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不仅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有自己独到的思想,而且,作为一位著名的公众人物,他
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松下的为人之道对我们的人生道路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人生是什么?数千年以来,先哲圣贤及许多好学深思的人,不断地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及
角度提出他们的见解。有人说称赞神的光荣,随着神创天地的目的去过欣喜的日子,便是人
生。松下认为,历来论述人生的学说及理论,百家争鸣,各有各的立场及意义,各有各的存
在理由。关于人生,松下的见解与前人不同。他指出,人生只是生产、消费和度日而已。
松下解释说,这里所谓的生产和消费,并非仅指物质,而是包括物与心两方面内容。例
如,住在一起的亲人,彼此表示思慕及相爱,就是一种心的生产。别出心裁的构想是好的生
产,邪恶的念头是坏的生产。由感觉器官接收到外界的刺激,并为之费心费神是一种消费。
听到优美的音乐而感到欣喜,看到美丽的图画而感到快乐,是好的消费;至于感到不快和痛
苦,则是坏的消费。所以,读好的书和努力用功,是同时进行好的消费和好的生产,因为他
虽然耗费了时间、头脑和体力,同时也能获得有益的知识。
那么,什么是好的生产、好的消费?松下认为,由于每个人的观念与标准不同,因此很
难划出一条清楚的界限。但无论怎样理解,它们都要与人类和平、繁荣与幸福的需求和努力
一致。
所以,惟有包括物、心两方面的生产及消费,才能把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生表现得清清楚
楚。
松下看到有很多人信仰宗教是为了求得一个安身立命的依据,从而感到人生的快乐。但
是,松下要求,持这种生活态度的人,应该随时反省自己所过的生活,究竟有没有做到好的
生产及好的消费。倘若信仰宗教而不能做到好的生产及消费,即使个人的行为虔诚地合乎宗
教的要求,仍是错误的生活观念。
与对宗教的信仰相对,松下认为,就坚持道德的人而言,他们的生活态度,也必须能产
生好的生产及好的消费。否则,自以为明白道理,服膺道理,而实际上仍是一只迷路的羔
羊。为了获得美好的人生,我们似乎有必要把日常的生活好好地做一番检讨。
今天社会上的一般人,对人生有没有做过深刻的考虑才去行动呢?松下认为,半数以上
的人只是随着社会上的通俗观念,无意识地实践着自己的行动。
比方说,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做生意只要能薄利销售,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这就是人
生。但是,对于为什么只得到一点利益就满足,做生意到底具有什么使命等等问题却不深加
思考,只想过一天算一天。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人类虽然已有五千年历史,但仍没有领
悟到很明确的人生意义。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精神文明却停滞不前,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主
要是缺乏有系统的人生理论。
松下断言,一旦将人生简单地视为生产与消费的生活,为了要做到好的生产及好的消
费,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讲求精神文明的提高,如此才能使人类的生活愈臻美善。
松下感到遗憾的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好的生产及好的消费,现在仍处于低潮。
松下认为,如拥有一个好的人生,教育至关重要。
某教育家曾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教育普及的程度比得上日本。当然,日本几乎没有一
个人不会写自己的姓名,但这并不表示日本的教育完善。教育成功与否,并非单指识字程
度,而是在于教育方针是否正确,是否贯彻。从事教育的人,尤其应该认真地检讨此点。
有好的生产与消费,才有可能产生好的生活。以这种想法为基础,不论是工商人士、政
治家、学者、宗教家、艺术家、教育家,所有的人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提高物质文明
及精神文明,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努力思考并且付诸行动,才能将人类的生活推向繁荣
之途。
创造美好人生是每一个人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上述的论点或许能够给大家提供一种
启示,使我们的行动能有所依循。
松下认为,说话、做事始终如一的人,是时代的落伍者。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惟有真理始
终如一。所以,我们要懂得去适应形势,变通活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好象每天都做同样的事情。今天是昨天的重复,明
天又是今天的翻版,既单调又平凡。
但如果每天只是这样翻来覆去地延续,人生就毫无希望、毫无意义了。松下认为,倘若
希望实现繁荣、和平与幸福,生活不应是单调的反复。今天应该比昨天进一步,明天则比今
天进一步,也就是每天要有生成发展。那么生成发展到底是什么?对人生的意义又在何处?
