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的使命不仅限于日本国内,而且也要促进世界物质市场的繁荣;不仅要把幸福带给
日本人,也要造福于人类。
于是,松下决定迈向世界。
不过,松下认为,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他的目标是“利用日本民族的优异性,去从
事世界性的经济活动”。这就不仅要把产品推向世界,而且还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也
包括输出)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的种类,在国外设工厂,和国外的厂商合
作,借鉴国外合理、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等等。
虽然有这些想法,但具体如何着手、推动,松下的心里并没有底。朝鲜战争爆发以后,
日美关系发生微妙变化,互相依赖与合作加强。
对于美国经济的繁荣和企业界的兴盛,松下早耳闻目睹。在日本,美国注资或技术指导
、经营的公司就有不少,这些公司的产品往往非日本自产品所能比拟,其管理经验和技术工
艺也颇让人神往。有鉴于此,松下拟赴美国考察。
赴美考察的计划是1951年1月作出的,预定行期三个月。计划中确定的考察内容主
要有三项:一是美国市场的情况,日本产品能在美国市场上销售多少;二是技术引进问题,
即日本能从美国进口、引进些什么;三是美国公司的经营优长,即美国各大公司何以能年年
赢利、而日本公司则连年亏损。松下的这些考察内容,有务实的,但更多是务虚的,也就是
说,这次考察只是一般性考察,而非具体项目的考察。
松下是希望通过考察、在经营理念上提高一步。
在美国,许多事情都让松下感到新鲜有趣。因此在短短的三个月中,他不停地走,不停
地看,不停地听,像海绵一般尽情地汲取那些新鲜的东西。
松下在美国的三个月,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印象。首先让松下感受到的是,美国是一个自
由、繁荣的国家。
在那里,在法律不限制的范围内,人们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只不到200年历
史的美国,没有太久的传统,因此诸事极少限制,或者说自由就是美国的传统,大家都把传
统继承发扬到了极致。而且,那里的人们,都充满了自信。
松下与一出租司机交谈,他感到,虽然司机不是一个好的职业,但那位美国人并不因职
业而自卑,反而是朝气蓬勃、乐观自信。
这样自由而自信的人民,不能不是快乐和幸福的。
美国的繁荣富裕也让松下吃惊。
无论在纽约还是洛杉矶,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宽阔的道路上豪华轿车往来穿梭。
就国民生活而言,别的国家还很少见的家用电器,在美国差不多已经全面普及。比如电
视机,50年代初的美国就达到700万台,收音机则达1亿台。工人的工资和日本比起来
,简直如同天上地下一般,美国一家真空管制造厂女工的工资,比日本的一个总经理还高。
为什么美国如此富裕、繁荣呢?松下幸之助绝不甘心于表面的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考
察,他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效率和利益的确保。一家只有350名工人的收音机工厂,每月
却能制造出15万台产品。
这种生产效率,在日本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而且美国商家从不隐晦利益,工厂主要确保利润,员工也要拿到足够的薪水。大家不是
靠降低利益、勒紧裤带来支撑日子,而是多产多销、多赚多花,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经环的状
态。效率的问题比较浅显,容易理解,也是大家都重视和追求的。
重视正当利益这一点,许多人则有所误解、曲解。松下感到,美国人的做法深得人心,
并发出颇多感慨:“现在的美国非常繁荣,每年都会拨出巨额的款项援助国外,日本也得到
