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认为,提倡中庸之道,就是要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也不搞折
中和放弃原则,而要以社会的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松下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
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他呼吁:“但愿
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实践于整个社会生活中”。
中庸之道并非松下的独创,中庸之道素来是中国古代儒家推崇的最高的道德标准。
对于中庸,宋代大儒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另一位宋代
大儒程颢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就是说,中庸一要不偏不倚,二要无过无不及,控制好合适的程度。松下关于中庸之道的
说法显然是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吻合的,他抓住了中庸的主要内涵。
中庸之道何以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觉得,这是由于它反映了一种合情合理的精神,按
中国儒家的看法,就是它能“致中和”,达到中正和平,而“使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
历史经验证明,实施中庸之道,避免过激和片面性,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和问题的正确处
理,而搞“反中庸”,“矫枉必须过正”那一套,则会给社会、给个人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
不过,要真正实施中庸之道,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它非经过人们的艰苦努力不可。
照中国传统说法,讲中庸之道的人,在处理一般人际关系中,应该要讲厚道,注意与人
为善,以诚、以宽、以礼待人。要具有不计较个人得失恩怨的广阔胸怀,能够容纳各种不同
意见,团结甚至是反对自己的人,共同把事情办好。讲中庸之道的人,决不偏听偏信,在处
理问题时,总要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然后经过分析研究,作出正确的处理。因而讲中
庸,也是讲民主,反对搞“一言堂”。
讲中庸,不是搞折衷,放弃原则。因为中庸之道即是“正道”、“定理”,也就是原
则,而正道只有一条,定理只有一个。讲正道、讲定理、讲原则,就是要辨黑白,论是非。
不能把事物的各方面“折衷”起来,超然于是非之外,混迹于黑白之间。
松下曾特别留意的一件事,就是世界各地的纷争不断。近六七十年来,人类在文化、知
识方面,确实可以看到惊人进步的痕迹。但在另一方面,因为互相冲突对立,多少人遭到惨
死,这也是以前所未有的事情。
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二次大战的伤亡人数,据说已经超过天文数字。不仅如
此,其间因世界各地所发生的社会革命和暴动,又使多少人流血牺牲,更难以想象。更可怕
的是,世界各国正竟相研究制造大量屠杀武器。
一九四五年春天,松下因公到东京的前一夜,东京刚遭大轰炸。举目尽是凹扭的钢筋,
冒烟的残柱、瓦砾、焦土,而且,遍地横尸。战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残忍的事
呢?眼见这种惨绝人寰的情景,松下沉思良久。
其实任何人都祈望能和睦相处,互相协助,过安和乐利的生活;也知道在世界各地发生
