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风言碎语
凌敏砸冰箱的举动,在青岛市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天刚上班,向华手中拿着一份《青岛日报》,疾步走进凌敏办公室。她把报纸在凌敏办公桌上展开,只见头版二条位置上刊登着一篇评论员文章,标题是:《这位厂长跟谁过不去?》。
文章旁边是关于海尔厂砸冰箱的报道:《七十六台电冰箱被砸毁》。
向华生气地说:“看看这上面胡说了些什么!”说着便大声念了起来:“……他把工人的劳动成果砸掉了,把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砸掉了。据说这位厂长有一个理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照这个观点,所有产品就不必再分等级了。除了一等品,其他产品就都该砸。这样一来,全市乃至全国的工业产值就得砸掉一半以上!我们不禁要问:他这是在跟谁过不去?"
凌敏坐在办公桌后面,打断了向华:“别念了。"
向华放下报纸,忧虑地看了看他,说:“这篇评论员文章肯定有来头,不然口气不会这么霸道!"
凌敏站起来,走到窗前,默默地看着窗外。窗外飞起了雪花,扬扬洒洒地在空中飘舞不定。
就在同一时刻,轻工局正在召开局党组会议,。
每个党组成员面前都放着刊有《这位厂长跟谁过不去?》一文的《青岛日报》。
栾书记正在发言,孟启虞坐在他旁边,眉头紧皱。
栾书记道:“对海尔厂砸冰箱这件事,市委非常重视。我们二轻局也要有个态度。今天开这个常委会,就是要研究一下对海尔厂厂长凌敏同志的处理意见。我提议,给海尔厂厂长凌敏同志撤职处分。大家讨论一下吧。孟局长,你是不是先表个态?"
孟启虞虽然前一段时间在抓产量问题上批评过凌敏,但那是迫于上面的压力。从内心里,他对凌敏的认真精神和实干作风还是很欣赏的。凌敏砸冰箱确实做得极端了点,但“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这不是毛主席说过的话么?凌敏出于对产品质量负责,做事出了点格,也没什么了不起。领导和媒体不该这么大加非难。他觉得,在这种时候有责任保护自己的部下,但又不好顶撞栾书记,于是选择了沉默。
干部们见他这样,面面相觑。
冷了一阵儿场,栾书记开始叫其他几位党组成员表态。
一位胖胖的党组成员经不住栾书记直视的目光,打破了沉默:“我赞成栾书记的意见。凌敏同志能干,也敢干。但有时候不太听话,处理问题偏激了点儿。比如产量和质量的关系问题。没有产量,哪来的质量?只抓质量,不抓产量,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常识嘛!"
栾书记赞同地点点头:“是啊,任何事情,首先是要‘有',其次才能是‘好’。如果我们党不从小米加步枪起步,就没有现在原子弹大国的政治地位!同样,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也要走一条从增加数量逐步发展到提高质量的路。"
又一常委道:“我们轻工局有两百多家企业,如果都像海尔厂一样动不动就砸,那会给国家造成多大损失!对这种把集体财产当儿戏的干部,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我同意罢免凌敏同志的厂长职务。"
栾书记看了一眼孟启虞:“老孟,你的意见呢?"
孟启虞看看众人:“砸冰箱事件的前因后果,我们并不很清楚,现在就做处理,是不是草率了点?我建议派几个同志去了解一下情况再说。"
两三个没有发言的委员点了点头。
孟启虞家客厅里,孟晓洁将一把迎春花插在窗台上的一个花瓶里,一面侧着头欣赏着,一面听孟启虞批评凌敏。凌敏坐在沙发一端默默地听着。
“……给你说了多少次,要抓产量、抓产量,对质量问题是要认真,但不要太认真,尤其不要钻牛角尖。你怎么一点都听不进去呢?平时看你蔫蔫的,没想到你这么拗!叮里咣啷,一家伙砸了七十六台,好大的胆子你!那是集体财产,不是我危言耸听,故意破坏集体财产是要坐牢的!"
孟晓洁听不过去了:“爸,你别吓唬人。你到我们厂去看看就知道了,凌厂长实在是迫不得已才这么干的。厂里的工人一点质量意识都没有,这一砸,才把大家砸醒了……"
孟启虞道:“可是你们砸进去多少钱?算过没有?十三万!"
孟晓洁反驳道:“十三万怎么了?十三万能换来全厂的质量意识,我觉得值!"说完走进自己屋去了。
孟启虞瞪了一眼女儿的背影,说:“什么质量意识,质量意识也得符合中国国情。为什么非要像德国那样,搞什么四星级?还双开门,200升!"
他几步跨到冰箱跟前,拉开柜门,“哐当"一声,一个面酱瓶子从冰箱里掉到地上,碎了。
卫荷从屋里出来:“这是怎么了?"
她忙拿了扫帚打扫。
开着门的冰箱里,只见有几根萝卜,一把蒜苗和一个盛着剩饭的瓷碗。
孟启虞指着冰箱里的东西:“看看,中国是个什么现状?我是局长,局长家里都没有什么可冻的,你叫老百姓冻什么?拿那么大的四星级冰箱冻煎饼,冻咸菜?划得来吗?"
