

    产生新的创造。

    开发创造力,除了上面的技法之外,还要有一些重要的思维素质,领导者尤其要具备。

    下面列举几点开发创造力的思维素质:

    坚定不移的创造信心。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这样说过:“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认为能

    做什么事,你就能做到这件事。”我们不能极端地去理解这句话。这句话的原意是,自信心

    乃是迈开人生的第一步,是积极人生的开始。每个人切不可低估自己,更不能让疑心抹煞了

    自己的创造力。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必须始终坚信自己,坚信自己的将来比现在更具有创造

    力。

    丰富的想象力。每个领导者,必须努力打碎束缚自己想象力的枷锁,对任何事都要先问

    一个“为什么”?何时?何事?何人?何地?何因?何果?为什么?怎么办?假如……则当

    如何?……领导者应当及时把一系列问题加以组合。创造性往往就产生在这些意想不到的组

    合之中。寻求意想不到的共同点,是找出解决问题新办法的钥匙。

    潜在意识的挖掘。人们的意识,犹如冰山爆发,只有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在工作中

    显露出来,其它都是潜在意识。每当有新的问题要解决时,这些问题会与潜在意识发生激烈

    的碰撞和格斗。领导者在这时将把需要解决的问题与自己记忆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比较。

    就在这种比较的过程中,脑子中的潜在意识,常常会偶然地与要解决的问题撞出闪光的亮

    点,使问题有了突破性的解决办法。

    潜在意识是人们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知识越宽厚的人,经验越多的人,横向联系越

    广的人,潜在意识则越多。创造力为什么会受到阻碍?这是因为:

    其一、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的作用。大自然应当是公平的,它给每个人一份同样的时

    间,相近的学习环境,相近的工作环境。但是,人们的创造力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异

    呢?这是因为许多人的创造力受到了自身或外部的阻碍,使其窒息了。由此,创造力受阻的

    原因又可分为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两个方面。

    其二、创造力受阻的三个“大敌”。有三大“敌人”会严重地妨碍创造力,这三大“敌

    人”便是:

    第一“敌人”,最危险的敌人,即畏惧。马克思有句举世皆知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

    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哥白

    尼也说过:“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有畏惧思想的人,害怕困难,怕艰苦,怕失败。其实,失败并不可怕。有一位大科学家

    曾经这样说过:“我坚持奋战五十五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艰辛的工

    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

    害怕失败的人,自己的想象力和首创精神。就要受到束缚,长此以往,创造力必将丧失

    殆尽。

    第二大“敌人”是隐藏着的敌人,即过分地自谦。常言道“物极必反”,谦虚固然是人

    的美德,但过分地自谦就会失去自信。一个人不能妄自尊大,但也不能妄自菲薄,一定要正

    确地估价自己。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甚至无端地指责自己,就会导致

    “创造麻痹症”,一个人一旦患了这种病,他就会变成一个庸人。

    第三大“敌人”是最易犯的敌人,即懒惰。懒惰和愚笨有着不解之缘。巧妙的创造,来

    源于勤奋的知识积累。懒惰、投机、侥幸,不仅不会有创造力,有时还会陷入歧途,或伪造

    科学数据,或贪他人之功,违反科学道德。
第三章 松下的用人技巧(上) 二 重视胸襟宽怀的领导人才
    作为领导者要宽怀大度,从大局出发,不可拘泥于眼前枝节小事,要放弃个人的意见和

    利益,以大局做为判断的标准,才是应有的气度。

    明治维新可以说是日本近代史上最精彩的一幕连续剧。剧情的高潮出现在幕府和天皇之

    间的决战前夕,那时,不管是拥护幕府的武士和拥护天皇的官兵阵营中,都各有一批主张决

    战的人,并认为自己的一方必然可以获胜。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既发的形势。那一场战

    争如果爆发了,不知道要造成多大的牺牲。而且,就算是天皇获胜,日本能不能一跃成为世

    界强国,也很难说。幸好,当时日本有两位伟大的政治领袖,那就是胜海舟和西乡隆盛,由

    于他们两人的互尊互敬,并以最大的诚意居中调停各方面的力量,最后终于劝服德川家族末

    代将军,不战而奉还大政,解决了日本国内分崩离析的危机。能审时度势,这就是德川家族

    的“大度”。

    事实上,当时如果爆发决战,胜负很难预料。更严重的是幕府背后有法国,而天皇方面

    有英国在支持,这两股殖民帝国的势力都想帮助所支持的一方,获得全日本的支配权,使得

    形势更为复杂。

    在那种局面下,不论是拥护天皇的官兵或德川幕府,如果一味地想用武力取得权威地

    位,谈判必然会破裂,战争爆发后,短期内也必然无法获得和平。胜海舟和西乡隆盛两人都

    能看清这种时势,同时考虑到日本的将来。在当时来说,亚洲各国已经相继成为欧美帝国主

    义者的殖民地了,一旦日本发生内战,不论哪一方获胜,国家也必然会陷入困境,而导致殖

    民势力的侵入,日本终将沦入灭亡的境地。

    他们深知无论如何要避免这种结局,所以极尽全力劝说双方放弃私人成见,顾全大体,

    顺应历史的潮流,也因此使得幕府愿意做不流血投降,奉还大政。

    当然,也是因为他们的这种想法,被当时的志士所赞同,事情才能进行得那么顺利,并

    因而确立了近代日本富强康乐的基础。

    总而言之,领导者不可拘泥于眼前的细节小事,而必须从大局出发,从大局来判断,这

    是非常重要的。在许多不同的情况和顾虑下,分得出什么才是最严重的、或必须优先解决的

    问题,不断地探索和追究,为了大局的利益,放弃个人的意见或利益,这才是领导者的远见

    与应有的气质。

    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可以振奋士气;居中策划,指挥部属,则可以决胜千里。

    源赖朝自从在富士川不战而攻破平家之后,野心大增,想趁机进袭京都。此时,他听从

    了部下的建议,先巩固关东的基础,再力图全国的霸业,于是就把军队撤退,回到镰仓。而

    自此以后,他把绝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规划幕府体制的工作上,至于征服抗令诸侯的工作,

    则全部交给他的弟弟范赖、义经和其属下,他只担当居中策划的工作,不再领兵亲征了。

    松下也有这种亲身体验。创业后的十多年,有位和尚曾经对他说:“领导是居中策划

    者,应该居于后方,外边的事要交给掌柜去做,这才是最好的办法。”起先,他对这句话很

    不以为然,可是后来经验的累积,慢慢地使松下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最高领导者是应委身士卒、冲锋陷阵好呢?还是要居中策划、指挥众人?这是个值得争

    论的问题。譬如说,以武田信长在桶狭间会战的事来看,若不是主将在场下定决心,可就难

    免要一败涂地了,可见主将身临阵前,确实有其必要。

    然而,一般而言,派遣部将在外担当军事行动,似乎比较合理。如此可使主将不必亲受

    生死的压力,而能冷静地作出判断和决策,以指挥众人,使事情更顺利进行。

    尤其是现代科学昌明、物质科技发达的社会,一个大公司的社长往往只要一通电话,就

    可以向全国或全世界的人员联络、指示,或搜集情报,如果凡事都要亲自去处理,那他将会

    心力焦粹,一事无成的。

    一旦有事时,自己就要考虑是否有到第一线的必要,但原则上最高领导者还是身居幕

    后,居中策划,外头的事则尽量委托给部属去做,这仍是值得考虑的好办法。

    身为一位领导者,要具有爱护竞争对手的同情心,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

    日本战国时代,上山千信和武田信玄是死对头,他们在川岛会战之后,又打了好几次激

    烈的战争。有一天,一向供应食盐给信玄的今川氏和北条氏两个部落,都和信玄发生了冲

    突,因此中止了食盐的供应。而信玄的属地申州和信州又都是离海很远的内陆,不生产食

    盐,因此使这两州的人同都陷入了无盐的困境。

    千信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写信给信玄说:“现在今川氏和北条氏都中止了对你食盐的

    供应,使你陷入困境,我不愿趁火打劫,因为那都是武将最卑鄙的作法。我还是希望在战场

    上和你分个胜败,所以食盐的问题,我来帮你解决。”而千信也果然遵守诺言,派人运了大

    批的食盐到申州和信州,替信玄解决了问题。所以信玄以及两州的人民都很感激千信。

    千信是当时最骠悍善战的武将。每次发动战争都可以说是惊天动地、鬼哭狼嚎的,但在

    另一方面他又非常重义气。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千信实在是一位具有深厚同情心的

    人。也正因他的武功高强,为人光明磊落,重义气而富有同情心,所以很受后人的敬仰。

    以人之常情来说,会因敌人陷入困境而幸灾乐祸;也会认为,可利用这种难得的机会打

    败敌人。可是千信并不这么想,虽然他和信玄是死对头,不断交战,但目的只是在争个高

    低,而不是要陷百姓于困境。所以千信认为,虽然两国正在战争,但面对敌人因为没有食盐

    而陷入困境时,决不能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理应先设法拯救,至于争夺胜负,那是战场上

    的事,千信有这种气度,正是他伟大的地方。

    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处在敌对的状态。甚至在同一个国家内,也有党派、团体和

    企业间的竞争与对立。而由彼此的对立、竞争,扩大成为仇恨的事,更是不断发生。

    在这个世界上,竞争是免不了的,对立有时也是必要的。但是身为领导者,应该学习千

    信那种不分彼此,甚至具有爱护竞争对手的同情心,才算是真正的英雄豪杰。

    一个领导者应具有兼爱天下的胸襟。要依循适当的原则,以达成共存荣。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曾经说过:“什么是天下的公敌呢?那就是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

    家和家之间相互争利,人与人之间相互残杀。然而,公敌是怎么发生的呢?完全是由于人与

    人之间缺乏博爱的缘故。每个人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知道爱其他的国家;只知道爱自己

    的家庭,而不知道爱别人的家庭;只知道爱自己,而不愿去爱别人。久而久之,强大的会欺

    侮弱小的人,富有的会欺凌贫困的人,尊贵的会瞧不起低贱的人,而奸诈狡猾的人也会欺侮

    愚蠢鲁钝的人了。可见天下会发生祸害和怨恨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人们不能互爱。所以要和

    平相处,就必须互爱互敬,重视对方的利益。”

    在二千五百年以前,圣贤们已经给我们明白的教训,如果人人照着去做,一定会造成美

    好和谐的世界。可是人们不遵循这些道理,又不能实行兼爱,所以才形成世局的混乱不安。

    墨子常劝告世人,不要过度竞争,只要顺着自然的法则,便可以带来进步。如果只知使用武

    力,以暴力铲除竞争者,这就是所谓的过度竞争。

    国与国之间的过度竞争,往往会导致战争;个人与个人间的过度竞争,会引起仇恨和争

    执,甚至做出伤天害于理的事;而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会产生资本的独占、不平衡,小者造

    成中小企业的破产,或使自己身败名裂,而大者会引起社会及世界的混乱。

    总而言之,人类的利害是相通的,能做到爱人如爱己,爱他国如爱祖国,才会使世界幸

    福和平。身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更应彻底实行兼爱,切忌投入过度的竞争中,要依循适当

    的原则,以达成共存共荣的大同世界理想。

    先衡量自己的能力,设计长远的目标;而根据现有的基础,制订长期的计划。

    公元一八七六年,美国亚马士都大学的校长威廉克拉博士,应聘到北海道刚创立的札幌

    农校,担任教务主任。他和学生其同生活,教育他们达八个月之久。培养了佐藤昌介、内材

    鉴二、新渡等杰出的教育家。克拉博士在任满离校时,给学生们留下了一句名言:“少年人

    要立下大志”。

    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我们生活中,必须立下志愿,才会有奋斗的目标。否则

    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那岂不是虚度光阴吗?孔子曾说过。他在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向学。日

    本高僧日莲法师也在十二岁时,立下志愿要成为日本顶尖的人物。他们都是在年轻时就立下

    志愿,而终身为目标奋斗,终于成为名人,不但使生活变得有意义,同时也提高了生命的价

    值。相反的,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一生中将做些什么事,不但不能体会人生的快乐,也会失去

    生存的意义。

    即使是乞丐也会发下宏愿,努力乞讨,以求致富。所以,一个领导者更不能没有志愿

    了。领导者把自己的志愿向部下公开,并鼓励部下共同朝着即定的目标奋斗,便能产生一种

    无形的力量,使事业顺利进展。所以松下先生认为,领导者可以把自己的志愿,转化成部属

    的目标。

    松下先生并不是说志向要愈高愈好。因为所立下的志愿若超出自己的能力,或脱离了现

    实范围,也就成了妄想。所以,我们应该先衡量自己的能力,设计长远目标;从实际出发,

    制订长远的计划,一日一日地逐步去执行,才能达到理想。克拉博士给札幌农校的临别赠

    言,真是语重心长。因此在企业的经营上,我们可以换个语气说:“领导者要立下宏伟的志

    愿。”