的争斗都是不对的,却仍不惜互相残杀、互相仇视,丝毫不见解决迹象,这种情况若是发生
在原始的蛮荒时代,还可以理解,但在这种现代文明社会中怎么也会出现呢?
松下认为,原因之一,是大家在根本上都没有养成明确的人类观。人类实际应有的状态
都被遗忘,才会发生互相屠杀的惨剧。
也可以说物质与精神两面的进步,并不一致。不管物质文明如何进步,如果精神涵养无
法跟上,则问题便源源而起。在过去六七十年间宗教有之、道德有之、自由主义有之、社会
主义有之,此外也有各种各样的社会运动。尽管如此,冲突磨擦,照样层出不穷,实在是全
世界人心的危机。我们对精神上的落后,必须作切实反省,我们已到了人类发展关键性的转
换期。
俗话说“历史会重演”,我们都不希望人类的争斗会重演,而且我们也可以避免历史的
重演。
为此,松下提出中庸之道以解决人类的诸多纷争。中庸之道在许久之前,就被先哲们提
倡。为什么需要中庸之道呢?松下认为,因为人性有容易偏离正轨、过犹不及的倾向。因
此,要订定正确的生存目标,也非常困难。古时灌输给大家的观念,都是以家、社会、国家
的大义为重,自己的事才是次要的。近来刚好相反,都是要先考虑自己的事。但仔细一想,
古时所以教人无视个人,可能是为了要有效活用个人的尊贵,才会更爱国家、爱社会、爱家
庭。由此演变到牺牲个人,才是美德。这种看法或许有点极端,但若是只爱自己,别的事我
就不管,也是一种偏差。
既然自己那么尊贵,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就得保持美善的环境,街道整洁也会小心维
持。不然,就等于没有爱自己。以此为出发点,才会产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公司、爱大
家的社会精神来。
所以,自爱的精神,是与爱公司、爱国家的精神相通的,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偏颇。保持
这种精神方面的平衡,我们现在也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换期。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系不是要伤害,不是要否定,乃是要互相尊重,共同繁荣。我
们对此要多加深思。
松下指出,“中庸”不是将两者相加除以二,而是一面正确追求事物的本质,一面寻求
前进的方法。
目前世界上更多的是左右两派势力的冲突。因此有许多学者主张:要解决这种事态,最
好多学习东方的“中庸之道”。
事实显示,左右极端对立,便会演变出各种事端。这或许可以视为一种进步的过程,然
而事实上,由此所产生的损害或不幸是非常大的。所以,左右尖锐对立、争闹不已,未必是
好事。
松下觉得还是不要拘泥或偏执于一种事物,而要寻出一条适当的路才好。自古说“过犹
不及”,再好的一件事,倘若太过拘泥,则会产生弊害。以人的欲望来说,任其为所欲为固
然不可以,过分压抑,也会使人痛苦,所以,适度的满足,才能使人幸福。政治也是一样,
过分严格地限制,国民会感到压迫,太放松又会使社会上增多坏人,秩序大乱。
因此,我们要好好地把握人的本性,据此,不为拘泥不为偏执,寻求适度、适当的境
界,这才是重要的。这也就是中庸之道的真谛。所以,真正的中庸之道,不是那种两者相加
除以二的办法,而是以人性为主体,一面正确追求事物的本质,一面寻求前进的方法。
今日社会上许多事情,都有偏向一方的倾向,所以,一提中庸之道,便有模棱两可之
感,其实,这里所说的“中庸之道”,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我们应给予更高的评价才
是。这样,政治就会变得更好,更有效率。
可惜今天尽管各方面都在阐述中庸之道,却依然到处进行激烈地争斗,这可能是口头上
提倡者多,实际行动者少的缘故。
但愿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实践于整个社会生活中。松下认为,精神与物质是人类生
活的一体两面,偏废其一,都不能达到真正的繁荣。
日本今后必须重视如何加强国家的综合性力量。不过这种力量还是要以“德”为支柱,