孟晓洁拉开半扇门,探着身子说:“你不是常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吗?现在改革开放了,中国经济正在大发展时期,老百姓还能一辈子吃土豆咸菜?要想在市场上站住脚,意识必须超前,要永远比别人快一拍……"
孟启虞瞪了她一眼:“你跟谁学来的?一套一套的。"
孟晓洁得意地说:“这都是凌厂长说的!"说完关起了里屋的门。
卫荷道:“这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伶牙俐齿的!"
孟启虞对妻子来了气:“都是你惯的!还有你们那个市委宣传部,也是胡搞,事先不征求一下我们的意见,就乱发文章!"
卫荷端起盛碎玻璃的簸箕,关上冰箱门,嘟嘟囔囔地说:“你有气找宣传部长发去呀!我又不当头儿,管得了吗?……"
她说着进了厨房。
孟启虞坐在凌敏的跟前,压了压火,认真地说:“好了,我不说了。现在市场的冰箱需求量很大,市里领导说了,你需要钱,银行解决;需要电,电业局解决,无论如何得把产量搞上去。你回去给我写个检查,要按照市委领导同志的看法,深刻检查自己砸冰箱的错误……"
对于砸冰箱的后果,凌敏是想过的。他在局机关工作过那么多年,对机关的工作作风了解得太深了。只要他认定是正确的事,谁也别想轻易让他回头。但眼下,他也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对孟启虞的批评,并没有想要辩解。他想,你批你的,我干我的。把事情这么拖一拖,也许就会过去了。
凌敏开口道:“孟局长,这件事我回去一定认真再想一想。"
孟启虞摆摆手:“别想了,你的思想问题咱们慢慢解决。眼下最当紧的是,不管你想得通想不通,必须马上给我交上一份检讨来,也许还来得及……"
凌敏听孟启虞这么说,忽然觉得事情远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他不解地问道:“什么来得及?"
孟启虞瞪他一眼:“你就别问那么多了。明天是星期一,一早就给我把检讨书交来!"
凌敏道:“局长,你有事瞒着我。”
孟启虞道:“好吧,我给你透一个信儿,党委正在研究是不是要撤你的职呢!”
凌敏一听,不免有些生气:“那你是局长,你的意见呢?”
孟启虞道:“我的意见还不明确吗?我要是同意,早把你拿下来了!凌敏啊,你是个聪明人,你那个厂现在是你一个人说了算,这个局可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你难道就不能配合我一下,做一个检查吗?你要是不做深刻的检查,我保不住你!”
孟启虞说完,痛苦地挥了挥手,走进里屋,把门“砰”地关上。
第二天,局调查组就到厂了。凌敏从车间回来,远远看见厂办外面停着一辆面包车,几个轻工局的干部站在车旁与龙建平说话。
龙建平发现凌敏,给轻工局干部们说了声什么,迎着凌敏跑过来。他手里拿着一封介绍信,悄声对凌敏说:“轻工局党组派来的,要调查咱们砸冰箱的事儿。"
凌敏接过介绍信看了看,冷静地“哦"了一声,向面包车走过去。他与这几个干部都认识,分别同他们握手打招呼。
其中一位轻工局党组成员握着凌敏的手,有点尴尬地解释:“凌厂长,这是局党组集体的意见……"
凌敏打断他,微笑道:“知道了,我本人表示欢迎。怎么调查,你们让龙副厂长安排吧,他是党总支副书记。"说完转身向办公室走去。
整整一天,凌敏心里都不是滋味。当他处理完手里的一摊工作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已是晚上八点多了。他推着自行车走出厂门,回头看了一眼灯火通明的厂房,那里,中班的工人正在忙碌着。他心里突然涌出一阵悲凉。自己每天这么早出晚归的,要是明天不叫当厂长了,一切可都白干了……
凌敏回到家的时候,小饭桌上已经摆上了热气腾腾的几样菜,妻子、儿子陪着李大茂坐在桌旁。他一进屋,李大茂叫了一声:“凌厂长!"
凌敏笑了:“在家就别喊厂长了,还叫我凌敏哥吧!哎,都这么晚了,你怎么还上我这儿来?有什么事吗?"
余岫拿着暖瓶往脸盆里添了点热水,对凌敏说:“快洗洗手,吃着说。"
凌敏简单洗了两下,在饭桌前坐下,几个人开始吃饭。
李大茂道:“凌敏哥,上面要撤你职的事,全厂都传遍了。"
凌敏道:“噢。对砸冰箱的事儿,你怎么看?说实话。"
李大茂道:“你这一砸,确实给大伙儿敲了警钟,这几天谁干活都不敢马虎了。质量倒是把住了,可出活慢了,工人们有些牢骚。谁都跟钱没仇不是,都想多拿点工资奖金什么的。你看看人家厉光远厂长多会办事,福利跟着产量往上蹿,隔三差五地发钱发东西……"
儿子凌力说:“今天我妈还发了一条新毛毯呢!"
余岫看一眼丈夫,呵斥儿子道:“瞎说什么你!"
