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点点头,开始进入状态。几分钟后,她说,她看到了,看到的是一座悬崖。大师的话让我心里一惊。悬崖,不就是股价从高位暴跌的走势图吗?”
这是《时光倒流》一书中给我们描述的一个细节。说的是一个庄家在股票最后崩溃之前的预感。其实,不止于庄家,对绝大多数面临命运转折的人来说,都希望接他人之口来证明或者证否一些什么。所谓大师,不过是为这种“证明”或者“证否”增加更多的权威性而已。显然,这是人们在面临着巨大不确定性时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有趣的是,自从1990年代之后,“大师”在中国变得越来越流行,尤以中国证券市场为甚。据我所知,中国股市中大大小小的风云人物,几乎都有自己崇拜和迷信的占卜大师。或许,这正好印证了转型时期中国股票市场中所蕴含着的与众不同的“江湖风险”。
《时光倒流》讲的是一个坐庄的故事。虽然这不是一个完美的庄,但却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庄。说它完整,是因为它的策划几乎滴水不漏。从最细节的操作层面到最宏观政策层面,庄家的策划不仅宏大,而且缜密。而在整个坐庄的过程中,凡人力所能为者,庄家无不尽其全力,可谓殚精竭虑。只可惜,它的结局与庄家的雄心并不相符。所谓“不完美”即由此而来。其实,在中国证券市场险恶的江湖时代,这个结局虽然谈不上完美,但却是庄家们最通常的命运。作为中国股市的一个秘密,庄家一直被窥视、被神话,被外界赋予了许多扭曲的想象。如此,庄家就早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庄家,而是一个他人眼中的庄家。在中国,讲庄家的书已经不少了,但《时光倒流》与它们的区别在于:这是一个庄家自己讲的故事。从我个人对证券市场十多年的亲历来看,我大致可以判断:本书的作者对中国证券市场有着深刻的感受。其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了解以及对坐庄细节的熟悉程度都让我对此确信不疑。这大概也是《时光倒流》一书最引人入胜之处。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股市中的庄家一词是从台湾证券市场舶取而来。民族相同,语言相通,借用起来不仅方便,而且更有其他语言无法直达的精妙之处。我无法知道台湾人究竟是如何将一个赌场的术语套用到证券市场上来的,但用庄家来描述股市中的操纵者,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所以,每当有人用“做市商”一类的西方术语套裁中国庄家的时候,就总是会让人觉得隔了一层.所谓庄家,说白了就是有实力的聚赌者。在证券市场上,这个实力不仅包括了资金,还包括了智识和经验。这就注定了,当股票市场在中国中断了几十年之后大戏重开的时候,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将会突然被推上前台。这就是《时光倒流》一书中的“我”、陈应以及周敏的原型。坦率说,当我看到书中的这些栩栩如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的时候,我仿佛就看到了不久前的自己,看到了我的许多同学与朋友,看到了整整一代人。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满怀理想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与一个巨变的时代迎面相逢,已经不时第一次了。而轮到“我”、陈应、周敏这一代人的时候,则产生了“庄家”的故事。这个奇怪的组合不仅反映了80年代大学毕业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特殊历史际遇,更深刻反映了他们身处的那个时代,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殊的激情与混乱。正如《时光倒流》一书中所感慨的那样,这就是90年代的中国“江湖”。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时光倒流》中如陈应们这一批知识分子当然也难以例外。在这个意义上,《时光倒流》不仅可以亲切地唤起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并不久远的回忆,也可以让我们在更加宽广的历史背景中反思我们的时代。而对于那些后来者,这更是他们了解中国资本市场最真实的一类教材。毕竟,“江湖时代”还远远没有遁去,还远远没有成为过去的历史,无论是在中国股票市场,还是在中国其他领域。
一册薄薄的《时光倒流》,虽然没有对中国股票市场激动人心的巨变做出宏观和历史的叙事,但却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市场难得一见的真实。这正是《时光倒流》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