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和罗敷在一起的那段时间是快乐的日子。
和过去一样,她从不问我在B城做什么事情。但在生活上的关心,则是更加细致周到。
她有时也会玩点小小的情调。比如,在上课时,会突然给我发个短信:“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眉来眼去,我只偷看你一眼。”后来想起来,真是有点预言的味道。
她有时也会带她的同学来见我这个资本市场“专家”。我们一起讨论问题,一起泡吧,一起跳舞。那个时候,所有的日子都是阳光灿烂的。
转眼到了十月,我的生日临近了。罗敷说这是我们相识以来的第一个生日,一定要好好庆祝。我本来是没有过生日的习惯的,经她这么一说,也就同意了。
生日那天,我在B城最繁华的娱乐城“珠穆朗玛”包下了那里最好的一间厅房。珠穆朗玛的音响效果特别好,那间厅房还有一架钢琴,最主要的,它是正规经营,绝无小姐骚扰。
来的客人都是非常熟悉的朋友。赵晓和他的同事,还有罗敷的好友,以及我从外地特意请来的陈应。
生日晚会在罗敷弹奏的《少女的祈祷》乐曲声中开始。这首曲子是我第一次见到罗敷时,她在时光倒流表演过的,它让我回忆起我的大学时代,也是我们相识的见证。
然后是我致词。我说,感谢各位来庆祝我的生日,希望大家玩得高兴,玩得尽兴。陈应提议,吃完生日蛋糕后,先每人表演一个节目,接下来就是自由发挥、自由活动的时间。大家一致通过。
关掉大灯,点上蜡烛,在烛光的映照下,整个厅房的气氛热烈而温馨。在生日快乐的歌声中,我吹熄了蜡烛。这时,整个厅房的灯同时打开,大家一起鼓起掌来。我切下第一块蛋糕,递给罗敷,然后再逐一分给其他人。
表演从罗敷开始。她这天送给我的曲子是贝多芬的《月光》。这首曲子作为生日礼物实在是太合适了。在她的演绎下,我仿佛看到了那种月华如水的景象。在我的心目中,罗敷就是我的月光,清丽自然。
第二个表演的是我。我不会唱时髦的流行歌曲,只会唱老歌。所以我对大家说:“今天我们能够在这里庆祝生日,可见生活之幸福。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为提醒各位不要忘本,我在这里给大家唱一首《不忘阶级苦》。”
在舒缓、优美、略带悲伤的曲调中,我唱起来:
“天上布满星,
月牙儿亮晶晶,
生产队里开大会,
诉苦把冤伸。
万恶的旧社会,
穷人的血泪仇,
千头万绪
千头万绪涌上了我的心,
止不住的辛酸泪挂在心”
我的表演赢得了一片掌声,大家一致认为我虽然嗓音条件一般,但很有创意,且寓教于乐。
赵晓的声音不错,又是我们眼中的时髦青年,他的一曲《回到拉萨》为这个晚会增色不少。其他人的表演,也各有特色。
到自由活动时间,陈应折腾得最厉害。一会和人吹牛,一会和人斗酒。他在和几个女孩子斗酒时,总是先喝下一大杯啤酒,然后边唱歌边逼着对方也喝干。他唱的是一首八十年代著名的广告歌,只是改了几句词。他请罗敷喝酒时,边挥手边唱,颇有气势:
“我们是害虫,
我们是害虫,
正义的陈应,
正义的陈应,
要把罗敷喝倒,喝倒喝倒喝倒。”
他反复地唱。这一手还真灵,几个女孩笑得直不起腰,只好喝酒了事。
没有不散的宴席,一个快乐的晚会也要结束了。最后,在大家的提议下,我和罗敷表演了最后一个节目:《月亮代表我的心》。她用钢琴伴奏,我唱。
我举起麦克风,站在钢琴的旁边,感觉到内心深处有一点紧张,一点心动。这是无数人唱过的永恒的恋曲。今晚的演唱会不会成为一生的相约呢?