凌力起身走到大衣柜前,从里面拿出一条还未除去包装的印花毛毯,给凌敏看:“我才没瞎说呢!爸,你看!"
凌敏瞟了一眼毛毯,笑着点了一下头,心里却不是滋味,低头默默吃饭。
这时余岫也不再说话,只是默默地走过去,把毛毯从儿子手里接过来,放回柜中,嘟哝儿子一句:“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李大茂说:“凌敏哥,你听我一句,在质量上别太较真了。产量上不去,不但上面不待见你,厂里的职工也念不了你的好!"
上床以后,凌敏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一看是《史记选》,就手翻到《孙子吴起列传》,胡乱看了一阵,心事还是放不下来,遂叹了一口气,将书放在被子上,沉思起来。
余岫走到床边,脱掉衣服,钻进被窝,两眼看着他。
“不管别人怎么说,反正我知道你没错。"
凌敏看着她,笑了一下:“你怎么知道我没错?"
“我是谁呀?咱俩一起十七年了,你是个什么人,你怎么想事儿,怎么做事儿,都在我心里装着呢。不管做什么,你不想好了,绝不会冒冒失失地乱来。如今像你这样的干部,到哪儿找去?那些形容英雄模范的词儿,给你用上全合适,全心全意,大公无私,兢兢业业……"
“得了,回家你还拿我开心。"
“我不是想让你开心嘛,"她心疼地望着丈夫,“看你难过,我心里不好受。"
凌敏心里一热,把妻子搂在怀里。
“我倒不是想当那个官,我是担心那个厂子。真要把我撤了,那个厂子怎么办?还有,那条德国生产线……"他长出了一口气,“这些日子,我经常想起焦裕禄,想起他坟旁边那片泡桐树。记得吧,‘文革’串连的时候,咱俩去过……"
余岫点点头。
凌敏眼望着天花板,他的脑海里蓦地浮现出那一片片泡桐树和那一望无边的贫瘠的盐碱地。他觉得自己就像焦裕禄一样,是在沙漠里种泡桐呢!所不同是,他现在所面对的,是一片更为荒漠的小农意识和落后习惯势力的沙漠,这比自然界的沙漠还要可怕……
秋天的一个下午,一辆崭新的红旗轿车开进海尔厂。
轿车停在办公区院内。秘书小井从车上下来,拉开后车门。新任市长赵迪之从车里出来。王信从另一边出来。赵迪之四十多岁,并没有发福,穿着一身洁净的灰色西装,白衬衫,没打领带。一双眼睛透着沉着、自信和果敢。
龙建平从办公室迎出来,他不认识新市长,但认识王信。
他热情地招呼道:“王工!"
王信向他介绍道:“这是赵市长,赵迪之同志。"
龙建平立刻和赵迪之紧紧握手:“赵市长!我叫龙建平,海尔厂副厂长。"
赵迪之问:“你们凌厂长呢?"
龙建平说:“在车间,我马上去找他。"
赵迪之摆摆手:“不用了,你带我们到车间去看看。"
龙建平带领赵迪之、王信一行来到总装车间。
凌敏、向华闻讯快步迎上来。王信为赵迪之和凌敏、向华作介绍,双方热情握手。
赵迪之指着凌敏道:“你是青岛工商界的名人啦。”
凌敏笑道:“我这个名出得不大体面,希望今后有机会为咱青岛市挣一个体面的名声。”
赵迪之一听,非常高兴地笑了。他笑的时候,露出一口白牙,显得很单纯。
上任不久的赵迪之,对本市的工商业特别重视,尤其是青岛市在这一带滨海地区,有得天独厚的工业基础,是他认定大有可为的领域。他到青岛市看到的第一份由市经委提供的《内部情况通报》,也是第一篇让他重视的通报,就是反映海尔冰箱厂厂长凌敏,带领全厂干部工人,将七十六台自己生产的次品冰箱重锤砸毁的事件。他以一个地方官的敏感,为此举而振奋。同一期《内部情况通报》上,还选登了《青岛日报》发表的那篇评论和几篇讨论文章。他觉得可笑,这样的事情还用得着讨论吗?国务院领导同志不久前在全国工业会议上,还专门就提高产品质量意识的问题提醒过各地。他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个事件在全国工商界将产生的深远影响和意义。不用见面,他已经对凌敏产生了敬佩。而且仅凭着这个举动,他就认定,凌敏是他麾下的一位不可多得的产业干将!
他立刻拨通了轻工局的电话,亲自询问凌敏的情况。接电话的人,正是孟启虞。孟启虞不摸赵迪之市长的底,也不敢多说,只是把局党委正在研究是否撤换凌敏的情况作了汇报。赵迪之放下电话,不免对凌敏担心起来。对于轻工局党委的决定,他不便代庖。更有一层,凌敏的事是前任市长表过态的,他也不便轻易推翻前市长的表态。但是他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支持凌敏。他责成秘书指示轻工局,不要着急处理凌敏的事,他要亲自到海尔厂调查研究。其实,赵迪之市长下厂,只是走一个形式,他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表态。孟启虞以他的经验,判定赵迪之对此事有不同的看法。他兴奋地打电话通知了凌敏。
“凌敏啊,咱们时来运转了,赵市长支持你!”