    具有仁慈心胸的领导者,才能得到部属的拥护。

    保科正之是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同父异母的兄弟,当时日本东北会津地区的诸

    侯,由于不服幕府的领导,阴谋叛变,被削藩废籍,取消武士的头衔,贬为平民,所以德川

    家光将军就派保科正之去担任会津的新诸侯。

    保科正之刚上任,第一道命令就宣布取消农民过去所未缴的田租,并运用种种方法,大

    幅削减平民的赋税,就好象现在各国所实施的社会福利政策一样。正由于这一连串的德泽,

    使得百姓更心悦诚服地拥护他。原来从外地诸侯所遭受的阻力和排挤,都获得解除,他的地

    位也就非常稳固了。后来,保科正之被调回幕府担任最高执政官,而继任会津地区的每一代

    新诸侯,也都沿袭他的政策,于是使会津地区一直到明治谁新时代,还是日本东北最富庶的

    地区。

    在德川幕府时代,不只保科正之推行“仁政”,几乎绝大多数的诸侯都能以仁慈的胸怀

    爱护百姓,为了使百姓摆脱困苦,都会在一定的时期内减免租税。而将财政上的需求,转向

    巨商富豪借贷,直到人民的生活安定,才再开始征收税捐。这一点几乎成了幕府时代政治行

    为上的常例。

    据说在古代,仁德天皇发现民间的炊烟稀疏,就联想到荒年欠收,民生困苦,于是立刻

    下令停止征收租税,以至政府财政拮据,连皇宫也破烂不堪,没钱整修,所以发生逢雨漏水

    的情形。直到三年后,百姓家家户户炊烟四起,民生已经恢复富裕,才再开始征税,由此可

    见仁德天皇真是慈爱的仁君。他曾说过一句感人很深的话:“国君是上天为了照顾百姓而设

    立的,所以国君应该以百姓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等到百姓富裕之后,自己才能富

    裕。”也正如孟子所言“民贵君轻”。

    象这些领导人物对待他人的一片仁慈之心,可以说是整个东方受儒教影响下最优良的传

    统,正因为有这样的好传统,所以能使领导者和大众的心连结在一起。

    贤明的国君对人民有慈爱之心,人民和国家的财政才能富裕;政策的推动也才能顺利而

    没有阻碍。在过去的封建时代,有没有仁慈之心,已经是君主统帅百姓,促进民生繁荣和国

    家安定的重要依据。如今是个民主时代,领导者更应该处处为众人着想,否则,一旦失去权

    威,想统驭别人,便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想。

    天地万物为天下人所共有,连企业的财产也是如此。吉川英治所写的《太阁记新书》

    中,有一则关于左马之助光春的故事:光春在坂本城被丰臣秀吉所包围,到了最后危急的关

    头,为了不忍珍藏在城中的古董宝物遭受破坏,就派人把古董宝物载运到城外,交给来攻的

    军队说:“我想,这一批珍贵的古董宝物是全天下人所共有,而不是我个人的私产。人的性

    命是短暂的,但这批宝物的价值却是不朽的;我预料到未来几天的决战,我方可能会战死到

    最后一兵一卒,为了不忍心将来城破之后,这批宝物也遭到无辜的破坏,现在把保管权转交

    给你们。如此我们就可以放心地决战,而不必担心将来的子孙会为了这次决战所造成的损失

    而惋惜。”

    光春的这种作为,让丰臣秀吉非常敬佩。事实上,这种大度的节操,已经接近圣贤的境

    界了。有一个另外的例子:武将松永弹藏有国宝平蜘蛛茶壶,结果在志贵山城被消灭的当

    天,为了不愿意让别人再拥有它,就狠心地把平蜘蛛茶壶摔破了。这两种作风有天壤之别,

    毋宁说,松永弹的做法较象人性的反应,可是光有人性还是不足以担任领导者,领导者在坚

    持某种观点或信念时,应该有更近圣贤的反应才可以。

    在当今世界上,各种财物都有自己的物主。不管是土地、汽车、房屋,乃至于一条手

    帕、一张棉纸,都有特定的主人,而法律更在形式上加以承认、保护。可是那些东西虽然都

    有形式上的主人,但从实质意义看,却是天下所共有的。一块土地,可能属于某人,但全天

    下的人都可以透过购买等手段,而拥有它。绝不是说,它现在是甲的东西,将来也永远是甲

    的。譬如说,企业有一定的资本,占有特定的土地、设备以及其它资产,虽然是企业的所有

    物,但又何尝不能看成社会的共有物呢?企业以外的个人或团体组织,对所拥有的东西,可

    以这么看待。领导者如果能活用这个道理,将会带给社会许多利益;如果把物当成私有,显

    然也会形成争相掠夺的恶劣现象。再进一层说,物既然是天下人的物,那么企业领导者的言

    和行,也算是天下的公事,公事有公事的做法,基于大家的利益来考虑,是标准的做法。这

    就好象古代中国,尧把帝王的宝座禅让给舜。孟子就认为:不是尧把私有的帝位让给舜,而

    是尧请舜替他处理天下大事。孟子的这种观点,就是给领导者清楚的提醒。

    如果出发点是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那么下一道命令给作怪的狐狸,又有何不可?

    丰臣秀吉得到天下以后,秀吉的养女——宇善多秀家的夫人生病了,而那种病,在当时

    一般人的观念里,认为是狐仙作崇所引起的。于是,秀吉非常生气,以政府的名义,向狐狸

    下了一纸公文,内容是说:“上天安排万物各有生活的法则,狐狸和人类绝不可相提并论,

    所以狐狸绝不允许看上任何人,附身作崇而使人类生活发生不幸。附在多秀家夫人身上的狐

    仙,应该识相地立刻远离,否则我将下令军队和猎人一起出动,把全部的狐狸一网打尽。”

    为政者对巫师庙祝等人发布公文,在当时是常见的事,可是直接对狐狸发布公文,在日

    本则是秀吉首开先例。中国唐朝时候有位大思想家韩愈,被派去潮州当刺史,传说当地有鳄

    鱼神作怪,韩愈也曾写了一篇祭鳄鱼文,借着皇帝的威严,下令鳄鱼远离潮州,安定百姓的

    生活。秀吉发公文给狐狸的事,或许是从韩愈的祭鳄鱼文得来灵感,可是这种行为,到底不

    太合乎情理,近乎于神话的传说。

    韩愈和秀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先贤,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的作法不太合乎正道吗?

    他们这样做,一定有他们的道理。因为在那个时代,神权占很重要的地位,人们的思想

    认定万事万物都是因上天的旨意而存在的,其中人类为“万物之灵”,所以上天替人类创设

    政府,安排国君、圣人,来治理人民,并且教化人民,所以政府的存在和官员的地位也都是

    上天的旨意。既然如此,韩愈身为潮州刺史、秀吉身为幕府将军,都是奉“天子”的命令在

    行事。他们身负安抚天下百姓的重大使命,所以一旦有事,在本身必须负责的前提下,代替

    上天责备作崇的妖怪,又有什么不可呢?他们的作法可能有许多人不能苟同,但无论如何,

    他们把人类视为最完美、至高无上,可以代替上天君临万物的人生观,境界也确实很高尚。

    如果说人类想共同创造一个幸福美满的社会,来提高生活水准,其前提在于人类能了解

    自己、看重自己。换句话说,必须了解人负了什么使命?应该如何做人?以及持有怎样的人

    生观?这些问题如果没有积极而正确的答案,都将会使人和社会陷入痛苦的境地。

    所以领导者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产生宏伟的社会观、世界观,再根据这些观念,

    树立起领导观念。譬如韩愈祭鳄鱼或秀吉行文给狐狸,可能他们的观念都自大得近乎夸张,

    但问题是他们出自内心的责任感,所以才激起对人类社会无比的责任感,其本身有正面的意

    义存在。

    领导者的字典里,没有“困难”,更找不到“不可能”的字眼。

    拿破伦有句名言:“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几个字。”初听起来这是句狂

    语。因为一个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无可奈何和不可能完成的事。所以,虽然拿破伦说了

    这句狂语,但在他远征苏俄,以及滑铁卢战役时,都遭到失败,结果被流放到孤岛上终身囚

    禁,最后在悲惨中死去。所以感觉上“没有不可能的事”是一句狂语。但若从另一个角度来

    看,这句话也是发自一种真理而言的。

    当然人世间不可能的事实在太多了。简单地说,“违反天地自然之理的事”,就是不可

    能以我们的力量去实现。譬如说,人难免会死亡,这是天地自然之理。如果想违反它而期望

    不死,是绝对办不到的。

    但我们反过来看,只要是顺乎天地自然之理的事,就都可能完成。譬如,一种事只要照

    着天地自然之理去做,顺应时代的潮流,就必定能成功。一种质量好,价格又公道的东西,

    一定能够本利全收,这就是顺应自然之理的事业经营态度。如果不成功,就一定有弊病存

    在。例如产品不精良、价格太高,所以才造成本利无法全收。因此只有违反天地自然之理,

    才会遭至失败的后果。

    春至花开,秋来花谢。草木、蔬果,该发芽的时候就会发芽,该结果的时候就会结果,

    该枯萎的时候也会枯萎。这正是“顺应自然”的一种现象。

    自然景象不仅美丽,而且井然有序,毫无私心或野心,只是率直和虚心而已。

    然而,人却不是这样。没有率直,没有虚心,有的却是野心和私心。如此,当然就会失

    去内心的平静与均衡,看不见,当然也不能遵循自然的道理,造成进退失据、处置不当,使

    得秩序大乱。

    花如果不按时序绽放,就是“乱开”,固然希奇,但却不能以此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否则,不仅贻人笑柄,还会因此而受伤,误己误人。

    所以凡是合乎自然之理的事,再加上以毅力和决心去完成,天下就没有不可能的事。如

    果仍然无法完成任务,就一定有它不可能完成的因素存在。因此,我们更需要仔细地去体会

    这名话的真正涵义。
第三章 松下的用人技巧(上) 三 赏识不断修炼的领导人才
    一个经营者要有和古董商一样的鉴赏眼光,他必须对任何事物作出明确的价值判断。要

    不断地进取,才能够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

    藤堂高虎出身于贫贱的家庭,但却受到丰田秀吉的赏识,加以提拔。到了德川家康时,

    更加重用,封伊热为他的领地,年薪三十二万石,任命他为外戚诸侯,并参与幕府中枢的决

    策职位,在日本历史上,象这种贫贱出身的人,从来不曾担任那么高的职位。高虎得势了以

    后,雇用了一位武士,名叫渡边,年薪二万石,相当于当时一个中等藩主的俸禄。因此有许

    多诸侯对藤堂高虎的作法很不以为然,于是批评说:“尽管渡边是个人才,也不能用二万石

    的俸禄,雇用一名武士。”

    藤堂高虎听到这些批评以后,笑着回答说:“这些说法只是显示出浅见与庸俗,如果今

    天我雇用一百名武功平凡的武士,敌人会不假思索地攻击我们。可是以渡边的英勇声望,远

    近闻名,敌人若知道渡边是我的侍卫,想发动攻击时,就不得不慎重考虑了。这种由声望所

    带来的威势,不是人数所能比较的,也可以说是无价的。”

    果然,在以后的许多会战中,藤堂家由于渡边的守护,敌人都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渡边

    领军出征,也是经常得到胜利。这说明了一件事物的价值,实在不是可以用数字去加以判

    断。试想,诸侯们认为渡边难敌百人,也是不无道理的。可是渡边骁勇善战的声誉,使敌人

    不敢轻犯,也是无法估量的价值。虽然力量是抽象的,但藤堂高虎以二万石的高价,拥有了

    渡边使敌人丧胆的声望,也是很有远见的。

    如果明列了事物的价值,每个人都能盘算得出来,更何况是一个杰出的领导者,譬如,

    古董商人如果无法对一件古物做明确的价格判断,那就不是一个成功的古董商。而身为一个

    领导者,如果对属下的价值没有一个明确的评定标准,也不会是个成功的领导者。

    以经营公司而言,也许每个人对于用十万元月薪去聘请一个干部有不同的看法,但对于

    一个经营者而言,如果他无法在太高或太低的程度内,做正确的价值判断,这位经营者显然

    就没有客观用人的能力。

    经营者除了要对人的价值作出正确判断以外,还必须对公司的经营、技术、资本等各种

    能力做正确的判断,而加以组合,才能有效地经营事业,否则就难免会发生错误了。一位国

    家的决策者也是一样,一定要把本国的历史背景、传统精神和军队实力做明确的判断,并加

    以组合,转化成对付敌人的强大战斗力,这是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安危的。所以松下先生始终