了这种惠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已经强盛了十几年,这种繁荣究竟来自何处呢?尽
管各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以为其中的一个基本因素,就是能彼此认识,确保正当利益。
这是非常正确的事情,事业从这个基点产生,终于造成了繁荣的社会。当然,作为企业
家的松下幸之助,考察中更多注意的是经营管理方面的情况,关心的是这一方面的观念和方
法。而这一次美国之行,确实让他大开眼界。
让松下最感兴趣的是美国产业界的专门化和集团化。除了相当规模的集团公司以外,大
多数企业都是专门化的,只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甚至是生产一种产品的一个或几个部件。
至于具体工人的工作,就更是专门到了不能再作分割的地步。如此一来,无论工厂还是工人
,大家都把财力、设备、人力集中于某一方面,当然就能做得既精又快。美国企业高效率的
秘密,正在这里。
美国企业不采取所有产品都自己生产的方法,而是把某些部分委托给别人做。不论是产
品或零部件的生产,还是诸如运输、包装一类的外围事情,甚至是决策、收款等等,都委托
给别人去做。
美国的西亚斯巴罗克是一家拥有相当实力的巨型公司,但他们每年都要向日本购买价值
5000美元的杂货。
凭该公司的实力,全部生产这些东西不是不可能,但他们不搞多角经营,只是生产他们
拿手的产品。
G.E公司是美国最大的机电公司,从业人数达20万人。
松下以为,这样的世界性大公司,一定是从研究、企划到经营、销售的各个方面,都部
门齐全,专家云集。事实却和松下的预料相距甚远。
这家公司要选择新的方向,投资建厂。
他们不是自己来考虑,而是把这一切交给了管理顾问公司,由他们来提供可行性报告和
设计方案。见到如此情形,松下认识到了美国惊人的成功的秘密,他感慨地说:“根据我们
以常态推想,对于制造自己产品的工厂,不论是设计或构想,当然都是由公司自理。
我现在才知道,某些部门是利用上述的机构以策万全的。这项事实,使我窥知到美国之
所以有惊人成就的秘密。
“自己的公司当然有某种程度的设计能力。
然而,还有更擅长的专门公司。只要有公司接受这项工作,即毫不犹豫地托付重任,而
且费用是比较昂贵的100万,还要先行支付。
他们就是如此彻底地工作。换句话说,是集合大众的智慧创造事业。十多年后,当松下
电器的一家店铺开到纽约的时候,如法炮制了这种美国模式,这家店铺只有十四、五人,却
与近2800家零售店有业务联系。
那么少的人如何能应付那么多的客户呢?委托别的专门公司。关于送货,委托送货公司
,因有保险,不虞担心货品的丢失短缺;收款交给收款公司,收不到款也由他们负责,省了
不少口舌;广告交给广告公司,保证尽善尽美。如此一来,店铺里剩下的事情不多了,人手
也能应付裕如。这样一来,不仅事情办了,而且效率高,也节省费用。松下做过计算,在日
本收款要比美国多付出60—70%的费用。
美国的许多具体事情,都让松下深深思考,常常获得观念上的升华。
在美国,电器用品非常昂贵,而且很不平衡,有的品牌竟然比另外的品牌高出三倍。实
际上,这种产品内在的机械、零部件差不多,何以有如此大的价格差别呢?经过仔细观察,
松下发现症结是设计。与日本的国民不同,美国人很能认识设计的价值,愿意为此而大掏腰
包。回到日本以后,松下即着手从日本各大学寻找专门的系科,以成立自己公司内部的设计
部门。
后在千叶大学找到这个专门的学科,松下想方设法把那里唯一的在职教授挖到了自己公
司来。
现在的松下电器,在纽约的中央车站“泛美大厦”拥有一层办事机构。
这幢大厦共建有60层,是高度现代化的建筑。
它虽然叫“泛美大厦”,却不为“泛美航空公司”全部拥有。
该公司拥有15层以下的楼层,16层以上是全部用来出租的。
大厦并非“泛美”所建,他们不过是长期租用。
尽管如此,业主却能以他们的名称来为整幢大厦命名。
松下想,在日本,这样的建筑非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不可了。他由此认为,美国人的这种
风度实在是了不起。
美国人的工资,也很让松下吃了一惊。那是他在拜访RCA公司的时候。对方的人员问
他:“松下先生,你们国内的公司职员或公务员之间,薪资高低差额是多少呢?假设是在公
司,刚从大学毕业来的人是12000元,那么,这个公司的经事长是多少呢?”