我们的表演是当晚的高潮,也给我的生日晚会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回到酒店,我打开罗敷送我的生日贺卡。上面写着这样几句话:“你知道缘分吗?那是一种最美丽的牵系。它在不知不觉中让我们走入了彼此的心。希望你能珍惜。”
我们的项目仍然是一路凯歌。经过几个月的吸纳,低位建仓的任务顺利完成。现在要做的,是要在市场上进一步挖掘B城控股的投资潜力,让投资者确信,B城控股是一只价值被低估了的股票。这样,市场上的大量买盘就会将B城控股的价格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我们已经投入的资金全部远离成本区。
这就要涉及到我们一开始就在实施的上市公司业务转型和增加投资收益的问题。业务转型是要让市场看到你的前景乃一片光明,投资收益解决的则是眼前的问题,即让上市公司的利润在年内就有明显的增长,最后能交出一份不错的年报。那么,这些信息如何传达到市场上呢?除了正常的公告外,市场上的评论人士,俗称股评家,就承当了这一功能。
B城控股拿出一笔资金投入到股市,由陈应和周敏任投资顾问。这就是我们开始谈好的委托理财业务,不过这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委托理财。这部分资金的开户、操作及资金的调动全部由B城控股自己负责,具体由熊超亲自主理,陈应和周敏不过是提供投资建议而已。熊超完全采纳了这些投资建议,按照当前的市场趋势,到年底前会有一笔可观的回报。当然,为回避政策上的风险,这笔资金买的都是其他公司的股票。
业务的转型也已经起步。这一点是张恒所特别重视的。毕竟关系到B城控股将来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他本人在公司的前途。所以,他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最后他选择了和P大的一位老教授合作,上马生物制药,生产一种专门治疗糖尿病的新产品。
这项合作,从几方面来看都是令人满意的。首先是P大的品牌效应。当前的市场热点是炒作高科技题材,可谓是逢高必涨。以P大在国内的地位,这一条信息见报,起码也植几个涨停板。其次,是这项合作本身的潜力。糖尿病可算是一种富贵病,病人的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对其中的一类患者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每天都要注射胰岛素以控制血糖水平。而P大这位老先生发明的药剂,则可基本消除病人的这一痛苦:这种药剂直接口服即可,无须再采用注射的方式,而治疗效果则差不多。因此,一旦这种口服药剂成功推出,就可望迅速抢占传统针剂的部分市场,站稳脚跟。再加上这种口服药剂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传统针剂,故将来的利润空间非常可观。
美中不足的是,新产品在效能的稳定性上还逊于传统针剂。这是由于给药方式的不同而引起的。因为针剂是直接注射进入人体,故剂量一定,疗效也就一定;但新产品要经过肠胃的吸收,而人的身体状况又不是恒定的,有时要好一些,有时则会差一些,所以,对病人而言,口服药剂的量一定,在正常状况下疗效也一定;但是当身体状况发生变化的时候,则疗效会有不同,这就增加了医生开药的难度,成为市场推广的一个障碍。
老先生表示他有把握攻克这一课题,且目前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只要经费充足,在不长的时间内即可看到成果。张恒对这项合作充满信心,决定投入前期启动资金完善新产品,条件是新产品的产业化必须由B城控股和P大合作。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双方一拍即合。
至此,B城控股的股价已经具备了更上一层楼的基础。对B城控股有所了解的人,谁都看得出来,股价上升只是迟早的事。从技术上看,B城控股的K线组合也非常完美,它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的圆形底,而这种形态的上升能量是很强的。
一时间,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买盘,开始将B城控股的股价慢慢往上推。
陈应告诉我,这些买盘大都在B市。
陈应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呢?这归功于前不久安装的一套龙虎榜信息系统。这套系统由专业的计算机公司所开发,能够揭示每一笔成交的买卖席位号,对于证券投资非常有用。无论大户、散户,掌握了这些信息,就仿佛多了一件制胜的武器。
市场上自发出现的大量买盘,是好事,又不是好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我们已经在低位购进了大批股票,现在有人在更高的价位买入,并进一步提升股价,我们自然乐得自己坐轿,让别人去抬轿子;说它不是好事,则是因为这些买盘相对集中,显然有着一个相同的信息源,如果哪天市场不好,变成卖盘一起涌出,对股价的冲击也会很大。