    认为,一个领导者,应能对任何事物作出明确的价值判断。灵感和直觉往往可以使一位领导

    者在紧要的关头,造成

    “福至心灵”的奇妙效用。

    日俄战争时,日本和俄国在中国的满洲对垒。当时,日本有一位将领叫黑木为祯。他在

    停战阶段到前线去视察,突然似乎有所感觉地说:“今晚我们可能会遭到敌人的偷袭,所以

    要注意各项防范措施。”但当时并没有任何敌军轻举妄动的征兆,有些前线的军官都以为那

    只是黑木例行的提醒和吩咐。但当天晚上,俄军果真来偷袭。但由于日军事先有所准备,使

    得俄军大败而归。

    黑木将军并没有得到任何特别的情报,但为什么能知道当晚俄军会来偷袭呢?或许,就

    是凭着他的直觉反应。这就是第六感官的妙用。“直觉”和“灵感”这两个名词,在科学

    上,并不能找到依据,也很难实际地加以解说,可是,这种感觉往往使人能获得意料不到的

    暗示,而当机立断,得到成功,所以,一个领导者,一定要培养灵感和直觉的能力。

    譬如说,很多人都看过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但却只有牛顿一个人会问:“苹果怎么不往

    上飞呢?”并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就是一种偶发的灵感。所以没有灵感的人,是无法发

    现宇宙的奥妙和自然的法则。

    特殊的灵感和直觉,是一个领导者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经营者在许多情况下,必须

    以直觉的方法,才能迅速而奇妙地对事物下决策。就象一个生意人在估计某件商品的售价

    时,如果犹豫不决,弄不清能不能卖?有多少销售量?到最后抱着“随便订个价格先卖卖看

    再说”的想法,那么,这宗生意一定不能成功。

    灵感和直觉又是怎么来的呢?有些人天生就在这方面有特别强烈的潜在能力,他们处事

    决断往往会有意料之外的神来之笔。但也有经过长时间不断培养而得来的。如古代有名的俞

    道家宫本武藏,已修炼到能依靠灵感来预知敌手动态的功力,使他在敌人的剑尖离身体三寸

    的距离时,能及时闪避。剑客要练到这种明察秋毫的剑术,是需要花费很长的一段时间。一

    位经营者也是如此,若想要凭直觉去对事物作决断,也是要经过经验不断地累积和培养。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只要能不懈怠地要求自己养成一种临事立刻作出准确判断事实真相

    的能力,那么这种“灵感”就可能在紧要关头,造成“福至心灵”的奇妙效用。

    谦虚能使一位领导者平易近人。这样,他才更容易领导部属,团结一致。

    有一天,福岛正则遣人送了两条锦鲤给前田利家,利家马上叫他的文书官写信向福岛正

    则道谢。但那位文书官却认为福岛正则的地位比前田利家低,送礼巴结是应该的事,所以利

    家大可不必答礼致谢,于是就随便写了一张措辞简略的信稿,拿给利家过目。利家看了以

    后,很不高兴,并训诫文书官说:“书信有固定的格式,一封道谢信,如果不能处处表示出

    对对方的尊敬,那么还道什么谢?例如,信里这句蒙受馈赐,官僚官样的,为什么不改成常

    常受您的厚爱,实在担当不起之类的话,也比较平实动人?尤其是对比我地位还低的晚辈,

    文句更是愈客气愈好,否则,别人会认为我骄傲自大,看着你这种敷衍了事的信件,还不如

    不写,省得让人瞧不起。”

    前田利家在织田信长、丰田秀吉的手下都做过事,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将,很多人都认

    为,如果在丰田秀吉晚年,前田利家不死的话,德川家康是很难得到天下的。他之所以受到

    后人的景仰,其实正因为他人格高尚、侍人谦虚的关系。

    人往往地位愈高,愈会得意忘形,而忽略了谦虚的美德。在这种情况下,周围的人往往

    只会对他的地位表示阿谀,心里却未必服气,如此部属变得难以使唤,做事也很难顺利成

    功。所以,地位愈高的人,愈需要谦虚,能做到这点,众人才会佩服地说:“那个人地位虽

    然高,却没有半点官架子,侍人诚恳,真是一位君子”。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他对别人有什

    么意见,大家也会洗耳恭听,虚心接受的。

    俗语说:“竹子愈高愈弯曲”,这句话很微妙地把领导人的真貌,显示出来,道出颠朴

    不破的真理。

    身为领导者能不能做到扪心自问而毫无内疚?他是否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气?

    中国东汉时有一位非常清廉的官吏,名叫杨震。有一次,他奉命到外地的大都去担任太

    守,动身上任前,有一位过去所提拔的人,名叫王密,来替他送行,闲谈之后,王密从衣袖

    里掏出好几锭金元宝,说:“这几年蒙受太守照顾,非常感谢,几锭薄钱只够当作路费,不

    成敬意,请收下。”可是杨震却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他说:“如果我收了这些贿银,就太辜

    负全天下看得起我的人了。”王密说:“不会那么严重的,现在已经夜深人静,房内只有

    你、我两人,谁会知道这件事呢?”杨震正色回答说:“至少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怎么会没人知道呢?”王密听了杨震这番正义凛然的话后,内心很惭愧,就哑然回家了。从

    此,人们对杨震风评愈来愈好,最后终于官拜宰相。古圣人孟子曾说过:“自己反省以后,

    如果内心不会觉得愧咎,纵使有千万敌人的地方,我也敢去。”这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心地

    坦荡,光明磊落,自然会产生无比的勇气,事情才能顺利取得成功。相反的,自己行为不

    正,为了害怕他人批评,做事必然也畏首畏尾,如此也就很难完成事业了。

    可是人还有许多弱点,一个外表高尚的人,也可能在别人看不见时,受了诱惑而做出不

    轨的行为。社会秩序,都是因警察的维护才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警察,恐怕到处都是歹徒

    了。这就意谓着人性中有“恶”的一面。可是话又说回来,人做了坏事,良心都会不安,所

    以本性里还是有“善良”的一面。一个人不能认为没有人知道自己所做的事,就出卖良心,

    胡作非为,虽然没有人指责,但还是逃不掉良心的责备。

    每天反省有没有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有没有愧对他人?这是个人修养中最重要的事。杨

    震所谓的“天知、地知”其实也就是他的良心罢了。人只要不被物欲所蒙蔽,自然可以展露

    出宽宏的气度。领导者要特别注重在这方面的要求,想要提起勇气去创业之前,先想想自己

    是否光明正大,坦荡无私。有没有愧对他人?能不能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气?

    不是廿四小时的工作,而是廿四小时的思考,这是阿基米德的专心和努力。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数学家。有一天,国王因为怀疑工匠在制造皇冠时,

    偷工减料,就请他帮忙鉴定黄金的成色。

    如果能把皇冠拆开来分析,就可很容易知道它是不是纯金打造的。但国王并不允许把这

    精巧的皇冠分解。在这种限制下,阿基米德想了很久,都想不出好办法来,因此日夜都感到

    十分苦恼,并思索这个难题。

    当他有一天到公共浴室去洗澡,发现人浸入浴池以后,池中的水就会溢出来;于是灵机

    一动,联想到:“如果拿一块和皇冠等重的黄金,先后放进水缸中,比较溢出水的重量,不

    就知道皇冠是否掺杂质了吗?”于是他兴奋极了,不停地高呼:“我知道了!”并且没穿衣

    服就冲进实验室里,进行实验工作,结果发现皇冠果然不是纯金的。

    这个故事表现了阿基米德热中追求真理的精神。在问题没解决以前,他每天绞尽脑汁,

    希望能想出解决之道。就算在洗澡时,脑子里还是想着问题,所以才能灵机一动,由现实生

    活中,找到解决的方法。有些人认为这是阿基米德的聪明,但松下认为更重要的是他的专心

    和努力。

    阿基米德这种认真的态度,对科学家而言,是很重要的。但对一位领导者而言,也应该

    学习他这种不眠不休的精神,如此才能推动更好地发展。当然,并不是主张领导者应该廿四

    小时不停地工作,这样身体也会支持不了的,但在休闲活动中,也应该保持不断的思考。

    不论是政治家或企业家,都应随时随地牢记自己的职责。只有如此,他才可能象阿基米

    德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

    领导者要想统驭部属的第一个观念,就是要排除私心。明治维新初期,中央政府中的最

    高领导阶层——参议,主要是由萨摩藩和长州藩的实力派人物担任。由于地域成见和意识冲

    实,所以朝廷中分成对立的两个派系,彼此互相牵制,事情根本没有办法圆满地解决。

    这种因对立而无法团结的情形,萨摩藩的首脑人物西乡隆盛先生曾公开地说:“多头政

    治,是无法彻底解决事情的,所以还是请木户先生(长州藩的代表人)一个人出面担任参

    议,其他的人就是木户先生的部属,这样比较能协同一致。”朝廷的人也都赞成,但只有木

    户不答应。他要西乡隆盛也担任参议,否则他要辞职不干。在这种情形下,众人说服了隆盛

    担任参议,于是在两人共同筹划下,废藩置县的大悬案,终于顺利地完成了。

    后来,拥护幕府的彰义队和官兵发生会战时,官兵主要由萨摩藩和长州藩的士卒组成,

    为了防止内部不和,反自成仇,西乡隆盛一再主张应该由长州藩的大村益次郎担任总指挥,

    自己则屈居大村的手下,来谋求上下一心,精诚团结。这两个故事都说明了作为领导者应心

    地无私,以诚相待。

    在历史的记载中,明治维新时期,有许多志士都能排除私心杂念,奋不顾身地为国尽

    忠,如西乡隆盛就是这群志士中杰出的代表。当时西乡隆盛先生的声望早已为万人所景仰,

    他伟大的人格发散出一股强烈吸引力,使人人都想亲近他。所以,以他的身份和道德人格,

    来担任会战的总指挥,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为了求取大众的齐心协力,他甘心以参议

    之尊被大村所差遣,如此更使大家敬佩他,而愿向他看齐。如此一来,大家同心协力,终于

    赢得胜利。历史家们早就认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其实就是以西乡隆盛为中心,所策动出的

    一系列成功措施,而带来的成就。主要关键所在就是因为西乡隆盛能秉持高尚的人格,排除

    私念,才能完成伟大的功勋,被后世所景仰。一般来说,每个人都爱惜、保护自己的名利。

    也正因为如此,常常会为了自己的利害关系而感情用事,以至于判断错误,造成失败。所

    以,人绝对不能有私心,要能放弃自己的喜怒爱憎,客观去判断事情,才可坦然处事,以无

    比的信心和勇气,把美德发扬光大。

    当然,我们是无法和西乡隆盛高洁的人格相比。但是,一旦身为领导者,在立场上就应

    先考虑到别人,再想到自己的利益,先人后已,无私奉献。如能做到无私忘我的境界,才会

    是个令人信服的领导者。

    领导者要能衡量自己的实力,并准确地判断环境的变化。丰臣秀吉在平定九州、四国、

    关西的诸侯以后,进一步想征服关东的诸侯,以期统一天下,于是就派遣使者到京都去,命

    令关东地区的重要诸侯北条氏来朝见。可是北条氏仗着自己的力量,骄傲自大,对当时天下

    大事,浑然无觉。所以轻视秀吉,只随便说几句外交辞令,便打发使者回去了,自己则坚持

    不肯去朝见秀吉,秀吉于是拿这件事做借口,带兵攻打关东地区的诸侯。

    战争爆发以后,北条氏依靠小田原城的险要地势,采取坚壁固守的政策,使战局僵持了

    一阵子,小田原城是关东与关西之间的军事要塞,地势非常有利,是为兵家必争之地。稍

    早,名将上山千信也曾包围此城达数年之久,但始终无法攻破,扫兴而归。这时北条氏还深

    信这座城池可以阻挡秀吉的大兵,可是他却没想到,当时秀吉所统领的大军已占领了一半的

    天下,和过去的上山千信,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还有,北条氏自从藩镇割据,独立开国以后,传到当时已第五代,无论生活习惯或意识