按松下的理解,所谓“生成发展”,就是日新又新,每一刹那都是新的人生,每一刹那
都有新的生命在跃动。这就是旧的东西灭亡,新的东西诞生的历程。世间的一切事物没有一
刻是静止的,它不断在运动、不断在变化。这种运动和变化是随着自然法则进行的,是不可
动摇的宇宙哲理。
如此想来就能了解,人由生至死也是生成发展。死就是消灭,但死不等于无,因为人类
的发展是延绵不断的,一个接着一个地死去,又一个接着一个诞生出来。
松下看到,人都本能地害怕死亡,讨厌死亡,对死亡有难以消除的恐惧心。同时许多宗
教和先贤也都说明了死的恐怖,所以人们自然会加重对死的恐惧。然而象这样逃避死的本
能、恐惧死的心理,只会产生种种迷信和混乱。因此为了实现人类的和平与幸福,对死亡必
须有从容不迫的态度,而所谓“生死有命”的生死观,就不视“死”为可怕,而是当作一种
完美的自然法则。
松下的生成发展原理告诉我们:死,并不可怕,也不可悲,更不必难过。因为这是生成
发展的过程之一,也是万物新陈代谢的现象,死亡合乎最大的天地法则。理解了这一点,我
们的人生就包含着喜悦和耐心。
如果对死亡观念理解清楚,自然会明白我们应如何面对每天的现实生活。假定生成发展
是自在法则,那么每天的生活,就必须经常保持日日新的创意和发明。
有句俗语“十年如一日”,这是说十年的努力就好象一天的努力那样充满活力和恒力。
它强调的是勤劳、努力与毅力这种精神,并不是说在这过程中不要有任何进步。这种十年如
一日的努力,一定会产生非常新颖的创意和进步。但假如大家的工作十年来没有任何变化,
而是千篇一律,那么就真是违反了生成发展的原理。
松下举例说明这个道理。明治维新时的功臣之一坂本龙马常和西乡隆盛讨论人生。但是
坂本的意见每一次都有一点改变,给西乡隆盛每次的感受也都不一样。于是西乡先生就对他
说:“前天我遇到你的时候,你所讲的内容和今天的不一样,所以你所说的话,我无法相
信。你既然是天下驰名的志士,受到大家的尊敬,那么你应该有不变的信念才行。”坂本龙
马被西乡先生责备了一番之后就说:“不,绝对不是这样,孔子也说过:‘君子从时’。而
且时间是时时刻刻变化的,社会形势也天天在变化,因此昨天的‘是’,今天即可能成为
‘非’,乃是理所当然的。而我们去从‘时’便是君子之道。”然后又接着说:“西乡先
生,你对于一种事物一旦认为是某种样子,就要遵守到底,如果坚持这样的观念,将来你一
定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尽管象西乡先生这样一个伟大人物,随便去批评他似乎不应该。但如果要评价哪一位说
得比较在理,松下认为从生成发展的原理看,他宁愿赞成坂本龙马。
虽然一切都会转变更新,但在这千变万化的转变中,有一种东西是永远不变的,这就是
真理,它是通过宇宙力量发给人类的。松下坚持这一点。
因此转变以及日日新,便是把这真理因时因地活用的结果。若以为真理是不变的,就不
再活用变通,真理就等于死的一样。
联系到经营或做生意,松下同意店铺是愈老愈好。但如果说因为愈老愈好,就让产品及
经营方法维持老样子,那么这家老店铺也会被时代淘汰。
就佛教来说,也是一样。佛教的教理是永远不变的,但教化、活用的方法必须随着时代
改变。释迦以前常常说“诸行无常”。一般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世界象昙花一
现,很不可靠。”松下评论说,这种看法好象否定了现实,使人失去活下去的勇气,这对促
进人类繁荣、和平与幸福的生活是很不利的。松下认为不应该这样看待那句话,而要从更深
处去看。所谓“诸行”就是“万物”,“无常”就是“转变”,“诸行无常”就是万物流
传、生成发展,实际上这句话就是教我们日新又新。
但是今天的佛教界,虽然也做过很多努力,但都仅仅是夸耀古老的老铺,而没有以日日
新的方法去活用,如此下去,佛教就可能会衰微。
据此,不仅佛教界如此,在整个宗教界、教育、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以及我们每天的
工作、事业上,都应该以这种日日新的精力谋求改善。
松下说,我们要顺从这个自然法则,顺从时代,以最新的创意和观念,走向生成发展的
大道。由此就能产生没有止境的繁荣、和平与幸福。
松下指出,既然上天赋予每个人以独特的天分,那么就要依其本性各自发挥、互相尊
重,如此才能产生相辅相成的理想社会。
虽然人看起来都差不多,但实际上每个人的体形和面貌却完全不同。全世界有几十亿人
口,就有几十亿不同的样子。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松下认为,这并不是由于人们的意愿如
此,就好象生男生女不能由我们决定一样。体形面貌既不相同,所具有的使命和天分也都不
一样,这正是宇宙真理的所在。我们要根据这个认识,实实在在地去看每一个人,再决定我