凌敏是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他没有把这条消息透露给厂里的任何一个人。因此,当赵迪之来到海尔厂的时候,大家都怀着一颗忐忑之心。
而赵迪之市长却显得分外地轻松。他在凌敏的陪同下,视察了冰箱生产线。他兴致勃勃地一路看着,一边听着凌敏如数家珍般的介绍。凌敏对生产环节的熟悉,以及海尔厂极其严格、井井有条的车间现场管理,使他对凌敏产生了进一步的好感。
有一件小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当他刚要抬脚往车间里走的时候,凌敏止住他,请他换上拖鞋。他视察过的厂子可是太多了,所到之处,有哪一家工厂的领导会请他换了鞋再进车间?没有!可是凌敏却指着一双备好的拖鞋,很自然地请他换鞋!这种有理有节、不卑不亢的姿态使他对凌敏刮目相看。
赵迪之一行走到海丝附近时,海丝正在检查一个工件的质量。
赵迪之问:“你们这儿还有外国专家?"
凌敏道:“对,德国专家。"
王信走过去,用德语向海丝问好。
海丝惊喜地说:“啊——王先生!你好!"她热情地与王信握手,“你怎么来这里了?"
王信道:“我陪市长赵先生来这里视察。"他将海丝介绍给赵迪之道,“赵市长,这是海丝女士,我和凌敏去德国考察的时候认识的。她就是这条生产线制造厂家的总工程师。"
赵迪之热情地与海丝握手:“欢迎你来青岛市帮助我们工作!"
王信给他们当了翻译。
海丝笑道:“谢谢,我很高兴来这里工作。"
赵迪之问:“你觉得这里怎么样?这个厂可以不可以搞好?"
海丝高兴地回答:“我认为他们很努力,很优秀。尤其是凌敏先生,他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赵迪之问:“你真的这么认为吗?他把你们德国生产线生产的冰箱可都给砸了,社会上有很多议论啊。"
海丝笑道:“这只能说明他是一个有着超前意识的聪明人。那些制造劣质产品的人,应该受到警告和惩罚。凌先生说过,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生产出来的。我认为这句话可以作为格言写入现代企业管理的圣经。”
赵迪之回头笑看了凌敏一眼:“你的德国同行在夸你呢。”
凌敏竟有些害羞地笑了。
海丝道:“凌先生现在所做的,正是一个改造人的伟大工程。"
赵迪之高兴地又一次握住了海丝的手:“说得好,说得好。我代表青岛市人民感谢你对海尔人的理解。"
赵迪之这句话也是说给在场的人听的,凌敏、向华、龙建平,所有在场的人也都听懂了。向华的眼睛里涌出了泪水,又赶紧擦了去。
赵迪之走后,王信被邀请留下来与朋友们聚一聚。吃饭的时候,他对凌敏说:“我和赵市长是大学同学,他原来在省经委工作,是工业管理的内行。前些日子,他给我打电话,说他刚调到青岛,人生地不熟,希望我来帮他了解一下这里企业方面的真实情况。他不太相信下面给他汇报的那些数字,这些年虚假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赵迪之是不会仅仅满足于下厂看一看这种形式的表态的,他亲自到轻工局召开了一个会议。轻工局局级和科室干部、局属工厂厂长、经理等二百余人,聆听了新市长赵迪之的报告。凌敏当然也坐在其中。
赵迪之道:“最近我和王信同志到海尔厂转了一圈,看了他们的生产线,找干部和工人们聊了聊。我过去不认识凌敏,但就我看到的和听到的,我认为,凌敏是一个有理想、有干劲、有责任心的好干部。对凌敏同志的那些议论、那些文章,都是站不住脚的。他坚持抓产品质量,有什么不对?小平同志说,质量问题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意识。这句话讲得很深刻。表面上看是工业产品质量上的小差异,反映的却是干部管理意识上的大差异。海尔厂砸冰箱这件事,对海尔厂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它是一个壮举,必将在我国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
赵迪之市长的讲话引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凌敏心头几个月的阴云完全被驱散了。
在新任市长赵迪之的支持下,凌敏和他的海尔厂摆脱了困境。
经过四年对高质量锲而不舍的追求,1988年秋,海尔电冰箱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以最高分赢得中国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它标志着海尔名牌战略的成功,奠定了海尔冰箱在中国冰箱行业的领头地位。
当凌敏、向华分别捧着质量金奖奖牌和奖状从北京归来的时候,龙建平率领二百多员工在厂门口夹道欢迎。凌敏、向华把奖牌、奖状高举过头,从欢迎的人群中穿过,与海尔员工们一起享受着胜利的喜悦。
他们没有在荣誉面前就此停住脚步。凌敏抓住时机,扩大战果,此后又成功兼并了青岛市另外两个冰箱厂,成立了海尔冰箱集团。凌敏任总裁、向华任副总裁。侯胜当了集团办公室主任,龙建平、常立夏、汪涛分别任冰箱一、二、三厂厂长,孟晓洁被提拔为集团财务主管。随着海尔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收获季节的到来,自满和懈怠情绪也开始在干部员工中滋长蔓延。
这天,凌敏正在办公室里办公,龙建平推门进来。
“凌总,你找我?"