    观念都已经逐渐贵族化了。由于和平的日子太久,开国时那种亲民爱民、尚武刚强的作风已

    经逐渐消失,封闭在宫廷中生活,远离了平民,百姓和宫廷之间失去密切的联系;加上贵族

    生活的淫逸,也激起百姓的不满,人民已失去为主公奋战的意志。

    在这种情况下,纵使有小田原城的天险可守,但也不能有太大作为了。北条氏的军队虽

    曾仗着天时地利,打了几次胜仗,但由于整体兵力的差距太过悬殊,最后,当小田原城被秀

    吉所率领的联军攻破时,雄踞关东百年之久的北条氏也就灭亡了。

    世界著名的兵法家孙子曾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胜不骄,败不馁”。我

    想,北条氏所犯的错误,就在于没有“知己”、“骄傲”,也就是说,不但错估了自己的实

    力,也错估了丰臣秀吉的实力。该战的时候不战,该和的时候不和,所以最后以自己走上败

    亡的道路为结局。这种情形和第二次大战时,日本错估美国参战的决心,也错估自己的兵

    力,而贸然对美国发动攻势,最后惨遭失败的情形是一样的。

    所以,领导者必须正确估计对手的实力,并且衡量自己的能力,才能下判断决定该战该

    和。但是,严格地说,准确的自我判断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高估自己,低估别人,把事情

    看得太乐观,或看得太悲观,这些都是人性中的弱点。正因为人性中存在有这么大的一个陷

    阱,所以一个人因轻视对手而造成自己气焰嚣张时,就已经踏进败亡的境地了。

    处于领导地位的人应该好好考虑这一点,先谨慎地衡量自己的力量,再清楚地看到群众

    的力量,要想到事业的成功,应归功于广大群众。譬如,公司的业务、团体的能耐、国力的

    强弱种种,要以客观的眼光求彻底了解,才不会判断错误,无论做什么事,才会有成功的把

    握。

    领导者须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才能指正别人的过失,进而领导别人。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比孔于小四十六岁,严格地说,他的年龄足可当孔子的孙儿,

    在孔门弟子中,排行也在后头。可是就学问而论,却无疑是孔子门生中最杰出的一个,所以

    孔子时常赞美他。曾参有一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拿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替人家谋事,有没有尽心尽力

    呢?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谨守信诺呢?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再三温习呢?

    由于曾参每天反省这三个问题,以使自己避免过失,不愧是一位贤者。也由此可见,他

    的老师孔子被尊称作“至圣先师”真是其来有自。曾子每天所反省的三件事,虽然都是日常

    生活中的琐事,可是其精神并不在于反省什么,而是在于持续不间断地反省进修,这才是领

    导人物所最应该学习的重点。领导的生活方式对外在环境的影响太大了。一个国家领导人的

    生活正常与否、观念是否正确,常常会左右国家的命运,决定事情的成败,甚至造成许多人

    的幸与不幸。所以领导者一定要严格地要求自己,时刻反省,不可用一时的冲动或个人的好

    恶当标准去作决策,如此才不会走错方向,而导致无法挽回的错误。

    所以松下先生认为领导人物必须在心理上先确立自己的指导概念与方针,随时随地反省

    改进,碰到计划残缺不全的时候,立刻加以改正,同时也要知道自己在这项事务中是不是已

    经充分发挥了实力,完全控制进度?或是有该做没做而不该做却做了的事情?象这样不间断

    地自我反省,才能避免错误的发生。

    可是有时自己反省还是不能发现错误,因为人们往往会因主观的意识而蒙蔽了事实的真

    相。加上自尊心在作崇,虽经常发现自己的缺点,却不敢勇于承认,所以最好能在适当的时

    候,多多请教别人;“我这种做法好不好?想法对不对?”并请别人坦白地指正。如果能一

    面自我反省,一面接受别人的指教,相信可以使自己的错误减低到最小的程度。

    想一想,只不过为了自己的修养,就必须每天反省自己,何况是为全人类谋福利的政治

    家或企业经营者,那就更需要深切了解自己的责任重大,一言一行,都关系着许多人的幸福

    与安全;所以更应该“五省”或“十省”,甚至每日“百省”,廿四小时思考,不断自我改

    进才对。

    忠诚的表现,是坦率和诚恳,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人。加藤清正是丰臣秀吉的部将,因

    为犯了过错,被丰臣秀吉罚在家里思过。那时,京都正好发生一次大地震,丰臣秀吉所住的

    地方也被震倒了,死伤惨重。加藤清正心想:“虽然主公还在生我的气,但主公有难,我怎

    能不管呢?”于是就带领他的部下去保护秀吉。秀吉被他的诚恳所感动,也就不再生他的

    气,并且再度起用他。

    秀吉死后,天下诸侯都拥护德川家康,而秀吉的儿子奉召到二条城去见家康时,清正也

    拼命要去保护秀吉家人的安全。这种为报知遇之恩而忠心于后代的精神,连家康也都非常敬

    佩。

    清正在晚年时,曾感慨地说:“我一生非常留意个性的判断,甚至还研究了命相学,可

    是到如今我仍不能很清楚地由一个人的外貌去判断其内心所在。可是敢肯定的是,凡是忠诚

    的人,都将是真正的勇者。”一方面因为他带过许多部下,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是忠诚的坚守

    者,所以才能下这种结论。由清正对秀吉一家尽忠的表现来看,他一定深深体会到这个道理

    的。总而言之,一个信守忠诚的人必能经常保持自己的作风,不会摇摆不定,所以内心不会

    有愧咎之感,也才能无忧无虑,正正当当地做自己的事。如果不忠诚,内心会有愧咎,表现

    的态度也不自然,而使人觉得无法信赖。

    无论从政或经商,道理大致相同。经营者对自己的职责和顾客心怀忠诚,尽管在成交之

    前会各据立场,讨价还价,但是成交后,必然皆大欢喜。如果各怀鬼胎,成交以后顾客还是

    会怀疑是不是被骗了,那就失去做生意的目的。所以待人处事必须以诚为本,时时刻刻让对

    方感受到自己的诚意,自然得到信任。如果只是用尽心机,一味地取巧讨好,短期内虽能博

    得别人好感,长久以后,则不可能有好结局。尤其是施政者,内心不存坦率诚恳,只是迎合

    众人,虽然一时受欢迎,却谈不上为国为民作根基的筹划。

    领导者想让部下心悦诚服的话,这点务必认识清楚。没有竞争的对象时,就容易失去奋

    斗的意志和学习的兴趣。

    德川家庭是一个善于打仗的名族,很少遭遇败绩,连威赫天下的丰臣秀吉都在“小牧”

    和“长久手”两次会战中,连续败于德川家康之手。象这样一位骠焊善战的军事家,却在武

    田信玄手中吃到大亏,在三方原会战时,信玄的兵力虽然严重地掘居劣势,但却把家康打得

    全军覆没,落荒而逃。

    可是不久,武田信玄却病死在军中。德川家康知道这个消息后,反而叹息地说:“武田

    信玄的病逝,对我而言,真是一项重大的损失。他是一位威名远播的勇将,我从小就学习他

    的兵法,他可说是我的老师;而且,在我们邻国,有这种强敌存在,对我们来说,无论政治

    或军事方面,我们都会为了竞争,不断检讨改进,反而使国家强盛起来。如今我们失去了这

    个强敌,似乎应是件可喜的事,但国家是不是会因此而贪图安逸、放纵堕落呢?从这点顾虑

    来说,信玄的逝世,对我们造成的损失,可能大于收获。”

    凭这几句话就可以看出家康不愧是个统治天下的领导人物。虽有强敌环伺,但却使他有

    竞争的想法与雄心,不断地督促自己。正当他的部下为强敌的死亡而欣喜若狂时,家康却能

    超出一般人的眼光,而为未来着想,所以才能从中发现到自己蒙受的重大损失,这实在不是

    常人所能考虑得到的。

    以当今的企业界来说,许多经营者一旦面对同行的竞争,都会觉得非常困扰,有时还会

    在私下谈判和解,甚至搞联合垄断,而危害到社会。企业经营者如果能鼓舞自己的雄心,以

    德川家康为榜样,对自己的事业应有很大的帮助,那不仅只是吸取对方的长处,还能促使自

    己的心胸更加开阔。

    德川家康本身的兵学素养固然很高明,但是他以敌人为对象,激起竞争意志和学习改造

    的态度,我认为才是他所以能成功立业的主要原因。

    一个领导者能使人们感念的,往往不是来自他的威势,而是来自他的德行与恩泽。

    中日八年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国民政府蒋介石声明对日本采取“以德报怨’的政策,希

    望中日两国从此结束仇恨,和睦邦交。他这种宽大为怀的心胸,真是难能可贵,既不主张报

    复,也不主张赔款,许多日本人都感谢不已。

    “以德报怨”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古圣贤老子的名言,历来各朝代的贤君名臣等领导

    人,都把这句名言奉为哲理,成为中国传统的美德。例如三国时代,诸葛孔明为了想让西南

    蛮族降服,他并不是一味地采用武力,而是采取恩惠怀柔的手段,七擒七纵,最后使蛮族心

    悦诚服地归顺了西蜀。

    象这种中国的优良传统作风,蒋先生又一次地躬亲实践,充分显示了一个领导者的宽宏

    气量。

    用权力命令来指挥别人做事,并不是办不到的。例如领导者对某人说:“你去做那件

    事,不然的话我要你的命。”虽然他心不甘情不愿,但为了爱惜自己的生命,可能还是会照

    做不误。问题是让人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事,既得不到好效果,也可能使人心不满,隐藏祸

    端,最后爆发时,反而把事情闹得一发不可收拾。

    总而言之,利用武力、金钱、智慧来命令别人做事,当然不会完全没有成效,只是能用

    道德来感化别人的话,应该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古人有句名言说:“用道德来降服众人,

    道德是教育别人的无声语言,每个人都会发自内心的服气。”就是这个道理。

    释迦牟尼也是个道理修养十分崇高的人,佛经记载,在他的道理感化下,连发疯的大象

    都会驯服地跪下来。

    身为企业领导者虽然无法事事向诸葛亮或释迦牟尼这些伟人看齐,但至少在道德上不能

    有严重缺感,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

    领导者不断地修养自己的道德,对于经常喜欢作对的部属,总要想办法使他服从——但

    不是使用任何强制的手段,否则反而徒然激起新的反抗,更是得不偿失。最好是一方面以威

    势行使自己的权力,另一方面不忘以恩惠德泽来使别人感动,愿衷心服从。那就是说,要修

    养自己的品德,也要经常去考虑对方的立场,以德动之,以行导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经营者对传统过分遵循,而不肯求新求变,将失去前进的动力。

    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末期,那些站在领导阶层的武士们,因为长期沉溺在太平盛世的歌舞

    世界中,尚武尚朴的风气逐渐衰微。虽然口口声声说要排外,但遇见英法帝国的零星攻击,

    仍不免抱头鼠窜,真是惨不忍睹。一般百姓看见这情景都不免要怀疑而抱怨说:“难道那些

    武士已经变得那么懦弱,不能为国效力了吗?”

    高杉晋作敢于求变创新,主要是他了解当时的世界局势,参考欧洲军队的实况,知道武

    器进步,个人的武技已不再是打胜仗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决定放弃传统迷信武士的做法,整

    顿军队。当然,也因为当时淫逸成习的武士已经失去战力,才使他想到应该集合各方面的人

    才,来组织军队。结果他以杂牌军打败纯武士的正规军。这个事例不也同样可以说明企业领

    导者用人要不居一格,求实创新,勇气开拓,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人们往往固执地保守某一观念,旧的观念习俗尤其不易改变。可是时代在不停地进步,

    许多观念在昨天还被看成定理或原则,到今天又无情地被推翻了。所以领导者想有所作为,

    应该有求新求变的勇气,千万不要对不符时代潮流的落伍观念执迷不悟,成为顽固封建的

    人;而要经常以较新的眼光,或较前进的立场去判断各种事物的价值,谋取国家社会的进步

    和发展。

    一个企业成功的领导者,应敏锐地观察世态的变化,以求不断产生新的观念和方法。

    中国古代商朝的始祖商汤,以仁慈的心,布施仁政,连孔子都称他是明君,并对他的道

    理备加赞赏。商汤曾在经常使用的盘子上面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字句;这句

    话真正的意义,是告诉我们,应该抱着日新又新的心理去观察每一件事情。如果能够确切实

    行,自己的思想也会愈变愈新。商汤就是把这种观念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才会把这句话刻在

    他每天都使用的盘子上。在三千多年前,一切变化迟缓的时代,就能够有日新又新的观念,

    真可说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者。而今天新时代的企业领导者,又何偿不是如此呢?