们该走的路。但在现实社会里,根本没有人去关心这个问题,都凭个人的智慧、看法去作行
为决定,以至于容易把一切都归于一种形态,而加以限制统一。虽然这种想法在某些方面是
有必要的,但若完全如此,根本就不能对社会有贡献。
松下说,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形象和心态活在世上。有人喜欢红色,有人喜欢白色,问
他为什么如此,似乎也没有什么理由,因为这种事是很难究问道理的。就酒来说,有人就认
为酒太苦了不敢喝。扩大些说,有些人觉得某种生活方式很好,但对其他人却不一定适用。
所以,人本质上有不同的特性,我们应该好好认识这种特性,并去思考出一个活用这个
特性的共同生活。人的智慧愈进步,社会就愈复杂。仅仅是色彩,就能创造非常复杂的情
形。原始人喜欢自然本来的颜色,但是知识进步文化提高后,便有了特殊的混合色,现在的
世界就成了多样化的彩色世界。就生活来说,简陋的生活是回到原始,而不是文化进步的要
求。文化愈进步,就更能活用一切事物的本质,所以,复杂的混合能产生秩序的进化发展。
从另一方面讲,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特性使生活变得愉快,就不能算作文化进步。现代
社会提供了个人发挥特性的可能。如果把人的生活以一个模式去处理,这就违反人的本质
了,同样也违背自然本来道理。
松下认为,我们不能把社会万象变成单一的颜色,如果你以为前面有山,阻挡了交通,
于是便把山铲得一样低平,那么结果是山不象山,平地又不象平地,这显然就不对了。所以
松下认为,一个人还是要过一种复杂的生活,保留所谓的“异色异行”,每个人都发挥他的
特色,再融合起来,而且是在一种正确的秩序中的融合。
有人说,凡是相同的人,必定步上同一条路。但松下并不认为这样。他认为,大家可以
公平同等地前进,而步法和想法则因人而异地发展,那么集合全体不同的想法和行为,就能
实现PHP的繁荣、和平与幸福。因为每个人的天分才能都毫无限制地活跃发展。
松下指出,一切的一切都该是本来的模样,猴是猴,鱼是鱼。一条鱼不希望被放进漂亮
干净的鱼缸里,而愿在大海里,虽然有被鲨鱼吃下去的可能,但那是很自然的生态,仍然感
到喜悦。人也只有回到他本来的模样时,才能有真正的幸福。
比方说某人获得了幸福,如果大家学他的样,也会变得幸福吗?又比方说,有人认为能
住宫殿,穿着华丽是幸福,但是不习惯这种生活的人,不但不感到幸福,反而会觉得难受。
这就是人的本质和天分不一样,再怎么去强求一致,也不会幸福的。松下认为,最重要的,
是按照人本来的样子生活。本来的样子,各人都不一样,但若能相辅相成,保持一种秩序,
才可以展现出真正的理想形象。
因此,为了建立和平幸福的社会生活,当然需要新的知识,但不能把人本来的样子消除
掉,一定要把每个人的特色发扬出来,才能活用知识,才能产生“异色异行”,并且大家共
同幸福。不但自己活起来,别人也会活起来,整个社会都活跃起来,松下认为这也才是真正
的民主主义。能够尊重上天赋予的本来模样,而互相尊重,承认对方的个性与天分,才能产
生更好的秩序,也才有真正的自由。
松下总结说,总之,个人都要发挥他的天分,按照天所赋予的样子活下去。同时要建立
每个人能够充分发展特长的社会,这才能产生和平与幸福。
松下接着问,人是什么?松下认为,大家要想得到繁荣、和平与幸福,就必须去探究人
的本质。
我们所说的是人的繁荣、和平与幸福,而不是狗的繁荣,也不是羊的繁荣。如果期望羊
的繁荣,就必须充分了解羊的本质,而去做适应它本质的饲养方法,否则可能引起很大的损
害。同样的,若是期望人的繁荣,就必须充分了解人的本质,建立有所适应的生活态度。
人到底是人,不能成为神,也不能成为狗或猴子。
松下指出,人有时会表现出强烈的动物性,有时会有很浓厚的理智;有时会溺于酒色,
有时会忘我地欣赏名画;有时会充满着仇恨私欲,有时会对路旁的孤儿掉泪。人不象动物完
全被本能所控制;但也不是象神那样,始终以圆满的理智去生活。人到底只是人。
有人说人也是动物,的确不错。虽然人具有动物性,但还是有与动物不同的地方,所以
有“万物之灵”之称。有人说,一个人能走上神的道路,便有了作为人的价值。不管怎么
说,人还是人,不能成为神,因此人还是要走人的道路,这才是最合乎大自然的法则。
然而一般人往往忘了人的这种最基础的特征。
因此要追求为人之道,是松下探求的最根本的课题。然而光注意人的本质还是不行的,
必须去了解以本质为基础的人的努力途径。换句话说,人必须努力去做个人。
松下从理性与本能去思考人的本质,是很有见地的。松下说,人的肉体与精神关系密
切,是分不开的。但为了叙述方便起见,特把两者分开来谈。
首先,我们知道人的肉身是属于物质的一部分,同样需要物质的支配和指使才能维持不