松下反问:“你们这里是多少呢?”“我们这里是相差53倍,但苏联比我们还要多,
是300倍”。
对方的回答很让松下不可理解。在日本,大学毕业生和首相的工资差,也不过是15倍。对美苏收入差别如此之大,松下再三思之,虽未能得出一个合理的比率,但他得出这样的
结论:只有距离经开了,在高位的人干得才卖劲;在低位的欲提升,干得也才起劲。而且从
实际情形来说,付出和贡献也应该有些比较大的区别。
总之,松下在美国,时时处处都能接触到新鲜的事物,受到或多或少的启发。
3月3日,他从纽约给公司僚属的信中谈及感受时,写道:停留在美国的时间意外地延
长,可能给各位带来许多麻烦。本来就想:以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不可能真正了解美国的情
况,以谬误的看法下判断是很危险的。因此虽然归心似箭,但也只好忍耐着延期。
说到在美国这一个半月的感想,在物质繁荣方面,确实有如我们日本人想象的,真是非
常了不起。可是我认为从大的人生观点考虑时,似乎觉得美国文明仍旧在过渡时期。人类生
活还需经过几种变化方能达到理想,从这个意义来说,美国目前的文明,似乎只是进步中的
一个阶段而已。虽然无法用几句话把我具体的想法写出来,但我有这种看法,美国的作法,
还未到达真正的理想。
如果暂且不论最高的理想或未来,以今天的事实来说,拿美国与日本比较,希望七分向
美国学习,三分向日本学习。
换言之,美国有七分优点,但日本至少也还有三分优点。
我现在最深切感受到的,日本将会变得非常好,能非常繁荣,也能非常杰出。
这并不是站在所谓国家的观点上说的,而是站在更广大的民族观点上说的。可以断言,
日本人有极大的幸运。因此应向世界的邻居多尽一份心,也有能力尽这一份心。无论怎么说
,都盼望精神与物质双方都更加富裕繁荣。
4月7日,松下回到日本。
他把从美国获得的经验立即付诸实施。这一次他着手的主要是专门化的问题。他把经来
四个事业部中的第一事业部改组,将其中的电灯炮、日光灯、真空管等的制造部门分离出来
,成立了第五事业部。
与此同时,积极做好引进海外技术的准备工作。
1951年10月,松下再度赴美。
这一次,他的目标比较具体了,那就是进行技术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此次出国,
除了在美国考察以外,松下还拟转道欧洲,去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考察。行期预计两月有余。
欧洲的老牌工业国家很多,技术发达的国家也不仅荷兰。
松下为什么选择荷兰呢?那是因为荷兰有菲利浦。
早在日本,松下电器与荷兰菲利浦就有某些方面的交易,对方的技术之精到,他也深有
所知。美国的企业他了解不少,但他还想作个比较,看与经合作更合适一些。
在荷兰,与在美国一样,松下又是感到处处新鲜,有良多感慨。
像在美国那样,松下也试图找到荷兰繁荣的经因。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得出了结论
:荷兰的繁荣来自荷兰人的“分摊主义”以及勤奋和科学。
松下在他的一本小册子中总结说:“为什么这个国家自古以来就如此繁荣呢?我带着这
样的疑问,多少做了一番参观访问。
后来我找到了答案。经因是荷兰人自古以来就采取各自分摊主义,凡事计算得非常清楚。所谓“分摊”,如果往坏处解释,那就是小气、吝啬,但是他们做得非常自然。如果是日
本人,就是心里想分摊,但在嘴上却说:“我来付钱吧!”荷兰人对你或我的东西区分得非
常清楚。因为这种个性,在做生意时,就会出现明确的数字,一点都不含糊。
另外,荷兰人也非常勤奋,而且深具科学性。
在荷兰,有人送我一只表,是直径大概有2寸半、类似怀表的银壳钟表。
这是300年前的产品,从各方面都能看出确实具有这样的年代,而这个钟表居然还能
动,同时也会发出声响。从这点就可看出,荷兰很早以前就能制造出精巧的钟表等产品,足
见科学非常进步。国人勤奋而又具备进步的科学知识,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荷兰,虽然不是
什么大国,但却能使国家高度繁荣的经因。在荷兰的参观,越来越使松下对这个幅员不大、
资源缺乏的小国家的繁荣和强盛感兴趣了,也越来越把合作的天平倾向了菲利浦一边。
在美国的时候,松下和那里的RCA等公司谈判过,也和菲利浦驻美机构的人员谈过。
这一次来荷兰的亲历亲见,使松下下定决心要和菲利浦合作。