    世界的进步虽然有快慢的差异,但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中。所以,昨天可行的事,也许

    就不适合今天了。在此多变的状况中,如果以十年如一的方式反复去做同样的事情,一定没

    有成功的希望。所以,一位领导者应该敏锐地观察世态的变化,时时产生新的领导观念。更

    重要的是,要实行为了配合这种新观念所产生的新方法;而想要有新的方法,就必须自己先

    有日新月异的观念,不拘泥于过去的思想和作法,这才是一位企业领导者不可缺少的重要条

    件。

    在商汤稍晚的时代,大约是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曾说过“诸行无常”。希腊的哲

    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过:“一切万物都在流转,连太阳也不例外。今天的太阳已经不是昨天

    的太阳。”

    可见不论东方或西方的圣贤都在强调“日新又新”的观念,更何况我们身处在现代这种

    日新月异的时代。身为领导者,如果依然抱着因循守旧的思想和态度,那真是不可原谅的。

    松下先生说:“商场如战场,能够审时度势,先于别人分析出未来的发展态势,早作准

    备,必定占尽先机,无往不胜。如此的先知先觉,需要细致的观察、深入的分析、勤免的探

    索……”。松下幸之助的经营天赋,是从小就显露出来的。如果说他的第一、二次职业是被

    动的安排,他的第三种职业就已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了。尽管那时他还只有十七、八

    岁,但对产业方向的分析,却是许多成人都不能比肩的。

    由于家境的困难,松下九岁时在父亲的推荐下进入一家卖火盒的店铺当学徒。这种末路

    的生意很快就歇业了,松下经亲戚介绍进入五代自行车店。正是在这里的七年之间,使松下

    充分观察了他所买卖的自行车和电车的对比。长期的观察,使松下认识到:未来的世界上,

    自行车将被淘汰,电车将大行其时;与此相应,和电有关的电器事业,将来必有灿烂的前

    景。基于这样的认识,松下不满足于眼下的工作,他迫切地希望去一个和电有关的地方去谋

    职,寻求发展。

    一般人都只是暴风雨来了的时候才觉察出来,而燕子在暴风雨来临前夕就已察觉出它的

    气息。松下就像一只燕子,在电器革命尚未到来的时候,就觉察出了这场暴风雨的气息。而

    且,在此之后,他一直抱定这样的信念,在电器制造领域努力。松下创业之初,所生产的是

    自己发明的改良灯头。由于这种灯头利弊参半以及其他一些原因,这项事业搁浅了。挽救他

    的三人企业的,是一家经销商受托向他定做电风扇底盘。松下被这种产品拉上了岸,并且垫

    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一有机遇,他还是及时地切入更直接的电器制造领域。他的产品,

    大多是和电有关的,时至今日,众所周知的松下产品仍然是松下电器。

    历史的发展虽不尽如松下当年的判断,自行车迄今还活跃在大街小巷,尤其是在落后地

    区和环境保护的呼声中,它甚至有些抬头。但是,无论如何,自行车的生意也是无法与电器

    生意相比的。只要看看我们的左右四邻,就会明白这一点。审时度势,先知先觉,当然不只

    适用于产业结构这一领域,许多行当也多是如此的。比如地产生意,这一点就显得更为重

    要。经营者要有这样的先见之明,才不会被时代和社会甩下。
第三章 松下的用人技巧(上) 四 厚待坚守信念的领导人才
    愤怒常能带来更有力的领导。领导者不可丧失坚持公理所应表现的公愤。

    西德总理艾德诺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见面时,曾经说:“一个人要活过七十岁才懂得

    人生的意义,所以不到七十的人,根本没资格谈论人生。”又说,“活到老,学到老。”这

    两句话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而且很容易懂。

    但是他又说了一句更值得我们深思的话:“人要能愤怒。”大家对这句话都会感到惊

    讶。因为以一般人的看法,愤怒不是一件好事。大家总认为,做人应该要尽量克制自己,不

    任意发脾气,并要以温和的态度和别人接触,在谈笑中解决事情。但是艾德诺却违犯常理地

    认为人要能愤怒,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艾德诺所谓的愤怒绝不是指个人感情上的发泄。换句话说,这不是私愤,而是站在更高

    的立场,因公务而发怒,也就是公愤。这个道理非常明显,身为一个领导者,不应该为了私

    人的感情而生气,但站在公务的立场上,在对某件事深思熟虑以后,认为该发怒的,就应该

    大发雷霆,千万不可畏首畏尾,让自己的立场变得暧昧不明。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要做到

    温柔无限,愤怒有度,才不失为真正的领导者。

    西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破坏得十分彻底,但它能从废墟中重建起来,成为世界级

    的经济强国,完全是艾德诺的功劳。而艾德诺对有害于国家人民的事,就一定抱着愤怒的态

    度去对付。战后的西德所以敢以坚定的立场去和占领国争论,不肯接受不合国情的宪法和教

    育改革,都是由于艾德诺总理的愤怒,使占领国的决策,不会妨碍到德国的利益。

    所以,国家的元首有元首的愤怒,公司的社长也有社长的愤怒,否则的话,就无法实施

    强而有力的工作。何况最近世界各国所遭遇的困难,十分复杂。领导者就更不应该由于私

    情,而丧失了坚持公理所应表现的公愤。

    虔诚的祷告,会使自己在努力之外,增添不少信心。例如江户幕府时代,德川将军任命

    松平定信担任总管,推行“宽政改革”的工作,就在上任的第二年春天,松平先生虔诚地到

    吉祥院的欢喜天寺向神明祷告,并把自己的愿望写在纸条上,然后恭恭敬敬地把这张纸条焚

    祭。

    在松平先生以前,总管是由田沼担任,当时,天灾地祸,百姓生活非常困苦,再加上朝

    廷中各个党派相互攻计,政治腐败,物价飞涨,人民怨声载道。但松平先生继任总管后,为

    了改变不利的局面,知道非力图改革不可,可是改革又必然会遭遇阻力,他深感个人的力量

    薄弱,所以才虔诚地向神明祷告。借助于神灵的威力,结果,在松平先生当政的数年间,天

    下日趋安定。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说这是祈祷所带来的,因为若不是当时民心都倾向求和平

    的意愿上,松平先生恐怕也不能扭转乾坤。可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松平先生的诚心和努力。

    一个企业领导者如果自己不努力,只向神灵祷告祈求,就想如愿以偿,恐怕天下是不会

    有这么便宜的事。可是一个人如果决心要获得某种成就,并发现不得不和那些玩固力量作斗

    争时,也就自然而然地会求助于神灵。那是一种自学无助,转求于外在安慰的虔诚愿望。一

    旦祈祷了,心里就得到了安慰,往往就可以坚定自己的信心,而力求成功,所以祈祷是人的

    一种鼓舞精神。

    尤其是身为领导者,如果祈祷求福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公众利益和天下苍生,那么

    这种祈祷,就是伟大的典型。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深深感觉到,企业领导者不论对什么事都

    必须以虔诚的态度去处置。如果是为社会大众,祈祷并不是懦弱,而是勇气和决心的表现。

    使命感带给一位领导者源源不竭的力量。他不仅要将使命感牢记在心,还要传给别人,

    激起大家的热忱。

    日莲法师是在日本大力推广法华经的传法大师,也是一位伟大的宗教家。他在传法的过

    程中曾遭遇到很多毁谤和侮辱。曾有一天晚上,他住的佛寺被人纵火焚烧了,而自己也被幕

    府逮捕,差一点判了斩刑。后来幕府虽然赦免他的死罪,但还是把他流放到佐渡岛去。尽管

    他不断地遭受危险与攻击,但他仍能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奋力地传授法华宗的教义。他不仅

    孜孜告诲民众们,更对权倾天下的幕府将军进谏忠言。

    我们可能会怀疑,为什么日莲法师的意志会这么坚定呢?可能是他的使命感使他产生责

    任感,以驱策自己,并形成不能完成任务只有以身殉教的勇气。

    当时,这个世界上,天灾战祸接连不断,社会非常混乱,人心迷惑,物欲私利的念头控

    制了每个人。

    日莲大师说:“我要变成日本的支柱和船舵。这将是我永远会谨记坚守的誓言。”这句

    气魄非凡的“狂言”,透露了他的雄心大志。有些人虽然认为是夸张了些,但一想到自己连

    夸口的勇气都没有时,也就非常钦佩日莲大师了。

    每一个人都难免会迷惑、害怕,甚至有时候也会感到莫名其妙的忧伤,这些都是人性上

    的弱点。如果你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推动某些事,那么在遭遇挫折时,就很容易向现实低

    头,而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反之,如果能先心存使命感,而勇敢向前迈进,不畏艰难,便可

    以克服自己人性中的弱点,而以莫大的意志,去推动事情了。所以,使命感是推动事业发展

    的强心剂,是企业领导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气质。

    站在领导立场的人,首先就要确立自己的责任,抱着使命感求其贯彻,尤其要将使命感

    牢记在心,不仅自己如此,更要传给别人,以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虽然说这是一个功利的

    社会,人们都被利欲所支配着,但当自己觉得有某种使命时,就往往会产生为使命殉死的决

    心。因为,除了财利,成就感和受人尊敬也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

    可能有人反对日莲大师的思想,他的行径也可能太过狂傲,但他对传教的热忱和行为上

    的气魄,却也是大家所应学习的。

    上司骂属下:“为什么工作态度那么懒散?”

    属下回答说:“因为我不喜欢做这件事。”

    这个回答绝不是推托之辞。

    汉光武帝本身是个杰出的军事家,但是在即位后处理内政,即反其道而行,采用以柔克

    刚的方法,居然也得到很好的成就。他本来就很热中于政治事务,登基之后,更是为国操

    劳,甚至在晚上都还和臣子讨论大事,至深夜而不疲,皇太子看见这种情形,很担心他的健

    康,就劝谏他注意养身,不可过劳,而汉光武帝回答说:“我喜欢自己能有机会多做些有益

    百姓的事,并不觉得累。”在光武帝的忘我工作中,终于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成为

    一个代明君。

    俗话说:“只有在喜爱的前提下,工艺才做得精巧。”不论是做什么事,“喜欢它”永

    远是把事情做成功的最重要条件:不喜欢就不会努力,就不存在有成功。我们看艺术家和运

    动家,他们之所以愿意忍受比别人更严格的训练,当然是因为在追求某一项目标,但出发点

    则不外是因为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它。

    领导者当然也不例外,他必须学会去喜欢自己所从事的业务。政治家喜欢政治,教育家

    热衷于传道,而企业家则必须喜爱经营管理之道。

    领导者的工作主要是用人,也就是说要编组人力,支使别人去完成某项工作。严格地

    说,这并不是件轻松愉快的事。主要原因在人类是一种极端群体却又极端独立的动物,一方

    面自知无法离群独居,所以喜欢与人群来往;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自己的价值,深恐和别人

    一样,所以每件事总要坚持自己的观点。让许多人一致地去相信某一件看法,接受一样指令

    去做事,实在是非常困难。因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强有力的领导者,也往往因部属不肯服从

    而觉得灰心意冷。

    所以领导者要有必须认清自己工作的本质,把用人当成自己的挑战,成功失败则检讨改

    进了,就把它当成经验推广;吸取教训,避免再犯,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领导别人。否

    则,身为领导者而说“我不喜欢用人”,那不是天下最大的笑话吗?“不喜欢用人”这句

    话,其实也是一个人毫无领导气质的象征。领导者指使部属办事不能称心如意,当然很丧

    心,可是如果此时不存在“我非要让你接受统驭不可”的心理,并乐意且积极去改变现状,

    坦白说并不配当一个领导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能别人看起来,觉得很苦,但自己却

    能感到非常快乐,要不然,天天皱着眉头做自己心中所认定的“苦差事”,你想这种人能完

    成什么大事?