因此,今后的日本应该朝向“精神大国”的道路走。
每一个国民都有健全的心理,朝气蓬勃地勤奋于每日的工作,创造精神与物质都富足的
生活,并进而能积极为整个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这是我们国家及全体国民应该共同努力的
目标。
战后,日本的物资极为缺乏,因此大家一心一意地追求物质方面的改进,终于在经济方
面有了高度的成长,甚至可称为“经济大国”;但另一方面,大家却忽略了充实精神生活,
结果,社会上反复地产生无谓的对立或纷争混乱的局面,甚至遗弃孩子、放火杀人及其他的
犯罪行为不断地发生。但很多人不仅不惊恐,还漠不关心。松下觉得,今后每个日本人都应
该重视心理建设。惟有建设身心健康、“心物如一”的繁荣社会才配称为“精神大国”。
不过,不能为了成为“精神大国”,只把重点放在充实心理的健康而忽略物质的层面。
因为人类本来就有“物欲”,为了提高人类生活的素质,必须先适当地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
方面的需要。如果只重视精神生活,是不切合人性的。
当然,人类不会完全被“物欲”所左右,也有自行克制这种“物欲”的本能,有超越得
失的精神。为了使日本及日本人迈向“精神大国”的境界,必须培养人类这种天赋的美德,
使大家在生活、行动上充分发挥。
如此正确地把握人类的本性,既充实物质生活,又充实精神生活,以期实施“心物如
一”的繁荣,就是今后日本及日本人应该追求的“精神大国”目标。
今日,世界各国都有物质方面获得相当满足,精神方面却落后的困扰。甚至居于领先世
界各国地位的美国,也治安紊乱、物价暴涨,呈现社会动荡的局面。
处于这种世界情势下,日本及日本人应该有怎样的作为呢?应该做的事当然很多,但松
下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不外是领先其他国家迈向“精神大国”的大道,并为各国作示范。如
果今后日本能向“精神大国”大道迈进,充实国家的综合性力量,确立独立自主的精神,那
么日本必能居于世界重要的地位,完成其神圣的使命,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称赞及欢迎。
在今日一片低迷的世界局势下,如果日本想最先脱离这种混沌的局面并为其他国家示
范,那么,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全体国民都应该彻底认识、理解这种态度,共同努力实现真正
理想的日本国。
松下认为,以物质、金钱衡量一切的时代总有一天会过去的,因为人在本质上不是“物
质的俘虏”。
今天已是只凭“经济大国”行不通的时代了。也许眼前能以充实的经济、物质力量,决
定是非于一时,但是自今以后,这种以物质、金钱为中心而决定是非之方式,可能行不通
了,因为不能这样做的时代已来临,如果长此以往以物质为中心的话,总有一天人类将会被
物质所驱策。
为了避免成为物质的俘虏,我们需要改变物质万能的思想,认识天地万物皆为人类而生
存的哲理。
迄今为止,人类总是担心物质不足,粮食不够,因此万事以生产为最重要,赴快生产衣
料、建设房屋,盲目发展经济。结果产生了无比的物质进步与繁荣,出现了经济大国,这不
能不说是意外的成功。可是,以后是否仍盲目地继续以这种方式去建设呢?松下认为不可以
了,而且也是行不通的。原因是:以物质扩张为中心的社会形态,已经完结了。
如果我们能在此时,将“物质为中心的发展目标”转移为“人类精神思想升华为中心的
目标”,将人类旺盛的精神力量复苏起来,这就是我们在此所言的“人类精神的复苏”,否
则,只有经济物质的发展,便会踏上美国的覆辙。因此,我们应预期有第三思想的出现,我
们还要准备应付这种时代的来临。
一千四百年前,佛教就由中国引进,然后将其吸收消化,缔造了日本的佛教文化。人的
道德思想行径,亦由中国的孔孟思想传入,采其教义,加以日本化。更将其他外国的物质与
新思想文化,引起日本,造成了现在的日本文明。
在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这一艰巨的工作中,日本可算是最积极的,与他国比较,