坏。要实现为人之道,走向繁荣、和平与幸福之道,必要条件就是要有一副健康强壮的身
体。至于人的精神,虽然不同于肉身,却又是一体两面。这里所指的人的精神,比较强调意
志、人格方面,也就是为人处世的态度。这一方面是道德家、宗教家苦心对世人劝教的最大
重点。
只有从宗教与科学两方面去思考,并综合起来获得的知识,才能弄清楚人的本质。而人
应该走的道路,自然也就明显地展开在眼前。
那么人类心灵的活动究竟有哪些?从基本方面来思考,可分为理性与本能两大功用。理
性是什么,很难下定义。从古时候起,圣贤都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所以松下认为人具有
“理性”与“本能”是不会错误的。问题在于如何去思考这两方面并加以综合,好比将白与
黑两种色彩混合,这点非常重要。
本能是人的基本力量,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可能丢掉它的,否则就是违反天理。孟子
说:“食色性也”。孟子说的性指的就是本能。食欲性欲以及其他一切本能,是人类生活的
一大原动力,也是人类文化的原动力。本能愈强的人,其生命力也愈强壮;同时,正因为本
能作用在跃动,推进工作的力量也更旺盛。
本能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更是不可丧失,因此不要忘了天赋的本能。如果想压制本能而
从事经济、政治、教育等活动,这不仅徒劳无功,也会使人们痛苦。不过,在本能当中,可
分为正常本能与异常本能两种。要经常去活用正常本能,而在异常本能方面,则应该注意加
以善导。比方说,物欲是人的本能,而热中物欲的情形过于强烈时,就会损及个人,因此必
须时常予以善导。
关于“理性”的定义很多,但松下认为最恰当的应是“能综合事物的因果,明析是非善
恶的一种判断力。”换句话说,如果本能为引擎的话,理性则是它的“舵”。这是人类本来
的形象。
这种理性,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基本心智作用,如果没了它,人便会失去方向而
自我毁灭,同时也无法创造伟大的文化。而且这种理性,愈琢磨,愈形成力量,能洞察事物
的真相,对于善恶曲直的辩别能够做得很正确。理性与本能,必须加以综合,同时发挥作
用,才能发现人应该走的道路。本能与理性,无法指出哪个为主哪个为从。在理性这方面经
常有本能在跟随着,而在本能方面,经常有理性跟随着,象是夫唱妇随般的恩爱,形影不
离,任何一方都不会受到压制,而分别在各自的功能上,彼此维持良好的秩序,互相调和。
为了保持秩序,理性发挥着更大的功用,指导人走入应该走的大道。人如果仅跟着本能
走,社会会堕落。所以,人虽有动物的本能,却经常超越动物的尺度来约束自己。人的可贵
就在于两脚踏实地站在地上,一颗脑袋却经常仰望青天,那代表神灵之所的苍穹。因此,如
果理性与本能能够互相保持平衡,人的行为自然光明正大。
在本能中,人的欲望是主要因素,欲望是生命力的流露,它可以使人类兴旺,也可以毁
灭一切。
人类的欲望有各色各样,在佛教里将它分为三欲五欲,或者九欲十欲。不论在质或在量
上,都是其它生物不能比的,既广又深,正如俗语所说“人是欲望的肉块”。
松下指出,欲望和人是很密切的。但一般人只要讲到了“欲”这个字,就会产生不好的
印象,总会联想到“恶”或“贪欲”,看成是很肮脏的东西。这都是因为过去的教育,尤其
在我们东方,都说“欲”是不好的事,凡是行为错误,或是给人祸害,全是由所谓的欲引
起。因此,人人都认为欲望是罪恶的根源。而断掉欲望,从欲望中脱逃,才是人类应有的道
德。
这种看法自有它的道理。但如果把它看得太狭窄,不能正确掌握欲望的本质,对个人就
很不幸了。因为,欲望的本质并不污秽,也不是什么罪恶的根源;其实,那是人生命力的表
现,就好象能推动轮船的蒸气力一样,如果把这个也当作是恶而加以消灭,那就象因无动力
而停船一样地断掉人的生命。自古以来,一些思想家的禁欲理论,歪曲了人原本的形象,使
得本来应该很快乐的人生,充满了痛苦。其实,欲望本来的形象应该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
它本身并非善也并非恶。欲望是一种力量,是比善恶出现得更早的东西。这才是欲望的本
体,欲望的真谛。
松下认为,既然欲望是生命力的表现,而生命力是为了使人活下去的动力,而且欲望也
是宇宙根源所赋予的,所以,欲望也是上天赋予的。我们对于宇宙根源所赋予的欲望,要大
大感谢才对,而不应去憎恶它。只是,应该注意欲望在善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它有可能变
为善,也有可能变为恶,如何转变取决于人如何支配欲望。就好象我们拥有蒸气动力,要把