    领导者以大义行事,才能得到部属的认同和合作。

    浅井长政无是一位出色的将领,但却因为诸侯的不满而自陷孤立的窘境,最后遭受亡国

    灭家之耻,原因就是他不能了解大义之道,只为了自己与朝仓家的私交,宁肯与整个天下为

    敌,最后当然要失败。所以,一个企业领导者,必须从大局着想,以大局为重,大义行事,

    光明磊落,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织田信长虽然早已统一了天下,但是却不敢狂妄自满,仍

    提倡大义之道,恭谨地拥护天皇,以安民为目标,而引起战时社会的民心支持。他的家臣也

    因此感受到深刻的使命感,了解奋斗的意义,愿意尽全心全意为他卖命,当然会获得战役的

    胜利。

    不只信长,也不只日本,凡是古今中外的名将在带兵作战时都要向部属陈明大义,以种

    种有说服力的理由,让大家知道:“这个战争不是为我私人的利益打的,而是为了社会的公

    义、人们未来的幸福,不得不投入的圣战”,这方面的观点如果能得到同意与支持,就必然

    能让大众牺牲性命,以获得胜利。相反的,如果出师无名,或者为的是私利,那么部下一定

    会想:“打赢这场战争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完成某人的私欲而已,那么,我又何必要卖命

    打仗呢?”一旦部属有这种想法,这场战争就很难打赢了。

    企业是基于什么“大义”而经营的呢?经营者也有必要向员工解释清楚,如此才能激起

    大家的工作热情。否则员工如果认为:“我拼命工作,结果只有老板赚到钱”,那么这家公

    司也很难维持下去。

    领导者必须慎重考虑自己的思想行为,是不是符合社会的公义,如果符合,要怎样使员

    工大众认同自己的观点?大义之道,自古以来就是事业经营或政治措施上的一个重要标准,

    不能予以忽略。

    在正确的信念之下,才能产生强大的力量。可见正确的信念,对经营者是相当重要。

    肯尼迪担任总统时,美国情报部门突然发现苏俄居然在古巴建设飞弹基地,并已经完成

    了百分之九十。当时,肯尼迪总统非常震怒,除了下令以海军封锁古巴外,并严词警告苏俄

    的当政者赫鲁晓夫说:“古巴就在美国的鼻尖和眼前,如果你们在此建立了飞弹基地,无疑

    将对美国形成极大的威胁,使美国国民不安与恐慌。你必须下令把它撤走,否则美国将毫不

    客气地执行拆撤的工作。”

    由于肯尼迪总统的态度坚决,并不惜发动战争,所以最后苏俄终于屈服,把飞弹基地撤

    走了。这就是有名的“古巴危机事件”,当时美国似乎真的决心一战,不但以舰队封锁古

    巴,美军也都进入高度的奋战状态,可是结果美国没有损失一兵一卒,战争也没发生。肯尼

    迪总统对这次危机的处理,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成功。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肯尼迪总统之所以能把这件危机处理得那么成功,完全是因为他有那种来源于正确信念

    的坚定决心。他的正确信念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断然不许古巴建立飞弹基地,而使美

    国人民的安全受到威胁,基于这项考虑,纵使必须采取武力也绝不犹豫。因为他的信念坚

    强,使得远在千里之外的赫鲁晓夫也感受到危机的压力,不得不决定撤除飞弹基地。

    当然,肯尼迪总统能坚持这种信念,乃是因为美国有强大的兵力作后盾。如果是个弱小

    的国家,尽管态度再坚决,苏俄也未必会买帐。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时苏联如果只是兵

    力屈居弱势,而能在意志上超越美国,可能美国想解决飞弹危机,还得花费惨痛的代价,可

    见徒然拥有强大的兵力是不够的,还得有正确的信念,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发挥最大的力

    量。这件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就是:正确的信念对企业领导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

    一个人行事的成功与否,除了思想、意志所支配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天

    命”

    孔子曾经说过“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周游列国到“匡”这个地方时,有人误认为他

    是鲁国的权臣阳虎,而把他围困起来,想设计陷害他。那时孔子的学生都非常恐慌,倒是孔

    子泰然地安慰他们说:“我继承了古代圣贤的大道,传播给世人,这是遵奉上天的旨意。假

    使上天无意毁灭中国文化,那么匡人对我也就无可奈何了,你们大家不必为这事情担心。”

    后来匡人终于弄清楚孔子不是阳虎,而使孔子度过危难。

    究竟有没有“天命”呢?这实在是难以解答的问题,因为它不能以科学的方法加以证

    实,所以可能存在,也可能根本不存在。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年过五十,才能了解天命的问

    题。这就是说,孔子研究古圣贤的学说及实践的正道,然后传授给世人,以这种宏伟的大事

    当成自己的心愿,想要完成它,不能只靠个人的意志和思想,必须还有更伟大的力量在推

    动,那就是奉天命来行事。孔子就是有这种想法,所以觉得自己的立场非常稳固。

    人们依照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做事,虽然自觉很有把握,但往往会因为周围情势的变化,

    而致信心动摇,或被迷惑,终于遭到失败的命运。所以一般人都相信,做事能否成功,除了

    受到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所支配外,还有个更不可忽视的力量,那就是命运。命运有好有坏,

    但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使命有充分的信心,自认使命乃是来自于上天旨意的安排,换句话

    说,成功与否是“天命”,他自然就会产生安定感,不至因为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很大

    的影响。

    更进一步来讲,每个人所出生的时代和环境,也不是按照他的选择和意志,因此本质上

    它就是一种命运的安排。所以领导者在处事的时候,除了考虑自己的想法,也不能不考虑命

    运的因素。

    天命当然无法用科学方法来说明,领导者却不能不相信天命的存在。深切考虑自己所负

    的“天命”是什么,可以更紧定自己处事的信心。

    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你还能依赖谁呢?只有独立自主获得的成功才可贵。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是一个典型白手起家的成功人物,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时,他回答说:

    “我觉得一个人若想真正成功,最好是让他生长在贫贱的环境中。因为逆境可以塑造一

    个完美的人,可以使人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今天的社会处处凶险,犹如巨浪滔

    天的汪洋,所以必须要有坚强的决心,凭借自己的力量,才能开拓美好的前程。创业时要是

    一无凭籍,才不会产生依赖的心理;因此,做为成功的人,最要紧的就是要有独立心。而一

    般生长在豪门富室中的公子哥儿,由于过惯了挥霍享受的日子,很难再要求他们刻苦耐劳,

    所以往往就成为不幸的失败者。”卡耐基本身就是生长在贫穷家庭中,从学徒慢慢干起来,

    最后终于变成拥资亿万的大富翁,所以这段话真是他的经验之谈。

    事实上也是如此,无论做什么事,如果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一心

    只想依赖他人,还会有成功可谈吗?不只是个人,由小到大,整个国家社会也是如此。如果

    只依赖外国的经济援助、技术辅导等,纵使能得到繁荣,但基础也不会稳固。象日本就是太

    过于依赖外国的石油资源,所以一旦面临了石油危机,就弄得人心惶惶,社会不安稳。所以

    每个人一定要养成独立自主的精神,才不会在情况发生突变时,就束手无策。

    领导者不只是自己要养成独立自主的精神,同时也要要求别人独立自主,如果只有领导

    者自己有这种性格,而他的部属却事事要依赖领导者,那还谈什么进步发展呢?

    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伟大政治思想家福泽谕吉也说:“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立自主的气

    魄,就表示他爱国的程度不够。”可能大家会怀疑,独立自主和爱国程度怎么能扯上关系

    呢?因为把多数不能独立自主的人集合在一起,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群相互依赖的乌合之众,

    怎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呢?这情形就算在一家小规模的公司也是一样,如果职员一定要依

    赖上司才能办事,这家公司还谈什么潜力或发展呢?

    领导者要培养自己和属下的独立心,是必备的重要条件。不论是一家公司、一个团体,

    甚至整个国家,它可以说是左右局势成败的重要关键。

    领导者需要有勇气的表现,但绝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做妥善决定之后,往前迈进、义无

    反顾的大勇。

    孔子和门生对话时,最喜欢赞美颜回的德行。一向自认为最勇敢的子路,听了孔子的

    话,就问:“如果老师带领军队出去打仗,会带谁同行呢?”子路这句话是暗示老师:颜回

    体弱多病,根本毫无用处,要带非要带我这个最有勇气的人去不可。孔子马上回答说:“只

    知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这种逞匹夫之勇的人,我绝不可能和他共同行动。无论做什么事,

    都必须经过周密约计划,缜密的思考之后,才能付诸实行。”子路听后,虽然不好受,却也

    找不出反驳的理由。

    孔子绝不是否定勇气的存在,在其它场合,他也曾说过“仁者必有勇”的话,但这种

    “勇”一定要以正义为本,因此血气之勇,不能称之为“勇”

    松下先生也曾有过类似的经验。在他创业之初,由于竞争十分激烈,其它公司便不断地

    压低价格以求抛售货品。那时松下先生还很年轻,心想:“事到如今,只有和他们拼了,才

    不会输给同行业。”结果为了这件事,他跑去和加藤大观师傅磋商。大观师傅说:“假使公

    司只有你一个人,你大可这样做。但你有这么多属下,他们又都有家眷,身为公司的负责

    人,竟然逞一时之强,岂不是连累了你的属下吗?”他觉得他讲的话很道理,经过再三思考

    之后,决定放弃和其它公司竞相抛售货品的念头。果然不久,雇客都转而信任他,所以能获

    得今天的成功。因此领导者需要有勇气的表现,但绝不是逞一时匹夫之勇,而是必须考虑该

    如何行事方属妥当。一旦决定正确的方针后,纵使有人前来阻挡,也要勇敢地向前迈进。领

    导者所应该具有的,就是这种大勇。

    工作是人的第一需要,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是这样认为的:“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

    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我们在世的短暂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

    这种服务更好的了。”

    有高山就有大川,有出生就有死亡。同样,有获取就要有付出。工作是我们获取生活资

    料的唯一手段,工作也是人们支付劳动的唯一方法。其实,没有劳动就没有我们的现实生

    活,甚至,就没有我们人类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有的人不爱劳动,不管是什么样的工作,都会使他们感到厌烦、困惑。武汉市社科院一

    位劳动模范这样写道:“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埋头工作,由于要写一篇论文,苦干了几天就

    觉得非常累,再也不想继续干下去了。看看周围的人,都不象我那么紧张,有的打麻将、来

    象棋、扑克等,有的人甚至从头天晚上睡到第二天中午。我心想,他们真舒服啊。在我完成

    任务之后,我也象他们那样好好地快乐快乐。何必跟自己过意不去呢。可是没玩两天,身体

    软绵绵的,脑子里空空的,‘这是什么样的生活啊。’一股烦躁的滋味就涌上心头,觉得干

    什么工作都比这样生活强。从此,我就恨起睡懒觉来了。不需要下多大的决心,我就知道我

    今后是不会再睡赖觉了,我常常为此而自豪。后来,我仔细观察了一下‘业余睡觉爱好

    者’,我发现这种人并不是先天就有这种惰性,也并非比别人多长许多睡觉细胞,他们睡着

    的时候懒态各现,醒着的时候也大半是赖洋洋的。不仅是动作、面部表情,而且还包括他们

    的心灵深处,他们很少有开怀大笑的时候,我真为他们难过,我很想对他们说:‘解脱那种

    束缚吧,工作是人的天性,而且,工作是快乐的。’”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如果工作对于人类不是强索的代价,而是人生的目的,人类

    将是多么幸福。”我们现在当然没有普遍达到把工作作为人生的目的的这一阶级,不少人还

    是把它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就说,它是一种强索的代价。事实上,只

    要端正职业观和人生观,正确地看待这个问题,工作里就有幸福,工作里就有欢乐。工作就

    在我们身边,就看我们能否找到。

    对于这个问题,有位名人曾经说了这么一句话:“客观的事实并不说明什么,关键在于

    我们对它所采取的态度。”有这样一个故事,好几百年前,有个外地人在法国萨特城附近的

    路上走着,看到有人推着手推车,上面载着石块。他问那推车的人:“朋友,你在做什

    么?”那人简简单单地答道:“你能没看到吗?我正推着一车石头。”外地人继续赶路。不

    久又碰上另一个人推着一车石块。他又问这个人说:“朋友,你在做什么?”那人带着厌恶

    的口吻答道:“我每天这样就是为了三个法郎。”又走了一段,他碰上第三个人,也是推着

    一车石块,他又问道:“朋友,你在做什么?”那个人望着外地人,微笑道:“我正在建造

    一所大教堂!”语气是那样地自豪!