凌敏把桌上的几封信交给他:“看看吧,用户的投诉信。"
龙建平看了看这几封信,松了口气:“哦,不就是包装箱里缺了份说明书嘛,回头给他们寄去就得了。这些用户也真是,又不是质量有问题,还投什么诉!"
凌敏抬头看着他:“没说明书用户不知道怎么使用,还不该投诉吗?"
龙建平道:“凌总,咱们现在不比从前了。从前产量少的时候,可以精雕细刻。现在光我这一个厂月产量就一万多台,哪能保证不出一点疏漏呢?"
凌敏听着,皱起了眉头:“你带我去厂里看看。"
龙建平陪着凌敏来到集团冰箱一厂车间,沿生产线走过来。
凌敏这里看看,那里摸摸。生产线旁胡乱堆积着一大摞备用材料,工作台上,散放着几本娱乐画刊,窗台上放着几个饭盒,玻璃窗蒙着灰尘……这一切都没有逃过凌敏的眼睛,这些现象,前几年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他来到一处窗前,闻到一丝烟味,伸头向窗外一看,发现窗台上居然扔着几十个烟头和四五个烟盒,这是工人上班时抽烟、又逃避处罚的明证。他的脸上明显露出不满来。
他问龙建平:“现在车间里还有人抽烟?"
龙建平斩钉截铁地说:“没有!绝对不可能有!"
凌敏指着那些烟头和烟盒问龙建平:“这是怎么回事?"
龙建平朝窗外一看,愣住了。
凌敏道:“在厂区和车间不准吸烟的制度刚制定的时候,大家看到一个烟头都像看到蛇一样,特别在意。可现在,几十根烟头都引不起警觉了。海尔现在家大业大了,生产链条上的很多环节,都暴露出管理的懈怠,咱们做领导的,必须时时给自己敲响警钟。你考虑一下,是哪儿出了问题?"说完沉着脸朝车间走去。
龙建平急了,立刻唤人清理窗外的烟头。
就在龙建平清理烟头的时候,凌敏开始了他的管理思索。
这些年来,作为一个生产管理者,他从来也没有放弃过对管理思想的探讨和研究。最近一个阶段,面临企业的不断壮大,他思想深处对企业管理的新发现和新理论,渐渐成形了。而对于这些精神财富的清理和提升,大多是在夜深人静时进行的。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凌敏坐在他两居室新家的书房里挑灯夜读。
书架上桌上摆着《松下管理丛书》、《哈佛管理》、《论语》、《孙子兵法》、《老子详解》等书籍。
凌敏灯下边阅读边做笔记。“……企业管理就像是一座宏伟的大厦,其壮观的全局是由无数精彩的细部组成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错过了一百年前美国工程师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革命,即泰勒制。这个革命是要效率。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工业。又错过了六七十年代日本发起的质量管理革命,即TQC管理方式。这个革命是要质量。当时我们正忙于‘文化大革命’……这两次革命概括起来,就是效率+质量。海尔必须补上这两课,把效率搞上去,把质量抓上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狠抓基础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当第一缕曙光照进书房时,凌敏对于如何在海尔的管理实践中推行他的管理理论胸有成竹了。
在海尔集团中层以上干部例会上,近百名干部坐在带记录板的椅子上,一边听凌敏讲话,一边认真地做记录。
凌敏讲得很生动,很风趣:“……中国企业长期以来缺乏严格的基础管理和训练。比如擦桌子,你告诉日本工人擦四遍,他会认认真真擦四遍。而中国工人,第一天他肯定也会擦四遍,第二天觉得擦四遍没必要,就擦三遍,第三天擦两遍,第四天看看周围没有人,也许一遍都不擦了……这就是人的一种惰性。"
凌敏的话,引起干部的一片笑声。
他又转身在白板上画了一个斜坡,斜坡上画了一个球,然后画上不同方向的箭头,一边画一边解释:“市场好比是一个斜坡,而企业就像放在这个斜坡上的小球,它受到企业内部职工惰性和外部市场竞争所形成的双重压力,必须找到止动力和上升力,才能防止小球下滑。这个上升力,就是不断提升的企业大目标,就是创新精神。这个止动力,就是基础管理。这个思想,可以简称为斜坡球体论。"
向华在下面呼应着:“斜坡球体论,这个概括很形象。”
一周以后,凌敏向全厂员工发布了他的OEC管理模式:“所谓基础管理,就是要把企业的大目标分解成一千项一万项具体的责任,分摊到每一个员工身上,对每个员工每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进行监控和清理。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的工作通过清理,都要比昨天有所提高。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英文叫OEC,就是OverallEveryControlandClear。"
就在海尔集团全面推行OEC法之后,一天,冰箱二厂厂长常立夏陪着向华来车间检查工作。
他们来到李腊月工位上的时候,李腊月正在清理工台上的机件,废料被她扫下台,落在台下的废料斗里。
向华看了十分高兴,摸着斗沿:“这个不错,谁出的主意?"