陈应认为,是找股评家向市场推荐的时候了。这样就有助于进一步引入新生力量进入流通股东的行列,即推高了股价,又优化了流通股东的结构,使其在全国范围内尽量趋于平衡。
陈应找来的股评家是圈内名嘴钱如广。
一般人看股评家,总是雾里看花。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也比较容易走极端。在追随他们的中小散户看来,很多股评家都是点石成金的大师,仿佛他们有通天彻地之能,能知股市的过去未来。吃过他们的亏上过他们的当的人,则将他们目为骗子一类。总的来说,迷信股评家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深圳市曾经搞过一次职业的社会评价调查,股评家的地位排在倒数第二,排在倒数第一的是三陪小姐。
我长期从事证券市场的研究工作,和一些股评人士也有过一些接触,我对他们的态度一般是敬而远之。因为我们的路子不一样。证券机构的研究,侧重于对宏、微观经济基本面的研究分析,以及对新的金融工具的设计和评估等,不会去搞什么数浪,甚至奇门八卦之类的东西。当然,每个证券公司也会有几个人分析二级市场,看起来像是股评家一样,但路子还是有差异的。
我没有任何贬低社会上的股评家的意思。一种职业的存在,一定是由现实的社会需求创造的。中国证券市场的一大特点是散户众多,这个群体在资金和信息方面都处于市场的弱势地位,股评家实际上就是起到了充当中小散户的投资顾问的作用。不过,任何机构都是不可能跟着股评家走的。如果机构也去参考股评家的意见,那多半是想从中了解散户的动向。
在美国、欧洲这些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地区,就不存在中国这种意义上的股评家。那里只有分析师,主要做基本面的分析。也许股评家是华人社会独有的现象,香港、台湾一度股评家也非常流行,台湾尤其典型,有一个时期,仿佛全岛在一夜之间突然冒出无数“家”来。当时有人戏称,在台北的马路上随手扔出一块石头,就有可能砸中一个股评家的头。只不过到现在慢慢退潮了。
社会有需求,股评家就会有市场。这本来无可厚非。我之所以对股评家敬而远之,是我太知道一些知名股评家的老底了。
从本质上来说,股价是不可预测的。从基本分析着手,你可以判断市场运行的趋势,也可以发现价值被低估的股票。但这些都是证券公司的研究人员所做的工作,和传统意义上的股评家没什么关系。那个时候的股评家,热衷于数浪,抓黑马,炒消息,在大众面前把自己打扮成一副大师的形象。也许是中国人特别迷信各种“秘诀”和“绝技”,以求自己也能马上点石成金,很多股评家还特别祭出了老祖宗的玩意,弄起了易经八卦来预测股价的涨跌。不过这些多是撑门面唬人的玩意。我就认识一个出过专著的所谓易经高手,只是此人经常向我们打探各种消息。这两年,也许股评家也在向分析师靠近,与时俱进了。
我所知道的成名股评家,成功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狐假虎威,一种是沽名钓誉。前一种一般是投靠市场上的主力机构,有实力作支撑,那他推荐的股票自然是比较准确的,可以赢得很多股民的青睐。后一种没有强有力的机构做依托,但可以穿凿附会,为自己脸上贴金。比如有从没有去过香港的人,连香港的证券行怎么开户都不明白,却对外宣称自己参加过恒生指数的保卫战,击退过索罗斯等金融大鳄。
当然也有严肃的股评家,但严肃的股评家日子显然没有上面两类过得滋润,虽然水平可能高得多。因为老老实实做分析,准确度毕竟有限,在市场上的影响也就有限。毕竟,老百姓更喜欢的是那种点石成金的轰动效应。
成名股评家的赢利方式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是跟庄。出名以后的股评家,在市场上往往拥有一定的号召力。这样,很多机构在某个特定阶段就会通过他们来推荐自己重仓持有的股票。这时股评家就会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真正赚到钱的股评家一般都是通过这一途径致富的。所以说,幸福的股评家都是相似的。
至于招收会员收取会员费,卖股评报告,受托理财等,则都是赚的辛苦钱,既不稳定又没法暴发。如果不和主力机构联手,在没有行情的时候,股评家往往会亏钱,导致和客户的纠纷不断。所以,业内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大户炒成散户,散户炒成股评家。”这说的是股市萧条时的情景,的确非常形象生动。熊市时期的很多股评家,投资是亏的,倒是卖股评尚有收入,真正是靠主业来赚钱了。
钱如广就是一个傍机构大户的股评家。
他本是一所中学的哲学老师,在90年代前期不甘寂寞,奋勇下海。此公生得国字脸,剑眉,有官人之相,很多股民因为他的外表而天然的相信他。再加上是学哲学的,说惯了大话,在报告会上经常显得慷慨激昂,颇有煽动性。更主要的是,他那一套思维模式和推演的套路和绝大多数国人暗合——当前市场上活跃的投资者有几个没有受过中学哲学的教育呢?所以,钱如广初出江湖倒也顺手。