    工作确是一件愉快的事。任何工作,只要有做的理由,就有存在的价值;只要端正思

    想,正确对待它,它就能给人带来欢乐,使生活充满幸福。

    不要担心工作会把你累垮,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而潜力的源泉又在于人的精神世界。所

    以,人要想不使精神感到空虚,就得努力工作,劳动是伟大的。还有常见的情况是:人们的

    思想和精神扼杀了自己的能力和肉体,而真正被工作本身压垮的却很少很少。

    我们有时惊叹于某些人的精力充沛。一个能干的工厂女经理,每天要阅读大量的信件和

    报纸以掌握信息,要合理安排下属的工作,还要处理各种繁杂的事情,并要腾出相当的时间

    去参加社会活动。有时,我们会觉得她一定累极了,但跟她一接触,就会发现,她竟是那么

    容光焕发,精神饱满,对所有的事,对一切的人,都抱有强烈的兴趣。与她在一起就会使人

    感到轻松、充实和愉快。

    工作给人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欢乐,同时也给人注入了生命,为人们塑造了人格,净

    化了心灵。为此,任何准备进入职业门槛的青年,首先必须知道并树立这个观念:工作是快

    乐的,工作能使人幸福。

    一个人工作时所具有的精神,不但对于工作的效率有很大关系,而且对于他自己的人格

    和个性,也有很大影响。工作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和个性的表现,我们的工作就是我们的志

    趣、理想的实现,就是我们自己的外部写真。看到一个人所做的工作,就“如见其人”了,

    这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行如其人”。

    自尊、自信是作好本职工作,成就一番事业的必备条件,但对工作不肯尽心尽力,而只

    求敷衍塞责的人,是不会有这种自信、自尊的。一个人假如不能在工作中尽心竭力,那他就

    决不能很好地造就自己、完善自己。就得不到幸福和欢乐。工作,是一所训练、塑造品格的

    学校。

    良好的精神会使任何工作都变得有意义、有兴趣;相反,厌恶工作,精神不振,则足以

    使工作招致失败。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对工作丧失信心,产生厌恶情绪。

    工作,就是一个人生命的石像。它是美是丑,可爱可憎,全操在自己的手里。出售每件

    商品,每个谈话和思想,每个动作和行为,都仿佛是凿子一样,可以塑造你的形像,也可以

    损毁你的容颜。

    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这种精神将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的成功或失败。如果你对工作

    不忠实,不尽力,那就等于损害你自己,糟蹋你自己,你就将因而变得丑陋并为世人所唾弃。
第三章 松下的用人技巧(上) 五 挖掘洞察机先的领导人才
    在实行某项措施时,有时可以用权威的力量,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

    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会战前,把全体军队集中在热田广场前,恭敬地焚祭了必胜祈祷文。

    在仪式进行中,后殿突然传来兵刃交击的声音,于是织田信长对军队说:“大家听见了没

    有?神明已经接受了我的祈祷,答应以威力来保佑我们的战士。”官兵们听了这句话,士气

    激昂起来。

    本来信长的兵力居于劣势,部下又都主张闭关自守,但信长利用祭祀神明的机会,把士

    气激发出来以后,军队都愿出城攻击,而终于获得奇迹般的胜利。信长虽然并不信佛,但却

    巧妙地利用了群众的心理,以鼓舞士气。这个故事说明领导者要用权威来鼓舞人们的士气。

    可见一位领导,在想推动某一件措施时,虽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去力求贯彻,也是一个好

    办法,但如能借助高于自己的权威力量,来说服部属,往往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正如和尚或牧师在劝告世人时,往往不说“我的意思是……”而说“释迦牟尼认

    为……”或“耶稣认为……”这个用意也就是在借助释迦或耶稣的权威来加强说服力。人们

    都有相信权威的心理,所以,如果能假设以某个权威为中心,去引导人们推理事务的道理,

    便很容易形成一致的想法及统一的步调,才能够发挥强大的力量。

    所以,领导者如果能有效地借用神明的威信、伟大的教诲,或引据传说习俗、格言谚

    语,去说服别人,事情将更会容易解决。

    身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秉持公正的奖惩原则,也要对规章制度保证严格的实施下去。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征战不休。秦国原是西陲的小国,到了秦孝公时决心变法图

    强,就任命当时的大政治家商鞅当“左庶长”,制订并执行新法。

    商鞅一连颁布了好几项严格的法律,秦国人民都觉得吃不消,同时对那些法律的效力,

    心存怀疑。怎样才能使新法顺利推行呢?在新法面前能做到人人平等吗?有一次秦国太子犯

    了法,商鞅认为“就算是太子,犯了法也不能宽恕”,于是当机立断处罚了太子。由于他坚

    持“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不久,秦国人民都相信了法律的威严,而不敢犯法。所

    以,在商鞅当政的时期,秦国真正做到人人安居乐业,百姓不敢作奸犯科,国力也因此日渐

    强盛,最后终于完成了统一的大业。历史记载,商鞅所制订的法律,原本有许多过于严酷而

    且存在许多弊病,所以很有斟酌的余地。但幸好他在执法时能采取绝对公平的态度,所以使

    得大家心服,才拥护新法,这才是造成秦国富强,后来统一中国的关键。

    如果一般老百姓犯了法,就不客气加以处罚,一旦皇室贵族犯了法,就可以不加制裁,

    象这样的法律,难道会有信服力吗?难怪百姓会在表面上奉公守法,暗地里却怒声载道,对

    政府失去信心,如此国家怎能强盛呢?

    现在是民主时代,法律是公平合理的。可是实际看到的情形却是,当某个人使用暴力犯

    罪时法律会去处罚他;但有影响力的团体使出无形的力量,从事政治、经济种种犯罪行为,

    扰乱社会安宁,执法者往往不敢严惩他们。象这样,有法律等于没有,社会组织又如何能健

    全呢?整个社会人心惶惶,国家建设又怎样推动呢?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不也是如此吗?

    企业团体内部的规章纪律,也要公平、严格地去实施。人事管理章程和作业守则等规

    定,不只是新进的小职员,连公司的社长、会长也必须遵守,公司的秩序才能走上正规轨

    道,职员的士气也才能提高。因此领导得要依照事实得失,公平而严格地施予适当奖惩和惩

    罚,才能使整个公司建立起良好制度,使公司的经营顺利开展。

    一个好的领导就得有忍别人所不能忍的气度,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以静待最好的时机。

    诸葛亮率领大军北伐曹魏时,迎战的魏国大将司马懿虽然也是三国时代的名将,可是对

    诸葛亮灵活的战术,常常觉得无计可施。吃了几次苦头后,干脆就闭城休战,采取不理不采

    的态度,来对付诸葛亮。因为他认定诸葛亮远道来袭,后援补给都很不方便,只要拖延时

    日,消耗蜀军的力量,最后一定可以把握战机,反败为胜。

    果然,诸葛亮耐不住他的沉默战法,好几次派兵到城下骂阵,企图激怒魏兵,引诱司马

    懿出城决战,但魏兵在司马懿的控制下,一直闷声不响。所以,诸葛亮就想出了一着“激将

    法”,派人送给司马懿一件女人的衣裳,并附上一封信说“如果你不敢出城应战,就穿上这

    件衣裳,我们也就回去了。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勇士,希望你堂堂正正地列阵决战。”

    这封充满轻视的侮辱信,果然在曹魏的军营里激起很大的反应,那些少年气盛的部将纷

    纷向司马懿说“士可杀不可辱,象这种欺人太甚的信公然送来,如果我们一味地沉默,未免

    太懦弱了。我们希望主帅赶快下令,出城和蜀军决一生死。司马懿虽然也被激怒了,但他毕

    竟老谋深算,知道蜀军人人怀着建功的心愿而来,斗志昂扬,在没有力竭以前,绝不好对

    付;所以在紧要关头,仍勉强把心中的怒气压抑下来,讲了许多精神鼓励的话,把自己的军

    心稳住,终于没有让诸葛亮的计谋得逞。

    想一想,当时司马懿如果不能忍一时之气,贸然出城迎战,一战而败,那么结局将会如

    何呢?历史是不是可能会重写?人类喜欢争斗,因为自古以来即以成败论英雄,所以人们总

    是宁肯进攻而不肯撤退。宁肯轰轰烈烈打到剩下一兵一卒,也不肯无声无息地被看成是没勇

    气的懦夫。在这种心态下,坦白说,叫人忍耐,有时只是一种安慰或奢想而已。

    对于企业而言,身为领导者,要有超越别人的忍耐力,不管再大的污辱加到身上,都得

    有“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下去”的勇气,才能确守原则,贯彻计划。秦汉之间为老翁拾鞋

    的张良、钻无赖胯下的韩信,他们能成功,也都是因为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常人不曾有宽

    宏大度。

    “能忍耐,才是长久的基石——要把愤怒视为自己的敌人。”

    这是德川家康的遗训,颇值得领导者深切体味。

    领导者的信用,对于部属来讲,是一种强大的无形力量,也是一种无形的财富。

    在中国秦朝末年的楚汉争霸时期,有一位名将叫季布。他原是楚王项羽的手下,作战骁

    勇,刘邦吃尽了他的苦头。所以对他耿耿于怀,在项羽自杀、汉朝统一天下之后,马上悬赏

    追捕季布:任何人只要取得季布的头颅可换千金;相反的,如果藏匿季布,必诛杀全家。

    可是法律尽管订得那么严,还是有人愿意庇护他,甚至替他向刘邦讲情。到底季布这个

    人有什么魅力,使得众人在千金重赏之下还不会出卖他呢?原因很简单,只因为季布是一个

    讲信用的君子。在当时,曾经有一句俗话说:“得到黄金千两,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句承

    诺。”可见得他守信的程度,是受人敬重的要素。

    后来,刘邦知道了内情,深为他能坚守信用而叹服,也就赦免他,并且让他在汉朝当

    官,但是他仍旧保持一贯的作风,不屈服于权贵,也不受别人左右,爱憎分明,是对是错,

    对错分得清清楚楚,一点也不含糊。所以威望愈来愈高,官愈来愈大,原来归属的项羽败将

    中,就以他最有成就。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是: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最要紧的是要讲信用。

    一个人或企业,如果能得到大众的信任,而被认为“那个人说出来的话,一定做得到”,或

    “那家公司生产的制品,一定信得过”,那么这个人或企业,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领导者若能得到大家的信任,众人自然会为他

    效力。相反的,如果经常言而无信,就算此刻许诺了再多的好处,别人也会怀疑兑现诺言的

    诚意。

    想要使别人相信自己,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必须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兑现了所

    许诺的每一件事,诚心诚意地为他人而想,让人无可挑剔,才能慢慢地培养出信用。

    还必须注意的是,信用虽然来得不易,可是要加以破坏则是非常容易的。长期守信得来

    的信用,很可能只因为一次失信就全部丧失,所以爱惜信用的人一定要谨慎行事,千万不可

    走错一步。

    在古代,名人或有名气的企业,偶尔失信一次,也许还可能遮掩过去。可是在信息传播

    非常发达的今天,稍有风吹草动,就会人人皆知,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任何

    人或企业在信誉上稍有失误,就可能会变成无法弥补的致命伤。面临这种局面,想维持信

    誉、提高信誉,必须注意不要犯错,甚至要做到永不犯错的地步。

    再好的意见,想让人同意,都得靠说话技巧,即语言艺术。一定要具有说服力,才能收

    到效果。

    明治初年,政府预备修筑从东京到京都的铁路,但是国内封建而保守的势力,认为铁路

    是西洋颓废物质文明的产物,所以群起反对。当时,负责监督铁路工程的岩仓具视公为了消

    除人们的这种心理,就公开对人民举出建筑铁路的“理由”:“虽然日本的首都已经迁到东

    京,但当然,该前进或撤退,都须领导者的气魄来作决断。真正该进时反而畏缩不前,自然

    要被视为懦夫。问题是象司马懿所面临的局势,显然据城坚守正是上上之策,开城迎战,反

    而是不智的做法。所以该守就守,该避战就避战,尽管在坚守和避战的过程中,会遭受敌人

    的嘲笑,或内部的反对。但领导者的价值,就在于能把这些嘲笑和反对的意见全扛在身上,

    以无比的气魄忍耐,坚持自己的原则,静待最好的时机。象司马懿虽然不被时人所赞赏,还

    遭受许多非难与诬蔑,但他最终获得了胜利,成为结束三国鼎立的大赢家,则是任何人都不

    能否认的事实。

    一千多年来祖先的坟墓仍多在京都一带,所以天皇每年都得回京都扫墓祭祖。每次出

    门,沿途的百姓总要送迎,增加大家的麻烦。如果修成铁路,天皇返乡时就不必惊动地方

    了。因此,为了成全天皇的孝思,又为了东京到京都沿途的宁静,修筑铁路实在是刻不容缓

    的事。”

    当然,我们知道明治天皇修筑铁路,是基于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考虑,可是“尽孝”

    这个理由巧妙地抓住了日本人崇敬皇室的传统,比其它一千一万个理由都有说服力,原先反

    对的人,也纷纷表示赞同:“对,没错,我们确实要体谅天皇尽孝的心情。”于是没多久,

    铁路的建设就如期完工了。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条道理,如果领导者为了要完成某项使命,常需动员许多部