常立夏说:“她,李腊月。"
向华对李腊月说:“是你发明的?看来没白送你去德国培训,现在成了发明家了。"
李腊月腼腆地笑了。
向华指着废料斗:“你怎么想出这个办法的?"
李腊月说:“平时这些废料,都落在地上,每天要清扫好多遍,都扫不干净。我们的产品要求质量很高,上面一落灰尘,就成了废品。我看见小学生削铅笔时,桌上摆一个小纸盒,木屑都削到盒里,就想,做个小斗,把废料都收起来,不是挺好吗……"
向华非常满意:“不错,这个发明很有价值,应该奖励你。"
常立夏说:“厂部表扬过她了,还发了她奖金。"
向华又欢喜地看着废料斗,笑道:“光发奖金不够,发明总该有个专利吧。把这个斗子用她的名字来命名,做个牌子立在这儿。让大家都知道,谁发明了这个东西。"
常立夏应了一句:“我马上去办。"立刻走了。
向华问:“腊月,现在集团搞OEC基础管理,你有什么意见?"
李腊月说:“我觉得挺好的。"
向华又问:“为什么好?"
李腊月憋了半天,说:“集团对职工要求严格,我觉得自己每天都在进步,每一天都是新的。"
向华对“每一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十分欣赏,鼓励她继续说下去:“你说说,你怎么做到每一天都是新的?"
李腊月说:“我这个工位,是从意大利引进的生产线,按意大利的标准,废品率是百分之二。我就想,我们难道不能比意大利人干得更好?所以,每天干活的时候我都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废品率比昨天再减少一点。就这样每天减少一点,每天减少一点,现在我已经是零废品率了。"
向华听了非常高兴。
常立夏和车间主任拿着一块新做的牌子过来,递给向华。
常立夏说:“向总,你看!"
向华看到牌子上写着“腊月废料斗",笑着说:“这就对了,快贴上。"
车间主任赶紧把牌子往废料斗壁上贴。
向华对常立夏道:“她这个工位已经是零废品率了,你们整个冰箱厂怎么样?"
常立夏说:“我们全部达到零废品率了。"
向华大喜:“干得漂亮!"
车间主任把牌子钉好,退回身子欣赏,问:“向总,你看这样行吗?"
向华看了更高兴了:“腊月,你自己来看一下。回头再用金属做一个更漂亮的牌!"
李腊月走过来一看,脸就飞红了,内心的喜悦掩饰不住。
向华亲切地拍拍她的肩膀:“这是你的发明,你的作品。"
向华向外走去,一边对常立夏说:“这个事情要推广,今后,哪个工人有革新发明,就用他的名字命名。"
从常立夏那里出来之后,向华又来到海尔集团冰箱三厂总装车间。
她走路一向大步流星,李大茂听到那熟悉的“咚咚”脚步声,赶忙迎了出来。他陪着向华在车间里转,在总装现场一堆冰箱废品旁,向华站住了。
她蹲下身子仔细察看,用手摸着上面的疵点,脸上露出了不满。
她起身问李大茂:“这是多少台?"
李大茂说:“三十三台。"
向华问:“怎么有这么多废品?"
李大茂说:“这并没有超过规定的废品率。"
向华吃了一惊:“什么?你们规定的废品率是多少?"
李大茂说:“每天三十五台。"
向华叹道:“天哪!把你这个月的日清表拿来看。你妹妹创造了零废品率,你却给我每天三十五台废品!"
李大茂把日清表都拿来递给了向华。
向华一看,更生气了:“一个月就一千多台废品!你这个废品率是谁定的?"
李大茂道:“汪厂长批准的。"
向华火了:“汪涛呢?把他叫来!"
李大茂赶紧给汪涛打电话。
车间工人都远远看着这边,互相使眼色,干活更认真了。
向华在车间角上的车间主任办公区等着,一边看着墙上贴的那些表扬、奖励、处罚、指标等布告和生产示意图表。
汪涛赶来了,他一头的汗水,擦着汗说:“向总。"
向华劈头一句:“汪涛,你昏了头!"
汪涛一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李大茂站在一旁,不敢说话。
向华问:“你最近都在忙什么?"
汪涛指着车间的布置:“按集团要求,这一段主要是抓OEC基础管理。"
向华问:“OEC管理的核心是什么?"
汪涛只好回答:“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向华说:“背得倒挺熟!"
汪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看李大茂。
向华说:“你不用看他,我问你,你做到每天清理、每天提高了吗?"
汪涛不知道怎么回答。
向华问:“你一天生产多少台冰箱?"
汪涛说:“一千七百多台。"
向华说:“说精确点。"
汪涛说:“昨天是一千七百二十五台。"
向华问:“废品率是多少?"
汪涛说:“这是从日本引进的生产线,按日本标准,百分之二。
向华问:“你上个月出了多少废品?"
汪涛心里一算,不敢说了。
向华说:“你不敢说了?我替你说,一千零五十台!"向华把车间的日清表交到汪涛手里,“你自己看。"
铃响了。工人换班的时间到了,下班的工人们陆续朝车间中央的6S脚印走去。
汪涛一看这摞日清表,也急了,训斥李大茂道:“你是怎么搞的?你就不会把废品率降下来?这个月你奖金不要拿了,工资扣百分之五。"
李大茂不服气,小声嘟哝说:“我没有超过你规定的废品率。"
汪涛发火了:“规定的废品率是个上限,你没有把废品率从上限降下来,就该受罚。"
向华喝止道:“汪涛,你过来!"