日本有着更进步的突出表现。也因为这样,日本由各国引进种种事物,不是“照单全收”,
而是将其吞入腹内,消化为血肉,然后再产生新的思考方法,逐渐地独自缔造了自己的传统
文化,这就是日本民族的真正面目。
很长很长的时间里,在日本国民心中一脉相传的传统思想,松下相信将来也会继续流传
下去,而且也一定会在日本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是没有疑问的。迄今,凡是日本所得到的东
西,都已经悉数日本化了,以后得到的东西,一定也会将其日本化。由于这种情形,松下感
觉到,日本是在过去二千年至一千五百年之间,从他国吸取各种有益的东西,可能以后就不
会是这样了,日本以后要产生新的事物,提供给他国或其他民族。……
松下认为,将来会成为这样的时代。那么也许称它为“第三的思想”,或者其他各种名
称都可以,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心里有所准备,促进这个新时代的早日来临。
松下指出,希望和欲望,都是人生的利器,个人与人类社会的进步,都要依赖二者。希
望是人们所必须抱持的,欲望则要有某种程度的控制。
松下感到,以人类渺小的智慧,不管如何思考,解决不了的问题依然很多。
犹豫不决,是由欲望而产生的。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希望面面俱到,才会犹豫不
决。这时只要把这些迟疑不定的想法抛开,问题就解决了。所以要冷静地考虑自己的才能,
选择适合本性的工作。松下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自己很难了解自己的才能,当然也有人具有自知之明,但不知道自己本质的人终究
比较多。这时候,就要听自己所信任的人的意见了。松下对于自己不懂的事,都诚心诚意地
请教前辈。年轻人有所不了解时,要请教父母;父母不知道的事,还要向父母的朋友请教,
然后冷静地加以考虑,一定能找出一条可行之道,一旦决定下来,就能产生希望。回顾过去
半生,松下觉得他很少有犹豫不决的经历。因为他一件工作接着一件不断地做,这一次这样
做,下一次要那样做,这样是好是坏?适合自己吗?认为适合于自己的就做,不懂的地方就
请教别人。被请教的人是第三者,没有利害关系,所以看得清楚,会提供给他客观的意见。
他把这意见仔细分析一下,觉得应该完全按照这意见做时,就照做;觉得对于这意见不十分
明了时,就再度请教,如果听到三次相同的意见,那么不管怎样,他会立即作出决定。
否则,不论自己一个人如何伤脑筋,不懂的事依然不懂。所以有许多可信赖的前辈,实
在是人的幸运。不过前辈的意见若是强调野心或欲望,这种忠告就不能接受了。
不但如此,松下认为年轻人非抱着理想或希望不可,对个人的欲念,则要给以某种程度
的抑制。
当然对利害关系做某种程度的考虑,是情有可原的,但如果完全被利害关系左右也不
行。任何人做一件工作,都会先想到薪资或待遇问题,但松下觉得此时更应该先仔细考虑:
最适合自己的是什么?选择学校?或毕业后选择工作的场合?进入大公司,不见得就幸运,
这要因人而定。有的人在大公司很称职;有的人在中小企业反而会有更好的发挥,获得珍贵
的经验,变成一个成熟的人。
人生一世,理想和希望是必须的,但欲望和野心也是可以有的,但却要控制,不能任其
膨胀。实际上,欲望和希望,野心和理想相隔的仅是一个“度”,超越了,就可能转化成对
方。因此,即便是在构筑理想和希望之时,也要踏实一些。松下认为,不为名利所动,在适
合你的岗位上工作,才是人生的真正乐趣。倘若为名利地位而去干那些不适合自己的工作,
必然惨遭失败,从而剥夺了自己的工作乐趣,也会给社会造成损失。
松下说:“明智光秀没有顾虑到与主人织田信长在个性上的配合,种种作为与信长背道
而驰,终于遭到失败的命运,我认为这是野心作祟所致。丰臣秀吉非常了解信长的性情,他
以适合他的个性作为,得以生存下去。秀吉不断地协助信长发挥他的个性,因为他了解唯有
这种做法才是共存共荣之道。”
松下在当学徒的时候,喜欢阅读章回小说和历史传记,对于日本历史上的人物多所了
解,而且往往能从中得出些经验教训。对于光秀和秀吉,松下作了如上的评价,并且总结
说:“如果因利欲薰心,而忘了自己的个性与判断能力,经常会丧失自己在环境中的适应能