船驶到好的方向或坏的方向,只要扳动船舵就行了。人有把船舵转向左边或右边时的自由,
但也承担着使船前进或触礁的一切责任。自由与责任是人被赋予的特色,尤其在对待欲望
上,这二者的作用更清楚。
那么,欲望是善是恶的判断如何进行呢?既然欲望是生命力的发泄,那么,任何一种欲
望以及任何一种满足欲望的努力,都是一种宝贵的形象,也是所有人类共通的愿望。因此,
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时,如果也对大家共通的欲望有助益,就是能跟神的意旨互相配合,那
么,这就是一个正确的、善良的欲望,是应该鼓励的;相反的,如果只为了自己而牺牲、妨
害到大家的幸福,就违背了神的意旨,也违背人共通的愿望,这就是坏的行为而应该禁绝。
所以我们要了解,真正的繁荣,是和所有的人有密切关系的。要大家一起繁荣,才能得
到自己个人的丰裕。因此,对“繁荣”的正确认识,是使欲望生存或消灭的分界点,也是使
欲望得到合理满足的一个关键。
松下进一步说,欲望既是人生命力的表现,因此绝对不可否定它,甚至可以说,欲望就
是生命本身。何况这是一个力量,在不同的用法上,有时会非常有帮助,但有时若稍有偏
差,就会变成很可怕的东西。就象木炭一样,木炭放进火盆时,大家就会高高兴兴地把手放
到火盆上取暖,如果不小心掉在火盆的坐垫上,即使一小块木炭,也会造成火灾,人们都会
拚命去熄掉它。同样一种东西,用法不同,就会有这样大的差别。
欲望也是如此,它们没有什么善恶可言,有时候会满足自己,也会使别人高兴,但一不
留意,不但毁灭自己,还伤到别人。况且,人是欲望的动物,对欲望的处理更要特别慎重,
即使是最小的欲望,也不能够随便处置。
因此,能透澈认识欲望并正确地使用,也就是认识了自己,并且能决定人生应走的方
向。比方说,想赚钱的欲望本身一点都不坏。如果你正确地了解这个欲望,就会通过勤劳工
作,服务别人来赚正当的钱,不但别人高兴,自己也满足。但如果你并没有学会正确的方
法,就去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钱,不但使别人受到灾害,也会自取灭亡。象这样正确地了
解、使用欲望,就是学问,就是教育,也是宗教。因此,合理支配欲望、满足欲望对人类自
身的发展和进步密切相关,深深影响人类全体的生命力,都能蓬勃跃动而幸福快乐。
在人的生活中,既有快乐,也有痛苦。松下认为,尽管我们常有苦恼,但在人的本来生
命中是没有丝毫苦恼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具有化解不良情绪的能力。
我们人类的生活中有一些苦恼,尽管你解决了某种苦恼,很快就会有下一种苦恼产生。
有人说:“人生是苦恼的延续”,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松下认为,然而就是因为有苦恼,人生才会有味道;如果人生毫无苦恼,反而可以说是
没有味道的人生。自古以来,很多故事、小说、戏剧、电影等等都以一些形式来处理以苦恼
为题材的内容,而人们对于这种故事,却流泪、高兴和感动。因此,苦恼如果能够成为人生
的一种味道,而人人也都能深深体会这个味道,感受它的意义,那么,苦恼也绝不是不幸。
但是事实往往不是这样的,苦恼会使人心生愁郁,并设法去解决这个苦恼,结果愈着急,愈
钻牛角尖,往往是不幸再加不幸。例如某人做生意失败,背了很多债,于是就想扳回来,急
着去做各种各样的事。但是这种着急的心理不可能产生好的智慧,做的事情也不会顺利,相
反债务会愈来愈增加,最后终于想不开而自杀,这种情形是司空见惯的。因苦恼而想不开是
社会上常见的事实,因此人们都想找出一些处理的办法来解决这种苦恼,去发现克服它的方
法。以往流行的想法,以及长辈或老师们教导我们的,常常是说,“苦恼就是为了要提高人
的水准而给予他们的一种宝贵的试金石,因此,不要去躲避苦恼,甚至应积极地面对这个苦
恼。”同时也提出了很多对付这种人生苦恼的方法。
松下认为这没有错,也非常有意义。但有关处理苦恼的具体想法,暂且不谈,现在我们
要考虑的是,到底苦恼这个东西是不是在本质上就给予我们人类?在现实上,苦恼的确是存
在的,正因为存在,大家都在寻找克服它的办法。然而我们想先讨论一下,在本质上苦恼到
底是否存在?假使没有,是否制造出来的?松下认为实际上苦恼并不存在,在本质上是不存
在的,但是我们是在制造苦恼,因此对于处理苦恼的问题,也应该有所不同。
松下对苦恼的看法,与很多人的看法不同。但是,松下坚持说,人生本来是不应该有苦
恼的,尤其是在实现繁荣、和平、幸福的人生时,这样想才是正确的。
松下已经说过,宇宙根源的力量给予人们无限的繁荣、和平与幸福。换句话说,人在本
质上就得到了这三样东西,而苦恼会妨碍繁荣,会使和平混乱,也会违背幸福。那么在本质
