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诚信通推出的2002年,阿里巴巴显然已经有了更大的力量来推动它的梦想变成现实。除了一百万会员之外,阿里巴巴已经在2001年7月实现了当月的收支平衡,品牌也随着阿里巴巴的生存和不断造势——虽然在作者看来,这种造势更像是马云和阿里巴巴在自言自语,没有得到媒体多少真心实意的喝彩——而不断强化。
即使在阿里巴巴,也会有很多人认为马云是基于这些而决定诚信通的销售方式可以比中国供应商更弱一点,可以采用电话销售的方式。通常情况下,销售方式的弱化是因为公司或者产品的强势——销售的投入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我们可以在这一方面把中国供应商与诚信通做个比较,中国供应商的会员大约是六七千个,而阿里巴巴投入的销售人力是一千人;而诚信通的会员人数是十五万,但阿里巴巴投入的销售人力却只有几百人。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面对面的销售方式到不见面的电话销售方式,阿里巴巴投入资源的减少几乎是数量级式的。
不过在作者看来,诚信通采用这种销售方式显然因为它更像是一个“互联网产品”。正如阿里巴巴的高层所提到的:“互联网的精神在于更快的送达和更方便的使用。”作为一个互联网的产品,它的销售方式也无疑应该体现这种精神。而体现这种精神的产品,无疑应该更为强大。
在这方面,网络游戏显然是一个经典案例,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人们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发现他们的孩子都迷上了游戏。问题是他们是怎么知道这些游戏并从什么渠道得到这些游戏的?对于大部分年纪稍长一点的成年人来说,这大概会永远是个谜——没有广告、没有户外的推广活动,孩子们大部分是通过同班同学们的窃窃私语得到的消息,然后从互联网上把游戏下载下来并成为忠实的用户的。而他们可怜的父母却是一点消息都没能得到。
需要销售员吗?需要到处去设立销售网点吗?需要层层构架的总部——大区——区域——城市——分销点的销售体系吗?答案是如果需要,那么主营网络游戏的盛大总裁陈天桥成为首富的速度就一定会下降。因为他的商业前辈们往往要花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得到这一张网络,而通过这样一张网络,他们才有可能把产品送到客户的手上。而陈天桥在几年之内,不但已经把产品送到了客户的手上,而且已经完成了从客户手中积累财富并使他最后成为中国首富的过程,财富的累积在这一代企业家那里是如此之快以至于他们的商业前辈都会为之目瞪口呆觉得不可理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互联网——互联网把产品更为直接地送到了用户的手上,其中不需要任何转折。
到阿里巴巴2002年推出诚信通的时候,马云和他的高层已经学会了彼此之间的高度默契。“他们已经完全明白我每句话的意思,在管理会议上,我已经不需要再长篇大论地演讲了。”
因此对于阿里巴巴推出的诚信通,马云和他的高层已经不需要再多费口舌来达成的默契。这种默契是:理想可以远在天边,但切入点却必须在现实中寻找。
作为理想,阿里巴巴为诚信通找了全球顶级的合作伙伴,虽然只向诚信通会员收取2300元的年费,但为诚信通会员做法人认证和授权认证的却是国内和全球顶级的咨询公司——邓白氏和新华信,他们作为阿里巴巴的业务外包公司,承担向中国工商管理系统征询所有想成为诚信通会员的工商企业是否真实存在的工作,同时他们也负责授权书的真伪——这做起来也不难,因为所有真实存在的工商企业都会在银行或者工商管理局留下他们的印鉴,而这与授权书中的印鉴是同样的。
而作为现实的诚信通的市场切入点,阿里巴巴在诚信通起步时仍然用的是中国供应商阶段的套路——卖排序。把免费会员的排序作为诚信通起点的卖点,另外与中国供应商一样,诚信通的起步点仍然是选用了发起人制度——显然,这样的制度最大程度地降低了销售,尤其是一个新产品的销售难度。
这样的起步决定了诚信通现在的销售情况:在阿里巴巴的大厅里,几百个诚信通的电话销售员在不停地打着销售电话,而他们所用的电话号码资源来自于阿里巴巴六百万免费会员数据库——每天早上,当销售员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的时候,他们的电脑里已经装满了昨天晚上服务器自动生成和分配好的电话号码,他们一天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电话号码打完,并在根据客户的反应在电脑里做上相应的记号。这些记号意味着接到电话的客户会得到相应的处理——如果客户表示愿意成为付费的诚信通会员,那么接下来的工作会转到服务部,由专业的服务人员指导客户如何递交材料、签单、付款;如果客户表示不愿意成为诚信通会员,那么数据库会重新保存这个客户的数据;如果对方的表示是犹豫不决的,那么数据库会在一段时间后自动提醒这个销售员通过电话去做回访,征询他的决定有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