    属,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这些部属接受和服从命令。而为了使部下服从,首先领导不但

    要确立正确的施政方针,还要有良好的领导技巧即巧妙的语言。

    一个领导者最忌讳的就是,顽固地认定自己的施政方针正确,别人的想法错误,而以高

    压的手段强迫部属服从命令,这样最容易激起别人的反感而产生相反的效果。换句话说,宣

    布一件政策要大家遵从时,必须考虑到说话的技巧——理由一定要具有相当的说服力,用什

    么样的语言,才能够使大家乐意接受,只有那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所谓“说服力”是什么呢?就是说话时要顾考到时间、场合和对象,因人因事,说出足

    以打动对方心意语言,并使之无法抗辩或反对,以达到使别人来替自己办事的目的。

    没有说服力的领导者,就没有语言的艺术。说话乏味又没吸引力,就算他所传播的是耶

    稣的真理,也不会有人听信。象岩仓具视公那样一针见血的说话技术,不但值得钦佩,更值

    得学习。

    领导要有认清时代潮流的眼光和预知环境变迁的能力,才能走在时代的前面。

    战国时代,日本四岛军阀割据,每个诸侯都野心勃勃,想争夺霸主的地位,以号令天

    下。其中最强悍的就是武田信玄,他训练了一支骁勇善战的骑兵,动作迅速,冲入敌阵,常

    能收到奇袭的效果,所以屡战屡胜,各国无不畏惧。信玄死后,这一支骑兵队由他的儿子胜

    赖指挥,胜赖比信玄更勇敢善战,所以势力发展更快。但是这一支攻无不克的骑兵队却在长

    筱一役中被德川家康和织田信长的联军所击败,导致武田家灭亡的命运。

    长筱之役为什么德川和织田的联军能获胜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织田信长采用了比骑

    兵战术更高明的战法。那时西洋威力强大的巨炮刚好传到日本,当织田信长见过它的威力之

    后,就断言:从此以后的战争必将进入炮战时代。所以他暗中采购了五千门大炮,把它分成

    三部分,连续不断地向武田军的骑兵射击,结果武田胜赖的军队只有挨打的份,终于遭到大

    败的命运。

    所以严格地说,这场战争的胜负关键并不在将领或士兵的勇敢与否,而是在武器的差

    别。但为什么织田信长知道采用新武器,而武田胜赖却不知道呢?显然的,织田信长有过人

    的先见之明,能洞察未来战争的趋势,可是武田胜赖只知道过去和现在的战略,没有未来的

    眼光,缺乏时代感,不能走在时代的前面,这点便成了失败的致命伤。

    就企业而论领导者,有没有先见之明是影响全局的关键,时代不断地变化,所以昨天认

    为还是先进的东西,也许已不适合今天的潮流了。领导者要是没有展望未来的眼光,就没有

    资格当别人的指挥者。他必须认清时代的方向,预知环境的变迁,并想好相应的对策。因为

    多少人的命运全在他的手中掌握,所以他对未来的判断正确与否,牵涉到很多人的幸福与不

    幸,为了使国泰民安、事业有所发展,超越时代是领导者必备的条件。

    由过去的历史得到很多启示:一国的繁荣,必定有先知先觉的领导者。再看看今天昌盛

    成长的企业,也都是因为经营者有先见之明才得以缔造。所以在当今这种局势动荡、千变万

    化的世界上,作为领导者更应该从速培养先见之明的睿智。分清大事和小事、做事要把握重

    点,讲求面面俱到固然很理想,但若因小而失大,那就太不值得了。

    冈山的诸侯池田光政在日本历史上是一位有名望而且贤明的藩主,为了追求治国方针,

    他在年轻时曾经访问有名的政治家板仓胜重,请教为政的经验,板仓胜重回答说:

    “为政就象用方形的盒子装味精,而用圆形汤匙去勺取一样。”

    “如果那样的话,”光政怀疑地追问说,“角落的味精不是永远取不到吗?”

    “这就是问题重心所在。你很聪明,并且热中于政治,可以想象必定会有把国家每一角

    落都治理良好的雄心。”胜重回答说:“问题是,如果凡事都考虑到太细微的角落,国家反

    而治理不好。”

    上面这段话是很有经验、而且人情练达的政治家,令人思之,其味无穷。对一个抱着崇

    高理想的年轻诸侯所作的诚恳诤言,公司的社长为了部下浪费一张纸而加以斥责,也是常见

    的事。可是反过来说,如果公司内大小事情都要社长来指挥,大家必然会觉得厌烦而施展不

    开。小公司可能问题不大,大公司中若要社长一一指示,那么就算设置十个社长,也没办法

    做得很完善。

    无论大事小事,领导者应细分清楚。不疏忽细微的地方,固然必要,可是遗漏了重点所

    在,更要不得。

    为政之要,在于迎合民心;但所谓“迎合”并不是一味姑息,而是充分利用人性的优、

    缺点。

    中国春秋时代的大政治家管仲曾经说过一句话“仓廪足,而后知礼节;衣食足而后知荣

    辱。”他的意思是,国家想获得长治久安,一定要百姓都了解是非礼节,社会的根基才能稳

    固。如果一国的仁义道德日渐衰微,国家也必然会走向灭亡的。可是要百姓讲求是非之心、

    礼义节度,当政者就必须尽全力来发展经济,使每个人衣食无虑才有可能。试想,你丢一片

    面包给一群饥饿的难民,而叫他们不要争夺,做得到吗?由于管仲的思想正确,并且作法恰

    当,所以尽管齐国只是中国靠近东方沿海的一个小国,却能富强起来,而成为诸侯的领导

    者。管仲所以能成功,完全因为他太了解人性,能充分把握到微妙的人情关系。他曾经说

    过:“为政之首要在迎合民心。”为了迎合民心,政府的一切施政,都是百姓所想要的,所

    以很容易获得共识,推动起来也很容易。

    当然人民的心理是很难捉摸的,往往在施政之前,当政者料定某种措施一定会大受欢

    迎,但结果却遭受激烈的反对,给施政者造成很大的压力,这种例子随处可见。不过,领导

    者如果在推动政策之前,一方面去谨慎预估可能的反应,一方面在心理上准备适应事态的变

    化,久而久之,应该可以体会到人性和群众反应的法则,更加了解人情的微妙,而轻易达到

    预期的目的。

    领导者做事如果完全不顾群众的反应,一味地坚持法律规章的条文,最容易引起大家的

    反感。如此事情无法顺利推行,自不待言。无疑是用力大而收获少,或被迫采取高压手段,

    以命令来强制别人,则这些作法都难以达到目的。

    想了解人情的微妙,当然只有设法和各类人接触,累积各种经验,最后见识自然成熟精

    辟。处在领导地位的人,原则上须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同时,以此作为基础,以坦率的心情

    去领导部属,洞察人心的微妙。须知道,古往今来无论是杰出的政治家,或成功的企业家,

    都因为他们能洞察人性的本能,并利用其优缺点,导向自己所预期的目标;如此,不但事情

    能办得顺利,还能深得民心。

    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魅力,能象磁铁一样,吸引许多优秀的人才。

    丰臣秀吉攻打北条氏时,邀请伊达政宗为他的军师,但伊达政宗估计丰臣秀吉不可能获

    胜,所以不肯答应。后来他发现自己判断错误,当秀吉的军队占优势时,伊达政宗抱着被秀

    吉叱责的心情,硬着头皮来到秀吉的根据地小田原。

    后来政宗向他人提起此事时说:“当时我真感到害怕。秀吉是个了不起的伟人,也是个

    最有威严的人,同时还是最有吸引力的人。”政宗对秀吉可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只是政宗,还有很多人,都曾与秀吉敌对过,但最后却都对秀吉心服口服。甚至连德

    川家康的大臣石川数正,都心甘情愿离开德川家康,去做丰臣秀吉的部下。由此看来,秀吉

    似乎有吸引他人的魅力,这种魅力是与生俱增的。丰臣秀吉魅力好象磁铁一般,能吸引许多

    优秀的人才。

    对企业来说,一位领导者就是必须具有这种吸引人的魅力。如果能让部下觉得“我们愿

    意为您效劳”,必定会有许多优秀的人才肯为他效命。所以,一旦失去这种吸引人的魅力

    后,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领导者了。

    领导者的魅力,人人都不相同,虽然有大部分是天生的,但若能洞察人情的微妙,或有

    爱护部下的心理,这样更能产生魅力,即使自己本身不具魅力,若能使公司有吸引人的魅

    力,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说服力产生的最大要素,就是因人而异去使用说服方法。东汉末年,有一场著名的赤壁

    之战。曹操统率百万大军准备攻打吴国,当时吴国分为主战、主和两派。诸葛亮为了说服孙

    权和蜀汉联手抗曹,不远千里来到东吴,企图增加主战派的声势。

    这时,吴国的主战论者鲁肃对诸葛亮说:“为了促使孙权下决心打仗,希望你能把曹操

    的实力说得弱一点。”可是,当孙权向诸葛亮询问曹操兵力时,诸葛亮却说:“据说曹操有

    一百万的精锐兵力,可是实际上并不止这个数字。所以,在这个时候,求和是比较明智

    的。”孙权很惊讶地问道:“那为什么兵力比吴国还弱的刘备,敢和曹操打仗呢?”诸葛亮

    说:“我的主公为了要复兴大汉皇室,所以必须和曹操一战。所谓正义之战,兵力乃是次要

    的问题。为了吴国的安全着想,我劝你还是谋和。”听了孔明这番话,孙权也立志要和曹操

    决一胜负。于是蜀吴两国合力抗曹,终于打胜了赤壁之战,而在历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诸葛亮知道孙权是一位英雄人物,所以如果把敌方的兵力说弱了,他不会因此而参加战

    争,反而因为敌人的强大,更容易激起他的斗志。由孔明游说孙权的例子中可以证明,诸葛

    亮“说话因人而异”是成功的。

    如果有好的意见却不被人接受或采纳,那么就得想法说服对方。而说服力产生的最大要

    素,就是要因人而异去使用说服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因人而选择适宜的说词。如果不管对

    方是谁,都用同一种方法去说服,就很难顺利达成目标。因为对某些人只要解说大意即可,

    而对某些人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想说服人就必须巧妙妥善地运用各种言法才行。

    要能适当地因人而选择说服的方法,自己也必须具备知识和体验。所以为了能具备这种

    说服的才能,身为一个领导者,就得体会各种经验,以增加自己的见识。

    如果胜利必须付出沉痛的代价,就不妨先考虑一下值不值得。

    孙子兵法云:“用兵的目的,以保全国土为主,打败敌人为次。以保全全军为上,打败

    敌人的军队为下。……所以百战百胜并非最强,不战而胜的军队,才是最值得夸耀的。”

    一般人都误以为,孙子兵法是告诉人怎样才能在战场上取胜的一本书。虽然在孙子兵法

    中,有很多内容是关于战争的,可是孙子的本意即是认为不战而胜才是最值得称颂的。孙子

    说的一点也不错。战争的起因都是为了某一个目的,所以如果能够在没有任何牺牲,并且在

    合理的解决途径下达到目的,那不是更好吗?经过战斗才取胜,就是下等的策略了。丰臣秀

    吉和明智光秀战斗时,把主力部队全部投入战场,结果造成两败俱伤。象这种激烈的战斗,

    当然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不过,他也经常运用外交手腕,使敌人臣服,归顺于他。纵使不得

    不开战时,他也会先作充分的准备,然后动员极强大的兵力,使敌人见了就害怕,甚至投

    降,而能在不伤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获胜。

    丰臣秀吉就是因为擅长这种不战而胜的谋略,所以能够在短短的时间里,一统天下。否

    则每一次都得打硬仗,就算能够百战百胜,也必须耗费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那么日本的损

    失岂不是更大?

    象这种情况,也适用于现代的企业经营。企业间的竞争,必定不能失败。问题是:用什

    么方法才能取胜呢?如果用力量去压倒对手,或者用恶性竞争的方法取胜,虽然能够打倒对

    方,可是自己也不免有所损失,这种取胜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于今日。今天,我们必须使自己

    和对手共存共荣,换句话说,要使对方繁荣,而自己比对方更繁荣。在这种情况下去竞争,

    才是最正确的的抉择。

    至于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算上乘的呢?虽然不能明确地用言语来表达,但是,能够不

    战而胜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高明的领导者。

    股票书籍www.gupiaoshu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