上就拥有繁荣、和平与幸福的人类,怎么会有苦恼呢?松下断言说:“人本来的生命中,没
有丝毫苦恼。”
然而本来就没有苦恼这件事情,和现实中存在着苦恼是两回事。例如,汽车本来是没有
故障的,这和在现实中因使用而产生的故障是两回事。因为汽车是照设计去做的,如果在使
用方法上没有错误,在一定的期限之内是不可能有故障的,这是因为制造的时候,制造者尽
量使它没有故障。但是,实际上使用中往往会发生故障。然而,你不能说它会发生故障。如
果这样考虑的话,那么万一汽车发生故障,应急地修理一下就可以了,何必要去做根本的改
良呢?如果你认为汽车本来是无故障的,那么,无故障的汽车为什么会发生故障呢?你就要
从根本上去动脑筋,结果就会明白是做的不好,或者是使用的方法不好,两者必有其一。因
此,根据这样的认识去进行根本的改良,故障也就会慢慢减少。
关于我们人类本来有没有苦恼的这个问题,也是和汽车这个问题完全一样的。在现实
上,人是有不断的苦恼。然而,并不能由于在现实中有苦恼,就断言人本来就有苦恼;这和
汽车本来会有故障的说法一样,是一种很大的错误。如果断定人本来就有苦恼,那么人就无
法逃避苦恼了;不仅如此,还认为苦恼反而是正常的,不苦恼就是反常了,甚至是有罪了。
既然断定人类本来就没有苦恼,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苦恼呢?不该有苦恼,怎么会有苦恼?这
样想来想去,才会进展到去谋求根本性的解决对策。
前面说过,人本来就没有苦恼的,没有苦恼才是人的本质,因为人生来就有无止境的繁
荣和幸福,我们应该彻底认识这个道理,树立“人是没有苦恼的”这种自觉。
松下指出,为了获得这种自觉,大家首先需要有纯真的心,并对人的本质有所认识。如
果以纯真的心去认识人本来的形象、人被赋予的生命力,并且体会到人本来没有苦恼,同时
对此持有强烈的信念,那么苦恼就会逐渐消失的。由于本来就没有苦恼,所以如果现实中有
苦恼的话,这是人自己制造出来的;因为是人制造出来的,所以其原因也在于人。因此,如
果以纯真的心去看人的本质,即可认清真相,而能够把苦恼的因素一个个加以改善。不过,
说“人在本质上没有苦恼”和人的心会感到喜、怒、哀、乐是完全两回事。换句话说,人具
有感觉欣喜、愤怒、悲哀、快乐这种心的作用。但是这种心的作用是天赋的,虽然你已认识
到没有苦恼的人生本质,这种作用还是不会消失的,而且也不可以让它消失。只不过当你对
没有苦恼无所自觉时,这些愤怒、悲哀等心的作用,就会成为苦恼的原因而使人感到痛苦。
但是假如你有着没有苦恼的自觉,则不管怎样愤怒、怎样悲哀,你就会立刻产生把这些愤怒
或悲哀打消的能力,而丝毫不会成为新的负担,也就不会变成苦恼了,即使是发怒,也会立
刻恢复;即便是伤心,也立刻会回到平常的样子。
我们应该有一颗纯真的心,对于人本来的样子有所自觉,这也就是PHP研究的基础。
由此就能改革对欲望的一般观念,开辟出一条通往繁荣、和平与幸福的大道。
松下指出,大多数人认为他们每天的生活都是以自己的力量继续着、支持着,这是一种
错觉。事实上,我们必须仰赖大自然才能活下去,象阳光、空气、水都是提供我们生存的必
要条件。
象母亲的慈爱一般,大自然给予人们莫大的恩惠,日夜地培育我们,只是大自然这位母
亲不象人类的母亲会呼唤你,用手亲自抚摸你。
对于自己母亲有着感恩之意的人,比没有的人在成长历程中更能取得成功,这是可想而
知的。同样的,能够在大自然的恩惠中,感受到母亲般的慈心而感谢她,这对我们健全的生
活是非常必要的。能实实在在地接受大自然的恩泽,才能产生繁荣、和平与幸福的生活。人
类中,有用虔敬之心感念大自然赏赐的,也有视为理所当然,而丝毫无感谢之意的,两种人
都大有人在。但是以率直之心,去细察宇宙的动静、大自然的生态时,我们不得不叹服宇宙
的浩瀚神秘与大自然的伟大了。
松下看到,自然科学的极度发展,往往会误入旁道,侵犯了自然的领域。缺少温和谦虚
的心意将人视为自然现象以外之物,这种生活态度产生之时,也就是近代人不幸的开始。母
亲培育子女是非常辛苦的事,平常无法做到的事为了子女也能设法做到,母亲这种慈爱,子
女应该万分感恩才是。如此母慈子孝,一定其乐融融,温馨无比。若子女对母亲的爱心视而
不见,即所谓大逆不孝了,将来必会遭受天谴的。同样的,对于大自然,宇宙以及生活周遭
的一切,也应该随时报以感谢之情。有没有这种心态,是决定人类幸与不幸的分界点。
感谢宇宙恩惠的人,是懂得永生的人。相信宇宙浩瀚的力量而加深感谢之心,才能建立
美满的人生观,大自然的恩惠也就更能发挥作用,使你步入康庄、幸福的大道。
对于宇宙恩惠毫无感觉的人,会认为阳光、水、空气都只是偶然的存在。人诞生于此,
也只是偶然的巧合,既无未来,也无高远的理想,除了感官的冲动外,再也找不出人间的意
义来了。这种人的一生,必然笼罩着贪欲、傲慢、黑暗与凄凉。
我们所要走的路绝不是如此。