力。假如你有升官或提高薪俸的念头,可是你的工作能力不被人们认可,你必定不能如愿以
偿。”在松下的身边,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他认识一位以前曾经在某公司当中坚干部的
人。有一天,另一个公司希望他去担任社长的职位,他跟朋友商量,“你认为如何呢?”那
位朋友高兴地回答道:“你要当社长吗?太好了。这么一来,我也可以沾你的光呀。”于是
他接受了朋友的意见,毅然赴任。经过一两年之后,事情愈来不对劲,同行的业绩不断上
升,可是,他的公司却到达非缩小营业不可的地步。追究责任时,他终于被迫辞职,遭到了
完全失败的命运。仅仅二年时光,他便断送了社长的职位。松下分析说:落得如此下场,是
他缺乏当社长的适应能力所致。假如那个人继续在原来的公司担任中坚干部,会比当社长幸
福多了。可是,当时他却认为自己可以胜任社长的工作,他的朋友也基于友情,不加思索地
要他赶快上任。然而,他本人及朋友都没有仔细考虑适应性的问题,所以造成了这种后果。
社长具有独特的权责,在社会上具有非凡的地位,收入也相当的可观,可是自己要先考
虑是否能胜任那种职责。假如他认为目前的工作非常适合自己,并且能抱着浓厚的兴趣拚命
地工作,那必定不会遭致失败的命运。所以认识自己是相当重要的。
假如能够充分认识自己,就不会遭受那种挫折。即使听见任何花言巧语,也不会去做不
适合自己的工作。只要你认为目前的工作适合自己,无论地位如何,你会感到那种工作具有
价值,而拚命地工作,然后创造出非凡的业绩。
刀匠制造了名留千秋的宝刀而永垂不朽,那是因为他非常适合从事刀匠的工作。每个人
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即是造成社会繁荣与安定的基础。人人知才适用,才可能创造安和乐
利的社会,过着更美好的生活。依照世俗的观念,你因工作而得到崇高地位,受惠的人可能
不是你本人,甚至你可能称不上是一位成功者,但是从工作中得到的乐趣,却只有你自己才
能感受到。
假若你发现工作适合自己的能力和个性,而拚命地工作,这才是人生真正的乐趣。当
然,若能不侵犯别人,不羡慕别人,以服务别人为份内的工作,更是能让别人快乐而自己也
快乐的人生。
松下指出,金钱为人所欲求,这并不是什么过错,不过,有支使金钱者,有被金钱支使
者。不为物所支配,是古今中外圣贤慧哲的教言,后人当谨遵而行。做金钱的主人,不是什
么高尚的口号,而是每一个人幸福的要诀。
对于金钱和物质,许多人看得很重。他们把财物据为己有,宁肯放着,也不愿让其发挥
作用。有一些人则与此相反,把金钱和宝物当做暂时寄放在自己身边的东西,社会需要时则
愉快地交出去。松下就是这后一种人。
在松下的经营中,有这样一段经历。当时为了决定纳税额,税务人员奉派到镇上的寺庙
里工作,松下也来到那间寺庙里申报,并且核定纳税额。当时松下告诉税务人员,自己做的
是小本生意,营利额只有这些,因此很顺利地通过核准。后来随着经营的扩展,松下将营利
额一一呈报上去,300元、1000元、2000元……以后逐年增加为10000元、
20000元等,从未虚报。假若金额太大,不只是呈报上去就算了事,税务人员还会亲自
到办公室去调查,一副不信任的样子。每当碰到这种情形,松下就会想:“我诚实地呈报,
难道吃亏吗?”因此在调查的前两三天,他会感到十分困扰、苦恼。可是到了当天,他又想
着:“无论赚再多的钱,它本来就不是我的,它是世人的钱,不妨随他扣吧。”
松下认为,假若认为金钱跟宝物都是自己的东西,就会产生奇怪的欲望。如果将它看成
是寄存在身边的东西,就敢随便地使用了。只有有效地使用金钱,让金钱回归社会,才会减
轻责任,且使我们所拥有的社会更加欣欣向荣。
松下认为,当今之世,并不缺乏十分努力卖劲的人。只是有些人营营以求,孜孜不倦,
丝毫不肯“懈怠”,非要满足自己的欲求不可,结果搞得身心交悴,甚至闹出笑话来……如
果说世界上缺乏主动出击的人,好多人恐怕要提出反对意见来。人同样是受欲求驱使的动
物,同样要为满足欲求而奔波劳累,因此主动出击者并不乏其人。
不能说主动出击是缺陷,但有时候等待却更可贵,就如沉默是金,辩解不过是银一般。
人们都希望利益早些到来,好运早些垂青,成功就在眼前。慢了一些,便着急得不得了。这