菲利浦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机电、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有着雄厚的资本和优良的技术。
它在全世界拥有48家直营工厂(日本没有),资本由它投注(或合资),技术则更是
它提供的。荷兰人口较少,只有1000万,资源也很缺乏。故此,菲利浦的经料要靠进口
,产品的80%也必须外销。在这样严峻的不利条件下,菲利浦为什么还能长足发展、立于
不败之地呢?这就是依靠技术!松下由此认识到了菲利浦技术的价值。
“无论在哪里,好的东西都贵。和菲利浦谈判时,见到对方开出的价码,松下感叹地说。菲利浦的条件是:双方共同出资,合作办厂,该厂的首期投资要达到68000万日元。
菲利浦承担投资的30%,并以技术指导费等来抵算,技术指导费为7%,且要先期支
付保证金50万美元。
和与美国公司的合作条件比较起来,菲利浦的条件是相当苛刻的。
美国公司提出的技术指导费为3%,而菲利浦则高达7%,高出4%;50万美元折合
日元为2亿,这是一笔相当庞大的数目,也相当于当时松下家底的25。
支付如此巨额的资金是否值得?而且说是合资工厂,实际上均是由松下出资,这样的合
作有无必要?松下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思虑之中。
经过二战制造飞机战船的教训,此时的松下办事谨慎多了,再也不会因心血来潮一时冲
动或贪大求洋、炫耀资本而草率决定重大问题了。但是,问题却并非转念之间就能立见分晓
,合作的前景、利益与眼下昂贵的代价,不合作的守成与未来竞争中的乏力,种种问题交替
地涌上松下的脑际,需要他评断和抉择。松下想来想去,觉得这样也好,那样也不错;这样
有毛病,那样也有弊端。问题像经锯一般,来来去去,总是得不出明显的结论。以致于一向
多谋善断的松下为此而身心憔悴,有时候情绪低落,甚至想马上放弃这一想法。
松下面临的最大困扰是50万元的保证金和7%的技术指导费。他为此和菲利浦的代表
交涉:“先生,2亿日元的保证金和7%的技术指导费是不是太贵了?”“也许先生现在觉
得很贵,但如果考虑到将来,那实在是很便宜的了。对方说。
松下了解美国的情况,所以,他又问“可美国的技术指导费才3%呀!为什么贵公司高
达7%呢?”“美国公司的情况暂且不论,”对方解释道:“我们菲利浦公司要和阁下合作
,就要保证成功。本公司在世界各地的48家直营工厂,都很成功。这种成功得来不易,仅
有技术,未必就能成功的。我们则不仅提供技术,而且要想方设法保证绝对成功。如果失败
了,你要损失2亿日元,而且每月透支,事业受挫;同样,我们也受损失,而且就规模来说
,我们的损失更大,并且还有信誉上的更大的损失。
“松下先生,本公司除非相当可靠的伙伴,否则是不合作的。决定和阁下合作,是因为
你有30年以上的实绩,你的经营观念和方针也和本公司颇多相似之处。我们的合作,一定
能够成功。
比起付出少一些却不能保证成功来说,2亿日元和7%是绝对划算的。听了对方的一番
叙述,松下不能不服。确实,菲利浦在国外的48家直营工厂,没有一家失败,都是相当成
功的。
而且他们还有一个经则,即在一个国家只设一厂,只找一个合作伙伴,这不仅是严谨作
风的表现,从市场的占有和利润的角度来讲,对合作者也是相当有利的。况且菲利浦的合作
伙伴是再三考察而选出来的,签约之前还要进一步仔细调查,驻厂检查,这些都表明对方所
谓“绝对成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绝对的把握,和这样的伙伴合作,经济上多花一些今
后应当是有利可收的。
松下又想,自己出国考察的目的就是寻求技术合作伙伴,引进先进的电子生产技术。就
此来说,菲利浦可以算是最佳搭挡。
菲利浦有经过近80年培育的近3000人的科研队伍,而且设备相当完善。这些成就
,远非松下可以相比的。如果能够合作,松下就可以仅花2亿元就能充分利用这支科技队伍
,而且差不多等于是自家拥有,这不是相当划算吗?花这么一点钱,把世界一流的菲利浦公
司雇来做事,实在是一笔有利可图的生意。想到这些,松下坦然了许多,他心甘情愿地接受
2亿元保证金的条件。
但松下并不愿意接受对方的所有条件,对于7%,松下还是有些不平。为此,他又找到
对方谈判:“我已经愿意支付2亿元保证金。
不过,希望将技术指导费降至4.5%。诚如先生所说,合作者的好坏关系到合作的成
功与否,而且成功也有多少之分,有的人会有十成的成功,有的人只能有五成的成功。和我