松下认为,追求大自然恩惠的根源,去了解与此相对的人心应有的态度,并且去实践才
是宗教,也是做为一个人应该履行的一条原则。对于宗教,一般都认为是祈祷神明的恩惠,
其实要祈恩降福,应该先去了解宇宙的贡献,才算是了解宗教、接近宗教。
由此观点看来,今天有宗教信仰的人,应从宗教了解大自然的恩泽,并以虔敬之心回
报,恪尽职守,完成一个人在世上应尽的义务。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应该对大自然的恩泽衷
心感激,做好一个人该做之事,并随时自我检讨,自励向上。如此自然而然地发展下去,就
能开出一条人类生活之理想大道。
松下强调,人伦与道德非常重要,不容忽视。不过,建立起感谢宇宙的这种敬天之心却
更重要。没有宗教背景的道德,只是人与人间的一种制约,会随时空而变异,没有一个定律
和准绳。彼此能互相信守,生活和谐,是因有一股更大的力量在支持,那就是自然力。人类
敬天的思想使这股力量发生莫大的作用,人伦与道德即因此而提升了它的效用和价值。
宗教经过长久岁月的锤磨,完成了伟大的教义。若能接近这样伟大的宗教,接受教诲自
然再好不过,也是享受到好结果的捷径。然而尚未信仰宗教,而由自己本身去求道,也是个
人很好的宗教态度,而且往往由于这样,才能建立一个人该走之路。尽管如此,知道大自然
恩惠而建立自己的生活态度,便是走向康庄、幸福之道的捷径。
宇宙万物不断地生成发展是一种自然的现象,而人类就是生成于这发展中,也与万物并
存其中。那么,在这宇宙本质之下的人类本质究竟如何?
最初地球上如何会有人类?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学者已经做过种种的研究,也提出了
各种假说。但是,这个问题毕竟不是我们可以用眼睛来确知的,因此,除了利用今日人类的
智慧,参考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推测决定之外,别无他法。任何人都是父母所生的,而父母也
都是由他们的父母所生。如此追溯到多少代以前的祖先,结果认定人类是世代相生的。那
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无限制地追溯回去呢?松下认为不可能,因为地球的诞生是在数十亿年
前,而且最初的地球,并不允许人类以及任何一种生命体存在。
既然人类并非一开始就存在于地球上,那么如果顺着一代代的祖先追溯回去,一定会追
溯到最早开始的人类身上。虽然我们不知道那是多久以前的事,可是,人类的原始应该不是
父母生出来的,而是藉着其他什么力量或作用所生出的。换言之,起初的人类并非由人类所
生,而是顺着自然的现象产生的。
地球最初形成时的自然条件,是不允许人类以及任何生物存在的,可是,它经过几十亿
年的漫长岁月,逐渐地生成发展。在这长远的过程中,各种自然条件也逐渐成熟,顺应其自
然现象,就生出了草木、动物以及人类。
但是,所有的生物并非是一次出现的。各种植物及动物,都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分
别在最适合的条件下,逐次生出的。在这种过程中,当地球形成适合人类生出的条件下的那
一瞬间——不管那是一年、二年或者几十年——人类出现了。
不过,最原始的人类出现,不只是在一个地方,而是发生在地球上许许多多的场所,而
且是同一个时间出现。当时能形成人类的条件、环境,或许在地球上的许多地方都具有。不
过,并非所有的条件都相同,也许会因场所、气候、风土等的不同,多少有点差异。就因为
这种地域、气候、风土的差异,而使得同是人类,竟生成各种不同的人种。
在地球逐渐生成发展的过程当中,当适合某种生物的条件持续期间,便会形成某一种生
物。等这段期间过了之后,就不再形成该种生物,而另外形成其他的生物。如此持续下去,
就演变成今天这种千千万万种生物,遍布于地球上的情形。所以,人类便是在适合生成人类
的条件齐备下,形成于地球各地。但当这个期间过去后,条件也转移变化,此后就不再生成
人类了。然而,人类也象万物一样,藉着这种形成人类的自然条件而有了自生的作用,被赋
与自己生子、延续种族的能力。差不多同时,当形成人类的诸多条件消失后,就轮到维持、
延续人类的条件生成了。因此,人类就有了靠自己生育的能力,一直到今天。
松下提醒我们,请不要忘记,所谓人类的本质、特性,在最初形成人类时,就随着形成
人类的自然条件同时赋与了。此自然条件与形成其他生物的条件不同,因此人类具有的本质
是惟独人类特有的。换句话说,人类一开始,即与其他的生物相异,具有人类独特的本质。
这种人类的本质,由父母传给子女,再由子女传给孙子女,一成不变地代代相传至今。当然
这种情形并不只发生在人类身上,其他的生物也是如此。人类的本质,也就是将人类与所有
万物区分开来的特质,究竟是什么呢?