一着急,烦恼苦闷、失意颓唐、迷惑悲观就可能统统袭上心头。故此,一个想成就伟大事业
的人,必须学会忍耐和等待。松下是个急性子的人,也有过急不可待的时候。在生活和事业
的磨炼中,他逐渐学会了等待。只要自己努力了,做足了十分的功夫,就不再火烧火燎,而
是耐心等待。他颇深有感触地说:
“古语云:‘尽人事而知天命’,我认为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到了今天,我有时也会把
这句话念给自己听。我现在也常会碰到一些很麻烦的问题,有时难免会感到迷惑、悲观,也
会产生‘人世实在没有什么意思’的感觉。只要是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这么一来就没有办法
专心工作,对自己当然就非常不利。
“于是,我想到了尽人事而听天命这句话。这是自己认为正确后才去做的事,以后的成
果请他人代为判断。到了今天,我还是有这种想法。”
不管对个人或公司,这种情形都是相同的。公司当然要努力工作,可是公司能否有更大
的发展,只要我们尽了力,尽了最大的努力,以后就要看别人给我们什么样的评价了。如果
没有这种思想,自然会有所迷惑。
该来的自然会来,不该来的,无论如何营求,恐怕也还是迟迟不肯到来。馒头蒸熟了,
不妨放在旁边凉着,等等再动手,否则就“着急吃不了热馒头”。吃馒头是小事,等一会儿
即可;大事呢?松下说:等待时机,等待天命。
松下感到,精神上有所信仰,就如同口腹有所嗜好一般,差不多是人的一种本能。信仰
神明,以获得精神的安宁、明洁,这是好的;但过分信仰,尤其是信仰那些四不像“宗教”
所制造的“神”,则是糊涂。
现今日本人对宗教的看法非常淡薄,年轻一代更是如此。信神、敬神,不再视为一种精
神的依靠,反倒有依赖科学知识的倾向。教育制度也是如此,不重视人格的教育,而只注意
知识的传授。松下认为,这是失之偏颇的现象。
教育应重在人格的培养,在教养逐渐培育而成中,再授予科学知识与技术,才能以一个
人格完整的人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只传授技术或科学,而不重视德性培养的教育态度,松下
认为,这也是完全错误的。
虽说松下一生没有信仰过某种宗教,但他把事业当作信仰,也接触了一些佛教的高德大
师,所以对宗教的一些内容,还深有体会。他一向以为,人类本来就有依赖某种东西的本
性,这种互相依赖的本性,即是一种信仰的本能。
青少年们在周遭找不到足以依赖的事物时,往往会迷失方向,做出各种想象不出来的怪
事,以求发泄或麻醉自己。松下认为这是缺少宗教信仰、失去精神支柱的缘故。
人类本有口腹之欲,所以当饥饿时什么都吃,所谓饥不择食,就是因为有此食欲本能。
二战末期及战后时期,日本的人们还将甘薯叶子磨成粉,做成食物,以填饱肚子。
正如人有食欲本能,人应该也有信仰本能。因此,总是想信仰某种事物,以为依靠。当
没有宗教可供信仰时,就会像饥饿时以甘薯叶粉充饥一样,乱找东西信仰。例如赛车、赛马
(赌博行为),虽然这些并不是宗教,但是为了想满足某些欲望,或者为了有所依靠,所以
胡乱选择,以致迷失方向。就像为满足口腹之欲而研究精美的食物一样,为了满足信仰本
能,就有必要去寻找或创立好的信仰或宗教,现代社会种种的问题,可归因于缺乏宗教信仰。
关于满足食欲本能,现在与从前已大不相同。食品公司创造了许多精美的食物,使人能
尽量享用,所以几乎人人都有营养过剩的现象。如果宗教也能像食品公司一们,创立一些主
旨光明的宗教,来引导、教育青年们,社会问题一定会得以较好的解决。在美国同样也有社
会问题,不过一到礼拜日,他们大部分都到教堂,虔诚地作礼拜,求得心灵的平安,这是宗
教生活的一面。
而在日本,这种传统宗教的活动比较少,但代之而起的所谓“新兴宗教”却很多,几乎
多达六百五十种。这种过多似宗教而非宗教的宗教,使人眼花缭乱。就像过多种类的食品,
使人不知如何选择,只能肚子饿了,随便买了就吃。因此,食物不管其成分、营养,只要有
香味,便可以大量地推销出去。
目前的宗教界也是如此,千奇百怪,充斥人间。当然只有一个宗教是不行的,因为人口
那么多、想法又各不同,纵有几十种宗教都还嫌少。但宗教必须是能使人心灵有所启发、领
悟,而且能获实益才行,绝不能是迷信。否则,多不如少,少不如无。