向华说着向工人那边走去。
汪涛和李大茂只好跟着。
工人班组正列队搞日清,一个工人正垂头丧气地站在6S脚印上。
班长在队列前开导他:“今天叫你站上去,不是惩罚你,而是督促你认真检查,得到提高。要是明天你做出了成绩,就可以站上去受表扬,把自己的好经验和大家分享嘛!"
向华对站脚印的工人说:“请你先下来。汪涛,你站上去。"
工人下来了。汪涛却没动。
向华加重了语气:“请你站上去!"
汪涛只得站了上去。
工人们眼见着自己的厂长站在6S脚印上,都不敢言声。
向华问:“你好好想一想,你是冰箱厂厂长,这件事你有没有错?"
汪涛不语。
向华说:“日本人的废品率是百分之二,你也给自己定个百分之二。你为什么不自我加压,要求自己超过日本人?你看看人家冰箱二厂,按意大利标准,废品率也是百分之二,可是常立夏做到了零废品率!你呢,一个月一千多台废品!"
汪涛头上的汗不断往下流,他边听着向华训斥,边用手擦。
向华指着墙上的标语:“你念念,海尔的企业精神是什么?"
汪涛念道:“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向华道:“什么叫敬业报国?就是要用最好的产品最好的服务回报用户,回报社会。什么叫追求卓越?就是永不自满,永远进取。汪涛啊,这么好的厂房,这么好的设备,你出那么多废品你对得起谁?"
汪涛诚恳地说:“我错了。"
向华说:“你下来。"
汪涛走下6S脚印,李大茂主动又要站上去,被向华拉住了:“没你的事,你别站了。"她对班组长道,“你们继续。"
向华又风风火火向前走了,汪涛与李大茂紧跟而去。
工人们受到了震动。
班组长道:“大家看见了吧,汪厂长有错都站6S脚印,你们还有什么想不通的!"
在海尔集团每月8日的中层干部例会上,向华分别给常立夏和汪涛发放了红黄牌。按照集团管理条例的规定,红牌是奖励,黄牌是警告。
“这个月成绩最好的是冰箱二厂,达到了零废品率,充分体现了追求卓越的精神,红牌表扬常立夏。"向华说着拿起一块红牌。
常立夏上台,领了红牌。
孟晓洁坐在台下,兴奋地看着常立夏;常立夏举着红牌,朝孟晓洁会心地一笑。
向华又拿起一块黄牌:“这个月成绩最差的是冰箱三厂,考核流于形式,废品率居高不下,黄牌批评汪涛。"
汪涛半天不上去,大家都看着他。
向华见汪涛迟迟没有上来,问道:“汪涛,怎么不上来领?你不服气?"
汪涛慢慢站起来,竟出人意料地说:“我认为黄牌处分轻了。"
干部们诧异,议论纷纷。
向华问:“那你打算怎么办?"
汪涛道:“我主管的部门出了这么大的问题,我请求挂职反省。"
向华与凌敏耳语了几句,起身宣布:“好,同意你的要求。我宣布,汪涛因管理不善,导致冰箱三厂工作停滞不前,挂职三个月,以观后效。"
汪涛坐下。干部们议论声更大了,直到凌敏站起来,议论声才平息。
凌敏说:“冰箱三厂满足于日本标准,废品率居高不下,汪涛作为厂长主动承担责任,要求挂职,这个认识很深刻。按以往惯例,工厂出废品,只要在规定范围内,领导就不必负责,受罚的是做出这些废品的工人,这不公平。为什么这么说呢?"