他在市场上暴得大名是从1996年开始。那个时候,中国股市从1993年开始下跌,已经熊了几年,中间只有过1994年和1995年两次短暂的井喷式行情。钱如广自己和一些亲朋好友的资金也深套其中。从1995年底开始,钱如广一改自己过去摸棱两可的哲学语言,成了股市知名的死多头。原因有二。其一,自己和亲友的钱都深套其中,拼命唱多有死马当活马医的意思在内,也可因此少受周围人的指责。其二,他是搞哲学的,深信物极必反的道理,觉得熊了几年的股市总有上涨的一天。当然,与其说这一结论是他深入研究股市的结果,不如说是基于一个朴素的信念。
合该钱如广时来运转,从1996年开始,随着人民银行开始降低利息,中国股市进入了一轮新的牛市,且来势汹涌。钱如广一夜之间,顿成明星,从一个在股评会之间频频赶场的二流股评家。一跃而成为神奇的测评大师,风头出尽。
这样,在守株待兔式的成功后,他本人倒先弄出了一个良性循环。先是有一些机构找上门来请他适时推荐自己所投资的股票,使得他继续保有了自己在市场上的声誉。然后这一声誉又继续为他招徕更多的机构客户。
陈应长期泡在二级市场,加以个性活跃,所以和钱如广等一干股评家都很熟悉。不过,我和钱如广只是点头之交。
钱如广是很会生活的人,对衣食住行都比较讲究。为和他一起谈事情,陈应特意挑了一家有名的海鲜酒家。共进晚餐的,有我、陈应、周敏,还有钱如广和他的两名助手。
彼此都是相识,不劳介绍,也就少了很多客套和拘谨。钱如广和陈应最熟,就先问他:“最近有什么新段子?”那段时间,圈内人士在开宴前多喜欢来几句段子,当然是带颜色的,一来调节气氛,二来可以开胃、增加食欲。
陈应说:“惭愧惭愧,最新的没有,倒是有个次新的。”
钱如广催道;“没关系啊,说来听听。”
陈应说:“那我就讲一个双胞胎的故事吧。有一对双胞胎,尚未来到人世,还住在母亲的肚子里。有一天发现门口有响动,一个高兴的说:‘哎呀,爸爸看我们来了。’另一个观察了一番说:‘傻瓜,那是叔叔,不是爸爸,爸爸进门从来都不戴帽子的。’”
大家听了就笑。陈应说:“老钱,你的口才好,来个生猛点的。”
钱如广就讲起来:“有一天,一靓女在路上开着跑车兜风,一大汉开辆吉普跟在后面。靓女见大汉有超车之意,便主动相让,但吉普却并不超车。靓女见状回到路中,而吉普却又往左后方贴过来,再摆出一副要超车的样子。如此几番。靓女大怒,将跑车横在吉普前停下,走下车来,圆瞪杏眼,手插蜂腰,怒斥大汉:‘让你超(操),你不超(操);不让你超(操),你偏要超(操)。你今天到底是超(操)还是不超(操)?’”
大家赞道:“果然生猛,到底是大家手笔,不同凡响。”
接下来轮到我来讲。我不太擅长此道,搜肠刮肚才想起了很久以前听说过的一副对联。我说:“我给大家说一副对联吧。有个数学老师,朋友新婚,他送了一副对联贴在洞房门口。上联是:解方程去括弧两项合并;下联是:过原点作直线直达圆心;横批是:因式分解。”
众人想一想,也都笑。钱如广笑道:“直达圆心,才是真的生猛。”
闹过一阵,开始进入正题。对于这样的合作,钱如广自然是热心的。而且,他的风格也在悄悄变化。他要求派出一个工作小组赴上市公司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撰写资料翔实的投资价值分析报告。而此前,他必须在二级市场上买到一定量的股票,当然不会太多,不会影响我们整体的操作。而且他这部分股票只持有一段时间,有一定的涨幅就抛掉,决不恋栈。当然,这也是行规。对此,我们这方面没有任何意见。
对上市公司的调查是我带钱如广他们去的。他们的工作做得非常细,事前的准备也很充分,提的问题也很到位,使我对股评家的观感耳目一新。看来市场的威力真是无穷,如果不是传统的套路渐趋不灵,我想大概没多少人愿意弃易就难的。钱如广敏锐的市场感觉,使他能够在多数人尚未察觉的时候,先将一只脚伸向新的地界。他现在的做法是新瓶旧酒,赢利的模式没变,但包装已经开始换成新的。
接近年底的时候,以钱如广公司的名义所写的《B城控股投资价值分析报告》在业内的主流媒体整版刊出,市场的反应非常不错。
此前,B城控股曾就和P大合作开发新药的事公告过一次,但那只是例行的信息披露,并没有引起太多人士的过多关注。而这次不一样,这份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着墨的重点就是关于B城控股的业务转型。报告用翔实的数据告诉人们:B城控股选定的新的产业方向前景远大,可望为股东带来丰厚的回报。
这样,市场就开始给B城控股重新定位。B城控股过去的形象是一家主业不明晰、业绩平平的上市公司,现在则成了准高科技公司:和P大合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巨大的市场前景就在眼前。重新定位的结果,是股价向同类(高科技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的股价靠拢。
这一段时间,稍显沉寂的大盘也突然转强,整体向上冲。2000年春节来临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深沪股指均以大阳线报收。这一次,所有投资者,不分大户散户,一起过了一个自有证券市场以来最舒心的春节。
除夕之夜,当新年的锺声敲响的时候,我收到了罗敷给我发来的短信:幸福和快乐总是在想你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