松下认为,一个人应有“恰逢其时”、“好运当头”的自觉,充满抱负和希望地向前迈
进。命运并不对某人苛刻,苛刻的是自己没有在自己的希望之灯中多多地注油。
人之一生中,青年时期是黄金时代,大概任何人对此都没有异议。每一个人的青年期,
是最重要的时期,也是任何人都会羡慕的年纪。问题是,这些青年人有没有自觉青春年华的
重要性?如果青年人有所自觉,认识到自己的青春年华是无价之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消解
他们的烦恼和不平;同时也可以产生一股无比的信心与志气,在遭遇任何困难与障碍时,就
会启发向前冲的心理。
然而,还是有许多人觉得生不逢时,认为“时机不好,不容易成功,工作也很难”。松
下认为如果今日的年轻人抱有这种想法,那是很糟了,实际上,今日的情形,不仅不是很难
成功的时代,反而是非常容易成功的时代。这是松下由本身的体验中所发出的感想。
松下的孩提时期,是封建性的时代。任你有很好的创意,或者非常勤奋努力,当时没有
广播电视的传播工具,社会大众周知的机会很少。在经营事业方面也是一样需要长年的岁
月,所以当时要想成功极为困难。比较来说,今天这个时代,是最容易成功、又是最能达成
志向的时代。
松下指出:“我所说的话,也许许多人觉得很有道理,可是也许有人觉得‘今天这个时
代里,要想成功是很难的。一旦就职公司职员,那么这一生就要拿薪水过生活了’。像这种
自艾自怨、失却希望的人,我想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如果将眼光放远一点,以宽厚的胸
怀,举目眺望,必会觉得今天这个时代是最佳时代。假如你有志气迈向成功之路,社会上要
帮助你成功的机遇到处都是。”
生于今时今世的人,应该有“生而逢时”的自觉,应该有好运当头的自觉。命运给我们
安排了这样一个容易成功的时代,就应该充满希望和抱负,向前迈进。
松下认为,正如不可能连续都是好天气,晴三天,接下来的一天就可能下雨一样,好事
经过了三次,接下来就可能失败。因此,愈时胜利之时,就愈是该谨慎的时候。
人间社会就是那么奇妙。“事不过三”,好事情接连出现了三次以后,就会有失败相随
而来。为什么会如此呢?人的本性往往是连续胜利三次之后,就会自大起来,做事也就不专
心谨慎了。如此就变成自以为是,我行我素,该做的事情不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反倒做了。
越是胜利越要谨慎,虽然有这样的思想时时提醒我们,但是看看历史或当今世界的情
形,就会发现很难做到胜利后的谨慎了。如果有三年的好景气,一般人往往会没有必要地拼
命扩大经营,以致造成将来的失败。
有一次,一位客户对松下说:“虽然各位都在努力工作,可是今年的前途非常黯淡,我
觉得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大前年赚钱了,前年赚到了,去年也赚钱了,如果今年还能赚钱,
那就太好了。可是,这个世界没有那么顺利的事。也就是说,赚了三年以后,第四年是不是
还会赚呢?事实往往是相反,大家应该有赚了三年就退回一年份的想法才好。如果有了这个
决心,现在就不用惊慌,就算退还一年份,还会剩下二年份。尺蠖虫就是前进二寸又退回一
寸,这是很值得学习的。赚了三年以后,第四年还想赚,那是尺蠖虫的身体完全伸直,以致
无法后退的时候,也是它要面临死亡的时候。死亡好,还是退回一年份能生存好?当然是现
在损失的比较好。紧接着就是第二年再赚,下一年还要赚,现在就要有这种想法。”松下认
为,有了这种想法,就不会有苦恼,因此也就不会慌张。因为不慌张,所以能轻松地处理事
物。这时候也会出现智慧,说不定在第四年还会有赚钱的事。不过,那仍是困难的。现在还
是要以退回一年份,以尺蠖虫那种决心做事才对。
然而,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却很不容易做到。赚来的钱用尽之后什么也没留下来的人,
大有人在。这说明,如何对待成功,的确是相当难的。只是难也要掌握,否则就会大败亏输。
松下指出,每个人都赚到适当的钱,社会才可以维护和发展。如果认为赚钱是可恶的,