松下认为,简单地说,就是在原始形成人类时,即赋有的“支配运用万物的王者素
质”。换句话说,人类可以自己活用天赋,使万物所具备的本质,分别充分地发挥出来。
宇宙万物不断地生成发展,并非没有秩序的,而是依次循着宇宙的自然现象运行。
人类具有“能利用自己的智慧。逐渐认识使万物生成发展的自然现象”的本能。而且,
不只是认识而已,且能更进一步把“依循这自然现象的万物”,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因而
提高人类生活,更能使精神与物质调和而带来繁荣。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伟大的本能,除人
类以外的生物并不具备这种智慧,而凭着专有本能生存的情形,也与其他生物相异,这些都
是在各种原始生物的形成时,就附带上的自然条件,也就是所谓的自然现象,我们必须认清
这个事实。
当然,今日的人类并非已完全认识了宇宙,还不能活用所有万物。最近虽然登上了月
球,然而广大宇宙的其他部分,根本还无法涉足。人类实际能生活的部分,也只有地球而
已。而且,还只限于地球上的某些部分,陆地部分至今还有人迹未至之处;而占地球表面三
分之二的海洋开发,对人类而言,也是个待研究的课题。虽然目前的科学技术相当进步,还
是有今日医学不能治好的疾病。还有无法运用台风所产生的莫大能源,反而蒙受其害,这类
的例子是举不完的。
虽然今天人类尚处于这种不完美的状态下,但仔细观察漫长的人类历史,可以清楚地发
现,人类却是逐渐在进步发展中。最初的人类也象其他动物一样,直接采取天然物来维持生
命,自己养活自己。后来,逐渐发明了种种工具,彼此分工合作。狩猎鸟兽或耕种土地,愈
来愈能运用更多物体,以提高人类生活。这种进步的速度,随着时代的变迁愈来愈快,到今
天可说已到达日新月异的地步。
目前酝酿要登上月球以外的星球,人们或许认为不过是痴人说梦。但是,至少人类已能
够确知其他遥远星球是如何运转的,而且也知道了它们的构成。
不过直到今天,还是不能说人类已经完全认识了宇宙的实态,或者能完全运用万物。而
认识宇宙的范围,完全是通过历史逐渐扩大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然而,今后人类的智
慧还会提高,一定会更知道一些宇宙的真相,那时,运用万物的机会也就变得更大了。
松下指出,只有人类的思想、智慧会不断地增高,而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自形成以
来,只有专门的本能,数千万年如一日地固定循环生活着。想到这点,即可断言:具备这种
优越能力的人类,实在伟大,的确配称万物之王。
人类具有超越万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人类拥有作为“万物之王”的优越本质,而这种本
质完全是与生俱来的。
宇宙万物都各具有固有的特质,也分别有其存在的意义。牛、马、树木、石头各有其特
质,在各有其特质的万物当中,人类也赋有人类的特质。人类能认识宇宙,理解运行的自然
法则,并能分别了解万物的本质而加以运用。
为什么这种特质只赋与人类,而不赋与其他万物呢?这问题不但人类答不出来,就问题
的本身而言,也无意义。因为这是超越人类本身智慧、思想范围的,也许可以说是天地自然
之理(神或宇宙的根源力)。换句话说,这种特质可说是顺应自然理法赋与人类的天命。
只是,今天我们对地球外的宇宙,尚未具备充足的知识,因此,在广大宇宙的其他星球
上,可能有和人类同等,或高于人类智慧的生物也不一定。而这种推断也有其可能性,因为
我们也缺乏“没有这种生物存在”的证据。当然,也没有“确实存在”的证明。
因此,今天我们可以断言,人类自始即具有成为“万物之王”的特质。
人类因有这种特质,所以成为万物之王,可以支配运用万物。当然,也应该负有王者之
道的责任。也就是说,人类固然可以支配运用万物,但也不能随心所欲,胡作非为,还是要
依循自然理法进行,这是身为人类者最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思考万物各具什么特
质,有什么存在的意义?配合其存在的意义,再加以支配运用,即分别按其特质来活用万
物。如果用与此相反的方法,来运用万物,就违背了自然理法,也就是缺乏王者之道了。
人类活用万物的这种能力,也就是天赋的本质。如果能充分发挥就可以逐渐了解精神与
物质并重,相互配合,这才可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和平与幸福。
繁荣、和平与幸福,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可说是所有人类的共同愿望。假如,人
类原始不具有这种可能促进繁荣、和平与幸福的本质,那么任你如何追求、努力,都将徒劳。
就拿石头来说吧,任你怎样拚命地琢磨它,也不会使它变成钻石。只有具有钻石本质的
原石,经过琢磨后才会散发出美丽的光辉。
同样的,如果人类本性没有前述的优越本质,则人类不但不能达到今天这种进步发展的
地步,今后还会沦于争执和不幸的循环中。所幸人类原始已赋有这种卓越的本质,因此,只
要能了解其真实正确的意义,就可以发挥其本质的光辉,再以精神、物质并重,相互配合,
便可促进人类的繁荣,和平与幸福。
松下最后的结论是:人类必须清楚地认识天赋的卓绝本质和伟大的使命,也必须了解如
何来发挥卓绝的本质,实践天赋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