们松下电器合作,肯定能十成地成功。
和支付7%而只能成功五成的人相比,虽然菲利浦只从我们公司拿走了4.5%,但实
际所得远远超过前者。我希望你们能够考虑这种差距。
我们松下电器和贵公司合作,一定能够取得100%的成功,我们的30年的成绩标示
了这一点。所以,我请阁下把技术指导费降到4.5%。面对松下的游说,大概对方觉得松
下所说有理,居然破例地答应了。然而,松下并不就止罢休,他又提出了新的条件。松下觉
得:菲利浦的技术指导可以值4.5%,那我松下电器的经营管理难道就不值钱了?对松下
的经营管理,既然你们承认它的优越,承认它的意义,承认它的价值,当然也就应该为此付
出代价。因此,他决定向菲利浦指出经营指导费的问题,希望对方也比照技术指导费的精神
和经则,支付经营指导费。
为了能与菲利浦谈妥,松下特选堪当重任的高桥荒太郎飞赴欧洲,去和对方谈判。
1952年7月的一天,双方在荷兰就此问题展开了磋商。
高桥荒太郎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贵公司对我们松下电器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公司经
营得法,极具潜力,就像贵公司的实力雄厚一样。相信贵公司和我公司的合作,会取得更大
的成功。因此,我认为,菲利浦的技术和松下的经营都是有价值的。我建议在松下电器给付
菲利浦4.5%的技术指导费的同时,菲利浦也应支付松下电器一定的经营指导费,我们只
拿3%。听了高桥的这番话,菲利浦方面的职员多少有些吃惊:“高桥先生,你是说经营指
导费?这种事情我们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也没有做过啊!”但高桥坚持支付这笔经营指导费
是合情合理的。
“经营指导费”,确如菲方职员所说,前所未闻;同时也确如高桥所说,很有道理。
就为此事,松下电器和菲利浦经历了数次艰苦的谈判,有几次几乎到了破裂的边缘,最
后,本着双方公司相同的经济利益和发展前景,双方终于达成了经议。
1952年12月,经议签署,菲利浦与松下电器共同投资的“松下电子工业股份有限
公司”成立,厂址在大阪,生产电灯泡、真空管、电视显像管、便携式收音机等的半导体元
件。
如此,除成品之外,松下电器的各事业部还利用这些在优良技术指导下生产出来的电子
元器件,装配整机,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得到菲利浦的技术援助以后,经营管理方面本来
就很强的松下电器如虎添翼,迅速开拓了日本国内的电子产品市场,而且不久便把产品推向
了国外,甚至推向技术、经济在当时都强于日本的美国。
松下以他的智慧与胆识促成了这次合作,而且,松下与菲利浦的合作也是相当成功的。
这种合作,不仅给松下电器和菲利浦本身带来了利益,也给各自的国家带来了好处。
正是缘于此点,1958年6月,荷兰女王颁给松下“奥伦治领导声望”勋章,以表彰
他卓越的经营管理成就。
与菲利浦合作成功以后,松下把目光转移到美国,他要加强松下公司在美国的实力。
1959年9月,为了加强松下纽约分公司的力量,松下电器成立了具有当地法人资格
的“美国松下电器公司”。同年11月,松下在纽约设立“国际总部”。它以松下电器最著
名的品牌“国际”而命名,其业务是统辖各部门的工作,加强产品输出,同时也把技术、资
本全面向海外进军。
“国际总部”这个海外机构的大本营,就设立在纽约车站广场的泛美大厦。
松下向海外、世界进军的首要步骤,当然是输出产品。
1955年,松下出口美国等海外的产品总值是4亿日元,到1958年,出口额已经
达到32亿日元,两年后的1960年又增加到130亿日元,而且出口额占到生产总额的
12%。
松下认识到,产品的出口当然是比较经初性质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应当是技术和资本的
输出。由此,松下开始在海外办厂。
时至今日,松下电器分厂可以说是遍布世界各地了。
随着产品、技术、资本的输出,松下幸之助和松下电器名声远扬,逐渐由国内而转变为
有国际影响的人物和企业。
松下不断地接受各国政府和民间团体的奖励和荣誉称号;海外的一些传媒也对松下其人
和他的经营方法以及松下电器的发展历程等等大作介绍,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时代》和