那就永远无法摆脱贫困。鼓励彼此不要赚钱,那就等于要人们走上通往穷苦的道路。赚钱,
是一个经营者的职责。松下幸之助认为,这也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抱持的原则。自古以来,人
们大多把金钱丑化了,认为它是罪恶的东西。其实,金钱无声无言、无思无虑,罪恶的不是
它,而是那些丑恶的人,是他们制造了罪恶,金钱不过是“胁从犯”,而且许多时候并不一
定“参与”。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只要发动战争,人们就会陷入最低的生活,此时当然就不
顾什么道义了。只要处在战争的穷困境地,甚至父母抢孩子的东西吃,都是屡见不鲜的事。
在前线也有吃战友的肉维持生命的故事。一旦陷入困境,人类就会面临发生这种不幸的宿命。
如果希望这种兽性不要出现,期待我们最理想的人性流露,那是要使人民的生活维持某
种程度的安定以后才会显出这个本质来。
从这个角度看来,为了维持社会的秩序,提高道义,彼此能懂得礼貌,以此滋润社会生
活,就必须每个人都能确保自己的收入,如此就能知道确保收入是多么重要的事。换句话
说,大家能赚到适当的钱,的确是很重要的关键。
假设现在提出大家都不赚钱会更好的话,在穷极之余,就会发生父母兄弟争相抢夺食物
的现象。如此看来,就知道正当的赚钱是多么尊贵的事。基于义务,我们也必须要赚钱才行。
某公司的某人,确保一定的薪资或一定的收入,那是依据义务的行为。此人虽然明白自
己不愿意那样做,但为了社会的安定,以及社会的秩序,自己不那么做是不对的。
然而,现在对于赚钱或确保一定的薪资是何等尊贵之事,仍未形成基本观念,甚至于还
有认为赚钱是可恶的趋势,这样就无法摆脱穷困。
为了方便社会能保持更好的道义,不论任何一个人,都要赚到能养活自己的薪资。说什
么不赚钱比较好,要以便宜的工资工作,要卖便宜的东西,以此来鼓励彼此不要赚钱,就等
于是要人们走上通往穷苦的道路。
松下看到,要是一个人自以为真诚,把别人都想象成作表面文章的伪君子,他一定认为
别人都对不起他。人生在世,要能正视他人与自己,放开胸襟,积极吸取他人的长处,虽为
敌,亦可师。
人生在世,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能够正确地估价自己,也能正确地评价他人。这
样,就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改善它,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而吸取它。如此,方可永保积极进
取的精神。
松下幸之助曾经评论道:“要是一个人抱持着严肃认真、不负他人的想法,同时别人也
抱着如此一本正经、全力以赴的态度,那么人人都能以自己的独特风格,默默地谨守自己的
岗位,辛勤地工作。于是,放眼所见,人人都从善如流。力求改进,人人都为恢复善良天性
而谨慎自守。如此一来,人与人之间就无所谓成败得失。相反,如果一个人总认为自己很真
诚,却误以为他人都是作表面文章的伪君子,那么他必然为‘天下人皆负我’的理念所禁
锢,而变得自傲自恋,无视他人的长处。如果更进一步地时时吹捧自我,诋毁他人,那么他
必定真正变成心胸狭隘的小人了。如此一来,即使人人都从善如流,彼此却互不信任,那就
会削减了彼此的善,从而更减低了大家同心努力的工作成果了。”
松下正是从自己的人生体验的独特视角来评说众生的。社会的进步,人际关系的改善,
全靠人类自己的真诚相待和艰苦努力。生活中如果人人以自我为中心,唯利是图,固步自
封,无视别人的特长,最终只能是自取灭亡,导致人类的大退步。所以,人活着无论从自己
还是从人类发展考虑,都应该正视自己和他人,以开放的胸怀积极学习别人的所长,克服自
己所短。松下说,作战的时候,有句话叫做“知己知彼,乃兵家首要之事”,虽然是敌人,
若其人表现颇为杰出,那也是值得佩服和学习的。一句话,对敌人和自己都要给予正确平实
的评价。
我们如果能够体会到知彼知己,虽为敌、亦为师这话的真髓,既了解了对方,也了解了
自己,那么或许就能够对你我存在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