凌敏走到白板前,用蓝色记号笔在白板上画起来,他画了两个互相倒立的三角形,用横线画出比例,写上字来标示,边画边说:“从管理上来说:管理人员是少数,就算是百分之二十;员工是多数,就算百分之八十。在任何企业,少数的管理人员都制约着多数员工。因此,如果生产出了问题,管理者要承担百分之八十的责任。被管理者只承担百分之二十的责任。咱们就把这叫做80/20原则吧。"
为了使干部们对80/20原则有更深的理解,凌敏又讲了一个古代的故事。他说:“春秋时期,晋文公称霸,他任命有功之臣李离为晋国的‘理官’。有一次,李离听信了不实之辞,误把没有罪的人处死了,当他发觉后,就判自己犯了‘过失杀人’之罪,把自己关进死囚牢房。晋文公劝他:‘官有富贵,罚有轻重,此事是你的下级犯了罪,你自己并没有罪。’李离答:‘我的职位比下级高,受他们的拜揖我从不还礼,拿的俸禄比他们多,也从不分给他们。而现在犯了罪却要把罪名推给他们,这是不公平的。现行有一条法律: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说罢,他便抽剑自刎了。”
向华对凌敏的话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可以这么说,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而优秀的人是优秀的领导带出来的。没搞上去,关键在于人;人的问题,关键在于干部;干部的问题,关键在于从来没有动真格的。对干部从不动真格的,原则就坚持不下去;不能坚持原则,处处让步,工作就上不去。一个部门的工作不好,今后,我们就立下一条规矩:工人出错,干部受罚。"
在座的中层干部都受到了震动,孟晓洁看看坐在她附近的汪涛,只见汪涛正飞快地作笔记。
干部会散了,汪涛低着头匆匆往外走。孟晓洁紧赶几步,追上汪涛说:“汪涛,我这儿有几张今天晚上的电影票,我妈单位发的,没公映的内部参考片,咱们一块儿去吧!把常立夏、侯胜都叫上。"
汪涛知道孟晓洁是为了安慰他,他心里挺感动,但他不想被人当做弱者来同情,便说道:“谢谢你,晓洁……可我现在……"
孟晓洁说:“一起去散散心嘛……"
汪涛说:“我真的不想去,我想自己呆一会儿……"
这时常立夏走了过来。
汪涛看了常立夏一眼,说:“你和立夏他们去吧。"说罢扭头走了。
常立夏走到孟晓洁跟前:“晓洁,咱们找个地儿吃饭去,庆贺我得红牌。"
常立夏得了红牌,孟晓洁打心里为他高兴。但看着汪涛远去的背影,她却再也提不起情绪来了。她叹了口气,和常立夏一起向厂门外走去。
李腊月受到向华的表扬之后不久,又上了《海尔人》报。那天下班后一回家,她就走进自己的小屋,从提包里拿出一份《海尔人》报,把它放在桌上展平,细细地看起来。
报上印着一幅照片:李腊月站在工位前灿烂地笑着,旁边竖着一块铜牌《腊月废料斗》。照片下配着一篇文章:《创新之花腊月开》。
这篇文章李腊月已经看了五六遍了,每次看都有一种被理解被肯定的幸福感。她欣赏着自己的照片,从抽屉里拿出剪刀,小心翼翼地把照片和文章剪下来,装进特意从礼品店里挑选来的镜框,然后拿小锤子轻轻将铁钉钉牢。
李海洋推门进来:“钉什么呢?”
李腊月笑着不说话,继续钉着。
李海洋拿过镜框一看,高兴地说:“嗬,都上报了!我闺女真出息啦!来,爹帮你钉在墙上!”他帮着李腊月把镜框挂上,问:“你受了表扬,有奖金吧?”
李腊月娇嗔道:“爹,你就知道钱!”
李海洋认真地说:“钱怎么了?钱又不咬人!”
李腊月自豪地说:“这可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第二年开春的时候,海尔集团推行了干部竞聘上岗制度。常立夏竞聘为集团销售事业部部长,汪涛则挂职下放到常立夏手下任销售科科长。
这一天,汪涛拿着一份《青岛晚报》边走边看,正好遇上了从办公楼里出来的凌敏。
汪涛指着报纸对凌敏说:“凌总,你看这老太太多倒霉,买了咱的冰箱,还没到家就叫人骗走了。"
凌敏听说与海尔产品有关,马上关注起来:“怎么回事?"
汪涛就把报上的消息又读了一遍:“家住本市功德路25号楼的赵大妈,日前买了一台海尔牌冰箱,兴高采烈地雇了辆出租车拉回家。出租车司机叫她先上楼去开门,自己帮她把冰箱搬上去。赵大妈千恩万谢地上了楼,没想到那司机竟拉着她的冰箱逃之夭夭!赵大妈也没记住出租车的牌号,她和老伴都是退休工人,两年前,丈夫得了脑瘫症……"
凌敏接过报纸看了看,对汪涛说:“走,跟我上那位老太太家去一趟!"
赵大妈家住着一套普通的一居室单元房,陈设简单,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具。
凌敏和汪涛坐在简易沙发上,赵大妈坐在他们对面,一脸痛苦,哭诉不已:“……我那个老头子,七十多了,前年得了脑血栓,落下个半身不遂,整天躺在床上,动弹不了,今年又查出了癌症。医生一个月给配两支胎盘球蛋白,来家里打。这种针药非得存在冰箱里冻着,要不就失效了。家里有台冰箱,好几年前就坏了,为了冻那个药,我去买了一台新的。没想到,让那个开出租车的给拉走了,唉,两千多块钱呀,我们俩的退休金全花光了……"
赵大妈又气又难过,流着泪说不下去了。
凌敏同情地看着赵大妈:“您家里……有孩子吗?"
赵大妈说:“就一个儿子,十年前出车祸,死了。"
卧室的门开着,躺在床上的老头张了张嘴,想说什么。
凌敏看着两位无依无靠的老人,心中涌出一阵酸楚。他安慰道:“大叔,大妈,我们马上给你们送台新冰箱来,先把药冰上,千万不能把大叔的病耽误了。那台坏冰箱,我们带回去给您修修。"
赵大妈感激地说:“那就太谢谢你们了。都怪我太大意,给你们添了这么多麻烦。"
凌敏道:“您花钱买了我们的冰箱,我们没有给您送到家里,冰箱丢了,我们也有责任。"
赵大妈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