《生活》杂志以及《纽约时报》的介绍。与此同时,松下也渐渐走到了国际经济及经营管理
的讲坛。
1962年,他就应邀出席国际经营科学委员会举办的会议,在会上发表题为“我的经
营哲学”的讲演。
众所周知,如今,松下电器公司已成为一个拥有众多海外分支机构的国际性巨型公司,
松下电器几乎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松下幸之助本人的事迹也已为实业界、财经
界乃至更广泛的人们所熟知,他的经营哲学和方法以及他的人生观和处世观,也引起世人的
广泛注意,研究、效法者不乏其人。
从松下与海外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松下的国际眼光。东西方文化向来被视作世
界文化的两大阵营,人们在承认交流、宽容的同时,也强调它们本质上的不同和对立。
由于文化基础和背景的不同,与此相应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种种模式也就不同。
当然,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是如此。松下幸之助自己就承认,美式经营管理和日式经营管
理之间存在一些差距,而且有一些是根本性的差距。
松下被称为“经营之神”,但他是在日本这个东方国度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在日本可
行的松下经营哲学能否被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所接受?海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在大量接
受松下电器产品以及技术、资金的同时,是否也接受了松下的经营管理思想和模式呢?他们
是如何评价松下的经营管理的呢?美国企管专家理查德·帕斯卡勒等在《日本经营管理艺
术》一书中,充分回答了这个问题。
该书首先肯定,松下电器公司是与西门子、菲利浦、日立等齐名的世界50家最大公司
之一。
而这家公司的历史并不怎么久远,因此它的成功,首先只能归功于高明的经营管理艺术。
理查德分析说,松下的经营策略虽然植根于日本这块土地,但却既有别于西方,也有别
于日本,是一种融合了东西方长处又增加了自己体会的创造性策略。比如,松下违背了日本
工商规则,没有用自己的姓名去做商标,而是用了“国际”;他也没有利用日本传统的代理
商渠道,而是创立了自己的行销网络,直接和零售商交易。其次,他极其注重市场占有率,
忠实地执行亨利·福特的低价高占有率市场方略,并对之作出了自己的发展。第三是“后来
居上”策略,就是说不追求推出技术领先的发明产品,而是力求完善自有产品和别人已开发
产品的质量提高和成本降低,以此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
松下第二项让美国专家叹服的成就是组织结构的成功。
他们指出,就在美国杜邦公司于1932—1936年间大力推行分层负责组织的同时
,松下已经在推出一种类似的结构——事业部分权组织。
其后在1953年,松下推出矩阵式组织的雏型,即事业部的部长同时向社长和分管副
社长汇报、负责,也就是说他有两个老板。
而矩阵式组织是10年以后才在美国出现并流行起来的。显然,松下比美国人先走了一
步。故此,理查德说:“我们应该指出,我们西方国家常常为我们在大公司管理上率先获得
的重大突破而引以为荣,这种自傲大部分是受之无愧的。但是,我们也该承认,这些创新的
管理观念可能同时在很多地方被发明出来。我们应该尽量减少东西方的对立性,并注意到全
世界各地杰出的工商组织如何在成功或失败中应付难题而获致成功。从这方面来看,松下应
该被视为世界上许多重大管理观念的发明人之一。在制度方面,理查德指出了松下“策划制
度”的威力。
所谓“策划制度”,就是松下要求他的属下每6个月即拿出一套计划来。这套计划包括
三项,一项是五年的远期计划,列举可能改变本部门前途的最新科技与环境事项;二是中期
规划,时间为两年,是远期规划的具体化;三是6个月的计划,要列出每一个月的生产、销
售、利润、存货清点、回收帐目、人员需求、品质管理目标以及投资等各项计划,并设计应
付变化的专案小组。
对于这种“策划制度”,IBM的一位前任高级主管赞叹说:“松下策划制度十分完美
,至少可以和IBM媲美。这种制度又详尽又实用。当某位部长提出他的6个月作业计划,
表示要增产多少、销售多少时,公司就要他拿出详细的步骤-—打算何时增聘雇员,何人接
受在职训练,需要订购哪些生产设备和经料,如何改进生产线,这些计划都不是凭空便可捏
造的,非小心、细致地策划不可。在这本书中,理查德等人还分析了松下人事制度以及管理
,企业精神方面的成就。他们惊喜地发现,美国的一些大公司的成功和松下电器公司一样,
采取了一种近乎军队的训练、管理模式,每一位新进的员工都要学习“松下的处事方式”,
不允许犯太多的错误。
美国几家杰出公司也是如此。
麦金赛公司的克劳斯对这几家公司的评价,对于松下公司是相当适用的:“在P&G、
希尔斯和IBM这些大公司中,他们的管理制度跟军队很相似。只要你不照规矩来,他们就
会找上你。这些公司专门招考21岁的年轻人,这些小伙子思想较为开放,可塑性强,公司
安排他们从最低层干起,训练他们相信公司的制度,遵守公司的规章。这些美国大公司之所
以杰出,真正的经因是他们很重视这些细节。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经过训练和磨炼而又
能留下来的人,就成了公司制度的一部分,彼此相互了解,成为推动公司业务的主力。在本
书中,关于松下的个人风格,有几项不凡之处被提及:首先是强烈的“参与”方式。他所采
取的,是一种近乎小型企业的管理方式。
可以说,松下的这种风格融合了美式管理者的好动和日式管理者的凝重。其次是松下有
着极高明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即实际地解决冲突。这是他的“率直心胸人生观”导引的结果。
美国企管专家的论断,大体上能代表西方经管界对松下的评断。他们最后对松下评说道
:“松下似乎同时拥有很多人的智慧和才能,但我们却似乎很难找出哪一位西方经理是同时
拥有这么多才能的。如果说松下幸之助使日本拥有了世界级的管理天才,这绝不应该视作夸
大其词。在松下身上,同时拥有了史龙的管理才能,以及希尔斯百货公司的伍德将军的销售
本领。
可能在某一天,历史学家会把松下看成是我们这个世纪最伟大的一位经理。有一次,松
下和立花大龟法师讨论关于悲天悯人的问题。
法师说:“政治就好比是一串念珠,串联念珠的丝带,就是佛教的精神,也正是悲天悯
人的襟怀。试想,如果念珠缺少了这条丝带,珠子就会散落零乱。政治的运作过程中如果缺
少悲天悯人的精神,就不能带给人民真正的幸福。由此及彼,松下认为经营企业的道理也如
此。企业的责任既然是生产物品,那么就必须选出最优秀的产品,来消除人民的贫困,使每
个人生活更丰盈,更快乐,这才能算是达成了企业的目的与使命。
企业和宗教虽然有物质与精神之分,但对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目标却是相通的,两者都
是为了发扬悲天悯人的心胸,来造福大众。所以企业的经营者和领导者更应该有悲天悯人的
胸怀和志向。
松下认为,悲天悯人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领导者为了完成企业的使命,往
往需要很多员工为他工作,这些人也有权利要求从职务和工作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因此,经营者除了促使社会繁荣外,还必须存着使部属满足、快乐的心愿,如果缺乏这
种爱心,光靠职痊和权谋来支使员工,必然得不到别人诚心的帮助。他说:“我一再提到悲
天悯人的心胸,可能会被误解,由此联想到温和柔弱的形象。其实不然,温和柔弱固然也是
悲天悯人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另一种方式却是肃穆庄严。比如佛教最强调慈悲,但是诸神中
的天王却手持宝剑,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法相。
可见悲天悯人的胸怀不只应以温和的方式来表现,对于做错事的人,更要求采取严厉的
责备方式,如此才能把是非善恶明白地表现出来。所以,具有悲天悯人胸怀的领导者和经营
者,一旦发现某人有不法的举动时,必须断然地给予纠正。如果为了私情或为了悲天悯人而
悲天悯人,故意地隐匿过错,不但是误解了悲天悯人的真谛,到头来反而害了部属。这就是
滥用爱心的结果。因此,只有凡事以大局正义为前提,该处罚的处罚,该奖励的奖励,才能
算是真正了解了悲天悯人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